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喝茶散文

2023/01/01经典文章

喝茶散文(精选20篇)

大师妙笔论品茶

文/高中梅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而且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所以深受众人青睐。大师妙笔论品茶,则能品出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个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似的。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师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而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他们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也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喝茶

文/冉学鸿

整日应付工作生活,难得有清闲时光,喝口茶当然不是难事,至于舒展腰身跷起腿来悠哉地品茶,距离我尚且遥远,品茶大概品的就是心境吧。

小时候,父亲总是起得很早,五六点就把炉子弄旺了,烧起开水来,直到把该灌的壶都灌满了,他再往炉子上烧一铝壶,一般等到水吱噜噜腾着热气的时候,一家人就都起床了。洗漱完毕,敞开大门,新的一天开始了,喝茶成为每天早上第一道功课。即便是在农活最繁忙的时候,这个习惯在我的家里多年也几乎雷打不动。我在家里排行老小,所以一直被安排做洗茶壶茶碗这些琐碎工作,当时这些程序是我强烈反感的,颇烦不说,还动辄招来指责。茶壶茶碗干净与否,端茶顺序是不是有长幼内外之分,用茶缸的时候是不是一只手就能完成,都成了家长看你是否勤快、客人判断这娃是否灵性的标准了。农村人虽然待客简单,但泡茶也饱含人情,常听说谁看不起谁了,谁把谁怠慢了,茶叶放的多了少了,端茶递水也成一把量人情的尺子了。我虽然懒些,可又舍不得喝茶听话把儿这场子,心里老大不情愿还是听从了调遣。我对门有个本家,按辈分算爷字辈的,种菜卖菜是个把式,在农村算能人,因而性格泥古,常不与人言语,但他和父亲年纪相仿,敬父亲是民办教师,所以常到门上喝茶。我旧时邻家的叔是木匠,手艺好所以心气也高,一起喝茶拉家常就爱揶揄本家爷几句,两人总是你来我往见不得又离不得,喝茶时候,本家爷说菜价年景市井趣闻,邻居叔说量木打柜十里八乡人情长短,父亲拉一手好板胡,话题离不了村里谁家娃学习认真谁的戏唱腔有味。观者有容,听者有味,一壶茶便把童年的岁月拉得长长的。

过年,朋友从远处带回来一些六安瓜片,我自己喝了些,挺好,就带回老家给父亲尝尝。他喝了说还可以,我就笑了,我知道他照顾我面子,在他看来真正的好茶叶,滋味应该就是花茶那样浓烈而醇苦的。茶的滋味何尝不是人生的滋味呢。一棵茶树,气合万象,得天地沧桑而汁含百味,和人的生命又何其相似。人说水能言而茶能语,也不知有没有这层意思?

茶韵悠悠

文/李瑞华

茶,以往从不曾接触,一是没有喝茶的习惯,二是因为没有喝茶的环境和条件。至于茶,到底蕴藏着什么,无从了解,一直以来,认为只有懂茶的人才能品味其中的滋味,认为那些有着非凡人生阅历的人才更能懂得茶韵和茶道。对于我这来自乡村的土生土长的后生来说,茶,不敢高攀,更不敢附庸风雅,唯恐说错了,坏了这茶的韵致。所以,每每只是在远处观望,敬畏。

说来也巧,我在一家公司做办公室文员的时候,负责接待,有幸接触到了茶,才对喝茶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这家公司非常讲究待客之道,有专门的茶室,茶室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茶桌,镊子、茶匙、茶罐、茶杯、茶壶……杯杯盏盏码放在方形茶盘中,一应俱全,只见我的同事温杯烫杯置茶一招一式笃定从容,显示一种高雅和淡定。泡一壶金骏眉红茶,我也轻轻地呷上一口,从舌尖到舌根再到胃里,凡是茶经过的位置,都有一丝丝暖暖的,香香的,无语言表的美妙感觉,这一刻,饮下的是茶香,也是一种心情,一种享受。从那时起才感悟道,以前的饮茶就是喝茶,是解渴,是一种生理需求,而现在,才开始了解,茶,其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心情。

从那,我开始喜欢上了茶。但是,作为办公室人员,不可能在茶室品茶的,只能是用那种透明的玻璃杯,放上一点绿茶,放在电脑旁,看茶叶翻滚,欣赏那绿绿的茶叶尖直直地立在茶杯中央,加上茶汤的衬托,犹如一幅唯美的动感的茶韵画,拍下来都能当电脑屏保呢!

茶有很多种,数也数不清,我更是门外汉,没有资格说起。高档的茶上千上万一斤,所以高档茶难求,也无条件饮,那种茶似乎魅力无穷,不喝,只要提到它就会让人魂不守舍,欲仙欲死,我甚是好奇,既想了解,又不敢触碰,浪费不起,但内心也有种渴望,待我学会品饮,再与它结缘吧。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看了一点点茶道,认为醉茶好过于醉酒。酒,性如男人般刚烈,豪情万丈。茶在脑海中的念想一直是那种温文尔雅,高洁,清秀如女子般柔弱温情,要不世间怎会有那么多男人钟情于它,视它如命,视它如红颜知己呢!只是闻一闻,就沁人心脾,如梦中飞翼,若轻抿一口,丝缠舌尖的柔滑就直达心底,爽心的温暖充斥整个身体,这瞬间的陶醉值得痴情人一生的守候。

周末闲赋在家的时候,也开始学着沏上一杯茶,欣赏那飘动的茶叶如何在杯中舞出它的完美,如何尽显它的妩媚。静静的,看那颜色的初变。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缓缓闭上眼,是有是无的茶香,缠绕心扉……

前些日子朋友来家玩,看我很喜欢茶,恰巧我的茶几上又没有那种专门的洗茶的茶盘和专门的茶具,便回家拿来一套质地考究的青花瓷茶盘送我,我自是欣喜不尽,张罗着又添置了烧水茶壶、镊子、茶匙、茶罐、茶杯……又从楼下抗上来一桶纯净水,最近一阵子有事没事地就烧点水泡茶喝了,沏一壶毛尖绿茶,闻着那淡淡的茶香,饮一口,唇齿留香,此时,也许用悠然自得是足以形容的。

现在,我每天上班去之前,总会在车上备好茶杯和茶叶,到了单位,收拾完卫生,泡上一杯绿茶,放在办公桌上,看那茶绿飘香,舒心而惬意。而每次周末上街经过茶叶店的时候,我都要进去溜达一圈,因为标价比较高,所以也就顺便了解了一下茶文化或者是让自己的鼻子过把瘾;更甚至是上超市的时候,茶叶专区是我必逛之地,什么安吉白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等,这些多多少少可以让我了解一下茶的分类,另外就是听导购员介绍这些茶的色香味!哈哈,还上瘾了!

品茶与我,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尤其是新摘的铁观音,一杯在手,那份清苦后的回甘,岂是笔墨能形容。而掩映在书卷中的诗词与故事,也会被茶雾浸湿,清绝倒令人神伤。就如一盏铁观音,虽不及酒那般浓烈,却也是一种回味。一如范希文的品格,经得起世间繁华,也经得起落魄潦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人多半恋酒,以为一杯下去可以忘掉一切,却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那种酒醒成客后异于常人的清醒岂不更难耐?饮酒是自欺,自醉,把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无地自拔;而饮茶是自解,自省,是善待自己的错误,给自己一个机会。于我而言,强劲持久的兴奋往往产生负面影响,不顺应天时,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而饮茶,喝到深处,却是一种包容。不怨天,不尤人。一切开始,早已在一杯茶中冥冥注定;一切结果,也在一杯茶中窥定结局。

其实,喝茶是很单纯的,惟一要的,便是真性情,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凡喝茶之人,性格大都很好,说喝茶可以养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喝茶时需要静,需要慢。再急的脾气,只要喝上茶,也会慢慢被改变。以茶会友,以茶赠友,便成了我的交友方式。

如今,我爱上了喝茶,更喜欢茶的清香雅韵、喜欢茶的味醇滋润、喜欢茶的清淡回甘,也更乐意去了解那些我平时所未涉及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虽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今已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茶韵悠悠,观茶里乾坤,览壶中日月,品别样人生……

雨中,去夹关喝茶

文/詹义君

婉君打开雨刮器:“看来这雨一时半会不会停呢,还去不去夹关喝茶?”

