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食品文章

2022/12/26经典文章

食品文章(精选8篇)

开荤

文/石子oy

在我们老家,小孩开荤是一件慎重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年,生活条件不好,贫穷落后,作为父母,更加重视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期望。

小孩八九个月大了,母乳的营养渐渐不能满足小孩生长发育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大人们就要准备给小孩开荤了。如果母乳不够,小孩开荤就更早些。其实,小孩五六个月大就开始添加辅助食品,比如,喂点米粥,喝点菜汁果汁等,但这并不是开荤。开荤,是指小孩开始添加荤腥食品。这荤腥食品,在我们农村,最主要的有两种,即肉和酒。

开荤仪式很慎重,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由谁喂点小孩的肉末和酒就可以的。首先,开荤一般要在小孩出生八九个月以上。这也有科学依据,因为这个时候,小孩的胃才长成,才能消化荤腥食品,早了,会影响小孩肠胃的。其次,小孩开荤要选择时机,可以在自己家里开荤,也可以在各种宴请的场合开荤。不过,有一种说法,“屋里开荤吃外面,外面开荤吃屋里”,意思是说,如果在自己家里开荤,这个小孩今后会嘴吃八方;如果在外面各种宴请场合开荤,这个小孩长大后就可能只会在家里大吃大喝。因此,一般小孩开荤,都会在自己家里进行,寄寓小孩长大后能够有出息,在社会上找得到饭吃。再有,小孩开荤,是需要找一个福寿双全的人来进行的,像我的儿子,就是他外婆开的荤。福寿双全的人给小孩开荤,小孩就能够幸福快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这样呢?因此,我们老家很多小孩开荤,都在家里进行,即使家境不好,大人也会打酒割肉,并请来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长者来给小孩开荤。要知道,那些年代,喝酒吃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给小孩开荤的仪式很简单。德高望重或者福寿双全的长者用筷子拈一小点猪肉,喂给小孩。小孩的小嘴巴咂一咂猪肉,油香油香的猪肉很有味道,小孩便咧嘴笑了,小孩便津津有味地吮吸起来。这是,开荤的长者就会说一些诸如“毛儿乖乖,快快吃,快快长,像牛儿一样壮”之类的话,祝福小孩健康成长。之后,长者又用筷子头沾一点白酒,喂进小孩的嘴里,小孩一尝到白酒的味道,多数的表情都是眉头紧蹙,有的甚至大哭起来。不过,小孩的父母很快就用好吃的甜食把小孩哄住了。

现在生活好了,对于小孩开荤,人们没有这么重视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吃的穿的,都不是啥子问题了,相反,人们营养过剩,还需要减肥,需要吃野菜得素食。开荤,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很少有举行隆重仪式的了。其实,在我看来,开荤,是一个人开始适应社会的起点,标志着这小孩吃的喝的从此可以进入正常状态了。

行程

文/阿简

手头的报表做完,时钟刚好指向七点。Amy抄起提包一阵旋风似的冲向电梯,一路上脑子里还不耽误盘算着晚上的行程:半小时地铁后,可以提前两站下车去某Shopping Mall。那里的周末大卖场,总有临期的进口食品更新补货,挑合适的囤上几样,再去负一层的生鲜区选几样蔬菜和鸡胸肉,时间刚好可以赶上八点半以后的生鲜折扣。顺利的话,九点半多一点就能到家。吃点东西喝口水休息下,十点钟开始全力以赴去抢票,刚刚好。

临近郊区的地铁站外,略显偏僻的街巷已经逐渐暗淡沉寂了。这间Shopping Mall却是特立独行的灯火辉煌。Amy衔枚疾走般穿过挨挨挤挤的停车场,脸上不由得泛起一丝苦笑:这么多的车停在这,都是大老远奔着晚上的特卖场来的吧?“人生不易,请多用力”——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任何一点促销活动都是趋之若鹜的风向标,这一点上,开私家车的和挤地铁的倒是不谋而合的惊人相似。

撩开大门处沉重的软门帘进去,跟外面的暮色四合万物昏沉相比,超市里竟是别有洞天的人声鼎沸。Amy轻车熟路地走到临期食品货架前,开始扫描式广泛、锁定式精准地挑挑拣拣。这家Shopping Mall是全球采购,物价比较起本土的商超来,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定期不定期的打折促销,时常让人情不自禁地多买再多买,仿佛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莫名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尤其那些临期食品,便宜得有时简直让人怀疑人生——明明吃起来与新鲜食品的口感风味并无二致,价格却常常只有原价的三折二折;再加上买二送一甚至买一送二的优惠,省下大把银子的同时,还能给人捡了个大便宜的窃喜。比如货架旁的堆头上,原本单价70元的麦片,现在50元两袋。Amy伸手拉过两包,扫了一眼赏味日期,眨巴两下眼睛的工夫,便飞速地估算出以自己的消耗速度,恰好可以完美地在它到期之前吃完,心里油然生出一种舍你其谁的沾沾自喜。见不远处的通道中央,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抢牛奶,她立刻把麦片放进购物车,挤过去看个究竟:百分百原装进口的“爆款牛奶80% OFF”,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她手疾眼快地拎起一箱,翻过来调过去找到生产日期,又安心地放进车里。想想以这样感人的价格,就让接下来至少一个月的早餐都有了着落,她悄悄地勾了勾大拇指:“贫穷小白今天的运气,真的是不要太好诶!”

