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自然散文

2022/12/27经典文章

自然散文(精选20篇)

新辞与旧曲

文/潘碧秀

青涩了谁的流年?看断了的仄仄辞章缥缈在风里。

生的一次次登场,女孩说:尽力即闪亮。

风诉婉约的痴迷与流连,是若干白玉兰花瓣铺陈在径,斜倚着沉溺。

此岸的风景写意在万般自然的纯真里了,彼岸的风景要靠心筑才会生动。

鸟儿站在一米枝头摇曳着恋恋自然的逍遥,我的呢,在一介晨的祈愿里,不言怠地逐游。

一日有一日的内容,有曰:年华是将所有空白的缺用心填补,最后的最后才会是真色泽。

三月,有鸟鸣声坠在誓言的边上,些许童话梦幻了的失真。

新辞与旧曲,是一介灵魂走过往事,多了一份沉淀。无它,一切向好里游走。

恋的情怀,书在三丈楼台的柔和里了。

心安处即殿堂,一支笔、若干书册,浮世烟云淡淡,飘曳过眉睫的,值得与不值得,又有几?

哲人:一万个小时,一万个小时之外,所有一切会是水到渠成。

——答案在时间里。

天穹有多迢遥,万丈?所有模糊了的数字只诠写着一翦意念。

梦之翼,舞在日子寻常的边上。因为选择了珍惜时光,于是只余唯一的专注。

谁家檐下自制的土风铃,有一下没一下地摇晃着只属于自己的休闲。

是一翦春风拂乱了平静的存在。

走进盛夏,寻觅清风

文/路人

太阳在日出日落间南来北移,四季在花开花落中更迭轮回,时光在不慌不忙中走入七月。

盛夏,阳光总是那样火力四射、近于刻毒,似乎要将大地烤焦。人们,也总是那样火里水里、一筹莫展。什么夏的热烈,什么夏的热情,什么夏的奔放,那都是对抒情者而言。而我,只想在这火一般的世界里,在这酷暑难耐的焦躁中寻得一缕清风,觅揽一处静好,追享一份安逸。这才是,安度夏日的最高境界。

寻一缕自然的清风,相约在清晨。一年中,数夏季太阳最勤劳,清晨五点多,东方鱼白、晨光熹微。大气中没有雾霾,天地间明朗澄澈,晨曦之中的清风,徐徐袭来,吹襟拂面,沁人心脾,说不出的清新,道不尽的舒服,而这等美好,似乎只属于早起者的专享。

寻一缕自然的清风,相约在绿荫底下。时针前移,太阳爬高,骄阳底下,绿荫之处,习习凉风不时出没,飘飘逸逸,轻轻柔柔,好不惬意。如若不便出屋,习惯使然,推开前窗,打开后窗,清风徐来,流入流出,自然如怡,吹进人心,丝丝浅幽,爽在其中。

寻一缕手动的清风,尽享在扇子的摇动中。漫漫盛夏,骄阳似火,似烤的燥,如蒸的热,不管坐着、站着,还是躺着、斜着,不论是闲着、静着,还是动着、干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姿式,不同的状态,一样的感受,一样的流汗,一样的心躁不安。每每此刻,一把扇子在手,搅动一团静默的气流,感受一抹瞬间的清醒,舒爽一把昏沉的头脑,缓解一下受困的自我。手动、扇摇、风起,纳凉好工具,凉风迎头绕,一把把扇儿成了盛夏城乡流动的风景。难以忘怀的是父母的蒲扇,盛夏难眠时刻,轻摇的扇儿与静躺的孩童,绘就了动静相和的亲情画卷。还有手摇蒲扇散步的人们,既能纳风,又可驱蚊,一把扇子,一种景致,与洒脱不羁的济公和尚可有一比。

寻一缕自然的清风,相约在雨中。最惬意的莫过于夏雨,它总是来得那样突然,它总是降临得那样热烈,它又总是那样的备受人的欢迎。呼呼的风声中,隆隆的雷声中,道道的闪电中,哗哗的雨声中,人们欢呼着,雀跃着,心中的热闷与烦躁一扫而光。粗大的雨点敲打着窗户,仿佛隔着玻璃窗在呼唤着室内的人们,“快快开窗,凉快凉快”。于是渴望清风的人们,略开窗缝,只消瞬间,一股风雨蜂拥而入,足以打湿脸颊,足以吹醒头脑,哇塞,开心!舒服!过瘾!

寻一缕自然的清风,相约在夏夜。黄昏时节,大地的余热、城市的喧嚣,在落日的颓势中逐渐消歇。夜幕下,一股股轻柔和缓小风飘过夜空,掠过树梢,吹进大街小巷,流入千家万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那晚风的恩泽,去尽享那随风而来的淡淡幽香和湿润爽意,并在清风的阵阵缠绵中洗却疲劳,卸下不堪,让灵魂渐入甜甜梦乡……

然而,自然之风毕竟不能招之即来,不能随心所用,于是人们寄希望于自身力量。

感谢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力的充沛,人们物质生活的宽绰,数年间让家家户户迎来满室清凉——空调风。

人造凉风上位,自然的风渐渐不盼了,手中的扇子渐渐不摇了,居室的门窗渐渐不开了。只需接通电源,移动手指,操纵遥控,电扇飞转,空调劲吹。电制成的冷,电送来的风,立刻让室内凉,立时让人爽。任凭外头酷热难当,我自室内享尽凉爽。小至私家居室,大到公共场馆,各种电扇,各类空调,各显其能,日夜运转,乘风纳凉的科技含量节节攀升,采风制冷的器具更新换代。想起了一句话:世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造出来。

可是人是很难伺候的,相守着高档,却迎来不适。空调风的强劲、硬朗,催生了室内外高低温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室内外的冰火两重天。于是头被吹疼了,身子吹被僵了,鼻子被吹堵了,喷嚏接连不断了,感冒发烧随之而来了……于是获得一个认识,吹空调不舒服。于是重新感悟到,还是大自然的清风叫人舒畅。于是重又回到寻觅自然风和手摇扇的纳凉模式。

这真是,不时用用那电造的风,时时心念那自然的风,时而摇动那扇子的风。唯有回归自然,守望清风,才不失为盛夏之时的成人之美。然而,地球变暖,气候失常,大自然变得吝啬了,自然清风变得稀缺了,人们开始纠结了……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文/廖鹏

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和平静,避开喧嚣的都市。不妨在乡城停下来,来这里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这里的安宁。

乡城,因地形得名,是藏语“卡称”的汉语音译,其含义是手中之佛珠。因县境内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像一根丝线把座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串串佛珠,故名。正斗乡就位于乡城县西面80公里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平静,不嘈杂,在这里生活的人都很悠闲自得。

大自然就是个艺术家,调出绚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自然的美景。天空像蓝宝石一样,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陪衬着雪白的云,煞是好看。走到乡间的路上,在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花絮纷飞,感受大自然无忧无虑的魅力,它创造了一幅永远存放在人们心里的完美图画。

一条河穿过山涧、树林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银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描写闲静淡雅生活的诗句在这里最适合不过。

夕阳渐渐西下,夕阳照在脸上,慢慢闭上双眼,让自然浸润身心,张开双臂,深呼吸。那淡淡的舒畅,驱除淡淡的幽忧,心灵得到升华、得到净化。

在美景如画的正斗乡,你会把自己的身心整个融入其中,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是动听的回响,那是动听的旋律。

雨的语言

文/方诗生

雨是有语言的。而且雨的语言极为丰富。

这是某一时刻,无论是夜半,还是白天,我听到了雨的交流。

我时常在溟蒙之中,听到雨声里不断变化的语言:在花丛中、在芳草间、在树木下、在稀松的土壤里。雨在与自然对话,或含羞地窃窃私语、或直接地铿锵有力、或毫无顾及地大声喧哗。时而悄然而至,时而铺天盖地。

