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食品散文

2022/12/28经典文章

食品散文(精选8篇)

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广雅》一书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平度人称饺子为“箍渣”。在当地土语中,把形容穷日子“吃糠咽菜”的话说成“吃渣咽菜”。这里的“渣”,就是“馇”小豆腐用的野菜或菜叶子之类的“渣”。做小豆腐叫“馇渣”,那么,穷人家吃不起肉饺子,以“渣”为馅,把“渣”用面饼“箍”起来,这便是“箍渣”俗称的来历。这样,还要美其名曰“素饺子”。有道是“好吃不如饺子”,平度的“箍渣”,却留下了穷苦老百姓长年累月食不果腹的辛酸记忆。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饺子也成了家常便饭了。

“拜拜”垃圾食品

文/毕丽蓉

什么是垃圾食品呢?现在,我对此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垃圾食品就是热量高,含盐高,几乎没有任何营养和维生素的食品。

以前,我最喜欢吃什么“麻辣条”“牛干巴”“火腿肠”……一次放学,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高兴得直点头,心想,啊哈!又可以吃上小食品喽!我连蹦带跳地飞出了家门,像一只迷恋飞虫的燕子一样,向小食品铺“飞”去。我用5元钱买了几根果冻条,又买了3包“牛干巴”和5包“麻辣条”装在口袋里,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满口流油地品尝着香香的味道,吃完了又舔了舔手指,生怕被浪费。吃完了还沉浸在美味之中,我又拿出一根果冻条,撕不开口,我又咬又拧,终于撕开了,我为自己失去的体力惋惜,忙喝了一瓶红牛将失去的体力补上。最后全吃完了。我不禁感叹:“真爽呀!美味极了!真是天下第一的美味,无物能比呀!”

后来,通过一则食品报告,我改变了对小食品的看法:由以前的爱不释手,到现在的毫无兴趣,甚至对其恨之入骨。一次,同学给了我半包“牛干巴”,我想都没想就扔到了水里,同学心痛地问我:“你以前不是很喜欢吃它的吗?现在为何把它给扔了呢?”我对他说:“等一会答案就揭晓了,你耐心等待!”语气中充满了对小食品的厌恶。果然,过了几分钟之后,那‘牛干巴’被水泡得比筷子还粗,这时,我对他说:“这就是膨化食品,里面有大量的膨化剂,对人体伤害很大!”

现在,我知道了吃什么样的食品才能使身体健康了。首先,要吃有营养的食品,如:低脂肪,多吃蔬菜、瓜果,荤素搭配合理。不吃那些对身体有害的油炸类、烧烤类食品,多吃一些含维生素高的食品。

所以,我要向垃圾食品说“拜拜”,垃圾食品对我们的身体危害太大了!我们小学生要学会食品消费维权,和垃圾食品一刀两断!不让那些不法商人钻空子,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然,我们儿童也属于消费者当中的一员,也受法律的保护!

未来的饮食

文/普春燕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品种,琳琅满目的食品已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大量的白色污染、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为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没有一种新型食物呢?

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会努力解决许多问题,发明创造出许多千奇百怪、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型食品。

最流行的要数环保型食品了。环保型食品的总量占全银河系的85%以上。举个例子,比如环保型汉堡,是用环保麦子、环保果精制成的,它有牛肉、鸡蛋等味道,蛋白质也比牛肉、鸡蛋多上百倍,咬上去香脆可口,包装袋也是能吃的。我们吃了这种包装袋会开胃健脾,能清理肠道内的细菌,既环保又健康,多好啊!

还有人造食品,味道也不错。有一些野生动物的肉非常好吃,但吃了又会使他们灭绝。怎么办呢?不要紧,用人造野生肉,它模拟野生动物的肉味和营养,含有维生素A、B、C、D、E和高蛋白等多种成分。这种食品是提取野生动物的细胞、活菌体,加维生素果等配制而成的。肉极其鲜美,风味独特,吃了它可以增强体质,却不会导致肥胖。

另外有一种科技食品,如五味柳条,共分五节,每一节都有不同的特点。第一节是巧克力味的,第二节是水果味的,第三节是肉味的,第四节是软糖味的,第五节是宇宙水,喝了使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还有自动调味饮料,它是采用天地之露水和水果之精华,加胡罗卜素、多维铁、锌、钙配制而成。包装外画有各种图形,如苹果、西瓜、草莓、牛奶,喜欢喝什么口味就有什么口味,喝了能提神益智,促进我们的学习与思考,可方便实惠了!

