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敬畏散文

2023/01/11经典文章

敬畏散文(精选14篇)

敬畏食物

文/马亚伟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吃饭。偶尔有饭粒掉到地上,姥姥立即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饭粒,放到嘴巴里吃掉。姥姥对食物极为珍惜,如果谁糟蹋了粮食,她会捶胸顿足地说:“老天爷呀!可了不得了!”她固执地以为,浪费了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的,不可饶恕的。

母亲说,挨过饿,才知道珍惜粮食了。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麦子大丰收,母亲高兴极了。可是,她不会浪费一粒麦子。打麦场的周围,还有一些麦粒。炎热的午后,母亲俯下身子,开始捡拾散落的麦粒。她脸上淌着汗,也顾不得擦一把。忙了半天,只捡到一盆底儿麦子。母亲直起身,非常有成就感地说:“又捡了这么多!”

我的姥姥和母亲一定是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的,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她们也从来不肯糟蹋食物。姥姥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这一生,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粗菜淡饭对她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母亲经常来我这里小住,有时我会带她去餐厅吃饭。每次吃完饭,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她都会旁若无人地打包,收拾得餐桌上只剩下白花花的盘子。

母亲在农村生活,深深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一粒种子,要在漫长的时光里,扎根肥沃的土地,吸收阳光雨露,再加上农人的无数汗水,才能孕育出粮食。养一只鸡,养一头猪,要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一样,付出心血,付出感情。最后它们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也要心怀敬畏地吃掉。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面对食物开始肆无忌惮了。其实仔细想想,胃的深层记忆里,还留有饥饿的印记。不由想起电影《1942》,人们饿得饥不择食,草根、树皮,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珍惜食物,敬畏食物?

素,若莲

文/王红梅-蕤

素,一曰衣着,二曰心灵。或曰,内外兼素。实为人生一境。

怀有一颗素心的女子,脸上会有干净的笑,即使穿得大红大紫、笑得花枝乱颤,也可一眼见底。这样的女子,眼神也一定是清澈的,无邪的,不惹尘埃的。

素心一枚,必是通透如玉的。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虽为活跃于明清易代之际的歌妓,却一池素心似月。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才艺超群。其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虽为一介社交女子,却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如此素心执念,恐诸多男儿不及。因美貌,才华,和坚韧,柳如是与当初的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往来频繁,并留美名扬古今。

不知是江南烟雨的熏染,让她德才兼备,还是水乡的吴侬软语,让她文采出众;虽一身柔骨却有鸿鹄之志,说到底,还是归了方寸素心如磐石。

素心一枚,在抬手落腕间。

一长期研习书法的女子,必配得素衣长衫,方相得益彰,提笔间,一团淡泊之气已氤氲于眉目间。这样的女子,不拘言笑,不会眉目传情,更不会嗲声嗲气,谈吐间,自是一番不俗。虽固执如一,却也是简朴可爱。这样的女子,远离尘世、网络、手机,不忘初心,有始有终,若大彻大悟之隐士,心胸开阔,不语俗世。唯有在铺开的宣纸上,才可见其提笔落墨的淡定从容,芳心的精致或细密,一撇一捺间,隐显人间的暖,抑或冷;悲伤,或者清欢。一张宣纸,即是她人生的曼妙格局。

又想起他,大学时的书法老师岳志东先生,虽已作古,但其音容笑貌却在心中微微留痕。初识,先生已年过半百,矮胖的个子,光秃秃的头顶,可谓其貌不扬,然,谈起书法之道却井井有条,一点一横,提笔勾锋,悬腕间,都可见其功力深深。一次练笔时,先生摸着我的头,用一口夹杂着乌盟口音的话说:“我看你还是蛮有悟性的!”

先生去了,但那淡泊名利的心性,慢条斯理的谈吐,却如淡淡墨香,渗透我的笔端,让我坚定,稳重,不忘初心。

素心一枚,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

在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主人公汤姆叔叔,对耶稣基督满怀虔诚,把耶稣精神发挥地淋漓尽致。尽管他们的主人非常和善,但迫于生计,汤姆叔叔还是被卖掉了,并被装载上了一艘河船,在船上,心情沉重的汤姆认识并照顾了年幼的白人女孩伊娃。当伊娃落到河里后,是汤姆救了她。最后,汤姆与伊娃变得亲密无间,因为他们都深信基督教。后来,汤姆又鼓励黑奴凯茜逃跑,并让她带上埃米琳。当汤姆拒绝告诉勒格里凯茜和埃米琳逃往何方时,勒格里命令监工杀死汤姆。至死,汤姆宽恕了监工野蛮殴打他的行为:受其品格的感召,两位监工都皈依了基督。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斯托夫人这样写道。

汤姆叔叔就是这样信徒,虔诚,友爱,无我。他的博爱,感动上苍。我已怒,他却不怒。我已恨,他却不恨,尽管他对耶稣的爱有些愚钝,却无敌。这份爱,无旁逸斜出的枝桠,无任一私心杂念,如空谷幽兰,芳香自在。

敬畏,又敬重又畏惧。

有干净通透的心,有明亮的精神,才会把这两个不易脱口而出的字挂在心上。如果随口喊出一声“敬畏”,恐怕要遭人耻笑了。

在去青海的路上,公路两边,有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首,目如深潭,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意念坚定。虽衣衫褴褛,却坚持不懈,无论雨、雪、风、霜,一样步履坚定。狭长的影子之下,透出的是敬畏,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佛祖的真诚。

敬畏,是素心的外衣,如莲,淡淡的,儒雅的,却有洁净的根,和洁净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不会被纷至沓来的人间俗事所摧毁。

敬畏一棵古树

文/曲京溪

一棵古树,伫立在村外一抔黄土之上。远远望去,这古树宛如一个硕大的盆景,被岁月神工雕琢,成了如诗如画的形状。近前瞧瞧,这古树可真是古老,伸出的主枝,一段成了沟壑,一段缠绕弯曲,一段像似老男人干瘦的手臂,青筋暴突。尽管如此,树的每一枝却都向上腾起,呈现龙的姿态。