在某一天,又或在某一场景。我仔细倾听它们的表白,看它们此时此刻的表情,分析它们动情或不动情的话语,时常听得入痴入迷。“小楼一夜听春雨”,说明从古至今,听雨之人,不乏我一人。

雨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春雨细无声;夏雨急切切;秋雨最缠绵;冬雨冷如冰。雨的语言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大自然的声响。

我喜欢一边听雨,一边读雨。并时常在内心深处与雨交流,看着窗外如织的雨丝,不断与雨对话。“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下雨的日子里,我在古诗中徜徉,踱着步,对应着窗外雨中的情景。在敬佩古人对雨的理解时,也感叹雨的语言带给我们的变化和莫测。

雨的语言是神奇的。你可以与它交流,它同时与自然对话。当然,它与自然的交流最为亲切,最为直接。假如认真聆听它们粗细不匀的嗓音,能从内心身处迸发出一阵阵的冲动。

其实,雨的语言是我们感受最真切,也是最为通俗的语言之一。

感慨雨的语言,就是与大自然对话。亲近自然,身心会无限愉悦。

影中漫步

文/种豆南山

“风在雨里喊谁?”少年对着窗外的季节,自言自语道,“迎风送潮的,是音之灵吗?”

萧萧的风和蒙蒙的雨,编织一页薄薄的梦,梦悬在了老屋高挑的门楣上,洞穿了粽叶的低回之音,锁不住的声色。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独坐在老屋高高的门槛上,手托下巴,斜侧左耳,迷离地变幻着追风捕音的神情。

五月。陡然发现挂在门楣上的一捆粽叶,已变成了灰褐色。风,丝丝地吹着那捆粽叶,很像是雨声。真的下雨了,雨丝白茫茫地扫过村弄,在家门前织起一张网,那捆粽叶又沙沙地响起来,像是风声了。

谷雨虽过,但故乡的雨气仍空而迷幻,细悠悠的雨丝,像被时光发了酵,一经岁月沉淀,便释放出阵阵古老的神话气息,很不真实。依着节令,雨水继续迷醉地书写乡村的表情。黄昏时分,他定定地望着屋檐下的一道道雨帘从空中垂落下来,雨脚一触到地面就激起了“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声音,音丝又脆又薄,好似玉碎瓷裂,锋芒四溅,缕缕白色的烟雾遂袅袅上升;聚合在石板路上的,则匆匆忙忙地流散,只一会儿,便了无踪影。入夏以来,这样纠结不断的梅雨,不知下过了多少场。先是料料峭峭,继而淅淅沥沥,村庄的里里外外,都被淋得天潮潮地湿湿,连梦里都是潮润润的。距村子二里远的凤凰湖,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汹涌地涨潮。升落的潮音,忽疾忽缓,忽高忽低,此起彼落,像是海的童年,浪的青春。

少年静坐在门槛上,脸上是捕风捉影状的表情。屏息凝神的他,一直谛听着凤凰湖的动静,思绪如木舟犁开碧浪,乘风远足,像是在悄然追踪、丈量那谜样飘忽的潮音,试图破解一道密码似的暗语。倏忽之间,它时如骤雨打荷叶,时如疏雨滴梧桐,时如春蚕吐细丝,其内蕴的节奏瞬息变幻,神秘莫测。突然,发觉周遭是那么静,那么空,他的耳边只剩下一缕轻盈的雨声,青烟似的雨声。恍然间,心像陷落在了时间的河谷,搁浅了靠岸的船只。

此刻,我是在呈现一幅烙印于少年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心灵景象?还是在触摸一个遥远而又迷离的烟雨梦境?还是在描述一种记忆和梦境叠加之后闪生的真实抑或幻觉?

茫茫然地,一觉醒来,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只觉着,一粒粒亮晶晶的满天星,一波波地,飞扬在耳畔,回旋在额头。多么欢乐啊!清丽的乐章,翻卷的音符,像粘稠的水光,流入了窗格子里,溜进了卧室——云随心动,燕过有痕,像晓风拂过山间松林,轻轻流入云际……坠落一滴滴清灵灵的自然之泉,原汁原味,似乎是烘云托月的意境,仙乐自云端飘来,是星月的情话,一闪一灭,像是声音的影子,风儿的影子,影子的影子;游弋的乐影,是个有魔力的活物,眉笑窝旋的,似秋千在晨风里摇荡欢漾,如野菊花在岗上泼泼洒洒,立体得几乎伸手可触,质感十足,仿佛春光乍现的绿地上翩然降临了一群观音的白鸽,悠闲得犹如在爱的光影中漫步。

疾奔下楼,跑到园子中央,环视四周,细细搜索——屋顶上,树枝头,花草间,却怎么也找不着它们的影踪了。有那么一瞬,听不见鸟语,闻不到花香,园子一下子就变得空落落的,像没了魂,浮起来了似的。而多年前写下的诗行,突然心有灵犀地,跳入了脑海——“阳光弹响晨风的音阶,一滴鸟鸣淋湿了整个夏天……”

当我蓦地转身,身后蜿蜒的宁静便撞击眼帘,如浓浓夜色,无边无际的,有一股澎湃的情势。于是,我不再寻找,不再期待,不再执着,微合双眼,闭目冥想,听任自己的思绪一波一波地伸展开去,又一波一波地收缩回来。是啊!每一个在时光中能够沉思默想、浮想联翩的瞬间,都使人心生愉悦。这一刻,我拥抱清晨的花园,倾听自然,神游自在,仿佛远离了一切尘世喧嚣;这一刻,我进入花园的密道,回首往昔,眺望未来,难道只为觅听几声悠悠鸟语吗?

我依着小院茸茸的绿绸似的草地坐下来。

身陷这个竞争激烈的变革转型时代,为生计奔波操劳,忙忙碌碌的你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依着惯性,彼此在各自的轨道上匆匆前行。但时代的迷雾暧昧与世情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人的各色遭际——事业上的坎坷困顿,圈子里的人际沉浮,名利场上的红绿诱惑,夹缝里的艰难转身,等等,一如那产生噪音与废气的现代“甲壳虫”们,密集地拥堵着生活的大路小道,磕磕碰碰,烦烦扰扰,灰头土脸的日子憔悴不堪,蒙尘的心灵日益荒芜与干涸,稍有差错懈怠,不自知地,便会驶向歧途。日复一日,粗粝的世事磨损了感官的触角,身不由已的我们,遂渐变得心浮气躁,一拍三摇,犹似枷锁困身,心囚樊笼,迷失了本性。而我,很多时候,只想身处边缘,渴望做一个安静简单的人,拥有清新的眼睛,温暖的手,以及一颗平和的心,一份淡定的心境。可是,在泥沙俱下的现实生活里,这样“奢侈”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啊!这如同在寒风中邂逅烂漫春光,在沙漠中遇见潮露绿洲。你可以找到身份,可以找到目标,惟独很容易忽略那一片生命最原初的处女地——自然丰盈的母带,维系在肌肤经纬样细腻的纹理上,指尖与指尖爱抚的腾跃里,也充盈在微启的耳唇边,口鼻的呼吸里,她缓慢地通过眼里渴望的光亮,张开的毛孔,漫流的血气……渗透出体温的冷暖与精神的丝缕来。如果说,其时我的内心,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收获,那断不是老练世故的圆滑,而是以心灵顺应自然的节律,体悟瞬间的永恒,回归感性的本真,还有,那一份无法割舍的人和自然之间相亲相爱的情缘啊!