通过人类的努力,科技的进步,未来的食品比我想的还要好,你说是不是。

洋芋花开赛牡丹

文/关山狼刘杰

“洋芋花开赛牡丹”,这是乡村人们对洋芋的褒奖,也是喜欢洋芋的真情流露。在出产洋芋的地方,无论是哪个民族,不分男女老少,洋芋都是他们最喜欢的,因为无论是当做蔬菜还是充饥的主食,不管怎样制作,洋芋都是十分可口并且养胃的大众食品。

洋芋尤其是乡村人家的好伙伴呢!我老家的乡亲们,每年计划春播的时候,洋芋是首先列入计划的,而且要安排在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土地里。因为在瓜菜代粮的饥饿年代,洋芋绝对是我们的主食,因此关山林缘地带的人们就有了个“洋芋头”的绰号。

少小时节,最喜欢的就是秋季,生产队种植着大面积的洋芋,因为山里人的庄稼多是秋季作物,诸如燕麦、洋麦、荞麦、豌豆之类的,社员们忙着收割秋粮,收洋芋的任务就落在了女人和我们这些刚上小学的娃娃伙身上了。一对牛拉一张犁,一张犁后面跟五六个或者七八个娃娃,夹杂一两个女人,女人们既拾洋芋又负责监督拾洋芋的娃娃是否捡拾的干净。为了责任明确,每个人负责一段,每当牛拉的犁走过之后,犁沟里满是白的、红的、紫的洋芋,我们便欢笑着捡拾那些硕大的洋芋,尤其喜欢捡拾那些奇形怪状的洋芋,那些小一点的则不愿意捡拾,偷着用脚带点土掩埋起来,为的是躲避那些大娘大嫂的监督,何况洋芋地犁过头遍还要犁二遍的,更重要的是在地里留几颗洋芋,也好让开春断顿的时候,在地里寻找“冻死鬼”洋芋的人们有所收获。

缓晌午的时候是最热闹也最开心的时候。每年拾洋芋的时候,每天中午队里都会在附近的人家安排煮两三锅洋芋,以便大家充饥。那时候我们种植的是俗称“深眼窝”的洋芋,因为芽眼深凹而得名。深眼窝洋芋有白红紫三色,大多呈纺锤形,淀粉充足,味道香醇,很是养胃。到了缓晌午的时候,煮洋芋的人家就会用一副大笼筐挑着热气腾腾的洋芋送到地头,大人们会一拥而上,抓起一个裂开口子,笑呵呵的的洋芋,双手不住轮换着,顾不得剥去粗皮,吸吸呵呵地吞一口热洋芋送进胃里,浑身一下子就舒坦了。我们则一路小跑到煮洋芋的人家,围着锅台,专拣“坏洋芋”和有锅巴的洋芋抓,各自挑拣一小堆后,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坏洋芋”就是那种一部分因为病变开始腐朽的那种洋芋,有一种略臭却香醇悠长的味道,是我们的最爱;有锅巴的洋芋,就是一面贴着锅,被烤得焦黄的那种洋芋,又是另一种焦脆甜香的味道。有的伙伴干脆向主人家要一个大老碗,把那些笑呵呵的洋芋小心翼翼地剥去粗皮,放进大老碗里用筷子捣烂,撒一点盐,狗蹲子蹲在地上或者台阶上,幸福十足地吃起来。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能够饱饱地吃一肚子洋芋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而这种奢侈的幸福,只有在为生产队拾洋芋的时候才能享受那么几天。

关山老林里的黑沙土种出来的洋芋,面沙沙的香醇,从不伤胃,缺粮断顿的时候,一天两顿洋芋果腹都不会倒胃口或者闹肚子。只是生产队的洋芋是按工分分的,自家的自留地只有那么可怜的几分地,就是洋芋都是稀罕物,在自己家里吃的时候,从来舍不得剥皮的。