这棵古树,生长在山东省莱州市佛台子村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树龄已有647年。如今,古树的主干高1米,胸径8.9米,树高在16米以上,冠围约45米左右,树冠面积达153平方米,气势恢宏,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从粗壮的主干上长出四大主枝,枝条表面平滑,呈灰色。叶子为卵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状波纹,叶面浓绿。古树早春萌芽,晚秋落叶,无花,果实随新枝萌动而生,略小于豆粒,成熟时呈黑紫色。据林业专家考证,这棵古树叫黑弹树,别名小叶朴、白麻子,原产地为四川省宝兴一带,属我国北方落叶树木中罕见树种。据考证,它是胶东第一南方古树品种,被称为胶东地区的“黑弹王”。

这棵古树离我老家的村庄不到二里地,出村庄向北过一条河就到了树的跟前。小时候,听大人们讲了不少和这棵树有关的故事传说。有的说这棵树里住着一个神仙;也有的说,到了晚上,这棵树周围就生出凉风,嗖嗖的,人们在心生敬畏的同时,还感到惊悚和恐惧,一个人是断然不敢从树下走过的,非多名伙伴结伴而行不可。那些胆小的女同学更是如此,她们结伴经过树下,还会发出阵阵尖叫声。

2008年清明节,我们一帮人外出踏青,老张问我去哪里?我就推荐去看古树。不巧的是,那年气候干旱,一春无雨,我们去时,古树才刚刚抽芽。正在树下照相时,从古树东侧的留驾村走来三个人,两男一女,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三人来到古树下,跪倒就拜。等他们起身后,我上前问缘由。三人中看上去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哥说,他们兄妹是从东北回家给先祖扫墓的,他们与佛台子村的人都是一个祖先,留驾村人是从佛台子村迁来的。古树是两个村人共同的记忆。但对于古树600多年前是怎样到莱州佛台子村落户的,他们也说不清楚。我心里不免有些许的遗憾。

这年的五一,老张又来了兴致,非要再瞧瞧古树不可。车子从留驾村里驶出来的时候,古树那高耸浓密的树冠已经装满我的眼帘,我之前在网上搜索到的关于它的种种传说,顿时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相传,明洪武年间,莱州府管辖的二州五县,经过战乱、洪水、瘟疫肆虐,繁华不再,成为遍地荒芜、人烟稀少、万户萧疏鬼唱歌之地。洪武二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以强制手段,从四川向胶东莱州府大量移民。成都府宝应县的壮汉王自嘉也在移民之列。临别之时,王自嘉留恋故土,特意挖了4棵小树苗,背在身上。这些移民携妻带子,他们在兵丁们的押送下,手背身后,手腕绑绳,十个一组,千里迢迢,开往东莱。在经历了漫漫旅途后,他们终于来到莱州白沙河北岸一高地,安顿下来。从此,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植树饲禽、繁衍生息。

王自嘉信佛,闲暇之余,他修造佛台,常念经礼佛,还将在路途上精心保护的4棵小黑弹树栽种在佛台四周,佛台子村由此得名。小树慢慢长大,王自嘉也慢慢变老。转眼间王自嘉就70多岁了,自觉在世时间不会很长了,便把7个儿子聚集在一起,嘱咐道:你们今后要更加团结,多做好事善事,要争气要和气,绳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等我百年后,你们要把一棵黑弹树栽到我的坟头上。不久,王自嘉便驾鹤西去。

在岁月淘洗下,当年的黑弹树仅存一棵,被村民们视为宝贝一样保护着。这棵古树于1999年被莱州市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并专门修建了大理石护栏,树枝搭设了支撑架。最近,这棵树还被莱州市列为古树名木之首。

植物的驯化是有条件的。但你看这古树,东临留驾水库,常年随波荡漾;南近白沙河,流水潺潺;西有千亩平原,根下是一低矮丘陵,旱能灌溉,涝能泄洪。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善良。当年的移民早已在这里安居乐业,一棵树能不生根发芽吗!

我攀上树丫处,隐于树叶间。看天,天是那么深邃、辽阔;满树阳光,透过叶隙如瀑流泻。树叶静静地蓬勃,而树依然默默无语。忽然,我意识到,相比于树的坦然,我很卑微。我抚摸着系挂在树上的一条条红绸,幻想着也能像这棵树一样,活出一世让人敬畏的尊严。

敬畏秋天

文/郑亚演

立秋过后,梁下的燕子,仿佛完成上苍造物主的使命,从穿针引线、叼泥筑就的小窝,一剪羽翼,丢下几声燕语,便往南飞去了。于是,秋天的农家小院,少了几声燕子的呢喃。所谓“燕知秋”,该是大自然赋以燕子的灵性吧。而多年少见的麻雀,却“吱吱喳喳”地从荒坡上飞来,一下子跌落密密麻麻的草丛。当人们从草地经过,又扑棱棱地飞起,投进那片荫翳的林子里。

那些蹲在池塘边“呱呱”鸣叫的青蛙,慢慢地收敛起叫声,即使恰逢雨天,偶尔叫了一阵,声音也不再那么洪亮。它们送走尽情鼓噪的夏天,眼看着秋天渐行渐远,便忙于田塍下蹦蹦跳跳、捕捉飞动的蛾虫,以储蓄冬季的粮食,打发冬眠的日子。

时值九月,天空逐渐高远,秋天的气息从荒野、从小巷、从长满藤蔓的篱笆蔓延过来。此时,山水田园已有几分秋意了。

然而,一片片铺展在坡地的野草,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尽管天气干燥,烈日曝晒,只要偶尔一阵小雨,一滴露珠,它们也会趁着冬天来临之前,舒展它的绿叶,把根须深深地扎进秋季的泥土里,吸足土地提供的水分和养分,并在农家的墙头、地尾,池塘、水沟,争分夺秒地疯长。也许它们感觉到,低矮幼小的枝叶,是抵不过寒冷的冬天的。现在的生长,只为冬天的枯黄作一次无奈的补偿。

高大挺拔的乔木和低矮婆娑的灌木,在瑟瑟的秋风里摇曳着,尽管凭借着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就算进入冬季,也能抵御严寒霜冻。但此时,似乎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浅浅的微黄。

房前屋后的苦楝、芒果,被染上满树的秋色。它们的叶子被秋风摇落,随风卷到皴裂的树头下,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秋天的落叶,是植物生长一种自然现象,也正像花开花落一样,我们何必为之叹息。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呢!

