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社会散文

2023/01/14经典文章

社会散文(精选20篇)

无处安放的灵魂

文/幸运的贝壳

我们都有一颗心,无处停歇,任流漂泊。

忘记时间,一眼万年。流年,流连忘返。无处安放的灵魂,时时在哭泣,幽幽的悲怨,深深的卑恋,悲悯的祷告,孤独的求索,你听到了吗?

关于这个时代的呐喊与呼唤,关于老年人的明天,关于这个国家的未来,关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该让我们清醒了,请让心静一静,好好地用心倾听与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现在的社会很现实骨感,虽然改革开放有三十多年了,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是人民幸福感落差很大,不断刷新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并且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如今一个“和谐社会”,呼吁与需求的又是什么?我们有做的够格吗?

民生问题,见贤思齐。国家以民为本,才会有所爱戴,有所希冀。社会底层的困惑与不安,反抗与委屈,层出不穷的问题有待解决。老年养老养生,保健意识的缺乏与养生理念的匮乏,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的城市边缘状况,空巢老人,还有啃老族,丁克家庭,农村留守与失守儿童,小三的敏感问题,各种婚姻的破裂与跌宕,人们对于婚姻与人生的观念,民族企业的核心发展与走向,三鹿奶粉的迫害,各种雷人,耸人听闻的食品问题,不断重出的安全隐患,等等。深深的夜晚,摸摸自己的良心。各种惨绝人寰的事故,那些尘封往年的故事,那些无法抹去的忧伤,难以逃避逃遁的磨难困苦。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看到如今社会还是那么的让人很心酸与不安。这些问题,依旧成为一种社会的隐伤,这个时代的硬伤,还有这个时代的诟病,时时每每戳痛着脆弱的心灵,让人心痛。

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但是我们看到人们并没获得平等,公平的对待。一个城市的户口,一个简单的谋生手段,就连小孩上学也无法安排学校,就连自己也难以好好安置,何况我们的父母,何况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寄宿着不曾拥有安全感,她们沦落,跌碎了一地。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我不是一个愤青,只是一个想做一个热血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处安放的灵魂,她很孤独与脆弱,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与帮助。我们做的还是很少,我们永远也无法感知他们的痛楚,没有经历他们曾经的苦难艰辛,我们永远无法亲身体会那些伤痛,哪怕我们去走进贴近他们的心灵,也永远是隔靴搔痒,永远那是别人的生活,而生活真的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所可以做的还是很少,现在有好多人堕胎,不孝敬父母,甚至烧杀掳掠,还有各种自杀自残,有的人完全没有公民意识,也没有好好珍惜生命。而且他们不仅不羞愧,甚至横刀相向。这是你的生命,又不止属于一个你。这是你的生活,然而又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过活。请三思而后行,好好地热爱生活。

我们心里有太多的不安,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心里想得事情也是特别的多,整天无法让自己好好安静一下,于是,最后,自己病倒了,生活与事业都有了危机,甚至生命有所危险,他们才感到我们失去了好多好多。关于家庭,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然后,灵魂也不自由,每一天就如同行尸走肉,一切醉生梦死的过活,记得小说《活着》,那是如何的一种生活。

生存之上,生活以下,后青春期的诗,依然激荡于心怀,依然握着勇气。试问,每一次深夜,你可以磊落坦荡的问心无愧吗?!

无处安放的灵魂,让心疼去触摸远古的忧伤,每一段情伤,每一段情劫,你伤害了,可以弥补吗,弥补有用么?当时怎么就忘了,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不正常了呢。

有谁听见心灵深处的哭泣,为何等到病危才想到要好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疾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放在那里,我们的时光又挥霍在哪里?

作为一个人,我做的好么,够格吗?

如果我们只有三天的光阴,也许不见得也算一件好事。磨难让世界懂得,不安说明我们还不麻木。

问心无愧,光明磊落。最后,可以安心的走完这个世界。欢乐微笑着与岁月道别,不是很好么?!

世间己无苏东坡

文/钱恬楠

苏东坡,一个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一位中华古诗文化几千年的精髓之集大成者,品读他的一首首诗,一篇篇词,我犹如在含英咀华,让我触摸到中国文人雅士飘忽的衣袂,聆听到文化舒缓的脉动!

苏东坡,他不仅是当之无愧、饮誉中外的文学家,还是为人称道的政治家。他敢于单枪匹马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对抗,毫不犹豫地驳斥王安石所推崇的新政,将青苗法与免役法的“罪孽”公之于众:田里麦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却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家破人亡;贫苦男丁被征,家里劳动力严重短缺,不得不杀死新生婴儿以保全家活命,耳闻目睹这些悲惨情景,苏东坡心如刀绞,他身为父母官岂能袖手旁观?在他的诗文中充盈着他对当权派只顾政绩,在皇上面前邀功请赏,不顾百姓疾苦的愤懑。他不惧成为当权派攻击的众矢之的,言辞激烈地向皇上频繁上奏疏,以致被人诬告,后来身陷囹圄之中。但我知道,他那火热强大的内心绝不会容忍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要抗争,要坚持,要控诉!他融文字创作与政治抗争与一脉,决心要做大有用之人!

我隐隐想:如果一些文人墨客能和苏东坡一样,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是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笔尖去触摸社会,去感知社会,去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用自己感性的心灵和扣人心弦的笔触去渲染,用内在的精神充实,向更高的境界奋进,倡导大家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用道德浸润人们的心,播撒真善美的种子,那不就是苏东坡积极奋进的人文主义的现实体现吗?

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还有着极为纯净的心灵世界,几十年官海沉浮,他看惯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我既看到过站在人生巅峰时刻的苏学士,苏翰林,也看到过苏东坡因“元佑党罪”被贬西南的落寞背影,尝尽势利小人的白眼和生活的种种磨难而心酸苦闷,但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襟。他秉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跨过一道道坎。他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他豪迈的笑声。他在宜兴建造家舍,自号“东坡居士”清心寡欲,过着他心之所向的农耕田园生活,尽情享受着陶渊明般的闲适惬意的生活;他或去赤壁边与友人泛舟,小酌一壶,观赏夜之静,风之清,月之美,波之柔;或去寺庙中与僧人参寥对弈,聆听古刹静穆的钟声,享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幽,与朋友探讨佛学之道。最令我钦佩的是,即便在远离京都的惠州,苏东坡虽饱受饥饿及水土不服的病痛之苦,仍积极地开化当地人,并咬牙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试想:如果没有积极乐观,豁达率真的好心态,苏东坡也许连在那里活着都难!现在的人们,又有谁能昂首挺过一系列的挫折而笑到最后呢?又有谁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呢?

