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父母散文

2023/01/16经典文章

父母散文(精选20篇)

人生路,走好

文/转身走了

走好一条漫漫人生之路,着实不易。路上有太多的未知,荆棘,坎坷,困难,阻碍,阻挡着我们前进,走向黎明。走的好,前途一片光明,走错了,未来一片狼藉。

小时候,摔倒了,有父母在你身边,心疼着你,将你扶起。上学了,遇到了难题,也不惧怕,有老师常伴你左右,帮你排忧解难。后来你成年了,迷茫了,失落了,也不难过,因为你知道,成长的道路始终会有挚友陪你乘风破浪。在经历了9年的义务教育,3年高中的知识积累以及4年精彩辛苦大学生活的磨练之后,你以为你长大了,成熟了,你可以在那现实的,骨感的社会中生存了。最后,毕业了,离开了校园,告别了老师,与朋友个别了东西。你知道,人生的真正挑战来了……

不管你是否准备好,它乘着云,驾着雾,一本正经的来了。你便开始了你真正的人生。在此路上,没有父母的细心指导,没有老师的敦敦教导,也没有朋友的齐心协力。靠的仅仅是自己。

你拿着大学期间苦苦修炼的一纸毕业证书以及大学你收获的各种荣誉,开始了漫漫的求职之路。可你还是天真了,如今,大学毕业生俯拾皆是,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着实不易。这期间,你迷茫过,苦恼过,懊悔过,失望过,也哭泣过,而这其中的苦,你丝毫不能透漏给爱你如生命的父母,让他们担心,你也无法向你那形影不离的挚友讲述。这所有的所有,只能你自己承担。

后来生活所迫,你必须找一份工作,不管这份工作是否合你之意,你必须接受它,并且尽可能的做好。因为你知道,你得到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而你喜欢的得靠你现在得到的才能实现。做得好,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就,你才能得上司赏识,你才有了真正的选择,升职,跳槽,找你喜欢的。做的不好,一生碌碌无为,也许你还有面临失业的危机。

多年磨练,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嫁人,娶妻生子,你便有了为人夫,人妇,为人父,人母的责任,当然为人子女的义务,你也必须要尽,父母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倾心投入在你的身上,养育之恩不可不报,一切的一切都是挑战。父母怎么去爱,老婆怎么去疼,老公怎样去管,孩子怎么去教,一步步,怎样走,都需谨慎考虑。天伦叙乐的人生,着实不易。

漫漫人生之路,需用心去走。但不管怎样,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你自己走的别人无法复制的人生。人生之路,好走,别让未来陷入懊悔。

爱,是有期限的

文/朱凌

对于爱,我们多数人都享受到过。儿时,我们享受着父母给予的爱。大一点,我们会拥有来自于朋友的关爱。而后,我们会拥有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会爱得轰轰烈烈,似乎对于爱,我们一直都身在其中。

因为有爱,我们会觉得很幸福。有人疼,有人爱,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天冷了,有人会提醒你加件衣服。天热了,有人会给你端来亲自煨好的绿豆汤,我们享受着爱,我们拥有着爱,我们为爱而活。

只是,我们会常常会忽略了那个爱着我们的人。他们可以是我们的父母,也可以是我们的爱人,甚至于是我们的朋友。父母爱儿女,许多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至于朋友之间的这份关爱,多数人也认为那是应该的。当然,对于爱人所给的爱,那更是理所当然。

可是有天,当父母在不经意间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份爱,也是有期限的。只是我们没有在父母安在的时候,多爱他们一些。这样的情形,让我们有着太多的遗憾,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当爱人不再深情地凝视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觉得很是失落呢。那是因为,他(她)所付出的,没有得到回报,以至于,在这份感情中,他(她)不愿意再付出了。他(她)给的爱,只有那几年或者是几十年,而后,他(她)便会转身离去,让我们深深地后悔,当初为何没有好好地去爱。

我们的朋友,有天也会远离我们。在他们看来,对朋友的这份关爱,对方认为是应该的,我们接受着朋友的关爱,却从没想到要去关爱别人。彼此间的友谊,渐渐地也淡了下来,他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圈子,一切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当着许多的爱,一点点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觉得心里难受,可却不知该怎样面对。失去了,方知对方的好,这是所有人的一个通病,可是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失去后呢,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去关爱身边的人呢?

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去爱自己的父母吧,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所有的爱,我们难道不该回报吗。朋友间的关爱,向来都应该有来有往,不可能单方面付出。对于我们的爱人,他或者她,可是我们这辈子要牵手走下去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爱一点呢?

爱也是有期限的,让这份期限长些长些再长些,让爱流经生命的每一处,让我们的人生,因爱而变得更加美好。

夸夸我们的好儿女

文/杨玉增

我们老俩口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现在四世同堂,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首先感谢党的好政策,再就是儿女们“尊老敬老孝老”做得好!我忍不住想夸夸我们的好儿女。

我有两儿一女,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大儿在外地,一有时间就会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在家休假时和媳妇一起买上父母爱吃的东西,陪伴我们。女儿女婿经常到家里干活,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老伴有病,上厕所不便,儿女买来椅子式便盆;燃气灶不好使,他们及时修理或更换;厨房下水道堵了,他们多次疏通并改造;夏天怕蚊蝇叮咬,提前给我们买好蚊香、蝇拍,挂好蚊帐;过年过节,给我们购年货、大扫除,什么都不用我们操心,把家里布置得干净利索。

老伴刚得病时,几乎年年住院,有时一年住三次,每次住院,儿女们都争先恐后地陪床、照顾、护理,为母亲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日夜守护在病床前,体贴入微,关心备至,使老伴开心满意。老伴30多年的糖尿病并发心脑肾眼病,16年的脑出血后遗症,使老伴身体备受折磨。儿女们经常为老伴买营养品、理疗器材、按摩仪、轮椅助行器等,他们说:“为父母健康投资,值!父母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父母是家中宝,我们一定孝敬好。”为了照顾母亲方便,2015年,儿女们凑钱在两个儿子家附近给我们买了房子。住得近了,来往多了,做了好吃的,就及时给我们送来。上个月,老伴摔了两次,一个电话,不到五分钟,儿女就来到家照顾老伴。每次理发,都是儿女推着老伴坐上轮椅,去理发店理发。大儿子看到眼里,疼在心里,他买了全套的理发工具,并自学了理发。