秋风过处,寒气逼人。大地的植被改换了另一种容颜,从夏的奔放回归秋的庄重。人们怀着对秋天的敬畏,以一种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也正是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收获了金黄,收获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你看,北方的果园,乃至那些起伏的山峦,苹果、柿子红得耀眼;在南方农家的村巷,小洋楼旁,那些硕大肥胖的菠萝蜜挂在树上,打开窗子,就可闻到甜甜的蜜香;蝴蝶在那里飞过,蜜蜂在那里逛过,小鸟栖在树上,垂涎欲滴。即使秋风落叶,秋意萧索,对久经风吹雨打的人们来说,又算得什么。

在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季节里,凝视着光的点缀,水的流动,风的轻拂,露的晶莹……秋天的脚步,似乎从我的面前走过。

敬畏土地

文/乔兆军

每次回乡,看到油汪汪的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我都会有种感觉:土地是有灵性的,它养育了庄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

父母都是农村人,是种地的好把式。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是大集体,但每家都有几分自留地。父母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几分自留地上。母亲常说:人勤地不懒,在基本相等的土地中,我家自留地里的菜,品种丰富,产出很多,除了够自己一家人吃外,还要卖一些来补贴家用。

在我的记忆中,那土地的气息,总是给人亲亲的感觉。后来参加工作,相对的离土地远了,但家乡的土地,总不时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学校附近有一位菜农,知道我喜欢种地,就给了我半分,我在地里种上菜,菜在我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蓬蓬勃勃长势喜人,掐一把回家,那菜带着原始的清香,泥土的气息,吃起来脆嫩爽口,醇香柔润。

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收获的不仅是蔬菜,更是收获了一份淡淡的、纯纯的心态,那是一种乡民的性格,是一种与人无争、与人为善,泥土的性格。

读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支考察队夜宿森林,生火做饭需要木柴,附近就有枯枝,他们却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第二天起程,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收拾干净,就像没有人来过一样。他们说:“不要打扰了土地,更别试图改变它原来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

而现在,人们少了敬畏之心,太热衷给自然“动手术”了,无节制地对土地的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一片片钢筋水泥“森林”取代了遥远的“山清水秀”。我有一种茫然,我仍旧固执地在树根下、草坪中、绿化带内搜寻那不常见的泥土。

刚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鹤山村的炼制砒霜的雄黄矿,已关停三年了,但它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仍然持久地危害着人们。土壤砷超标19倍,水含砷量超标上千倍。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

行文于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用文字来祭奠那些被销蚀了的土地。记得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敬畏这些古树

文/光其军

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从孔子故里曲阜回来,萦绕在心头的一直就是这些古树。它们寂寞地屹立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这一过程,漫长且艰辛,非人类所能坚持。面对不屈的它们,我只能报以敬畏,而它们也仿佛用沧桑的眼光注视着我。

看这些古树,大多是古桧树和古柏树,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站立的形态不一,唯一相同的是都在活着,而且还会一直活下去。活着,就是存在,就有一种精神传承,想此,内心就自觉地涌出一种尊崇。再看它们,树身大多是光秃的,被天光映着,反射着一种光,隐着一些密言,令心情一下子变得芜杂。

因为岁月,还因为某些不可违逆的因素,这些古树们,有的树身,被钢板箍着;有的树身,树洞被水泥堵着;有的树身,被钢筋支撑着。这些物象,虽实不忍睹,却又正常。我知道,它们都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了,还不愿被岁月打败,仍然还在顽强悲壮地延续着生命。因而,就有虬曲苍劲的树的上部,那些枝干依旧活力张扬,生动着自然,意喻着某种哲理。

而古树以苍老沉稳的姿态呈现,与我看来都硬朗且刚健,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虽然表面上,它们呈现的是静止,但我知道,静止的下面,是汹涌澎湃的生命运动。至今,它们还在运动,这一过程伟大,我们不可能看见。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古树的生命恒久,当然是见证不了它们从幼苗到苍郁这一伟大且壮观的生命过程,也就无法体味它们在悠悠岁月中磨砺的况味。

古树的周边,那些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与古树和谐且协调着,浑然成了一个整体。这些静止的物象,都在叙述着历史,苍老着岁月,都在天地间成就着生命的壮美,构成着特有的历史画卷。我阅读起来,竟是那样厚重和极其静美。

缓步走向一棵古树,就被它皲裂的树身和中间一个碗口大的树洞所震撼。这树全身都是一道道干裂的树皮,像是被岁月的刀刻下的深深的痕。而在它的深处,曾经的青春应该都是鲜活的存在。靠近它,似乎就感受到了它的欢笑,然而,待我用心贴近的时候,竟什么都没有了。唯有那树洞还张开着,像一只眼睛,阅读着来人,洞察着世界。可它里面黑黑,也不知深藏着一些什么。我只能踮起脚,将脸凑近它,鼻尖抵近洞口,深深地,缓缓地呼吸,莫名就漾起一种意念,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和亲切。

古树前,走过的人无数,走来的人也将无数,会有多少人对其思考?可能更多的人会滋生一些悲悯,哀叹它的不幸。然而,树在,人却走了,人,究竟不如树啊!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面对古树,不难知道它们忍受着怎样的寂寞、清贫和诱惑?古树不言,以它的挺立,傲然于世上,该是它在幸福地享受孤独,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行?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寓于树木,以期万古长青,留下精神。如此,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这时,树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成为了某种化身。

