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大学散文

2023/01/10经典文章

大学散文(精选20篇)

牛津大学的低调

文/石亚明

一位刚从中国一所大学采访后,到牛津大学进行采访的记者发现个问题,她发觉,牛津大学竟从未举办过校庆。这不禁让刚在中国参加过这所大学校庆活动的她感到大为惊讶,于是,她就采访了时任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然而,出乎她的意料,安德鲁校长竟这样回答她:“不宣传、不举办校庆,是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啊?”这位女记者听完安德鲁校长的话,吃惊地看着他问:“校长先生可真会开玩笑,贵校曾经培育出七个国家的十一位国王、六位英国国王、五十三位总统和首相,影响遍及世界,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呢?”

安德鲁校长看到这位女记者有板有眼地列举出如此多的“数据”,就故作惊讶地反问道:“是吗?我们的校史中有这些记载吗?”

这位女记者摇摇头说:“没有,从你们的官方资料中还真找不到这些宣传。可这些都是事实啊!你们的首相格莱斯顿、艾德礼、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不就是从这儿毕业的吗?还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也是贵校的校友吗?”

安德鲁校长点点头说:“对呀,他们还真是我们的校友!可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啊!这些官员和政要可都是翻云覆雨的大人物,他们能为学校带来名誉和更多的利益呀!”记者脱口而出。

闻听此言,安德鲁校长摇摇头说:“为我们学校带来名誉的可不仅是这些官员、政要,还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作家格林,以及斯蒂芬·霍金、罗伯特·胡克等学术大家,他们同样是我们的骄傲。”

听到这儿,女记者豁然开朗地说:“我明白了,校长先生,一所大学,是不应受名缰利锁的牵引的。”

安德鲁校长点点头说:“是的,大学的作用在于激发和挑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管他的才能是什么。只有这样以学术为重,才能抵制压力和诱惑。这正是我们牛津人的坚守。”

牛津大学如此低调的坚守精神,不禁让国内某些高校的因出个名人就高挂其照片炫耀,又因其“出事”就迅速摘下照片的行径感到可笑。

牛津大学以学术精神作坚守值得我们学习。

崔老师

文/乔厚民

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有幸遇到一位让自己终生难忘的老师。

这位老师姓崔,是一位民办老师,教我们语文。

崔老师教学特别认真,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除了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给学生教书本以外的东西。他平时喜欢剪贴,看到好的文章就收藏起来,然后利用自习时间讲给大家。他收藏最多的是格言,觉得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崔老师的影响下,我自己也弄了个收藏本,专门收集老师讲的格言。那些格言对我的学习和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的文学爱好就是在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教过的一些格言,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烂的笔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等等。也是从那时起,我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怎么做一个有心的人。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课外读物,像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都是在那个时期读的。那些课外读物,对我写作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很快得到提高。有很多次,我的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老师的肯定,除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也更加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

崔老师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特别的方法,培养和熏陶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周边几个村子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崔老师的学生。我后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也离不了崔老师的功劳。

后来,我初中毕业,到县城上高中,离开了敬爱的崔老师,可我的心里,一直忘不了教会我很多东西的崔老师。考上大学以后,我专门给崔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崔老师的教育之恩。崔老师看了非常激动,把那封信给自己几个班的学生都念了。当然,这些事是听自己村里的孩子说的。

大学一年级的春节,为了感谢崔老师,我吆喝了几位考上大学的同学,到崔老师家给他拜年。他高兴得比什么都开心。也难怪,做老师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学生有出息。

教过自己的老师很多、很多,可对我青年时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位一直在乡下教书育人的乡村老师。他是值得我感念一生的人。

文/何卫平​

儿时最熟悉的是蝉的幼虫,乡间叫爬叉。夜幕初降,呼朋引伴,举着手电筒,在树林间,大道旁寻寻觅觅。手电筒亮亮的光四处闪动,不时有惊呼声传来:“呀,这儿!”“又一只!”。傍晚时分,或下雨时节,也会在院子里搜寻一下有没有松出土来的小洞口,拿把小铁铲在上面铲几下,也许里面就有一只爬叉。大家在兴奋中不知不觉地游走大半夜,不定谁的母亲出来呼喊:“三妮,回家!”“二小,该睡啦!”我们高声回应着,数着自己的收获,比较着谁捉的多,恋恋不舍地折返回家。

高中时候,曾和好友杨志勇去离家七八里的村庄看望生病的同学。回来的时候天色暗了下来,但月光越发皎洁,路两旁的白杨树上,竟然有爬叉,好友左一只、右一只地摸来,象变魔术一样!我在连连的惊叫里喜悦满怀,兜着那满满一兜爬叉,觉得快乐竟然可以是俯拾即来的。

后来读了大学,毕业,在高楼林立间奔波,再没有捉过爬叉。

2002年夏,正值非典期间,我在山西大学的某间宿舍里,听着窗外聒噪蝉鸣,趴在床头三心二意地翻着闲书,电话铃突然响起,接过来,竟是多年未联系的杨志勇。始知他高考落榜后去宁夏复读,考上一所让人记不住名字的大学,学的乡镇企业管理,毕业去了四川某地的一个县级市打工。

2005年我去北京。岁月茫茫,心始终无处安放。几个高中同学通过校友录联系上,团聚中竟意外见到了杨志勇,原来他改做了销售,业务范围在天津,离京很近。点菜的时候特意要了份煎金蝉,打趣地告诉他,自己从那再也没有摸到爬叉了。他笑道:“我的眼力好呢,当初飞行员都验上了。”

又一个初夏,蝉声嘶鸣,杨志勇几经辗转终于携妻带子落户在了北京。

窗外蝉声又起,这小小的虫儿,竟然越过大自然和人的重重围堵,不紧不慢,最终爬上枝头,蜕去外壳,振翅高飞。

听高树蝉鸣,寥远深遂,高亢清越。静思它努力的身影,不由得肃然起敬。

月光下的柚子林

文/高兴

中秋佳节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我思念学校美丽柚子林的情结总是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星期六的晚上,月亮刚刚爬上树梢,我就来到经常散步的地方--学校美丽的柚子林,在一棵结满累累硕果的柚子树下,我停住了脚步。

月光下的柚子林,一排排柚子树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就像一排排亭玉立的少女披上了洁白的轻轻纱。望着那柚子树上那累累硕果,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天中午,吃过中饭的大人们总是习惯于睡个午觉;而对于小小年纪的我们几个小伙伴来说,这是个好机会--隔壁赵奶奶家的几颗柚子树上的柚子成熟了,一个个黄灿灿的大柚子挂满了整个柚子树。每当我们几个小伙伴走过柚子树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抬头望着树上挂着的那一个个黄灿灿的大柚子,围绕中秋节吃柚子的情节,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的议论一番。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邀在一起,乘大人们睡午觉的时机,拿着竹竿,悄悄地来到赵奶奶家的柚子树下偷摘柚子。也许我们几个小伙伴偷摘柚子的动作搞大了、吵吵闹闹的声音被赵奶奶发现了。乘赵奶奶数落我们不留神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突然呼啦一声,拿起偷摘下的一个柚子、笑呵呵的跑开了,躲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一起快乐地分享着“胜利的果实”……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几年,我来到赣南师范学院读大学。在大学生活的这几年里,我常常乘着月光地来到学校美丽的柚子林,在柚子林中散步,徘徊荡漾,修心养性。在妙曼、银色的月光中,我穿行在一排排整齐的柚子树下,想想一天生活中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总结一天的学习收获、工作成效,祭奠逝去的一点点青春、美好大学生活快乐时光,展望明天的美好心情、美好学习与生活……柚子林的月圆月缺、忽明忽暗的月光,柚子树上的花开花落,花香、果香、叶香、树香,陪伴着我度过了美好的大学生活……

时间在不停地运行,我也留校在母校工作了多年。多年的大学教学、工作,走南闯北,去上海、过南京,上北京、下广州,乃至出国,在国内外的大学里博采众家学术之长、探索事物规律之奥妙,拓宽知识面、创新思维新模式,指导教学、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开创新局面、提升新水平。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母校美丽校园中那可爱的柚子林,柚子林中的花香、果香、叶香、树香,陪伴着我度过了大学工作、生活的每一天……

月光洒满了我的全身。微风吹过,一阵阵柚子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扉。此刻,我感到,一种浓浓思念爬满上我的心头--我的大学同学们,我的大学同事们,你们还记得母校美丽校园中那可爱的柚子林么?你们还记得柚子林中的月光、柚子林中的花香、果香、叶香、树香么?……(作者:赣南师范学院 林俊华)

