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印象文章

2022/12/20经典文章

印象文章(精选20篇)

印象中的爱情,往往顶不住那时间

文/蝴蝶飞不过那片海

1

刚到英国读书时,肖哥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意大利,平摊费用,各负其职。其中的一个男孩J负责订酒店,可到了最后,肖哥他们才发现,这哥们订的居然是豪华酒店,且还带了一身非常正式的衣服。众人诧异:不是来旅行的吗?怎么还要穿得如此正式?

后来才得知,J来意大利,还有另外的计划。

J在中学时跟随父母一起来过意大利,当时住在一个中国家庭里。恰好,房东家里也有一个女儿,和J年龄相仿,两个人在那个假期里相处得特别好。J也喜欢上了那个姑娘,就发誓今后一定要出来留学,去找这个姑娘。

期间,两个人一直有联系,但未再见。

J跟肖哥一样,上的是2+2的那种大学,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终于熬到了出国,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见喜欢的人。肖哥他们分头行动,临走前还祝福他,希望他们有情人钟情眷属。

可是,当J回来后,整个人看上去却不怎么开心。他说,那女孩变了,举止显得挺轻浮的,这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从前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好像从世界上蒸发了,出现在眼前的那个人明明就是她,却怎么都不像她。

那次的旅行,J失魂落魄。

2

听肖哥说完这件事,我忽地想起自己读中学时,也喜欢过一个男孩子。

印象中的他,瘦瘦高高,喜欢穿蓝色的牛仔裤,黑色的打底衫,和一件暗红色的马甲。每每想起他,有时忆不清具体的容颜,却只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他比我大一届,我读高中的时候,彼此早已分道扬镳,但我一直都记得他。

高中时代,我没有谈过恋爱,对他却是念念不忘。现在想起来,那也许就是初恋吧?把一份情感藏在心里,不敢告诉任何人,一个人慢慢地品尝着淡淡的甜蜜,还有淡淡地忧伤。

我从来不知道他对我是什么感觉,只是曾经一起相处的时候,他很幽默,也很喜欢耍贫嘴,是典型的北京男孩的性情。

直到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他遇见了昔日的同学,也是我的发小,突然聊起了我。而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那一刻,说不出是什么心情,怪怪的,有激动,但也有恐慌。想象了无数次,还能跟他聊聊天的情景,却在电话里真的听到他的声音时,不知所措。

自那天起,他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我觉着似曾相识,却又觉得有哪里不对,这都是内心的感觉,隐隐约约的,具体说不出来。直到有一天,他约我见面,我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七上八下,既期待又害怕地去见了他。

在此之前,我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幻想,还有少年时的那个潇洒不羁的身影。那个身影,伴随了我的少女时代,让我对身边的男生不屑一顾,甚至根本想不起来多看一眼。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迷恋什么,我以为是他,但现在回想,我更怀念的是那份少女的情怀。

当他真的出现在我面前,原谅我这样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所有的幻想,所有的美好,全部崩塌了。他比从前胖了,尽管穿着打扮还是从前的风格,但我看他却倍感陌生,像从不曾相识。坐下来聊天,他没有了年少时的贫嘴,却多了点儿肤浅的意味。

我想,这也跟环境有关系,他不想读大学,跟随家里人去做生意了。接触的人杂事多,自然跟从来没有沾染过社会的学生不同。总之,那次见面后,他的名字和从前的一切,便彻底从我的心里被挪走了。

一切,恍如隔世。

3

我曾一度为了电视剧里演绎的“分开多年、彼此再见,还能够再续前缘”而感动。可到了现实中,才发觉更像JAY所唱得那样:“印象里的爱情,好像顶不住那时间。”倘若昔日的恋人分开已久后再重逢,所有的心动和爱恋还不曾走样,那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的一件事?

生活中应当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但于我而言,却实在没有这样的运气。现在的我,其实是不大喜欢回首的。倘若当时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我去爱,或是错过了,那么我宁肯留在心里怀念,也不想再回头去找。

内心始终觉着,爱是的有时间性的,只属于此时此刻。若能在这一刻去爱,就好好享受它,不要搁置到未来。因为,当有一天,你觉着一切都好了,可以去爱了,却往往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了。

石头村印象

文/看将一叶

石头村,位于河南南阳的一个古老小村落。

4点起床,4点半出发,跟着摄友,目标石头村。一路天空无半点星光,依靠车灯照明。山路蜿蜒,两旁尽是直直的、有粗有细、品种不同的树木。

到了石头村,天已放亮。远远就看见石头垒成的牌楼,门楼一侧写着石头村三个大字。环顾四周,只见群山叠翠,轻云袅绕,未见人家。

摄友四下寻找,寻得一条通向石头村的石板路。路的左侧树木葱茏,右侧是石头垒成的护坡石墙。沿着石板路徐徐而下,行至数十米,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石板拱桥横跨水面,一条宽约四五米的水渠,由此伸向村内。水渠左岸是错错落落的山里人家,右岸是起起伏伏的山外山。

这里约有数百户人家,大大小小的房屋依山而建,皆为石屋。从基石到墙顶全部采用山上的片石垒成。片石之间竟无一用泥土填上勾缝黏合,真是巧夺天工。石板路面铺得也是用心,循着石材自然纹路进行切割,拼接成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蜿蜒在全村的石板路整齐有序,脚下每一片石材又各不相同,颇具特色。沿着石板路缓缓而行,路两侧,石磨、石碾、石滚、石台,不时闯入眼帘。再细看,养花的花盆,盛水的石碗,比比皆是,整个村庄就是个石头世界。极目望去,一面面石头红墙掩映在紫藤、绿林中,散发着古朴美、自然美。

石头村村民淳朴热情。热心指路,邀请客人进屋小憩。当发现有镜头对着他们拍摄时,满是羞涩的憨笑,一双糙手竟无处安放。

晚上,在村里吃饭。走进一家叫“咱家小院”的农家小院,小院的大门是用圆木头做成的栅栏,栅栏大门上贴着大大的福字。门头上挂着红色的装饰花,右侧墙壁上挂着镰刀、铁锹等农用工具。左侧是一个售货小屋,有矿泉水、面包等,方便游人购买。大门两侧挂着两块牌子,一块上写着“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实景拍摄地”,另一块上写着“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实景拍摄地”。农家男主人一边搓洗着抹布,一边对我们憨厚地笑着。摄友向农家要了一份炒鸡蛋、一份紫薯糊、一道炒蔬、四根玉米棒、四个馒头等。主妇连忙说,紫薯糊免费的,馒头一个就够了,你们四个人吃不了。果然端上来的馒头真叫一个大,像个小脸盆,四个人吃是足够了。紫薯糊也很好喝,细细的、黏黏的、滑滑的,喝了一碗又一碗,真爽。馒头特筋道,纯手工打造,早上就看到年轻力壮的青年村民,赤着上身,双手不停地用力揉搓着面团。

听主人介绍,石头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现存百余间的石头房已有百年历史,石头村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古村落。在当地政府打造下,就地取材,点石成金,铺就致富路。尤其是石头村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后,古老的村落几乎一夜成名。如今有很多人来石头村游玩,就我们吃饭的这一家,有时客流量一天就达500多人次。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小山村迎来了百年未有的变化。

约莫九点多钟离开了“咱家小院”。夜色下,石头村是另一番景象。小桥,流水,远山,明月……还有那桥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树丛中蹑手蹑脚的捉蝉人、草地上与小猫小狗嬉戏的孩童……石头村的石头没有太湖石清雅之美,也没有雨花石柔和之美,然而拼在一起,一片,一片,又一片,构成了一幅古朴而又野性的山水画,这不也是石头村人的写照么?