我看了看车窗外细细的雨丝,心想,雨中的夹关镇该是另一番风情吧。我略微犹豫一下,说:“还是去吧。”

车子驶出临邛古城,五十分钟后,我们已置身古儿山古蜀皇茶生态体验园。

站在半山腰的茶寮打望,只见四面青山围合,一畦畦整齐的茶树从足下一直铺到谷底,又从谷底沿着山坡逶迤上对面的山顶。被雨洗过的茶树显得越发翠绿,一股凉幽幽的清新味,穿过弥漫于山野的薄薄雾气,迎面而来。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唐代诗人陆希声的诗句:“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茶寮的服务员端上来两杯竹叶青。我回头找婉君,却见她早已一个人走上茶园的小道,一会儿便隐身在几丛开满白花的樱桃树后……待她重回茶寮时,鞋子上粘了一小片湿树叶:“可惜没有带伞,不能去对面的山坡走一走了。”

还有不怕雨的。在旁边的一处空台地上,一群人正在忙着摆放桌椅,原来,是《格律体新诗》诗刊主编晓曲和新都诗人谭宁君等人,在张罗一个以夹关百恒茶为主题的诗歌颁奖活动。晓曲和宁君都是我的朋友,没想到今天在这里意外相遇。说来太巧,两年前我第一次与谭宁君见面,恰好也是三月,恰好也是在夹关,那时,我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参加第五届采茶节活动,而我们坐在一起喝茶、谈诗的地方,也恰好就是这处茶寮。两个人不约而同说起这份“茶缘”,颇有些感叹老天的刻意安排,各自心里对夹关以及夹关茶就又添了些情分。

颁奖典礼结束后,大家围坐于茶寮雨棚下,一边喝茶、朗诵诗歌,一边看茶艺表演。表演茶艺的美女名叫王欢,是到茶园来体验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泡、刮沫、淋壶、烫杯、斟茶……整套程序在美女的手中从容淡定,颇具美感和仪式感。末了,美女用一个托盘盛上数盏,款款移步,将茶奉到大家面前,据说这茶是刚刚手工烤制的有机鲜茶。我轻轻端起一盏,抿了一口,清芳之间,竟也生发一缕齿颊生香的意味。

我素来羡仰古人之茶集,飘烟的竹林、雪夜的茅庐、早春的梅林、秋天的水边……佳茗配佳人(良朋),更兼有绝佳的场地,一壶茶可以品得雅到极致、美到极致。今日,在雨中的夹关喝茶,我的俗身似乎竟也浸染上了一点风雅味道……

时光在绵绵细雨和悠悠茶香间飘去。

不觉已经过午,到夹关镇上吃了午饭,大家相约着回古蜀皇茶生态体验园继续喝茶。

本想再陪诗友们喝会儿茶,一起到茶园转转,但婉君有其他事,我得搭她的车回邛崃市区。彼此都有些意犹未尽,临离去,再次回望一下,茶园仍在烟雨蒙蒙中。心里算着时日,等雨过天晴,就该开始采摘春茶了,那时,就能听到茶山汉子和采茶姑娘对唱夹关味的《茶山情歌》了。

回来的路上,我想,下次乘兴来夹关,不知道是否还会有另外一场偶遇。可以肯定的是,茶山定然还是一幅美丽的容颜,在路边站成等待的姿势,满山细白的茶花依然会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而用夹关的山泉冲泡出的新茶,自然有可人的味道。

喝茶

文/东山峰人

说说自己的《喝茶》

恰茶去啵,这是长沙人对于喜欢恰茶的同路人一种吆喝,也是对喝茶的称呼。我喝茶其实已喝了好几十年。以前,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我是不会恰茶的,即使偶尔喝下一点长辈们茶杯子里剩余的茶水,会顿觉苦涩难饮,为此,就决定不再去碰那泡着苦涩味的茶水了。

一晃多年,做知青后,如果到农民家里喝上一杯他们自己加工的茶叶和用当地山泉水浸泡的茶水后,会有一种甘甜纯净的味道和一种清澈的经历。但是,茶叶有帮助消化、消除积食,特别是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或者说是有种“刮油”的说法,就与我相处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了。因为在那个极贫极困的年代,每天的饥饿感会使我对‘喝茶’产生畏惧或者是不敢再喝。

即使后来回城参加工作,恰茶,充其量无非就是用茶叶水来冲淡自来水那股浓烈的明矾味与湘江水的杂质味而已,根本不懂得品尝茶在齿间轮回之韵和人生荣辱沉浮,更不晓得茶叶的种类分辨和茶叶的鉴别方法。

对茶叶的一片空白之感,正是我那个年代的忘却。后来,通过阅读一些茶叶方面的书籍,又混迹于茶馆、茶摊,交上一些真正喜欢喝茶、懂茶、做茶的朋友后,才将喝茶演变成一种精神活动的概念搞清楚。并从中悟出;茶虽然作为一种物质,尽管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但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是茶文化的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沿着对‘喝茶’浓厚兴趣的思路,笔触自然伸进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中。于是,知道我国最早把‘茶’总结到位的便是唐代的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也是最早从理论上把喝茶总结为一个系统,是从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奏为“菘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究其身份, 陆羽其名,竟是他自己起的。陆羽本不姓陆,他是一个弃婴,父母是谁无从知晓。陆羽生下来以后被丢在湖北竟陵龙盖寺的门口,被老和尚收养。他给自己起的名字源自《易经》。《易经》第五十三卦,叫做渐卦,“鸿渐于木”,说的是大鹏鸟降落在陆地上。他就把陆作为姓,羽作为名,字鸿渐。

考究其人之《茶经》,他把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了一个系统总结,加之是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其书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还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跟仪式。从古以来的喝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最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可以提神,喝了之后,人比较舒服,所以茶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期就慢慢消失了,但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是制团研末,出于保存的目的,茶叶摘下来后被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而古代茶叶上会糊上米糕,或者用蜡封起来,喝的时候剥掉外层,将茶团研成粉末,或煮、或调了以后打成茶汤。日本茶道的主流就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已经不制茶了,一开始就研成末,然后打成抹茶。这种喝茶主要喝沫(就是所谓醍醐、精华)的方法大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大盛,宋朝走到顶端。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这个方法也传到了日本,变成日本喝茶的主流,到今天依然没变。第三种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杀青或者晒干了,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喝茶方法,但其在中国变成主流方法的时间很晚,是在明朝以后。

能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来研究对待之并能说的清清楚楚的,唯有陆羽其人,其舍却无他人了。难怪,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时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知之茶源,晓之茶道。不知不觉中我便坠入一片茶叶 泡一壶香茗的氛围之中。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的欣赏起茶具来,端起茶杯就变得喜欢‘班门弄虎’式的讲究起识别茶叶的好坏来。

我结交过一些做茶叶生意的老板,也深入茶厂了解过制茶的整个工序,还有一些喜欢喝茶、懂茶的志同道合。从他们对茶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茶道之友的探讨,耳濡目染中,俨然也成了一个识茶里手,于是,我尚且能从其外形、色泽、味道来评价;一般来说, 绿茶干茶色泽为墨绿色或翠绿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是悦鼻的板栗香;乌龙茶外形一般是条形或颗粒状,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花香。红茶有碎茶和条形茶之分,红碎茶外形是匀度好, 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条形红茶在外形上是紧 结显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

