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外卖文章

2022/12/10经典文章

外卖文章(精选7篇)

外卖

文/魏文杰

走出大学校门,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是半个社会人了,而寒假打工的经历,让我体悟最深。

寒假从外地归来,一下火车就倍感亲切,熟悉的道路,熟悉的店铺,车来车往,行色匆匆,一切还是老样子。唯一不同的是,路上多了一辆辆飞奔的外卖电动车,在车水马龙中来回穿梭,如同与时间赛跑,为的是给顾客送上热乎乎的饭菜。

那一天,我也加入到送餐大军之中,工作地点在城区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上。早上9点上班,厨师开始准备饭菜,而我则需要清洗桌椅地板,每个角落都要清洗干净。10点一过,便开始一天的工作,先把饭菜装备到电动车上,“飞奔”就此启动了。

外卖多以餐馆为中心分成四个方向,一般一个人负责一个方向,如果人手不够会负责两个,而送餐半径为三个路口。我们要做的是将饭菜快速送到顾客手中。远在两年前,外卖这个词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那时我在读大一,勤工俭学找到了一家专门从事外卖的餐厅,那个时候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新奇,顾客对我新奇,我对这份工作也新奇,每个人接到饭菜后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住地道谢。曾经看到美剧日剧中集团化专业化的外卖产业,今天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我享受着这种感觉,大概每一个配送员都是这样的心态吧,能够看到顾客的笑容的确是一种满满的幸福。

对我而言,做一名送餐工也是我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能在一天之中接触到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更是一种生活磨炼。在送餐过程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刚出校园的打工族,有大老板,有普通的中产家庭,也有卑微的低收入人群。当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顾客手中时,有的连说“谢谢”,有的爱搭不理。有时还会遭遇鄙夷的眼神。这时我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也许他们不知道我还是个学生,还以为我就是以此谋生的外卖工呢。体悟社会百味,感受酸甜苦辣,这就是人生的历练吧!

飞奔、快跑、精准,对外卖者来说,还是一个体力加智力的活儿。一次,电梯坏了,我气喘吁吁地爬到十六层,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再打电话联系顾客,一问原来我记错楼座了。吸取了这次教训,我在飞奔的同时,还要精准送达,优质又高效。每天晚上8点,一回到家便瘫倒在床上,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假期与我一起送餐的几位同学,因承受不住高速运转,都先后辞职离去,我也曾多次萌生去意,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而且适应了外卖节奏。一段外卖打工,一生真实体验,从最基层做起,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谛。

刚才给你送外卖的是我爸爸

文/星尘

杭州一家外卖店主,最近在微博公开了一件小事。

下午5点多,顾客通过某平台点了外卖,派送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叔,由于地址没写清楚,送餐超时。事后,店主向顾客解释了情况,还给顾客退款,但顾客依然投诉,送餐大叔被罚了500元。

晚上8点多,忙完一天工作的大叔,不好意思地来到店里,问店主:能不能把那碗顾客退款的粉加热一下,他想带回去给女儿吃。从5点到8点,三个小时过去了,那碗米粉早就没法吃了。店主听了很心酸,立马表示要给大叔重新做一碗。大叔连说不用了不用了,然后走了。

自从外卖行业兴起,关于外卖送餐员的新闻层出不穷:《外卖小哥用生命送餐,高温暴雨单子最多》,《车祸不断,是谁让外卖小哥一路狂奔》…… 最热的天气,我们都不愿意出门的时候,他们在路上;最冷的天气,我们都缩在暖和屋里的时候,他们在路上。刮大风的时候,他们推着电瓶车;下大雨的时候,他们蹚着过膝的积水。顾客催促的时候,他们加速飞奔;顾客气恼的时候,他们赔着笑脸。

点了外卖就是顾客,而顾客就是上帝。当有人花着十几元钱当上帝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那个被训斥被投诉的外卖员,可能是个连一碗米粉都舍不得吃的大叔。如果他知道,是否也会有一丝愧疚?