苏东坡“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中国五千年文坛一颗永不滑落的星,默默地守护着中国古代那片深远的天,当人们无不敬仰地抬头仰望他时,我只能说,世间己无苏东坡。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

文/陈治妤

这是一本通向“真善美”神圣大门的书。书中有诚实守信的人,有感恩向上的人,有爱学善思的人,也有踏实能干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感染并激励着我。“真”是知识和理性的象征,它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具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就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所以每个人只有做真学问、做真实真诚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善”是有本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善良是永远的美德。善良就是让我们要有善心,做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名利。人的美德、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即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正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我们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要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用爱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多么和谐。

而“美”为见真行善,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可能被称作美,我认为“美”,它不是外在条件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美艳,而在于内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在我的身边,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做一个风景的欣赏者,你会发现生活之美;热爱生活的人,知道感恩的人,学会宽容、用心去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充满“美丽”。知识欲望追求真,道德欲望追求善,美的欲望追求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善美是需要我们去追求、去执行。

世间自有真情在,善意友爱在人心。记得假期里的一天,我和妈妈到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们。我们买了一些水果和老人爱吃的糕点来到敬老院,当我们将食品双手递给在门口乘凉的老人时,他们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妈妈带我进入各个房间,为老人送去水果、糕点与问候,老人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眼神中是欣喜与感激。一双苍老的手和一双稚嫩的手握在一起便构成了“和谐”,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您慢慢吃吧!”我们用微笑与祝福表达对老人们的关怀。

还有就是在公共汽车上,我主动给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人让座;到公园去玩,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在草地上捡扔下的垃圾,一袋又一袋,然后集中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在大街上,经常看到警察叔叔关心和帮助别人。

其实真、善、美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真善美的行为越来越多了,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多一份付出,多一份善良,那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的美好。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向先进典型和好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传承真善美。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每一个的言行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形象,也代表他的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希望我们大家都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少年,做一个讲文明、讲城实、守纪律、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好儿童。

文/李庚春

迎来早晨的第一缕光亮,传来雄鸡的第一声歌唱,吹进最为新鲜的空气,投来和熙的第一片阳光。

有了窗,室内才变得明亮。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和风习习。打开窗,尽情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空气带来的鲜氧。于是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有了窗,有时要及时关上。以躲避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狂风骤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这些恶劣天气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遇上这样恶劣的天气,就觉得压抑、心悸、恐惧、烦躁、心慌,于是就希望它尽快过去,以减少或避免对自己的创伤。

人的心灵也有两扇窗。一扇窗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一扇窗则是贫弱、独裁、野蛮、动乱,禁锢、差别、枉法、人治,卖国、渎职、欺诈、敌视。

我们要永远开启的是第一扇窗,因为那是希望、是梦想。由于承载着美好的梦想,于是我们就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誓把美好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我们要永远关闭的是另一扇窗。因为,它挑战的是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底线,伤害的是国家和社会及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这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所不能允许的。所以,必须把它关死。

只有开启了第一扇窗,关死了第二扇窗,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强盛,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我们的人民才会幸福安康。

美丽的红蔓藤

文/云屏樵子

在每天上班的路上,驱车总要穿过一段隧道,在隧道口的两壁上,长满了贴壁的蔓藤,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里,看着它们从嫩芽初发,到枝繁叶茂,从红叶似火,到枯败衰竭,每一种形态的演变,每一次生命的轮回,都遵循着自然界中生命规律。四季之中,那春天里的嫩芽展现了生命的无限生机,夏日的蓊郁展示了生命活力与蓬勃。然而在秋日里,当蔓藤的叶子全部被染得像火一般红的那一刻,最能打动我的心。

我好奇地上网搜寻它的学名与生长特点,得到的结果竟然是既粗俗又凶悍的 “爬山虎”,心里想着是哪位植物学家为它如此命名,真是一点美学细胞都没有。

爬山虎又称地锦、红丝草、红葛、常春藤等,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藤茎可长达十八公尺以上,它适应性极强,不怕强光,虽喜好阴湿环境,却耐旱、耐寒、耐贫瘠。由于夏季枝繁叶茂,常被人们配植于城市建筑物等处,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

秋天是它一年中最艳丽的季节,红色叶子挂满了褐色的蔓藤,它们爬满了隧道口那面白色的粉墙,远远望去,好似雪地里撒落的红枫叶一般。打那以后,我更喜欢称它为红蔓藤。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藤茎,却能凭着自己的执着与顽强,登上几层楼高的房墙,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相比之下,让许多树茎粗壮的植物王国同类望洋兴叹;它对生长的环境更是无所苛求,无论是旱也罢,涝也罢,即使是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够葳蕤繁盛,郁郁葱葱,让许多植物家庭的同类自叹不如;它一旦选定依附,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地动山摇,毅然坚守着从一而终的信念,决不动摇,让那些风吹摇曳的树木与骑墙的小草,自愧无颜。

红蔓藤有一种信念,红蔓藤有一种追求。

红蔓藤,虽然没有挺拔的身姿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惧风霜,孜孜不倦地攀登,这种攀登是一种在不断超越自然高度的同时,努力追求超越自己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攀登。只要信念和精神不变,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更没有到达不到的顶点。

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追求金钱成为社会人们价值观主导的现代社会。我们仍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能够看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是默默地在不求任何的索取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身影常常活跃在国家与社会的重大活动之中;他们的身影频频闪耀在自然灾害的救助现场,他们的身影时而出现在城市的秩序维护之中。他们或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或身穿救援服,头戴安全帽。在他们当中有些人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份正式的职业;在他们中也许有许多人生活依然艰苦,他们大多数算不上是社会的栋梁。可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服务与奉献,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谐与进步增光添彩。他们不正是社会大厦与栋梁上美丽的红蔓藤吗?没有了他们也许社会可能仍可以运转,可是他们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灿烂与美好。人们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社会中,总是有那么一些生活并不富有,生活中有时还伴随许多不幸的人,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却也更加的深刻,对人生的态度是那样的坦然,对人生的追求是那样的崇高。我想应该是他们在人生的苦难中,磨砺出了更具坚强的毅志和感悟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吧。其实这不也正是红蔓藤的精神境界吗!