从看色泽上看;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

其实,看茶叶的外形也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甚至闻香气也能分辨出各类茶叶的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

另外,通过尝滋味,还能把辨别茶叶本身的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

得益于多次在茶厂和茶叶销售部门看、听、了解,有关茶叶外形的评价是;1、干看,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

2、湿看识内质; 湿看,就是开汤审评。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另外,茶叶的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红、绿、黄、白、黑和乌龙等六大类,总之,各类茶叶品质的辨别。干茶的鉴别;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条件的还可以经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及茶渣嫩度、色泽等。新茶的鉴别;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根本无香味的,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

茶是一种饮品,是一种个人嗜好品,它的品质的评价取决于色、香、味、形等。根据其在朋友的茶厂加工和制作工艺流程的了解;任何茶叶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的创新都必须围绕这四大因子来做文章。而近年来,茶叶生产的规模呈现出方便化、功能化 高雅化等产品加工趋势和以健康、风味、方便三大卖点为核心的新产品开发,极大地刺激了茶产业发展。

如今,‘现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没有标准化和机械化就没有茶叶大产业’。根据《第一财经》中国投资咨询网报道;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从六十年代来逐年严格化,近二十年国际农药残留MRL标准提高了10倍。但在标准问题上,过去国际上制定标准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吃的是茶汤,不是吃茶叶,然而农药残留MRL标准长期用茶叶中的残留物进行风险评估,这无疑不能准确地得出污染物是否超标的结论。为此,从8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用茶汤检测农药残留。现在国际上已经接受这种观点,我国已成功修改了6个茶叶国际标准。

然而,我所目击的许多茶厂依然都是小规模加工技术的生产,更谈不上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问题。特别是我熟悉的东山峰农场的茶厂都是各自为战,至今还在小规模传统工艺生产中徘徊,拿不出自己独有的茶叶品牌,市场份额占有也十分狭窄,这里面即是受资金的限制,也有条件的局限,多种因素,使东山峰周围众多茶厂无力整合资源,难以形成一种绩效性大规模生产化的茶厂,从而也就不具备东山峰自己的实力品牌?如果此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不如退而求其次,努力做好传统工艺的深加工。在传统的六大茶类中,近年传统的工匠精神越来越受推崇。非常有潜力,在政府、企业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我想,现在东山峰的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热点和优势,让山峰自己的茶用更好的方式与社会交流。

九九归然,‘茶叶’说一千道一万,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大抵,喝茶的妙处,就在于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来!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出于自己‘喝茶’的上瘾和‘茶’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细胞,就会有种对于‘茶与人生’的感慨。

茶属弱碱性的植物性饮品,健康价值较高,健康地喝茶就要因时而喝,因地而喝,因人而喝。

晓月如帘,与朋友静坐在茶馆的临窗前,眼看城市马路上驶过一长串不断线的红灯,再听麦克风里那轻柔的音乐,和着玻璃杯里的香茗一起飘起,袅袅绕绕,回旋在寂静的夜里。玻璃杯里是知青故居的有名山峰绿茶,名曰“秀峰毛尖”。冲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液体中看去如淡乳黄绿色,清澈透明;视觉外形中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茶芽朵朵,叶脉绿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叶片卧底后;抿舔之中,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饮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轻轻呷上一口,有茶的清苦,又有玫瑰的芬芳。此如,打开了记忆的时窗,浏览了岁月刻下的伤,正是诗一行,泪一行,多少人生苦,无处话凄凉。

其实,真正喝茶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静的,它能洗去疲惫,放开虚伪。看眼前这一杯已安静下的茶水,是该喝的时候了,喝到人走茶凉的那一刻,桌上剩下的烟灰和杯里剩下的茶叶渣滓至少让人知道我曾来过,至少让自己知道曾经有一份平静的心情。因为有了喝茶后的心境,于是,从茶汤里我看见了春天、窥尽了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了。

品茶,就是在品味人生这书。翻开、合上,里面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喧嚣的红尘里,当心灵最皎洁的意境时,就会与诗深情的相拥;当我牵念爱的诗行时,于心中渐次弥漫,似茶,清香袅袅,苦后而甘甜,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我退休后的日子里与你分享。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茶文化本身就是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街边、马路市民大众的喝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从茶艺、茶道、茶礼、茶俗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上。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句话,道尽了人生滚滚红尘。有人说人生是一个先酒后茶的过程,先在酒中沉醉,再以茶汤清醒。只可惜,酒中沉醉的人多,茶汤里清醒的人却很少。在快节奏、浮躁、功利的世界里,每个喝茶的人,都在与庸俗的社会对抗。

这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人生朝露,比喻喝茶。人生如茶,一杯有一杯的风景,只是不同的人,眼里的风景也不一样。我爱喝茶,口中的茶就是滋味,心中的茶便是风景。心怀好风景,足以慰平生。

喝茶,我已经喝到了这个份上,知道‘茶’不仅仅是用来止渴的,还知道它是在品尝时间、品尝岁月的滋味。从这个层面来看,品茶实在是喝茶人的最后一站。

2020.11.19于家 宝

清茶一杯 人生几许

文/浮生未歇

茶,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乐趣。

茶在口中旋,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茶入口,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意境,或鲜醇爽口,或清和鲜甜,或香馨醇厚,或香郁味甘,尽在不言中。

喝一杯好茶,平和一下心境,收获一份淡泊的心境,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此为品茶之趣了。

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情感有真诚,对生命自然会热爱。

我不是品茗大咖,偶有上等好茶,太太喜欢笑我牛嚼牡丹。品茗,是运用茶道通过品茶的过程和环境将人的精、气、神融合到茶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则更注重茶形、香气、汤色和回口。

对英德绿茶情有独钟,特别的清醇,但在英德和在广州泡茶喝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何故?水质使然。

英德绿茶之鲜,有点特别,去油腻、易饿,荡气回肠。

日前,故乡老同学给我一包野菊花,是连南县三排瑶胞在山上采摘晒干,特别的清香。望着金黄色的野菊花,还没有泡,就有梦里依稀回故乡的感觉了。放在普洱中泡,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因普耳属发酵茶类,浓馥持久,回甘醇正,让人留齿含香。

最近,间中也泡些连州山楂茶喝,茶很便宜,十多块钱一斤,茶无分贵贱,喜欢就好。小时候,经常喝,有解渴、减肥、降血压的保健作用。山楂叶香气,胃肠感觉好。山楂叶,经久耐泡,叶形瘦薄,汤色呈金黄色,香气清淡,口感清淡,多了粤北山区的清新、温润,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算得上是茶之中的极品。

正如苍山牧云的《茶赋》所云: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

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喝茶是一种道。

我等老百姓喝茶,是需要而不是无聊。

清茶一杯,一杯清茶;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最爱茶滋味

文/周紫红

人生中初次品尝的那杯茶是佛手茶。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那个春日清晨,有喝早茶习惯的父亲给站在旁边的我倒了一杯刚沏好的茶,说:“喝吧,这是佛手茶。”我也便听话地喝下了那杯茶,那杯茶究竟是什么味,如今的我早已忘了。

后来,每天早晨,等我们刷牙洗脸后,父亲总会唤我们喝杯热茶再去读书。父亲说,茶可提神,还可润喉。茶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种提神醒脑,润喉生津的饮品,那时的我还不解茶滋味。