我的一个同事很有意思,每次点了外卖,眼看快到时间,就要跑到楼下去等。我们都打趣叫她“吃货”,说她一会儿都等不及。 后来才知道,她等的不是饭,而是人。原来,某天她点了外卖午餐,忽然有事要出门,走到楼下,送外卖的小哥正好到了,跟她打了声招呼,帮她把饭送上楼。小哥的送餐车旁边,还站着一个小孩。 她停下脚步,问小孩:“你怎么在这里站着呀?”小孩说:“刚才给你送外卖的,是我爸爸。” 又说:“爸爸让我在这里帮他看着,他箱子里还有饭,怕丢。” 原来,外卖小哥每次过来要送两栋楼,送餐车停在楼下,总怕车子和饭有什么意外,就带了孩子来看着。

我同事联系到外卖员,跟他说,这样带着孩子到处跑太危险了,以后到送餐时间,她会提前下来帮他看会儿车子,不要带着孩子出来了。

从那之后,她每天都会早早下去,帮外卖小哥看着电动餐车;她做事也比以前沉稳宽厚,不再那么浮躁易怒。而相互体谅,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好多人说,送外卖不过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还有人说,现在送外卖收入很高:“人家月入上万,需要你来同情?”好像只要月入上万,被风吹、被雨淋、被刁难都是应该的了。于是,有的人点外卖,晚几分钟就给差评,绝对不留情面。有的人点完就把手机丢一边,多少电话打进来也不理。还有人一听说外卖员找不到路,也不问什么情况,直接就吼:“找不到就别送了,退单!”

总之,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用来翻白眼。

从前的我也是个戾气很重的人,讨厌被打扰,不喜欢吃亏,总希望事情按照预想的样子来,稍有不如意就要大发雷霆。经历越多我越发觉,我的脾气差,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现在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会变换一下对方的身份来考虑问题。比如外卖小哥送餐迟到,我想:我会不会因为自己迟到而对自己大发雷霆?当然不会。比如快递员有事耽搁一天,我想:我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兄弟耽搁一天而不依不饶?当然不会。以此类推,我很容易就原谅了他们。

既然我们能原谅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原谅他人呢?那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啊!

约定的“邂逅”

文/赵义华

随着秋天的到来,自贡这座被誉为“美食之府”的小城更加繁荣,大街小巷升腾起美食的飘香。

那天,和往常一样,辅导完学生作业回到家已是晚上6点半,一家人的晚餐还没有着落,怎么办?

“点外卖吧,妈妈!”儿子说道。也行,那就“偷一回懒”,三下五除二,搞定!订单提示,预计送达时间需要半小时。我想那就好好享受这半小时的亲子时光吧。

正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电话响了……“喂,赵姐吗?您的外卖到了,我现在在您小区门口,麻烦您下来拿一下。”电话里送来一个略显稚嫩的外卖小哥的声音。

“好的,我马上下来。”我爽快地答应着。

穿着拖鞋,走出家门,习惯性地走向电梯,按动电梯的按钮。然而,偏偏遇上了电梯故障,无论怎样的按动,电梯都无动于衷。怎么办?我家可在21楼啊,我无法想象我这个体质能走下楼层,也不敢奢望外卖小哥会帮我送上楼来。我赶紧给外卖小哥打电话,跟他道明了缘由,让他把我的“晚餐”放在门卫处,我慢慢地走下去拿。

没想到,外卖小哥没有丝毫犹豫地跟我说:“姐,要不这样吧,你告诉我你家的楼层,我给你送上来!”