我喜欢美丽的红蔓藤,我更喜欢红蔓藤的精神。因为红蔓藤的精神之中,蕴涵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追求。

女儿生“二胎”

文/陈锦荣

女儿玲大学毕业后,在私人单位打工,既没有铁饭碗的保证,也不怕因超生而受影响在岗,但前几年想生第二胎也碍于要支付近10万元的“社会抚养金”,以增加社会的负担,因此只能当个“纯独女”的母亲。

去年,外孙女15虚岁,出了花园,正逢放开“二孩化”,可以理解为国家让育龄期妇女可以进入“二胎”的计划。女儿虽然已进入不惑之年,但周围的同龄、同学与朋友纷纷冒着高龄产子的危险来个最后“冲刺”,一个个产下了久违的“老仔”,让女儿心动了,于是决定追生一个计划内的“二孩”,不管是男是女,一样可以让小家庭热闹一些。

如今生儿育女的成本非常高,高价请“月嫂”和“保姆”,加上自己产假无工资,要应付营养费和婴儿的牛奶,费用之高,令人难于支付。不过,这笔费用,比起从前超生的“社会抚养金”来,不仅理直气壮,而且还是合算。

女儿又一次产下女儿,属于一些重男轻女者的遗憾,但作为姥爷的笔者和女儿女婿一样的心理,男女都无所谓。新时期了,男女婚姻属于“AA制”,娶入嫁出已不太讲究,而且当今,有几个子女在养父母,连“常回家看看”都要社会来千呼万喊,养子女只是一种“人生俺,俺生人”的历史任务罢了。

女儿生二胎,成为两个年龄相差14岁的女儿的母亲,可以在大女儿外出读书甚至是工作时,好有个“膝下女儿”为伴,作为已是古稀之年的笔者,也增加了天伦之乐。

走向灵魂

文/那厮小4

近日,承德晚报记者跟我联系,准备采访我,因为我的原创纯文学博客,短短一年勤奋耕耘,立足承德,走向全国,火了。这是坝上草原的骄傲,是承德的骄傲。

我在惊喜、惶恐之余,内心亦是百感交集。一年来博海拼搏,多年来痴迷的文学梦,迷蒙的天空,世人不被理解,总算见到了一线晴朗的天空。

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自己为文学而生。多舛的命运,不屈的个性,浪漫的性情,深思的头脑,锐利的目光,使得我一直是个焦点、多辩人物。刀尖上舔血,烈焰中跳舞——何等凄美壮烈!

一个人喜欢文学没有错,但于我,确是那魂绕梦牵一生的追索。我从小钟爱文学,理想就是做记者,伸张正义,行走天下,却因为家人的医生梦而选择了理科。社会闯荡经年,又反璞归真,重拾心中旧梦。博客,个人有个人初衷,但于我,确是倾情打造,呕心沥血。一个天生爱学习,背负家人使命的“书呆子”,历经社会磨难,打拼,跌宕起伏。个中曲折是非,不是一言能尽。

因为文学,我曾他乡打拼;因为文学,我曾被人当众奚落;因为文学,我几乎跟家人决裂;因为文学,我几欲成为亲朋眼中反面教材。

一个女人,社会似乎天生注定了贤妻良母的身份。传统的观念,儒家思想道德的浸淫,使得每行一步都饱受世俗眼光,非议。尤其是我这样,生活在塞外闭塞小城的女人。要命的是,还有几分姿色。

社会中摸爬滚打多年,从一个稚嫩、青涩、倔强小女生,成长为一个成熟、豁达、历练、阳光的智慧女人,这中间经历多少心灵煎熬,和世俗油锅的滚烫。记不清我理想的火焰湮灭过多少次,理不清世俗的流言射穿身体,留下多少累累伤痕。

我能开诚布公,但是,许多个人家庭生活情况,还是心有戚戚焉。我能做到的是牺牲自我,努力维持和谐美满。并将致力于文学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

我不喜欢故作深沉,但喜欢大气阳光;我不喜欢嗷牙嗟口,玩弄文字游戏,但喜欢真诚坦荡,心音流淌;我不喜欢矫情作态,辞藻堆积,但喜欢率真自然,朴实向上。

几天来的反思、煎熬,我明白:我改变不了自己的风格,因为那是真实的自我,那是我一步步脚步丈量的结果。

真实——深情——大爱,就让这些主宰灵魂的东西,在我今后的作品中,永放光芒吧!

拒绝冷漠

文/袁也淅

当城市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占领,当人心被可怕的冷漠所掏空,当漠不关心变成习以为常,你是否问过自己的内心,到底选择以冷漠相对,还是以温暖感染他人。

往往人心的冷漠是这个社会最无情的利剑,它深深地刺伤着人们的心。从最早的老人跌倒,围观者无一人上前去扶,再到有人跳楼,人们非但不劝反而起哄讽刺,甚至用手机拍摄发朋友圈以博眼球,种种现象透视出人心的冷漠。但这个社会真的没有爱没有热情吗?不,不是的,我们还有温暖。

看,我们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扶起路边跌倒的小悦悦,她这一扶不仅救回孩子的一条命,更是救活了人们冷漠的心;还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她甩掉高跟鞋飞奔过去接住的不止是妞妞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良心;当六十多岁的柴小女奶奶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举落水儿童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人们还有善良,这个社会还是温暖的;当“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关头,停好车,拔下钥匙,熄火,完成一系列庄重严肃动作之后缓缓趴下,我就知道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一车人的性命保住了,他离开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值得每个人尊敬。

温暖是一剂良药,医治着一颗颗冷漠的心,人心的温暖犹如一缕阳光,又向社会洒满爱和温馨。因此,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三入火海不顾自己生死的王锋,出现了不断捐款一直到生命尽头的白芳礼爷爷,出现了自己身患绝症却仍拥有大爱的歌手丛飞,出现了为资助瑶乡孩子化作光明烛的莫振高,出现了勇让氧气设备一身英雄气的官东……

