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食材散文

2023/01/06经典文章

食材散文(精选6篇)

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

老饕摭荒

文/ yanlvzhi

‘米贵仅供糜粥用’,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土地丰饶不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晨粥暮饭,千百年来国人就对吃起了特别的敬意,故民以食为天。

岁月艰难忆长留,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我,对于艰难年代的记忆早已散似浮云,唯有饥饿因为腐心而不能忘却,因敬畏不敢满足。更是岁不及三,便被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我一生都在吃穿上不曾怠慢尤其是对吃情深蚀骨。

对吃从不等闲视之,我平生顶不习惯一切有仪式感的东西,那些五花八门的节日、细思极恐的节气是为了纪念什么根本无心认知,唯有吃要正经八百的净面静心的对待。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端午节,只知道有个节日可以吃粽子与白水煮鸡蛋,那粽子黏糯留香是要偷偷的藏起来慢慢独享的,那鸡蛋却是非要小伙伴一起鸡蛋对鸡蛋比试过谁的鸡蛋更结实,输了才肯悻悻的吃了的,总是觉得这样的日子夹了这样的心思便会耐着性子接受它的曲终人散;那时候时常要坐在门墩上等待远方的客人来的,因为有客人来自然会带来从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种叫做饼干的食物,饼干是一种大大的桃心型饼身上粘着晶莹的砂糖粒的,颗颗砂糖粒都像是暗夜里调皮的星星冲着我眨眼睛,我是万万不舍得一口暴殄天物的,总是一小口一小口的把它吃成云朵、月亮、星星让它陪我在宇宙中遨游一番,或者是一小口一小口把它吃成胖熊、小猪、花狗让它陪我把欢乐的日子延长。

寻常烟火日子里,我对吃的理解就是充饥、解饿、下饭。所以当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的艰难渐行渐远,寒门贫户也有余粮了,对食材的膜拜未有一丝清减,但对食材的保鲜既没更富裕的办法,又要备不时之需,颇要花费些心思,便有了鱼-咸鱼-咸鱼干,萝卜-腌萝卜-萝卜干,肉、蛋、豆腐、一切食材都加个咸字,也算应其时,咸若其宜。这些被腌制过的食材杂烩在一起,上锅蒸熟了,就是一道菜。这菜还有个尊贵的名字:“老爷菜”。而此“老爷”不是做菜人的固有奴性,却是对家里长辈老人的一种尊称。妈妈做这道菜最地道:土豆、粉条、咸豆腐、酸菜、豆角、咸萝卜、茄子、辣椒、咸猪肉,切成小拇指大小的丁,放了葱花、姜末、花椒、胡椒,淋上鸡蛋汁液,再来一点点的葵花油,一点点的荤油,蒸至绵软,上桌供家里的长辈老人享用。排行老幺的我也有享用一顿特权,余下的便会被妈妈束之高阁,每顿饭拿上桌给长辈老人吃。一道菜妈妈便让我知道了尊老敬老甚好。

最盼望的是暑假,不是暑假可以借着打猪草的名义在野地里陪燕舞蝶忙知了笑,而是暑假就会到汛期,汛期就会有山洪用它的洪荒之力把家门前的小溪变成大河。有了清冽的河水妈妈便把家里的床单被单拿到河里浣洗,洗过的床单被单为了下一次更好清洗是需要浆的,而在那物质匮乏到极致的年代,这个浆床单被单的水是用一顿手擀面条换来的,所以我对暑假的好感便来自最劲道的手擀面条的味道。贫穷限制了想象,那时我的食谱里唯手擀面条是人间极品美味。手擀面条讲究力道和耐心,和面讲究边放水边搅和不可轻易停也不可轻易加水,要用力揉,揉成面团后要醒,醒过再揉,直到将面团揉透。然后双手紧紧握着擀面杖有节奏的向前压着推进,如此反复直到把面团擀成半厘米厚薄的一张面皮,把面皮散开再来回折叠成手掌宽面条,然后左手轻轻的压在面条上,右手执刀,爽快麻利的把宽面条切成柳叶,大火把柳叶煮熟,煮柳叶的水便留用来浆洗床单被单,而柳叶手擀面就要放在调制好美味的卤子里,供一家老小欢快享用。面条是妈妈亲手擀的,卤子不拘泥什么食材了,有时候是两颗鲜葱配一颗香菜,有时候是半根黄瓜切薄片搭一个鸡蛋臊子,甚至半个西红柿也能调制出传世精品,更不要提炸一点点肉末伴一罐自制的豆瓣酱了。每每回忆那浓情的卤汁、悲悯的面汤、裹挟着根根筋道透着乳白的面条,满口丰腴醇厚,甘甜留齿,真切安魂之所在。