长大后,我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佛手茶的名字由来——永春佛手茶叶形酷似佛手柑叶,其茶香又恰似佛手柑所特有的香气,“佛手”之名便因此而得。到郊外爬山时,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懂得了分辨各种茶树,甚至还知道了制作茶叶的工序,我开始惊异于小小的一片茶叶,居然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甘爽的佛手茶。佛手茶汤色橙黄明澈、清气幽沁,啜饮一小口,喉吻生津,茶韵醇厚,喝下一杯,五脏六腑便了无尘埃。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迷恋上了茶这种充满禅趣的饮品,我迷恋上了喝茶,成了不可一日无茶的“茶仙”。而所喝的茶叶除了最爱的佛手,还有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台湾高山茶等乌龙茶。此外,还有诸多品种的红茶、绿茶、白茶和黑茶。在不知不觉中,我和茶结下了牢不可分的缘分。在心浮气躁或是愁绪难解之时,只要香茶一杯在握,便可使人忘却万丈红尘中之种种烦忧。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才是“人间清欢”?苏轼说是“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而对于我来说,能够随时静心泡杯茶,静心品杯茶,这就是人间清欢。一杯清茶一本书,有此二物,人生便不会空虚寥落寡淡无味。

近年来茶道盛行,不少人醉心于茶艺小姐姿态优雅、动作娴熟的茶艺表演。但我拒绝茶道。我并不是拒绝茶文化的精髓和茶道的宗旨。我只是觉得喝茶不必流于形式上的表演。虽然,品茶需要有优雅恬静的环境,但更需要有高雅、澹然的心境。真正懂得喝茶的人不是茶艺表演精湛的人,更不是只会欣赏茶艺表演的人,而是真正能够用心品茶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用心品茶,他便也得到了喝茶的真谛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只要安下心来喝茶,那么,又何必拘于种种复杂且烦琐的形式呢?!

中国茶、酒文化历史渊源久远。酒源于水——所以,酒从水旁,茶则源于草木——茶为草头,下有木。于丹曾经诗意地称“茶是人行草木间”。啜饮一口清茶,仿佛是置身于萋萋芳草间、阴阴嘉木下,这或许亦算是天人合一了。

知己茶香

文/王海燕

我精心地买了一斤茶叶,想送给朋友。因为每次和朋友聊天朋友都说,他在喝茶。朋友的微薄里也与喝茶的内容有关,喝茶成了朋友不可或缺的休闲。这让我想起茶道精神,大概是喝茶能进入一种境界吧。

这是怎样的茶叶呢,卖家详细地介绍了这种茶叶的奇妙之处。那是花茶的味道,红茶的本质。她说,这是用花茶烘烤的红茶,第一炉是轮不到咱们这里的,那是相当的昂贵,言外之意,好像总统们才够级喝这种茶。第二炉和第三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买不起,而她经销的这种茶叶,已经是第七炉或者第八炉了。她说,别看是好几个等级,这也是咱们这里最好的了。贵点,但物有所值。

我犹豫了好几天,终于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斤,如果不是送给朋友,我自己家是舍不得买的。我很看重这个朋友,所以送给他的东西,当然挑肥拣瘦。

当我告诉朋友,找个机会送给他茶叶的时候,不料,朋友只是淡淡地甚至冷冷地拒绝说,我们这里有茶叶。

我一听暗自好笑,是啊,全国各地,哪里没有茶叶啊!

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似地天真。如果把尊重看做是讨好,那么,我看见了与朋友之间的不可逾越的距离。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里,满是尴尬。

后院的杨大哥心灵手巧,哪家遇上什么难做的活儿都找他,大哥也没说道,乐于助人。我家老蔫跟我商量说,给大哥买一条烟吧,我说好。

忽然就想起那包茶叶来。

我给后院的大哥送去这包茶叶,他惊慌地说,咋买这么贵的茶叶送我?我说,你是好人。我吃惊的是,大哥竟然识得茶叶的好赖。

此时,大嫂正好烧开一壶水,我们好信地捏出点来,那种球状的茶叶马上就舒展开来,几朵白色的花朵如莲花在水里开放,屋里顿时香飘四溢。大嫂也说,这茶叶味儿太好闻了,喝一口,爽口清香。大哥说,这么点,还是放多了,几粒就好。我忽然感悟出“档次”这个词汇的含义了。

第二天晚上,我家后门“当当当”地有人敲,开门一看,只见杨大哥扛着一箱子苹果放在床上。

我说话向来是一针见血,大哥,这茶叶送的,还让你破费了。

大哥说,海燕你说啥话呢,那我也乐,瞧得起我。吃没了,大哥还给你买。

我无语,继而泪水成河。茶叶换了苹果,让我无限感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丝丝缕缕的人情啊!

喝茶的乐趣

文/刘小兵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象地道出了茶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茶当成解渴生津、提神健脑的饮品。

我喝茶,图的是经济实惠,以中低档茶叶为主。遇上三五知己登门拜访,烧一壶热水,拿几个茶杯,杯里放几片茶叶,冲上沸水,知己们便在茶香弥漫中笑语喧哗起来。相同的境遇,共同的爱好,让彼此都觉得投缘,也没人去计较茶叶的高贵低廉,在乎的倒是有没有那种倾心畅谈的氛围。茶是大口地喝,话是敞开了说。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的事,每天都能有时间和心境,与家人、朋友小坐,品一品香茗,道一道亲情、友情,岂不快哉!小小的茶叶,小巧的茶杯,淡淡的茶香,拉近了我与亲朋好友的心。哪怕是久居陋室,足不出户,只要有亲友来,那种清雅润朗的清香,立马会弥漫在心头,悠悠地升起一股温暖来。

后来,一个朋友升迁,坐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置办了一套高级茶具。我去看他,他拿出上好的铁观音来。杯子很小,由着性子喝,一两口就完了。可为了装斯文,我也不得不学着朋友样,抿一小口,放下来,说一会儿话,然后,接着抿。茶的确不错,可二十分钟不到,我就有些坐不住了,这不是我喜欢的喝茶方式,倒像是戴着面具在演话剧。如此饮酒般喝茶,对于我这个率性之人来说,无异于一句话掰成几句去说,还不能说白说透,弄得人云遮雾罩的。

一直以为,品茶的乐趣不在茶具的高低贵贱,不在茶叶的香醇浓疏,而在于茶友间是不是捧出了一颗真实而坦荡的心。与茶倾心,与友交心,如此,才算是领略了几分喝茶的乐趣。

文/孙海霞

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有一种想喝茶的冲动。我喜欢看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上翻腾,而后又慢慢沉下,那种感觉就像人生颠倒沉浮,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散了,飘起的茶叶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

我没想到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好。许多人不喜欢喝茶,也许是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

在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喝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的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它的美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

难怪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地情感。

茶意点点幽

文/鱼丽

陆羽的《茶经》,只有七千余字,薄薄的一个小册子,里面包括的茶的信息,却是厚重的。

对我来说,《茶经》是邂逅。

从春天到夏天,翻阅《茶经》,读史料,有时喝茶,《茶经》里的有些句子,便生动地跳跃出来。同时,也想起了一些与喝茶有关的情形——从茶楼那扇镂花的方形大窗中望出去,外面是一片明净的水面。下午的天空虽有些阴阴的,但是心情很沉稳。想起陆羽的那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到了这份年纪,别的已没有什么要求,唯有一份清茶可饮,一份清闲可得,便是福气。

春四月,在宜兴,参加一个散文的领奖活动。大家散坐在古戏台的院落里,坐在简陋的小方桌边,服务员奉上绿茶一杯,茶具茶壶极为普通,大家在闲聊中喝茶。宜兴是梁祝传说的旧地,在举行的观蝶节上,蝴蝶起舞,令人心境也翩翩起舞。不曾想也是名茶的故乡。有位女作家,向我介绍阳羡茶的点滴。这种聊天,异乎寻常的沉着与平静,像在雨天里,坐在避雨亭里品味一壶浓郁的茶,慢慢就品出了味道。

在竹海景区,有一石碑长廊,碑刻上描摹的正是苏东坡喝阳羡茶和制提梁壶的故事,刻画细致,我一幅一幅看过去,想起《国史补》里曾经提到过的一笔:“义兴之阳羡、春池、阳凤岭,皆品第之最着者也。”不是虚言。