古村印象

文/王传银

在城里呆久了,总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品尝一回山野美味,拍摄一些美好景致,完成一次新的“约会”。更重要的,当是亲身感知和见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顶着如火的烈日,直奔牛记庵而去。

“藏”起来的“世外桃源

如果没有卫星导航,很难“直达”牛记庵。因为这个名似庙宇但又不是庙宇的村子,“藏”在位于淄川区昆仑镇西南方向约13公里的大山深谷中。

“藏?”是的。

据说,这个村历史悠久,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曾经是植被满山、石屋高挂,鸡犬相闻,山果满枝。只是由于偏远闭塞,成了典型的“隐于深山人未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村碑用字等问题出现的诸多纠葛,致使村民抛却故园,纷纷外迁,短短几年间,几乎山空人尽。也由此,牛记庵才开始引人注意。2013年起,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能人孙勇一马当先,牛记庵古村落得以保护和恢复,并很快声名鹊起,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时下的牛记庵,被誉为“天上的村落”。走近或者走进,可见村居或散落或排列,均依山而建,不是“扎根”在山脚处,而是“悬挂”在山崖上。尽管山体海拔只有600多米,这些石头垒造的家居,平日里也是临风依云,巍然存在。特别是这里远离都市,空气清新,内外兼秀,曲径见幽,俨然就是一处隐藏着的“世外桃源”。

“拼”出来的“田园古村落”

来到牛记庵,一路拾级而上,游历了牛角溶窟、牛心石、神牛泉、孙家大院、王家奇宅等景点,参观了新建的动物园区,登上了最高处的观景平台,整体印象美好而深刻,深感不虚此行。

而能赏得如此美景,不能不说到中国好人榜上榜人——孙勇。

1971年出生的孙勇,好学上进,执着睿智。青少时的一些经历,历练了他的意志,为他后来“拼了命”地干大事、成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发现,无论在企业当老板,还是振兴牛记庵,孙勇的执着是彰显的。作为昆仑镇东高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虽然不是牛记庵村人,但他不忍心让牛记庵的古老文明就此遗失。在创业初成并有了一定经济实力以后,他决心重振牛记庵之古风,担当起保护古村落、发掘民俗文化、开展特色旅游的责任。

难题和挑战面前,孙勇人如其名,勇往直前。面对资金瓶颈,他哪怕挤出自家企业的自有资金也要干。山里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他亲自带队上阵,克服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他日夜坚守,现场督导。

“拼”字当头的孙勇绝非一味盲目蛮干,而是靠诚信、爱心赢得人心、去除阻碍。当初,牛记庵整建制保护性开发和修复的想法一公开,原住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孙勇挨家挨户耐心沟通,做出承诺,以诚动人。后续的建设、发展中,工人的工资,短时工他确保每日给付,正式工按月发放,绝无拖欠。他说,因为自己吃过苦、遭过罪,最了解打工者的难处和需求。

今天的孙勇,每次登上牛记庵的观景平台,都豪情满怀。他说,牛记庵只是他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第一步,接下来,邻近的几个小山村,都要打造成集文化传承、田园休闲、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古村落集聚地,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高的效益,造福百姓乡亲。

“保”下来的“原生态”

在我印象中,我国北方的山,大都植在我印象中,我国北方的山,大都植物稀少,山石裸露,山体光秃秃、灰白色。牛记庵3600亩山体,几乎百分之百的植被覆盖率让我叹服。梧桐、枫树、槐树、垂柳等诸多新老树种,生长在山路两侧、石宅周围,绿意盎然,郁郁葱葱。还有孙勇决策种植的300余亩桃树、梨树、杏树、山枣树、苹果树,以及养殖的数千只(头)山鸡、山猪、山羊,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另外,附着在湿润山体上、泉水流经处的各种微生物,也让牛记庵的原生态气质完美呈现。

这得益于国家对古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大力倡导,更得益于孙勇保护性修复的大智慧。生于山里、长于邻村的孙勇,在做出恢复牛记庵古村落的决策时,充分考虑到了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确定了修旧如旧、保护与修复并举的原则。施工中,为了不破坏原生态的山势地貌,他坚决不用牛记庵山上的石头,而是从外地一车车运来。我注意到,有一段上山小径,是用废弃的铁路木质枕木铺成的。

5年间,孙勇“保”字当头,带领大家打造出的是中高端的集旅游度假、养生休闲、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复古式田园村落。他的思路,既突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兼有着现代文明的成分。对外开放3年来,牛记庵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单位、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乡村文明家园省级示范点。

的确,“保”下来的牛记庵,原生态的牛记庵,既古风犹存,又新韵满满。走一走,看一看,山上山下都是田园情致,真可谓峥嵘尽显,美不胜收。

大堰外印象

文/李鹏

大堰外是个地名,在汀祖镇丁坳村李秀乙湾的北边。

大堰外是一片很大的滩涂,因为地势低,被开垦成水田,用来种水稻或者养鱼、种藕。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祖父到大堰外放牛。生产队分给我们几家养的是头母水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这下把大家高兴坏了,可没想到,母牛没有奶水。祖父和几家人商量,买回奶粉喂小牛。喂牛可不比喂小孩,小牛的力气大,没有二三个成年男子,根本按不住它。每次喂小牛,都是大伙一起上,捉脚的捉脚,按头的按头,掰嘴的掰嘴,就这样好不容易将小牛养大。每当我想起当时的场面,都忍俊不禁。

大堰外的水田不比其他地方,淤泥比较深。惊蛰后,祖父左手牵着牛,右手拿着鞭,肩头背着犁铧,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冰雪刚刚消融,祖父光着脚板下到田里,刺骨的寒冷令他打了个寒颤。他口中吆喝着,从田的中心开始,赶着水牛快速地转起圈来。劳作的热气,渐渐如白雾晕开。翻开的泥土,像打开的书页,记录着艰辛,也为收获埋下伏笔。

当天空传来阵阵布谷鸟叫声,祖父知道插秧的时候到了。他拿上水马和一捆干草来到秧田,扯秧苗,扎秧苗,再一担一担将秧苗挑到水田。秧田里的水蚂蟥极多,祖父从水中起来的时候,腿肚子上会吸附着几只蚂蟥。它们吸饱血,变得圆鼓鼓的。在岸边,祖父啪啪几巴掌下去,蚂蟥掉落地上。顽皮的孩子折根细树枝,将它从吸盘那头翻过来,晒干之后拿在手上炫耀。

双抢时节,是祖父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他披着星光,去到大堰外收割水稻。锋利的镰刀下去,一大片水稻匍匐在地。割完的水稻一直要晒到傍晚时分,那时候的暑气渐渐消散,水稻也会失去一些水分变得轻巧些。

百把斤的谷草头,在祖父的肩膀上左右换着。从田间到家门口的稻场,有三里地的样子,他健步如飞,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等衣服被风吹干,白色的汗渍如落下的雪花。月亮挂在山头,他借着月光,将稻谷铺在稻场上进行脱粒。当这一切忙完,大堰外的水田又在等待祖父的双手,为它植上“新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一家人能够填饱肚子,每年冬天,祖父都要去挖野藕。大堰外有片野藕地带。冬天,挖野藕是个辛苦活,没多少人来,大堰外便成了祖父手中的粮仓。