天青气爽,风起云行。一碧如洗的阳光爬上了石榴树的枝丫,闪烁在枝头的花骨朵,沐在那光中,似乎能突然地爆开一团,一团灿烂的橘红云霞,号角般地吹响五月的序曲,生成一幅碎金点点、光影交汇的油画。置身这个幻妙的清晨,聆听幽幽鸟语,一尘不染,山清水秀,新鲜如雪。多么莹润的韵律呀!青绿的、橘黄的鸟鸣,在我听来,就是一颗颗烟花,噼啪噼啪地引爆了静谧。看着园子里一天天长大的青葡萄,看着俏立在葡萄架上的鸟,飞飞停停,唱唱跳跳,听着花园里点点滴滴的声音,流溢,滋长,眼里就有些湿润——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天真了,心态又变得年轻了,被紧锁的感官又敞开了,觉得自己飞逸清朗,仿佛有一个新我,自旧我中飘然游离而出,奔向田野,奔向丛林,奔向山川河流,奔向蓝天白云,奔向大地母亲……

健步回到书房,奋然抓笔,喷涌的思绪,顿时哗哗地在纸上流泻成河。我清晰地感受着生命秋水般欢畅地流动,对自然充满了全新的感知,刹那间,整个世界像铺满了崭新的色彩与自由的韵律。沐浴着乡野的气息,徜徉在乡野的气息里,仿佛如鱼得水,鸟栖林间。我发现,乡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呼有吸,有光有雨的;滋养灵魂的土地与草木,正是我们脉管的血源和灵魂的栖息之所在——这一方开放的神奇,飞行一枚枚来回穿梭的鸟语阳光,捉放一道道伸手可触的穿街越巷的风声月影,扯一把就打结纠缠的丝丝水帘雨线,那一派灵动的鲜活,魔幻如掌上遥控的世界……日头出来,日头落下,回归所出之地;风往北刮,又向南转,风继续吹,返回转行原道。一首自然的交响,一曲活着的诗乐。

长年寄身在城镇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享受我的假日乡间生活了。感谢自然,让我如此轻易地就体会到了无边的喜悦。闭上眼睛,脸上荡漾起一抹抹幸福的明媚,心灵自动收留了那些一闪即逝而又瞬间凸显的音乐之声、幻梦之影。影中漫步间,弥散的陶醉,犹如岁月开启一坛珍藏已久的百年美酿,一股奇异的醇香瞬间沁人心脾,盈绕花径,浪漫满园。此刻,我就像一个暴发户和守财奴,对自己的突然发迹秘而不宣。

土豆情思

文/杜瑞光

“老爸,您怎么又给我们吃土豆丝呢?烦不烦您,门口超市里有那么多的新鲜蔬菜,您舍不得买,老是吃土豆,烦死了!省什么钱呀!真是的。”女儿一进门就责怪起了我,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大口大口地吃着土豆丝,女儿头一扭便进了厨房。

说起土豆,又勾起我难忘的记忆,在上个世纪那个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粮食缺少的年代,土豆是最好的充饥食物之一。土豆也称马铃薯,也叫洋芋,又叫芋头等。在植物学分类上系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低能量的全营养作物,除含有适宜的碳水化合物,即淀粉,可提供基本的能量需求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主要氨基酸,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解止痛,通利大便,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大便不畅等功效,而在法国称“地下苹果”。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因应用广泛等特点,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相提并论,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

土豆有如此的功效,大多数人却不怎么喜欢食用,究其原因,不得而知。母亲说我是土豆命,因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低标准的年月,确切地说是土豆救了我的命,据母亲回忆说,我的出生,虽给全家族增添了喜庆,父母喜得贵子,然而在那个给苏联老大哥偿还外债口粮紧缺的岁月里,粮食奇少,不免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母亲因吃不到食物,奶水自然少的可怜,相继我只有遭罪,望着饿着奄奄一息的我,母亲只有已泪洗面,急的小脚奶奶满地乱跺碎步,心急如焚的父亲,拿着自己仅有的一件新山羊皮缝制的皮袄,徒步几百里,连夜换回了一些土豆。勤劳朴实,手巧的奶奶,把这些珍贵的土豆熬成糊糊,稠的给母亲吃,稀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给我吃,就这样,用父亲换回来的土豆,不仅救活了我的命,也使得全家度过了寒冷的冬月和饥荒的春季,可怜的父亲却忍受着冬天的严寒。

小时候,因粮食紧缺,土豆是主食,当饭充饥,也是我们童年唯一的零食,那时的农村不兴吃早点,大人怕我们上学挨饿,便在我们的书包里经常塞上几个煮熟或烤熟的完整的香喷喷土豆或甜津津的黄萝卜。于是,漫长的一个上午就弥漫着土豆的香味。

土豆的吃法很多,不但可以切成细丝炒着吃,也可以蒸、煮、炸、烤,切成片在锅里烙等等,怎么做怎么香。那时母亲常给我们把土豆煮熟捣成碎末,在掺入一些切碎的酸白菜,包成饺子,蘸着蒜醋水,那香的滋味溢于言表,美气咋了,土豆给我们童年带来了温饱,也带给我们快乐,带来了深深的回忆,那情、那景,温暖一生。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川区农田里成片成块种植土豆的情景已不存在,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高效、反季节的多元化的超级蔬菜。然而,在大力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纯正绿色食品的今天,不防多吃点自然生长,不靠化学肥料滋润生长的土豆,有营养又有滋味,又利于健康。

盆景抒情

文/李永明

盆景浓缩了一种山水美,自然禀赋美,可怡人之情,可养人之性。

我对盆景很挚爱,家乡湖光山色,制作盆景根雕得天独厚,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们便利用当地丰富的树木资源,培植出造型各异的盆景根雕。

每年的四五月间,正是春暖花开之际,草木青翠,花儿绽放,工匠们拿出一盆盆青枝绿萃,鬼斧神工,树叶婆娑的盆景,摆放在公园门口,小区门口,花卉市场等休闲娱乐的地方,让人观瞻选购,一时间盆景成为节假日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每次观赏,都会凝视良久,觉得这个石与花木构成的玲珑世界,实在是彰显出饱满的情趣。是形而下的,更是形而上的一个心灵视界。

家乡的河流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河水清浅,夹岸草木葱,花草多。自然冲刷的山石有棱有角,工匠们巧智心,于花草丛中,置于怪石、杂石多多。或石独立、独卧,或三两石雄于一起,又或几块石头大小不ー,相依相望,构成一定图案,最重要的是石多为灰褐色的山石,石面光洁、素雅,有着一种天然之美。众多的花草,就在这石旁、石间、石隙、石窝,乍然开放。菖蒲、萱草花黄,兰花花紫,蜀葵花五彩缤纷,千屈菜则挺挺然,或丛或垄。石的白,与花的艳,映衬成趣,于此,石愈白花愈艳,一快白石就成了一丛花的一只眼睛,亮晶晶的凝视若它身边的“花花世界”。

家乡的盆景呈现出“大”“老”“粗”方向发展的趋势,大是指体量大,有些盆景甚至大到必须用叉车、吊车才能搬运;老是指树龄盆龄老,粗是指枝干粗壮。家乡的盆景地域色彩明显,造型多样化,很有神韵,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在省内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块盆景,子然一株花开,最是赏心悦目。石卧如醉仙,姿态熏熏然,花开,静雅贤淑似处子,仿佛正笑吟吟石之醉意。若然风气,那花随风摇曳,则如庭前起舞的仙女子。醉石,独赏美人舞,乐在天然,乐在芬芳,盆景也懂得享一份清福。

每次散步花卉市场,都会特意在盆景边缘上看花赏石,看飞鸟栖石,看蝴蝶恋花。因为飞鸟栖于石,那石便陡然灵气,因为蝴蝶恋于花,那花便格外芬芳四溢。看盆景赏花,我的心中,也熏染了丝丝缕缕花的清芬。