顿顿吃煮洋芋自然会使人的胃口厌倦,我的母亲那辈人就发明了不少巧做洋芋的方法。母亲们发明的那些制作洋芋食品的方法简单实惠,把土头土脑的洋芋稍微经过加工,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洋芋美食,至今都流传不衰。

母亲们那时候最常做的是打洋芋搅团和洋芋粉。洋芋搅团应该是洋芋食品里面人气指数最高的了。捡拾半笼子沙土地里的洋芋,淘洗净倒进锅里煮熟,剥去粗皮放凉,然后倒进特制的木槽里,用木榔头开始反复揉搓,及至有了粘性,就开始猛砸。打洋芋搅团不仅仅是个力气活,更有窍道在里面,会打的,响声小,搅团柔韧,凭蛮力的,响声大,教团稀松,口感极差。打好的搅团,佐以蒜泥、浆水菜,酸辣柔韧,养胃解馋,是人们最嗜好的洋芋食品。每年进入秋季,家家户户每天至少要打一顿洋芋搅团,小山村里“砰砰”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我说的洋芋粉不是洋芋做成的粉条,而是把洋芋磨成糊状物,或摊薄在铁锅里烙,或在甑芭上蒸,待到冰凉,将烙熟或者蒸熟的洋芋粉切成条状或者菱形,入锅翻炒,放盐之后就可以出锅开吃了。这种洋芋粉,柔韧劲道,口感清爽,很是馋人,也是我们最爱吃的洋芋食品。还有洋芋粉饸饹也是我们的最爱,只是由于制作太费力气,母亲们不常制作,只有来了亲戚或者贵客,才偶尔制作一两次。和烙洋芋粉一样,磨成糊状的洋芋里面掺和一点面粉,搓成手腕粗细,一拃多长的棒上笼蒸熟,必须趁热塞进饸饹床子里,紧接着就要两三个攒劲人往下压,饸饹床子下面的筛子里,就会有热气腾腾的饸饹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嘴馋的娃娃趁大人不注意,抓起一股边跑边吞吃,身后留下母亲的一声声嗔怨——这娃么,不等调和好就吃上了!

时至今日,炒洋芋粉和洋芋搅团已经上了大酒店的餐桌,成了地方上的特色食品,也深受客人们的喜爱。看着被红红绿绿映衬着的洋芋粉和洋芋搅团,还有那些各色各味的调味品,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四十多年前母亲们做的那些洋芋食品香醇的味道了,不晓得是当下的洋芋食品变了味道,还是我的胃太眷恋旧时那种只有一撮盐一筷子浆水菜的简单呢!

大雁南飞,碧空如洗。又是一年收获洋芋的时节了,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踟蹰在超市的蔬菜柜前,久久地看着那些土头土脑,略显狡黠的洋芋,好像见到了久别的父老乡亲和昔日的发小、玩伴,心里弥漫着浓郁的温馨和亲切。

儿时的年趣

文/颜士州

小时候进了腊月就数着日子盼过年了,那种兴奋的心情就甭提了。放了寒假,生产队里挨家挨户分发春节年货供应单,我们跟着大人挎着篮子兴高采烈地奔向供销合作社购置年货。除了烟、酒和煤油,大部分是我们孩子喜欢的年糕、糖果等食品。看着这些食品,谁也不能动,只有耐心等到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大人们才开始给我们分发这些糖果糕点,那时大人们常常用红纸包上几片年糕和一些糖果放在我们床头,等到年初一的早上醒来时吃,意为“新年步步高”,当然大部分糕点等食品,则由大人留到年初一的早上分给登门拜年的孩子们。

写春联也很有趣。那时候,村里有一位老先生,曾经读过私塾。进了腊月,村上农户陆续买来红纸请他写春联,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那年我已经读二年级了,常常跑到他家看他挥毫泼墨,时间长了,心中暗暗记着他的每一个笔画,默默地背着几副常用的对联。后来在我的请求下,父亲终于答应首次让我为家里写春联,对联贴上门,引来许多人评头论足,每每听到夸赞声,我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吃年夜饭最有讲究。那时,大人们先要烧香拜佛,每样菜夹一点放在另外的碗里,供先祖享用。接着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听大人们说是太上老君回到了人间,守岁的人纷纷点燃鞭炮,谁家先放,来年这家将会大吉大利。