我们这个大家庭有这样的尊老敬老爱老的儿女们,虽然老伴疾病缠身,但我们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故乡情

文/杨虎

让父母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直是我与爱人的一个心愿,并为此而一直努力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保定贷款买了套两居室的住房。经过我与爱人的千呼万唤,父母总算同意了我的想法,去年来到了城里。

刚到城里的父母感觉到处都是新鲜的,像孩子一样对我问这问那,生怕因为不认识什么而遭到别人笑话。父母出门还习惯带上个小本,每条街道、每条胡同都要记在本子上。可一段时间以后,我却发现父母常常半夜起床在客厅里转来转去,老俩还时常嘴里念叨着家乡的事情。其实,父母的心事我懂得。

十几年前,当我中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夏天我跟随父母迎着酷暑在田间地头劳作,麦收时节,弯着身子,手握镰刀在麦田收割,往往收割一块小麦要汗水洒满一块地;冬天,我会起很早,跟着父亲到温室大棚,顶着寒风在大棚外拉大棚的稻草帘子。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离开这块土地,决不会再回来。所以,在1999年冬季征兵时,我积极响应号召走进了军营。还记得当我爬上装运新兵的列车时,当看到那些与我同车的小伙子们流着泪告别时,我连头也没回。我感到我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般找到了自由。希望列车走得越快、越远越好。

然而,当车停在了离家乡并不是很远的山西大同时,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无数次夜里梦中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参军一年后,当我休假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的父母从地里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退伍后回到家乡时,我曾有过一辈子不离开家乡,陪父母种地的想法。然而,父母并不同意。后来,我一个人来到了城里工作,一晃就是十几年。但故土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图案般,一辈子附在身上。

故乡是一种寄托,一个置身都市的农家孩子的最后的“避难所”。今年春节后,我换了工作,收入减少了,父母主动提出回老家居住,减轻我们的负担。其实我知道,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本来就是父母的精神归宿。

人无论身在哪里,故乡情会一生一世永远追随他们。

柴门鸡香

文/刘羊

这天夜里,我在一股奇异的香味中醒来,恍惚之下,不知是梦是真。这时,妻子也醒了。深更半夜的,这是什么味道啊,她问。

“一定是妈在做榴莲炖鸡。”我肯定地回答。只有金黄剔透的榴莲在滚烫鸡汤的催发下,才会散发出如此清纯浓郁的芳香。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这种香气仿佛飘自天外,让人如临幻境。

这些年来,榴莲炖鸡一直是妈的拿手菜,也是我们家的保留菜品。

妈是六年前来长沙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起初,妈妈只能按乡里的习惯做一些简单家常菜。后来,看到我和妻子身体虚弱,便经常炖汤给我们喝,餐桌上日渐丰富起来,有了蒸排骨,有了红枣炖肚条,有了榴莲炖鸡。在所有的菜式中,以榴莲炖鸡火候最佳,色香味最好。

两年前,我因病住进医院。由于病情严重,治疗几经反复,半年时间内先后做了3次手术,数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因为我的病倒,家里忙成了一锅粥。很快,他们做了分工,妻子负责医院陪护,爸爸从老家赶来负责一日三餐,妈妈负责照顾小孩,岳父母负责鸡鸭鱼肉、新鲜果蔬的采送。弟弟妹妹们也加入护理小分队,轮流陪护,接力送餐。

在病去如抽丝的漫长日子里,最快意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用餐了。当弟妹们把沉甸甸的餐盒送来,在餐桌上一一打开,有炖猪脚,有红烧鲫鱼,有排骨玉米汤,有煮鸡蛋,有小炒莴笋丝,有青叶子菜,还有清蒸土鸡,小米南瓜粥,都是我的最爱。我把自己想象成被囚禁的王子,心满意足地享受这一切。

每天,主治医生不仅要多次观察我的生命体征,还要专门询问我的进餐情况。一次我说,这顿吃了六个蛋白,一份猪脚,医生说,还不够,还要多吃。有一天,我足足吃了一只整鸡、一条鱼、一份猪脚、十几个蛋白,还有青菜若干,让人看了目瞪口呆。医生则鼓励我和家人:能吃就好。

在人的免疫力几乎为零而又面临术后感染的时候,吃,就成了救命稻草。能吃,就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就能活。不能吃,就只能把自己交给来路不明的死神,任凭他随时把你带走。

那段日子,我居住的病房和数里之外的家里,天天都飘荡着猪脚的香气、小米南瓜粥的香气、煮鸡蛋的香气,这其中留存最久、辨识度最高的,是清蒸土鸡的香气。不知情的邻居在楼梯间碰到父母,有时会问:“你们家天天蒸鸡吃啊?蒸得好香。”父母回答:“是啊,孩子一直喜欢吃。”

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习惯了节衣缩食、粗茶淡饭的生活。记得小时候过生日,最大的福利就是吃上两个鸡蛋。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赶上杀鸡了,才能吃上一个鸡腿。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一只鸡不够大家吃,妈妈就事先跟我和妹妹讲,人多,不能剁鸡腿给你们了。我和妹妹很听话,从来不提过分的要求。

高三那年,学业压力大,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每当我从县城回来,妈妈就要杀一只鸡为我改善生活。妈妈的手脚很快,三下两下就把鸡弄干净了,塞几根天麻到鸡肚里,在柴火灶上炖上一会儿,满屋子都是天麻和鸡肉的香气。那时我们家房子破旧,门窗遮挡不全,很远都能闻到家里的鸡香。邻居闻到鸡香,就知道我又放假回来了。等到炖得差不多了,妈妈把我从外面喊回来,塞给我一个大碗。“趁热,快把它吃了!”妈妈说。我留给妹妹一个鸡腿、两块鸡肉,塞给妈妈一对鸡脚,噙着眼泪把剩下的全部吃完。

19年前,我顺利考上大学,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下离开故乡。

15年前,我如愿留在省城工作,成为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

一年前,我终于摆脱疾病的困扰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让父母倍感欣慰。

父母是雪峰山脚下的普通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对山外的事情知之甚少,只知道从小教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对孩子上大学、奔前途、得病治病这样的事情尽管着急上心,却提不出任何意见。要考大学了,他们只知道搞好孩子的营养,定期炖鸡给孩子吃;孩子得病了,他们只知道吃鸡最补,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点,多攒点战胜疾病的体力。