饥饿年代离我们远去,人总是能是轻易原谅艰辛苦难。对吃的记忆,果腹之余,尽是饱含爱意,化腐朽为神奇的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如今且把他乡做故乡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地域上的概念,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再也寻不到家在何处,唯有妈妈的一粥一饭让故乡永存。

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

春天的食材

文/秋女

最喜欢春暮夏初,草木深深,绿肥红瘦,阳光温暖和煦得令人忍不住犯困。这个时节有一年中最美好的食材。天气不冷不热,晴雨相间,湿润的泥土里,每一种植物都在拼命生长。晚上落点小雨,清晨,太阳蒸腾起水汽,空气中散发着新鲜泥土的气息,被雨水洗过的植物挤挤挨挨郁郁葱葱,那浓郁的绿色里蕴含着勃发的生机。

街上卖的时蔬,根部还带着些许新鲜潮湿的泥土,叶片舒展,茎叶肥嫩,汁液饱满,一样样绿油油得要滴出那绿来。油绿鲜亮打着花骨朵儿的菜薹、透亮如翡翠的莴笋、浓绿辛香的韭菜、碧绿修长的蒜薹……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字儿排开,单是看着就赏心悦目得不行。卖菜的农妇边招徕生意边跟隔壁摊主闲聊,手下却是不歇,掂起一根春笋,锋利的小刀一闪,三下两下,一根春笋就被剥了壳;掰开一荚豌豆,轻轻一捋,粉绿色圆滚滚的嫩豌豆就在你手心里滚来滚去。

买菜的主妇就作难了,这些鲜嫩肥美的时蔬,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烧怎么好吃,什么都想带上一把回去,但一次又吃不了这么多,且春日里的时蔬,最是放不得,即便是裹了保鲜袋小心地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过了一夜再拿出来,这绿色就恹恹的,似失了神。

有一种食物,能一次将所有美好的春日食材都席卷进去,让你一口尝尽春天的美妙滋味。

那就是麦油脂。麦油脂是我们家乡的叫法,说得形象点,就是特大号的春卷,麦油脂的皮子有春卷皮的几倍大,馅料自然也比春卷丰富多了。

家乡的菜场门口的角落处,往往会有个卖麦油脂皮的摊位,现摊现卖。一只小小的煤炉子,炉子上搁了个厚实的平底锅,旁边再放上一大盆小麦粉糊。这摊麦油脂皮子绝对是技术活,眼看着锅热起来了,先用渗透油脂的棉纸在锅底擦一遍,然后飞快地将一小团面糊甩入。那动作极快,像一团白光划过。只见那团白光打了个旋,面糊已经均匀地推开了。又一忽儿工夫,一张大如果盘薄如油纸的麦油脂皮就摊好了。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外行人看得是眼花缭乱,而完成这一切,不借助任何工具,全靠一双手。

买好麦油脂皮子,就开始准备馅料。莴笋、水芹菜、嫩豌豆、蒜薹、枸杞头、韭菜芽……别犹豫,把你喜欢的时蔬统统买下来吧。

每种食材洗净切好,这么新鲜的时蔬,烹饪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减法,或焯水或快炒,撒上几粒盐,赶紧盛出来。炒好的时蔬一盘盘摆开来去,就可以包麦油脂了。

麦油脂繁琐的步骤在于前期的准备工作,真正成型的过程很简单。将皮子平摊,把那些你喜欢吃的时令菜全放进去。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麦油脂包好了,往锅里放点油,两面煎得金黄,即可享受这份春天的美妙滋味了。