祖父拿着铁锹和竹篮,走向这片野藕地。一阵阵北风卷着枯叶,钻进他单薄的衣衫。他瞧准一处,用铁锹在泥土中试探着,顺着野藕生长的方向,轻轻地一层层拨开。一个下午过去,祖父带着满满的一篮子野藕回来。寒冷与辛酸,他从未对我们提起过,他总是默默地劳作,抵御风霜雨雪,带给家人的永远是沉甸甸的收获和温暖的依靠。因此,大堰外留给我们的记忆也充满着温情与神秘。

祖父去世后的第七年,我再次来到大堰外。如今,这里和家乡的大部分土地,被流转给深圳的一家公司,将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土地已经平整,种上了药材、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还能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将拥有瓜果飘香、四季花开的田园风景。大堰外的美丽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

上海印象

文/霸上客

上海有许多令人深感吃惊的地方:司机、行人是全国少数几个第敢与警察叔叔吵架的地方。

如果你到上海去,公交车是绝对不会来等你的,到时就开,尽管车上有时只有几个人!对工作在上海的人来说,每天早晨、晚上下班要做的最痛苦的事便是挤公共汽车,因为在路上有的人要花数个小时,而人又多,车又多、站又多。

如果来上海需要问路,这对他们来说是最为纠结的事了。如果你什么也不知道,那么他们一定会把你当傻瓜,会非常热情、卖力地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如何走,坐什么车、到什么地方下,在什么地方换车……这是因为上海太大,站与站之间间隔得太远。当然,他们这样做需要有个前提:看他们是否有的是时间,是否有热情了。

如果到上海去问路,而你又只知道一点,却又不太多,而且他们在告诉你如何走的时候,你又喜欢插嘴,那就坏了,他们一般只会说一半就停止了。

如果他们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就是在眼皮底下的地方,他们也不会告诉你!你,不要生气,因为在上海,问路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尤其在闹市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

如果你会说上海话,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非常热情、非常热情地告诉你,有时甚至还会给你带路。

上海人要会说上海话,也喜欢说。你若乘座在公交车上,四周都是说普通话的人,一些年龄较大的上海人也会视而不见,仍旧大声说着本地方言。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现在的许多年轻的上海人却并不以为然,他们说着普通话,乐与外地人打交通。

上海人说普通话,可能是全国最普及的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工作单位,无处、无时不说。所以,你可能会误以为这不是上海了。

印象深刻的普通人

文/段振宇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多美好的时光都和外婆一起度过,那时爸爸妈妈都在外地赚钱,就由外婆来照顾我。怎么说呢?外婆真的是一个细心和蔼却又严格的人。

说她严格,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外婆对学习非常看重。每当得知我作业没写好时,总是极力劝说我写作业。也不论有什么重大的活动,都不让我参加。而当外婆得知我成绩退步时,总要给我说大堆大堆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根本不需要操心,可是外婆还是会一遍一遍的说。

外婆有时有些霸道,特别是当她骂外公的时候,而外公却又那么的谦让,总是一声不响,对比多么鲜明啊!

外婆有点斤斤计较。为什么这么说呢?每次帮她买衣服,外婆总嫌价钱贵,布料不好,用万般理由推托,每次都买不成,总是去做衣服穿。又有一次,外婆和舅舅说好让舅舅去接妹妹,结果舅舅忘记了,说外婆没让她去接。这事让外婆知道了,气的连饭都没吃,拎着菜回家了。

你们会不会认为我的外婆很烦啊?但是有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回到家时,家中一片寂静,妈妈担心而又轻快的说:“外婆被出租车撞了。”这句话仿佛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医院去。妈妈捡起我滑落的书包,说:“没有生命危险!”听了这话,我舒了一口气。我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医院。整个医院中空荡荡的,外婆躺在床上吊着水,左臂打了厚厚的石膏,脸上擦了一大块皮。而外婆却依旧用欢快的声音说:“没多大的事,就是花了不少钱,能报销!话说回来,还不是为给你们家送鱼!”那一刻我震惊了,外婆竟然是为了给我们送鱼才受伤的。

应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更爱外婆了,对外婆有了新认识。

她当然对学习非常看重。她从小没怎么念过书,她不想让我们受苦。这是一种爱的表现,生怕儿女吃一点苦。

她当然霸道。虽然整天对外公“吼”,但“吼”些什么呢?“又抽烟,肺不想要啦!”“又喝酒,胃药给你白吃了!”现在想起,这或许是老夫老妻间特殊的关爱吧!

她当然斤斤计较。对谁计较呢?对自己!吃穿都非常节省,对儿女呢,却是那么慷慨大方!要吃,要穿,无论多贵都买。她不仅帮舅舅家操持家务,还天天到我们家来为我们洗衣服。而那次她急着要回家,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她怕舅舅在家没饭吃!

自从注意到这些后,我开始关心外婆了。当她做饭时由衷的夸一句“真好吃”,当她买菜时,主动帮助她拎拎菜篮。而这些小事却总让她高兴半天。其实,比起她对我们的付出,真的不算什么吧!

外婆,我童年生活中最爱的人,内心记忆最深刻的人。她用她的爱包裹住我,伴我走过童年的点点滴滴。即使她有再多缺点,但在我心中依旧是最爱的人。

外婆,一辈子的普通人,我童年生活中最伟大,印象也最深刻的普通人……

印象生活

文/晨尘

故事,开始和结束一样简单,当你聆听故事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做好安静聆听的心理准备,然后安心接受故事的结果。生活不是一成不变地在继续。如同故事,一段一段。生活如此,记忆抑然……

在一起、或者不

过往的岁月在不经意间如渐渐拉开的银幕,在上演一幕一幕动容心扉的画卷之后。我如是回首,忘却了该怎么形容那些往事,顷刻间仿佛感知有一种记忆中的往事在拒绝着任何文字来修饰。最后,我只能简单的如是说:

九月的西安,初见的大学,我的印象军旅生活,在汗水和千里之外的异乡陌生气息中我在接受着一个人生活。

十月间简单旅行、简单思想、简单生活。一切都平静如水,我的心境可以倒影出天空干净的颜色。

十一月末的鱼化校区,天空的颜色很深,我和很多人一样告别了陪伴我们近两个月的迷彩服,换上了在心中曾感神圣的警装。那一刻,有一种莫大的责任感在我的心中被永远铭记。

这是一个用时间来乏力验证的过往岁月。如同某个周末的晚上,我和九歌一起在师大电影院看那些质地陈旧的古板电影。画卷翻黄。我突然感觉有多少过往的日子都那么值得珍惜和怀念。所以我会在一种感动的心境中不停写字、不停写。当十几万字被我仿佛是发泄某种不明情绪一样被敲打在blog上时,我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人,生活只是一个人,所有的陪同都消失的这般默然。新浪网里有很久以前的朋友的留言:失踪啦?好久没有了你的消息。我的号码……回信!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一些人一些事包括我自己是一种游移不定的距离,一切的到来和离去都身不由己。那段岁月,我们在一起、或者不。

唯一不永伤

三月初,西安在一场清爽淋漓的雨中被洗礼着,这是新年中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次照面。那天,十点钟的天空在一片相对静默而孤单的映衬中。这一次,我一个人到达,没有预料新的生活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和继续。整个假期是经历短暂却又漫长的设计中度过的。然而,关于一切未知的生活都并非与我们所设想的生活那样合拍,有时候它与你想要的生活甚至是完全向背的。起初以为,它应该会像三四月间的樱花一样盛开的如此灿烂吧?!然而一切未然。

三月的最后一天。小的、阿建、天天在我没有任何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被我叫来陪我一起去寻找西安樱花盛开的地方,印象中的大概位置是我在西安晚报里看到的。如我最初预料,那天我们没能顺利的找到樱花林,而最后只有小的陪我看到了三月末的樱花。我心中有莫大的欢欣,我近乎僵直的面孔终于在那一刻绽放如樱花一样欣然的笑靥,而小的脸上的疲惫则告诉我,她只是陪同我来观樱花的,心中并非与我一样欢喜。后来小的在我的blog说,格子你应该轻松生活了吧!为了你,我可是甘心陪你几乎走遍了整个西安城,我希望从此能看到你的微笑能永远和樱花一样灿烂。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种隐隐的酸楚。感谢这些爱我的朋友。可是,一直我就这样被关心和担心着。某些灵魂深处的缺失或茫然使我的生活呈现黯然色彩。暗淡的生活,从二月末离开的济南城那一刻开始。而这些都是最初无法预料的。一直我都只想简单的在祈祷,为一段用时间等待被验证的感情。

后来,我抬头看天空,永远不那么干净的天空在浮尘中怎么都翻不开阳光的明丽。这一切都是在冥冥中被注定的吧!

