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文艺散文

2023/01/08经典文章

文艺散文(精选7篇)

365文艺青年的日常

文/木耳琦琦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一个《傲慢与偏见》的书摘里。下面立即说,这是席慕容写的。

但是,我早已联想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这个热爱文学又坚韧的女子。电影《成为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是的,她当之无愧,亭亭,无忧无惧。

想起她早晨在钢琴前欢快活泼地模样,充满了童真。一晃儿,一个独立于窗前的古灵精怪的女孩又慢慢咬着笔在构思写作,一个圆满而充盈的精神世界搭建起来。但是对与爱情,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又无比坚毅柔韧。拒绝不爱的高富帅,爱一个人时又绽放出炙热的光芒。去私奔,但是又拥有着理智,自尊自爱。精神上的独立与天生的浪漫结合,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灵魂。

她不断地写作,以文字为职业,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不屈服于礼教。是的,也许我们是同样的年纪,但是我们却又相差如此之大。她有着文学的天赋,我却碌碌无为地在不喜欢的专业课上挣扎。她虽然没有写出,但思想中暗含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而我却放荡形骸,无拘无束,不问世事。

然而,我无意于去摧折那些独一无二、尚未成熟的花朵。她们可以娇弱,可以默默无闻,但是不要责怪一朵花的花瓣为什么不饱满。一朵花的花蕊为什么没有成熟的蜜糖。也许简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榜样,也许我们离她太远太远,但是,我的心里始终满含着一个温柔的期盼,那就是,走在那条路上,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就像是《四月物语》里的女孩。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周末,以及,一个人的爱。有什么不好吗,当你走在空旷的荒野上,你毫不畏惧前路的迷茫,毫不担心自己的孤独,而是去欣赏那绝处的风光,收获自己的精神独立。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邂逅一场文艺的浪漫

文/刘清竹

听到快递小哥在办公室门外叫我的名字,我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近来,我并没有网购什么东西。

强烈的好奇心令我等不及看寄件人的名字。拆开层层包裹,小纸盒里赫然躺着一本书,还有几张明信片。

翻开,是晨曦中的漓江,灯影里的阳朔西街。朦胧的灯光,黑白的影像,醉人的山水,都是我一直向往的景致。

突然想起,日前在广西游山玩水的小姑娘曾说过:“老师,以后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你寄明信片,让我们的心一起旅行。”

“很多东西消失了,原来的都停留在记忆里,比如,黄T恤、短头发的你。”

“开会时的投影幕布,会让我偶尔想你拿粉笔的纤细手指,轻拂过额头。这是我遇见你,最美丽的瞬间。”

“愿你是岁月里一缕温暖的光,照亮别人,温暖自己,不管我在何方,你——都是我的念想。”

……

明信片上是熟悉的字迹,寥寥数语,那俏皮灵动的身影便在眼前鲜活起来。仰头迎着午后暖暖的阳光,眼泪肆意地漫出眼眶。

明明只是清清淡淡的问候,却让疲惫冷寂的心瞬间柔软温暖得无以复加。远隔千里的她,和此刻流泪的我,仿佛从来没有被十几年的时光分隔开过。一直觉得,我们始终都是十几年前那样,在夕阳下的教室,在晨光中的操场,我们激烈讨论,我们争吵拌嘴,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一种微妙的默契悄然形成。无需文字,也无需语言,仿佛只一个眼神,一切便已了然。

就如此刻,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可以照见时光流逝之后,我的惋叹和感伤。与其说她还记得初遇时的我,倒不如说我从不敢忘怀最初的自己。只是,整日沉溺于文山会海里的我,终是与梦想渐行渐远了,即便努力如斯,却也初心难再。

无疑,小丫头是懂我的。懂得我的无奈,也明白我的落寞。我固执地以为,那个一直叫我老师的小丫头,那个比我小十来岁,总是坚持要求我夸她漂亮的小姑娘,其实,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在我QQ空间的每一篇文字之后,总有她絮絮的评价。

在我每一个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有她暖暖的鼓励和安慰。

她一直在延续我曾经的梦想,写着越来越美丽的文字,还说,我们得一起守护梦想。

在我感谢她寄来的礼物时,她说:“这是属于我们的文艺的浪漫。”