为了管住自己不再激情加购预算超标,Amy决绝地推车转弯离开特价区,告诉自己别回头赶紧走。直到从熙熙攘攘的抢购人潮里一头热汗地挤出来,才半是解脱、半是失落地松了一口气。如果不是这两年迷上了看剧,至少在这些临期的进口食品里,她Amy还是可以有几分自由的,在乏味和疲惫的工作之后,淘回几样心仪又价平的心头好,对辛劳的人生是一种心酸而甜蜜的犒赏。比如刚才那卡乐比薯条,曾经是她逢降价必囤积的首选零食。可是这一次她拿起来看看又放下,还是决定放弃了。盼了很久的一场音乐剧,今晚终于要开票了。如果能赶上前排,还能有跟偶像互动的机会。

Amy笑自己:“想得真多啊!哪有这么美的事儿呢?”当然,没有也有没有的好处——好位置要有好价格,一千六百八十元的票价,对她这样靠在写字楼里挣死工资的人,也不是说不能承受;可是一个月要赶上两三个剧集中开票,总难免捉襟见肘。更何况有的剧看了上头,还免不了加场。真要是根本买不到,也干脆省了纠结,说不定还能去吃顿好的……Amy从吃货变成剧粉儿以来,五官之间的福利待遇,向来厚此薄彼——眼睛上宽裕了,舌尖上就要省省。

这么一路说服着自己,Amy柔肠百转地下楼走到生鲜区。八点半折扣已经开始了,红红绿绿的蔬菜架前,妆容精致的中年白领和衣着素朴的大爷大妈排列紧密、神情焦虑,最看不得别人手上的鱼肉果蔬的成色超过自己。Amy像打劫一样在人堆中收了两根黄瓜、一个生菜和一包苦菊,见明艳艳的水果在特价的基础上还参加打折,便伸长了胳膊抢了两盒。看时间还早,又到熟食区相对从容地溜达了一圈。那些系着各色小围裙的促销小姐姐,不知从哪看出她似乎很需要进食的样子,牙签上挑了各色荤荤素素、条条块块的食品欢迎她免费品尝。她减肥,晚饭本来就吃得无可无不可,这些试吃尝下来,基本已经半饱。出门时心满意足地想:回去后再用牛奶冲一杯麦片,再配一小串青提……啧啧这晚餐,简直不要太圆满。

家乡年味飘香来

文/快乐天使的梦

清晨,一个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冷的瑟瑟发抖,漫步在熟悉的小道上。一边走,一边深深的呼吸。因为这种呼吸,能够闻到左邻右舍橱窗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息,这种气息多半是油炸食品的味道。虽然用一句笼统的语言概括为“油炸食品”。但是它包含着多种食品,多种味道,多种气息。

说起油炸食品,它可是陕北年茶饭的一种重要特色。也许是由于陕北之地古老的土地贫瘠,导致人们的生活极具贫寒所影响,陕北人的年茶饭的起步就以油炸食品为主。从贫穷年代开始的油炸食品主要原料为自种自产的黄米。因为“糜子”是自己种的,不要在外面买,用的油是自己种的“小麻”榨取而来。这里的婆姨们经常用“宁愿稀溜溜,也不要断溜溜”来教育孩子们节约油。由于陕北这样贫瘠的沟沟渠渠无法种小麦,所以那个时候一年也难得吃一顿白面食品。所以这里“能工巧匠”的婆姨们把自种自产的粮食变戏法式的做成形式各异,味道不同的年茶饭。当然这种自种自产的粮食所做的食品再好吃,也难以掩饰孩子们“买的好吃”的心情。所以,在腊月初,米面食品都已做好了。以解一家人闻到年味之馋。临到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又开始做买来面粉做年茶饭,或者家里自养的猪羊鸡肉。