“要不得,要不得,20多层哦,很难得爬哦……”“没事,赵姐,要不我们约定一个楼层,我们在楼层见面。”他不容商量的语气,让我找不到合适的回话。

“那也好,就在10楼那一层,你上楼累,我下楼轻松点,就在10楼我等你。”

“好啊,楼层见哦!”小哥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上楼的气息。

偏偏是 “屋漏偏遇连夜雨”,因为已经天黑,平时从不“光顾”的楼梯间显得格外的昏暗,每下一步,我都要扶着扶梯小心翼翼。更为恐惧的是楼梯间的宁静,让我被一种莫名的恐惧包裹着……

为了给自己壮胆,我马上给小哥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楼层光线不好,上楼注意安全。

他的那句夹杂着气喘吁吁“没事,你慢点就行”给了我一种深深的感动,也从他的喘气中犹见他的狂奔。

我打开手机的照明电筒,一步步往下挪,每走半层,都要仰望一下楼层,习惯了电梯上下的我,突然感觉这路途是那样的遥远。

还没走到14层,我已经感受到空旷的楼梯间那“咚咚咚”的脚步声,每一声仿佛都敲打着我的内心,我知道那脚步声一定是来自那外卖小哥的。

就在13层的拐角处,我遇见了那个穿着黄色背心服、戴着头盔的小哥,就在他抬头问了我一句“你是赵姐吧?”的瞬间,我看到了他那黝黑而又稚嫩的脸上,汗珠在不停地往下滚……

我感动地接过了小哥递过来的我们一家的晚餐,一个劲地叨念着“谢谢、谢谢”,我深知,再多的“谢谢”也无法表达我的感动!

匆匆道别之后,他又飞奔着下楼,我知道他那橘黄色的食品箱里,还装着很多客户的“翘首以盼”。

目送他下楼的背影,我揣摩着他的年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而作为母亲的我对孩子的那种怜爱之情喷涌而出……

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已经从拐弯处下了楼的小哥,又重新返回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俏皮而又恳切地说了一句:“赵姐,请给我一个好评哦。”

我的双眼突然被一种莫名的液体模糊,我觉得一个“好评”根本不能形容小哥给我留下的难忘印象。3个、5个……甚至10个,在我的眼里都不够!

提着盒子上楼的时候,我心中突然涌动出一股磅礴的力量,从小哥那“蹬蹬蹬”的步履间,我感受到了劳动的美丽;而那橘黄色的马甲,分明承载着的是他们多彩的人生梦想。

回到家里,打开那温暖的饭盒,我突然产生出一种异常的饥饿,不是因为饿,是因为珍惜!那顿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外卖晚餐、连同我和一个年轻的外卖小哥所约定的楼层“邂逅”,定将刻录在我的记忆里!而对这次“邂逅”,我一定要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其目的就是将来告诉我两个渐渐长大的儿子,让他们从外卖小哥的身上懂得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的由来!

全力以赴奔跑在这人间

文/曹春雷

给阿水打电话,很久才接通,气喘吁吁的声音传来:啥事,兄弟,麻溜地说,哥我正爬楼送外卖呢。以为他骗我一再确认,是真的,这家伙真在送外卖。

这让我很惊讶,我无法把诗人阿水和送外卖的阿水联系起来。我是在当地作家的一次聚会中认识阿水的。饭桌上,酒至三巡,脸成了大红布的阿水,摇摇晃晃站起来,要朗诵一首自己的诗。诗是真好,但他是用老家的方言朗诵的,听众一边鼓掌,一边大笑。

那时的阿水,是一家公司的白领,从事行政工作,具体说,就是写材料的。整天西装革履,自我认识他,从未见他穿休闲装。一次聚会,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下一步自己有可能被提拔为总经理助理。我由衷地替他高兴,但还是打趣他,要是提拔了,请我到五星级酒店吃一顿。他答应得痛快:没问题,咱去六星级。

没想到,公司突然倒闭,阿水下岗了。他谁都没告诉,朋友圈里照样发诗歌,永远朝气蓬勃永远激情满满。据他说,那时先后去应聘了几家公司,都没成。后来决定去送外卖,是他们那个组年龄最大的骑手。