呵呵,我是何其幸运!从不文艺范儿,也从不浪漫,却邂逅了这样一场“文艺的浪漫”。

浪漫如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隔着流淌的时光,仍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讨论文学、讨论爱情、讨论生活。小丫头总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提醒我,坚守梦想,勿忘初心。

我想,我会的。

于我而言,所谓文艺的浪漫,就是于红尘阡陌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我们懂得彼此的寂寞,了解彼此的孤单,会于无言深处铭刻淡淡的牵挂,会留一些自以为浪漫的小印记,于年轻时怀想,待年老时回忆……

我遇到了,便会永世珍惜!

三江口日记

文/木耳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宁波

三江口访书

1

精装本居然只定了30元的价。这是行家定的。懂人心。会做生意。

我说的是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5)。

我先要感谢微信,最先是在微信上知道这本书的。一个读书微信号推荐了一篇《怀旧的成本》,我立马转了,自撰推荐语:有思想的文章,值得一读。微号注明了出处。松子见了,立即跟了一句:《山南水北》里好像没注意到这篇,说明并不是集子里最精彩的,后半部分议论过多。我哪管议论多少,要的就是这些精辟的议论。文无定法。

少功哥(他比我大13岁)在自序里开宗明义:放下技法,放下风格,放下创新野心,放下禁忌掐算和风险规避,一切从内心开始。

2

苏青,多么亲切的名字,就像我的姑姑(我觉得姑姑比阿姨更确切)。

这个散文集的第一篇就是《豆酥糖》!山北的豆酥糖。便是沈师桥的豆酥糖。这是让我亲切的诱因。而一口气读下来,便不仅是亲切了。小说家的才情出来了。全不端架子,信手写来,也不避讳什么。本来想,总要为长者为祖母有所避讳吧,没有,没有,全照实写来。一个爱吃甜食的老奶奶,一个同样爱吃甜食的孙女,贪吃的馋样,夜里摸食的本事,活脱脱呈现。而祖孙俩的情感也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本真,散文的最高境界,苏青姑姑为我们做出了样子。

浙江文艺做散文已经很有些名堂了。这次似全新推出“散文名家典藏”系列,第3辑有许多以前未有过的。并且都有一个很好听的书名,比如苏青的这本,全名叫《外婆的旱烟管:苏青散文》(浙江文艺版2015.10)。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宁波

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这是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日益逼仄的情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地面空间已无潜力,人首先想到的是向空中要空间,于是有了高楼大厦,有了立交,高架路。高架路也可以叫做“高价路”,是有钱的地方的做法。

2

对于靠手艺吃饭的工艺大师来说,开会是浪费生产力。对于我,反正在家或在单位,都不出产什么,关系不大。倒可以集中读点书。近日读梁鸿《中国在梁庄》之评论(李云雷等着)。读高尔泰《知更鸟飞走了》,感觉有些干枯,少了些什么,不丰润。读谢有顺《器物的考掘与地方性知识》,是对于某获奖作品《器物记》的评论,但我觉得谢有顺对于这篇东西是持了否定的态度的。在游离于文本说了一大堆话之后,他说:“读《器物记》中写木器与陶器的部分时,我一度暗暗为黄金明捏一把汗——不断涌现的器物,时常有遮蔽生活世界的危险。好在越往后,这种危险开始逐渐减弱。尤其写灯盏那一节,黄金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此处引文略)诸如此类的文字,才真正让他笔下的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变得鲜活,灵动。那些潜藏在器物中的作家个人的独特感受、经验和记忆的根须,真正被语言照亮了。”一篇《器物记》,四节:木器、陶器、竹器、灯盏,到了灯盏,才“找到了平衡点”,克服了前三节的“说明文”模式,有了“个人独特感受”,有了“人心世界”,也“鲜活,灵动”了,于是这篇《器物记》便得奖了。

4

微信转发:《资中筠:摆脱“颂圣”情结》。

5

下午得便在柏田兄办公室小坐,感觉人一下子豁然“解放”了(开会压抑到如此程度,自己想想也是醉了)。得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2辑书两种:《鲁拜集》(黄洪光着),《指上的村庄》(干亚群着)。