安安给我发短信说,看了你在论坛里写的《素描忧郁的颜色》,有一种感伤竟然被你如此的描述,真的想用尖刀剥开你心里隐藏的忧伤,我想流淌的不会是鲜红的血液而是满满的泪痕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了,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懂得感恩

边个在《大学淡淡伤》里如是描述我们的青春:我把娇羞的忧伤旋于掌中,一恍神她便跃进了回忆,轻不留痕迹。青春到底是一个健忘的季节。

读这些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有隐隐的酸楚,并非这些文字在说服着我的脆弱或触痛我逞强的心房,而是我感知着自己安静的呼吸和感受着一些陌生或熟悉的朋友的关心却一直不能走出暗淡的旋涡。

有一种心情永远没有人会晓得,就算你强撑的微笑在别人眼里会多么幸福,就算你倔强的脚步一直拒绝着心所向往的靠行,就算你的话语怎样掩饰眼泪想投降。一切默然!

闭上双眼,合十双手,生活在我所祈祷的另一种境域中变得阳光灿烂、风和日丽。

心中开始有一种诚恳的感恩。感恩于命运对我们这些茫然孩子的眷顾,欢喜忧伤才会变得干净而简单;感恩于爱或不爱我们的人们,幸福才会被我们明晰的看清楚谁会是谁的永恒;感恩于陪我一起成长的孩子,是你们给了我实质而感动的记忆和真诚的爱;感恩于那些虚伪的微笑和甜言蜜语,因为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一种心情都是透明的……

黛眉印象

文/卧龙

黛眉,一个令人遐想的名字。我曾经无数次猜想它的样子:是一小家碧玉独倚栏杆,望尽千帆东去?又或是一冷艳美人,画眉后孤寂地仰望西天的新月?

走进黛眉时,我意识到我还是错了。它哪里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分明是一尊无畏的金刚,一个充满力量的年轻的金刚!

这里的树是俊俏的,悬崖边,石缝里,巨石上,姿态万千,像一团团翠绿的玉,阳光穿过,闪着快乐的光。

水,似乎是石头的延伸,藏于密林,刹那间又急促泄下,像是身手敏捷的小伙子,一转身,就不见了。石头上看不到青苔,棱角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坚毅的光。我无法称之为溪流,是因为它干净利落,丝毫捕捉不到小溪潺潺的温柔。就连那条高高落下的瀑布,也将水声隐于深谷,在葱郁的翠绿中轰鸣着,如同一条腾空的蛟龙,摆脱了上千年的束缚,直冲云霄。

石头是山的主题。这里的石头,或险峻挺拔,或敦实横卧,每一块足以成岭、成峰。石头上的纹络清晰可辨,像是流动着的不同色彩的水,无边无际。

如果说,石头是大自然最古老的文字,那么这里的石头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史诗。而我,仅仅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在它面前蹒跚。惊叹已经麻木,我跟着空气游走,像一片落在海面上的叶子。起风了,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我被淹没又被卷起,卷起又被淹没。听不到虫鸣,找不到方向。

我闭上眼睛,远处传来万马奔腾的嘶鸣。黄河!是黄河!她吹着号角,挥别黛眉,一路向东……

补习初恋

文/lefabu

当我们俩双方冷静一周后,再次面对彼此时都安静了许多,他背着书包,穿着还是女朋友时她送的衬衫,她也戴着还是她男朋友时,他送的手链,两人仍如往常一样开心聊着,说东说西,说天说地,就是不说:咱们分手吧。

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办公室,你来面试后匆匆离开回眸的印象,第一感觉是:又是来找总监谈业务的吧,还是个小胖妞。没多久这一印象就消失殆尽,毕竟没有用心,也没打算会有什么下文。第二次见到你是入职啦,老同事吃饭的时候正八经的介绍了你,恍然间想起了第一次的印象:小胖妞,可今天还有更多收获,黑妞。你有些黑,黑皮肤反倒成了你的特点,这些外号印象我留在了心里,不曾与你谈起,那个时候我还有一个准则:不搞办公室恋情。

那天开会,关于活动的筹备动员会,当最后几分钟后你抱着一本大工作本,匆忙跑进来,坐在我边上,因为太匆忙,脸上红红的,见会议还没开始便长叹了口气说:可算赶上了。那时,我俩说了第一句话。

后来,似乎两人越走越近,有一个优先的因素,我俩都是北方人,话语共性特别多,就算是一道简单的土豆丝,都能回忆起家乡菜的味道,是两个人产生共鸣的味道。

初恋的感觉是啥样?我和她都幻想过,都暗恋过,可是明恋确至今没有感受到彼此爱的节奏。那天坐在公交车上,听到一首初中时流行歌曲,不由自主地想了家,长大后想家也不能和爸妈说,因为他们更想你,还会因此担心,也就打电话给小黑妞。

两人聊的兴致勃勃,突然我说:做我女朋友吧!电话那头停顿了几秒,小黑妞感受得到我喜欢她,我也感受得到她对我有好感,如何捅破这层朦胧的纸张,之前一直梗在我心怀。这一问,小黑妞倒是很不淑女地说:我答应你。事情似乎太顺利,高兴的我大声叫起来,啊!公交车上的人往向我的角落。

成为朋友或许能长久,成为恋人就有时间的危机感,因为之前没有交往女友男友的我们,第一次尝到初恋的滋味,当然已经不是牵牵手就脸红的少男少女,也不是羞答答整天你爱我,我爱你的思春年华,我俩的初恋更为冷静。

在半年多后,忽然有一天她问我,结婚的事情,突如其来的结婚,对我来说太仓促,双方父母得知后,***妈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孩子,我尊重你的选择,可是妈妈不想让你吃苦。这话不伤女儿的心,却很伤男子的心,加油努力,也敢不上准丈母娘的要求。我俩的裂痕被现实打败了。

都是异地的我们,双方在本地都无亲无故,这是一种万事白手起家的状态,哪个母亲愿意女儿过婚后和男人吃苦的日子。她来自妈妈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大,那个时候我能帮忙的就是:别害怕,还有我。好苍白无力,好无底气。

小黑妞说:我真的知道什么是以泪洗面了。

左右为难的她憔悴了很多。再加上身体不好,更觉得衰老几分。

我俩坐在这张桌子上吃最后的晚餐,说着说着笑了,说着说着哭了,反复地这样,又反复地不想离开,因为我俩都明白,今天以后,就再也看不见谁了。

我问她: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感觉如何?