一开始,不熟悉路况和小区,一天送不了几单。后来,没事时就研究手机地图,渐渐地城市街道就烂熟于胸了,送的单慢慢就多了,业绩便好了起来。他告诉我,现在一天的收入比在原来的公司要高不少呢。

生活突来的困厄,没有难倒阿水。这个倔强的中年男人,在生命地图上,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将诗人阿水与外卖员阿水迅速合二为一。他告诉我,我啊,现在用车轮和脚步丈量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丈量冷与暖的距离。

我为他点赞。

他让我想起我们小区的一位姑娘,高位截瘫,每天都坐着电动轮椅车,去城市广场、公园卖花。她的面孔,比手中的花要美。每每见到她,我总是慨叹命运的不公,既然老天已给了她漂亮的容貌,何必又给她这般遭遇。但她却总是微微笑着的,笑容比花朵还要灿烂。

无惧命运,阿水和卖花姑娘都是自己旅途上的奔跑者。

阿水最近有首诗,我很喜欢。“远山的高山与湖泊在呼唤我,我把泥泞甩在身后,奔跑,全力以赴奔跑,在这偶有霜雪但依然可爱的人间……”

雨中的外卖

文/王若霖

雨越下越大,模糊了窗外的世界。豆大的雨点,你追我赶地敲打着窗户,水珠扭曲了窗外的光。应是天仙醉酒了吧?揉碎了一朵又一朵的浮云。但雨再大,也浇不灭我的愁。

妈妈不在家,但饭点已经到了。自己做固然是来不及了,但出门又不现实。雨大得不像话,我刚有出门的念想,就被雨逼了回来。无奈之下,拨通了妈妈的号码,让她帮我点份外卖吧。

下单后,我心安理得地坐在窗台上看书,听窗外的雨点倒成了一种享受。看了一阵子,我突然有些惭愧,那么大的雨,我不愿出门,难道别人就愿意吗?我觉得自己很自私,天天在学校念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句子,天天写着《劳动最光荣》这样的作文,此刻自己却只顾享清闲。明明自己会做饭,但因为懒惰,就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冒着那么大的雨给我送饭,真是不应该。想取消订单自己做,但显示“已配送”,只得作罢。后来看了什么内容的书,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心头涌上阵阵惭愧。

外卖到了,我急忙去取,看着湿漉漉的“外卖小哥”在冷风中跑得脸颊通红、气喘吁吁的样子,我无言以对。但他并没有丝毫抱怨,眼神中充斥着平静和劳动者们固有的质朴,手中稳稳地拎着我的午餐,指尖被勒得红红的。我的脸更红了。看我脸色不对,焦虑和局促涌上了他的脸庞。他连忙问我:“怎么了?是我送错了吗?”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我的愧疚,让这位可敬的劳动者多了一份顾虑。我忙说:“没送错,没送错。这份外卖就是我的。实在辛苦您了,这么大的雨。”我一边说一边双手接过我的午餐,目送着那个匆匆的背影消失于雨幕当中。

又一次坐在窗台上,吃那一滴都没有洒的午餐,看着窗外朦胧的雨色,我心中百感交集。他一定还有许多订单要送,他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午饭……我尽力望向窗外,想找到那个黄色的背影,却只能看见窗上急速流转的水珠……

夏天的暴雨来得猛,走得也快,天很快又放晴了,但我心中的雨丝,仍挥之不去。在日常生活中,像那位外卖小哥一样的劳动者很多。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辛劳换来别人的方便,他们不奢求什么,只是默默劳动着,努力发一分光、散一分热,创造出最微小但最实用的价值。

外卖小哥,我向你致敬!