一只土鸡,是乡里人待客的最高心意,也是父母给孩子最深的滋养。

如今,不管我走到哪里,出入何种场合,都不会被其他美食美味所诱惑。

只要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我就会闻到一股浓郁纯粹的香气,那是柴门鸡香的气味,是慈爱父母的气味,是人世间最美的气味。

翻然醒悟

文/风飘雪盈

门重重“当”的一声,我随手冲出紧闭的这扇门,再也不回头。却不知屋内皱纹初现的父母掉下清莹的泪滴,是因“当”的一声,震碎他们的心,震碎他们对我的希冀,与爱。他们因我不懂世事而绝望与心伤,朦懂的我除了耍气还有什么。

几天不再回家,不再上学,凭着一股不黯世事的气,扯上一群逃学上网的混仔,日日进出网吧,乐得逍遥,却是不会知道家中奶奶因终日不见孙子,而得病已住医院,父母的担忧与焦虑,白发渐出。自己硬是不接电话,直至嫌烦硬把手机摔坏于地上,转身而去,不再回头。

孤寂的心行走在茫然的马路,不知走向何边,离家半月,方才明白家离那分好,奶奶每日见着自己而唤出沧桑的笑容,父母对自己细声柔语的教育与喜爱,自问着这一切是否存在,却也还不会懂得自己的愚昧无知。

父母那边却已是发出寻人启示,找不到人,夜夜泪湿衣衫。

清冷的夜,寂寞的人,四面通往的十字路口,自己的泪却也是不停使唤的流。

红灯一闪,右边小车“嘟”的一声,自己已却痛昏而去。一切的一切,自己都是不该。在将死亡的那刻才明白自己的不该与幼稚,悔不当初,却已是不得不闭上沉重的双眼,泪随脸颊而落,凉凉的是心。

醒来那刻,母亲满脸泪痕,父亲眉头紧皱,沉重不语。

出院那刻才知道奶奶已去,自己仿似被万虫噬咬,痛不如死。冰冷的死寂,自己黯然神伤,颓然落泪。后悔…有用么!

“当”重重的一声,关上紧闭的这扇门,隔绝茫茫冷夜。

灶饼飘香又一年

文/白银玲

小时候,母亲总是在祭灶前一天就发好了面,准备好红糖,清洗好烙饼用的铁鏊。一向喜欢到处串门的父亲也一改常态,自告奋勇地给老妈打下手。

清早一起床,母亲洗净了手后就开始了忙碌,只见她围上围裙,揉面、摊饼、包糖、压饼……动作娴熟,一气呵成。父亲则早早将炉火烧旺,铁鏊支好,静等母亲做好灶饼,然后依次将饼放置在铁鏊上。等灶饼受热定型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将灶饼放置于炉圈内,然后根据火候反复移位、翻转。不一会儿,厨房里就溢满了灶饼的香甜味道。闻着这特有的香甜,我和姐姐就围着火炉再不肯挪步了。母亲用沾满面粉的手勾勾我们的鼻子:“小馋猫,最先出炉的18个灶饼是敬灶王爷的,你们可不能偷吃啊,等烙够18个饼,敬了咱家的灶王爷,你们就随便吃。”于是我和姐姐强忍口水,跑前跑后地帮着父母贴好灶王像,摆好香台,数够18个灶饼,再将提前准备好的柿饼、芝麻糖等甜品用盘子装好放在灶台上。一切就绪后,一家之主的父亲就开始敬神,他毕恭毕敬地点燃三炷香,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啊,感谢您一年的照顾,这一年我们家风调雨顺,粮满仓、谷满囤。一年了,您也带上干粮,到天上给我们多说好话,保佑我们明年五谷丰登、合家安乐!”我和姐姐则一边偷乐,一边悄悄从鏊里取出烫手的灶饼,狠狠咬上一口,灶饼里的红糖便流进嘴里,烫得我们哇哇乱叫,笑得父母前俯后仰……那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的灶饼让我们至今回味无穷。

大街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可不是,过了祭灶,新年的帷幕也就拉开了,家家户户割肉买菜,准备年货,置办新衣。母亲也会郑重地提醒父亲:“过了祭灶就是年,从今天起,要对孩子们宽容一点,禁止打骂孩子!”听着这话,我们这些孩子更加得意。过年真好啊!穿新衣,吃美食,拿压岁钱,还能得到父母最大限度的宽容,哪个孩子不期待呢?

时光荏苒,转眼间,那两个围着灶台等饼吃的小丫头都已成家立业,儿女绕膝了。为了给他们幸福生活而日夜操劳、忙碌的父母也都老了。今年的祭灶节,让我们给父母烙一些香甜可口的灶饼,让我们给父母添置新年的衣服,让我们给父母包上红包。让我们努力工作,撑起一家的幸福和美满。

犹记中秋月清寒

文/石兵

记忆中的中秋节,映在心中的总是那一轮盈满的明月,在深邃的夜空中,它挥洒出道道银光,洒遍了整个大地,也荡漾在了我的心上。

记忆中最深的是2002年,同事们都返回家中过中秋节,只有远离故乡孑身一人的我独自留守,工作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间小屋里。那夜月上中天时,我一个人走出小屋,踏上广袤无垠的沙漠,脚下的细沙在月光映照下泛起银色的波澜,我仿佛置身于一汪流动的海中,心中突然不可抑止地激动起来。原来,这中秋的月,自古以来,便是所有诗情的源泉,便是所有天涯游子心中那份彻骨的痛。

那时心中也突然有了迷惑,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为了追求理想而舍弃这份弥足珍贵的温情,是否值得?