她说:我好像是补习了我的初恋。

童年的印象

伴着“六、一”儿童节的来临,自己也感觉年轻了许多。童年是美好的,今天让我又一次走近了童年的回忆……

想起来一件事,不怕大家见笑,但记忆很深,能不深吗?腿上至今还留着伤疤呢。呵呵,记得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有次看父亲午休时间不用,悄悄溜出去练车,

只要自己喜欢的,学的也快。在平路上来回练几次后,胆子也大了。技术不精吧,可真喜欢不用蹬车下坡飘起来的感觉,真爽~!

那就试试吧,但很不好!第一次出洋相了,下坡太快啦。还没感受飞,就突然感觉车轮在打滑,心顿时慌乱起来,把不稳方向,刹不住车,连人带车-“咕咚”重重地摔倒了,哎呀,呀,当场腿被扎进尖角玻璃啦,那个疼呀,钻心疼的顿觉不知东南西北,天旋地转,半天起不来,看着腿上的血哗啦啦地流出来,又吓的不顾疼痛,赶快抓地上的土止血……

知道自己痛苦难受失魂落魄的样子肯定很难看,但强打精神,咬咬牙,站起来,拍拍土,将摔歪的车身摆正,装着没事的样子,赶快回家放车,不能耽误父亲上班。偷偷将车放到原来的地方,也不敢和父母说被摔伤,担心下次再也不能骑车。嘿嘿~~,现在想来这些,可真有意思。

童年的顽皮不懂事真多,有时候也爱小心眼,和邻居、同学一起玩耍哭闹……回头想想,更觉可笑,呵呵,久别重逢再相见好热情呢。所以现在也一样,即使相互间有点矛盾,也没什么的。等回头再来看,什么也不是呵。

每一次的相遇,都会留一段故事;每一次的激动,都会碰撞出火花;每一次的磨难,都会给予新的希冀;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是成功经验的积累;也必将会填补整个生命最充实的幸福追忆。

愿我们都能珍惜上苍赋予我们的美好时光!

愿每一次经历过的跌打起伏坎坷路,都能铺垫出精彩的阳光大道,。

愿各位都有美好的精彩记录……

这样回望此生,就会由衷的感叹:真不虚此行啊!… …

今春花事初之印象

文/唐小乖

某日黄昏时候,我路过一处不常走的角落,竟看到一株一人半高的小树枝桠上已疏落开了几簇小花。心情既喜又惊,急步至花下,转来转去,观之不足,赏叹不已。

花白色,有的花瓣边缘晕着一小片轻浅的粉色,偶也有粉色丝丝缕缕的流向花心,像是画国画的毛笔笔端上的颜料被水洇湿了后落在纸上或轻划过纸面的样子,也像素色衣裙上的一点点染色,素净明丽中含着那么点儿娇柔的媚意。花苞因为花瓣都还拢在一起,那粉色就尤其明显,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粉色的花朵。

花是一朵朵开的,也是一簇簇开的。几朵小花紧紧挤在一起,各开各开的,然而稍远一点看起来,成团的花也像一朵大花。挤在一起的花,因那白色不够纯粹且白处又不怎么透明,远处看起来竟然颇觉朴素,甚至有点黯淡,当然也有可能是到了黄昏时候光线不好的原因。

不知道这是什么花。我心里这样想着,下意识地又立即觉得这是樱花。应该就是樱花吧。它不是我认识的杏花,桃花,也不是梅花,好像也不能再是别的花了。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又开心地想着,春来天了,樱花开了。

隔一日至周末,天晴和暖。我惦记这树花,于是再来看。我以为我是准备好了看花的心情来的,然而一见到这树,我心里还是轰然一惊,那花竟然开得满枝满树,堆堆簇簇,累累团团,劈面而来,像是浓浓的春意再也挡不住,挤着跑着拥了过来。

我几乎是奔至树下,怀着不知所措的心情,从这一朵看到那一朵,从这一枝看到那一枝,细看远看,上看下看,眼睛简直不够用,不知道看哪里好,心也装不下这繁花带来的喜悦,涨得满满的,却不好表达,只任它满溢出来,满脸傻笑,心下狂喊:啊、啊、啊。

美让人震撼。尤其这突然的繁花春意。对于一直在等花开的我,是一记幸福眩晕的重击。我干脆站在花枝中间,闭了眼,微仰了脸,去闻,去感受。却又听得满耳嗡嗡之声,是的,绕树不下百只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采摘今春这第一桶丰盛的花蜜。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春》,真的,这赶趟似的开满了的花,这闹着的许多的蜜蜂,是我小时候背过的课文啊。

后来我还是知道了,它不是樱花,是樱桃花,花谢了是会结出樱桃果子的。忽然似是而非地明白了,它为什么那么美却也那么朴素。好像果树的花,总也带着点农家人的淳朴。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一棵开满花的树。那么突然,那么热闹,那么丰盛,让我震惊而欣喜。这一树花,是我对今春花事的初之印象,也是我享花盛宴的开始。惜眼前之花,也期待接下来的繁花似锦。春天真好,春天你好。

注:两周之前的所见所感,一直敏感于心,懒诉诸笔。终于抽空潦草成篇。纪念而已。

梁家河印象三章

文/单占生

匆匆来到陕北延川的梁家河,又匆匆离开。也就是在这短促的匆匆之间,梁家河的几帧并不起眼的影像,还是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幕上,挥之不去,拂之又来。

耸立在田间的雕塑

踏上梁家河这块土地,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他们弓着脊背,专注于田里的庄稼,专注于手头的活计,一点也不理会马路上车辆的轰鸣与游人的喧嚣。按说,这场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村的村民也该是这般的劳作,但这场景还是触动了我。他们头顶着烈日,弓着脊背在田里劳作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我故乡的邻里,想到一个真正的农民专注于劳作时的美。

在四川博物院里,我曾看到一块汉人农作画像砖。画面里的田地阡陌纵横,田里有六人在劳作,前排的四人动作一致地高举着刈刀,似在收割又似在舞蹈;后排的二人似在播种。画面呈现的劳作场面似乎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是土地,只有土地,才会使他们的生命如此富有激情。沉默的土地,沉静的土地,会用它的静穆告诉你,劳作使人与土地结成了不可间离的生死之缘。也许,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切实感受汉代人劳作时的快乐,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梁家河的村民在田地里劳作着的专注与本分。劳作在田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源。他们劳作在田,其实也是守望着他们的日子,守望着他们的生活,守望着他们的祖业,守护他们的今天与未来。

每望见他们在田里劳作的身影,我的心里都会漾起一漪温暖。感谢梁家河田里这些不理会游人的眼光,不理会外界的喧嚣,安静、专注、本分地劳作的乡亲。他们给了我一种信念,一种认知:我们不仅要守望着我们的土地,同时也要守望我们的良知,守望游子返乡的里程。而指引游子返乡的标志,就是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背影,如耸立在田间的雕塑。

粮食是最亲切的问候

梁家河的美是一种自然的专注,同时又是一种本分的守望。自打踏上梁家河土地望见山梁一样朝着蓝天弓起的脊背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这一点。进得梁家河村之后,我更坚信了我的认知。