6

忽然想到要写一个和尚:“阿怀师父”。晚饭后走路到书城,边走边想。可以这么写:阿怀师父自知即将“坐化”,想到了此生几个片断:千禧撞钟,少年出家,开放时期“受邀”再度出家,文革期间还俗做生产队会计,大兴土木香火旺盛。要的就是碎片化,朦胧。购得佛教书5种。

7

读阿城《魂与魄与鬼及孔子》,有点像读书笔记。

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 元宵节 宁波

1

今天元宵节。向来不重视这个节。从小没这个概念。吃汤圆并非元宵节的特权。

酒店的汤圆很好吃。早餐要了一碗汤圆,小了点,咬开来才知道,汤圆的味道真好。芝麻馅,拌了猪油的,香。

晚饭时,服务员推荐南瓜汤圆。汤圆是汤圆,南瓜只是汤的一部分。还是一个字,香。

因为元宵,我中午又去了老外滩。下着雨。连着有多家酒吧,要晚上才开。晚上的灯光,摇摆音乐,模仿的是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腔调。有那么点味道,但那时到底什么样,我怎么知道?

2

微信阅读《冯仑:牛的性生活与人的高潮》。奶牛身上的奶是怎么来的?是剥夺了奶牛的性生活和性快乐。工业化取奶的方式,就是人工授精、控制怀孕周期,让产奶量最大化。人们创造了禁绝奶牛自然交配的制度,强制将所有奶牛与公牛隔开,不仅不许偷情交配,在奶牛目力所及的区域,不许公牛活动,甚至连公牛的味都不能闻,要把公牛圈得远远的,以防公牛的骚味吹到奶牛的鼻子里。

其实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同样如此。人的进化是和对动物的奴役程度成正比的。所谓文明,便是女人按自己的需要改造动物,男人按女人的方式将女人改造成动物的进化史。

3

文艺腔。我这两天一定写过这个词。好像还有一些描述,说明什么是文艺腔。但我找不到。不过,读过两个“知青”作家(他们都有过“知青”的经历,恕我这么称呼一下)的文字,我有了一个样本。一个是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5),一个是赵丽宏的散文集《城中天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1)。韩氏文章长短不拘,随性写来,甚至有些糙,个别文章仅二三百字,有一篇《待宰的马冲着我流泪》除了题目,没有一个字。有一篇《治虫要点》,寓庄于谐,严肃冷峻的思索,写得诙谐潇洒。赵氏有一个讲述少年读书经历的讲座,让我对他有过好感。这次买这本书也是想重温他的读书故事。但他的文章写得太正,从文字到结构,都显得太过中规中矩,太文艺腔,太老实,不够“坏”。

4

韩光智的微信,有趣味。

停杯不饮待春来

文/严国庆

相遇,别有意味。中国诗词与天时一同升温的时候,我在鲁迅故乡一位文艺老人的家里遇见了浓浓的诗情。

叩开徐冰若老人的家门,见满眼的光影洒在他家的窗台。只是,他为独坐春色而黯然神伤。就在春天要来的时候,老伴走了。顺着光影,我看见徐老的床褥摆得齐整。他指指被子说: “我们一起盖过的,还没让替换过,暖和着。 ”我的眼眶禁不住酸酸的。

我默默地听他述说他的不舍与悲伤。我意识到,徐老要缓一缓、缓一缓。他轻轻拭去泪水,说:“我就想着为老伴做几件事。 ”老伴病重的日子里,他写下了30来首古体诗,感怀岁月的酸与甜,寄托内心的思与盼。可是老伴看不到了。他要静下来,好好推敲,把这些诗稿整理出来。他至今不能忘却老伴的病情稍稍缓解之后,住到家里,给她一口口喂饭的那份踏实。他想,会好起来的吧。可是有一天,当老伴的脸只能依在他的肩头,艰难地吞咽菜肴,他感到有些不妙。儿女们知父母情笃,恐他们受不了,隐瞒了病情。徐老悄悄留意所有的信息然后上网求证,明白了后果,又怀着期待。每一天,他拿一管笔寄托满心的祈祷,在诗词的节律中捱过,于诗意中缓解日甚一日的失望。但老伴连日的昏迷,还是弄丢了就要照亮病房的春光。