邂逅

文/李想

早春,我一般工作之余宅在家,不轻易出门,因为要参加新闻硕士的学位考试,才不得已赶往母校安徽大学报名。

午后的阳光并不明媚,甚至可以说有些阴霾。我骑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看着三三两两的学妹们并肩走着,自顾地嬉笑着,远处,篮球场上保持着一向爆满的风格,小伙子们龙腾虎跃,大汗淋漓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汗水。好久没有见到如此生动活泼的场景了,我心中暗想。

到了行政北楼,排队依次等候,突然,一个温柔的声音从耳边飘了过来:李想!我回头一望,不禁怔了一下。在经过1秒钟、大脑已进行了千万次筛选后,一个名字跃然浮现:Z老师!您好,好巧啊!在这里竟然遇见您。

我所说的Z老师,是我上大学时的综合英语老师,也是大学所有任课老师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位。那时,班上的同学都非常敬爱Z,她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听她的课,如沐春风,格外令人沉醉。她任教的课上,平日里爱翘课的男生也会出奇地安分守己。下课的时候竟然还有很多人围着她问各种问题,这种场景在大学里可是不多见的。

“李想,你现在怎么样?在哪里工作呢?”Z老师的提问打断了我的思绪,恍然从大学时代穿越回来,眼前的老师明显消瘦了许多,原来白皙的肤色似乎也黯淡了不少,我竟看见老师的嘴唇上有几道印痕,大概是干裂的缘故。她穿了一件很普通的灰色羽绒服,大姐姐的模样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略带沧桑的气息。

不禁感叹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在经历际遇,见证聚合离散后,我们生命的道路上便会留下一条条或深或浅的痕迹,蓦然回首,唏嘘青春的一去不复返。

不知不觉间半小时过去了,许久才想起来忙正事。临别时,我忖思半晌,半天憋出一句:Z老师,那您先忙,有时间我回母校拜访您。她笑着向我挥手告别。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扪心自问:这样的告别语,连我自己都不确定,到底何日才能去拜访她呢?

生活,就是这样奇妙,每天我们总是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忙碌着,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彼此间像极了永不交汇的小行星,但真偶然相遇,也会撞击出绚烂的火花,短暂却令人久久回味……

大学时光

文/赵泽惠

初入大学。老师曾告诫我:大学是个染缸,手边的颜料很多,但调色盘就在你手里;家长也告诫我:诱惑太多,要有底线,别让欲望吞噬你的思想。

我想我一定是没有把持好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心智,改变了太多……

第一年,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一点点的小甜头就可以很开心。每天自娱自乐,怡然自得,并对生活精打细算。没有私心杂念,同时又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却对于外面更大的诱惑,望而却步……

就这样安逸地走到了第二年,老师说:第一年都还傻着,到第二年什么“幺蛾子”就都蹦出来了。当时听到这话还笑得可开心,结果发现我就是其中的一只“幺蛾子”。开始尝试着跳出现状,才发现自由是那么让人兴奋,去寻找疯狂和刺激,去触碰内心窥探着的一切。

渐渐开始明白,刺激与疯狂只是一时之快,所带来更持久的竟是高亢退去所带来的无尽的乏味。不再喜欢狂热的场合,不再新鲜于刺激。发现不过是过眼云烟,终会消散……

大学前两年几乎没有意义。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展望。在这个环境里,百分之十是精英才子,百分之十是纨绔子弟,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全是庸人。我发现自己就是庸人其一。老师说:你们在这里,一部分人在增肥,还有一部分人在减肥。当时我们都笑了,但后来想想,好像就是这么回事。有些人,烂泥扶不上墙,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想帮你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想给你机会都不知道怎么把握。

真正体会和享受到大学生活,是第三年才开始。对老师的概念渐渐转变为上司,去尽力完成任务,去安排好行程,去照顾新人,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与其说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如说是感受存在的意义。喜欢偶尔的闲暇时光,安静地喝杯咖啡。更喜欢空闲的日子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知不觉,已经不再是年少轻狂。

如今已经是第四年了,更多忙碌占据了更多的时光,但我却喜欢上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多时候会很累,却并不枯燥乏味。我享受着这种充实,同时也学会去面对。面对上司自己已不再是新人,面对新人自己也算刚及格的上司。

我很庆幸在大学时光中有一个容身之地。虽然我曾一度反感它给我带来的各种不便。大一时,抱着新奇的态度加入了这个团体。保持着亢奋和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大二时,对比精彩的世界,我感到无比的枯燥,犹如困兽。就像一个铁链禁锢着自己,被牵制着无论怎样都逃不掉。大三时,所感受到的却是团体带来的责任感,开始去接受和习惯一切,去担负起自己所能。

而此时,我享受并感谢着这个团队,所得到的经验、实践、以及历练超乎我的想象。听到有人对别人介绍我说:这是我上司。激动?欣慰?满足?都有,但不确切,那种心情无法言喻。

我更庆幸遇到了我敬佩的导师,严厉的领导。就像一把雕刻刀,毫不留情地雕琢着。曾经的逆反、不甘、埋怨、打击,如今全成了感激。他对所有人说过:能在我手下做事,绝非易事,也绝对是种历练。

所学所得所经历,让我无比确信这句话。一直以来的信任,更让我自信起来。太多的机会,太多的原谅,才造就现在的我。我知道,将来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没人在乎你是新人,没人给你错误的机会。若不是大学时光的历练,将来会有太多的磨难是我所不能承受的。我也知道,太多的不足,太多的幼稚,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打磨,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历练,需要我不断前行……

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感谢我所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我都享受这些所带给我的体验,让我取舍,让我成长,让我懂得,让我珍惜。

大学的诞生

文/房龙

现今,大学都是从一大笔存入银行的钱开始。这笔钱就用来建造校舍,实验室和宿舍。最后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举行入学考试,大学就办起来了。

但在中世纪的做法就不是这样的。一个明智之士对自己说,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我必须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几个愿听他宣讲的人,他就开始把自己的智慧鼓吹一番,就好像现代站在肥皂箱上的街头演说者一样。久而久之,某些年轻人开始按时来聆听这位伟大导师的智慧的言词,他们还带来记录本,一小瓶墨水和鹅毛笔,把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有一天下起雨来,老师和学生们就撤到一间空的地下室去,或到这位教授的家里来。学者坐在他的椅子上,年轻人就地而坐。这就是大学的起始。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即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紧要。

让我举一个例子。布列塔尼半岛的年轻神父阿培拉德,早在12世纪就开始在巴黎讲授神学和逻辑学。数以千计渴望求知的青年人向这个法国城市蜂拥而来听他讲学。一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神父也前来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巴黎不久即挤满了吵吵嚷嚷的来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人群以及来自瑞典和匈牙利的学生。于是在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一座古老的大教堂的附近出现了着名的巴黎大学。

接着,在巴黎大学发生了一起争端。非法籍的学生被逐出学校。与此同时,英皇亨利二世召回所有在异国学习的人员。一批被开除的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组成了牛津大学的核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大学就此创始。

中世纪,特别是13世纪,并不是世界完全停滞的时期,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也是热情奔放的,他们对所学的东西,即使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非得问个为什么。文艺复兴就在一片喧嚷声中形成了。

帮助

文/左世海

喜娃考住北大的消息,像一阵风,刮遍了小村的角角落落。

冷清了多年的喜娃家,突然涌来了许多前来祝贺的邻里乡亲。

“喜娃这孩子命大,她娘生他时难产,是我让村里的拖拉机及时把她送到了40里外的县医院。结果,喜娃保住了,喜娃娘却……如果那天不去县医院,恐怕娘俩都完了,喜娃也不会有今天。”坐在炕上的村长回忆道。

“那年喜娃娘死后,他爹见喜娃还没鞋底大,怕自己养不活喜娃,寻思着要送人,最后还是被我劝住了,要不,喜娃能有今天。”坐在一旁的在村里开超市的大婶又说。

“喜娃这孩子自小顽皮,刚入学时不好好学习。我对他可是下了苦心,每天完不成作业不让他回家,星期天还常常给他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毕业时,他竟然考了个全镇第一,呵呵,如果自小我不对他严加管教,他能考上大学?”在村里教书的李老师说。