又一日,在丽水武义的寿仙谷。同事纷纷向山顶爬去。我却和另外几位在山脚下的一处茶楼喝茶。春雨空蒙,在仙都峰山脚下的江边喝茶,绿丝丝的茶气,像三月的柳烟,风雅至极。

景区上面有一处茶楼,我忍不住就拿起手机拍了下来。茶楼的外墙,是密密实实的爬山虎,绿意满墙,像一簇簇工笔细描。山中茶室幽暗,寂无人影。进去小坐,泡上一壶用山泉冲的绿茶,窗外的绿叶密密匝匝,把茶室也染成绿色的了。

我平日多喝碧螺春、龙井之类的,今天为了应景,就喝高山云雾茶。产自高山云雾之间的茶,属灵性之物,那荒凉中的艳与寂,终将洗涤久居都市人的心灵。

从春到冬,每喝一道茶,都会有一些随心随喜的琐忆,那些浑厚的茶情,正与植物、花朵、绿肥红瘦的江南相配。

读《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得名施茶。”恍然领悟,深以为然。于独处之时,泡茶品赏沉呤,渐渐体悟到,“静”是习茶必经之道。

从此以后,就有了在午后喝茶,在园林喝茶,在西湖边喝茶,在竹楼喝茶,在泰康路喝茶……

休闲的茶,安适的茶,宣义载道的茶……一杯清茶淡水在手,就可以消磨一个下午,也品尽了古今的风雅茶意。

空空落落的庭院里,抖下一团小雾,在光影里细看:

红茶高贵,似华堂贵妇,款款而行;白茶娇嫩,是妩媚的公主,披纱起舞;普洱茶像彝族少女,神色凝重;黑茶质朴浓烈,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妇;铁观音似茶中神仙,逍遥自在……

青茶沉稳内敛,是内心恬静平和的女子;绿茶灵动可爱,像青春明丽的妙龄女子;黄茶似君子,风度翩翩;白茶似美人,于阁楼中自梳妆;乌龙茶似文人骚客;黑茶似庙堂高贤……

以茶喻女作家,萧红是苦丁茶,张爱玲是六安瓜片,冰心是碧螺春,凌淑华是西湖龙井;以茶喻男诗人,徐志摩是祁门红茶,朱湘是惠明茶,闻一多是铁观音,卞之琳是白毫银针……既是才子佳人,更是人间烟火。

以茶喻画:西湖龙井像是明清小品;乌龙茶如宋代工笔画;普洱茶像是秦汉石刻,……

以茶喻己,应是敬亭绿雪吧,崇尚清雅,朴淡无华。

茶带来的想象无穷无尽,这也是由茶所幻化出的茶境。

冬日阑珊,摊开宣纸,随意画着了几幅。一幅是《寒夜茶客来》,那拢袖伴于茶炉边的女子,仿佛在思吟着一曲《幽兰操》;还有一幅是《茶禅一味》,捧杯奉茗的女子,低眉敛目,有着青色如梦的性情。寒夜冬夕,夜雨客茶,而我的茶禅画,在氤氲的雾气中成形。选择这些女子入茶画,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为了升华、深化,让女性清逸的诗意元素照应日常生活。

私意想,这些茶画里品喝着的绿茶,茶叶浮于杯水之中,灵动均宛若春水。一杯喝下去,心中毫无杂念;二杯喝下去,两腋习习风生……又想起一首欢歌——年年四月,怀乡的四月,云雾缭绕的山上,此茶此情……品茗神思,人与茶,仿佛都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立在风中梳理自己。

阅读《茶经》的日子,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那古往今来的茶人和茶事,似都能与现实产生联想,这美丽的影像,一时间居然成了我感官世界里的全部。

在白日微苦的茶烟轻扬之后,给自己一点甜,带入梦境。而能将一颗心至素至简到底的,大约《茶经》一书是可以抵达的。

情绪下的焦虑

文/东山峰人88

我留念儿时街头巷尾人家门前摆放的茶摊。一个小桌或一个小櫈摆上几个或十几个玻璃杯子、扣上平板玻璃盖,一杯杯桔红色、桔黄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晃动,像极了当时最时髦的饮料,挑逗着年少的眼球和渴望,然后透着一股清凉诱人口渴的馋咽。

小时候,在无处可藏的炎热中,有种茁壮成长的无限潜力,活动量大,体内水分蒸发快,常常会因此感觉喉干舌操,一分钱一杯或两杯的茶水便成了我止渴的最佳饮料。而今,随便你怎样寻觅,却再难发现它的痕迹了。那种消声匿迹的街头玻璃杯茶摊的印记,恐怕变成了80、90后们头脑中一种久远的传说。

现在,高节奏的社会发展,意味着过往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启,因此,人们已习惯于出门自带水杯以求卫生、方便、解渴。而且街头的超市和商店,各种饮料及冰茶比比皆是,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茶摊,如果说还能寻找茶摊的印记的话,只能在街边茶馆找到,但那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曾经,那些不被正视的压力,都被压缩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现实中,日益收紧退休后的生活上升指数,高昂的房价,带孙、送孙读书、做饭。把伤疤当成勋章的我们,都被一点点吞噬了梦想的空间。让人变成为一个被钉在屋内的玩偶。

而城市茶摊现象,用一种文化为我们构筑起了精神乐园,讲透了恒久不变的人性。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超凡脱俗、光怪陆离,但其实又跟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喧哗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在清晨时分再度响起。嘈杂的吆喝此起彼伏,搅动着初夏躁动的清凉。茶瓶、茶杯放在折叠桌上,躺在靠背的塑料椅上,扒开双脚,盯着往来的人群,盘算起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让人脸颊不由得泛起了微微红晕。那些挑担小贩、菜农的瓜果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洒着一层诱人的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想要俯下身,拿起来凑在鼻子下闻一闻透着水汽的清香。卖黑市香烟和男性秘方药的小贩,拿着铅印‘六合彩’信息买吗的市民们都穿梭在各茶桌边,舞动着城市市民心态的欢乐。

久违的街头茶馆,这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茶摊,是在城市街边、树林、空地中开发出来的,几张折叠桌和塑料凳子就支撑着城市市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三五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在这种休闲方式下集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法一上午时光,有的回家还不忘记捎上一把小菜,真是把市民生活过到了极致。

三、四元钱一杯的茶逗留半天,付费不大,平民消费的起。这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就是城市存在的意义。这种以市民休闲方式的街头茶馆,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正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城市是因人而创造出来的,而非人为城市而生,是人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力。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以财富扫出一片天下,却在街头巷尾的茶摊里,凭着“有趣灵魂之人”的集散地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恐怕这是要算一个。

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生活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生活对弈。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在成年后,越过层层心理屏障将对世界的认知碎骨回炉、淬火重生的滋味。其中多少苦辣辛酸,冷暖自知。只是,不一样的经历,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好与坏,都得照单全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命运'

搁在往年,我是不大出门的,喜欢宅在家里自娱自乐,外面的喧闹,同学的邀请,慢慢地我也涉世到市民生活尚浅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外面的热闹又容易成为我个体的经验,常常读书宅在家中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如是我便成为混迹于城市的市民生活中的常客了。

街头茶馆的涌现,折射出许多市民心态,在焦虑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感觉有一种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诸多的不满意,并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导开来。大家谈到更多的是当今的人与社会关系,众口一词的破题思路在于;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的关系,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希望;公共服务到位,希望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希望;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希望;社会循环,能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形成新的凝聚力。希望退休后取消双轨制,大病有保障;这种情绪下的震撼观感,能引起每个公民的情感共鸣。这不是略微’乏善可陈‘,而是’善莫大焉。‘。