自从走出校园,便再没有在中秋节与家人团聚,这些年来,我东奔西走,为了生计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不知不觉间青春已淹没在时光的洪流里,偶尔思及过往,竟发现自己一年之中最惧怕中秋,害怕独自面对那轮明月会禁不住潸然泪下,但是,匆匆岁月里那份久违的温情在中秋夜定会浮上心头,只是父母却远在千里之外,一颗心无从排遣,便只有寄一份思念给皎皎明月,为远方的亲人奉上一份真心的祝愿。

每当中秋来临,身边万家灯火欢声不断,我便会想起那个遥远的小乡村,已经白发苍苍的父母一定也在这一刻想起了远方的儿子,虽然电话中父母总是轻描淡写,但却掩不住挂断电话时的那一丝落寞。

今年中秋,我将带着妻儿返回千里之外的家中,与父母共度这阔别多年的佳节,我甚至已经想像到,那一夜我会枕着泥土的清香入睡,会让一轮明月的清寒透彻心脾,会醉倒在那份剪不断的思念织就的温暖大网中,会抛开所有的凡俗琐事,完全沉淀在家的温情之中。

冬至打糍粑

文/江初昕

家乡每年冬至都有打糍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躺着床上,喷香的蒸糯米饭的气味钻进鼻子里,我心里清楚,今天是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我不顾清晨寒冷,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头天就把糯米浸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把浸在水里的糯米捞出来,放在饭甑上,搬上锅灶上蒸。等蒸熟以后,就可以放在石臼里打了。村里只有本家大伯屋里一口石臼,人多就必须排队轮流打糍粑。这天,大伯家起得格外早,把家里的大门打开,好让村里的人赶早前来打糍粑。把糯米饭倒进石臼里,用木槌轻轻地舂,捣成糊状,才开始抡起木槌大力捶打,其中,一人要蹲在石臼旁在脸盆里沾点水,不停翻动石臼里的糯米团,使之槌打均匀。捶打是要有一定的节奏的,不然会伤到一旁翻动的人。打糯米是个力气活,捶打的人不久就会浑身发热,外衣脱了一件又一件,身上不断冒着热气,石臼里的糯米团也打到粘稠状,挑起能拉得很长,这就说明打好了。将糯米团从石臼里捞起来,装在脸盆里端回家。

回到家中,趁热将糯米团抓起一团,放在手心里一挤,另一只手一扭拽下来,顺势在装有芝麻白糖的盘里滚一滚,一只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打糍粑的日子里,小孩们都起得早,跑到现场看打糍粑,听到“咚咚”的捶打声,也是一种享受。我们小孩都盼望在自家的父母能早点打上,好吃到这垂涎欲滴的糍粑。但石臼只有一个,大家都得轮着来。看到别人家先后都打好了,心里既羡慕又埋怨。羡慕别人家可以吃到喷香的糍粑了,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早点。我们来回跑动,充当起通风报信的差事。看见别人家差不多打好了,飞也一般跑回家中,告诉父母。父母才将热在锅灶上的饭甑端来,我们乐颠颠地跟着身后。

刚打好的糍粑除了喷香,还透着一股韧劲。吃糍粑时,父母一般都会嘱咐我们,不要吃得太急了,不然会噎住喉咙的。虽如此,但我们小孩架不住香气四溢的糍粑诱惑,也顾不上拿筷子,用两只手捏着就往嘴里塞。由于吃得太急,有时会噎在喉咙里,憋得满脸通红,两眼翻白,好不容易才喘过气来。

“咚咚咚——”打糍粑的木槌声,在宁静的山村里显得那么悦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胜过世界上所有的声音,让这种美妙的声音驻足记忆深处,成为故土浓烈而温馨的乡音。

时光的收藏者

文/刘希

那日和父母坐在一起聊天,我无意中发现,我小腿上有一块月牙形状的小疤痕,本以为是年少贪玩时磕磕碰碰留下的,没想到母亲只瞥了一眼,便说是我自己失手割的。

原来幼时,一日随母亲下地干活,我在田埂边休息,闲得无聊,便学着母亲的样子,拿起放在旁边的镰刀便开始割草,小小的我哪知道怎么使用镰刀,一下子就割到了自己的小腿,吓得哇哇大哭,母亲听了,急忙奔过来,赶紧扯了把艾蒿帮我止血。好在镰刀并不锋利,我力量也弱,只割破了一个小口子,伤口没几日便愈合了,现在伤疤很小很淡,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母亲说我小时候特别调皮,会爬树、翻墙、钓鱼、捉虾。一次我从一棵高大的杏子树上掉下来,脑袋磕破了,流了很多血,可把他们吓着了。那天天色已晚,父亲忙完农活回家还来不及休息,便背着我向镇上跑,他心急火燎,没注意到脚下的路,绊到一块石头,重重摔了下去。他爬起身抱着我又继续跑,忘了自己的腿正渗着血。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包扎后他才安下心来,这才留意到腿上破了很大一个口子。

父亲听了母亲的讲述,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他说我小时候不仅贪玩、调皮,还特别粗心大意,总是丢三落四,忘东忘西,在学习上更是如此。那时他很担心我能否读到初中毕业。一次我在作业本上写了句“一只鸟鸭到处找小喝”,当时他看到这句是又好笑又好气,正因如此,他开始刻意训练我的专注力和注意力,每天陪着我学习,逐渐地改变了我马虎的坏毛病。那次我闹的笑话,父亲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他小心翼翼地呵护我的自尊,总是鼓励我,说我聪明乖巧,将来肯定大有出息。多年后,当这事再次被当成玩笑提起,我没有不安和难过,只有感激与释然。而父亲,忍了多年的笑意,在那刻终于没绷住,笑得眼泪都涌了出来。

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很多已被我们遗忘,但父母却都深藏心底。若不然,我们真不知道在幼年的时候,还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喜事、趣事或囧 事。这些事被父母细心地收藏着,稍一被提起,他们就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讲述,津津有味地回味。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担忧、恐惧,也看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父母是时光的收藏者,他们收藏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与美好,他们用行动来诠释,我们是上天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需要他们时刻宠爱着。

因为心里有爱,而我们也终将成为下一个时光的收藏者。

儿再大,在父母的心里永远是孩子

文/面朝大海油菜花开

这个季节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脾气。昨天还晴朗燥热,今天早晨突然就变得有些阴冷。

早上出门时,老妈叮嘱:“穿厚点!”习惯了老妈的唠叨,没理会她我就匆忙下楼。

“这孩子真不听话!”身后传来老妈追出门很生气的唠叨。我心里突然感觉酸酸的,不惑之年的我还让母亲这般不放心,在老妈心里,我这豆腐渣竟还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呢!