“那是,那是!多亏大家!”喜娃爹答应着,急忙敬烟、倒茶。

大家正议论得起劲,还是当会计的赵二狗眼尖,他一眼凑见了蹲在墙角一言不发的老羊倌阿愣。

“阿愣咋也来凑热闹了?你帮过喜娃啥,说说看?”赵二狗坏笑着问。

阿愣憨笑着,没有出声。

“同样是放羊的,你看人家儿子考上大学眼红了吧!当初为啥不舍花钱讨个老婆。没老婆就不会有儿子,没儿子就更谈不上什么大学,后悔了吧!”村长逗趣道。

满屋子人听了哄堂大笑。

阿愣听了并不生气,依旧憨笑不语。

夜深了,喜娃爹将一个个客人送出大门,返回屋中,却见阿愣还在墙角蹲着。

放了一天羊,你也累了,早去睡哇!喜娃爹望着他说。

阿愣慢慢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说:“孩子考上大学是喜事,以前我也没帮过啥,我知道你这几天为孩子的学费煎熬,这是我攒的一万元,你拿着,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这!”喜娃爹呆了。

“我是光身一人,吃的是百家饭,用不上钱。”阿愣继续说。

“老哥,你这是?”喜娃爹不由鼻子一酸。

“啥也别说了,孩子念书要紧,如果你真有心,就在我死后,让喜娃在坟前给我烧张纸,叫我一声叔就够了。”

喜娃爹拿起炕上的香烟,本想给阿愣递上一支,可手哆嗦着,抽了几次,没有成功。

重庆丰采

文/和晓曦

对于我们狂放不羁的射手座来说,给我们一个“旅行者”的称谓是再好不过的了。在这一个狂热、短促的暑假里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射手座的本色出演——旅行。

8月11日上午10点,一辆从丽江直达重庆的飞机似一颗流星飞向天边,然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我呢,正坐在这架飞机上。第一次坐飞机,让我异常地兴奋与激动。我从机窗看向外面的云海,觉得自己像极了孙大圣,腾云驾雾在天地之间。而我的心呢,早已飞向了重庆,引发了无数的遐想,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经过一个小时半的飞行,飞机开始降落。渐渐地,重庆离我们越来越近。从机窗向下看,重庆似乎是一个人间天堂,云雾缭绕,白茫茫的一片。整个重庆被白雾笼罩,若隐若现,仿佛在与我们施障眼法,真不愧是我国的“雾都”。

出了飞机场,重庆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就是“热”!一股股热浪排山倒海似的向我们袭来。我们就像是被蒸在笼子里的小笼包。我们不禁感叹到“四大火炉之一”果然名为虚传。

重庆是一座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在重庆有两座知名的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此次我们参观了西南大学。西南大学那是相当的壮观,一进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就围绕着我们。就因为这样一个瑰丽的知识殿堂,不知每年有多少才子从这所学校踏入社会。西南大学像一个原始森林。校园内的树木浓绿葱郁,枝繁叶茂,形成了一条林荫大道。使我感到知识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整个西南大学都枝繁叶茂,绿树长青。

重庆还是一座有着红色历史的城市。我们在重庆参观了红色革命纪念区——渣宰洞和白公馆。那里有无数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可爱的小萝卜头,勇敢坚强的江姐……正是他们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与鲜血,我们才有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游览后我更多的是惋惜,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说到重庆,当然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江孕育了重庆这座美丽的城市。晚上,我们坐在游轮上观览重庆,条条道路云彩飞舞。远远望去,高楼上的霓虹灯像花儿一样,在黑漆漆的夜晚盛开,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像点点繁星,彩灯长似线,弯似蛇,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波光粼粼的两江水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川流不息的银河,这真是水上水下一座城呀!长江大桥,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像一根根天柱。两旁的路灯排着整齐的队伍,像一个个士兵保卫着行人的安全。重庆的夜景华丽而不失内涵,它的风采令人折服。

此次的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重庆的风采,而且让我体会到了书香的气息和历史的意义。给我的假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外事心语

文/悲伤炫笑

我是蒲公英的一颗种子,等待着被摘下,而后随着优雅的风踏上远方华尔兹的旋律。

----题记

风筝的线终究还是被放开手,一向严肃的父亲也还是答应了我随风而飞的要求,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安静帮我地收拾行囊。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我便已悄悄踏上远方。

城市的喧闹并不像小山村的热闹。我是来自一个小城镇的,没有太多的潮流感,也谈不上时尚。只是安静地流动在一群陌生面孔中,没有目的,也没有疲惫,只是安静地演绎着自己。想想之前的自己,90后的我总是听着单色凌的腔调:“原来微笑过后是拜别所有…”而我最后拜别的是死寂的像是没有尽头的环城路,我能做的也只有对落寞山下的莹莹灯火报以拜别所有的微笑了。收拾行囊时,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忘带的,但左心房却总像是缺了点什么似的。想想还是别留恋了,就这样,我踏上了远方的路。等我安稳的坐在车上的时候,看着车窗外的高山渐行渐远,终于还是记起了自己忘带了什么,是回忆罢了。想想自己,竟是这般的自私。只顾带了自己的行李和期待,却忘记了旧时的时光。不过,我想,下次再回来的时候,看见他们熟悉的笑容,我还是可以叫出他们的名字的。车程颠簸过后,匆忙的休息一晚。等早上阳光偷偷刺进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城市的生活带给我的只是多了些期待而已。一夜过后,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我迷迷糊糊的拿着通知书,懒散的走向期待已久的大学,不知为何,总是认真不起来。现在的我真想把昨天都作废,只要知道事儿在眼前。

各种累之后,总算是安顿下来,我的大一新生生活也算是拉开了序幕,但我还是没有习惯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刚开始的独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堪,虽然充斥着满心的不情愿,可是依旧做了忙碌着的正在进行时。而我感到最荒唐的事儿是:脱离了寂静山村的我却从未少过笑。时时刻刻用官方笑意迅速敷衍模糊的影子,乐此不疲。我确定了这是我学习到的新东西。因为从我走进校门的一刻,眼睛便不停地转动,大脑快速思考,四肢摆出谦虚的姿态,然后告诉疑惑的自己,这是大学,是我的大学。

最后的最后,还是找到了正常的可爱的老师和乐于助人的学长学姐,还有个性的同学。我想,我该习惯了。

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记起初中的国文老师讲题的时说过的话:“碌碌无为和忙忙碌碌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无所成,而后者并不一定了,后者是正在做事。希望大家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忙碌,而不是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确定我想做老师所说的后者,一直以来,我也在努力的成为后者,但是现在我不确定我是否成为了那个听起来就感到厌恶的前者。我的大学,我发现了我想要的,但却也改变不了我即将拥有不该要的。这样算来,我的大一新生生活也还是能从文字里抠出些东西的,虽然像个东偏西凑的四不像。

唏嘘感慨之际,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其实,我们只是一直都在输给自己。那么,大学的我,做一颗蒲公英种子吧,随远风踏上华丽的华尔兹舞步!

两地情

文/翟冬梅

天已经阴沉了多日,傍晚时分又下起了雪。晚上10时许,打电话给在西安上大学的女儿,你那里下雪了吗?

自从女儿上大学后,每晚通电话是我们之间不变的约定。当她在另一个城市的学习与生活,透过兴奋的声音传过来时,我的心中会升腾起幸福的满足感。对于上大学前从未独立生活过的女儿,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新生活,让我由衷欣慰。

挂断电话后,在手机上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一篇关于雪的文章《两地雪飘》。他文中所指的两地是中原和东北,他的女儿在哈尔滨上大学。当我们还置身在中原的艳阳里,哈尔滨就下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随着2000多公里外的冰城降雪,他的内心也由晴朗的艳阳天顿时变得大雪纷纷了。

朋友在文章里最后写道,走在大雪飞舞的天空下,身上仿佛披着中原和冰城两地的雪花,感觉像是和女儿一起走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里。因为有了亲情的牵挂,无论是冰城的女儿还是中原的父亲,心里始终都是四季如春般的温暖。

文章写得很动情,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送女儿去西安上大学时的情景。由于自己是在焦作师范上的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小县城里工作,在不甘与无奈中度过许多单调和乏味的时光,内心时常有种打发日子、虚度光阴的负罪感。因而对于女儿去外地读书一直很支持和有心理准备的。可能是和女儿从内心深处都志向高远的缘故吧,从陪着女儿办理入学手续到最后一天的分离,我们都没有哭。