而今,人们对吃吃喝喝基本上不节制。所以做年茶饭不图便宜不便宜,只要想吃,只要手勤,就做着吃了,也不分个前后顺序。然而,无论何时,陕北人对吃油炸食品的传统观念还是始终保持着。虽然如今相对而言,土特产比白面大米要贵上几倍,甚至稀缺,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米面所做的茶饭的美味。要是平时,这袅袅炊烟在一个大城市都是不商而异,即便是有那么一两家错前错后,烟筒冒烟,那也一定是忙或者另有其它原因。然而,从腊月初十以后,就没有任何时间规律了。不是今天张家炸油馍馍,就是明天李家炸丸子,酥鸡,酥鱼,酥排骨,肉食用油炸以后用快火蒸熟。这些酥肉吃起来既香味十足,又不油腻。

记得村里三爷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干草(谷草)各节”放在油锅里炸一炸,滤在嘴里,也有一股香甜的清油味。从这句话中不难想象这油炸食品的时代之悠久。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家里穷的基本上一年也难以闻到油炸的味道,所以大人小孩对年的到来的期盼,也是对油炸食品的期盼。

家乡的年茶饭丰富多样,鸡鸭鱼肉等等肉食一应俱全,风味小吃样样齐全。然而,最有特色的还要数油炸食品了。因为这是家乡人的风味,也是家乡人对红油锅可以避邪之说法的传统继承。

从小到大家家户户就是再怎么穷,大年三十早上必须吃油炸食品,就是再怎么不想吃,再怎么忙碌,哪怕就是炸一小碗鸡蛋泡泡,也是必须规定式似得。

在我的家乡把油炸食品可以避邪,就像过新年吃新鲜蔬菜可以象征生命延续一样,象征生活日新月异,从艰苦年代一直传承到现在,到将来……

他乡夜,故乡年

文/国斌

蛇年,在我们打工者的眼里,真的就象一条卷伏在草丛里的小白蛇,在我们行色匆匆的脚步中不经意就给踩了出来。你看,转眼就是腊月二十三年了,也就是小年了。华夏各地,大江南北,都在这一天进入了浓浓香香的幸福年。可是,对于象我这样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的流浪者来说,就只能在这异域他乡感受着打工者的寂寞年,回忆家乡的幸福年了。

其实,如今的过年也没什么好回忆的,不过就是在临近过年的这几天里一家大小都挑上担子,背上背筐到集市上去采购一些过年食品而已。比如称点肉呀,瓜子呀,水果呀,糖果呀,凡是好吃的食品,不管哪样,只要有钱,只要想吃,一天就全部运回家了,然后就只安心的享受幸福年。真正能让我回忆的,愿为过年写篇文章的,觉得很有年味气氛的过年,那还得到回一二十年,想起那时的过年那才叫真正的过年。

在我们家乡,过年是没有人说要以吃饺子来表示过年的。饺子在我们家乡算不了什么好食品,所以也就没人想到它了。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决对算得上是最丰盛的年。

一进入腊月,第一件大事就是杀年猪。在一二十年前,我们那里还没有多少人出来打工的,所以每家每户都是在家以种田为主,因此家家户户年年都会自己喂上一两头年猪,每头至少都要杀两百斤以上,什么几十斤,一百多斤的肥猪在我们家乡根本算不上年猪。把年猪杀了后就用盐腌上一个晚上,然后就挂在专门的抗架子上用香树枝和山茶树枝烧了火用来薰,这两种树枝薰的腊肉可畏皮黄肉香。大概薰过四五天,待肉薰干了水分就可以了,这样薰出来的腊肉可以存放好几年都不会坏。

另外告诉读者一个秘密,刚刚薰出来的腊肉用来炒菜吃那真是唇齿留香,香而不腻,即有香树的香味,又有山茶树的香味,会让你口舌生津,食欲大增。记得哟,这可是比现在大都市里挂牌卖的散养猪还要正宗的散养猪哟。从小猪仔就在山林田野地里啃吃草木树根,一点都没有吃过饲料的山野散养猪哟。所以我们恩施的火腿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

年猪杀了后,过年的主菜就算齐备了。接下来就是磨豆腐,推绿豆粉,做米粑(我们家乡叫花儿粑粑),杂油粑粑,打糍粑,煮豆豉,煮甜酒。这几样食品是几乎每家都要准备的过年食品,一进入小年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如果是家族大院的话,一进入小年后的这几天可就热闹非凡了,整天不是东家的石磨推得轰轰响,就是西家的灶屋飘着香。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是为了办过年的而一家大小幸福又愉快的忙碌着。家家户户就象在办筵席一样。

首先就从这磨豆腐说起吧。先将豆子筛选干净,然后用一种专门打豆瓣的工具石碾将豆子碾成豆瓣,再将这豆瓣用热水泡十一二个小时,再用石磨磨成豆浆。这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然后呢,就用滤布滤去豆渣取出豆浆,再把豆浆到入一口大锅里用火烧开,再用石膏水按比例的到入其中绞拌,最后就制成豆腐了。我们家乡还要把豆腐制成白豆腐,油煎豆腐和霉豆腐几种,以备过年和来了拜年的客人时炒菜用。