所以,我选择用温暖去感染他人,用微笑面对未来,用勇气去解决困难,拒绝冷漠,从你我做起,从你我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冷漠,让人世间处处春暖花开。

秋雨的遐想

文/青天揽月

从昨夜的傍晚开始,这场秋雨就淅沥沥的不停消地下着。雨落风亦起,风雨相加,街道路边的排排树枝在摇晃着,片片黄叶轻扬,透过那柔和的霓虹灯的光线,看到了它们正在空中曼舞着,悠悠然的飘荡着,最后落入地面,湿淋淋的铺盖在地面上,完成了它们一个年季的生命历程,悄无声息的落入了尘土,回到了它们的归宿之地。

秋风起,秋雨落,秋意凉,这就是秋天气候的真实写照。这不,前几天还是很热的天,尽管是已过了白露的季节,但由于高温的反弹,白天的最高温度过了30度,叫人颇感有热燥,似乎是又到了夏天的第二季。如同自然界的生命精彩纷呈一样,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往往也是多姿多彩的,往往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的变化着,叫人捉摸不定,这也算是大自然魅力的表现其一吧。

早晨醒来,贯入耳边的仍是那噼啪噼啪的雨滴声,似乎是比昨夜的还要大些。气温也降了不少,感觉凉意的多了。起来穿衣洗漱后,打开了后房门,走到了阳台间伫立,看到了外面的路面全湿透了,还有些积水;人们都是加上了衣服,撑起了雨伞,匆匆地行走在上班的路上。全几天叫人颇感燥意的气息荡然无存了,感觉到是秋天的凉意几分。空气闻起来也是清新的多了。雨水再继续着,风也大了些,那些枝桠还在摆动着,地面上的落叶多了好多。

看到了这些,我伫立在阳台上不由自主的遐想了会儿,自然界总是有它的调节机理在起作用。天气热了,热久了,它总会慢慢地变得凉起来,反之,也会是这样。干旱久了,必然会有雨水来滋润;阴雨长了,也会有晴朗的太阳来驱逐。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总的来说,变化起来还是有规律的,大自然好想总是在想着法子来平衡着自己,这也说明,大自然是有理智的,是有灵性的。我想,这一场秋雨来得也算是时候了,它驱走了热浪,凉爽了天气;它为正在生长着一季水稻提供了水分;它湿透了土壤墒情,为农民的秋播提供了条件,也算是一场及时雨了。

再回头看看我们眼下的社会,似乎感觉它的调节机理不如大自然界。我们的环境污染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大气,江河湖泊,农田土壤,这些的污染还在继续中;我们的公共交通拥挤也在继续中;房价一直在高位的涨升着,似乎是绝无回头之意;我们的公民道德意识,民众的文明素质也一直在低位徘徊;等等,这些与文明社会不合拍,相背离的现象没有明显的改善,它们仍在吞噬着我们大众的利益和幸福感。

其实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多来几场类似的秋雨,来荡涤着社会的浮躁,清洗着污染,净化着社会的风气,让社会变得更加风清气正。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调节机理更加完美,更胜于大自然。惟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有可能如沐清风,生活在一个更加安逸,幸福,和谐的社会氛围中。

人生咸淡两由之

文/性淡如菊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佛,讲究随缘。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宣化上人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一生都在随缘中。

现代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社会就如一张网,每个人都在网中。如果不攀缘如我辈,就如高僧一般,等着冻死,饿死,穷死了。社会这张网,谁也无法逃脱了,一出生,就得有出生证明,在就上户口,大一点,就得有居民身份证。否则,就有逃犯的嫌疑。十年前,到桂林旅游,同行的两个同事没有带身份证,差点住不上旅社。好说歹说,才找了家私人旅社。如果不攀缘,就会在雨里睡觉了。人如果能在雨里睡觉,非圣即佛。

一切放下,一切随缘,即得大自在。如弘一法师,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人生还有什么可报怨的?还有什么不心平气和,寂然宁静。那和谐社会,是真的和谐了。也用不着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也用不着共产党天天反腐倡廉了。反腐,越反越腐,反到今天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人,人人都有腐败的特性。只是没有那个机会而已。玩一下那由清廉到腐败的游戏,就是一个人之常情,吃几顿饭,随 几个份子。玩到最后,都戴上手铐,锒铛入狱了。然后很阿Q地笑笑,人性本来如此!做官随缘,都变成了贪官,那攀缘求官、要管、买官、卖官的,如果权力足够大,岂不都要变成和珅!

去年参加成人高考监考,每个考室三十名考生,经仔细核对,竟然只有三五人是真家伙,十七八岁代考四五十岁的,又不能抓出去,让自己冷得额头直发凉。代考服务一条龙,从上到下全打通,教育也如此,中国好样的。中午随缘吃了一顿,竟然是受贿!想都没想到。吓得不敢报真名,胡乱编撰一个名字应付。那咸有咸的好,淡有淡的好,社会如此污浊,自己还是参与者!我辈被奴役,罪有应得啊。

地球现在也小了,叫做地球村。有西方专家断言,在地球上只通过熟人关系寻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只要经过四个熟人就可以找得到。这熟人拉关系,办事情,不看僧面看佛面,喝几次革命小酒,送几次寻常小礼,亲的亲戚,朋的朋友,一个托一个,水到渠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智商高,情商低的,边上凉快去。你再聪明,我不用你;你再有本事,也得叫我老板。现在下属都称呼上司为“老板”,那同志,仿佛是一种侮辱似地,没人敢提。官员都成了老板,下属都成了打工仔,整个社会都资本了,不听话者——下岗。老板真牛B,我们还是做奴隶吧。夹着尾巴做人,舒适;睁只眼,闭只眼,自在。

老板钱多了,夜半睡不着觉;老板酒喝多了,胃肠穿孔;老板谎话说多了,精神分裂;老板小二小三多了,身体差。即使把整个世界装在裤兜里,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别人常说:老板不是人做的!