有人说,远方的游子就像是母亲放飞的风筝一样。这比喻倒还算贴切,手机电波就是这根无形的风筝线。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就像雏鸟丰翼后要飞向天空一样。

帮孩子插上翅膀,让他们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生命总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活下去,总是先由年长的一代去咀嚼这苦涩而幸福的离别滋味。

从去年开始,我就关注起西安这座原本陌生城市的天气预报了,因为想着在西安上学的女儿每天的生活。

其实,西安并不算远,有了亲情的牵挂,这点距离更不算什么了。

驿站

文/南星

今早出门的时候,屋外湿气依然浓重,周遭景物都似被包裹在一团恍若薄雾状的东西里,呼吸也不通畅,有一种浑身都不干不净的错觉,止不住地叫人心烦气闷。午时,我到达市中心。下了火车,天气已然放晴,古老建筑呈现清晰轮廓,电车叮叮当当,载着天南地北的乘客穿梭在人潮之中。我戴上新买的宽边遮阳帽,心情也随之转暖。

我始终不喜欢城市,以往都是能不去则不去,如今却是避无可避了。大学在市中心,每次去都要花上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回来又是两个小时,还得忍受城市标志性的拥挤和嘈杂,苦不堪言。我甚至想过要搬到离大学近一点的地方去住,找人合租也无妨,但后来想到费用的问题,便作罢了。

大学的事情办完,我便匆匆坐上了回家的火车,连逛一逛市中心的时间都无。只是在乘电车的时候,望着窗外快速往后飞逝的景物,心中才升起久违的伤感之情。我想今后必是要见缝插针的过日子了,生活终是忙碌,短短的三个月假期转眼即逝,在以后长长的日子里,人又要开始以学习为轴心旋转不休。但好在我还有目标,人一旦拥有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再辛苦应该都是毫无怨言的。

下午四时,阳光还是一如既往的热烈。每到夏日,天色总是亮到很晚,总要苦苦挨到七八点钟才不甘不愿地黯淡下去。我习惯性地凝视窗外,火车行驶得飞快,不带一丝留恋似的,路过阳光路过风,路过旅途中一个又一个在前方等待的驿站。

我执着向前,不愿回首。

逝去仍是会思念

文/风里吹雪

今天突然看到一个南丰版的歌,感动得不能自已。小时候听了很多歌,就是觉得我们南丰话唱不出歌来,因为想学南丰话,得从脏话说起。每次我搭车回家,根本不用特意找车型或车号,只要往脏话走,总会找对头。我们年轻人平常见面的礼貌用语,都是从脏话进化过来的,以致很多杀伤力很大的词语都慢慢蜕变成日常用语。家乡的人什么都不怕,最怕就是对骂,好像骂来骂去,都觉得没乐趣,只好每每比高,对方骂一句就站高一点,另一方不认输的话,就会再找一个更高的。

我们小孩最喜欢看这个,一有人对骂,我们就大路窜小路地告诉大家,“有人登高啦!”然后大人们就会领着一家老小,拿着凳子到特定地方观看。两位对骂的,为了不当众出丑,都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足够杀伤力的词语,准备好开水,然后一开骂的时候,小孩都喊加油,自家小孩会自动在下面鼓励大人。有时,大人们为了给自己小时留下一个好的榜样,死不认输,骂足两个小时,也毫无倦意,这时村长就会出来主持公道。村长的话会一句定乾坤,我们都屏住呼吸来期待胜败的时刻。

很可惜,这一些自从高中一离开家就很少听到了。上了大学几乎都没有了。在大学很多人都搞同乡会,看起来很让人羡慕,每每起兴我也搞一下,买一下薯片,喝一下菠萝啤。我要搞是十分简单的,因为同乡的有且只有我一个。

这两天开学,很兴奋,最让我兴奋的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家长们都会特意地遵守红绿灯,然后投给我们很不一样的眼神,我马上感到身上多了一个光环似的。我记得那年我来,也是这样的,但是过几天光环就不发光了,家长们开始赶时间,眼睛只盯前面,不太注意旁边的那几个东西。大一来的第一天,我在3饭点了两个菜,师姐问我们好不好吃,吃到第一个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说,“没有比这更难吃的菜了。”吃到第二个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有。

中秋快到,希望新生不要去邮局寄什么东西。昨天去了一趟中大的邮局,我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洗礼。在我前面就两个人,我却在那里等了一个小时,这种高难度的事情,连美国都做不到,我们却成功做到了。而且工作人员的表情都是没有没有变化的,旁边的视频里播放着微笑服务,这边展示的是严肃态度。

我在排队的时候,进来两个老太太,好像是过来拿月饼的。老太太看了一下长长的队伍,毫不畏缩,一声“排队”就排到后面去了。然后2分钟后,又说了一句“本性难移”跑到前面去了。前面的见突然冒出两个和蔼的老太太,就充分发挥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说真的我好想拉住老太太的手叫她们帮忙,可又怕别人说我变态,说我有恋老癖。在中国,小孩和老人是幸福的,老人的脸是可靠的通行证,小孩打架,偷东西,还有《未成年保护法》,而我们两者都不可追。

大学已经过了3年,在这3年里,我坚持地剃胡须,很可惜没有成功剃完;3年前觉得只有牙齿不能自拔,慢慢地发现还有武术,再后来发现原来还有爱情。在大学我们还做了很多事情,那些做到了,我们蓦然回首时,也许连自己都惊讶不已。

孩子是一所大学

文/吴克敬

突然就做了爷爷,这使我的一位张姓乡党,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慌张,他打电话给我,要给他的孙子作个“百日”宴,让我到时一定赴约,给他孙儿添些“福”。这没说的,我们老家习俗如此,便是我们读书读进了大城市,来来往往,依然依着老家的老例儿走,这就走得我们乡谊十分的近,十分的亲。可是我听出了他电话里约我的慌张,我便不由自主地回了他一句话,给孙儿做“百日”好哇,你慌什么?

张姓乡党对此是不觉得的,他吃惊我的问题,给我说,我有什么慌的呢?我没有慌,我是高兴哩!

得了孙子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我不好在电话里与张姓乡党斗嘴,这便收了电话,准备着参加他孙儿的“百日”宴了。我想我是该给他孙儿写一副对联的,近些年来,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大家行门户,送的都是红包,我送的都是一副手书的对联,红白喜事如此,小儿新生亦然如此。那么,我该给张姓乡党的孙儿写个什么样的对联呢?略作思忖,我即展纸泼墨,写下这样一副七言联:

日照玉阶熊入梦 花开绮阁燕投怀

熟悉联语的人知道,这是一副贺人生子的传统对联。上联的“玉阶”,泛指登堂入室的台阶,而“熊入梦”之说,则取之古人以梦中见熊而生男的意象,恭贺人子日后将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下联的“绮阁”,不难理解,所指无非装饰华美的住所了,所谓“燕投怀”的典故,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张九龄,他母亲在孕育他时,梦中有一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后落草了他一个大学士,其意与上联异曲同工,都是嘉言美语一类的颂词。我墨写出来,把这个联句带到张姓乡党为孙儿筹办的“百日”宴上,给他和一众宾朋展读了出来,让大家一哇声地热捧了一会儿。

张姓乡党从我手里来接那副贺联,他的表现,亦然十分慌张。

好像是,做了爷爷的他,把他的慌张还传染开来,使他的夫人也慌张着,而更慌张的,则还应属做了爸爸妈妈的两个年轻人,他们怀抱着自己的骨血,那个粉粉嫩嫩的,几乎连眼睛都还睁不很大的小生命,完全是一副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的样子。

孩子是一所大学!此时此刻,这个我不能忘记的命题,倏忽明晰在我的头脑里,逼迫着我,是要有点自己的阐释了。

两个年轻人的婚礼,因为张姓乡党的缘故,我自然是参加了的,而且作为嘉宾代表,还为两个年轻人上台证婚祝贺。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祝词是说,婚姻是一所学校,不论新郎、新娘,有了大学本科文凭,还是大学硕士文凭,走进婚姻,就是走进了另一所学校,这就是两人的生活学校。这所学校没有学制,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校规,这所学校的特点是,一千个两人的世界,就有一千种样态,一万个、十万个、二十万个两人世界,同样的也就有一万种、十万种、二十万种不同的样态,怎么读,是婚姻生活中两人自己的事,读好了,家庭和睦,百事平顺,读不好,就难说了。