理解

文/冯玲东

网络的发展,让外卖这一行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以便利、快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然而,社会上对外卖员的非议也屡见不鲜,外卖行业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前不久回奶奶家,看到门口一辆摩托外卖车和一辆三轮车相撞。外卖车侧翻在地,后车轱辘还在极速打转,保温箱也被摔开,里面的饭菜撒落了一地,外卖员重重倒地,两腿还卡在座位上。他缓了一会儿,艰难地将腿从座位上抽出,晃晃悠悠地站起来。

“不好意思,都怪我,我带你去医院吧?”蓬头垢面的三轮车主显得十分狼狈。外卖员看了看车主,无可奈何地说:“你比我还急,你急啥嘛?”然后,扶起摩托车,拍了拍座位上的土,用手捂着肩来回活动了几下,又看着窘迫的三轮车主说:“以后注意点,你走吧。”三轮车主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眼睁睁地看着外卖员重新戴好头盔,骑车远走后,才叹了一口气:“外卖员也不容易啊!”我看着外卖员渐渐远去的背影,突然感到这些快递小哥的不易。

想起寒假时独自在家,一天气温骤降、大雪纷飞,小区地面已经积起厚雪,午饭就点了外卖。一小时后,订单平台上的预计送达时间已经到了,可外卖员还没有给我打电话。因为饥饿,便有点不耐烦,抱怨外卖怎么还没到。突然电话响了:“顾客您好,我是给您送餐的。实在抱歉,因为跑了一早上,电动车没电了,只能靠骑,您再等会儿,我马上到。”半小时后,外卖员到了。打开家门,外卖员确认无误后,便摘下手套,卸下头盔,把外卖双手递上。此时,我看到外卖小哥头上的热气和脸上挂着的汗珠,也看到了他裸露在外红彤彤的脸。我能想象出他在风雪中着急的样子,也能想象出他害怕客人给差评的忧虑。外卖员带着歉意将食物递给我:“不好意思,这单您申请退款吧,我一会儿把钱送给店家,这单就当我赔给您的。”他搓着双手,已经打弯的膝盖因为长时间骑车已经有些外翻。看见他的为难和一丝难以掩饰的尴尬,我执意不要这份补偿。他推辞不下,便也作罢,一直对我说抱歉和感谢。临走之前,他好像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冲我一笑,安全帽在脸上勒出深深的印子,极力露出洁白的牙齿,随后便消失在电梯间。我站在家门口,被那一笑,深深地触动了。

我不由得想起一次在街上行走,一辆黄色摩托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等我回神,才发现是外卖员。从那以后,我对外卖员就产生了一些偏见,觉得他们素质低、修养差,没有一点交通意识,可今天我却感到了他们的不易。

也许,外卖员的每一次逆行、每一次闯红灯,都有订餐者的一份催促、平台的一些苛刻、自身的一点着急。我们无法改变仍需完善的制度,但作为一名消费者,享受这份便利的同时,应该对他们再多一分理解。前段时间,成都一名外卖员接到了一个奇怪的订单,顾客需要买些退烧药。接单后,外卖员骑了十多公里,在四五个药店都关门的情况下,直接将下单的顾客送到医院治疗,随后又送顾客回家。下班时已经凌晨三点。这件事情被发到网上后,许多网友纷纷感慨点赞,原来“急人之所急”也是可贵的外卖精神。

面对不熟知的人与物,我们应多一分宽容与理解。有人说,人世冷暖,如同盲人摸象,永远无法得知全貌,只能用所有的善良和勇气来探究虚实。我想,理解是一种心态,宽广的心会带来更多的释然,而这份释然也终将赠予你阳光。

所谓生活

文/何足道哉

很早之前,就想写一下这个文章,谈一谈生活。只是一来是太懒,懒得整理零散的感受;再者,总是有种自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但现在又一想,生活不就是很简简单单的吗?

