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1
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准确说,易大师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因为不是翻译古史书,再根据每一段历史自己发挥。易大师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述说历史的变化,理清历史和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关键点。所以如果没有明朝历史基础的人读起来不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津津有味。同样,由于是通俗读物,面对一般民众,又不能如学术论文一样深入论述,枚举符合自身的观点的论据。造成给人匆忙、零碎的印象。有很多转折和变化是默认读者能自行推导出来的,而没有深入论述。因此综上所述,本书就变得很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不过易大师写这书的目的,嗯我还记得几年前他开始写这书时的序言所说,为的是寻根,而不是给读者讲历史。所以以政治、文化变迁为主线,去芜存菁地摘录关键历史事件,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不过易大师其实对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就如一些评论所说,为什么不像两汉两罗马一样引入国际观来看看中西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对比呢?其实这一阶段西方正值启蒙运动,也是开始出现思考者那样的,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否世俗化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必定关键点,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呢?我感觉易大师也是这样想的,不然不会在最后李贽死时会说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光亮暗下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却不觉得痛…
好吧,言归正传,跟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本书前半段其实详细论述了明清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来源和原因。明清承金元,而且由于朱元璋和朱棣,造成政治制度更趋集权,且思想本质上已经与唐宋不一样,不再是共治,而是独夫独裁。伴随独裁而来的,就是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由于不安而形成的特务制度。同时,又得益于太祖出身贫困,成祖曾为藩王接触人间烟火。所以太、成二祖奠基的明朝政治对于民间仍然是开明的。这就造成大明王朝在官方政治和思想形态乏善可陈,但民间经济和文化均有所长的情况。虽然不如唐诗宋词,但实际明的小说一直影响后世甚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说明文化不如唐宋,其实单小说就足以给予肯定,更别说一系列戏曲的出现。
不过易大师的书里虽有王守仁出场的戏份,但没评论心学。从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变化是民间人心的潜意识自主选择还是在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嬗变,还是异类只能作为个案单独谈。这些都没有说。本书对于朱明王朝这种快到近代,而且史学、野志也还没散逸的朝代的评论似乎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说完的。看到下一部是想专门写严嵩和张居正。那是不是应该也把哲学方面的也过一下,再出部跟西方同时代的对比书呢?易大师本书中诸多没有展开的观点是否还另外著书细论?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2
《易中天中华史》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吴敬链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能回答吴敬链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
这一卷中有一个新的看法,即我们的祖先女娲、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对祖先的统称,他们可能在不同地点同时或者先后出现的一群人。应该是女娲们,夏娃们,伏羲们。祖先都是来历不明的,说不清道不明。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都一样,所以何不把他们的名字看做是一个代号,而非确定的个人。因为最N次方那个祖先已经无证可考,去追究便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指代的社会发展时期已经脉络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时代的更迭,朝代的变换,每一次都需要大动作的“改革”,或实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显示改对了,换对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智慧,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尧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术,殷商的青铜技术,周代的农业技术。
书中给我们列出了时间表,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进入父系社会;当代我们倡导男女平等,是否再过五万年,可回归到“母系社会”?其实上一句的“母系社会”与五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并非同一个意思,而是指没有了权力与统治。
02卷《国家》
首先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在初高中政治课上已经学过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行使国家的根本属性。可能我上文中说的5万年后的“母系社会”也包括了阶级的消失。在5万年前的母系社会里面没有阶级,有的是对生命的崇拜。书中给出了国家的解释: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按照公共规定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美国国家精神:独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治。《独立宣言》和国家宪法是美国的标志: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正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自己中间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中国国家精神:我在想中国国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这12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信我们从小对很多事情都感到过好奇。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此卷中有解答。中国,最原始的意义来源于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远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体地点就是洛阳,因为周公营建成周洛阳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天下之中。于是他们“宅兹中国”,这边是“中国”一次最早的出处。
03卷《奠基者》
为什么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么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给自己取一个字。03卷《奠基者》中介绍,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纪,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把头发盘在头顶,叫“束发”,然后女子叫笄;男子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请嘉宾为他们起一个字。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前者用来称呼晚辈学生子女和自己,后者用来称呼同辈和同辈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进行社交,意味着成人。
易中天先生采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通过字的本来面目来揭示其含义及其演变,告诉我们历史的秘密。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3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的读后感 篇4
从网上书店购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六卷,加上总序,共七卷,才100元多点,不贵。分别是《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第三卷·奠基者》、《第四卷·刺客与情人》,后更名为《青春志》、《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六卷·百家争鸣》。
总序,应该说是不错的,把中华文明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文明这三大文明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中华文明的位置,坚定了中华文明的信心,建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
第一卷,祖先,应该说他有所创新,也比较大胆。他把《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与中国的女娲补天的传说结合起来一起讨论,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比较,开阔了视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伊甸园的故事》等神话传说,说来说去谁都没有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最终还是神话故事。当然,他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有力的文字方面的佐证,也不失为好的有力的证据。
第二卷,国家,本卷的逻辑是清晰的,思路是开阔的。由分封到封建再到国家,层层推进,历史演变,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到封建社会。
第三卷,奠基者,主要是讲周朝,作者对周朝情有独衷,花的笔墨较多,赞扬有余,认为该朝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第四卷,剌客与情人,后更名《青春志》,可能《刺客与情人》这名太过了,后来才另起一名。该册尚未读完,所以暂时不谈。
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描述的'思路比较清楚,各个时期,各个小国,都有比较祥细的资料,用几个主要人物把整个混战的年代交代的比较清楚。重点突出,主题分明。
第六卷,百家争鸣,是讲儒、释、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观点,非常值得一读。确实如作者所说,一般人是不清楚全部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可能大多数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作者确实是有备而来,深入剖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值得反复阅读,受益将不尽。
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将原文出处进行了注释,并在每一册的后面进行了说明,避免了不少杂音和噪声,自六卷本发行以来,至少目前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像他当年在《百家讲坛》时那样,挑毛病的人一大堆,这一次那些大家们,好像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