豆腐做好了就做绿豆粉。这绿豆粉在我们那里可是一种很广泛的食品了,可以和面条一样当主食用,而且大人小孩都喜欢吃,是一种用绿豆和米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休闲食品。就是把绿豆与米按一定比例配好,再磨成浆,然后在锅里烙成一张一张的米皮,再切成约一到二厘米宽的粉条晾起来备用。刚起锅的绿豆粉就一张卷成米卷粘点调料水就可以当饭吃,又香又裹腹。晾干后的绿豆粉先要用温水泡软,然后煮热就可以吃了,也很方便的。

要论工序的麻烦,这做米粑是最麻烦的一种食品了。主料是用米磨成米浆,然后在锅里一边煮,一边用锅铲在锅底铲漫漫变成饼的米浆,将成块的米浆一铲一铲的铲到一个大盆里发酵,冬天要发酵六七天后才能用一种竹条编织的模具蒸成米粑,再在米粑上印上花就成了。由于米粑很漂亮又好吃,所以经常用来扫待客人和送礼之类,犹其惹小孩子的喜爱。当把上面这几种食品做的差不多的时候,真正的新年也就到了。

那样自己辛苦劳作加工出来的过年食品是绝对的绿色健康食品了,不象现在花了钱大挑小担的买回家的过年货吃着都是提心掉胆的了。比如豆腐里面加淀粉,米粉里面还听说加塑料,糍粑里面混粘米等等,没有一样是纯的了。不纯还好一点,现在很多食品却是加有工业源料之类的了。你看,方是方便了,可是没一样让人放心的食品了,就算这样,人们还得明知是毒偏要吃毒呀。唉,如今的食品呀,不知是该担心人做的食品呢,还是该骂那些做食品的人,人的这颗心呀,真深!

过年除了办些吃的外,也还要买一些鞭炮之类的东西,以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现在过年特别鞭炮成了一种最花钱的浪费品了,除了大人要买上几百上千元的外,连小孩子一个春节都要玩掉几百块钱的烟花炮竹钱了,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让小孩子们整个春节都活跃在炫灿的烟花世界里,真是和平年代小孩子的福呀。我们小时候可就没有这么幸福了。

记得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我爸爸买了一卷鞭炮,可能是买得太早或者是那时候买得太少,又还没到过年,爸爸怕鞭炮回潮吧,所以就把那鞭炮用一个竹筛挂起来烘在煤火上。那天爸爸也许是在地里干活去了,我放学回家看到了烘在煤火上的鞭炮,就很想取几个来玩。可是那时候我还小,没有那么高,但是伸手可以免强拿到,于是我就垫起脚尖伸着小手去拿烘在火上的鞭炮。谁知我由于还是不够高,小手在取鞭炮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那竹筛给推翻了。这下可就惹麻烦了,那鞭炮一下子就掉进下面的煤火里了。只听砰砰轰轰的一连串爆炸声在屋里象电影里面的机关枪,哒哒哒的响过不停。我一时给吓懵了,也不知道害怕,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太害怕的原故吧,我就用手在火里去抢,也不知道抢没抢出来,但是庆幸的是我没有受伤,好象也没挨骂。

那时候,过年的头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年的腊肉在煤火上烧好,然后放在锅里用水泡上,第二天洗干净就可以了。那晚烧肉可不是烧一点哟,至少都会烧上三四十斤腊肉,是要把从年三十吃到元宵节的肉全部烧好。而且烧肉是有规矩的,要烧一个猪头和一条猪尾巴,喻示作一年完了要有头有尾。除这两样是必须的外,其它的就随主妇的意思了。我和我哥哥都是很喜欢烧肉的男孩,从我们懂事后,每年的过年肉都是我两兄弟烧肉,妈妈就在一旁指点一下。至此,整个过年的一切东西都算是准备好了,只等春节那天一家大小办一桌丰盛的过年宴席幸福愉快的吃过年饭了。