人生咸淡两由之,还是随缘的好。当老板的少贪点,理解打工仔的艰辛;当打工仔的少报怨点,理解老板的不易。这个社会就和谐多了。

谈“爱”

文/谢隆新

每个人都在经历和体会各式各样的爱。幼年时,得到父母长辈的爱;成年了,得到爱人的爱;年老了,得到晚辈的爱。而父母爱着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爱着自己的父母,长辈疼爱晚辈的同时,也赢得了晚辈的尊敬。现代社会,尽管子女多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而心里始终有一份对父母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爱的相趣性。

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和名字。母亲对子女的爱叫“母爱”。这种爱是一种本能的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纯洁的爱。父亲对子女的爱叫“父爱”,一首歌唱得好,叫父爱如山,说明父亲的爱在儿女心中的份量。晚辈爱长辈叫“孝顺”。官员心系百姓、造福一方叫“责任”。老师爱学生、医生爱护病人叫“奉献”。企业家为社会募捐叫“献爱心”。超出了亲情之间的爱叫“大爱”。还有一种爱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味娇养放纵,连原则都丧失了的,那叫“溺爱”。还有人只讲亲情之间的爱,对社会、他人冷漠相待,这是一种“狭隘的爱”。

爱能改变一个人,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助。爱能激励子女成长,利于家庭和睦,为社会增添正能量。老师爱学生,会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学生。官员爱百姓,会处处为百姓着想,为人民带来福祉。但爱也是要讲究方式的,爱得不当,也会改变或毁掉一个人。家长对子女太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官员失去了公允,就会增添很多社会矛盾。老师不注重教育方式,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爱讲究的是付出。有的人一生只接受别人的爱,不去赋予别人爱,这样的人枉为人生。有的人不思进取,对父母一味索取,父母老了反而不闻不问,不讲良心,这叫大逆不道。有的人好逸恶劳,反而抱怨社会对他不公平,这叫麻木不仁。

有时候,爱与恨相反。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热恋中的男女,一但感情破裂,反而滋生恨意。朋友之间一但反目,反而成仇。所以我们要谨慎交友,不能轻易付出我们的爱。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休养,才能减少和化解心中的怨恨,增加爱的情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东西。爱像春风细雨,爱像涓涓细流,爱像久旱后的甘霖,像孙悦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敞开胸怀,多付出一点爱吧!

让爱温暖世界

文/文丽婷

梦想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相信在坐的每位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又不尽相同:“为民除害,还人民公道”是少年包拯的梦想;“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年少英雄霍去病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梦想。虽然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都怀揣着一个梦,那就是中国梦——让祖国强大起来。

我的梦想是什么,大家不仿听我说一则事例:我曾看过一则新闻——某个城市一位老奶奶昏倒在街上,路过的行人把那个地方团团围住,可半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敢把老人家扶起来,大家害怕被讹,害怕负责任。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在场,敢不敢伸手。不一定吧,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观望一下,然后默默离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倒在那里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果因为这样而失去救治的最佳机会,离开了我们,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痛心,恐惧啊!我不想我有亲人就这样离开我。可是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冷漠,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让社会这样发展下去,未来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想看到一个冰冷的社会,因为那不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所以请站出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面对别人的时候,敞开心扉,让爱温暖每一个中国人。

三聚氢铵、地沟油、瘦肉精……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因一些人的自私自利被污染了,但生活中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例如最美的妈妈用双手接住了坠楼的孩子;最美司机挽救乘客的那个刹车;最美的新娘捐助灾区的行为,不都在感染我们吗,他们在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社会。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呢?也许他们的力量并不大,很微弱。但是,这样的力量却可以不断地发光、发热,感染着我们,温暖着社会。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精神,中国的灵魂!

“让爱温暖世界”是我的梦想。我们不是太阳,没有办法照亮整个世界,为什么不去做一支烛火但温暖一个小区域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

葬青春

文/梅花未眠

炎炎的夏日已逝,昨晚秋风把我从梦中惊醒,才方知初秋已悄然而致。此刻的心情炎热早已褪去,就好比冬眠的蛇一样,身上的冰正在解冻,去迎接生命中又一个秋天。

站在高楼瞻望,突然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古人都活的这么潇洒,自己又何必自我束缚呢。儿时的伙伴如今早不知去向,昔日的同学如今也早已天各一方,仿佛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作为芸芸众生,好像一直在望前走,却早已忘记如何回头,甚至早已忘记记忆深处回家的路……

时间对我来说就像水一样,自己再怎么努力,结果还是流逝。生命中总有些自己留不住的东西,既然不属于自己,就随他去吧。记得昔日的自己,一个人从家里出发,去寻找自己生命中的世外桃园。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从毛主席赢得了天下,世界到处都插满了五星红旗,变成了一个颜色,但我内心始终相信他的存在。

自己从一个小路出发,沿途都是居民楼,油厂,幼儿园,再往前走,这些都消失了,有的是青青的绿草、河水、莲花……人烟罕至,偶尔也能听得几声犬吠,不过那都是吓吓路人而已。走着走着,前面是一条小河,还有一条狭窄的路,仅容一个人通过,走到路中间,一条小蛇突然从树上跳到水里,当时自己一震,定定神之后绢然而笑,可能蛇和自己同命相怜,似乎都在逃避者什么。再向前走自己突然被眼前景象所震撼,刚才还是崎岖的小路,眼前确是宽阔的草原,草原中盛开着各种各样野花,五颜六色,鲜艳无比。在这块平凡土地上生命力显得格外旺盛,旁边还有一条河流,不过早已被人用网拦住。河里有很多鱼。这里异常寂静,周围看不到路人,有的只是偶尔能听到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声音,仿佛在说你好,我的朋友。

凉凉的春风吹到自己的脸上,仿佛自己此刻置身仙境,与现实早已暂时的隔离。烦恼早已化为乌有,有的只是生命的安详和生的喜悦。此刻自己的灵魂仿佛被这里的河流、山川、花草彻底的净化,与大自然彻底的融为一体。