比老伴年长9岁的徐老,忘不了老伴退休之后的30年里,一心迷恋老年体育,携一群同龄人乐在广场上的痴情。他呢,则乐意地守在家,做了家庭主男的角色,端出热菜热汤。徐老是个有心人,家务之余,一天天积累下媒体关于老伴获得各类赛事奖项以及名列全国老年体育先进人物的报道,还有站在浙江省的老年体育工作会议讲台上发言的讲稿。他说,我就想着把她这几十年的快乐编写一个大事记,留下来。

静听他的述说,忽然发现家中没挂师母的遗像。他说师母生前最欢喜的就是给她拍照,因此她的许多影子留在了相片里。他想从中选出几十幅,为她做个影集。他说着,找出手边的相片,说这是老伴当年与他相爱时留的黑白照。他的一位老友为这幅相片放大着色,上了口红。他想自己动手,把这幅照片装到镜框里挂起来。我从他手里接过来看,眼前忽有黑发与银丝交替;相片上那丝丝秀发仿佛开始飘动着他们由青春而中年、由盛年而年迈的往事。我望着徐老的眼,说,您和儿孙在,师母也就在的……徐老要做的一件件,其意深深。

“您想的事,师母会有知,那您不急,慢慢地做。 ”听过我的劝慰,他说,我慢不下来。相守了一个甲子的伴侣从此在他的生活中“空缺” ,他开始了“填充”的努力,做与老伴有关的事,所以慢不下来。他一生爱着文字恋着诗词,所以有了“填充”的选择。

我与徐老,也相遇在文字里。这份文字缘不觉已“填充”了20多个岁月,伴我入中年。回望之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有万般欢喜与美好。回想起来,新闻和文艺,是我在他踩过的同一片土地上走过的路。在路上,他展示给我的,是良知、热爱、简约和直率,有中国诗词里独有的宁静和安详。上世纪50年代始,他先后从业报纸副刊、文联等文化工作,一辈子干了“文艺文化”这件事。早年在浙江省绍兴县文联常务副主席的任上,倾全力扶持文艺新苗,创造条件推介传播成果。先后由他主持和参与编辑的《绍兴文艺》 《绍兴民俗文化》 《文化名城丛书》等文化、文艺和史志著作有几十部之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文学期刊《百草园》主编的年月,他不分背景门第,向所有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敞开心扉,周围团结了一批作家和业余作者。如今活跃在绍兴文坛的不少作家,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勉励。已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散文集等七部著作的中国作协会员、绍兴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谢方儿,至今仍忘不了徐老在他开始创作时给予的鼓励,有一些作品就是经了徐老的手发表的。他常对年轻的文艺爱好者说“有爱好是快乐的” 。经年累月,他给鲁迅故乡的人文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虽已退休30年,仍能在文艺、文化和史志类网页上找到他的名字。有一个时期,我在报媒主持编辑《蓝色鉴湖》星期刊,他一期不落地看。我们每有策划,徐老都会以来信或来电的方式激赏。看到遗憾处,他会写下来,当面或来信告诉我。而每每作为专家被邀参加审读会,他又总会替编辑的苦衷说话,希望放手让报人创新。

“得意忘年心迹亲。 ”今日与我促膝的徐老已跨越了米寿之年。一个“米”字,让我想及土地,想及沉甸甸的稻穗,想及刮过田间的风雨,也才理解了他的不舍与悲伤。就在我去徐老家前几天,徐老在美国工作的孙子写来一封信,问候爷爷。他递给我看。意外的是,从这封信里,我读到了徐老的孙子用钢笔抄录、送给老人的一首诗: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诗写的是立春,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渴望春天的作品。我们一起赏读着。他说,我理解他们的心。旧年已去,新岁已到,与一切的遗憾与不舍握手作别,则诸事谐和;把对春光的爱融入诗篇,愿二老的情融入诗怀……我不觉已徜徉在《立春古律》的诗里诗外。