盆景的自然魅力,更有人赋予的种种寓意,意藴饱满。

秋水

文/冯磊

唐代孔颖达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般而言,所谓三秋,指的是秋天最后一个月。在《滕王阁序》里,王勃开篇提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秋天就像一叶扁舟,从酷夏的高峰跌宕而下。一夜之间,气温就降下来了。一夜之间,鸣蝉的琴声开始嘶哑。一夜之间,树叶发黄,蚂蚁伏在秋叶上奋力渡河。这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在古代,在深秋,公子王孙成群结队外出郊游。寂寞的长夜,未央宫里的女子坐在院子里数星星。她们发现,北斗星的勺子柄已经由南转而向西。

我想去看秋水。

之所以去看秋水,源于金庸的一段文字。《天龙八部》里,金庸写道:“他又向玉像呆望良久,这才转头,见东壁上刮磨平整,刻着数十行字,都是《庄子》中的句子,大都出自《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至乐》几篇,文末提着一行字云:‘逍遥子为秋水妹书。洞中无日月,人间至乐也。’”

呆子段誉,本是大理国的世子。不经意间闯入人间福地,得以一窥前人留下的残棋,更有幸领略了一对神仙伴侣的绵绵情意。时至今日,逍遥子和秋水妹究竟是谁我一直没搞清楚,也懒得去搞清楚。段誉的奇遇,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就像一个阿拉伯的美女,如果愿意,默默欣赏就是了,何必去揭开人家的面纱?倒是“洞中无日月,人间至乐也”的情怀,让人动容。

庄子在《秋水篇》里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同时,他又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自然是伟大的,无论在何处,人类都可以领略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从不因个人的伟大或渺小而有丝毫的变更。所以,无论哲人还是暴君,都对时光的流逝充满了悲叹与无奈之感。倒是一些乡村野老,心无挂碍,或者看破了人世,或者就从来没有想到过是否应该看破红尘,自在地生活或消亡。

《诗经》里,着名的《击壤歌》借一个农夫的口说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生活。他天一亮就下地干活,日落西山时收工回家。他家的后院里,有自己开凿的水井。锅里碗里,吃着自己地里收获的粮食。那时候自然资源丰富,带上渔叉,就可以去河里逮鱼改善生活。再不然,叫上几个同伴,去山里下个套子,也可以抓到狍子或者黄羊。中古时代乃至更为久远时期的中国人,凭借肥沃的黄土和自然的恩赐,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山高皇帝远,皇帝老儿的爪子伸不到的地方,就是人间的福地。

我喜欢庄子。在所有的古代哲学家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庄子这样与大地贴得更近,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庄子这样超脱。秋高气爽,站在浩浩荡荡的大海或者大河边上,看开阔的水面烟波浩渺,水鸟与远处的云霞结伴而飞。这样的时刻,所有的烦恼都一扫而光……我们是自然的儿子,是造物主的孩子。这个时候,种种忧虑与困扰瞬间都做鸟兽散了。

站在高高的岸上,看秋风拂过后的混沌,直觉那是一块上古的璞玉。她浩浩荡荡地流着,不因为人世的纷扰而停息。她就像一颗硕大的眸子,在观看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她是道法,是纯粹,是平静,是狂飙,是理智,是安详。从来没有什么,能够像秋水这样从容和淡定。她就是自然,就是上苍之手,是万法之宗。

秋水,有时是一个古代女子的名字,她长发飘飘,神色妩媚。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是男人的好知己,侠客的好情人。秋天伴你去郊游,寒冷的冬天,能研墨铺毡红袖添香。

秋水,也曾是古代女孩子眼眸的别称。那女子明眸善睐,在孔雀东南飞的日子里,斜倚在西北方的高楼上,洞穿秋水,期望她的夫君能早日还乡。

身为男子,站在秋天的高台上,我痴迷于造物主深情的眼眸。

不变

文/亦舒

应付世事,不外两个法子:不变、百变。

人家要什么,你就变什么,三五个回合下来,就累垮在那里,而且会变成四不像。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人善变,有人不,良家妇女也许也想涂脂抹粉扮万人迷,可是胭脂颜色硬是不对劲,只得放弃。

不变也有不变的苦,譬如说忽然有那么一天,规定女性写作者统统得衣着暴露笑眯眯地招待读者,不能随机应变者,自然被打入冷宫,可能要到政府机关去谋个职位了。

变,得咬紧牙关上;不变,更要意志力坚定。两者都不容易。

会变不一定赢,今日,站着招呼,明日,蹲着奉承,对方需索无穷,后天,难道还趴下来不成?

有见及此,无论人家变得多热闹,也不心动,因人贵自知,自叹弗如。

顾忌这样多,自然挤不进主流去,但时时坐在凉快角落观景,也蛮舒服。

我的菜单上只有这几味,比较单调,不够咸,不够辣,不够油,适合口味清淡人士。

心中的风景

文/陈建军

赭黄的土地,枯黄的庄稼秸秆,大部分树都掉光了叶子,偶有几棵绿树也是沉稳的苍绿,一切都熟透了。午后斜阳暖照,紫灰的天幕,亮黄的丛树,一片片褐红的草棵子点缀在明丽苍黄的原野上,美得让人心颤。

阳光下的土村,像一只卧在那里的猫。阳光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它,她安静地入睡了,鼻息轻匀,梦境甜美。光在睡,影也在睡,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正午,土坡上的村舍处在一种灼烤的状态,白花花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和阳光下的人一样,这时的土村正在硬着头皮忍受着,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推过去,又像是扎满针灸的人,浑身肌肉都是紧张的。下午,阳光温和了,土坡和土坡上的村舍也放松了神经,像一只懒洋洋的猫,呼吸又正常了,你的灵魂又可以贴到它身上去了。

自然本来就在那里,抓住打动你的第一感觉,滤去杂质(细节的、枝蔓的、炫目的乱色、纷乱的光线),心澄净了,目之所及也会随之单纯、澄澈。自然的神髓与自身的审美精神指向融为一体,气定神闲,纵笔挥洒,笔随心动,色由韵出,才能画出独到的自我。

审美精神指向来自日积月累,它既有先天的,如丹纳所说,自然、地貌、气候、种族等持久的影响和作用,深深积淀的精神记忆,以及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体验。又有后天的学习体悟,两者的合力构成艺术家的审美精神指向。

描绘自然景物,首先要去除强烈直接的物质感,留下来的是风景带给人的精神感受与心理氛围,是那些予人心理愉悦、感动,沉浸其中,欣畅无比的感觉。既不刻意追求“三维真实”和“质感”,也不故意平面化,充分调动形状、色彩、光线、空间这些绘画语言要素,努力营造内心的真实感受,“造境”不是创造“眼见之境”,而是要营造“胸中之境”。

画家画风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如实记录瞬间的自然真实,而是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感悟,表现自然景色带给人的真实心理感受,是在表现画家的“心象”。

“心象”来自画家日积月累的研究与思考,它在感受上是清晰的,在形象上又是模糊的。当画家在自然中发现与“心象”吻合的景物时,会激动、亢奋,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一个成熟的画家,面对任何景色都能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但只有在面对自己喜欢、有感觉的景物时,才能触景生情,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深林里的人家

文/祝晨枫

花因为有叶,才娇艳美丽。山因为有树,才显得眉目青秀。山之青水之则秀。大自然在造就这大千世界万物的时候,就赋予了他们各自运行的规律。任何外在力量在改变他们的时候,都有必要遵循它们的规律,否则将要受到它们的惩罚。