不过,我对婚姻这个两人的学校,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那就是两个人生活着,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是一个象征,象征年轻的夫妻,很幸福地获得了一个毕业文凭,就是说婚姻的双方,一个获得了“爸爸”的学位,一个获得了“妈妈”的学位,下来还得继续努力地学习,而这个学习的历程将会更长,更为艰巨。

在两个年轻人的婚礼上,我点到为止,就只说到这里,他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自然地又都有了自己的孙子。这个出生百日的小生命,只会哭,还不会说话,只会皱眉头,还不会展笑颜的小家伙,让有了“爸爸”学位、“妈妈”学位的人,没有商量,甚至没有多少准备的,一下子又跨入了另一所学校,开始一场更持久、更艰难的学习。

怀里抱子孙,方知父母恩。流传于民间的这句话,最能说明这一场学习的功能了。

自己的怀里,没有抱上子孙的时候,我们或许也知道爱,或许也懂得爱,但还不能说我们会爱。爱不是嘴上一说那么轻松,爱是要付出的,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我们应该而且能够付出的一切。孩子要吃奶了,我们需要把奶煮热了给孩子吃;孩子尿了,我们要把孩子的尿片儿换下来,洗干净了晾干,再给孩子用;孩子半夜不睡,又哭又闹,我们需要陪着孩子,抱着孩子,把孩子哄睡着了我们再去睡,而且还不能睡得太踏实,时刻保持警惕,睡着了的孩子是不是又尿了?是不是又拉了?孩子咳嗽一声,我们心惊十分,孩子发烧一度,我们心焦十度,我们抱着孩子,不论冬天夏天,不论黑天白天,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雪飘霜降,我们一刻都不能迟疑,抱起孩子,就要往医院去,吃药打针,针扎在了孩子的身上,但却疼在自己的心上,药吃进了孩子的嘴里,同样会苦在自己的心头……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我们爸爸做得够格吗?

我们妈妈做得够格吗?

好像是,并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能够发给我们合格证的,只有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是他们降生这个世界以来,自觉不自觉建立起他们自己那所学校唯一的校长。

孩子教育爸爸妈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哭,一是笑。哭哭笑笑的孩子教育着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也教育着孩子,爸爸妈妈能否死而瞑目,就看爸爸妈妈向孩子学习到了多少。

绕不过的“家”

文/罗从政

西安城是位经历过沧桑的老人,这是我没有到西安之前,历史课本告诉我的。从那时起,我为自己的省城,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厚重的历史片段,自豪不已。

终于走进了西安,走进了我心中的圣地。那是我考上大学那年,包里装着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因为有过复读,早一年走进象牙塔,在西安上大学的高中朋友,早已对西安的角角落落,熟记于心。我问前来接我的同学,西安好吗?他们没有给我直白的答案,只说,你在这玩几天,就知道好不好了。我听得一头雾水。

那天,在同学的陪伴下,我们去了大雁塔、钟楼、曲江公园、古城墙、长安区的很多大学校园,还有很多条有名字或无名字的街道。坐在从西安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我开始盘点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或者说是用先前的书本知识或想象,与眼前的观感相互比照。好久好久,我得不出结论。西安古老而高耸的大雁塔、挺立而坚固的老城墙、让人心动而镇定沉默的大钟,就连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还有很多富有文化韵味的街道,他们似乎在昭示着一段远去的文明,又似在映衬着历史课本上的诉说。然而,我同时还看到,那些繁华的商业街,那些熙攘的人群,还有张扬着青春气息的大学校园,它们似乎向我展现着另一个西安,一个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都市。

当我还没有对西安这座城,得出一个准确的论断时,我又一次来到了西安。那是从东北返乡,回陕南的家过年。第一次的往返让我明白,西安成了我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怎么也绕不过的一座城。因为车程,家和学校间的穿梭,必须要在某个中转城市换车,西安的“天时地利人和”,当然成了首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已经在大学受了半年熏陶的我,再次走进西安,感觉一切都变了!在古老的城墙下,我似乎闻到了历史的气息;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院,似乎听到了争夺龙椅时互相厮杀的声音;陶醉在大雁塔美妙的音乐喷泉下,我似乎回到了盛唐的芙蓉园;走进琳琅满目的赛格电脑城,我似乎走进了北京中关村……

尽管已经是第二次来西安,尽管与第一次到西安感觉完全不同,但我还是对西安没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印象,也无法得出一个富有个人情感的总结。离开了西安,我的心中又想着西安,想着口感醇厚的肉夹馍,想着具有浑厚味道的西安建筑,想着有过生命交集的兄弟好友;西安,就这样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当秦岭南侧,早春的暖风吹来,我背着包又一次北上了,第一站是西安。

当北国的盛夏,凉爽得如同南国的金秋时节,我又坐上了返家的列车,下一站仍然是西安。

当东北学校的呼唤,让我不得不告别父老乡亲,离开家乡返校时,第一站还是西安。

当北方的严寒,冻得我瑟瑟发抖时,我匆忙钻进火车归来,下一站更是西安。

绕不过的西安,越不过的省城,成了我旅途的必经之地,西安的风景成了我征程上的一个片段。

如此反复地在西安中转停留,渐渐地,我似乎懂得了西安的丁点。这时,我也喜欢上了在钟楼下静静地仰望和倾听,也时常游弋并沉醉在大雁塔广场,享受那音乐喷泉带来的快乐,每次也不忘登上高高的城墙迎风漫步,举目欣赏城墙内外的变迁和风光,那城墙根下的秦腔吼唱声亦随风来,让人感到了秦人的豪爽与侠气。同时,我也开始喜欢西安的物件了,比如,我会给远在东北学校里的好友,带件西安特有的仿古玩三角铜酒杯、手写折扇,或者兵马俑泥人等等,它们都附上我的祝福,走向了远方。至今,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一个在西安某条街上买的那个黑乎乎的埙,有友人多次索要,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割爱。我说,哪怕下次再给你带,我自己必须留一个西安带过来的“印记”。当然,我不会吹埙,只因为是来自我的省城西安,使它变得珍贵起来,始终占据着我书桌重要的位置。

是的,留着一个埙,就是在我心中放着一座城。

今天,西安没有我的家,它只是我回家、返校的旅途中绕不过的一个中转站。然而,我却偏偏喜欢在这里下车停留,它已成为我生命旅途中一个温暖而又有味道的“家”。

傻子的爱情

文/子羊

上班路上,我总能瞅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傻子,在大街上悠闲自在地晃悠。他无所事事,天真无邪,每天只知道拿着钞票,窜到附近的商店买零食。遇到路人故意挑逗他,嗨,把好吃的给我吧。他喜笑颜开,落落大方地将攥紧的零食,立即塞到人家手里,你吃吧。路人又说,你吃吧,我不吃。

据说,他父亲常年经商,麾下有两家公司,家财万贯。但老天不遂人愿,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个弱智。他的父母怎能不伤心欲绝?父母试图将他培养成才,就像指挥家舟舟,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们失望了,这个儿子实在不争气。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天所做的事,依然只是拿着钞票,钻进街上的商店买零食,然后,一个人在大街上晃悠。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他脸上始终笑逐颜开,没有忧愁,没有悲伤。他的父母却是愁肠百结,心想,儿子以后的人生路该如何走?他们要不在了,儿子将何去何从?他们苦思冥想,决定给他找个媳妇。他们托人找寻的姑娘,来自偏僻落后的老山区,家里穷困潦倒。父母是安分守已的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她步入校园,一路走来,学习成绩斐然。因为家里没钱,膝下又有弟妹。她不得已,忍痛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机会让给自己唯一的弟弟。家里依然拮据,眼看弟弟就要因为贫困辍学,而自己的父母又无能为力。她欲哭无泪。此时,有人说媒,将她说给傻子。她内心掀起狂涛骇浪,再三考虑,打算嫁给他。不过,她有个条件,男方家必须供自己的弟弟顺利读完大学。她热泪盈眶,这个抉择,深深震憾了父母和弟弟。弟弟泣不成声,姐,你不嫁,不要为了我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我宁愿不上大学。她哭哭啼啼,你是咱们家唯一的希望。如果你不读大学,爸,妈和我是不会幸福的。只要你上了大学,姐就是再苦,再难,心里也是高兴的。弟弟跪在她的面前,哽咽,姐,我对不起你!弟弟背起背包,抽抽泣泣踏上大学路,一步不回头地走了。