爷爷一生爱诗。孙子年少也懂诗,即便身处异国他乡。

多么美好的传家。有这样的传家,就什么都在了。

春已在,续上一杯茶。

换一种情态来爱

文/**晴天**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以一种平常而习惯的方式生活这固然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也会让人腻烦。假如你能及时调整心态,重新为自己抉择一次,换一种情态来爱或许情景会不一样。

何谓情态?顾名思义,情感和形态的结合。情感是内容,形态是形式,所以情态又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只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含辛茹苦,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他们有开心的童年时代,有快乐的成长岁月,有奋斗的光辉历程,有滋润的甜美爱情,还有精品的艺术享受、戏剧人生……小爱为家,大爱为国。这确乎是一回事。踏实的学,踏实的活,成为或即将成为一位青年人首先面对的就是这份年轻的心理--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事业,关注现实,把一切变得幸福美好。然而懂得为人处事的紧要必然不轻,尽力成为现实需要的对的人必定不年轻。放飞梦想,书写华章。坚定理想信念,矢志艰苦奋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民族需要的正是这种前后一致,始终不变的诚信和坚持。以人生观来看,每个人的情态、价值大抵如此吧!

俗话说得好: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憧憬着都市繁华的大街,迷恋着豪华的宝马香车,痴狂于纸醉金迷的华丽世界。这就是现代大城市让人炫目的戏剧般的情态!

社会有社会情态。近些年来,社会进步,物质需求大幅度提高,新鲜活力源源不断的冲击着年轻人的头脑,世界充满了寻宝发达的渴望和梦想。实现创业是青年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对于一个事业型的人来说,质量是事业的生命线,质量也是生存的理念。对于一个学习型的人来说,做人要正直气派,做事要谨慎细致。对于一个工作型的人来说,要沉稳干练,处变不惊。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份意识和责任,不问成功与否,坚持自我,相信你的前程因奋斗而富有,你的人生将会赢得淡定而从容。不过,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讲停停写写,职来职往,能够符合职业标准已经称得上起码的成功啦!

文化有文化品味。文化是精神财富,不是每个人说享有就能享受到的。所谓文化,是一种诠释,因诠释然后走到一起;是一种切磋,因切磋而诞生文明,文明兴而淡泊,淡泊以明志。相对于文艺来讲,文艺是服务大众的文艺,是求是的文艺,是与众看重的亮点。文艺的情感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情感,唱的比说词好听,就像一瓶无盖的酒,自己涌的才是最令人心动的,最能够打动旁观者的心的。当然,这种文艺是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分不开的。热爱生活才能更好的热爱为人民的艺术。有时候想到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蔚为壮观;有时候想到仅仅为前人续貂而已,神马作为;有时候思来红袖添香夜读书,情不自禁竟挨过天明。

从现实的情态出发,爱人而亲仁,实为善哉!古人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博爱根亲的思想。现如今物质世界极大丰富,高端精神生活匮乏,面对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难免“闹饥荒”似的,独自怅惘,聊胜于无。成功的机会甚是难得,林林总总构成底层人民生活面貌最真实的一幕。如此以来,压力、困难、挫折等接踵而至,所以仍然需要国家和社会弘扬爱的主旋律,弘扬爱的奉献。

展望未来,少年梦,中国梦。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孙子》有云:走为上策。换一种情态来爱,走为上策。无论为人为事,不硬碰,懂得缓冲,也许才是大智慧,大人生!