瞬间,我热泪盈眶。

这是朋友发给我的一条微信。

老实说,看了她发给我的微信,我也感动了。因为,我理解朋友的心思,她的身体弱,她的健康总让她的母亲不能放心。

我回信说,你知道就好,所以,你要变得更乖些才对哟。

静下心来,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回味那些已经封存在心灵深处,曾经也让我刻骨铭心的母亲的唠叨。

自外出上学开始,每次离家返校时,母亲都是摆出一大堆的东西,让我这也装点那也装点,直到我说旅行包实在装不下了时,她还不停地说这地方还可以塞一点,那地方还可以塞一点。唯恐哪样东西她忘记给我装上了放少了。那时,我很倔强很任性,出门很不喜欢带太多的东西,每当母亲坚持要我带更多东西时,我就不耐烦地吵她几句。见我生气了,母亲立时像做了错事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不再唠叨着要我多带东西了。而每当我在车上打开旅行包,享用从家里带来的美味时,却总能见到我没有预料到会带上的东西。那时,我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母亲趁我不注意时后来又悄悄地塞进去的,我又开始后悔自己不该当着母亲的面吵她了。

在外成家有了孩子后,每次离家时,母亲更有理由要求我带更多的东西了。说孩子一年回不了一次家,东西是捎给孩子的,不能让孩子受了委屈。想到孩子,我的心就有些软了,便任凭母亲尽情地往包里塞点这塞点那,直到最后我背上有了背的,手上有了提的,再也无法武装时她才停止,完了她还有点遗憾地说:要是还能带点就更好了。我心里虽然很不情愿,但又不想像过去那样不顾母亲的心里感受当面拒绝,最后还故意赌气地只带一点点那样做让母亲伤心,只有把不情愿压在心里,觉得母亲太不体谅我在路上挤车的辛苦。

今年春节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我正在房间收拾明天要带走的东西。母亲拉着我的手说,来,东西我都给你准备好了。说着,她打开柜子,掂出一袋袋早已分装好的老家的特色点心堆在桌上,说全部是让我带走的。很显然,这件事她早就已经开始计划,并在我回家前就已经实施完成了。她知道我的脾气,如果这事事先让我知道的话,我是肯定不会同意她这么做的。这么多的品种,母亲要跑多少趟才采购齐呀!我说,您知道,春节出行路上人多的很,带这么多东西挤车很不方便;而且,现在物流发达了,大超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卖的,想吃啥都能买到,这些东西还是留着您自己享用吧。母亲说,这是我专门给你们准备的,我知道孩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呀,我的牙也不好了,也吃不了这些东西,你全部带走吧。实在拗不过母亲,最后我决定,这次一定满足母亲的心愿,即使我在路上再辛苦也把她给我准备的东西全部带走。

在母亲的唠叨中,我已跨越了不惑之年。回放这些曾经的记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透过这些记忆,我发现即使是现在我已为人父也还没有真正地成熟,我的性情仍然还像当年那个整天让家人不放心的调皮男孩,也难怪母亲到现在也仍然就没有把我当成人待过。每次给母亲打电话,她话不多,但总不忘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身体,天冷时要注意添加衣服防寒,要注意休息,要照顾好自己……在母亲的眼里,我似乎永远都没有长大,永远也不能让她放心,永远都需要她的呵护。我也终于明白了,儿再大,在父母的心里永远都是孩子。

父母也需要“嘘寒问暖”

文/张军霞

忽然之间,寒流来了,天气陡然转凉,风凉得刺骨。急急忙忙翻找棉衣、厚手套,先把孩子“武装”起来,然后才顾得上自己。正在手忙脚乱之时,大姐从三十公里外打了电话来,她家宝贝儿子,在小城上中学,让我去送一床厚被子。

我急匆匆赶往学校,一路上,不时碰到带着被子的人,向学校门口汇集。厚的被子和衣服,带着家人的体温,像一股股暖流,涌向这些寄宿的孩子们,成了小城一道特殊的风景。

走出校门口,裹紧自己的大衣,正要赶快离开,忽然听到有个女人对同伴说:“光知道惦记着孩子们了,也不知家里那老两口儿怎么样了。”说着,就摸出手机打电话:“娘啊,我是丽,家里那边下雪了吗?我去年给你们买的保暖内衣呢,快穿上,别舍不得!你要是冻着了,咳嗽的老毛病又该犯了……”

女人的嗓门大,连珠炮似的命令,惹得同伴捂着嘴偷乐,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寒流来了,我想到的只是孩子,只是自己。还好,被这个陌生的女人“震撼”了一下,我没回家,直接到商场里,选了两套保暖内衣,这才往父母家赶去。

刚到门口,母亲就急急地迎上来:“给你打了好几遍电话,怎么一直不接?”我摸口袋,原来是忘记了带手机。“你怕冷,我赶着给你做了些小棉垫。瞧,这是电脑椅子上用的,这是餐厅用的……”母亲给我看那一个个绵软的垫子,她的手是冰凉的,额头上却冒着汗,她只想把温暖送给我,却忘记了自己的冷。

寒流来了,我们都想着自己的孩子,正如我们的父母,第一时间就想到我们。其实,他们也需要嘘寒问暖,哪怕只是打个电话,也会让父母的心里多几分温暖。

回望2014

文/谢小华

当同事们纷纷走出办公室的这一刻,当大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这一刻,当遇着熟人纷纷互致春节快乐的这一刻,春节的的确确来到了,以不经意的、以不可抗拒的、以“看到看到要过年”的步伐,来到身边。

回望“2014”,感恩生命的高贵。人生就是一场生命的旅行,我们该如何从工作中获取一些对生命的安慰?只要能够从工作中找到值得为生命付出和奉献的理由就可以了。感恩岗位,岗位的需要就是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公务员,恪守一切工作都是服务、都是辅助的宗旨,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定力、职业素养、性格修为;“公心为重”,敬畏岗位,敬畏工作,以职业修身、以职业养性,从德的感召力中,洗净尘埃、清风拂面;自觉践行一谦让、一问候、一躬身、一搀扶,体现的是细节,体现的是谦卑。感恩学习,努力以学胜位、以文辅政,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学必读篇目、学文件、学讲话,写心得、谈体会,从一号文件的现代农业到精准扶贫,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到新《预算法》,从功能分区到生态发展战略,从“一带一路”到依法治区,从老马工作室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感恩同事,是你们的“孺子牛”精神驱使我要努力前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朱”的环境,其中“赤”也是必然。

感念养育的恩情。子欲养,而亲不在?我时常静坐苦思,静下心来,细想当年父母的抚养之恩、教育之恩。坐下身来,细想当年父母经历的磨难、盘儿养女的艰辛。苦尽甘来,子欲养时,父母已然不在?也只有在春节时,到父母的墓前,上一炷香、烧一摞纸、跪上一跪。也只有在这时,才想起父母的养育是多么的不易,才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的晚年儿未孝”,但愿天下父母在,生前儿女多回家;但愿天下父母去,春节墓前有儿女。