她心里不痛快,仍然强作笑颜,看着傻笑的丈夫天天在自己身边晃荡,心想,以后,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吧。人到底是情感动物,时间久了,他俩也有了感情。男人虽说是弱智,但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从不会耍心眼,一心一意地对她。一到吃饭,他就疯疯癫癫地跑过来,拉着她的手,拽到桌子跟前。有时,他跑进超市,捧出一大堆零食,往她怀里塞,姐姐,你吃。她吞吞吐吐,一再推辞。他二话不说,将食品袋打开,倒在她的手上。夜里,他嘿嘿笑着,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将她的两只脚拖入水里。她心里温暖如春,他俩的感情日渐加深,但终究是亲情,不是爱情。

火红的太阳,光芒万丈。他拉着她的手,到广场放风筝。微风吹拂,她攥着线团,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最后只看见湛蓝的天空有一个黑点在晃动。他跟在她身后,跑啊,跳啊,姐姐,你看!姐姐,你看!她回头看看他,会心一笑。他其实不傻,下棋有点天分。他下棋是高手,附近没有人能下得过他。俩人没事的时候,也常在家下象棋。他赢的时候,拍着小手,嗷嗷直叫,还用小手轻轻刮她的鼻子。

一晃四年过去了。弟弟大学毕业,在外企找到了工作。他风尘仆仆跑来,找到姐姐,劝她离开这里,寻找自己的幸福。姐姐犹豫不决,你大学毕业,刚刚可以自立,我就抛弃他,这不太好吧。弟弟说,你在他家四年,也有付出。我们没有亏欠。你还年轻,应该寻找自己的幸福。在弟弟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她动了心思。有一天,他的父母正坐在家里看电视。她涨红着脸说道,我到超市去一趟。他父母没有觉察出不妥,你去吧。她匆匆走出家门,中途又返回,溜到卧室。他已经熟睡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伏身轻轻一吻,泪如雨下。她呆呆地站了几分钟,转身又冲出家门。她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他醒了,不见了她,歇斯底里狂吼,疯疯癫癫往外跑,姐姐,你在哪里?你快回来!可是她再也听不到了。

如今落个人财两空,父母整日以泪洗面,彻底断了这个念头。清晨,他从床上爬起来,揉揉醒松的双眼。母亲走到他身边,面向窗外,你看,太阳出来了,天亮了。母亲笑了,他哭了。

象牙塔围困住的灵魂

文/王梦琳

钱钟书老师的长篇小说《围城》整体基调是幽默的,其中不乏这样有趣的句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以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就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以及“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围城这个词可以象征很多东西,婚姻只是被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解读。

它的幽默感来自于哪里,是钱钟书老师精确辛辣的语言吗?倒不如说是一种错位产生的喜剧效果。关于喜剧创作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反差。诺斯罗普将它称作冲突。经典的喜剧总是离不开反差,譬如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角色设置里就充满了反差。豆瓣红人张佳玮对此作了精准概述:郭芙蓉心向江湖,结果当了杂役;白展堂号称盗圣却过得像个过街老鼠;吕秀才满腹经纶,也只能卖了祖上的家产,当个算账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放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种事与愿违的反差。方鸿渐这人作为主角尤为能够体现这种错位一般的喜剧效果:本以为学成归国,实际上一事无成,不得不买个“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应付了事。有点才华又一身酸气,自作聪明,自诩玩世不恭又唯唯诺诺。爱情经历始于鲍小姐的引诱,然后被苏文纨栽赃,被唐晓芙抛弃,最后跟一个没什么特点的孙柔嘉结了婚准备共度余生。娶不到的总是意中人,最美的是得不到的,这点可以说是和张爱玲笔下的朱砂痣与蚊子血相映成趣了。

钱钟书写的不仅是爱情,也是生活。围城这个词不仅象征婚姻,我个人还有一个解读就是:象牙塔。方鸿渐、赵辛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有不少相似的文学形象。这群知识分子的灵魂围囿于象牙塔中,或许向往自由,或许向往爱情,总碍于自己的眼界或胆量,只能踌躇不前。比如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主角,他进入密苏里州大学学习农学后改学文学,成为大学老师,结婚,生子,退休,死亡,平缓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斯通纳》整本书的基调是悲悯的,他反省着自己的懦弱,自己人生的一次次失败,最后安详地走向生命尽头。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塑造了一个急剧矛盾性的主角哈里·哈勒尔:他豪放,孤独,自由,向往理性,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势利的小市民心态,也无法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性冲动。哈勒尔的结局是,等待帕勃罗,一个如同莫扎特一样的圣者来拯救他,他将学会笑,学会享受人生游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且乐观的结局。而方鸿渐,听着六下钟声慢慢往前走不知前路如何…回想他这前半生,啼笑皆非。《斯通纳》扯下了理想主义的遮羞布,告诉我们现实是怎样的,让沉浸在幻想里的我们要怎样面对毫无波澜的一生。《荒原狼》说,不要庸庸碌碌,去寻找、展现真实的自我灵魂。同样是反差、冲突,斯通纳和哈勒尔却没有方鸿渐身上的这种喜剧效果,大抵是《围城》幽默辛辣的基调冲淡了这种悲剧的效果吧,尽管很多喜剧,拨开它们喜笑怒骂的外壳,仍然都有一颗悲剧的内核。人情世故,逃不开避不过。三闾大学里有三闾大学的教授间、师生间的冲突,恋爱有恋爱的冲突,教书育人,结婚生子,温水煮蛙,年轻人的锐气被消磨,今日扬眉吐气的方鸿渐保不齐明天就是第二个李梅亭,这困住人灵魂的象牙塔,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呢?

《围城》成书于1946年,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民国时期的生活图景,真实也是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不乏方鸿渐这样的人,也不乏三闾大学之流的学校。既有文采,又点出了生活的极其荒谬的真相,这样的分量,足够称《围城》是一部经典了。

读书

文/东山峰人

我要读书,这是曾经融化在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呐喊!

书籍,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由此,我的内心世界将因读书而广博,因读书而更会做人、更会做事,从读书中获得的能力将给我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

而我想读书的时候,则已是不同于后来改革开放时那种充满伟大觉醒的时代。

曾经隐匿在街角的书市,是我儿时棱角中的希望与梦想,在‘骤然中’书卷便被疯狂蹂躏。因此,我失去了许多次读书的机会。在那个没有选项的政治年代,我被裹挟到细碎雪花泠沨飘洒的东山峰农场,当时,年纪刚满十六岁,身体的勃发和心智尚未成熟,划过肌肤的伤痛,噬魂着青涩的呼喊。

初入世俗,我就与时髦的口号引语一样,被熏陶于理想的时代,致力于实践一种伟大的青春构想里,最终仍被无情的卷入到“广阔的天地”里,虽有不心甘情愿,但想‘留有余地’的去思考;‘读书与就业’,却与我的出生和身份已经格格不入了?

这一幕,恰恰又误撞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读书“无用论”的场景中,书籍被‘异化’的思想咆哮为沧海中的一滴泪。

后来,在徘徊和踟蹰之后,我无限惆怅地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投入劳动改造的政治运动中,在日暮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我们不懂得政治,却又大半生徘徊在政治边缘;我们有强烈的出世情怀,却又以最入世的姿态奔走于世俗之间;我们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却在“中国最后改革开放的光环中落下知青人生的大幕。

农村与知青之间的哪次相鸣相和,仿佛是一个黑暗的诅咒,回城后,也只是上山下乡向城市就业转化的一种过程。凝住我的目光,城市挤满了青涩的身影,从单纯理想到赤裸裸的回城的人性,将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注解。

多年后,知青仍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专业的书页面上摩挲着颤抖不止,视野模糊,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那些急需的技术,虽然温柔的凸起,但好像都变得那样陌生,甚至已失去了辨认能力,在知识的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得‘庸耳俗目’了。

岂不知,在知识欠缺和烦恼的背后,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在浮躁的社会里,已经嗅不出书的馨香,也很难获得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彼此敲响的‘愚昧和无知’的钟声,与这纷繁的世界,自然是难以沾合了,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一直是困惑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一切,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幻觉,也没有丝毫的夸张,都是没有读书或努力学习造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每当回忆到我人生那段经历,声音就会哽咽,苦难的烙印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但心中仍然感受到刺痛。