如果说梁家河的乡亲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只是一幅遥望中的剪影的话,那么,梁家河村头场地上的这一幕幕场景就是一帧帧放大的特写,每一个细节都袒露着它的肌理,袒露着它最切实的质地,直言不讳地言说着它的心里话。场地的一边,有几个售卖商品的木板货架,货架上的商品,是各种色香俱佳的“粮食”。特别是那摊在大箔箩里的小米,带着谷糠的糯茸浓香。售卖人员会告诉每一位游人,这是他们这里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这是他们自家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种的、自己碾的小米。在场地的另一面,是梁家河人给外乡客人呈现的梁家河人眼中最好的风景:圆圆的、饱满的粮食囤,如巨大的绣球似的晾晒玉米的粮食柱子。在这些具有传统农家生存意义的“风景”的另一端,是一处高高的麦秸垛,很似乡村大妈蒸出的巨大的馒头;在麦秸垛的旁边,是一个类似于农家大妈蒸出的大窝窝头似的豆秆堆。再往里,就是装地瓜南瓜的木笼子、摆菜蔬的石台子、一架巨大的碾盘和舂米的石臼。这些粮食以及与粮食相关的物象,就是梁家河人呈现给游人的最好的风景。

这让我想到一个熟语:民以食为天。也让我想到了新石器早期距今一万年间居住中原的裴李岗人的石碾盘,想到我国史前最早的陶制食器,想到许多考古居民村落先民的粮仓遗迹。尤其让我心动的是我想到我的家乡邻里在街头相遇时的一句问候:吃了吗?吃了吗?想到在夕阳余晖中邻里相遇门口街头那句“喝汤了吗”的问候语,带着馍馍的温度,带着小米粥和菜糊糊的清香。我想这该是我们人类最本真的关切了吧?在我看来,这就是梁家河人最美的风景,粮食就是梁家河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最亲切的问候:吃了吗?

开在农院里的书店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梁家河一户庄稼院,还开了一家书店。

这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曾住过的院子。村头坡上,三间坐北朝南的窑洞,两间坐东朝西的斜坡顶厢房,那间书店就开在东厢房里。一块印着“新华书店”的镜框端挂在房门一侧的砖墙上。房间不大,满满的几架书围立在四周墙边,簇拥着屋中间的一架书,这格局也算是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绝了。因行程匆忙,书架上的书没能认真翻阅,一眼望下来,大体上也就是些文学名著、时事政治、学习资料以及介绍陕北革命圣地历史人文、介绍梁家河风土人情之类的图书。买了一本记录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就赶快走出书店,要赶我们的返程了。也许是出于一种习惯,或许是出于一种特殊的留恋,在我就要迈步走出这家庄户人家的院门时,不由得又回头望了一眼。这一眼,我望到的似乎不仅仅是一面砖墙,似乎也不仅仅是一个镜框,而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面镜像,而是观照中国农耕社会的一条路径,而是中国传统院落门头的一块泥金牌匾:耕读传家。

我想,如果说在梁家河的田间我看到的是梁家河人的勤劳与本分,在梁家河村头我看到的是梁家河人的厚道与真诚,那么,在这个农家院里,我看到的就是梁家河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就是中国乡村最美丽的风景、最阔远的前程。

凉城利川印象

文/吴道毅

凉城利川,果然名不虚传!

利川是一个县级市,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邻重庆石柱县与万州市,东与恩施市接壤,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

利川县城座落在方圆数十里的盆地里,清澈、秀丽的清江穿城而过,江上跨越着不同时代的桥梁。四周群峰绵延,苍翠欲滴。举世闻名的腾龙洞如同巨龙一般,潜伏在县城东北的大山之中。早已开通动车的利川站位于清江南侧,交通繁忙,人流如织。市内,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许多高档的住宅小区分布在清江两岸。

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利川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崛起。它地处沪蓉高速、318国道与沪蓉铁路的交通线上,是湖北通向重庆与四川的重要门户,交通位置十分优越。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除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腾龙洞外,还是世界水杉之乡,又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歌舞之乡,更是世界名曲《龙船调》的故乡。伴随沪蓉高速与沪蓉铁路的建成通车,利川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利川之所以被称为凉城,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地势与地貌。利川地处清江上游,海拔在1000米以上,因此是湖北最凉爽的地区之一。距离县城48公里远的苏马荡,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因为海拔有1600多米,比县城更凉爽,加之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已被开发为生态旅游风景区。

这次盛夏时节来到利川,对利川的凉爽有了真切的感受:白天虽然烈日当头,但并不感到酷热。如果待在室内,还能感到一些凉意。至于早晚,则凉爽如秋。行走在清江边上,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甚是惬意。望着远处的山峦,顿感盆地中的利川就是现时的世外桃源。路上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还穿上了一件外套。在宾馆睡觉,晚上开着空调,需要盖厚被子。有几个晚上,因为怕冷,就没有开空调了,睡得却同样舒服。

利川的这种凉爽,对我这样长期生活在“火炉”武汉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感觉生活在利川,如同生活在天堂。

正因为如此,一拨又一拨的外地人夏季来到利川避暑与旅游。他们或乘坐动车而来,或自驾车而来,或坐着旅游大巴而来。县城与苏马荡的宾馆、旅店,一时间纷纷爆满。许多“有识”之士,尤其是武汉人与万州人,早在几年前就在利川县城与苏马荡购买了住房,专在夏日来此避暑。在回武汉的动车上,与我同排而座的一对老夫妻就刚从苏马荡避暑回来。作为平原人,他们退休后每年都去利川避暑。

夏日的利川县城,成了一座热闹的山城。在龙船调广场、幺妹子广场内,在清江两岸的休闲走廊中,在清江的风雨桥上,但见游人往来如梭,人声鼎沸,歌声曼妙,舞姿翩翩,一片热闹与祥和。

那天上午,我们畅游腾龙洞,也非常快意!洞外洞内,人头攒动。入口处,清江从撕裂的石缝中奔涌而出,水急道狭,瀑布如雪,水声似雷,震颤人心。洞内空旷,凉风习习,运送游客的电瓶车非常繁忙。每天安排有数场土家族歌舞表演,无论《龙船调》、哭嫁歌、《六口茶》还是摆手舞、毛古斯舞、肉连响,都厚重大气,荡气回肠,令人留恋忘返,如同走进童话世界。

如同一位养在深山人初识的美女,利川已经开始展示出其不可抗拒的动人魅力,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前来一睹她的芳颜,领略她的风采。

利川,不仅仅是一座凉城,而且是一座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山城。待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沿江高铁开通之后,利川的发展将更会如虎添翼,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利川的凉爽。

雨,家的思念

文/向阳而生追日而行

不知为什么,我对雨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不管是什么季节的雨,不管大雨还是小雨,总是能让我对家的思念更泛滥,归家心之切。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了,但它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雨那么简单。

春雨---是万物生长的滋生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给人浥尽轻快的快感;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给人无比绚烂的印象;而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又出现一片明媚的春光促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这是由春雨给自然界带来的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在我的印象中,春雨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生机勃勃的代表,更是代表今年的终结,下一年的开始。人们不是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吗?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伴随着春雨的到来与家乡道别的脚步渐渐临近。此时的春雨,总是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当我远在他乡,每每看到天空下绵绵细雨,犹如牛毛般大小,如丝绸般的柔顺,我总会想起在家中的父母,想着他们对自己的疼爱犹如这丝绸般柔顺的春雨。

夏雨---是炎炎夏日的清凉剂。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出了夏雨后荷花别样的红艳的景象。夏雨不再像春雨那样缓缓地到来再缓缓的离去,而是来得快走得也快的,一个字形容就是”急“。在炎炎夏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突然来一场夏雨,雨后,那紧张的氛围就有所缓解,可以让你释放一些压力;尤其是在夏雨后的晚上,在所有人都进入梦乡时和城市的喧嚣都停下来时,就感觉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就自己孤身一人,是那么的孤单、那么的想家。

秋雨---是。

秋雨,给人们带来的既有快乐,又有悲伤。也许你会问,秋天,这个丰收有趣的季节,怎麽会变得悲伤呢?这是因为秋天有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而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难道不会觉得悲伤吗?由这些从树上离开的黄叶我便想到了那些离开故乡的游子,想到不能和家人团圆,不能一块儿吃圆圆的月饼,心中有多么难受,多麽悲伤!万物在秋天的脚步慢慢的开始沉睡,满地的落叶被这风雨慢慢带走。

冬雨---是万物衰败的滋润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万里千山都没有看到一只鸟影,就连人影也是很少见到,唯独孤舟上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江上独自钓鱼的景象,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冬季万物衰败、丧失生机的败景。虽说冬季下雨极少,但是总是有那么几场让人印象深刻,也往往是让我想家的时刻。

雨,家的思念。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雨,我对家的思念又会更深!

