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儿女故事

2023/02/08经典文章

儿女故事(精选7篇)

梦里依稀慈母泪

文/田毅

那天,母亲从京城来电话,急切地询问我近来的身体情况,得知一切安好,才松了口气,说,既然都好,也不知道打电话报个平安?让人操心……话语里虽带些埋怨,却满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母子情深,如一根温暖的线,时刻牵挂着彼此。11年前,我因急性心梗在医院抢救了一天一夜,在重症监护室躺了9天。母亲有空就来看望,说:“我没啥事,就想过来看看你,说说话……”让我深切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在世间,母亲对儿女们的意义,大到无可替代。

每每提及母亲,我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年轻时喜欢读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高尔基的小说和鲁迅的杂文、散文对我们这一代的写作产生很大影响。我注意到,高尔基和鲁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母亲的依恋很深。

前年春上,母亲到京城暂住,临行时,我到车站送她。按理说母亲离开也不过半月,到了车站广场,从出租车上下来,我提着沉重的行李,不免抱怨说,你这是搬家呢,干嘛拿这么多东西?母亲说,可不嘛,这一去又不是三天五天,穿的用的都得带上,还有我学书画的用具书籍,缺了哪样能行?这几年,每逢年根,母亲都要返回太原过大年,她惦记着家人,说啥也要与我们兄弟和姨妈们团聚,年后开春转暖,再回北京妹妹那儿去住。虽说高铁方便迅捷,可80多岁的老人,来回这么折腾也挺让人担心。

与母亲通话是一种慈爱的慰藉。每次她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惦念,不放心这个挂念那个,总要唠叨上一阵子。去年夏天二弟去北京大妹那里住了十几天,回来说北京太热,老母亲在那儿怎能受得了?以后夏天让母亲就在太原过吧。然而今年母亲又去了。这回是因两个妹妹到日本旅游,大妹家的狗没人管,母亲以此为由,早早就准备去住。那天在电话里,我说怎么打了半天都没人接,还以为你病了。母亲说没事,我去你妹妹家遛狗去了,楼上楼下的,一天四趟……唉,作为母亲,总是替儿女操心多于我们对她的关心。

去年腊月二十八,我去车站接母亲回来过年,之后每逢周日,只要有空,我就回家去陪母亲聊聊天。而母亲呢,知道我要来,总是事先做好我爱吃的饭菜,泡好我喜欢的花茶。茶香浓浓,爱意浓浓,喝茶时,我能感受到母亲慈爱的眼光。每次回太原,她总要叮嘱小妹到大栅栏去买“张一元”的花茶。她知道我爱喝这个,回来后我一筒、二弟一筒、三弟一筒,如此习惯了。时间久了,大家理所当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母亲的心思,总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我们做儿女的,忆及此事,总感到一股说不清的母爱情愫在里面。

那次送走母亲,回家时坐上公交车,望一眼车窗外的街景,我心里突然梗梗地发酸,眼眶湿了,不由想起鲁迅的诗来:梦里依稀慈母泪……古今中外,天下母亲都一样,只要提及,儿女心里就满怀愧疚。想想母亲为我们操劳一生,直至两鬓斑白,而我们呢?人间百态,唯有母爱无须多言,不需你常把“思念”“我爱”之类挂在嘴边,牢记铭刻在心即可。

此时此刻,心里总跳出几个深藏已久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字,我想我还是应该一字一句地大声说出来:妈妈,我爱你!

问世界情为何物

文/活泼的凤儿

有一个这样的感情化的女孩。可以因秋枝上的一片残叶而抨然心动;可以为流水中的一片落花而黯然伤神;憧憬着风花雪月里浪漫的故事;回味着《红楼梦》里千古绝伦的爱情悲剧……

多少年来,她说;我常常问自己,情为何物?却一直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只是隐约感觉到天下之情很复杂,却无处不让你感觉到它的存在,很纯,很美……

天下男女,谁非母生?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新的生命诞生那一刻起,这世间便多了一份母子之情,生身之恩。男孩也许一辈子也体会不到这是莫大的恩情,女孩终将在成为人母之后感触良深。

母亲生下了儿女,接下来的便是漫长的养育与无尽的操心。父母们不辞劳苦,万里奔波,共同撑起一个温暖,安全的家,让自己的孩子享尽呵护与关爱;儿女的一点不顺,也会伤及全家,父母们恨不能有一种特异功能,能把子女的痛苦苦占为己有,让自己承受那分伤痛;当自己面临巨大的悲怆时,还要强作欢颜,惟恐伤及儿女;儿女的一点欣喜,也会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快慰;自己得到几许快乐,恨不能掰开来与儿女们同享……“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无疑是感情性的动物。如果说亲情是由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话,那么友情则实在是人感情性一面的明证了。