风灯岗

文/朱谷忠

在闽西上杭,不管是什么样的山,都有各自的身世、景致和魅力。这些大小山峰,连绵纵横,相依相携,披金叠翠,美如彩画,让人揽尽了各各不同的形态和妙趣。而坐落于泮境镇内的风灯岗,虽不险峻,却因岗顶一座形似灯盏的土墩,显示出它的神秘,更以它不尽的翠润,散发出亲切与温和。在这里,阳光与云雾互渗透,草木和鸟鸣相依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村落。游人至此,惊觉世间有净土,莫不为之开心颜,与静默的天地契合,与山间的万物同在,任由放飞心中的梦想,尽情享受恬静的心境。

我是今年春天去闽西作客时初识风灯岗的。不用说,光听这样的山名,就叫人心生好奇,一问,才知这座风灯岗一到夜间,山上便恍有灯盏隐现,而且愈是有风的夜里,那光亮愈是清晰,可供夜行的人辨别方向。至于山上到底是什么在发亮?多少年来传说颇多,莫衷一是。直到后来才有科学解释说,这是一种叫磷的矿石在夜里发光的结果。但这里的人们还是把它视为迎祥呈瑞、吐故纳新的载体,一直敬畏伺奉着。一代代的村民悉心保护山林,种植草木,植被吸引来鸟类。终于,他们不仅留住了树林,留住了千娇百媚的花草,还留住了姿态各异的飞禽。风灯岗变成泮境镇历史的一页丰厚蓄积,也成了当今闽西最美的山岗之一。

这使我想到,只有对自然抱持敬畏之心,人们才能在自然面前获得洞察征兆、未雨绸缪的能力;而敬畏自然,归根到底就是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葆有清新的露水和鲜艳的花草,用以润化自己的心魂。

眼下,若把泮境镇比作一幅古朴的水墨画,那么,以其清丽淡雅、生趣通透的景致而闻名的风灯岗,依我看则更像一篇精妙的散文,随意看到哪一行,心都会随着每一物每一景游走,那一坡一墩一草一木,无论谁来赏读,都会顿觉身心一洗,阅之忘返,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那天午后,我在友人带领下上山。但见岗兀林密,路的两旁,遍布着团团簇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有杉树、青冈、香樟、木荷等等,繁茂葳蕤,郁郁葱葱;而金线莲蓬勃的黛色以及清雅的嫩黄色泽,混杂成一幅幅色彩明艳的油画。身处其间,且行且停,感觉周边古朴中含着俊秀,悠然中透出宁静,直教人过目不忘。不过,最令人感叹的是,这么多茁壮的树木生存在一起,却不分富贵卑微,相亲无忤,它们共同站立着,一并追逐着云彩,追逐着阳光,在林鸟的啁啾中向上生长,呈现出一派旺盛的生命力与和谐的景象。

这确是一座唤人返璞归真,还人至性至情的山岗。一步步向上,尽享超然物外的意境和山野的逍遥,那一处处拐弯,一个个曲折,以及一片片明艳的花草,一声声清丽的鸟鸣,都能激发人的灵感,留下美好的记忆。从山脚迈向山顶,就像踅入一幅自然天成、形神兼备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山水画。且行且看,时见附近的山坡、石峰,与周围村舍构成绝美的田园风光。

终于来到岗顶,但见四周林木茂盛、松杉滴翠,人在其间,全身上下都弥满了草木的芳香,顿觉神清气爽。看着路旁山坡上橘红的泥土和那碧绿的草木,听着不知名的虫子有节奏的长鸣,我突发奇想:如果山有性别,是否可以说,风灯岗应该是女性?因为她是纤秀、润泽的,山间植被极其丰茂,一年四季中都是嫩绿复浓绿,各色花朵也是相依相伴竞相绽放,远望云影山岚,近观飞红流紫,花团锦簇。

最惊艳的是夕阳快要下山时,西边天空中涌来万千缕金色的云彩,徐徐汇聚,一团团,一片片,慢慢地,金片银丝编织出一条金色的腰带,绾住了山岗,一会儿又变幻不定地朝山下飘去。金包银饰的农田、错落棋布的村庄、纵横有序的路径,萦绕交织成黄昏美景。

我想,风灯岗和泮境美丽的自然生态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来源于一代代村民的悉心呵护。而村民们长远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尤为可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更加认识到,自然风光是天赐的宝藏,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守候。

敬畏文字

文/宋子牛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历史转瞬即逝,生活奔腾向前。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回望昨天,已物是人非。时光老人走过的脚印,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泥泞,或动荡或静好,或粗粝或精致,或一往无前,或曲折迂回……但都会被岁月之手轻轻抹掉。新生的也会渐次老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此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而这时,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

对待文字的态度大约有三种境界:敬畏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准;文字有艺术美感和精神向度。

万事万物都稍纵即逝,唯文字可为之留影存真、复活再现。文字会记录下社会生活的鳞爪片断、雕刻出人物的骨骼风貌,文字会传承历史的足音、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过往的事物容颜虽老而不失其真,烟云散尽但回响犹在,或浮光掠影或翔实本真地留下念想与回味,慷慨与悲欢。传递信息,辨析事理,论说公道,弘扬精神,引领社会舆论,一切的一切,没有文字的介入都很难实现。

不说“修齐治平”等荦荦大端,“经世致用”“号令天下”需要作为道统传承的文字,来启蒙、教化、浸染、升华,襄助其成;也不说传经布道,授业解惑,蒙童向学,杏坛课徒,官员行政,商贾货殖,士农工商乃至赳赳武夫,没有了文字肯定举步维艰,一事无成;还有,心灵的飞扬与教化,思想的承载与流布,也要靠文字“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就是老来闲情偶寄、怡神养性,时不时翻翻杂书,流连的也是文字光景。

老夫检点平生,一无所长,除了文字,一无所有。无论本兼各职还是业余爱好,都与文字相关,干的是文字活,吃的是文字饭,真正靠文字安身立命。因与文字交集太多,过从甚密,所以,对文字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和亲近之感。古人有“敬惜字纸”之谓,这种恭谨态度,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识文断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低要求。因而对文字,任何时候都轻慢与亵渎不得。

现在是网络时代,文字尤为鲜活灵动,语言也多姿多彩,杂花渐欲迷人眼,潮涌般不断催生出新语睿词,给人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固然是文字价值的体现;赏心益智,何尝不是文字意绪的内敛?