路见一条泞泥的小路伸进了一片丛林,我们便有了一探幽静源头的冲动。步入丛林,光线陡然暗了下来,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落叶腐烂的味道。而这条小径依旧向着前方延伸着,并消失在丛里深处。有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落在林中幽静的小路上啄食,清晨的阳光从茂密的枝叶的缝隙中漏了下来。温柔地洒在小鸟的背上。它们毫没有注意到外来的丛林入侵者,当走得太近的时候,才扑腾着翅膀飞上树枝。一群美丽的野鸡在远处斜着头警惕地望着我们这些入侵者,又时不时地啄一下地上丰富的食物。

小径上铺满了从树上掉下来的枯叶,脚踩上去软绵绵的,让人心里有一份担忧,一份欣喜。小径的两旁像有规律似的排列着高大的树木,那不知名的藤蔓疯狂地爬满了它们高大的躯干,又不知足地延伸着触角,霸占了小径狭窄的空间,那阵势似乎想要阻挡丛林的入侵者,可耐他只有稚嫩的躯壳,纵有螳臂当车的勇气,也终究在清脆的响声中断裂成几节,随手丢在了小径上的枯叶里。我们入侵者的步伐,从这些丛林保护者的身上踩了过去。

路渐渐宽阔了起来,其实那也算不上路了,说实在的便是在树与树的间隔之间穿行。在树林里的时间长了,人也感觉湿湿的,心里面便有一种时间上的错觉,这也会成为担忧。要不是那现代文明的标志,那心里的担忧会更强烈,因为谁也不想在这丛林里过夜。虽然有这叫时间的帮助,但人的心里还是总有一种毛毛的感觉,因为也害怕这叫表的家伙在这个时候**.树木渐渐地稀疏了起来,光线也越来越强烈。当出了丛林,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倦意。

清澈的溪流横跨在我们的面前,阻挡了我们的前进道路。那是大山流淌着的眼泪。溪水安静、缓慢地流淌着。那掉落在水面上的枯叶像有生命似的在上面游动着,有的停靠在了岸旁,有的沉入了水底。他们最终都会成为了植物与动物的养料。在那水流落差稍大点的地方,流水拍打着那光滑的鹅卵石,发出有节拍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

人本就倦,索性就在溪流边嬉戏一番,不觉肚子竟唱起了歌谣。在溪流旁燃起一堆火,便四处去寻找可吃的东西和火的燃料。当大家回到篝火旁集合展示胜利品的时候,在不远处的密林深处,却腾起了一团浓烟。大家一你看我,我看你,一股孙猴子打翻太上老君火炉的恐惧感从后背窜上了额头。来不及有太多的思考,便用水浇灭了岸旁的篝火。然后飞快地跑向着那腾起青烟的丛林。

看则近,实则远。当我们拿着准备灭火的武器赶到那里的时候,一群人彻彻底底地傻住了:只见一间用木建成的房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房顶盖着青色的瓦。瓦上面有青色的苔藓,这不难看出它历史的长久。而那滚滚的浓烟,正一股一股地从青色的瓦砾间的缝隙里冒出来。

听见狗吠,一位淳朴的老农迎了出来。看到我们手里拿着树的枝条,一个个冒着汗,喘着气。顿时明白了过来,笑呵呵地把我们迎进了庭院。

一番含蓄之后,大家便熟悉了起来。我这才注意到院子里长满了兰花,深绿浅绿各不同,而这个时节,也正是兰花怒放的大好时光。几只蝴蝶却禁不住诱惑地在兰花之间跳起了舞蹈,惹得那只小狗在花丛中追逐着蝴蝶。在我们哄堂大笑的笑声中,戏蝶的小狗被主人唤了回来,耷拉着脑袋趴在主人的脚下。

也不知是谁的肚子此时不争气地叫了起来。老农呵呵笑过之后便催促着正在敲弄午饭老伴快点。随即火房里便冒出滚滚的浓烟,浓烟里传来了老伴咳嗽的声音。不多时,一桌还冒着热气的饭菜便已经摆在了我们的眼前。那饭菜冒着的热气都有一股好闻的烟熏味,这种特殊的气味,我想,现在都市里的人都早已淡忘了吧。

在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桌上只剩下满盘的狼藉,我们睁着打扫这些残羹剩饭,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入侵者的身份。吃罢饭,在坐着闲聊的时候,我们才从老农的口里陆陆续续知道了实情:原来,以前这里的人家很多的,但由于当时的人们乱砍乱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迫不得已全部迁走了,他舍不得他祖祖辈辈留下的地方,就留了下来。并开始种植树木,希望达到保护自然的效果。后来,又在国家封山育林的号召下,这里的山水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以前的荒山野岭,现在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了。而当年他种的树苗,如今也长成大树了。从前消失的动物也回到了丛林。野鸡成群结对地在树下觅食,鸟儿愉悦地在枝头高声歌唱。老农笑呵呵地道着:“国家这封山育林的工程搞得好啊!没有这个好政策,哪有什么秀丽的河山啊!”正说着,一只斑鸠从房顶上飞过,落在了院门口的大树上,“咕咕”地叫了起来。

眼见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家始终没有要走的欲望。但看着那挂在山腰的血红太阳,还是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农。回到溪流旁,我们默默地整理着散落一地的行李,我们从文明、繁华的都市带来的东西,我们也将要把它带回去,因为这里的美丽与宁静不是他该来的地方。沿着原路返回,我们却走得静悄悄,每个人的思想都在急剧地浮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作为丛林的入侵者和破坏者,本不属于这里,又有何脸面打扰这里的一切。因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老农的家住在丛林的深处,他以丛林为家,与自然为伴。同自然和谐融洽地生活着,他是自然的受害者,也是自然的保护者。他和自然共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中国山水画。封山育林,封的是山,育的是林,但留给人类的却是美丽的家园,就像老农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封山育林的政策,也许多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书本上,电视中才能看到那叫做“绿色家园”的东西。

感恩无节

文/张辉祥

叶落归根,是绿意对大地的回报;鸟反哺、羊跪乳,是动物的“孝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类永怀的一颗感恩之心。在西方,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其重视的程度,堪与传统的圣诞节相比。其实,对于经过儒家文化熏陶的我们来说,感恩无节,因为它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天,感恩就是一种品德,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社会责任。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一首《感恩的心》,是对母爱、父爱的最好诠释,感恩从父母开始。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无价的,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求知长识、成家立业,我们无时不感受到这种温暖而细腻的爱。其实,对子女,父母并没有很高的期望,平安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为此,不管你现在是功成名就,还是普通平实,只要好好珍惜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忧,那么这也算是一种感恩。可是,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于是牵挂也就成了永远。世上虽然有“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感恩父母的节日,但母亲无节,父亲也无节,他们在为儿女没日没夜地操劳着;对我们来说,感恩无节,每天陪他们散散步,听一下他们的唠叨,或一句深情的问候,一个幸福的眼神,这些足以让父母陶醉,难道这不是我们最好的感恩方式吗?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如果要说感恩,除了父母,还可以开出一串长长的名单:国家、老师、朋友、同事、素不相识的人……感恩祖国,无论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幻,你总是用温暖的胸怀将炎黄子孙揽入怀中;感恩老师,你播散知识的种子,我们收获成功的果实;感恩朋友,你说蕴含信任、真诚、理解、友谊的“朋友”一词就是拿来“麻烦”的;感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无论高贵与卑微,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着自己的爱……“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我们要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刻刻、年年岁岁到永远,感恩无节!