在这个拥有着近六十亿人口的地球上,你也许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你却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许多人的心是相通的。这种“通心”之情存在于至真至诚的朋友之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让他们相识相知,从此成为挚友。

真正的友情是一种永恒的概念,“美丽纯洁如冰雕”.在这里没有狭隘的相互利用,没有世俗的利益计较,惟有真诚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汪国真说:“友情是相知。当你需要的时候,我还没有讲,友人已默默地来到你身边。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读懂你,更会用手挽起你单薄的臂弯。因为友情,这个世界上你不会感到孤单。”古代中国崇尚“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豪情;关羽的义气千年传唱不息。友情永远是诗人和小说家写不尽的话题。

现实生活也许会让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友情的弥足珍贵。为着求学,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从遥远的闽国来到成都。起初的日子,没有成为“天之骄子”的欣慰,只有不尽的乡思与离愁。有诗人说:“友情常在顺境中生成,在逆境中经受考验,在岁月之河中流淌延伸。”后来我的不幸遭遇证明了这一点。

当我打电话告诉家人我病了时,我哽咽了;当我一个人默默地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时,我忍不住哭了。并不为病痛本身,而在于那种飘零异乡的孤独感。我多么希望得到来自故乡的问候呀,可是我没有。“天涯何处觅乡音?”此时能给我予关心和帮助的,是我的舍友,是我的老师。这些我该永远铭记在心的人们。

我想说,一个人离开了家,真的很脆弱;一个离开家的人又很容易满足。他可以因朋友一句体贴安慰的话而激动不已,可以因朋友一点细微的关怀而永远心存感激。这便够了,这便是情,它可以让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勇敢地生活下去,它可以让一个心灰意冷的人重新崛起!我不敢想象一个没有友情的世界会有多么孤凉。

世间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相信很多人会说有,具体是什么,答案会有很多。但我敢肯定爱情会在其列。君不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不仅使万物之灵的人类生生不息,更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植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中。爱情决不仅是两性的结合,幸福的爱情也决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有些人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一生,却一辈子都不曾拥有过爱情;有些人平静而安详地过日子,却拥有一个最美丽的爱情,常常使我们不由想流下一掬清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少人感慨万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少人为爱追寻一生,无怨无悔。我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叫《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把最后一块救生的浮板留给了露丝,在得到其一定会勇敢地活下去的承后含笑而去……《天仙配》中,七仙女为了能与董永生死相守,不惜忍受脱胎换骨的巨痛,化为凡人,古今中外,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凄然泪下,它们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看到年轻的一对儿亲昵地从身边走过,你不能不有所羡慕,但那只是爱情的开始;看到白发苍苍一对儿挽着手儿从你身边走过,你不能不有所感动,那才是相依一生的情人!

人并不只对人生情,周围的一切都可能让他心有所动。要不人怎么会触景生情,怎么会对一掊乡井土一往情深?长空的孤雁让他乡愁如丝,江南的水乡让他诗情万丈,漠北的黄沙让他满心惆怅……人啊人……

我终于可以对情作出较为全面的理解了。情为何物?情是看不见的丝,把你拴住,若即若离,永远难以摆脱;情是一枚青色的橄榄,有人尝着甘,有人尝着苦;情是碰撞出来的火花,它光芒耀眼,照你前行,它亘古恒今,一经产生便难以磨灭……

我的一生

文/黑色斗篷

一九九二年仲夏,一个女人孕育着生命,她,是我的母亲,是将我带来这世间的人,早晨,如往常那般,农民每天的劳作离不开田地,是的,准备好农具,一脚迈出家门下地去干活,沿途不免领里乡亲简单问候,而后,各奔东西。七月的天气,莫说太阳毒辣,就连空气中的热风都让人心烦气躁,就这样,到了自家的田地一眼望去全是金黄色,撸起袖挽放下身来全心全意收割着稻子,这项工作就这样持续着,时而起身伸个腰,时而眺望远方舒缓心情,这样重复一遍又一遍,午间,要到吃饭时间,母亲提前回家做好饭菜,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饭后,由于正直中午,室外的阳光格外刺眼,仿佛大地的表面都要被烤化了,这时,不宜在外暴露,饭后稍作休息待下午出门,对的,休息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如既往重复着上午的工作,傍晚时分,父母亲回到家中,这时,就算是真正的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说巧不巧,就这个时候,母亲肚子有发作迹象,没错,是我,一个新生命要来这世界瞧瞧,而且还是在母胎呆了近十二个月,父亲招呼人员赶紧把母亲送去了医院,出生的我加上哥哥父母亲组成了一家四口,一转眼到了牙牙学语,我也记不清幼时的时光,父母为了给予家庭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我与哥哥就交由爷爷奶奶照看,记忆里的父母亲深刻而又模糊,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八岁,那是我是一名小学生了,就读一年级,慢慢地父母亲,抛去在外的工作,选择留在老家深耕,伴我和哥哥健康成长,时光荏苒一转眼,现在,我的境况与当初的父母亲相同,年幼的一双儿女,由爷爷奶奶照看着,儿女小学幼儿园在读,回看父母双亲的人生路程,不曾想把儿女培育成人中龙凤,但求一生相伴安康无恙。如今,面临相同境遇,我与妻子毅然选择,孜孜教诲儿女陪伴其左右,引导他们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儿女的事少插手