比如一个“长发及腰”,便被智慧的网友想象得如诗如画,发散出多元思维。“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发及腰,已成千年老妖。”“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我就咔嚓一刀。”“及腰体”成诗也颇有韵味,不妨当次抄公:“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将军答:“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这些文字,读来真是齿颊生香,快意无比!没有文字的沟通搭桥,深蕴内涵,巧妙点化,惹眼入心,我们无从享受这些斑斓传神的内容,至少乐趣会损失不少。

很难想象,没有了文字,重新结绳记事(结绳也是“文字”),会是什么样?恐怕历史会失去传承,真相更为迷茫无序,文明将被消解殆尽,灾难和辉煌都会付之阙如,人类社会演进的根脉苗裔,生命自何处来、向何处去,更加无从稽考。

我坚信文字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相对于其他事物,文字是不朽的,是最值得敬畏的。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记录文明的就是文字家族。“最是人间留不住”的,文字可以留住,而且使之美丽再现。文字,帮我们寻找回失落的梦想与情怀,更从被岁月湮没的烟尘中,打捞积淀无穷的宝藏,让我们受用不尽,故而无须伤感。

作为文字工作者,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存忧民之念。一生码字弄文,也有芹献若干,为伊消得人憔悴,速朽也罢,过眼也罢,依旧对文字一往情深,充满敬畏之心。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斑斓的大千世界。

敬畏麦苗

文/武梅

我对麦苗,一直存着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至少一半的食物,更是因为它的顽强与坚韧,令我无限敬佩。

一直生长在农村,中学和大学期间,又学习了生物学,对麦苗的生活习惯是比较了解的。在我们江淮地区,关于小麦的播种日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也就是说,小麦种子下地的时候,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深秋时节。在红消绿残,万物萧条之际,坚强的小麦,却能不畏严寒,纳天地之灵气,冲破坚冷的泥土,凌霜天,迎朔风,勇敢地探出它那虽嫩生生,却有着剑一般的锐气;虽鹅黄稚嫩,却有着铁一般骨气的苗。这本身就是一种气节。

很快,在更趋寒冷的气候中,麦苗却展开它那喜庆的笑脸,铺展成绿茵茵的地毯。那情状,是喜庆,更是一种不屈。而此时,在天地间,一切懦弱者,便都倒下了。只有那麦苗,更显凛然与力量,大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大雪压顶,何等苛酷的考验,唯麦苗以此为乐,这是不是一种豪迈?

小时候,曾看到爷爷,在春气抬升,麦苗将要伸展起腰肢的时候,套上牛,拉上石滚,在麦地里来来回回地碾压,把那已昂起激扬的脑袋的麦苗,硬生生地压回到地面去。我看到麦苗瞬间低头折腰地匍匐在地面,我不知道它有没有哭泣,但很担心,很心痛。我问爷爷:“不怕压坏了麦苗吗?”爷爷不回答,却硬生生地给我一巴掌。作为他的孙女,我是从来没有挨过爷爷打的。这一巴掌把我打愣了,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误。不过,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爷爷倒嘿嘿地笑了,说:“就像爷爷这一巴掌,哪是真打,那是爱呢。”然后,爷爷又吆喝着牛,压麦苗去了。我始终没有明白爷爷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麦苗的爱。然而,当第二天一早,我急切地去看那“受伤”的麦苗时,却见它更威风凛凛地站立在麦田里了。那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佩服爷爷还是该佩服麦苗,我只知道,被爷爷压过的麦苗,春后真的长得更旺,而且午季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于是,我对麦苗的敬畏之心从此产生,不是吗?它虽然没有“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艳丽的花朵,但它那“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凛然大气;它那越挫越勇的坚强;它把一切奉献给人类的无私,如何不让我们敬佩!

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

文/朱成玉

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特意找了一个破碗盛了满碗的饭,然后在上边插上香,放到灵前。问其缘由,父亲说,这是为了让祖母明白,这个碗永远都不用了,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了。

一只碗,就这样成了送行的最佳道具。比起悲凉的唢呐,我觉得一只碗,更温暖些,更能慰藉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

小时候因为碗,没少在饭桌上“受虐”。要么是敲打碗的边沿儿,被父亲拿筷子抽打了手背,父亲说只有乞丐讨食的时候才会这样做;要么是吃完饭把碗扣过去,挨了父亲一顿训斥:只有死了的人不用碗了才把碗扣上。“那么扣肉呢?你还不是照样吃得满嘴淌油?”如果换了现在,我定用此来顶父亲迷信的嘴,一只碗盛肉,另一只碗倒扣在上,才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肉的香气。两只碗紧密配合,才蒸出那么一碗好肉来,让年有了年味儿,让贫瘠的日子有了对油水的展望和回味。

我们敬畏饭碗,因为它是我们生命最直接的表达。人要活着,果腹为先,吃不饱肚子,其他什么都得靠边站。

大年夜,打碎了碗,母亲赶紧过来拍拍惊吓中的我,嘴里念叨着“宝儿不怕,碎碎(岁岁)平安”;结拜后的兄弟大口喝完一碗酒,然后摔碎,这是既已结拜,永不反悔之意;现如今,就连安身立命的工作也被以饭碗来划分级别: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泥饭碗……一切都以“吃饭”为根本;连一句广告语“快到碗里来”,都成了热度极高的网络用语,这碗,真的是无时无刻不与人息息相关啊!