当我从眼前景象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天已黄昏,落日的余晖似乎在召唤我回去,我们生活在这个拥挤的社会中,每天要为自己的理想拼搏,为自己生活忙于本命,也许此刻的我们早已成熟,已不再属于中学时代天真浪漫自己,和过去自己早已彻底诀别。精神慢慢在凋亡,人性慢慢在成长。仿佛对自己越来越陌生。也许我们生活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早已忘记精神的存在。但我们也时常可以在社会中看到一幕一幕让我们感动的场景,有时我们的眼睛是湿润的,有时甚至涓然泪下,生命的坎坷和遭遇是每个生活着的人都不可逃脱的,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却是灵魂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天堂,何必把自己的灵魂放在地狱呢?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到。

古人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古时尚有伯叔牙与钟子期这样的嫉世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知音在哪里,也许只有落日的余晖知道或者浩瀚的宇宙知道,此刻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

“风”言“风”语

文/张辉祥

喜欢在风中漫步,其实就是喜欢它的不羁与自由。

春夏秋冬,四季如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往往熟于使用“东风”“南风”“西风”“北风”这样的词汇来描写春夏秋冬的季节旋律。春日里,“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春风和煦;夏季时,“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田野熏风炙热;秋天中,“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愁人;冬天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寒风刺骨。风穿越岁月的春华秋实,绽放季节的情思,任那些美丽与哀愁万千风情。

“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所展现的磅礴气势动人心弦。风,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能量,虽然它有时爱发点脾气,来点什么台风、飓风这样的极端,但更多的时候它是荡涤心灵的清风。高高的旗帜,没有风,便没有力度,也没有凝聚与召唤;声声的呐喊,没有风,便没有气势,更没有“闻风丧胆”的震撼。风是自然的伟力,来得猛烈时,它是“武器”,可以“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可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来得温柔时,可能没有一丝的察觉,日久天长,便使坚硬的花岗石风化,原生地貌风蚀。“乘长风破万里浪”,被风拂过,所有的生命都会纵情歌唱。

佳句“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语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名篇《风赋》,他把“风”进行社会划分:“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雄风起于青萍之末,雌风起于穷巷之间,风有了“阶层”观就揭示了权贵奢靡与平民穷困的阶级对立。宋玉笔下的风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于是人们用“风”言“风”语对社会进行褒贬。风骚、风流、风尘、风俗等,无风无社会;风雅、风韵、风姿、风仪等,无风无人生。人间烟火,气象万千,好一个“风”字了得!只不过最好少用“世风日下”这样沉重的词。

风景,都在路上。泰山万仙楼北侧山路旁有一块摩崖石刻,初看好像是题有“虫二”二字,细看发现“虫”字上面多了一小“撇”,而“二”字平行的两横又一样长。此处可难住了不少游人。揭开这个拆字游戏的谜底,四个字:“风月无边”。“风”和“月”二字的繁体写法省去边框,便是无边了,豁然一亮,风光无限,一览众山小。

虽说风无形,可以无边,但有些“风”我们是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正风肃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好时代就会吹好风。风纪,就是有形的规矩,就是制度的笼子,激浊扬清,清风缕缕。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炫民族风!

有风的日子,一些熟悉的气息如约而至,风中的承诺让心灵鲜花绽放。

耐得住烦

文/阿滋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吧,曾经看到一帮年轻人,喜欢穿一件很“酷”的T恤,上面印着很张扬的大字:“别烦我!”

真想问一问,“别烦你,那你烦了别人没?”倘若人不得烦你而你尽可烦人,倘若“烦人不烦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世界岂不乱套了?

人之为人,总得与他人、与社会、与周遭环境发生关系,没有哪个人是与上帝独往来的“单子”。有“关系”就会有矛盾,有纠葛,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烦”是一种人生常态,“别烦我”反而是一种“变态”。

面对“烦”,你或许可以选择逃遁,到深山古寺修禅,到世外桃源逍遥。可是请别忘记,赖以“修禅”“逍遥”之所,都得历经把粗砺的自然物逐步“人化”的功夫,都得历经数不清的“烦”。跑到一个荒无人迹的海上孤岛去“打坐”,去“与天地独往来”,恐怕世间没有多少这样的“高人”吧。

我们都是红尘中人,烟火人生中,总得有所作为。所谓无所为而为的玄远,放到现实生话中,总有些不着边际。而要有所作为,“烦”是避不开的。越是伟大炫目的工程(物质的或精神的),越是包含了许多繁琐的枯燥的劳动。只是,胸怀大志者,能遇烦不烦,于微尘中看到天地,于枯燥中发现“诗意”,就如专心修炼者,在打水扫地中体悟“禅意”。

社会转型期,矛盾多,麻烦多,特别需要一大批耐得住烦的社会精英。任人唯贤之“贤”,当应包含“耐得住烦”。耐不住烦,往往也吃不了苦。这种人有功利之念,无敬畏之心,非暴(暴躁)即懒(懒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写这篇小文,本应“旁征博引”,搜罗更多“佐证”,可我终究没能这样做,因为怕麻烦。可见,耐得住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但愿曾经的“别烦我”们,历经岁月沧桑,能蝶变为耐得住烦的堪担重任者。

照片 定格的记忆

文/邓仲祥

照片,诞生在西方遥远黎明的冬天,走过漫长的风雨历程,身心更加老练成熟。

从牙牙学语的黑白世界,到风华正茂的彩色天空,跨越了百年的鸿沟,又迈进了一次成像的飞跃,踏上春天浓浓的旺盛,把五花八门的社会梳理成有条不紊的整齐步履,瞬间定格了闪亮永恒的记忆,永远留给后人联想和回味。

黄山云、泰山松、华山险、峨眉秀,不知陶醉了多少海外游子炽热的心?

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思想言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

这就是照片最大魅力所折射出的欢喜与惊叹。

一个特定的环境短时凝固不变的微笑,记载着历史脚步的迈进,永远年轻的生命摄进了时代跳动的脉搏中,注入了青春活力,给腾飞的社会写下了一首首诗韵陶冶的馥味。

于是,太阳溶进了红彤彤的岁月里,让人心中树起不倒的丰碑,送给大地五彩斑斓的色调,蘸上馥郁醇厚的温馨,大步走进了春天向往的季节。

孩子笑、老来俏、姑娘跑、小伙跳,都是眨眼浓缩凝固的精彩身影;

高山奇、流水潺、花草艳、白云飞,都是调和凝固主题的衬托背景。

照片,把美的闪亮点缀在生活当中流芳百世;

把社会的丑恶现象钉在十字架上遗臭万年;

把宏大的场面和精彩瞬间定格浓缩在纸上,让人观赏、品味、遐思、重温。

一名如花似玉的姑娘仔细端详恋人的潇洒,浮想联翩;

一对年轻的夫妇指手画脚笑谈孩子成长时的顽皮,兴高采烈;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目睹昔日的风采,感慨万千。

啊,俯仰之间的一幕,永远是收藏在人们心中成为心灵的感动!