春节这天,全家人都会早早的起来,一是为了忙着准备过年的饭菜,二是为了给春节增喜气。主妇们都早早的煮了早饭吃后,就开始办过年的菜了。男人们就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和贴春联等杂事。我们那里过年这餐饭可要讲究的哟。一是这桌菜一定得做十二碗;二是这餐饭全家成员大小都得喝酒,不论多少都要喝一点,就连婴儿也要用筷子粘上一点意思意思,所以我们那里人多数都会喝酒,可能就与这年饭的规矩有很大的关系了。这三呢,就是要漫漫吃,吃得越久越好,而且不管你菜和酒吃得多饱喝得多醉,这饭多多少少也要吃一点才行。我们那里要是哪个人平时吃饭吃得慢,人家就会笑说:你是不是在吃年饭呀!可以看出这吃年饭就是讲究一个慢字。还有就是吃年饭时不能泡汤一起吃,喝汤只能用勺子舀来喝。据说如果过年泡汤吃饭了的话,来年你家请工做活那天就要下雨,碰不到好天气。主要规矩大慨就这么几条,一些小规矩现在一般没人记了。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中午正十二点。当饭菜都做好后,就把一挂长长的鞭炮挂在院子里点燃,随着那砰砰轰轰的鞭炮声,就向村邻们告诉,我家团年了。然后把各种菜端上桌子摆好,再用几个碗盛上饭,放好筷子,在大门外烧点纸钱,点上几柱香,请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回家过年。这时候全家成员都默默的站在饭桌四周,不能乱说话,表示对先人的尊敬。这样过了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这些凡间人才能开始过年,也就是吃年饭了。每当这时候,全村四里八乡的鞭炮都会轰轰隆隆的燃放起来,真是过年的气氛振得地动山摇啊。

吃过年饭后,还得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祭祖。这一天,同姓同宗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会约好一起去祭祀他们共同的祖先,烧一点纸,点一支烛,放一挂鞭炮,以示对先人的愐怀。把共同的先祖祭祀完后,才各家去祭各家逝去的亲人。虽然人们都时常说:烧钱化纸以免阳人,生前孝顺才是真情。但是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宗教信仰,民俗习惯,还是在被人们一代一代的承接下去,流传至今也算是成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也应该算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到了连先祖都不怀念的时候,那我想这个的思想品德也就到了不可取信的地步了。

每年我在家时,祭祀逝去的亲人们时,我都会买上一点纸和一些小鞭炮,连同我的爷爷奶奶以及同姓的爷爷奶奶,逝去的叔叔伯伯们都给烧点纸,点支烛,上柱香,放一挂鞭炮,默默的告诉他们,你的小辈来看你们来了!而同样的话题我妈妈都会对我说:他们(指我们同族的兄弟姐妹)都没给你爸爸和爷爷奶奶烧过纸,你们也不要到处都去了吧。可是我总是没有那样去做,在我的内心,这是对逝去的亲人的一种尊重和爱戴,更多的是一种怀念。在现今人们为了金钱,为了某些私下利益关系,为了寻求各种刺激和不为人齿的快乐而随意一挥就是几百上千元,却为了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就六亲不认,兄弟成仇的现实面前;如果我们能在那些逝去的亲人们的坟前烧几张纸,点一柱香,默默的怀念他们时,也许我们那一颗已经变得金钱化物质化,世俗化,变得冷莫,变得没有亲情的那一颗虚伪的心就会不经意的回归本原,回到那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字意识里。所以愐怀也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美德。

祭祀完先人们后,就没什么事了,这时候大人小孩就可以各自去找玩伴欢度春节了。在这个晚上,大人和长辈除了给小辈们发放压岁钱之外,就可以打牌下棋玩过通宵了。等到午夜十二点整,就是大年初一了,是迎接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刻,所以四邻八乡的人会在这一刻同时燃放礼花欢送过去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辞旧迎新,送走过往的愉快,迎来新的幸福。这一刻,所有的山山沟沟,村村落落,高山狭谷,平原河岸,都会轰轰隆隆的炸响新年的礼花。就象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大花伞从地面突然撑开,装点着幽深静美的小山村;更象一朵朵弦丽的大磨菇,在那宁静的天冪上次第开放;还象是天上的仙女们因为羡慕人间的美好生活而撒下的幸福糖果。也许就是七仙女吧,对她那个董永的思念和祝福。不管这烟花有多美,也不管是不是仙女们撒下的思念和祝福,这一刻,我们都知道,在那一朵朵弦丽的烟花下面,都有一户户住在祖国大地上的幸福人家,那烟花就是这一家家幸福的人家所开放出来的一朵朵幸福之花。

祖国强盛了,人民幸福了!