一晃,已经六十五年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眼看这人生就要过去一大半了。生活其实都不易,生命本多磨难。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她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决定亲自尝试在六个城市打不同的工。她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断掉了以前所有朋友的联系,只留下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她发现,穷人的生活只有两个字:权衡。权衡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脑力和动力,变富基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去打工的芭芭拉只会沦为一个工作机器,她无力去想、去做任何其他事情,直到情绪崩溃。六份工作的结局,皆是如此。这就是穷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很难从这个循环中突破。

纵观我自己几十几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分享过去了的历程。曾经那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在少年,中年和心灵上许多遗憾。而退休后出现的空余,使我更进一步有了怀念的提升,青春与无知第一次可以在1972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生活会把每一个成年人打回原形,乃至我退休后又重新交换思想。

偶尔,与朋友在上档次的茶馆喝茶,扯到一些有关’品茶‘之事,就略知一些这方面知识了。切一杯茶,茶叶内含物质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如果茶水泡好后放置久了,里面的茶多酚就会被氧化变色,呈深褐,茶水颜色变深。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但是,在街头巷尾喝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茶馆的茶叶一般就是一二十元一斤,冲泡的水也是平常的自来水。然而老百姓喝它,喝的是一种叫过日子的状况,喝的是一种心态。茶摊上人手一杯茶,很是惬意,也很契合他们慢日子的调性,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日子实在是太闲适了。

茶水钱也从过去几分、几毛涨到几元、几十元不等。看日子品质是提高了,大家也是愈加的会享受了,许多人点评这种街头市民文化都说是用茶水泡出来的城市,此处,随眼可见带杯、端杯的人。喝茶,喝出了人生的个性,从一些人手中的拿的茶杯就能看的出来,他虽不是一个精美的品茶人,但他喝茶是为了解渴聊天,有些人喝茶便是日子的品质和寻求,茶文明也是深化到了每个长沙市民的心里,有人调侃;假如你在大街上找不到的人,能够去街头巷尾茶摊上或茶馆试试,保不准他们都泡在茶馆里头了。

现在人们品茶是一种休闲方式的享受,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自然产物,或是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喝茶人的心态各异,但我觉得还应该含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我现在变得喜爱喝茶了,喜爱在茶馆里头听听朋友论国事家事,论自己的沧桑,谈奇闻异事。喜欢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看看路旁边行走的人,看花遛鸟,看人生百态,感触城市市民文化和气味,也是观察到文化层次留白边缘上的笔触。

  在喝茶当中,我看到许多鬓角染上雪白的人,看见在眼尾皱纹炸开了花的人,就此感叹,时光伴随我长大,也在催我变老,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如今,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我常想;人活着,多研究人性,少试探人心。研究人性,你会看淡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你会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透,而试探人心,多半会让自己失望,寒心,乃至痛苦。我们经常说,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这说的就是人心会变。社会由人组成,社会的复杂,其实就是人心的复杂,人心的复杂,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

由年老而成熟,由成熟而悟出许多人性的本质,但不知茶友们是否赞成这样的说法呢?每个喝茶的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坐上茶桌呢,端起一杯茶的呢?

喝茶,真想选择一个优雅的环境、叫上几个知心朋友泡上一壶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纵观人生百态,不由得使我想起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甚至表面上还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却是有许多问题的。它的缺陷最明显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公证。它规定了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权贵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然而,当这些空洞和虚伪的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意识和道德便自然会堕落崩溃。现实早已把这种儒家人生哲学思想驳得体无完肤。

人群中、茶馆里、聚会的交谈中,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当今社会结构与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公务员与非正规就业市场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就业与失业指标等方面的分化非常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谈论茶摊后扯上这些事,或许是反映市民中间对社会矛盾的真实看法,它会使你内心受到煎熬,并透支着你对社会的希望。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我也没有那么卑微低贱,只是匍匐在现实的尘埃中,较理性客观的发表了一些看法,因为,单级的思想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吞噬所有观点的价值。是否招来了一些人无端的攻击,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什么叫成熟?有人说;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我承认,在情绪下有许多焦虑。但有幸接触到街头巷尾的人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思想上的盛宴。’焦虑‘这个名字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从不刻意去翻动,他却已经在你心上千回百转,如影随形,让你避无可避,心痛到无法呼吸。

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然而,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

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2020.6.9草

喝茶

文/谢永帅

今晚注定成了不眼之夜,22点半左右想睡,可将近1小时过去,确毫无睡意,辗转反侧,脑子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想想反正睡不着,还是写点东西,也好久未写,不是不写,只是这段时间有点忙。

白天很早,在杭的几位好同学好朋友就约晚上去西湖边喝茶,许久未曾谋面,也许久未碰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有点想聚一起畅所欲言。本来周一是休息时间,可下午安排了加班,把手头工作忙忙完,就迫不及待地去西湖边茶室,由于没车,从丁桥坐地铁到西湖到也快,等我到时,几位好同学都巳点了满满一桌吃的东西,每人一壶茶。

对于我这不擅饮酒的人来说,这再好不过了,养生。几位同学也是都有开车过来的,都秉着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酒的理念,边喝边聊天。白天在群里说一起喝茶,二师兄还说自己晚上有事可能去不了。被阿良说了句,二师兄你是这次聚会组织带头人,结课二师兄都不好意思拒绝了,来得挺早,哈时候二师兄也学会打太极了,可这太极打得也不像阿!这只不过是开个玩笑,二师兄是家里千金今年高考金榜题名有喜,所以比较忙。

还有个意外是阿汉兄弟出场感觉意外,原来阿汉兄弟的公子今年也是十年磨一剑,宝剑出鞘。孩子永远是父母亲的话题和希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大多是只有独苗,高级点的二胎。因为我们经历多兄弟姐妹的苦终,也深知我们父母为培养这么多孩子的辛酸,也应了那个年代生育计划,让我们没了多生的动力。根本原因也有经济条件之因素,所以我们放弃了很多,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每件事情存在都有着它的道理。

几位好同学好朋友在一起总是那么畅快淋漓,时间一瞬间就到分别的时候,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今日的分别也是它日再聚的前奏。不管聚与散,好兄弟之情永远像那浓浓的茶水之中,越喝越醇,越喝越好喝,永远真真切切,永远诚诚恳恳。

也不知道今晚怎样才睡得觉,一口气做了50个俯卧撑,感觉可以跟戈子PK一下了

乡下的茶

文/周华诚

喝茶,在我们乡下很不讲究。喝茶以前是文人雅士的事情,还跟僧人有关——所谓禅茶一味,是这个意思。但我们乡下方圆十里,没有一座庙,也没有和尚,更没有什么士大夫,所以喝茶的事,对于村里人来说,就只是限于解渴。

但是,山上有一片茶园;各家的屋后地角,也有零星的几行茶树。到了春天,妇女们就结伴上山采茶。那些茶树从来也不见有人去打理它,只是任性生长;采茶也是一件想到了才会去做的事,并不一定非去不可。有人约了,才去采一些——妇女们在腰间别一条围裙,采了茶叶,再用围裙兜着回来了——随随意意的样子;茶叶总计没有多少片,似乎她们在茶山上谈天说笑,才是一件正经事。

我在村庄里的小学校念书,虽说是小学校,统共也没有几个学生,但劳动课却是有的。春天里也会有一天,大家集体上山采茶。

那简直是跟放假一样。老师带着全校的学生,围拢在一丛一丛的茶树前,采茶。云朵上的山坡。绿油油的茶园。一个小孩子,能采得了多少茶叶呢——况且又不时有小野笋、野草莓、山雀、百合花吸引我们的注意。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采茶,最大的好处,就是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吹风——吹着山野的风。