让我们拥有纯爱之心

文/雪玉娇龙

一日,我和友人聊起了《山楂树之恋》,又聊到周冬雨,自然地,话题就扯到了清纯女孩上。

我们都对周冬雨表示了认可和赞许,觉得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清纯形象。我是女性,是与老三静秋同时代人,是七十年代人,而友人们是男性,六、七、八十年代都有,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对于真善美的辨识,对于清纯的认知,那是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

我在荧屏上看首映式时,张艺谋在关于《山楂树之恋》的答问时说:“为了找到这么一张青涩、干净、纯净的脸,他总共看过了6000个女孩的影像资料,才找到这个当年的‘静秋’。”他还说:“你看任何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都会觉得照片上的人非常单纯,非常简单,这是一种历史的印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的面孔。”此话我相信,因为我的七十年代就是和一群十几二十几的年轻男女一起度过的,一张张青春纯色的脸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无法被忘记,亦无法被替换覆盖。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女孩其清纯性确实少之又少了,她们或不屑于清纯、甚而鄙视清纯,或者虽也想清纯,但却已没办法再清纯。因为环境和舆论、诱惑和压力、虚荣和物欲,连推带拉的地逼着她们远离了清纯,她们,是再也回不去再也做不成那样一个“静秋”式女孩了。这也是我身为一个女性,内心深感愧疚和不安的地方。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由于经济的超速发展,社会已从绝对平均主义时代发展到了贫富落差巨大的时代。人与人交往不再是为情为谊,爱情也不再姓“真爱”,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都被金钱格式化了。钱可以标定身价,钱可以显示政绩,钱可以决定男人的魅力指数,钱可以决定女人的价值观。钱,当然也就可以决定“爱情”了。

银幕上曾有过张瑜、龚雪式的清纯,有过初出茅庐时的徐静蕾、章子怡式的清纯,再早还有过周璇和上官云珠式的清纯。那时的她们,眼里、骨子里是一色的清澈、纯净、天真,除了女性的娴静婉柔就是纯粹的真诚,看不到杂质,看不到虚情假意,你往往就会心不由己的被那样的气息吸引,会毫不犹豫的径直去相信。这般的清纯女孩还有隔壁人家日本的山口百惠、小鹿纯子、酒井法子······清纯女孩的有无,可见其社会意义有多么巨大!假如一个社会真的难以挑出个能得到普世公认的清纯女孩了,那这个社会的信用可能也就已所剩无几了。

话得说回来,不仅是清纯女孩难找,其实这问题存在于所有男人、女人、每个人之中。

一直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是否清纯确实与自身心地的纯正度相关,心纯则眼净,心正则眼清。

以前,不那么清纯的眼睛可能还只存在成人中,而现在,“社会经验”越来越低龄化了,狡黠、老谋深算、城府深等等也已写在了年轻人的眼睛里。

哦,身为一个女性,最后,我也要为女孩抱一声屈:“要我们清纯?可你们男人自己都一个个不清纯了,整个社会都不清纯了,我们又怎能独善其身?又怎么还能清纯可人?”

不过我确信,这世上清纯女孩总还是有的,清纯的男人人也应该还是有的。在那样的年代里有,现在这年代也还会有,今后的年代也依然会有。所以,若真要找到清纯女孩,那就先让你自己怀有一颗老三和静秋那样的纯爱之心吧。

浅谈幸福

文/郑亚演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认知层次,却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解放前,人们过着一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饥寒交迫生活,谈何幸福!后来,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过上一种自由民主的生活,那是莫大的幸福;改革开放,人们从被束缚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逐渐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温饱走向小康,这又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上的莫大幸福。

幸福,有时是一场历尽艰辛的苦苦追求;有时又是突如其来的一霎那;有时是和细雨的滋润;有时又是心潮波澜的涌动。但无论怎样,都不外乎是物质与精神欲望满足的自我流露。这种幸福感往往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过去,要构建持久性的、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感到幸福,是当今社会正在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然而,不同的人又有着一种对幸福不同认知程度。科学家袁隆平,在水稻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做出贡献感到幸福,这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幸福超越时空,不但属于自己,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写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要帮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这种从个人心灵深处发出的幸福声音,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曾一度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幸福自觉。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萌生从军欲望,当体检合格,后来又接到入伍通知书时,夜里久久难以入眠,刚开始是心情的激动,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法形容的幸福暖流流遍全身。

据说,一个人幸福感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感观开始的,这种感观触动大脑神经,使人的眼神焕发出一种柔和的光,有些人甚至被幸福激动得热泪盈眶,随之脸部泛起一种幸福的光泽,并变得舒心而自足;这种幸福的微波从表情中慢慢地荡漾开去,引起心灵的振荡。

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取决于物质财富多少。如果一个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把事业的成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人民服务视为一种幸福,这就是一种高尚的、并被社会所认同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老是把索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过分追求个人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是很难达到幸福的。有些人钱多了,幸福感反而少了,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如何公平地创造幸福、享受幸福,而是怎样不择手段地夺取幸福、占有幸福。这样,幸福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幸福的获取,是要有所回报,有所奉献的。有些人钱少,但并不缺少幸福感。所谓“知足常乐”,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社会上一些大企业家,他们默默地为事业奋斗,筚路蓝缕,饱尝创业的艰辛,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为千千万万人解决就业机会,他们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幸福。

多年前,我有机会参与慰问孤寡老人,那是春节的前夕,当我们敲开门时,老人看见面前送来的是一袋米、一桶油,也会充满着幸福的感激之情。2016年,本人参加扶贫工作,对象是龙头上蒙村委会一户詹姓人家,当现场了解情况将要返回,顺手递给扶贫户微薄的一点钱时,户主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表情出现短暂的失语状态,这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幸福。