在我国的传统结婚礼仪中,新人有三拜,其首便是“拜天地”。天地,自然万物也;“拜天地”,就是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土地、水源、空气、动物、植物等人类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大自然心存感激。感恩自然,不是仅仅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日子才让我们记起不要做既“伤天”又“害人”的事,而是要每天低碳生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没有节日,没有时间表,只有持之以恒,这是为了自己,为了子孙,为了人类的生存。

感恩可无节,报恩要用心,这样,父母、社会、自然便会悄然觉知。

走入自然拥抱春天

文/飞雪飘零

寒冬终于走了,一盘残局留给了春风。在这满目荒凉的交替季节里,我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恨不得一步跌入春的怀抱,去尽享那蓝天碧野、紫陌芳菲、蝶飞蜂舞……

沉寂一冬的我,真的好想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踏春。把自己的灵魂轻轻地放飞于茫茫的原野,博取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静静地去思索那流走的岁月以及流年里的旧尘往事。往事如烟,缭绕在我的笔下,依稀绽开一树桃花;时光清浅,煮一壶春色在我的杯盏里,暗香浮动温柔了苍凉的岁月;花开明媚,沏一壶春茶在淡若清风中,书一笔墨香润泽了我这颗枯萎的生命。然而,谁能阻挡时光的流淌?谁又能有做不完的春梦?

漫步在红花翠陌,置身于山村迤逦的春光里。撷取一枝柳绿,让一缕心香流浪在古城旧梦中,放飞那飘逸的心灵。经过一冬的洗礼,使我深深地懂得:熬过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也许我不经意地推开岁月的轩窗,总有一丝田园的气息袅袅地飘荡在我的生命里,渲染着我童年的记忆。记忆中的味道,总有一抹心香弥漫在我的大街小巷。如水一般清澈、似烟一样轻淡、若花一样清馨,柔软了我流年的情怀。

飞花逐韵,微雨双燕。我情愿化身为蝶,插上一对翅膀,飞向那久违的花香;岁月嫣然、桃李芬芳。我好想扯下一块彩云当帆,以心为桨,漫游在绿色的海洋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旖旎春光。伫立在宁静的原野里慢慢地去解读自己的人生,我感谢上帝给自己一段静美的环境,好让我释放出自己最浪漫的情怀,有机会尽情地四处流浪;我羡慕庄生梦蝶自由自在地飞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在那里肆无忌惮地云水清欢。

小坐闲亭,倾情咫尺。希望在绿色的世界里蔓延,飞灵在桃林里穿梭,萌动的生命里那一丝薄凉,入侵我甜甜的的梦乡。花,把微笑留给春天,轻轻地铺满我岁月的长廊;叶,把幻梦留给了荒山,渐渐地使沧桑的山野换上了绿装;蝶,把香尘融入我的心房,暖暖地揉进我的诗行;蜂,把香甜渗入到我的篇章,甜甜地在我笔尖下缓缓地流淌。携一帘轻风细雨的浪漫,醉了心、美了情;牵一根柳丝的柔软,用生命跳跃的音符,聆听柳莺婉转地歌唱……

桃风杏雨、草长莺飞。站在季节的渡口,放眼望去,童年的记忆在疯长。溪河边童年朦胧的影子是:捉了小虫喂小鸟,摸了小虾喂小鱼,童真童趣、其乐融融;桃林中青春依稀的倩影:是桃花映红了我的笑脸,绽放出一季的姹紫嫣红,荡起了我心中的微澜,成为了我永恒的思念;流年徘徊在路口处,感叹岁月如烟,回忆着温暖的故事,在用心解读着自己的过往。儿时的小伙伴啊!这个春天,你们去了何方?可否归来,让我们再体会一下童年的时光。

仰卧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携一缕花香,静静铺开岁月的素笺,让文字在心灵深处飞扬;采撷一丝绿意,轻轻地植入我温润的心田,让我的笔尖在绿色的林海中浪漫地行走。写半笺心语,悄悄地告诉温暖的春天,你是我今生的向往,锁定一生中在春天里泛舟逐浪;吟一首小诗,款款地抒发着蝶与花的爱恋、水与山的缠绵;注定每年在这个花开的季节里,都会留下一点点淡淡的忧伤。

那一山一水,种下了我一颗颗向往;那一草一木,留下了我千般沉香。将心放飞,安置在一个水草丰胰的地方。翻阅过往,览阅沧桑,思绪如一缕轻烟萦绕在朦胧的远方。静夜执笔,墨汁随着思绪流淌,把一时的喜怒哀乐跃然在纸上。苍鹰有属于自己的蓝天,小虫也有自己的乐园。花开必有花谢,云卷必有云舒;没有春华,哪有秋实?四季有春日的轮回,人生春天可没有轮回的机会了。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融入这个自然、拥抱这个春天吧!让希望萌芽,沐雨才能开花;让芳华入梦,临风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超脱

文/瑜儿

宇宙里,人,宛若尘埃,如此渺小。能反转地球的固然不是尔等凡夫俗子,他必然是有通天的本事的。

伴着浓厚的雾霭和深沉的黑夜入梦,朦胧的窈窕女子,不住地窜进思绪,怎么也抓不住她的曼妙身姿。故而又绕着清晨的泥土气息苏醒,惺忪睡眼便从此定格在窗外那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里,怎么也带不走它的迷人绰影。伸手去抓一掌晚秋的悲凉,却浑然不知瞬息万变。猩红的树叶便在一夜之间极不情愿的从树梢凋落,依然是伴着晚秋的哀怨、迎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而可歌可泣。幸运的是来年它依然可以从容的生长出,可人的一生便没得那么幸运的了,只能存在这个世纪,这个世界一次,仅仅一次,那么一辈子固然只能绽放一次,一旦陷入落叶归根的惆怅中,生命消失,身体发肤毁灭,思想、精神便随着躯壳泯灭,侵蚀。

凡尘俗世里,自然永远是不可或缺的,所有生命体必然要依循它的法则,它的规矩。知了栖息树梢,猛兽生活丛林,人类这个庞大集体也要依靠自然资源而生而创造一切。每一朵小花都是自然可骄傲的炫耀。纵然人类在肆无忌惮,终究逃脱不了命运和自然的制裁谴责。

与世隔绝的乐趣,又岂是你我他在觊觎。独享一方天地的愉悦定然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美事。每天清晨沿着羊肠的泥淖小路,深思,欣赏。拥抱第一米阳光;践踏第一寸土地;任凭调皮露珠儿浸湿裤脚,沾满衣襟;尽情吮吸浸润五脏六腑的湿润氧气,任它穿肠过肚,比起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不是要有益得多么!自己曼妙的身姿,轻盈的步伐,躺在小路中间,闭上瞳孔,聆听鸟儿婉转清脆的鸣叫,溪水汩汩的流水声,青蛙雄浑的呱呱求偶声,多么惬意,多么幸福!这便一天的精神都变亢奋了的。

无论凡尘俗世里如何的琐碎,如何的喧哗,便也打搅不了这片宁静的心境,更加动摇不了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人生目标。依旧是可以孤芳自赏的。

风儿吹乱的发丝飘扬在空中,浮在白净的脸庞,遮住前行的视线,挡住了那一道道风景,我固然不能任由着它的性子来,用食指轻轻的把飞扬的发丝撂到耳后,它便也开始听话,沿途的风景和前行的路便是愈加的明朗起来,一身便装的轻松这也就尤为重要的了,该试着去用一颗泰然的心态去应对尘世的纷扰。碧蓝的天际,零星的几朵阴云,倒映在铜镜般的水面,丝丝浪纹毫不影响这幅美仑美奂的画卷,青葱的绿山搭配天空的淡蓝果真是一饱眼福,山的伟岸是有目共睹的,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但它依然愿意陪衬,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奉献,尘世的尔虞我诈,人心的凶狠残暴,互相算计,在它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农田里的一阵阵黄橙橙的稻浪扑向羊肠小道的怀抱,集体弯腰向着我致敬。饱满的颗粒绽开了蹉跎岁月镌刻在农夫脸上深浅的皱纹,解开了紧锁的眉梢,染成了古铜的皮肤。而光秃的作物却也标志着一个生命的完结,短暂,却无私奉献。天底下最淳朴敦厚的农夫也愿意享受这一方净土,喝这一汪清泉,食这一粒辛苦粮。

自然依旧以伟岸的身姿屹立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雄踞在浩瀚的宇宙里。

让心灵澄明

文/杨芳侠

每一天清晨都是一份幸福的邀请,让我醒来,醒在曙光女神奥罗拉的微笑里,醒在外面的和内心的黑暗同时消退的地平面上,最好醒在澄明宁静的瓦尔登湖畔,鸟儿在歌唱,牧场美好,乡村宁静,是诗人放牧心灵的地方,哦,我们美好的乌托邦!