曾经,政治上的压抑和孤独,成为我青春的底色。匍匐在自卑中,累了歇一会,可能短可能长,最后我以自己的方式到达终点。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人生,有时候真的需要妥协,在讲究阶级斗争,家庭出生的年代,我不得不卑微、低头,放弃“清高”,求得一份生活的“安稳”,面对现实,又不得不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肉体和精神的代价。那时,内心在求知欲望中煎熬,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着我读书的希望,甚至于还来不及感慨知识无用的忧愁,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以哪种悲伤的方式到来,就像许多知青一样,究竟也来不及等到读大学的那一天了。只能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偷偷地看书自学,在没有书籍阅读的情况下,从毛主席著作的注解中去理解‘哲学’‘矛盾’‘辩证法’的各种慨念;从马克思著作中去读《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政治经济学》等。

母亲曾经告诫我,读书价值连城。就连宋代皇帝真宗赵恒都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有人想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寻找潋滟闪灼的浪漫涟漪,或者是喧腾夺目的科幻浪花,甚至是专业知识的波涛,那一定会使你大失所望。政治环境只会对你说;‘这里只讲阶级斗争的哲学,请在这里跳舞吧’?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可是,这水下潜伏着人性的荒诞变异,埋藏着难以启齿的人生秘密,无不映照了追求知识苦难岁月中的绝妙讽刺。

曾记得,大雪封山,出门无路,又出不了工,困守在茅草屋内,我偷偷地便于窗下慵读借来的几卷《静静的顿河》《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再捧读母亲的回信中那些鼓励的词句和纠正我书信中的错别字。此时,看得手都微微颤抖,泪水滴落,和着笔墨,歪歪斜斜的晕湿了几张信纸。

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罢了。读得倦了,我就伫立窗前,望着飘雪的飞絮。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希望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

返城后的经历也并非坦途,拮据的学徒工工资,依然要掐着手指精打细算过日子。我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知青、同学、同事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或许,我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我当时生存的任何状况,向现实妥协也许是一种智慧,更是考验着自己的勇气。

其实,命运这一双手,早已将我的人生反复拨弄、蹉跎。即便自己纵有许多梦想被困其中,但也无人能伸出援手,唯有自己能从中走出来,像重生化蝶般决绝。

这正如杨绛女士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生活所得去生活吧。

我酷爱读书,那些年,无论是什么书我都喜欢,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大部分。书,教会我很多东西。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手不释卷。

在工厂二十年翻三班倒的时间中,我采取笨鸟先飞的心态,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于是,我几乎颠倒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晚上12点下了中班回寝室后依然继续看书到凌晨5点,早上出晚班8点后回宿舍休睡到中午吃完饭,整个下午接着看书自学。酷夏寒冬,周而复始。

我自学通读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自然哲学》《人性论》《华盛顿传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唐诗。宋词》、但丁的《神曲》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战争与和平》《鲁迅文集》等一大批中外名著,也谪录了数寸厚的读书笔记和卡片。自学,使我拓展了自己的世界,看到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多读书,便可以与书中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那种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使我在书中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感受李清照在莲花池中争度的轻快,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不舍之情;感受托尔斯泰主义;即对现实的无情批判,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还会与孔子一起因材施教;与鲁迅先生一起在夕阳落日时拾捡朝花,共同回忆那美好的童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出了纯真的青涩之恋,读《飞鸟集》,读出了博爱和仁慈,读巴金《随想录》,沉重得忧伤,在忧伤在奋进。

记得,我曾经居住的集体宿舍里,有一个硕大的自做书柜,四方见米,内隔四层贴纸,存放我大量的书籍,这些书都是我平日省吃省用的工资购买的,大有好几百上千元,在七、八十年代应该算是一笔不非的收入吧?书柜中收集了‘文、史,哲类,各名人传记、各名著代表作、宗教、美学等书籍’。每当遇到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如意时,或是碰到身体困倦与失意之事,常常会让目光在书架上顿一顿,然后巡睃里面的书籍,看着喷墨的文字,嗅着书籍的香味心里就有一种美美的满足感,仿佛潮湿狭窄的寝室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阳光晃晃悠悠洒进来,拯救了心底那份脆弱的灵魂,从而不断迸发出满满的自信来。

阅历和知识常常使我陷入思考;究竟怎样的做人呢?于是尝试着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其实,自学只是一种文化积淀的手段,终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于是我想把知识归纳收成一个系统,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每一次推窗,每一次细细斟酌,每一次扪心自问,每一次思考。就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我能够不断返回当下,重新激发出日常生活的生命力,重新拥有发问的勇气,进而真切、勇敢地面对我自己。在当下,能进大学读书,正值时!

上大学是我一生的梦想,而且我也知道;大学(University),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我想通过大学这个平台,来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结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拉进我与这个世界大关系,尽可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读书,能够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全部,更主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平台能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从而选择自己职业,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变故的的时候,知道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只有一条路!

以前,由于家庭出生原因,我被排挤在大学门槛之外,失去了很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那个被耽误的特殊年代,‘而立之年’的我,只能利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于是,《中国电视大学》是在职者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的最好选择,也成为我唯一能享受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

电大这种学习形式,是属于没有围墙、也无门派,但依着名人编著的厚实教材,大部分靠个人自学成才的大学。我亲生经历了‘电大’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留给我的印记或伤痕。这些颇具历史感的学校,至今一度是那个时代重要标志之一。

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古希腊文化’让我了解到西方文化的溯源。罗马与犹太、基督教文化、自西元前八世纪希腊爱琴文化发源,到西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的传承,再融合希伯来、基督教的教义文化,终於形成了古典时期的环地中海欧洲文化,又歷经近千年的演变与发展,留下了希腊神话相关的各种古代史诗、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崇尚健康自然的美学观念、以及原始的民主与共和的精神。

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摇头晃脑的读着屈原《离骚》的长诗。那种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读《史记》,深感司马迁下笔,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文中不仅有中国文人必读的文化常识,还囊括了传说、段子、神药偏方等荒诞不经的内容,它就像沃土,从中能孕育出灵魂的趣味。不失“史之绝唱”般辉煌。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读来朗朗上口,文中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世人千古传颂。时至今日,这种伟大的情怀,依然作为名言警句给人以心灵鸡汤的感觉。

读‘电大’仍是不脱产的性质,也是当时成人大学的显著特征。一个星期上几天班,读几天书是我那时上电大的真实情况。记得85年快毕业那会儿,我正忙着写论文,又赶上女儿满月。一天晚饭后,科长到我家里来通知我安排修理工去抢修车辆,当进门那一刻,正瞧见我一手抱着满月的女儿握着奶瓶在喂奶,一手端着书本在看,嘴里好像还朗朗有词。那种场面他一时惊呆了,到嘴边的话没有说出来转身就走了,几天后,科长满怀真情的对我说;‘那天见你的情况,使他感动,又让他非常惊讶!他说;在科室里“是第一次真正了解我”。

三十五年了,回想我当年就读的中国‘电视大学’这所学校,它原始、清纯、真诚,恍如隔世。与当下中国各名牌大学好像不是一个味,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云泥之分。这或许是历史记忆的缺失,还是历史沿袭下的补充呢?但不管怎样,我依然喜欢追求那种经历,一旦有了喜欢的情绪,就连胆怯者的我都有自己的路。

曾记得,每逢有空或是考试来临前,我都会约好同学或者自己一人来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中去感受真正‘大学校园’的魅力,仿佛我就是这所名校的真正‘学子’。

骑上自行车,挂着书包,带上复习的资料和书籍,踹怀些中餐食品和水,有模有样的端坐在爱晚亭旁,温习、背诵、朗读,把书中重点记住,读书笔记重复几遍。

一到寅时,该是校园下课的时间,匆匆收拾东西下山,从湖大门口出来,俨然一副湖南大学的‘走读生’模样。那份享受,那份得意之情,那份虚荣得到了无比的满足。几十年后,还乐此不疲。

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里,中国社会‘五大生’的心里感受。

不管怎样,通过中国电视大学的学习,能体会到知识的深邃和广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都在用生命体验着现代社会的繁荣与贫困、光荣和黑暗、亢奋与颓靡、梦幻与绝望。而对于喜欢读书的我,通过电大学习,就多了一个文凭,多了一份职场竞争力,人生将更加辉煌!