诗人张绍民说,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它一翻身,就成了坟。

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多么形象。一个人的生和死,通过一个饭碗,就可以如此清楚地表达!

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碗,是儿时的玩伴,长大后不发一言默默陪伴的挚友,衰老后的念想,死后的坟,一生蜷缩在里面找食和取暖的窝。

不管是你吃饭用的饭碗,还是你工作的饭碗,都请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吧,敬畏饭碗,就是敬畏自己的良心。

敬畏太白山

文/白忠德

我摘了太白山的一朵云,把它带回家,夹进书里,作了书签。我一页页地读书,就是在一次次地走近太白山。

我是在秦岭的怀抱里长大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知道秦岭,却早早地知道了太白山。爷爷那时常给我们讲太白山,说是打猎的人、挖药的人进山前要焚香敬太白神、药王爷,祈求神灵保佑;要把岩石称“胡基”,把风称“霎霎”。如若不敬奉,或心怀不诚,或存有贪婪邪念,不说特有术语,立时狂风大作,浓雾弥漫,滚木礌石,轻则迷路寸步难行,重则有去无回丢了性命。爷爷是把太白山挂在嘴上,经常唠叨。年幼的我出于好奇,出于胆怯,出于知识的贫瘠,一下子记住了太白山。

后来上初中学习中国地理,才知道秦岭,知道太白山是秦岭主峰,遂对秦岭刮目相看。朦胧神秘的太白山也在我的大脑里鲜活生动起来。

太白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一座宗教的山,一座灵性的山,一座朝圣的山。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大儒张载仰望攀登太白山,顿悟思考,开创一代关学。大熊猫、金丝猴等众多世界知名的动物齐聚于此,太白草药更是广为传扬。生命的大气息、大气象让我惊异。如果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太白山便是父亲山中最为优秀、最为博大、最为深邃的儿子,吸纳孕育着秦岭的精华和龙脉。秦岭的大美、秦岭的神韵、秦岭的旷远,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科考者、探险者前来探访朝圣、荡涤心灵,完成一次精神的飞升与净化。

多少次的仰慕,多少次的心仪,多少次的膜拜,终于成就了这次太白山之旅。怀着虔敬,怀着卑微,走进太白山,把我的心、我的眼、我的耳融进太白山。听鸟儿啁啾、白云滑过蓝天的声音,看斑斓五彩的秋叶、山顶的积雪、翱翔的苍鹰、悠闲的松鼠,想象着姜子牙封神、苏轼祈雨、孙思邈寻药,感知太白山的厚重宽广与神性犷美。

登临祈雨台,我开始感到胸闷气短腿软,有朋友劝我别上了,休息一会儿返回。我却执拗地要抵达目的地——天圆地方。刚刚十月底,山下的汤峪并不冷,穿个衬衫,上板寺却开始飘起雪花。我这么坚持,是想感受太白山的南北风貌,又想体验雪中登山的浪漫。

这儿离天圆地方的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我走一程歇一阵,大口大口地吸气,让急剧跳动的心缓下来。终于爬到天圆地方,哪知我们的脚步跑不过浓雾,山山岭岭已被它遮个严严实实,啥也看不见了。周围是悬崖,吓得我不敢动弹。匆忙拍照留念,开始返程。

回到下板寺停车处,刚才登山的反应没有了,却出现了头疼。休息了半小时,人到齐了,遂登车返回。行了不足半小时,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导游把我从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他的座位,又给我的肚脐眼贴了防晕贴,我还是吐了,吐在塑料袋里,又下车去吐。感觉好一些了,昏昏沉沉地睡去。快到汤峪时又开始呕吐,导游说还有十几分钟到达。这十几分钟是我人生中最为漫长的十几分钟,我在心里默念着:车快一点,再快一点!煎熬着回到宾馆,冲进卫生间,又开始呕吐,却只有红殷殷的东西,也许是震坏了喉咙里的毛细血管。

衣服裤子都没脱,就那么瘫在床上,随手拉个被子盖上,把头捂得严严的。像一条死蛇,一动也不动地躺着,头痛得像要爆炸似的。大脑却异常活跃起来,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要强与执拗没有了意义,在大山面前的贪婪和攫取,是要犯致命错误的;也突然理解了爷爷言及太白山时的圣洁与肃穆。那些挖药人、打猎人、探险者一拨拨迷路,甚至丢掉性命。原来他们与我一样,缺乏对这座山的敬畏和尊重,只想着从这里索取占有,乃至征服。

人类是虚妄的,人类也是微小的。太白山以一种无情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惩罚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懂得对一座山的谦卑,懂得对一座山的敬畏。

我摘了太白山的一朵云,把它带回家,夹进书里,作了书签。我一页页地读书,就是在一遍遍地朝圣太白山,敬畏太白山!

敬畏陌路人

文/孙守名

我一直对陌路人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你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去往何方,那怕他与你不期而遇的一瞬间,你也不知道他想些什么。陌路人,其实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神秘结,若即若离,让我们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与陌路人相遇大都毫无征兆,也许是在细雨霏霏的午夜,也许是在人声鼎沸的站台,也许是在远离故土只身飘泊的异国他乡,也许是在你仕途通达炙手可热的辉煌时刻,也许……人这一生一世啊,真的需要耐心等待,等千年的轮回,等那个在冥冥之中注定要与你相识相知的陌路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陌路人,在诗意的乡间或喧嚣的都市中孤独地摸索,多么渴望在匆匆忙忙的奔波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那些个幸运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忽然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那一刻,天花乱坠,大地回春。但是啊,我的朋友,幸运女神并没有光顾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作为陌路人,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无奈地奔波,脚下全是坚硬的大地。

夹杂在煕来攘去的人流中,四周是南来北往的陌路人,这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或一个热切的眼神。但是,没有,真的没有,大家都慌不择路地前行,似乎远方尽是满地的鲜花,等待我们去轻而易举地采摘。我想轻声告诉每一个从我身边渐行渐远的朋友,请你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一下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欣赏一下从你身边转瞬即逝的陌路人,他们才是你今生今世的忠实伴侣,有了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路人,你的生活才会过出别样的精彩。