感怀妻子的付出。买菜煮饭,一日三餐,日复一日;拖地洗衣,抹屋扫地,日复一日;端茶送饭,饮食起居,日复一日;春风得意时,她在丛中笑;经济宽裕时,她把财理好;经济拮据时,她把手攥紧。身体康健时,提醒莫透支;身体欠佳时,提醒把药吃。默默的付出,坚守的是家的温暖,坚持的是家的稳固,是对丈夫的“后勤保障”,是对子女的“前勤支援”。

感悟小孩的教育。不经意间,小孩已经长大成人,顺利的话,应该在2014年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但人生总有不如意,因为一次月考的失败,信心被彻底摧毁。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数回报,而对参加高考偃息旗鼓。从此,对小孩的教育又多出几许感慨,或许人的生命历程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高考”,但次次都如意,那是不现实的,只有从一次次的“考”中去战胜、去适应、去总结提高,才可能一步步走向成熟。或许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目标就是最高的目标,没有追求就是最高的追求,只有从一次次的跌倒中,才可能看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才有站立后再一次爬行的勇气。或许人的生命历程中,首先的是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方有目标的确定,方有追求成功的可能,不然,一切皆是无源之水,皆是无从说起。或许人的生命历程中,唯有通过努力工作与无私奉献,来实现有限工作时间获得无限存在价值的情怀。

新的一年,充满无限期许,让我们共同努力,无愧羊年!

让我们铭记感恩

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他高耸。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亲朋好友,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今天的成功是来源于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

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

让我们铭记感恩,感恩我们的父母吧!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让我们铭记感恩,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学会感恩,风雨人生路,让铭记感恩与我们同行吧!

赶“会”

文/白水之泉

早上一出门,就看见这老城狭窄的街道上,又已经摆满了各种摊贩。单身走路尚可,推着自行车走路都够呛,更不用说各种车辆,那是根本无法通行的。细算一下日子,今天居然是九月九重阳节,是老城的“老会”,原来如此。

也许是小的时候吃过了太多的“晃”,我向来对赶“会”上“店”这样的事情,不太感冒。老家在乡下,距离最近是集镇尚有十多里路,赶“会”上“店”,的确不太方便。因而小时候家里人赶“会”上“店”的时候,多不愿意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如若跟着哭闹,有些耐心的家长会哄骗孩子说:“我去去就来,你在家里乖乖的听话,我回来给你买好吃的,烧饼夹狗肉,行不行?”没有耐心的就会说:“去去去,你能干啥事?滚一边呆着去!”脾气暴躁的,看到孩子的哭闹,早就一巴掌扇在头上或是一脚踢过去了。好在我的母亲是比较有耐心的,我得到的也多是“烧饼夹狗肉”的承诺。可是,直到现在,我都想不起来,我是什么时候吃的“烧饼夹狗肉”,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但,或许也是吃过的吧?

这怨不得父母啊,那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谁让那个时节,物质极度的匮乏呢?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父母们日子过得恓惶啊,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其实,那个时候,人们赶“会”上“店”,也真的不买或者说舍不得买什么东西,虽说街道上是人挨人、人挤人,但大多数都是腰包里空空如也,所以,我认为赶“会”的时候,看热闹的居多,纯属闲来无事,到街上去凑个热闹的。

我也在哭闹获胜的时候,跟着母亲赶了几次“会”上了几次“店”, 虽是时时能够听到卖者扯着唱腔的吆喝,眼前也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在翻看货物讨价还价,但最终的结果如何,有没有交易成功,我是不得而知,纯属瞎猜了。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走上十几里路,累得都不行了,眼前却是只看到一个个攒动的人头,手里反而一个糖果的好处也捞不到,也就失去了赶“会”上“店”的兴致。自此,我不喜欢赶“会”上“店”。

眼前狭窄的街道上,沿街的两旁都有摊位,这自不必说。就是街道中间的位置,也被开发出了一行摊位,摊位之间的空隙,只能轻松地走开一个人。如若两人并排行走,恐怕就需要挨挨挤挤了。叫卖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不绝于耳,而我偏偏又是不喜欢这喧闹,但这些,不见得别人就不喜欢。而我更不该对此指手画脚,有所非议。所以,且让我躲到一个清净的去处,享受自己安逸的生活吧。

青春

文/王民霞

你是否在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抬头望天,你是否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那段美好的友情岁月,那些陪你走过匆匆时光的人,那些带给人们无数欢乐的笑脸。

是啊,那么的匆匆,我们永远也赶不上时间的脚步。我们不停追逐着、努力着,像流星雨般划过我们年少的天空,迎来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那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充满汗水与欢笑的年华,在绿荫场边奔跑的少年。

我感悟着青春的苦乐,回味着逝去的童年,畅想着盛开的未来。但我最幸运的,是成为你们当中的一个,成为这个班级的一员。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最美的你们。像星星般闪耀在我的世界里,成为了学友,让友情点亮我们前进的路,走上同窗三年的学涯。

班里总是有几个最调皮的,最暴力的、最可爱的、最温柔的同学。而她头顶“女汉子”的光环,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还是个不会流泪的动物,男生能做到的,她一点也不差,因此她也是最仗义的。我们是同窗学友,一起走过小学,再到中学,不离不弃,这便是姐妹。所以,知她者莫过我。

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同桌,温柔的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住校,一个星期才能见父母一面,这并不特殊,因为班里多数人都是住校的。只是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好羡慕我,能天天见到父母,能坐在爸爸妈妈身边看电视……一瞬间心潮腾涌,是啊,我多么幸福,可我却未曾珍惜过。面对父母的嘘寒问暖,只是不屑一顾。那一刻,我竟无言以对,只觉惭愧。

在同桌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而这个男孩却让我又从新的角度认识了男生。他不调皮、不打闹,学习积极,并且十分可爱,最让我欣赏的还是他不欺负女生。阳光的他,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插上理想的翅膀,放飞青春的梦想。在最美年华与你们相遇,像流星坠落人间,是在我的青春里盛开的木棉花……

压岁钱

文/若荷

知道“压岁钱”三个字的意思时,我已经六七岁了,刚懂得一角钱的用处和一分钱的份量,会把一块糖的钱攒起来,攒到能买一个演草本时,然后拿着它到书店里去左顾右盼一番。

有一年,母亲领我去她的一位好友家,女主人是位很和蔼的阿姨,因为是新年,阿姨就给我五角钱当压岁钱,母亲好像觉得她也应该给,就又每人给了我们几毛钱,算是补的压岁钱,从此这规矩延续了下来。有了压岁钱,我就不用向母亲要那几角钱买杂用,而是把压岁钱存起来,细水长流地用来买纸笔。