在神灵呵护的地方,一个人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阅读思考书写,进入无人境界,忘记了时间和时间里的挣扎,谁会在此时烦恼呢!我在读一本书,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

1845年春天,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的一名高材生,梭罗没有去选择浮华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让自己心灵宁静的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自足,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来到离他的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搭起了简陋的小木屋,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静心读书,潜心写作,过起了非常原始、极其简朴的生活,内心却越来越趋于丰富、高贵和优雅。《瓦尔登湖》便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中自省内悟的智慧之作,他用这部书教人们怎样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从而去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让生命因自然和思想而纯洁诗意。

梭罗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有真正领悟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是不是对自己并没有真正生活过毫无觉察。”梭罗选择隐居、独处、冥想和与自然对话,他是坚定的;对文明的反思,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和群体的疏远,对物质欲望的克制,他是坚定的;蛙声与鸟鸣给他愉悦,晨雾和暮霭让他宁静,他是快乐自足的。

等到梭罗再次回到现代的城市生活,经过思考自省和沉思的梭罗,留给世人的不只是《瓦尔登湖》这部经典,而是一种像瓦尔登湖一样澄明的人生理想,是人们可以希冀抵达的美好状态,是关于人生,关于心灵,关于人与自然的严肃思考。

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哲学家都曾有过这样自然赤子般的内省生活。梭罗也同样用他的行动和思考引导世人过一种朴素、独立、大度和值得信赖的智慧生活。

过一种自我省察的生活,让心灵像瓦尔登湖般澄明,这正是此书的精髓所在。

读者阅读清新质朴的文字,这些处处闪耀着钻石一样晶亮的话语,如同森林女神在玫瑰色的清晨漫步,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我不仅想观日出和看黎明,要是可能的话,我还要观看大自然本身。”“我们的生活都耗费在许多的细节上……简单,再简单。”“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霜,必须小心翼翼才可以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正好缺少这种温情。”“我们积攒财富防病,可结果却是自己病倒了。”“一个人应该穿得简单,这样就算在黑暗里面,他的手也可以触摸到自己。”书中这样的句子太多了,给人以美的愉悦及启示。

“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自掘坟墓,而不能像一个人应有的本来的那样幸福生活?”梭罗总是直指问题的实质。他说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则却没有希望的生活,他说的是没有希望的城市生活和没有希望的乡村生活,他是深刻而犀利的。他告诉人们“不做没有希望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智慧!”何况,无论是谁,无论何时纠正我们的偏见都不算晚,他总是给人们希望。“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个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坦率真诚地面对生活,并且画出真正自我的未来,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回到内心,在那个神秘的点,你会发现闪光的星辰,看着深邃的星眼,仔细地想一想,看看,在我们的一生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我偶尔读到一位诗人谈读书的随笔,他说他正在如饥似渴地读一本名叫《瓦尔登湖》的书,他已经读了7种版本的《瓦尔登湖》。我在无比惊愕的神秘瞬间与一本书结下了难解之缘。我遇见了《瓦尔登湖》,也遇见了梭罗,从此,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最亮的一颗星,给我以光明和智慧。穿过《瓦尔登湖》的思想书页,仰望美好!

我在读,还将读,读到一种澄明的理想状态,我想,我会抵达我梦想的境界。

如约,一场香暖的春事

文/花自飘零

明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却狠心将她关在了心外。这浮华的世,这愚钝的心。

日近黄昏的园区,四处泛着金色的流光,独自踱步在清幽的石板路上,念想与春天撞个满怀。

和风徐徐,水波不兴,放眼之处,绿意盎然,春色流转。池岸两侧,杨柳轻盈舞动着丝绦,早已站成了春的模样。矮树丛一排排,一簇簇,恣意抽着芽吐着绿。细细嫩嫩的新芽,泛着绿光,如新生的婴孩,纯净灵动,惹人怜惜。凑近了去,用鼻息感受它的气息,淡淡地芬芳萦绕。

花坛内不知何时,来了两位美人,紫薇与樱花,给园里平添了许多热闹。此刻落土为家,花并未发,却也因得慕名,生了几多期盼。待到他日花满枝桠,以排山倒海浩浩荡荡之势,该是何等的浪漫与富饶!

转角处,寒梅三两棵,花香点点,清逸淡黄,古韵流转。花开的隐孤,似不消于人留意,倒也不失清雅。清瘦枝头不过是经谁的妙笔轻点,便成就了一场不凡的花事。清冽之气萦绕,花枝相映,而天地清明,其间种种,概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况味!

“想孤身前往去看一场花事。如果午后微雨突袭,你恰好渡船而过,不妨让我们在春柳拂面的桥头相见。”

花事之春,一期一会,几多不易。浪漫节候里,总能滋生诸多美好夙愿,捎带着花朵的恣意纯情。生命与爱,在这倾情的季节里,似乎都以最蓬勃、最坦诚的方式敞开心扉。世间最美的相遇,总是会在最适意的情境里,不早不晚,似是偶然,又似必然,似是无意,恰是心意,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而这个春季里,一切款款而来的生命,彼此似乎都是无意遇见,又仿佛都是邀约而来。

突然就想念诗句了,于这个诗意无边的春色里。或许只这纯净无染的诗句,这静默的自然,才能给心灵以超脱,以慰藉,以激情迸发。亦或说,这虚浮喧嚣的世,除却这灵动的诗句,这灵性的自然,还剩下多少让人心动心静的人事物什。幸好在这春天,蓬松的泥土是诗,池中的春水是诗,日落是诗,新绿是诗,石板也是诗。

身在园区,尘嚣都在别处。

举步过鹅卵石小路,折入一亭台,复前行,入杂树相拥小道,一股股幽深之气迎面扑来,春意于此无遮无拦,肆意铺展。穿回廊,过木质小桥,沿着池岸缓缓行走,用心拍下成片成片入眼入心的葱翠。但见几个顽皮的孩子手执小网,半弯曲着身子,轻手轻脚地走着,蹲下,凝着神趴在池边,原来是在捕鱼捉虾,体味着属于孩子世界的乐趣。滑梯秋千处人语欢笑不绝于耳。不远处,篮球场不时传来一阵阵拍打投篮的声音,律动的生命气息,春的气息。

身在园里,站在不管它的任何角落里,清幽都在心上。想把自己站成一株梅,寂寂地开在一个角落里,就这样安静地看着落日的余晖慢慢褪去,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听着风从耳边轻轻拂过,同草木一起呼吸,一起私语,一起沉默。伙同春天,伙同自然,纵是“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如此,便好!