文/陶然

老友阿莲来电约我去广场玩。我应约前去。去市里儿子家小住归来的阿莲,该有很多新鲜事。于是我快步去广场。

阿莲居然向我诉苦:说儿子儿媳常睡懒觉到中午;说儿子家太脏乱;说儿子儿媳生活没品位,把给他们买的名贵花木扔在阳台;说儿子儿媳常叫外卖……阿莲说得满脸通红。

为此,我立即转移话题才使她平和心态。我提醒阿莲:树大开杈,仔大分家;鸟大不随母,人大不由娘。培养儿女长大成人,责任和义务就基本完结,余下人生路则由儿女自己去追求,在这过程中,儿女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婚后的儿女,思想行为往往与父母所想所愿差距越来越大,如有的儿女认为双休日该睡个懒觉养身体;有的儿女为节约时间不做饭叫外卖;有的儿女常邀牌友搓麻将;有的儿女常请朋友吃饭斗酒;有的儿女不喜他人打扰;有的儿女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等等,如果随儿女生活或去儿女家小住的父母看不惯如此现象而唠叨不休,必然引起儿女及儿媳女婿反感而致矛盾。根本原因就是父母总把儿女的家当自己的家,总把儿女的事当自己的事,总把教育孙辈的责任揽到身上,事无巨细干涉儿女生活,怎能不矛盾频发?进而,我又列举事例开导阿莲。

表姐进城随儿子生活十年了,她尊重儿子儿媳思想行为。如儿子儿媳饲养两条大型犬及几种鸟儿。表姐不喜欢宠物,但她知道这是儿子家,不能干涉他们的爱好,且还要对宠物表示喜爱之情。与儿子儿媳“志同道合”的表姐总能与他们和睦相处。

又如我在照料孙儿上,当儿媳说我说话方言浓,叫我别用方言跟孙儿交流,怕日后难纠正,我听从劝说;又如孙儿不喜绘画,儿媳非要送他参加兴趣班,我概不插手。面对儿子家的脏乱,这不是我的家,当学会看惯莫唠叨。如此意识让我总能与儿子儿媳相处乐融融。

别把儿女的家当自己的家,别把儿女的事当自己的事,乃明智之举!

阿莲认为我言之有理。之后她去儿子家小住归来后不再向我倾诉不满。我撩她:“你儿子儿媳习惯改变了吧?”她说:“习惯依然,倒是我改变了思想,不再把儿子的家当自己家,不再把儿子儿媳的事当自己的事,不再插手不再唠叨,闲了就去唱歌跳舞寻开心。”其实,父母只要不把儿女的家当自己的家,不把儿女的事当自己的事,这有助与儿女长期和睦相处。

永远的痛

文/王威亚

老父亲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了,母亲活着的时候,做儿女的我们总认为老两口能互相依靠、关心体贴,用不着替他们多操心,所以有些事情总是不急着去办。那一年腊月,母亲说想去旅游,因为后半年工作忙,我们都没有放在心上。谁料一个月后,母亲被诊断出脑瘤,接下来的一年都在全国各大医院奔波。母亲离开我们后,未能如愿的旅行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行孝要及时,恐怕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在谈到孝敬老人时,许多人都会说,父母的身体尚好,自己得抓紧时间赚钱,等有钱了,一定会好好地孝敬老人。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父母会一直等到我们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吗?母亲的遗憾让我们做儿女的更加坚定了一句话——行孝要及时,莫等空嗟叹。

母亲去世后,根据父亲的爱好和心愿,我们陪父亲外出游览了延安革命老区,父亲在亭台宝塔前驻足不忍离去,只叹老年手机功能不全,不能拍照。旅游归来后,我们立即在网上为老父亲买了一款多功能手机,父亲高兴地说:“知我心者还是儿女呀!”夏天到来蚊虫叮咬,我们及时为父亲买回了新蚊帐。父亲有些纳闷地说:“去年的旧蚊帐不是还能用吗?何必再浪费钱买新的?”我们说:“去年的旧了,还有个小孔,蚊子会钻进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要太节省了。”父亲高兴地连连点头。