通常这时除夕已过,初一刚刚来临,窗外阳光明媚,家里家外一派祥和,全家人早早起床,大人小孩换上新装,看着面带微笑的父母,一种美好的预示出现了,这就是马上就有一份压岁钱,仿佛那些钱,从母亲那亲切的笑容里走出,即将钻进每个孩子的怀抱。

那时候,我家住在公社机关大院里,爷爷奶奶在外地,家里的长辈只有父母亲,所以拜年的方式简单些。我曾见过农村家庭的孩子拜年的情景。有一次去同学家拜年,见她家堂屋里安了张八仙桌,桌面和桌子周围已扫除一新,椅子上还搭了两块带背的坐垫,等老人们在太师椅上坐好,一家人在地上站齐全,拜年的仪式开始了。

事先教好的吉祥话说完,一个个头叩过去,老人们才从怀里掏出备好的压岁钱,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有的三毛,有的两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在房间里高兴地跳跃。等家里拜完年,还要到前后左右邻居家、本族亲戚家拜年,家里有些积蓄的人家,还要给近亲晚辈压岁钱,所以大年初一的孩子,都愿意逢人磕头,特别是见了长辈们。

压岁钱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时间离年还很远,压岁钱就成了大人与孩子交谈的话题。父母们在这时往往要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们配合大人做家务,年底成绩要考好等等。故而年假前的半个月,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不过大人说时是一脸的严肃,说过之后就忘了,大年初一的压岁钱还是平等对待,不分厚薄。只是热爱劳动的孩子值得表扬,考不好的孩子得用劳动去弥补,这样的教育,不乏父母的智慧。

就是由于生活窘困,拿不出压岁钱的家庭,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失望,他们总会想法子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一份童年快乐的记忆。比如我的同学三妮家,父母就从不给压岁钱,只给孩子买上一串“花喜团”,五分钱一串,用一根棍挑着,挂在每个人的床头上,“花喜团”——它的寓意就十分深远。

“花喜团”是用炒好的糯米做成的,用炒热的糖黏在一起捏成团,染上红花绿叶,间隔穿成串,悬在高处,又能吃,又好玩。汪曾祺曾在《炒米和焦屑》中写过这物件,他说他们家乡称这种吃食叫“炒米糖”,加热加糖后发黏,一块块切成长方形。也有搓成圆球的,叫“欢喜团”。“欢”和“花”的音相近,或许是方言口音的误差。

小时候盼过年,除压岁钱,作为一年到尾的奖励,父母还给我们买小人书,买女孩子喜欢的头花,像纱一样的布,染成五颜六色,经过剪裁加工出来的绢花。进了腊月门,集市上卖绢花的到处是。有人把一块布挂在沿集的墙上,再把各种绢花插在布上,就像一张彩色的挂毯,五颜六色,春意盎然,煞是好看。

那时的年集上有年画,纸花,绢花,有年糕,有糖葫芦,有烟花爆竹,唯一没有看见有人卖鲜花,一切鲜活的东西,都用手工艺品替代了。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路成长,不知撒下多少阳光欢笑,而如今的孩子们,尽管收到的压岁钱百元千元,但是与我们的童年相比,似乎并不比那时更加欣喜。

早上醒来,在那熟悉的桌角上,一摞厚厚的红包中,新岁的祝福依然殷切,毫无二致,倒是多了些虚荣和攀比。

母亲的情怀

文/璞山

再过两日就又到母亲节了。想到【母亲】,心中不免酸楚,六岁那年母亲去世, 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很模糊的,母爱的温暖深厚我从未体验过,我所刻骨铭心的永远难以忘怀的是如山的父爱,父亲在我十六岁离开人世后,为了寻觅和找回这种父爱,让我付出了一生的沉重代价……!

虽然我没得到过母爱,但当我做了母亲以后,作为母亲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却是体会颇深的。母亲对于孩子的那种牵挂,担忧,那种为了孩子可以舍弃一切的精神,那种为了孩子不知苦累的力量,我想应该都是来自于母爱的天性吧。虽然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前途有时需要把自己的真实心境掩盖起来,甚至有时要把严肃摆在脸上,但对孩子的担忧焦虑却时刻煎熬着母亲的那颗心。

俗话常说:生儿才知报娘恩。有些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和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讨厌父母的唠叨,讨厌父母的严厉,却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到了能够理解的年龄又已经是悔之晚矣错过了最好的年龄和时机。故此 懂事的孩子会让父母很快收获作为父母付出的成果,而遇上自控能力差,看问题总是偏执的孩子将是父母一生的牵累和心病!

母亲的情怀是缝连在儿女身上的千针万线,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扯也扯不断。母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而辛苦的。愿天下所有的家庭母贤子孝,愿天下的母亲都能快乐幸福!

天亮了

文/管鹏

那夜凌晨1:45分,曾奔忙在风雨中瘦瘦的妈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妈妈从发现身体不舒服到病逝,没超过36个小时。虽己75岁,但在生活日渐宽裕和医疗条件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国民安全系数和幸福指数都大幅度提升的今天,75岁其实也算不上高龄。

有天深夜,哥哥在电话里急促地说:“妈生病了,正在文山住院,听说是心血管病,要做血管支架手术。”我不知道妈妈的病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问我哥他也说不清楚。因我们请假需到单位报备,我打算明天请好假后上文山。第二天,我到单位办理好请假手续己近10点,我正打算赶往文山。哥打电话给我,问你出发没有,我说正打算出来。哥说没出来就不要来了,我们都要回老家那苴了。他随后发了一张120急救车的尾部图片给我,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天是周末,由于婚姻变故等原因,我要等儿子3:30放学回家后才一起回老家。我们一路上往家赶时,多次接到家里几个急促的电话,说妈妈快不行了。

妈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也不是出自什么名门旺族,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却背大了姑娘一人,儿子三人,孙女两人,孙子四人,背出研究生一人,本科生一人,专科生二人。在邻里乡亲,口碑很好。但我总觉得母亲似乎没过过几天的好日子,当好日子刚刚来临时,自己却身体累垮了,腰累弯了,脑子累糊涂了。在故乡的田间地头,她无法再拾起青春时的记忆和年轻时的激情。