我们把采来的茶叶,统一交给老师,老师再统一过秤,交给茶园的主人——似乎是村集体。这样采茶,有些许微薄的工钱,统一算给学校,也可以添置一点柴火,或者换置一些油印试卷的蜡纸。至于那些茶叶,村里的人,会在炒制好以后,又再送一些到学校里来。到底是春天采的新茶呢——吃过午饭后,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操场追逐奔跑,年纪大的李老师和年纪轻的刘老师,还有蒸饭的奶奶,一起在门前的旗杆旁坐下来,用大茶缸喝茶。

李老师左手举着一本音乐书,右手端着大茶缸,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喃喃唱着“哆来米发嗦”。下午有音乐课呢。

很多年以后,我到了城市,才知道好的茶叶,居然那么贵。

茶叶为什么会贵呢,无非是一些树的叶子,无非是把树叶子烘干了,再用开水把叶子泡开;无非是一些苦的东西,一些涩的东西。村庄里的老人,喜欢泡浓酽的茶,用的是老茶根——既有粗茶梗,又有大张的老茶叶,根本不是现在人所讲究的“一旗一枪”那样的嫩芽。一个茶缸里面,大半缸都是茶叶茶梗。耕田人下田劳作,也会带上一大缸浓茶。暑假里割稻子,父亲会带上一钢精锅的茶,放在稻田阴凉处。割稻子累极了时,我们就坐在水稻的中间,大口大口地喝那些浓茶。滚烫的风,吹到脸上,我们觉得那浓茶也是甘甜无比。

在我们乡下,并没有“茶道”这样的说法。茶有什么道,无非是倒茶而已。客人到家里来,定要泡一杯茶。至于茶的泡法,真的一点儿都不讲究,茶杯干净一些,茶壶里的水滚烫一些,就好。茶凉了,再添水。再喝,再添水。仅此而已。

这些天我在读一本书,说到日本的茶。有个人叫武野绍鸥,说过一句话:“如若茶不凉,甘愿一日饮。”他还说到一些关于喝茶的事。我就想到,我们中国人喝茶,是讲究茶叶的多;而日本人的茶道,大约是离茶叶比较远了,讲究那喝茶的过程。而在我的乡下呢,茶叶并不讲究,喝茶的过程也不讲究,茶壶茶杯统统都不讲究——那么,我们讲究的是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的采茶,农人们的喝茶,却觉得那粗陋简寒的样子,是那样的“侘寂”——或许,那应该才是真正的“道”吧。

人生如茶

文/谭永强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喝茶,想想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每每饭后与妻茶几前对坐,没有电视的嘈杂,没有舒缓的音乐,只为体会品茶时的那种悠然和闲静。

喝茶最好的意境自然是在茶楼,欣赏着茶艺姑娘精湛娴熟的技艺,看那茶叶在透明的杯中翻滚腾挪,兰花指在杯丛中留恋往返,实在惬意。

除却茶楼,我更多的是在自家与妻子对饮,虽只有洗茶、泡茶、倒茶、喝茶的简单程序,也颇有点小资情调。看茶叶在水中缓缓沁出气泡,心情随着枝叶尽情舒展,或清雅或醇香的气味便在鼻息间浮动。一茶入口,轻声细语中增进感情,加深了解;品甘啜露间化解愁绪,开阔心境。

喝茶也有独饮之时。茶海之上,茶杯一字排开,像将军检阅士兵,如君王临幸美色。第一杯涩,第二杯香,第三杯醇,第四杯雅,第五杯淡……禅意正浓!待关公巡城六遍,俺发微信,朋友便虐笑道:独自喝茶喝到这境界实属不易,无人可及。

茶如人生,清幽中夹杂着恬静,醇香中回味着苦楚;人生如茶,繁华落尽,甘于平淡,归于宁静。

品茶紫阳城

文/张志强

受友人相邀,盛夏时节,我终于有机会游览了一趟陕南的巴山汉水。在荡舟安康瀛湖,参观了景色奇特的旬阳老县城之后,一路兴致来到久慕盛名的产茶名城——紫阳。

紫阳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历史文化古城,在群山环抱、丛林绿涛中,清幽的汉江围城而过。城区虽不大,却极秀美,街路虽不宽,却青石铺垫,干净清爽。午后三点左右,我们刚安排好住处,陪同的友人小陈就说:“走,喝茶去!”

来紫阳的目的,就是想品味一下地道的紫阳茶,这不仅是我多年的心愿,也因为我在卫生部门工作,常听医学专家讲陕南一带的绿茶,尤以紫阳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和锌含量较高,对维护人体健康很有益处,因而来紫阳喝茶的兴趣很高。

拐过两个街弯,当我们一行三人,被引领到临江而建的一座茶楼时,门口一副手写木刻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才引汉江水,又食紫阳茶”,横批是“顶上茗饮”。挑帘进门后,一位六旬开外的店主,赶忙放下手中的蒲扇,笑嘻嘻地搬竹椅,擦桌子。听说我们来自西安,第一次到紫阳喝茶,就热情介绍紫阳茶的历史,又神秘地告知,茶含天地灵气,自然风魂,因而饮茶要心静气和,清心寡欲,慢酌慢饮,不可性急心躁。说着,他叫我们先洗了手,擦把脸,安心坐好,先吃着桌上几个小碟内的瓜籽、干果。十多分钟后,茶泡好了,揭开小碗瓷盖,一股飘出的淡淡蒸汽中,充溢着浓浓的香味。“好茶,好茶呀!”同伴刘先生先声赞美。只见那小碗中的茶丝,慢慢舒展开来,一芽一叶,半浮半沉,汤色绿中透黄,清澈鲜亮。再闻其味,淡雅香醇,清悠绵长,顷刻沁人心脾。没等我们发问,店主即答:“这茶是自家园子的,采自今年清明节。看你们是省城来的贵客,今日就为大家泡壶紫阳当地产的上等春茶。”

说起泡茶,这位学过中医的店主介绍道:“茶离不开水,水滋养着茶。不仅茶树的生长要有适宜的温度和地下湿度,泡茶也很讲究水质和水温。咱陕南汉江沿岸的气候就适宜作务茶园,而经过处理的干净汉江水,煮沸后其软硬度亦适合泡茶。可你们今天喝的茶水,是从江对岸一个叫龙泉沟的山泉接取来的。”正说着,一位穿桃红短袖的女服务员,从一个白色大塑料桶里舀出一瓢水来,观其透明闪亮,清凉凛冽,果真是山泉水呢!

好茶又碰上了好店主,我们真幸运。这位店主懂经营,又健谈。他不停歇地给我们介绍喝茶的知识。说茶是注入人体的精灵,因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既能醒脑提神,开胃消食,又能补虚减肥,软化血管,降压降脂,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强壮筋骨、延长寿命的保健效果。末了,他又叮咛,喝茶有“六不宜”:刚吃完饭不喝茶(饭后一小时再饮);身体发热时不喝茶;不喝头遍茶(防止茶叶上的残留农药污染);不喝刚烧开的滚水茶(最好用灌在热水瓶中的开水);不喝凉茶和隔夜茶,要喝热茶和温茶;不喝采摘半个月内的新茶(新茶饮用要在半月后)。

冲茶三巡过后,天色已晚。眺望窗外,汉江被那橘红的晚霞映照得五光十色,渔歌互答中,耳畔又传来对面巴山峡谷中襄渝线火车的鸣笛声。

茶香未消,我心却醉了,沉醉在这紫阳的山水间……

客来茶当酒

文/疏泽民

早些年,年轻气盛,我是不饮茶的。不饮茶,总得喝点别的吧?对了,喝酒。每逢饭局,一桌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后来,我对酒渐渐感到厌恶,不喜欢酒局,却爱上饮茶了。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捻一撮绿茶,放进茶具,倒少许开水浇湿,浸润,几分钟后,再倒入热水冲泡,便可饮用。端起茶杯轻啜一口,顿觉口舌生津,连饮几杯,更是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每一处毛孔、每一根神经都无比舒坦,仿佛走进蓬勃的春天。