成都印象

文/陈林

金沙村里问成都

遥望沧桑近却无

诗圣诗仙文不老

礼佛礼道信如初

惯看岁月驰苍狗

只教新桃化旧符

闲啖街头麻辣烫

临江茶肆话三苏

讲成都,是一件很费力的事。讲不好而又非讲不可,便不讲成都本身,而从成都周边着墨。这周边,亦是十分了得,动辄以“天下”谓之,比如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全赖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传统源远流长。有史以来,成都作为中华文明的西部重镇,以其富庶、神秘、多样性闻名天下。

如果从李白、杜甫的诗句里认识成都,你会对那份荒凉和粗野无可奈何。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杜甫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可当你有缘看过成都近郊的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看过离成都不足80公里的三苏祠,必定会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感受。

金沙古蜀文化遗址位于成都市西北郊金沙村,是中国同时期出土象牙、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作为成都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那些祭祀用品、鼓缶鼎鼐、权杖面具,不经意便引发你内心的脉动,成为你与古文明对话的信物。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固执地认为,只有苏东坡担得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全才称号。苏轼时乖命蹇,亦如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举世无双。何况,人家还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需要何等丰厚的文脉滋养!

说到成都,你不能只想起闻名遐迩的街头小吃,只想起演绎慢生活的盖碗茶,只想起市民公园里的小麻将。那样,你会认为成都太世俗,太缺乏宗教精神。你还需要去领略青羊宫的香火,文殊院的罄声;去触摸宝光寺的罗汉,昭觉寺的佛像;去感悟青城山的道统,峨眉山的禅宗。

成都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实难以面面俱道。时逢农历新年,千家万户张贴春联,不妨说说楹联文化。春联作为楹联的一个类型,家喻户晓,但楹联的范围要比春联大得多。凡是由两组等长、成文、对仗工整、平仄合律的汉字构成的文体,都可以称作楹联。楹联是与诗词曲赋并列的独立文学形式,几乎可以用于任何场合。据史书记载,第一副楹联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心血来潮,在自己寢宫门悬挂的桃符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春联的鼻祖,也是楹联的鼻祖。

迄今,成都的楹联发展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街小巷,亭台楼榭,随处可见的楹联已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楹联荟萃之地,首推杜甫草堂、文殊院、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百花潭公园亦不遑让。似乎没有几副拿得出手的楹联,便不好意思在寺庙公园队伍里混了。

杜甫草堂工部祠的这副楹联,精辟地概括了诗圣的成就和影响: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尊称杜工部。工部祠正中设杜甫神龛,两侧分别是黄庭坚和陆游。所谓开得宋贤两派,乃指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陆游开创剑南诗派。远同吴郡三高,则是指太湖之滨彰扬隐逸文化的三高祠,祀越人范蠡、晋人张翰、唐人陆龟蒙。

文殊院中有副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寥寥数语,道出了破解人世迷惑的真谛,于深刻哲理中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澄明之气。驻足阅罢,韵会于心,久久不去。

武侯祠的“攻心联”更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人赵藩撰写此联,谈古论今,意在对当时的四川总督岑春煊进行劝谏。其实,古往今来,多少为政者的所作所为,恰恰是既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攻心为上”,自然就难免“宽严皆误”了。

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可不要被成都街头巷尾氤氲的市井气息迷惑了,见不到它的深邃。成都历尽沧桑,有容乃大,天翻地覆也寻常。成都底蕴丰厚,从容不迫,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坪印象

文/胡梦

欧村薛家:弓立的竹片

寒风中弓立的竹片,守护着内心的葳蕤。

从不害怕寒冷,擎起一片塑料薄膜的天空,安放春天的明媚,培育庄稼人温暖的梦。

传统农耕文化的路,被反季节的思维打开。庄稼人的汗水,期待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一排排弓立的竹片,是一排排肋骨;塑料薄膜包裹着的梦,开在时间深处,等待市场的检阅。

时间也许会沉淀一些东西,但梦一旦开始就无法返回。

虽然塑料薄膜还没有盖上,但我已看到一排排竹片,撑起了欧村薛家的春天。

上祝村:板鸭的香气

传统工艺腌制板鸭的香气,在上祝村散发出幸福的味道。

那些平时不怎么飞动的翅膀,定格在空中,像一颗颗星星,照亮故事里明清年间的盛名。

天空低下来,低到可以触摸的高度;阳光聚集在一只只板鸭身上,聚成一缕香气,聚成一种美食,聚成梦飞翔的翅膀。

那些钢铁打造的架子,被活动的竹竿隔成多行,而那些金黄透明的板鸭,仿佛一个个精致的文字,被钢架排版成一首首抒写美食的诗词。

其实一只只板鸭更像是一个个编钟,悬挂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奏响最强劲的幸福旋律。

农业产业园:把春天请进来

你可以把一首诗写得春风拂面,甚或春风得意。但寒冬还是寒冬,酷暑还是酷暑。

你也可以把春天请进钢架大棚来,萌芽更多的春天。把酷暑寒冬挡在咫尺之外,让梦的翅膀在钢架大棚中飞翔成诗。

三九寒冬,辣椒花曾经只能开在诗中;现在有了钢架大棚的呵护,辣椒花开满一年四季,绽放在庄稼人致富的梦里。

把春天请进来,让春风吹得更深更远。辣椒花结出辣椒,庄稼人的脸上结出幸福的笑靥。

把春天请进来,春风会把庄稼人的笑容吹向四面八方,吹到梦里梦外。

把春天请进来,让钢架大棚去写一首致富的诗;让喜欢写诗的我,吃一盘反季节的爆炒辣椒;让我在品尝生活酸甜的时候,也一同品尝生活的多滋多味。

印象下马塘

文/程振洋

下马塘是本溪南芬区的一个小镇,要不是在那个秋冬交替时节来这儿给表叔祝寿,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小地方,了解这个小地方。

今年夏季,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和失去联系多年、从未谋面的表叔(我奶奶娘家亲侄子)取得了联系。自与表叔取得联系后,我与萍妹二弟阳阳常用电话、短信、微信联系,表叔想见我的心情也很急切,于是,我决定在表叔生日的时候去本溪看望他。

表叔生日的前一天,我来到了本溪,来到了下马塘。吃完早饭,表叔领我这个出生、成长、工作在松辽大平原的侄儿到不远的大山走走。这里山高林密,在山上阳光透过枝叶照在仍开着的山花,我深深地呼吸着带有草香、木香、花香的空气。表叔告诉我,这山上的树木都是天然的,这是山核桃树,这是山榆,这是水曲柳,这是橡子树。我们拨着树枝走着,表叔说,开春时山花烂漫,野菜丰富,下雨天林蛙就顺水下山,捡都捡不过来,秋天蘑菇奇多。说着,他指着树下草丛的坑说,你看这是野猪拱的,看样子这群野猪好几个,你看这片地上好多坑,这山上野猪、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鸟类都非常多。下山时,我看到不管是红的、黄的、绿的树叶都是清新透彻,每棵树、每株花草都在享受自然的恩赐。看表叔这已过八旬的老人上下山腿脚灵便,气息平稳,打心里为他高兴。