过了黎晨十二点,就是大年初一,这在我们家乡有一个古老的传承,那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去挑一担水回来,喻示作挑银水,表达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当然挑大年初一的第一担银水也得有点规矩,你去挑水时还得带上香,纸钱和红烛,要给那口水井敬一敬了才能向神仙要银水哟。挑完银水后夜就很深了,如果还要继续玩,这时主人就要乘天还没亮时打扫完卫生,然后再接着玩或者做夜宵吃。因为初一早上是不能扫地的,扫地了说是就把这一年的财富给扫走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谁都不能叫人家起床,每个人都只能睡到自然醒,自己起床。初一早上也不会煮饭吃,就吃那些粑粑和米粉之类的食品了。这一天大人也不会到处叫出门玩的孩子回家吃饭之类的事,因为这一天不论你走到哪家去玩,人家都会很高兴的,因为这喻示着人丁兴旺。而且这一天不管在哪一家玩,主人都会好酒好菜的款待你,你也不能装客气说不吃人家的饭菜,那样主人会不高兴的,也是不礼貌的,说明你瞧不上人家。就算你们平日里关系不好,甚至吵过架,更或者打过架,这天人家到你家来玩或者你到人家去玩,主人都会把你当贵客一样招待。这一天不论在哪家吃饭,喝酒的都一定要尽力而喝,不醉不归,不醉就不算乡邻,不醉就不算朋友。所以,在我们家乡,大年初一这天是一个没有拘束的喜日子,是一个只有感情,没有恩怨的日子。

过了大年初一后,拜年客就开始背上礼物去亲人朋友家拜年了,各乡各村也开始组织那经久不衰的土家节目闹花灯和狮子灯来庆祝新春佳节。这些花灯队和狮子灯队会走乡串户,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举着灯笼,敲锣打鼓的到乡邻家里拜年。当然主人会封一个红包和几条香烟作为新年礼物,多少没人说,由主人心愿。

闹花灯这个节目主要是以唱为主,唱一些歌颂祖国和祝福主人的民间自编歌词。一般是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在一艘用细竹杆和彩纸制成的鱼形船内,支撑着鱼船跳着一些民间舞蹈。跟随的人们在一个主唱人的领唱下,一起喝着那些民间自编歌词,同时主人会燃放一些烟花以示热闹,庆贺新春。

狮子灯可算是祖国的民间精品绝技了。而在我们家乡的狮子灯就更加精彩,主人一般都会用七八张大八仙桌搭成很高很险的塔,狮子灯队表演时会用几十人一层一层的将这七八张桌子高的表演塔稳固好,然后由一个大头和尚和两个小猴子的表演者慢慢地爬上最高层表演一些节目,表演完一个节目就撤掉一层,只到全部撤完最后才来表演舞狮子。这是个非常危险的民间节目,曾经有一些表演者因为在表演的时候不注意摔下来摔死的故事。

我们那里有句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年三十晚上火要烧得很旺,这样就喻示着来年兴旺发达。而十五的灯就是说十五这晚全镇各村的灯会组织这晚上都要汇聚一起表演节目,镇上还要评出名次,发放奖品。因为在我们家乡,正月十五是新年的最后一天,所以要各外热闹的庆贺一次,表示送年。送了年人们就开始新的一年的农耕忙碌了,为作下一个新年而奋斗。

在家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大人会叫小孩用一根绳子套在桌子的横条上,表示把年留在家里不让年走,希望天天象过年一样的生活。我小时候每年妈妈都会叫我用这种习俗去挽留那美好的年。

当然,这些习俗现在都没有人记了,因为人们的生活哪一天都比过去的年要丰盛美好的多了。

感谢祖国!祝福祖国!

“走油”的日子

文/王燕

“走油”是指用油炸制食品,临近春节的时候,家乡的习俗是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将春节期间所需的油炸食品全部炸制出来,这一天俗称“走油”的日子。

说起“走油”我算是个内行。我的油炸手艺是从外婆那儿学来的。外婆心灵手巧,她是满族人,日常生活沿袭着满族人的习俗。小时候,很盼望过年,盼望“走油”的日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走油”的日子家里的伙食就能得到改善。油炸食品的种类很多。有麻花、肉丸儿、面果、面鱼、豆腐泡等。麻花是发老面,按照比例下调料,主要是矾、碱适宜;肉丸子是用烀猪肉的老汤和制的玉米面为主料,里面掺有萝卜丝、肉馅,再加些食盐、花椒等调料;面果分两种,一类是发面的、一种是烫酥的;我特别喜欢吃外婆做的炸面鱼,面鱼是用猪水油和面搅拌成糊糊状,当下入滚烫的油锅时会“长成”千姿百态鱼的样子,所以叫“面鱼”。刚出锅的面鱼香脆爽口,如果加上糖就更加甜脆了。外婆最擅长炸丸子,她揪丸子时娴熟麻利的样子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她会连续把面团带手一起伸进油锅里,闪速进出。这个手艺我曾多次想试试,却至今也没有这个勇气。