晚上下班回家,我也喜欢喝茶,尤其是周末,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迟到,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惬意的,轻松的。独坐窗前,沏一壶山野绿茶,就着温暖的灯光,捧读一本文集,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夜深人静,窗外飘来阵阵桅子花香,案头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墨香,而从茶杯里溢出的幽幽茶香,带着山间的草木气息,将我包裹。

沏茶,我喜欢选用白色陶瓷杯,或是透明玻璃杯。洁白的陶瓷杯,碧绿的茶汤,映衬出绿茶的清淳与优雅。透过翡翠般晶莹的茶汤,我似能看到采茶女的纤纤玉手和浅浅笑靥,看到漫山的青翠和满坡的蓬勃。轻吹一口,杯中荡起春波,感觉杯子里盛的不是茶,而是山间的春天,是大自然的精华。而透过透明的玻璃杯,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焙干紧缩的茶叶是怎样在沸水中涅盘:先是上下翻滚,旋转,沉浮,接着渐渐舒展,像花儿一样慢慢将自己打开,绽放。我的心绪,也随着杯中的茶叶,一点点打开,舒展,怒放。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酒往往是人间关系的润滑剂,饮酒宜于人多,饮酒者一般在兴奋中相互沟通,因而酒场总是充斥喧嚣闹腾。而茶则不同,它是清心剂,醒脑汤,它宜于人少,三五知己,就可以在平静中享受交往的乐趣,因而多了一份清雅,显得幽静而清心。宋人杜小山《寒食》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想,能以茶当酒,定是遇上志同道合之人呢。

在居住的小城,我结交了三五个文友,一旦有闲,便相邀相聚,一边喝茶,一边煮文,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周作人先生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虽然没能达到“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境界,但能喜结清友诤友,淡泊致远,在幽幽的茶香中细品“客来茶当酒、坐饮一杯春、煮文论道”的人生况味,也算是有福的了。

老字号

文/江泽涵

八十年前,长街茶馆林立,如今只剩一家“围鼓茶馆”了。楼内无人唱围鼓,而每日宾客满堂。

得从那群热爱围鼓的四川青年说起。人多之地,又有闲情的,不是街口,而是茶馆。他们说明来意,无钱交租金,属友情支持。战争、内乱不止,生意惨淡,老板们不愿白让,纷纷婉拒了。

只剩最后一家小茶铺,他们抱最后一丝希望,与老板沟通。老板叹息:“都难。”点头同意,还帮他们张贴海报。

第二天,茶铺满座,人来了,不管喝茶,还是听围鼓,都该点壶茶嘛。要评要说,更该喝茶。一共唱了七天,客人每天都把茶铺围了个水泄不通。

其他茶楼都巴巴望着客人朝这儿涌。有个老板厚起脸皮,提礼请四川青年去。他们不愿做不义之人,同样婉拒。

就在这几天,喝茶或说听戏,多了个名堂,叫做“吃围鼓茶”,茶铺趁机改名为“围鼓茶馆”。

围鼓青年走了,客人要喝茶了,也还会来围鼓茶馆,把本是别家的客人也引了过去。他们对这儿的回忆更深,还有着几分眷恋。

孩子随大人,后代想到喝茶了,当然也来熟悉的围鼓茶馆。茶客世代垄断了,其他茶馆只能关门大吉。

“结善缘得善果”是很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老字号必然是做到了。老字号之所以老而留存,大概就在于此吧。

文/白艺乐

爸爸爱喝茶,妈妈也爱喝茶,家里有限的空间中,再多家具也比不上一套茶具、几把摇椅平添的惬意悠闲。取几盏精致的青瓷茶杯,看着杯中茶汤剔透、明净的颜色,你会感到小小的茶杯中包含了一世界的春色。

中国的茶叶生长在气候温和湿润的山上,茶树多为一丛丛的矮株。清秀的采茶姑娘背着茶篓,素手拈着青嫩新叶,便是赏心悦目的一幅美景。也有像普洱一样高挑的茶树,枝繁叶茂地撑开一方天地,一长就是上百年。谙熟传统工艺的师傅把茶烘焙炒制,就送入家家户户。至于泡茶,陆羽《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生长中就汲取山水精华的茶叶自然也要终日流淌过明月青石的山水作陪,百姓家平常的井水就显得污染了茶叶的灵性。煮沸水,洗茶具,泡茶,品味……我不大懂得这些程序,可我十分喜欢茶水在精美茶具中盛满清亮的感觉,不急不躁,赏心悦目,水中浸润了茶的芬芳醇厚,周身都蕴含了天地间的灵气。当不可言说的茶香弥漫开来,身处喧嚣陋室也有刘禹锡、李白饮茗谈诗的雅趣。

茶随时光的车轮走过了上千年,边陲的茶马古道上有它的醇香,大西洋的货轮也铭记它乘风破浪的姿态。清茶两杯知音畅谈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文人圣贤以茶为伴写下不朽名篇的诗香茶香更撩人心弦。如此看来,茶似乎从不局限于人为的设置,其韵味与自然已融为一体。名目繁多讲究的茶道,虽说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但在我看来却是把茶放进了玉做的樊笼,少了洒脱的天然之气,失却了放逐人心的功能。而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社会环境恶化,品茶的“品”显得无足轻重,人们把茶当作饮品,用浮躁轻薄的眼光玷污了她。

尽管如此,我在喝茶时仍能从中觅到一方清净之地,茶香中有侠客的快意,有文人的志得意满,有王侯将相的运筹帷幄。人们爱茶,所以赋予它无比雅致的名字:碧潭飘雪、日铸雪芽,人们渴望从茶中寻觅到的心境也可见一二了。

气定神闲一杯茶

文/王征桦

看看闲书,下下闲棋,自然就生出些闲情来,有闲情就一定要有茶。楼上煮茶,推窗看屋外柳绿桃红,觅得了一丝闲适;杯茶在手,口齿弥香,更是能生出许多闲趣来。

我年少时不知茶滋味,看一眼茶都嫌多;到了中年,烦恼的事一桩接一桩,心浮气躁,无甚乐趣。偶尔的闲情,让我居然和茶有了缘。饮茶时间长了,慢慢地也看出杯中的气象来。一注热水冲下,玻璃盏内,云卷云舒,波起浪涌;而后再看,指掌之间,竟能看见丝丝绿芽在盏中似青衣水袖,霓裳曼舞。端坐桌前,细细品一杯好茶,不觉气定神闲起来。

某日,我到一家茶艺馆喝茶,这次喝茶让我明白,茶不仅可以给你以闲趣,还可让你见识雅艺。在茶艺馆,几个娉婷少女,绕指提壶,煎茶之时,将头一遍茶水倒掉,再慢慢地冲泡,茶具、水温、火候、仪态都大有讲究。

绿茶如同青花瓷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红茶呢,似艳丽的牡丹芍药,洗遍香肌粉未匀。惊叹之中,表演结束了,娉婷少女走下台来,纤手一送,一小杯绿茶端到了我的面前,果然“从来佳茗似佳人”,端茶人和杯中茶交相辉映,令人陶醉,让人赞叹。这样的茶艺熏陶,不仅使得品茶人见习了礼仪,更感受到美的意境与诗意。茶道,因为慢、柔、玄妙,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适合独坐之人,适合咏诗之人,适合会心佳客。

茶带来的闲趣,除了喝茶,还有采茶。我曾在春寒料峭时爬到山顶的茶园采茶。山顶的茶,因远离俗世,它是洁净的;因人迹罕至,它是寂寥的;又因为无时无刻不在吸收雨的灵气、雪的精魂,它又是飘逸无尘、清香袭人的。喝茶风雅,品这生长于云雾之中的高山茶,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向往那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让生活慢下来,以一份闲适之心,气定神闲地品杯好茶,这是对忙忙碌碌的自己的一份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