为书而忙的一天

文/鹿鸣

生活在北京,感到每天都有很多事需要自己亲自去处理,家务也好,工作也好,其它杂事也好。这样一来,自己想干的事往往总是落空。例如读书。自春节以来什么书都没有读。从深圳带回老家的几本书一本也未看。在老家找的几本《随笔》倒大概看了一本,也记不住内容。

上周五,弟、家属、我去朝阳医院给母亲看脑血管疾病,掛的是专家号,用款100元。今天早上,先是去朝阳医院掛了专家号,准备取出CT让专家给母亲拿点药服用。走到二楼到设备上去取CT,显示无,看来医院效率不算高。后去掛号处退回了挂号费。白跑一次。

想想自己的眼镜有些破旧,两个镜片因摔各少一块,戴着别扭,就想到同仁医院配镜子。说去就去,花1370元配完镜子又去了附近的花市新华书店。过去工作单位离这个书店很近,常去,买过钟叔河的《偶然集》。逛了逛楼内首层的诗歌、散文、小说书架,感到没有喜欢的书可买,后又去了琉璃厂中国书店。先逛旧书区,淘旧书永远比淘新书有意思,老版本好是其一,有人说是会旧情人等。我认为那是寻找历史的痕迹。每个时代的出版物能反映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书似时代的各种各样的镜子。对几排旧书细细的翻找了一次,有价值的书不多,发现书价等同于新书价。个别老版本旧书百元左右,一套《鲁迅全集》要4000元。我无心购买贵书。店员在书架外来回走动,生怕别人偷书,让人很不自在。为了不空手而归,还是淘了几本。《月迹》贾平凹,百花文艺出版社,定价20元。《歌谣论集》钟敬文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定价35元。《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定价30元。《论文学上的修政主义思潮》姚文元著,新文艺出版社。后去西单图书大厦。在二楼散文区购书两本。《书丛探幽集》韩三洲著,北岳文艺出版社,定价20元。《出书记》谢其章,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36元。后提书返回。

我最亲爱的文艺老青年

文/徐亭晚

据说,老爹那年信手翻了一本诗集,偶见一句“数声风笛离亭晚”颇为欣喜,取其中“亭晚”二字,于是,他的女儿被冠以此名。

当时的老爹还是一个文艺小青年。

老爹还是小爹的时候,就离家去寻求生计。儿时关于老爹的记忆,都是妈妈说给我听。那时的老爹很宠我,是那种不计后果的宠爱。三四岁的时候,我感冒了要喝娃哈哈,老爹背着老妈偷偷给我喝。而后果是我咳嗽到哮喘,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我至今没有问他当初为什么那样做,这种不具远见的事,不像是老爹那样整日思考人生的人做出来的。因为他说过,他希望我快乐。

老爹出门在外,每年暑假我都和老妈到各个地方去找他,河南四川上海,老爹在外的时间比在家多。那时的我不懂乡愁不懂思念,理解不了老爹端出一碗自己做的西红柿鸡蛋面的欣喜。

过年回家,他总抓着对诗词一窍不通的我用纯正的汉中腔讲某诗如何转韵,或者背朱自清的散文,说让我学习这种清丽质朴的语言风格。或许是因为相处时间太少,我始终没有被培养成一名文艺青年,至今还在惊异,在汉中话发音与普通话迥异的情况下,他是如何知道这诗在转韵的。

在外打拼这么多年,老爹始终没学会标准的普通话,他的所有吐字发音都带着家乡的味道。漂泊让小爹变成了老爹。他最终还是回来了,带着未改的乡音,和淡淡的乡情。

那年8月,下了一场可以算是初秋的雨。

我和家人吵架,赌气跑去汉江边。静下来,才觉得冷,却固执地不肯拭去头发上的雨水。我站在路边望着前方,期待老爹来找我,也不知道去躲雨。如果不是好心的路人借给我手机让我给家里打电话,我或许永远也不会意识到,我背过的手机号码,原来只有这一个。

手机上的号码本,“爸爸”永远是第一个的。曾经,我从未向这电话本上的第一个人掩饰过自己的落魄、孤独、彷徨,现在却将打出的数字一个个删去。在岁月里,原来我一直在模仿他的造型,用力快活,用心寂寞,在不经意间向对方掩饰自己的不堪。

因为他说过,他希望我快乐。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班长问,咱这算不算远游。我笑笑。十七岁的我们太娇纵,尚未意识到曾经被称为青年俊才的父亲现在已是中年俊才,曾经算不上貌美如花的母亲也开始对镜叹息。他们,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步履蹒跚。

——写给我最亲爱的文艺老青年,在那些充满阳光的长长的午后,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我知道,挫折会来,也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长长的一生,有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