其实,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社会,一个男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站稳脚跟,混得风生水起,不是靠你读了什么学校,也不是靠你学了什么专业,更不是凭一时的运气和一张嘴巴,而是,终怀低调谦卑,努力刻苦,形成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见解,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懂得人品的重要性,学会与现实和解,想想责任或许比面子更重要。

毕业之后,我揣着国家认可的‘高等学府’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时,心情突然就像到退回到十多年前的时光:农场知青住房里黑乎乎的,烟熏火燎般的茅草屋,破旧不堪。即使有家室的职工屋里面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当,一个地坑,四周围个圈,堆些柴枝,既煮饭又烧水。水壶是绑在一根竹筒木上,从上面往下吊着的。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原始的烧水、煮饭方式。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每家都有二至四个小孩,虽面带茶色,依然充满着深情,洋溢着初心。在烟熏火燎中,他向我回忆了他们原在西洞庭湖农场的往事,挑堤抗洪,插秧收稻。讲到高兴处,他站起来,抖抖身上的烟灰,为我们唱了一首五音不全的洞庭老歌。那一声声透骨彻心的音调,穿透岁月风雨,仿佛仍在我耳畔回响,在知青冰冷环境里体验苦难的环抱,我感到一丝明媚?

在当时,不论看到人的精神面貌还是我自己的现实状况,我的大脑都会产生一种忧郁感,这种忧郁感是当我看到焦虑之后大脑不由自主产生多巴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对读书“上瘾”了,不知何日能回城,更想不到今日居然能拿到大学文凭。这种隔世之感宛如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给予我自己充足的时间在思考将来应该做什么?

没有知识,如同戴上精神的镣铐,便跳不出精彩的舞蹈,在社会发展需求知识匠气的氛围中,怎样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呢?读书求知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毕业后,我又返回了社会,虽然也有几次机遇,去学校教书、进原单位组织科,皆因把握不当失之交臂。

几十年生活阅历和知识使我对世态冷暖的经历知晓了,光是原地打转不行,需要一种提练和升华。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都赏、深浅不分了。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穿梭于繁忙的工作与事业、家庭与人际关系之中,往来于欢声笑语与泪水悲痛之间,我仍习惯于携书前进。书不再只是喷墨的白纸黑字记叙,也不再是有钱人装饰的门面。

如今,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这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读书》要带给我的真谛。

我这一生,总是想追求一种做人的境界,因为,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然而,活了几十年,终感觉物的存在是建立在境界的存在之上的。为此,我只能拼命读书,在书籍中品味知识,培养修生养性,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读书与做人,表面上看是两件事情。其实,读书只是一个手段,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做人。

归根结底,‘读书’,更多的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四书、五经、皆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其实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一个人若能改变自己,便意味着理智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便意味着心灵的升华。所以,去年冬至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书香熏染的人生,由书而产生的文笔,至今使我有了80余万字的散文与诗歌,结集成书的成果使我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现在,我已退休在家,一路走过来,该读的书也读了不少,就连自己家的书柜上的藏书已经被翻皱了书皮,每每回顾这些书籍,就好像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然而,我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一生,只能让书启迪心神!

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为此,我还想读书,读在以前,读在年轻时,读在退休后。

2020.6.22

纯粹的,便永恒

文/赵青航

2012年6月的初夏,在一次我们几个大三同学的聚会上,一位来自浙大法学院的朋友兴奋地说,前几天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有代表团来访,其中有位黄辉教授,是研究证券法、金融法和公司法的学者,在海外非常有名,恰是他前段时间收集域外论文资料时经常“邂逅”的学者。我们开心地分享了这位朋友的经历。

司法考试过后,终于摆脱了学科的硬任务,可以任性地读点名家的学术着作。有一本绿皮的专着非常吸引我,读着读着,我发觉,这是充分运用比较法研究方法撰写的着作,对英美法系的公司法制度剖析得非常清晰且彻底。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即是书的副标题“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有意思的是,直到快读完时,我才意识到,作者正是朋友之前提到的黄辉教授。从此,我便记住了他。

好奇地发现,黄辉教授在世界银行、哈佛法学院、哥伦比亚法学院、剑桥法学院等世界顶级学术殿堂和国内的清华法学院、上海交大法学院等知名法学院校都做过演讲。

本科毕业前夕,我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开学前,我拿到课表,一眼就看到第二学期有黄辉教授讲授的两门课程,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能聆听黄教授的课,是非常幸运的,甚至连第一学期的第一堂课还没上,我就有期待第二学期尽快到来的急切感。

黄教授的讲课如期而至,还未谋面,我竟“自豪”地感到自己与在座的其他同学是不同的,因为我自信地认为,自己读了黄教授的很多论着,是比较了解他的。

但后来发现,这些“了解”,是皮毛与肤浅的。

这是教授的第一堂课。他走进教室,我看到的他,中等个头,皮肤偏黑,平头,显得很精神,给人一种十分踏实的感觉。虽然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的授课语言是英文,作为一个中国老师,他在授课时没有狂飙一些陌生的英文词汇,并使用较慢的语速。也许这是他对内地学生的体谅吧。甚至在遇有一些专业的英文生僻词汇时,他都会将对应的中文告诉我们。因此在黄教授的课上,不用担心跟不上他授课的进度。

我清晰地记得,上课时,黄教授不会站在讲台后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是时而会抛出几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当教室里鸦雀无声时,教授脸上有种缺乏互动的无奈,但他依然笑着,眼里似有期盼的神情,嘴里蹦出的几句“come on!”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也敢于用不娴熟的英文回答问题了,因为教授或是常开玩笑地说“just guess!”以调节气氛,或者替我们分析概率,比如这道题,猜对或猜错,都有50%的概率,因此值得一搏,而且作为学生,没有什么可输的!

由此,我享受了黄教授的幽默,更感悟了他为师之道的纯粹。

黄教授身上没有“脾气与学问一样大”的架子。逐渐地,我常会在课间与黄教授进行交流。课后在阅读黄教授的论文时,遇有疑惑,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写邮件给他,他均会非常耐心地回复,时常还附上他的鼓励。

令我惊喜的是,黄教授竟主动提出让我当他一段时间研究助理的想法。而我也因此“检讨”过自己因为之前学科背景和学术兴趣的缘故,对金融、证券等知识存在严重的欠缺,甚至成了知识结构中的短板。但黄教授非常肯定地说,只要有决心,且自己想学,就都能学得成!教授的亲和、耐心,给我越来越大的勇气,我甚至给他提了自己对其若干着作和论文中的一些小建议。现在想来,不免觉得有些不妥,但教授确实有这般接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子的包容力,令我感动。

教授也与我分享了他的经历,当年他在清华大学读完法学学士(同时也是工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后, 2002年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留校工作,从临时讲师到定期讲师,再到正式讲师,升任高级讲师和副教授、指导博士生并获得终身职位,只有八年时间,黄教授成为了澳大利亚“八大名校”法学院正式员工中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于2010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并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双聘副教授。去年,我得知不到40岁的他,已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法学院有50多位老师,但教授仅有8位),真是不易啊!

很荣幸的是,黄教授记得多年前我曾寄给他的自己在大三时出版的专着《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现在回过头去看,专着中多有论证不充分、甚至幼稚之处,但黄教授对我的书中几处实证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以此鼓励、欢迎我继续读博!于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

如今的我,正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往返于理论与实践”中的实践。

脑海中记载的收获与曾有的美好,均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与黄教授交往的这几个片断,即属其中。每每想起,便觉得学术是纯粹的,做人也如此。亦惟有此,方能永恒。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给大一的我们共勉

文/吕文

我想,每个孩子在小时候应该都或多或少地憧憬过美好的大学生活,就是这份美好的憧憬支撑我们走到了现在,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我们作为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充满着无尽的新奇和想像。刚开始我们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去认识舍友然后在一起聊八卦;我们可以晚上12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去跑步然后我再自觉上早自习;我们也可以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我们,也会凭着我们的新奇和想像,做着三分钟热度的事情。

但再过段日子,你看到的将是不同的景象:很少有人彻夜谈八卦了,更多的是低头玩手机的喜怒哀乐;很少有一个宿舍集体在图书馆泡一整天,更多的是个别用功的人静静地坐到图书馆里。

虽然没有了刚进大学校门时的新奇和想像,但我想说,大一是我们的奠基,只有我们把地基打好,我们才能保证大学的知识大厦不会坍塌。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才来到这里,难道就这样因为我们的懒惰而毁掉吗?父母的血汗钱,临行时父母的嘱托,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舍不得再让他们伤心流泪。当我们想要在大一混日子的时候,请想想我们的家人。因为我们背后支撑着的人,已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世界,假如我们放弃,他们的世界也将会坍塌。

我们要努力学习,珍惜好光阴,让自己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