我来自尘土

文/丁松英

我不敢说来自高山,人没有山的坚毅;我不敢说来自大海,人没有海的广博;我不敢说来自天空,人没有天的澄明。那就让我来自尘土,来自最接近大地的地方。

每当问“你来自哪里”时,我总能从形形色色的答案中听出一些言外之意来。“我来自江南”,吴侬软语尽显江南小桥流水的情态;“我来自上海”,有国际繁华都市的傲气……

就好像一棵大树,被这世界的林林总总塑造出了不同的形态,每个方向的枝叶,都有独一无二的姿势。每一片新芽,都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且将这大树连根拔起,看见它纵横交错埋藏于地底的根系了吗?所有的叶子、枝丫,都来自同一个根系,都来自尘土。

请不要嘲笑尘土的卑微,请不要蔑视尘土的渺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在上古传说里,大地之母女娲用黄土捏成小人儿的形状,他们是混沌初开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类。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难道不是祖先们崇高的智慧?我们本就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孩子。尘土聚集成大地,又滋养着自然的种种生灵。

我来自尘土,这是埋藏于心底的信念,与生命一同前行。正如徐志摩先生所说,“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没有谁能离了自然而活。你来自哪里?什么名牌大学,什么一线城市,什么富贵之家,不过是堆积在大地之上的一层铅华。让心灵在自然中吹一吹清新的风,你便能看到你真正站立的地方,真正扎根的土壤。

我来自尘土。所以,我们都一样,人与人毫无差别。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真正看轻你。

我来自尘土。所以,我一个人的确没有多大的力量。我要与身边的人紧紧相依,才会不再孤独,不再彷徨。

洗去浮华,我来自尘土。我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然而幸好我是一粒尘埃,很渺小,很卑微,但却很重要。

楼顶 赏雨

文/山桃

难得下一次雨,而且是那种不紧不慢的、没有风参与其中的雨。独自登上楼顶,赏一下雨吧。

习惯于雨中打一把伞,漫步在河边小路。清。静。听到雨打伞发出密集的声音,感觉像听一首悦耳动听的音乐那么美妙。楼顶赏雨还是人生第一次。有人说,雨有什么好赏的,低处高处看还不都一样?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下雨天,站在楼顶上,呆呆的站着,被人看到了,岂不会以为我要跳高自杀。因此,我不敢站在楼顶的边缘,尽量往里靠,靠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样,既不影响我赏雨,又降低了给他人惹麻烦和担心的机率。

都说站得高看得远,那是指青天。在雨天,即使你站的再高,看到远处也是雾蒙蒙的一片,看不到山,看不到河,看不到空中飞的、地上跑的。看不到的东西,又想看到,那只能凭以往记忆中储存的景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们在雨中的模样。比如,山、树、河、草,甚至田里的庄稼,在雨天是高兴还是讨厌。再比如,人、飞机、汽车、驴、猫、狗,甚至是海中正在航行的轮船,在雨天,是感激还是烦躁。我不知道,也无法给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可以猜测,即使错了,也不犯法,也没有人追究我的责任。我想,需要和渴望雨,见到雨真的来了,肯定高兴,甚至欢呼雀跃。不需要雨的,还会带来不便和麻烦的,雨来了,它们或躲或藏,甚至谩骂和诅咒。果真如此,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私的,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心境来下结论和定语。

雨中的楼顶还是挺清凉,只要不是瓢泼大雨,比站在平地上的效果要好许多,这是你站在低处所体会不到的。近处的树可以看到,近处的楼房、奔跑的汽车、打着伞急匆匆赶路的人,都可以看的清晰,甚至可以看到那人是谁,那车是谁开的,那树叫什么名字。看到这些,你就知道远处的风景在雨中是什么样子了。

再近一点就是脚下的楼顶了。雨打在铺满防水涂料的楼顶面,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不知是雨点太轻柔,还是因为涂层弹性的缓冲。有坑凹的地方就有少许的积水,雨点落在水面上,产生出一个个的水泡,水泡并不密集,不断的产生,不断的破灭,前赴后继。我不知道水泡是否也有生命,如果有生命,与人相比太短暂。其实,人类也是在不断的产生不断的破灭中继续前行着,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界中谁也更改不了的规律。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与自然会产生一些偏差,不知是自然不近人情,还是人对自然苛求太多、要求太高。需要雨的时候它不下雨,需要雨水多的地方,下的雨很少;不需要雨的时候,连绵的雨下个不停,不需要太多雨的地方,总下着大到暴雨。南方某些雨水偏多的地方发生涝灾;北方某些雨水少的地区发生旱灾。自然灾害每年都在上演着,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人工增雨,南水北调。人和自然总是不能融合,不能形成一种默契,打不成共识。于是,自然灾害无可避免。

雨是自然的子孙,当然要听自然的调遣,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抱怨自然,更不能埋怨雨,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给自然和雨定论是好是坏。自然是有两面性的,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却是给了人类滋润和浦育。正如人也是有两面性的,有无私,也存在自私,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存在,只不过内心的自私大于无私时,他表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无私。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真实的人,这才是真实的自然。

楼顶赏雨,不祈求眼睛能看到多远的风景,追求的是一种思想的高度、认知的高度、自然的高度。

追忆的梦

文/钱王磊

抬头看那不见底的黑夜,虽有闪烁夺目的明星,但这明亮的背后,浓重的黑暗藏不住殇……

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稚气的女童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女生。在这14年里,人变了,家变了,周围的自然也变了……

我看着那灰暗浑浊的天空,不禁追忆起儿时那湛蓝清澈的天空——

秋天来了,我会禁不住赞叹“秋高气爽”。空气似乎更加清新,整个大地换上了暖色调的秋装。河流,轻轻的,叮咚叮咚流过稻田,金色的稻谷像一片片黄金天使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我爱坐在村头那条小河边,光着脚丫轻轻拍打水面,为那阳光下晶莹的水花而欢展笑颜……

现实总是残酷的,追忆的梦也总是要醒的。

童年的秋天在我的眸光中渐渐暗淡,映入眼帘的是灰暗浑浊的天空。推开窗户,扑鼻而来的是刺鼻的工业废气,再也无法让我联想到秋高气爽。村头的小河我早已不再亦不敢留恋——工业废水陆续侵占了它,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对此,我只能紧锁眉头,久久不能舒展……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一个我,短短几年“有幸”看到了“两个秋天”。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吗?我想如果继续这样,美丽的森林,无际的蓝天,清澈的河水将成为历史,我们的子孙将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自然!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吗?我坚信,绝对不是!

风不语,两轮秋……如今美丽的蓝色星球会成为回忆吗?

林芝印象

文/刘峰

西藏东南地区的林芝,地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地带,气候温润多雨,风景绮丽宜人,尤以地区所在地八一镇为佳。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里的风、雨、云、雾。

林芝的风

林芝的风是柔的,吹在脸颊上轻轻的,如同少女的手拂过,滑滑的。风和雨是同伴,风挟着雨,雨裹着风。多数情况下,这里的风是柔弱的,轻盈的,慢节奏的,风在花丛与树木梢头摇曳。偶然也会吹起一股强劲的风,但绝对不会飞沙走石,狂野无羁。林芝的风是有涵养的,抑或是有节制的,更是有风度的,给人以君子驾临如沐春风之感。

林芝的雨

林芝的雨是润的,说来就来,毫无缘由,如同爱哭的孩子,随时抛洒着自己的眼泪。林芝的雨特别是夏季的雨,腻腻的,通常是有温度的,透着一种柔情与成熟,可以用热情播撒、关怀备至、润物无声来形容。遇到林芝的雨,自然会想起王维的诗,“好雨知时节……”,正是这种感觉。朋友,如果你是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来到林芝,出门请你一定带上雨具。别忘了,林芝人热情,林芝多雨。

林芝的云

林芝的云是飘忽不定的,刚刚在一座山头生成,又在风的怂恿下飘然逝去,给人留下来去匆匆的影子。每当看到云朵堆积簇拥成巨大的白色云团悬浮在湛蓝浩瀚的天际时,我都禁不住要仰望很久。林芝的云多是美丽的,她的美源自高渺和旷远。

林芝的雾

林芝的雾是最为常见的,刹那间生成,迅速在山峦间和林莽中升腾弥漫,像一张硕大无比的网,把一切都包裹起来,笼罩四野,遮天蔽日。林芝的雾是短暂的,雾气聚也容易,散也容易。雾与雨后的岚气是一伙,相生相伴,共同构成林芝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