喜欢出去的时候带个小本子,兜里装着一支笔,有想法了就在本子上胡乱写些什么,或是简简单单的记录。

记得那天,一个人起的很早去北外,路上正好遇见一位清洁工阿姨在扫雪。早上的天气很冷,阿姨也没有戴手套,突然间觉得有些心疼,眼前的画面似乎无限制地扩大,我想到许许多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包括我再熟悉不过的农民们的生活。但随后的一个细节,让我略有沉重的心情一扫而散:我看到那位阿姨工作的时候一直在笑,而那种笑很自然、很朴实,绝对没有半点伪装的痕迹。我突然觉得温暖了起来,这是生活的温度。

一位老师被推选为优秀教师提名, 学校派人来听我们的课。老师依旧照常上课,完全按照她以前的节奏,没有丝毫迎合的意味。学校考核人员走了以后,老师跟我们说:自己教学几十年了,从来没有想过要评优秀教师。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想着能够教好学,带好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她说她带了很多课,估计全校都没有多少老师有她带的多,其他老师还有发表论文的压力。她说她的压力来自于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以便能使学生更多地受益。还有一件事,就是选导师的问题,她一直告诉我们要找一个性情相投的,这也是她挑选研究生的标准。恩,她追求的是生活的质感。

读了研究生,定外卖的频率就高了起来。有的外卖配送得就很快,不会让你辘辘的饥肠在承受太久的等待;而有些则不然,会拉长限度地挑战你生理的极限。对此,我体会很深。每天都遇见许许多多的配送人员,骑着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在校园里穿梭,最后在各个宿舍楼下等待、送出。这是他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些单调,或许他们也习以为常,享受着骑车穿梭的快感和送达时听到对方一声声“谢谢”时的温暖。记得有一次,天下着很大的雪,我叫了一份外卖,迟迟没有送来;我还突然收到一位师兄的短信,约我中午出去吃饭。我犹豫了。舍友告诉我,点申请退单。我知道退单意味着什么,以为已经等待了很久,配送员很可能就在配送的路上,冒着大雪。于是,我决定再等等。过了一会,收到了打来的电话,我下楼取了外卖。送外卖的是一位和我妈妈年龄相仿的阿姨,身上已经落满了雪。我突然觉得内心有一阵愧意,觉得不该在这样的天气里叫外卖。但看到宿舍楼下好多的外卖派送员,我就释然了,毕竟,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我把外卖放到了桌子上,去赴师兄的约。

说起我的导师,几乎所有熟悉他的都觉得是个奇人:对翻译有着更甚于痴迷的热爱,你会发现他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是在做翻译;毕业于北大,师承许渊冲等老一辈英语翻译巨匠,去美国留学,做访问学者,学历一栏却只是个学士;生活中从来不用手机,有事找我,还是通过人人;还有就是,他是一个记性“不那么”好的人,很多事情忘得很快,听他讲,是因为自己的鼻窦炎愈发严重造成的不良影响;学识渊博,而又怀有一颗童心。用师姐的话说:他就是一个活在理想中的人,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不在乎,仿佛是别人的生活一样。我和导师也聊过一次,我感受得到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尽管他略有自我调侃地谈到:无意去做一名研究型学者,但也看到现在的学者在翻译理论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自己有能力写出同样甚至更好的学术文章,只是无心去做;但又不甘心只做一名教书郎、翻译匠,觉得自己的才华不止于此,但也觉得逃不出这个宿命。他还说我迟早也会遇到同样的思考和困惑。生活的幸福,不是因为没有苦恼、困惑,而是在这些苦恼中优雅而自在地舞蹈。正如海明威的那句: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

生活中的我们都有着双重的身份: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旁观着别人的生活。 旁观,或许算是一种比照,进而校准,但绝不存在模板,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完全去效仿。比对别人的生活,可以擦亮自己生活的窗。而自己用心而认真地生活,才不会被生活辜负。这让我想起水木年华的歌曲《启程》里的一句歌词:你寻求的幸福其实不在远处,它就是你现在一直走的路。

用心生活,感受着,体味着,才会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