世上的美食

文/刘远贵

如果问什么是美食,不同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必定是不同的。先不说面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单就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来说,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已经是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过,虽然人之看法各有不同,但稍加归纳便不难发现,这里其实都还是有着可供把握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看重食材和做工。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首要的是要食材好,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做工,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喷喷,食材和做工是美食形成的基本要素。美食家们坐而论道,很多情况下,其实也都是围绕着食材和做工来谈色、香、味和形、意、养。

由此不难看出,在以美食家为代表的多数人眼里,美食绝对是做出来的。

我承认美食是做出来的。再好的食材,如果没有“巧媳妇”蒸、煮、炖、炸,最终都只能算是一盘食物,毫无生气。但我同时又要强调,美食更是吃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吃,而不是摆着让人看的。只有人们张开嘴巴去吃,吃过之后还赞不绝口,进而大家都能从中获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安慰,这样的食物,方能称得上美食。

因此可以说,食物美不美,不单取决于胃口,还取决于心境和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心境和情感是我们进食时分享老天给我们亮出来的日和月、光与影。心境不好,再好的食物也食不甘味,吃进嘴里味同嚼蜡;心境好,粗茶淡饭也能把人吃得余味无穷、意味深长,吃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所以人们都喜欢在良好的心境下进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很多时候不喜欢独食,而是喜欢共享。友人是生活里的一缕阳光,遇着好东西,与友人一起品尝,觥筹交错间,再无聊的日子也光芒四射了。可以想见,无论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渴望,在他们眼里,没有友人的出现,再好的美酒也是白水一碗。

而亲情,更是胃口开合的总闸门。因此只要说到美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母亲做出来的饭菜,自然要把渴望的眼神深情地投向大年三十那个大家围坐一起、热气腾腾的晚上;而当亲人忧郁落泪,尤其是当父母老了,牙掉光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的时候,过去那些我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也都会化为云烟,变得索然无味。

腊八粥味新

文/方华

腊八粥就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煮成的粥。因为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熬制食用,俗称腊八粥。

在我年少时是没有吃过腊八粥的。岂止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过。或许是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此风俗的缘故。现在想来,即便当地有此风俗,那时也是不可能吃到那样香糯的美食的。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时候,想吃到一碗红豆稀饭都是难事,能熬上一锅花生米粥也是稀罕,哪里有那许多食材烹制腊八粥这样的美食。

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米粥,家中储存的一点糯米、花生米要等到腊月里打糖果,以备春节用。秋天山芋收获后,吃得最多的是山芋稀饭,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最怕吃的是山芋切片晒干后与米煮成的稀饭,寡淡无为,食之难以下咽。偶尔也能吃到外婆熬的糯米粥,和上红糖后,一匙入口,真是美妙难语,于我幼时就是无以伦比的美食了。

初进工厂当工人,同事来自天南地北。某个冬日,一北方同事说其母亲煮的腊八粥如何如何的好,邀请品尝,这才知道经常吃的稀饭,也可以做成这样的丰富多彩有内容。那应是我第一次认识腊八粥的真面目。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不同而食材配制不同,食材品种的多少也各取所好。也有配合腊月初八,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称为八宝粥。

知道了腊八粥,便开始自己尝试,按照个人的喜好以及顺手可取的食材熬煮。吃多了,爱人和孩子皆吐槽:甜腻腻的,难吃。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腻歪了。真是生活过好了,美食也只能是偶尝为止。

后来知道,腊八粥不仅是甜味一种,也可用青菜、胡萝卜、豆制品、肉丁、腊肠煮成咸的,也可加入胡椒粉、姜末等熬成辣的。偶尔为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前几天,见一寺院发布告示,说要在腊八节那天派送腊八八宝佛粥。心想,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施舍吗?朋友笑我不谙佛事,原来,腊八粥的另一传说即来自古天竺国,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佛称“法宝节”。腊八节布粥,是广结佛缘,祈福消灾之意。清代苏州文人李福即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也有居士告诉我,以前,一些名刹古寺会将化缘收集的杂粮剩饭晒干积存,在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和穷人。当时寺僧这种爱惜粮食之美德,在当今近乎奢靡的社会中尤显珍贵。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陆游的诗句,让我在一碗腊八粥中品出些新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