总之,幸福是晦暗日子的一缕阳光,是心中小溪的欢乐歌唱;幸福像一朵鲜花默默地开放,幸福像蜂蜜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叶落秋天

文/薛换

最怕秋天的雨,让人的心愈来愈冷。

当人们不再窗前摇扇,挥汗如雨的时候,已经有些许的落叶冷却了这一季的生命,它们曾为了花的绽放,厮守了一整个炎炎的夏日。就在那个烈日高悬的夏日里,这些绿色的生命是怎样用它的色彩为这个世界写意的,忽而一夜的秋风秋雨过后,它们却只能散落天际,浑身浸透了冰冷的雨水,趟在世界的角落里,任意接受风吹雨打,但是它趟在泥土之中的绿仍然在告诉所有的人——顽强的生命怡然而逝。

曾经在无数的秋日里,躲在学校的绿荫下,看着一望无际的落叶飘飘然而落的样子,我为它们是幸运的而落泪,因为它们落在了有书,有情,有爱的校园里,它们的灵魂、它们的气息里有太多书香的萦绕,不会浊染大街上的空气,它们自始而终都是干净的,纯洁的。轻踏着脚下的落叶,它们仿佛对你微笑了,因为太多绿色的生命从来都是匆匆一现,一季的新绿最终逃不出季节的炼狱,绿色的生命把自己交给了春夏秋冬,交给了四季的更替,交给了时间的轮轴。

合上书,趟在秋叶里,秋的日光之下,闭上眼睛,过去的一幕一幕仿佛电影一样在记忆的深处交替盘旋,像极了《重庆森林》里王家卫式的电影镜头,晃动的、摇摆不清的,却是那样深刻。人生在这世上亦如这身边的秋叶一般,从隆冬的寒冷之中走来,鹅绿的羞涩、新绿的招摇、深绿的炫然,最后,最后淡了,了却此生,它的暮年垂落在秋天的世界里。这样的生命的轮回。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而立,更知明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想来人亦是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能明知生命的意义,那我们这样的年纪——人生二十,又是怎么样一种人生境遇,怎么样一种内心的彷徨啊。读了多年的书就为了大学那短而长的四年。四年,是怎么样一个光阴,短的没有觉察就已经挥手别离了,各自天涯;四年,长的那么久远,让人终身难忘。感谢造物主的恩赐,四年竟与“思念”如此谐音,从此人们永远难以忘却那一生之中的四年。那么多激情,那么多幻想,那么多毅力,那么多信仰,那么多叛逆,那么多怀念全部在四年的时光之中实现,我要赞许,青春生涯中大学的四年时光,它们就是生命的珠光宝气,绚烂而夺目的展现在每一个拥有青春的人的记忆里,你会感怀一生。是不是又应该感谢造物主,这样的时光像绿叶的新绿时的那一种来自生命的招摇,我们的青春正是从羞涩的成长中走来,走得轰轰烈烈……

别了,我的青春,留在生命之中最美好的四年。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学会读懂生的价值,一点一滴的体会,永生不忘的记忆。自此,我将踏上我新的征程,完成生命最漫长的一程。将自己放逐社会,开始体验社会,解读社会,游历社会,复杂而漫长、艰辛而畅快的过程啊,最终要让自己游刃有余。我们没有伟人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雄才伟略,我们是渺小的,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有明之处必有暗”,社会的经验如此的赤裸裸,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最简单的论证呢。只要心中有信念就好,千万要让生命在深绿那一季绚烂一点,夺目一点。虽然夏季过后就是秋,但我们总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有过最夺目的那一抹绿色。

感触…

文/子云

也不知道怎的,现如今,我这个人是越来越喜欢伤感的东西了,没当看到闻到伤感的事物总是感慨万分,心里总有说不完的感触,好像是在我身上发生的一样。我喜欢二胡,笛子,箫,因为,在我的眼中它们都给我莫名的伤感,我更是喜欢笛子,特别喜欢吹奏伤感的曲子,仿佛听着伤感的曲子就能看清自己。

我经常和同学谈及此事,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明白,更有胜者还嘲笑我,我也只是一笑带过,不做理会。从上大学以来我就喜欢上了散文,小说。这说的小说可不是什么玄幻啊修真啊什么的,这些书我是不可能去看的,更没有心情去看。在我买的书中我比较喜欢那本《日本经典散文》,给我的感觉像是自己踏进了一片森林,那样清新,特别是里面写的非常忧愁的一篇文章,我看的更是热泪盈眶。还有很多书,从开学到现如今我看了不下6本书。

现在正在欣赏一本名字唤作《冰心散文》,初看了几篇,我顿时感慨万分,感慨当时的社会,感慨当时的当政,感慨当时的国民。当时的社会是麻木的,是没有血肉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安逸现状,不求多的,没有思想,迂腐不化。就拿《冰心散文》里的一篇《去国》来谈谈,男主人公去美国留学8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回到祖国,祖国却给他冰雪交加让他无果而终的又到美国,他走时曾这样说“去罢!……只是……可怜啊!我的初志,绝不是如此的,祖国啊!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啊!”当我看这时,内心也不经为之而惋惜。但惋惜又什么用,那只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又如《冰心散文》里面的一篇文章《庄鸿的妹妹》,女主人公说“我们两个人将来必要做点事业,替社会谋幸福,替祖国争光荣。你不要看我是一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而她的祖母却这样说“你姊姊一个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学问做什么?又不像你们男孩子,将来可以做官,自然必须去念书的。并且家里实在没有余款,你愿意叫她念书,你去变出钱来。”我看了后替女主人公感到骄傲,因为她不是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学习,而是为了民族的兴亡而学习,我从内心向她致敬!试问!现在的女孩子又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呢?为钱?为利?为名?还是为嫁得豪门?也许我太偏执了,回过头来看女主角的祖母,我个人认为她实在是迂腐不化,这样说他不为过,好句——你姊姊一个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学问做什么?要是现如今的社会像她说的理论主义一样的话,我想这个社会不知要倒退多少年,过多的责怪也没什么用,因为当时的时代就是那样,只是麻木的人不清醒罢了,也不愿意清醒!

哎,都说书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总觉得书给了我无限的忧愁与不安,是我的心态不正还是我的心不够清明?谁能给我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