对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来说,天地万物都与我们形同陌路。悄无声息地来到尘世,我们睁开眼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一只摇曳着尾巴的小狗,一株鲜嫩无比的小草,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我们不知道这些陌生的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出现在宇宙时空中的这一刻。一切的一切,好像都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走过无数的沧桑岁月,看取不尽的世间繁华,转眼间我们就再也迈不开曾经矫健的步伐,那时节,鲜艳夺目的朝阳依然东升西落,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仍然匆匆忙忙地赶着自己的时光。当我们即将合上双眼孤独地离开尘世时,这才知道,其实,我们就是天地间一个小小的沧然过客,一个天地间轮回千年的匆匆陌路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陌路人,有些人与你相识相知,转眼间成了亲人和朋友。有些人似乎注定与你走成永远也不会交织的平行线,一个照面后就永远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还有些人在走走停停间成了我们的敌人,一场马拉松式的恩怨纠葛过后,毫无来由地消逝于灵魂的深处,再也起不了半点微澜。亲人或朋友,值得我们珍惜;陌路人,值得我们回味;敌人,更值得我们尊敬。向每一个与你不期而遇的陌路人致敬,向每一颗曾经靠近过你的心表达衷心的感谢,告诉自己,天地人和,万物方能化为永恒。

由陌生变成熟悉,一步之遥;由熟悉变为陌生,眨眼之间。当你需要时,希望我都在你身边。陌生不只是距离,还有我们并没有感知到的内心情感。每一个陌路人都曾经在孤寂难耐时呼唤春天,都曾经在暗夜中盼望一丝一缕的阳光和温暖。懂得包容,拥有爱心,你就会觉得天地间美丽无限。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天地圣众万物,陌生将淡然消退,生命将不再灰暗,青春年华将会开出洁白的莲花。

这个世界上并非全是陌生,我们也并不都是陌路人。人的内心像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总有一个角落藏着温暖的阳光。遇到陌路人,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都会让冰川化为溪流,让陌生变成灿烂。走在阳光下,内心是明亮的,灵魂是透明的。学会摆渡自己,让他人也成为你的摆渡人。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你才会真正成为人世间最幸福的人。

我对陌路人一如既往地怀有敬畏之情,他们从来处来,又去往好去处,来来往往间,尘世变得繁华热闹,令人欣喜。在溪林边、小巷口、公路旁,我迈着细碎的脚步轻盈飘逸地走向大地、山川、荒漠和草原,只想在蓦然回首间看到一些与我一样在忙碌奔波的陌路人,我会向他们献上微笑和祝福,我愿同他们结伴同行,因为我深深知道,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们,绿茵会变得干凅,岁月会变得昏暗。天下所有的陌路人,我要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敬畏秋阳

文/唐晓堃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我们敬畏的秋阳。

今年重庆的秋天,格外让人们小心翼翼。一个接一个的秋阳就像火球一样,在大地上滚来滚去。直到把鲜活的植物烤得面目全非,仍不过瘾,甚至变为大火化为灰烬。人们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也无法改变大地被灼烧的事实。这是秋阳惹的祸。

秋阳张着血盆大口,吸干了大地母亲皮肤的水分,大地的肌肤开始皲裂,再皲裂,最后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蔬菜没了,瓜果干了,秋山毁了,人被秋阳一步一步紧逼,直躲进小楼成一统,敬畏秋阳。火烈的秋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如期而来,大地秋收便接踵而至了。外地的,本地的瓜果品种繁多,一筐筐葡萄和桃李纷纷上市,菜市场旁,水果店里琳琅满目,引来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正在成熟的核桃、石榴、柚子在秋阳的催促下,加快了步伐。如果说瓜果的丰收对农民的日子来说是点缀,那么热火朝天的打谷就成了秋收的主旋律。秋阳就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悠闲地,自信地在田野迈着步子,把劳动者的汗水照得晶莹闪烁,把劳动者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机器声,欢笑声,在田野弥漫升腾,把丰收属于秋天的专利写满了整个大地。

秋阳又就像不服气的淘气孩子,跟丰收图景添乱来了。悄悄地在山脚或山腰埋下燃烧的火种。人们只顾忙里忙外地收获,却忽视了秋阳里有个捣蛋鬼,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向美丽的茶山竹海喷下了火苗,愤怒的火焰,是竹海的挣扎和呐喊,也是竹海对秋阳的蔑视和唾骂。人们放弃了收割收获,离开了田地果园,匆匆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救竹海,救火而不救秋阳。昔日美丽的茶山竹海被秋阳助威下的火魔吞噬了靓丽的容颜,人们痛惜得咬牙切齿,谁不诅咒这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只会放人间烟火的坏家伙呢?秋阳得逞后,继续着它的一个个燃烧之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揪住一切肆掠的机会,直把人们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我们难以想象被火魔掠夺之后的秋山,裸露肌肤继续被秋阳灼伤的疼痛,那是需要秋雨的甘霖滋润和抚慰的啊,面对丰收与灾难并存的秋天,人们早就想赶走眼前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虑的秋阳了。日日盼,夜夜盼,秋阳走了,秋风秋雨何时来呢?还是秋风最善解人意,傍晚时分就来报喜了,它努力地推开每家每户紧闭的门窗,提醒主人可以关闭空调,打开窗门透透气了。久违了,清凉的秋风,可秋雨在哪里呢?秋风说,秋雨正在行走的路上,雷电马上就来到,雨还要等等,等等……这等也让干渴的人们脸上有了惊喜的笑容。

我走出蜗居的房间,来到开阔的阳台,大地变得一片沉默,是啊,人们在等待远方将至的秋雨,大地何尝不是怀着殷殷之情在等待一场及时雨的洗礼呢?在我的家乡重庆,今年的秋雨应该是贵如油了。