我的油炸手艺曾在婆婆家大显身手。在我结婚前,婆婆的身体一直不好,每逢“走油”的时候,家里要专门请“大师傅”来“走油”。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对公婆说:“今年咱家‘走油’不要请‘大师傅’了,我能做。”看看公公半信半疑的表情,我接着说,“放心好了,我会用发老面的方法炸麻花,每十斤面要发三斤老面,待发酵后再糅合面粉放一两矾,一两八碱,发酵几个小时就可以搓麻花了……”我一股脑地说出了几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公公才同意了。从那时开始我们家再没有找别人帮忙“走油”,我一手指挥着大家热火朝天地炸制各种食品,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喜气洋洋的,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公婆乐得逢人就夸他家娶了个好媳妇。

如今勤劳聪慧的外婆故去了,慈祥和蔼的公婆也离开我们多年了。今年“走油”的日子,我们这一大家人又回到了老宅,和守在这里的三弟妹团聚、“走油”。兄妹们劳动着、说笑着,那股飘荡的油香,那么纯,那么浓……

我的第一块手表

文/施光华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无荤不餐,其中猪肉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这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家乡养猪情形,但那时养猪可不是为吃猪肉,而是为给家庭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小集镇一个生产大队下辖10个生产小队,数百名社员,在六七十年代兴起一股养猪热潮,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天蓬元帅”的身影。这“天蓬元帅”除了“衣服”自理外,吃住行都有老乡们周到安排。因为大伙儿都知道,亏了它,它长得慢或不长,甚至生病,吃亏的是自己。它吃的范围很广:米糠、豆腐渣、山芋、剩饭剩菜、猪草等;住得也挺好,有的睡猪圈,有的睡厢房,有的干脆躺在堂屋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以“蠢猪”讽刺某个人愚蠢,这我不敢苟同。这猪肉多身懒是不假,但懒而不蠢,甚至有时候很聪明,我却亲眼所见。我十几岁时,家里有事等钱用,向食品站卖了一头猪。这食品站在街中间大市场设了一个收购点,卖猪那天还是逢集,赶集人很多,而且这个收购点与我家居住的地方相隔半站路公交车距离,并且还不是一条街,收购点是上街,我家是下街。可就在我母亲卖完猪返回家关上大门数钱时,只听见门外猪急切的“哼哼”声,我们都很诧异,打开门一看,卖出去的这头猪竟然又跑了回来。过了不久,食品站两名工作人员上门找猪来了,一个拎着猪耳朵,一个拿着棍子敲打猪的屁股,抓壮丁似的,将这头猪“抓”走了。心里酸酸的同时又纳闷:这“天蓬元帅”从未光顾过的地方,咋会找到回家的路呢?

“天蓬元帅”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1970年我进厂当学员,月工资18元。当时社会上流行戴手表,可一块手表120元,我根本买不起,只得向家里求援。家里将一只大肥猪卖了,给我买了一块“北京”牌手表,甭提有多高兴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谁还愿意去伺候“天蓬元帅”呢?然而,作为权宜之计,农民家庭养猪事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失为明智之举,创收之路。

白味

文/王桂书

我与白味食品结缘,是很早以前的事。

我刚半岁时,得了一场肺炎,肺炎好后,又得了支气管炎,常常咳嗽气喘,邻里乡亲都说我命不长。母亲尽全力照顾我,我仍是又黄又小又瘦,像冬天枯干的小白菜,随时都可能被一场风雪带走。后来,一位老中医告诉母亲: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增强营养多吃白味。从那以后,我吃的饮食仅以几颗盐为调料,对于煎炸食品,只有眼馋的份。

幸好父亲有一份工作,隔一段时间就买一点肉回家。每逢父亲从街上买肉回来,母亲便切一小块放进柜里,留着给我开小灶;再放一块在白水里单独给我煮,放少许盐,肉熟透后就切成小块,放在小碗内。我坐在灶门前小木凳上用手拈着吃,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是油,胸腔那根颤颤巍巍随着呼吸而颤动的弦,像打上了润滑剂,嘶哑的声音小了很多,晚上睡觉也免了母亲折腾。

我六岁那年冬天,家里请木工打造楼板,天天晚上莲花白熬腊肉,那个香呀,直馋得我冒火!无论我怎样发脾气抹眼泪,还是没吃成,倒是留了一个好名声。两个木工做了一个礼拜的活,要走那天晚上感叹地说,你们一家人,讲礼俗、规矩大,从没见小女子上桌子吃饭。我一听鼻子一酸,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我的白味餐是多样的,我吃过盐和香油做调料的凉菜,白开水面,最喜欢的是白水煮土豆,喜欢那软、绵和微甜的鲜味。至于白肉片,那是让我难忘也是最珍贵的食品了。我还吃过童子尿泡的鸡蛋和萝卜下面种的鸭蛋,那是偏方。说不清是哪一天,总之,到我读书时,我的支气管炎就全好了,读初中时还参加过学校的排球比赛。