父亲的生活起居我们处处操心,见他走路摇晃,就给他买了龙头拐杖;新款老人鞋一上市,就给他换一双穿;发现父亲耳背,就及时给他配了助听器。老人想到的事桩桩件件我们都办得妥帖,没有想到的事我们也都办得圆圆满满。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时这么多年,老人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儿女一定要多和老人交流,明白老人的需求。多体谅老人,多抽时间陪伴老人,让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处理“老箱底”

文/韩长绵

“老箱底”是我们老年人的专用名词,那么“老箱底”应该作何用?无非就是为自己的老有所养打些物质基础,心里踏实;再者是预防天灾人祸,以备不时之需,届时手头方便,不需开口求人。这种传统型的养老观念,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共有的,不新鲜。

然而,近年来我与老伴的想法却有所改变。“老箱底”固然是自己辛苦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但是人老了也不能当守财奴,压在箱底长期不用,岂不是将本来的活钱变成了死钱?我们观念的转变基于这样两点理由,一是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在他们有困难时,出手拉扯一把也是人之常情,不该熟视无睹,撒手不管。二是将钱长期放在箱底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即使存在银行,现在的利息极低,也不能指望着以钱生钱,还不如先“借”或送给儿女们干点正事,解解燃眉之急。

因此,这两年当儿子要投资办厂,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取出大部分相助;小女儿买房,装修资金有缺口,我们老两口闻听后,就主动地拿钱给堵上;大女儿家的外孙子读艺术类大学,学费昂贵,我们就送去一部分“助学”。就这么三送两“借”的,我们的“老箱底”也就真正的见“底”了。但我们是自愿相送相“借”的,心里高兴心情爽快,倒觉着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蛮有成就感。看到儿女们工作顺心生活愉快,也就是我们作为老人的福气了,还求什么呢?当然,一旦我们有急需时,相信儿女们也一定会鼎力相助,竭尽孝心的。

没错,儿女们的回报也足以让我们欣慰。比如,儿子的事业稍见起色,就抽空领我们老两口出去旅游,游海南、游台湾、游港澳,还计划着带我们走出国门呢。两个女儿更是我们俩的“小棉袄”,由于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所以我俩的日常起居、买菜做饭、大事小情,她们姐俩轮流着照顾,尤其在老伴患病期间,姐俩整天陪伴,不离左右。至于逢年过节、我俩的生日,兄妹三个不但做到了“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干干”,而且还从不空手,大包小包地给我们带礼物。当然,说好借出的那部分,孩子们也都陆续地还给了我们。

所以,“老箱底”空了,我们不但心里不空,反而因为一家人更和睦,亲情更浓郁,气氛更温馨,老来生活的每一天都觉得格外的充实、轻松和愉悦。

多倾听儿女的劝说

文/许双福

老人退休在家脱离了社会,虽然看电视、阅读报刊,从中了解一知半解的时事,但有些老人无论是观念,还是意识已完全与时代、与现实社会脱节,思想观念老旧,固执己见,往往他们还认识不到,听不进去儿女的意见,抱着原有的生活经验不放。

我陪母亲住院,接触的绝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与他们陪同的儿女聊天,大家说,老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儿女的劝说不当一回事,结果,屡屡住院。

一位老人的儿子讲述他家的实际状况,他兄妹三人,哥哥和妹妹工作都脱不开身,只有他稍松宽一些。三人住地与老人都不近。他有一套闲置的单元房,论房屋结构、设施要比父母的好,而且又在同一个小区,只是上下楼的距离。在他看来,如果二老住在这里,他平时可以帮老人干家务、购买日用品,老年病的养护在社区服务站就解决了,他就无需每次回父母家要换两次车,少则两个多小时,快60岁的他还晕起了车,回去一趟感觉很是疲惫。当父母的米、面、油没了,他与妻子大包小包在这边买好,再由儿子开车送过去,着实费劲。如果二老住在他们附近,类似这些事平时他就干了,无需老人亲力亲为。雇了多位保姆,这个不行,那个看不上,照顾二老成了他闹心、费神的事。

其实,老人住处与儿女近的话,儿女要省很多时间,少些体力付出,对儿女是一种无形的支持与帮助。有条件的话,老人尽可能地靠拢儿女,在自己方便之时,儿女也为之方便,何乐而不为?一些生活之事多倾听儿女意见和建议,吸收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有点“科技”含量的晚年生活岂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