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月光曲》优质教案

2025/07/29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月光曲》优质教案(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光曲》优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趣

二、检查预习:

1、作者

2、字词

三、展示目标

四、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看朗读视频)

1、概括内容

2、谈感触最深的地方。

(二)默读思考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

2、为什么谈完一曲又弹一曲?

(三)合作探究

1、《月光曲》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共几幅画面?(联想)

2、体会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四)欣赏名曲

(五)评说人物

五、作业:课外阅读《贝多芬传》

《月光曲》优质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一、 听曲谈话 走向人物

同学们好!

喜欢听音乐吗?那就仔细听下面这首钢琴曲,看谁能听出它的名字,好吗?

1、刚才这首优美的钢琴曲,谁知道它的名字?

你的知识面真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课题 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引出对贝多芬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这首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读了课文,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这个词(出示“入场券”、“飞奔”、强调“券”、“奔”的读音)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盲姑娘能听懂他的弹奏)

从哪里你能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道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本文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边讲边板)

《月光曲》优质教案

《月光曲》优质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

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与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与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与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与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XX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XX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非常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与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与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