上班后,丰衣足食,不需要忌口,白味不再是唯一选择。有一次回家过年,我们围着火盆烤火,到半上午,母亲切了一盘刚煮好的肉,给我们端来。晚辈们皱皱眉嫌弃地直摇头,我却一下来了精神,接过盘子就那样一块块拈着吃,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母亲说:“吃吧,吃吧!多吃点!有一天回家后,我不在了,你们就自己煮来吃。”母亲从来都是乐观的,听这话觉得很揪心。我顿感五味杂陈,低下头,掩饰漫出眼眶的泪水,此刻,我能做的,就是多多地吃,把身体养得棒棒的,那就是对母亲的回报。

父亲去世后,母亲每个月固定的经济来源断了。我恍然之间发现,母亲的腰身不再挺拔,眼睛不再明亮,动作不再敏捷,面容也已露出衰老的迹象。“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母亲的付出,岂止是给予了生命,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我们私下讨论母亲养老的问题,哥哥姐姐都争着接母亲到自己家里住。那时我刚带孩子,怕母亲劳累,便不作声。闲不惯的母亲主动住到我家里来,帮我管理家务。直到孩子五岁时,才去哥哥姐姐家小住。

晚年的母亲多数时间和我住在一起,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一吃燥热的食品就上火,渐渐偏向吃白味。我买了一个大砂锅,为她煲汤,偶尔弄点白肉片、清油拌凉粉、白水煮土豆和母亲一起分享。母亲有一个爱好,喜欢看电视剧,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只要哪个电视台有放的,就舍不得换台。我陪母亲一遍遍看,看得几乎记得下每个角色的台词。感谢母亲,让我有了稍稍尽孝的机会。

去年清明节,我回乡下给父母上坟。我习惯性地进了厨房,在我记忆中,跟母亲有关的记忆,都和厨房紧紧相连。厨房里,灶、烟囱、碗柜依在,隐隐还有一股黄荆树条的气味,仿佛看见灶膛里喷出的火舌,闻到锅里飘出的饭香,看到母亲习惯地拢拢耳发,朗声说:“饭好了,吃饭!”于是母亲盛饭,大的端饭,小的拿筷子勺子,我面前还有一碟弥散着香气的白肉片……嗨!有母亲的日子,生活像涓涓细流,是自然的,纯粹的,优美的。

母亲的爱似白味,永远是淡淡的,不加粉饰,却是人生至味。母亲沉静的心态,温和的眼神,坚定的意志,能平息我的浮躁,焕发我的生气。复旧如初,我感觉我的身体和灵魂一直沐浴在母爱的光辉里。

做美食

文/郭俊生

腊月里家乡吸引孩子们的春节美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记忆中,只要一进入腊月,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农家院落,到处可见大人们张罗着过年的身影。我们当时还小,不懂得大人们为过这个大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知道过年好,我们终于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了。

我印象中的春节美食有油炸糕、黄儿、枣牌、羊肉馅饺子、炸麻花、炸酥油饼、红烧肉、喜丸子、小酥肉、炖肉块、炖鸡块等,空气中弥漫的全是香味,真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馋得一个劲儿直咽口水,一个字足以说明我们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盼,盼着春节早点来临,盼着让我们大饱口福的日子。

要说在这些春节美食里最吸引我的还是下锅美食,所谓下锅就是用猪肉一次性做下的三种肉制品,即红烧肉、丸子、小酥肉、这是家乡过去待客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传统食品,其色泽、口感、香味绝对。只要一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陆续做下锅美食了,这就是香气最为浓烈的时候。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时人们要把这三样食品连在一起一同下锅,其实这是家乡人的聪明所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猪的每一部位肉都要做出味道。在那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缺,根本就没有部位肉一说,能有点猪肉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了。这样在如何利用各部位肉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肋条上的肉留下来用作炒菜时搭配的小炒肉,肚子部分比较松软的肉切成方块就做了红烧肉,剩余的部分做丸子用,下角料就是小酥肉的料了。家乡的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和大众熟知的制作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上色时是用自制的大酱抹面后下锅的,其颜色极为特别,红得可爱,红得诱人。小酥肉的做法其实是以面为主,即下角肉料占三成,面和鸡蛋占七成,全部弄碎后三样调和到一块成糊状,油锅炸熟即可,也是别有风味的食品。

这些美食虽然早早就做好了,但不能享用。那些年的冬日异常寒冷,在院落里放一口水缸,把做好的食品放进去,这就成了天然的冰箱。用这种方法贮存的食品还有黄儿、油炸糕。到了年夜饭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时,所有的好吃的就全摆上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得热闹,吃得开心,一片祥和。

直到今天,在我们家乡大部分家庭依然沿用着过去的这些传统制作方法来做,但再要吃出过去的那种味道已经成为人们的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