拜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大年初一起床,穿好新衣裳,首先向父母拜年,父母们大多会用红纸包上一角二角的新票子给孩子。然后孩子们再去给爷爷奶奶婶婶一一拜年。给家里人拜过年,再到村上,给各户长辈拜年,不一会,糖果糕点就装满了口袋。

儿时过年的乐趣,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我再也不吃垃圾食品了

文/王倩

平时,我很喜欢吃零食,最喜欢的是:张雅君小妹妹、好时巧克力和薯片……

今天,李老师带来了好多种零食,都是我们喜欢的。有辣条、CC乐和香菇肥牛……我好想吃那快乐女声辣条。

李老师首先打开的是:CC乐。它五颜六色,闻上去是酸酸甜甜的。它外面带着吸管,里面是香香的果粉,真是香气扑鼻啊!

李老师又开了两包,唐僧肉的味道是又辣又麻又香,真诱人!第二包留香展翅的味道是又香又甜,真想马上啃一个。

李老师并没有让我们解馋,而是放了一些这类食品制作过程的图片。我们看了后,感到很恶心,因为里面有不合格的添加剂和讨厌的苍蝇。

李老师问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垃圾食品。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这些零食扔掉。以后不能再吃这些垃圾食品了。老师把所有零食都扔进了垃圾桶。

上完这节课,我想我再也不吃辣条、辣片了,我要跟垃圾食品说:“永别了,哼!”

豆蔻

文/王维红

儿子超哥受国内某大学邀请,回国参加学术论坛活动。前后仅一周时间。返程前一天,他说思元交代要买几味做菜的调料。我陪他去超市。接连转了几个柜台,都没买到。问他要买什么,他说:豆蔻。

豆蔻?豆蔻年华中的那两个字?我疑惑。豆蔻是调味料?

超哥说,是呀,豆蔻是很好的调味料。

好吧。陪他又转了另外两家超市,还是没买到。怎么会没有呢?他不解的神情夹杂着些许失望。看来媳妇交代的事,他很想办成。忽想起家门口的菜市场,或许会有。

于是,折回。果然菜市调味品专卖摊里,豆蔻、草果、香叶、桂皮啥的,都有。

从植物专家程耀恺老师的图说里知道,豆蔻是味草药,真不知它还是调味料。是我孤陋寡闻?好像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没有用豆蔻来调味的。

看超哥一粒粒地挑选,再一粒粒地分装进一个个食品袋中。这是生活必需品吗?我暗自摇头:这个傻博士,读书读得已近迂腐。

弱弱地问:少一味调料,也不影响食品的味道吧?

他头也不抬,却响当当地答:那怎么会不影响呢。

没去研究和对比,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想我们几十年的生活,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从前只想着吃饱穿暖,后来日子好了,觉得要吃好穿好,到现在也只是讲究一些营养搭配。可他俩似乎把实验室的一套操作流程,搬到了生活当中。每顿饭都不马虎,认真计算营养,认真操作,认真吃喝。

超哥和思元都是食品专业博士毕业。小两口一个学的是食品热加工包装,一个是食品冷加工处理。研究方向不一。超哥倾向于食品研究,而思元则更喜欢实用食品的制作。她的理想是,将来回国开一家食品作坊。

思元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发什么内容。偶尔发,要么是做了什么西点:提拉米苏、泡芙、抹茶慕斯之类,要么就是做了几道菜,什么蒜茸酱爆虾,椒盐羊排,什么日韩风格的寿司之类,大抵是她满意的作品。

他们远在美国的家,小而整洁。思元是尤其注重厨房的。春节期间,我和亲家在厨房忙活,总感叹,看这小两口的厨房,比咱大家庭的设备都全、调料都多。那天数了数,仅胡椒就有白胡椒、黑胡椒、绿胡椒、颗粒自磨胡椒几种;糖也有绵白糖、白砂糖、红糖、台湾黑方糖等。煎鸡蛋有专用固定的模子,白煮鸡蛋有小巧的滚刀可切片。拉开灶台下的抽屉,里面碗筷碟精制,刀具齐全。瓶瓶罐罐的调料,摆放得整整齐齐。