敬畏大地

文/李炳锋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每当到了冬天,万物趋于安静的时候,大地的筋骨就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山峦,河川,沟壑,麦苗,房舍……一览无余,平淡而又萧瑟。空旷的原野上,凛冽的寒风中,人们包头缩颈,葺屋烧炕,抵御着无孔不入的寒气。在无边的萧瑟和空旷里,人的头脑变得清明,就生出孤舟蓑笠翁的情怀,禁不住就有了许多的思索和遐想,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历史、关于自然……思来想去都离不开这一切的载体——脚下的大地。

是啊,人本事再大也离不开脚下的立足之地,我们每天都在大地上过活,可又有几人能读懂大地呢?与其相比,一切都是暂时的,无论是多么坚固的建筑,多么顽强的生命,多么伟大的人物,有形的,无形的,统统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大地缄默如古井永远地存在着,并将一直存在,超然地陪伴着万物的繁衍生息。大地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毁灭万物。大地用强力的牙齿咀嚼着依附其上的躯体,致使所有的生命都成为过客,最后剩下自己本源的肌体,本质的肤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又能说这不是终极的公平和仁慈?

还记得1986年4月26日吗?那是令全世界胆颤心惊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周围1000平方公里的地区遭到放射性污染,数十万人被迫撤离。事情过去近30年了,可当人们再回望那片土地的时候,一切归于宁静,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为什么?是大地上重新葳蕤的草木覆盖了事故残留下来的所有建筑和痕迹,那里已经成为一个野生动物自由出入、枝繁叶茂的绿色世界。这就是大地的包容和慈悲!

闲暇之余,你如果从电脑上输入“古国”二字,立马就会出现高昌古国、西藏女国、精绝古国、龟兹古国、哀牢古国……名字,有36个之多。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古国衰败消亡的呢?除战乱、饥荒、瘟疫、水源枯涸等原因外,但真正使它们消失的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地的残蚀,是大地上的风霜雪雨和草木枯荣掩盖了这些文明的符号。黄河有史可查大的改道有7次,在汛期中下游的决口更是不计其数,每次改道决口都给百姓带来不尽的灾难。可当行走在大地上的时候,又有谁辨认出大河曾经的模样?是辨不出的,是大地抹平了所有的爱恨情仇,使后人对曾经刻骨铭心的往事变得如烟似雾,以至于只剩下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仅以开封为例吧。在今天的开封地下3—12米深处就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分别是3座国都,两座省城,一座中原重镇。怪不得当地百姓传诵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歌谣呢?之所以如此现象,除黄河的无情外,是大地把一段段历史尘封于此。就说我们生活的有着2600年历史的城市吧,明清以前的建筑几乎没了一点痕迹,它们残酷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诚想,现在时尚的高楼大厦,若干年后也定会成消亡之物的。大地为文明的创造提供舞台,同时也为文明的毁灭提供了条件。唯有它如此明目张胆,唯有它如此不悲不喜。

五胡乱华,扬州十日,南京大屠杀,被十几名个光棍汉奸淫的留守幼女,死后六年才发现一堆白骨的独居老人……这些人间极度的罪恶和悲苦,发生时大地是无言的,却又把这一切牢牢地记在心里。

每次回乡为父母上坟,心里就多生纠结。那些曾经鲜活的、有说有笑的长辈们转眼就老了、就走了,在飒飒的寒风里,从那些简陋、粗糙、残缺、斑驳的墓碑上或许能读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谁还记得这些荒草般的名字呢?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一条小小的线段,源于尘土很快就复归于尘土,坟墓和碑刻也终将化为尘土,归于大地。平民百姓如此,那些所谓的达官显贵,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又能如何?在时空面前都无法留住半片身影,迟早都要交给大地——灵魂的栖息归属之地。豁然明白,世世代代的百姓为什么把故人交给大地时称作“入土为安”,深究一下,其实是追求的一种永恒,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永恒。

大地是深沉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精细微妙。且不说日月行天、江河纬地,且不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且不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仅听听这些民谚吧,就能从中读出大地上那不差毫厘的规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发,种棉花”“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芒种麦,立秋谷”“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二十四节气在大地上轮回上演着,循环往复,亘古不变。这是大地的节奏、大地的魅力。大地给我们食粮,给我们智慧,给我们丰厚的回报,也给我们厚重的责任。纵观中国历史,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哪位不是有个浓重的土地情结的人!

且不说“农民的儿子”毛泽东,“人民是我再父母,我是人民好儿郎”的陈毅,单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吧,他之所以能成为享誉全球的大作家,并非他学识渊博,根本的一条是大地滋养了他,是大地给了他智慧、力量和灵感,是“高密东北乡”那片土地上的苦难经历丰满了他的思想。这个曾饿得吃炭块的苦孩子,用他的话说,是读了十年大地之书。

大地在带来恩赐的同时,也充满着纠结。水,石油,煤炭,天然气,矿石,森林……我们从大地上肆意掳夺,在不断地掏取它的五脏六腑;城市无限拓展,使得天地阴阳失衡,雨雪少得可怜;大气、地下水污染,物种不断灭绝,地球的免疫系统正遭受空前的破坏。大地已不堪重负,大地变得骨瘦如柴,大地已是千疮百孔。忍无可忍的大地开始报复,极端天气频发,到处山崩地裂,各种怪病频出,我们开始嚼食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呼呼作响的风分明是大地在冬夜里的声声抽泣。

关于大地的话题太多了,多的永远也讲不完,那就充满深情厚意地吐出心语,向大地致敬吧:春天是您的欢歌,夏天是您的爱情,秋天是您的诗意,冬天是您的夜曲;山川是您的筋骨,平原是您的胸膛,草木是您的毛发,湖海是您的眼睛,雨雪是您的泪滴……

我要告诉所有的孩子,面包不是来自商店,而是来自大地。我要告诉所有的人,敬畏大地吧。敬畏大地,就是敬畏我们的祖宗,就是敬畏我们的母亲,就是敬畏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