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

2025/08/02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一氧化碳是什么。

教育幼儿认识到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教授幼儿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氧化碳的简介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它是由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比如煤炉、燃气热水器等。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身体缺氧。

轻度中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中度中毒: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意识模糊等。

重度中毒: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等设备时,确保通风良好。

定期检查煤炉、燃气热水器等设备,确保无泄漏。

不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炭火烧烤等易产生一氧化碳的'活动。

晚上睡觉前检查煤炉、燃气等设备是否关闭。

教学活动:

播放有关一氧化碳中毒的动画或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一氧化碳的概念、中毒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境,加深幼儿对预防知识的记忆。

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研究典型的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CO2+H2O==H2CO3——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又为学习《酸、碱、盐》起到铺垫作用。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它对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⑶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3、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两瓶,一瓶敞口,一瓶密封)。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①阅读课本P113—P117;

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

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2、提问空气中物质的成分,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望。

3、指导观察: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4、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5、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让一位同学操作),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该实验对于书本内容有承前启后作用,因为上一课题已学习了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而后面我们又将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结归纳出二氧化碳的三点物理性质,并用课件展示,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系统归纳、总结的能力。

6、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示范)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象倾倒液体一样),两支蜡烛先低后高都熄灭了。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回顾前面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课件展示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学生分析,解释得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展示两个集气瓶模拟两个菜窖,请一个同学做实验判断哪个菜窖可以安全进去。再次用课件体现菜窖,这样更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7、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课件展示课本实验6—6。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

8、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9、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10、讲到这里及时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然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课堂教学效果评估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我认为教师除了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注意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外,要合理安排45分钟,学生能自得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如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在实验探究处放慢节奏,并且还要布置好习题做好知识点的巩固,在单元练习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这样就能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使幼儿能够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源。

教育幼儿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绘制相关的安全教育插画或准备视频材料。

准备简单的一氧化碳检测工具(如有可能)。

三、活动过程:

引入环节:老师扮演侦探角色,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一起找出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无形杀手”——一氧化碳。

故事讲解环节: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小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故事中穿插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情景模拟环节:

设置一个模拟场景,如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有煤炉燃烧。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出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

安全教育环节:

告诉幼儿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很难被发现。

教育幼儿不要长时间在密闭的房间里使用燃气设备。

引导幼儿学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实践操作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简单的一氧化碳检测工具,让幼儿亲自检测一下教室里的空气是否安全。

总结环节:老师总结今天的活动,表扬积极参与的幼儿,并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共同守护我们的家。

四、活动延伸:

可以邀请消防员或专业医生来园进行讲座,增强活动的权威性。

在幼儿园内设置安全教育角,定期更新安全知识内容,供幼儿随时学习。

幼儿园小班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教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煤气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中毒事件时如何自救;

3、初步掌握防煤气中毒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煤气中毒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演示相结合。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正题,明白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马上将面临冬季,寒冷的冬天,往往是煤气中毒的高发期。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护自救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二、讲述新课:

1、课题:煤气中毒安全教育

2、设问:煤气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3、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4、老师点评:煤气中毒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低、气压低、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最容易导致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当然,夏天也会有煤气中毒的事故发生,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使用空调的时候。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三、煤气中毒的原理?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道知道的煤气中毒的原理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

老师点评:

1.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就可使人中毒。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人的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3. 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使人体缺氧,致使呼吸困难。

4.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出现时间、中毒的严重程度等均与一氧化碳在室内浓度密切有关,亦与中毒者年龄有关。青年人较老年人敏感,孕妇、肥胖者和有慢性心肺疾病者亦易发生中毒。

四、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二、煤气中毒的原因?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就煤气中毒的原因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 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1)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①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

②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

③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

④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亦可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或夏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因为汽车尾气中含一氧化碳,一台20马力的汽车发动机一分钟内可产生28升一氧化碳。

五、措施

1、开窗透气

2、放松衣物

遇到煤气中毒,如果自己还清醒的话,松开自己的衣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呼吸。如果发现中毒者,则救护人员赶紧松开患者的衣服,裤带等,并且要注意保暖。

3、清理口内粘液

煤气中毒之后,要及时对中毒者、特别是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清理,因为一旦中煤气毒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到口鼻一些体液,这样容易引起患者呼吸不畅,并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4、喂点糖茶水

如果中毒者还有自己的意识,还能有吞咽能力,赶紧准备一杯糖茶水,为患者喝下,让患者补充适当的体力,等待进一步的救治。

5、人工呼吸

如果发现患者昏迷不醒,或者出现呼呼微弱,将患者口鼻清理后,对患者实行人工呼吸救治,当新鲜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后,中毒不算太严重的患者就能减轻一些症状,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

6、联系医院

六、小结

1、迅速关闭气阀,将门窗打开通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

2、将中毒者头放平,使其呼吸不受阻碍;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症;

4、口内若有呕吐物,用手指裹洁净的布轻轻擦拭,以免进入咽腔造成窒息;

5、中毒者出现高热,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

6、中毒较轻者可喝少量醋或酸菜水,使其迅速清醒;

7、若中毒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凉,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8、若中毒者心脏已停止跳动,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还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配合。而且应该在最短的时间里和急救医生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