早上用餐,我们包子馒头加牛奶,三下五除二,只两三分钟就下肚了。他俩慢条斯理地在各自专用的白色西餐盘里,一步步地操作:铺开一片切片面包,中间夹上生菜,然后抹酱,再用滚刀将白煮的鸡蛋切成一片一片,均匀铺好,撒上研磨的胡椒或其它调料,最后再合上一片面包片,就着一杯牛奶或咖啡类饮品,在慢时光里,细嚼慢咽。

我和亲家常窃笑,现在是二人世界,看以后你俩可还会这样慢。

小两口回国。看我们还沿袭着旧传统,喜欢吃雪里蕻烧肉,喜欢吃香肠咸鱼,喜欢臭小菜蒸豆腐,就不住地提醒:少吃这类食品!可多年的习惯,早将我们的味觉和胃囊系统固化,哪能轻易改变。他们带回的咖啡、营养米、牛奶添加物,也常被我放到过期。

家里的冰箱已用了二十余年,超哥一再建议扔了,换个双门大容积的。可这还能用呢,怎下得手扔?那天得闲,他俩帮我整理厨房,将碗柜里多年不用的碗、杯、罐,扔了好几筐。

“断舍离”的决绝,自然使厨房整洁一新。

生活空间可简洁,但生活品质不能马虎,这或许是他们共同的理念。看小两口做一道香煎三文鱼,在前期腌制时,需加多少料酒,腌制多长时间,都是严格把控。看来这卤牛肉要加的豆蔻香果等大料,于他们来说,自然一味也不可少。

回家查阅了豆蔻的相关资料。豆蔻,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烹调中可去异味、增辛香。难怪超哥如此认真,原来豆蔻用于卤水以及火锅,会加一味特殊的香。这样的香,提升了食物的品质,自然会在唇齿之间留下特别的口感体验。

豆蔻本美好。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妙龄少女。宋朝谢逸有诗云:“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在《赠别》里,也用早春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如今“豆蔻年华”虽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年岁,但大致指代美好的况味。

豆蔻,是年华姣好的代名词;豆蔻,是生活的调味料。认真打理生活,认真对待一日三餐,浅酌慢饮,从这些过程中去享受生命,热爱生活,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蒋勋先生曾说,我们吃东西不只是求饱,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如此来看,两个食品学博士,用心对待食物的态度,倒值得我这厨房大妈学习了。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文/姜秋实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中的这句话无疑是中国吃文化最直观的注脚。

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里里外外都离不开一个“吃”字。上至先哲圣人的文史专着,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有“吃了吗?”这样最朴实的问候,又有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句,再有享誉海内外的八大菜系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吃文化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从整个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到道德伦理体系的构建,吃文化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使中华文明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吃文化的国家却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假羊肉,种种与食物挂钩的新词汇刺痛了人们的双眼。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如果食品安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那么,宝贵的餐饮文明该如何得以延续?牢筑舌尖上的防线,传承优秀的餐饮文明已是刻不容缓。

维护食品安全,共创餐饮文明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食品黑加工点进行排查和取缔;依相关法律法规对不法分子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按照分环节监管的原则,对食品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协调卫生、工商、质量等各个部门的力量,明确细化各环节的监管措施;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对职能部门中负有责任的人员依法进行追究;充分发挥媒体与社会的监督作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予以曝光,鼓励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活动,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责任,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协助其真正做到安全经营。

在政府的领导下,食品生产者也不能一味消极被动。“食“字告诉我们人要有良心。生产经营者们不能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做出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事情,需看到这样做的后果不是大把金钱而是冰冷的手铐,踏踏实实地按良心做事才是长久之道,才能得到老百姓们也就是消费者们的信任。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对于这种与生命安全紧密相关的事情自然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现不法分子违法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时,切不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姑息养奸,一定要向相关部门举报,让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又何谈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呢?只有家家户户都能有一张让人放心的餐桌,人民才有力气去实现美丽的中国梦。为了延续光辉灿烂的餐饮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