妈妈出生于1946年,经历过建国,大跃进,大炼钢铁,割资本主义尾巴,1958年全国闹粮荒,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中国历史大事件,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历程和艰辛,感受到我们国家近年取得的重大发展与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自父亲去世后,妈妈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没人和她吵架,她开始沉默了,特别爱打嗑睡。哥哥带她去医院检查了好多次,医院确诊为是脑梗塞,但不是重度脑梗塞。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清醒时她认为她已完全康复,又开始拼命干活了,我们姐妹都无法说服她。糊涂时,她坐在沙发上或火塘边打磕睡,身体倾斜成45度角。叫她去睡觉,她说还不想睡。

她和我在城里住时,她会把那些原本亳无价值的东西一样一样的搬回家,把那个小房间塞得满满的。待她回老家后,我出点钱给收垃圾的把那些东西统统的搬出去。妈回来后问:我拿回来的那些东西呢?我说,有天有个上门收垃圾的,我把它全卖了,卖了80块钱,我把钱递给妈,叫她拿去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这下妈可乐坏了,她老而有用,在城里还能挣钱。一天除了偶尔煮饭,就是早出晚回,次次都是满载而归。待她回老家后,我又出点钱给收垃圾的把那些东西统统的搬出去,再把所谓的卖垃圾的钱拿给妈,只要妈高兴,让她折腾一下不是多大的事。妈因脑血管供血不足,有时回家还会迷路,几次晕倒在街上,好在有好心人扶起她。 我们买了许多药给她吃,但她的健康状况仍是不容乐观,时好时坏,令人担忧。

在妈妈的眼里,我一直是她最牵挂和最担忧的,四十余载,我很少为她带来幸福和骄傲 。几次想带她去北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那些大城市走走看看,但她一直不去,她说坐车都会晕车,坐飞机就会更晕的厉害了。其实我们心里知道,她舍不得我们姊妹几个为她花钱。

这次她患的是突发性的心肌梗塞,因哥哥也不知道妈妈患的是什么疾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当知道她病危时,她的儿孙从四处赶来,远在外省打工的兄弟与兄弟媳妇也从外省急匆匆赶回家。在省城上班的孙女、在省城读大学的孙子也从省城赶回,近邻的亲友也赶来家里探望她的病情。

我回到家时,妈妈已不能言语和睁开眼睛,通过呼吸机呼吸氧气艰难地延续着微弱的生命。次日凌晨1:45分左右,妈永远的停止了呼吸。以后在家里,儿女就没有一个瘦瘦的爱唠叨的妈妈,孙儿就没有一个腰弯弯的无微不至的奶奶在牵挂,也没人一天唠叨着叫我少喝点酒了。“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凌乱空阶”,妈妈像一片枯黄的叶,从一棵历尽雨雪风霜的枯树上飘飘而落……

这世上,每天都有人失去父母,那种痛彻心扉的痛,只有和他们关系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别人眼里,那是再正常不过的生老病死现象。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行和推进,人死之后一律实行火化。妈妈必须火化,要进殡仪馆的火葬场。当把妈妈推进殡仪馆,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妈妈的儿孙哭成泪人。已研究生毕业的侄女扶着奶奶的遗体,泣不成声,边哭边说:“奶奶,不要怕,不要怕,我们一家人都在你的身旁,呆会儿我们带你回家。”姐姐哭得差点晕过去,大嫂和弟媳也哭得撕心裂肺,那好象不是在演戏啊。直到妈妈要被推进火化车间,侄女还哭着向工作人员提出,我还要看奶奶最后一眼。侄女这样恋恋难舍,是源于她是在奶奶的背上一天天长大的。

回到家,我觉得自己身心疲惫。走在乡村冷清的街道上,没有父母时我们会觉得权利和金钱对我们都毫无意义,没有父母的家不再象一个家,没有父母的家,弟兄姐妹之间突然变得很像亲戚。整理妈的遗物时,在妈的房间里看到我的好几张照片。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妈和我聚少离多,她想我时,她会翻看我的照片。原来,在没有我的岁月里,一直是我的照片陪伴着妈,妈对我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却被我一句轻描淡写的“这久太忙”忽悠了。想起这些,我不禁黯然泪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耳畔传来韩红的《天亮了》:……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她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天亮了,你们牵挂的孙儿,不哭了,你们念想的儿孙已经长大……

紫色的云

文/樱流苏

那紫色的云,显得更耀眼了……

我是农村的孩子,在小孩子的时候就会帮着父母做事。可以做到的事就不会再让父母来操心。父母的劳累实在是多了。有些孩子是城里人,他们是独生孩子,他们不知道父母的苦楚,他们会在一个星期用掉几百零花钱,认为还理所当然,当你们问起时候,还理所当然说,你看那谁谁孩子,她父母给她的钱,比我还多呢。而这时候,父母就会心碎。现在城里的孩子,生活得都好了,不像以前,每天吃不饱不说,还要辛苦的做事,为了那几毛钱,为了那几点公分。还要丧失唯一快乐的童年,付清告诉过我,孩子时代,也就大约是在16多岁,男孩就要学会去挑河泥,要挑谷子,已经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女孩在那时候就早早的开始在队里做活,割猪草等。只可惜,如今的孩子,可能还不看见过自家的牛啊,猪啊,鸡啊。不懂得去割猪草,不认识那水里游着的动物。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

现在的孩子会为了父母只给自己那么一点钱而生气,几天不理父母,直到父母东拼西凑给足了你要的钱之后,你就拿去玩游戏了,一晚的时间就消磨了。当父母责备你的时候,说他们当时很困难,就是一分钱也要认真赚…而你就会说,一分钱,顶个屁用。那行啊,你就去赚啊,去个几分钱啊。在父母的劳累下,你会赚钱吗,你会工作吗、就算会,也不简单的,你就愿意去做。等到父母离开后,你又将怎样去生活的,这城里的孩子,我并不是在刻意评判城里的孩子,也不是在刻意赞美农村的孩子。只是在看到城里孩子的举动后,有感而发。

总是剩点就扔了,总是把钱用在玩游戏,总是在挑名牌。看到17,18的孩子一身名牌,而站在他身边的父母却一身布衣,那白发斑斑的脸颊,你难道就没看见啊!!

现在就这样吧,说多了也没什么,只是很伤心,在我这17岁小孩的眼里,就感觉到了整合淡淡的环绕在身边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