第二天,为表叔祝寿后,我跟着王哥去下马塘街里走走。

我们慢慢地边走边唠来到下马塘街里,街里车少人稀,我们沿着河岸边的主街走着,街道两侧都是那些小楼和小房,但却非常整洁,小镇的街区被四周郁郁葱葱的大山包围,显得素雅清静。倒是街道北面很远的山坡上有几栋新建的楼与这里的老楼相对应,下面是一片空地,让我驻足。王哥见此,对我说,这地方原是驻军部队的家属区,部队在这大山的山洞子里,生产军用武器。后来,部队搬迁,这里空了下来,部队在时,小镇的人非常多,军用房和家属区也是近些年才开始拆迁建楼的。

我们又穿过街路,来到细河的桥上,手扶着桥栏望着清清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水浪冲着白色细沙在秋阳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不远处有几群鸭鹅在自由地戏水、觅食。河道内没有污水、垃圾及枯枝败叶,有的是依然显得生命力很强的绿色水草,看着这细河静静清清的河水,望着翠绿如烟大山上蓝天飘荡的白云,嗅着自然清新的晚秋空气,我这个长年生活居住在城市中,伴着喧闹,闻着汽车尾气和污水道返上来的浊气的人,忽然产生将来退休来此居住的想法。在山林中建几间小房,朝听鸟儿歌唱,晚赏细河夕阳,饮着甘醇的山泉,食用山菜野果,享受和谐的自然风光。

印山印象

文/封志良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远处的风景才是最美,因此不断地去追寻诗和远方。其实不然,近处也有美丽的风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而已。位于庙前境内的中国印山就是这样一个身边的风景。中国印山属南岭山脉,原来叫做岩背岭,连绵于常宁与桂阳交界处。多少年来,岩背岭山间那嶙峋耸立的石头,斑驳苍老的藤条,石缝中生长的树木就像乡间的俊俏女子,隐在深处无人识。

后来,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被一位叫吴国威的老人发现了。开发这座山时,吴国威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他不仅在国画方面颇有影响,还是常宁版画的创始人,曾获鲁迅版画奖。按理说,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老画家,他没有必要再去尝试这劳心又劳神的创意工作。然而,吴国威没有这样做,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就是永不停步,一心想的就是如何给后代留下一笔能够永远保存的财富。于是,他力排众议,经过一笔一划,积十年之功,终于在这个古来就属蛮荒之地的庙前一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景点。于是,不甚出名的岩背岭便成了流光溢彩的中国印山,山上的石头便成了“酿酒的石头”。

现在,中国印山既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镌刻了华夏风雨历程。那山间秀美的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上的印章更是给我们处世谋事提供了珍贵的人生借鉴。建成以来,前来观赏和接受教育的游客和学子络绎不绝。

我不知来过中国印山多少回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得第一次来时,首先看到的是沈鹏先生雄劲的“中国天下印山”六个大字,背面则有“庙前岩溶地质公园”的牌子,而且还是省级的。穿过牌楼,由广场往前走,发现入口上方有一枚大大的指印,相传为舜帝所留,也许就是它触发了吴国威老人的灵感。下面还有一个足印,相传为隋唐瓦岗五虎将之一、后来成为道家仙祖的谢映登羽化登仙后所留。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大印,即阳刻的“中国印山”与阴刻的“天地人和”,充分展现了中国印文化的两个方面。

中国印山有“三山一峰”,分别为中国名人名章山、中国书法艺术山、中国纪念印章山和观印峰。行走在山间,那印章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穿越古今,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每枚印章背后都记载着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故事。我们往往这一步还在盛唐,下一步则到了遥远的宋朝。但我们如想完整地欣赏到这些玺印,还得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山间的道路处处皆蜿蜒曲折,石头则壁立千仞,有些地方间隙狭窄得只能容纳一人。如果是一些瘦小者还好,遇到身材魁梧者往往得收腹弯腰才能通行。

有人说,张家界是上帝的盆景,是遗落深山的丹青,是一幅展开的长卷。从我看来,印山的石头完全可以与之媲美。在这山间,张家界有的,这里也有,张家界没有的这里也有。中国印山上的很多树木都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而且这些树木,往往是两棵树抱在一起向上生长,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张家界山间就没有这样奇特的现象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幽深的情人谷,美不胜收的金龙岩。行走在这片土地,我们总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希望静下心来以抵达中国印山灵魂的深处。

中国印山不远处有一溶洞,这不得不提,也不得不去。洞内与外界的温度恰恰相反,让我们感到大千世界的不可思议。如果夏天进去会感到清凉无比,冬天进去则会温热弥漫全身。洞中那经过亿万斯年浸淫、滴落而形成的独特石灰岩地貌让我们感到无比惊讶。巍巍耸立的巨型石笋,刚中见柔,粗中显细,在那七色灯的映照下,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相对于印山的神奇与韵味,这里宁静而抒情,温馨而神秘,确实为一处避暑纳凉、感受自然胜景的绝佳之地。

“什么也不留下,只留下脚印;什么也不带走,只带走印象。”中国印山,我肯定还会来的。

黄草印象

文/袁模雄

我第一次去黄草,那是在二十年前。是因我次子在黄草开酒楼创业时,与黄草朱姓姑娘相识、相爱,喜结良缘,为操办儿子婚事,去黄草与亲家会面。

黄草镇在东江湖上游,东江湖大坝关闸蓄水后,陆路被淹没,从资兴新区到黄草必须从大坝坐船。当时大坝到黄草的客船是柴油机动力的木船,从大坝到黄草要坐三个多小时,坐在木船里,震耳欲聋的柴油机轰鸣声,两个人说话都要互相对着耳朵。船舱内两边坐人,中间放行李,十分拥挤。时不时,船头的浪花还会打进舱里将衣服弄湿。我在船里约坐了一个多小时,内急了,船上的厕所设在船尾,而去厕所必须要从船外的两边经过。旱鸭子的我紧紧抓着船顶篷的木条,小心翼翼地在10多公分宽的船沿上缓缓地向船尾移动,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那时黄草镇街道边的房屋都是火柴盒式建筑,除镇政府办公楼是5层外,其他的几乎全是两三层楼。街上人员稀少,个个灰头土脸。街上除赶集的时候人多些外,平时是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还要多,显得异常萧条和冷清。

亲家住在黄草镇的黄家村,去那的公路是砂石路,汽车一过,后面就跟着一条长长的灰龙。公路两旁的房子大多是泥土墙,屋顶盖的也大多是杉木皮。所以,黄草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原始和落后。

今年6月,亲家公七十大寿,也是我时隔二十年后第二次来到黄草。那天清晨,我一早便坐公交车来到大坝码头,夕日的木制班船已不见踪影,码头停着的都是清一色的现代玻璃钢快艇,还有很多艘豪华气派的大型游轮。我走进黄草的班船,只见船舱里宽敞明亮,坐椅干净整齐,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舱内还配置了空调和卫生间,坐在里面非常舒适自在。我一边享受着这舒适的船舱环境,一边欣赏着东江湖的湖光山色。只见东江湖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沿岸两边的移民新房,好似撒落在画里的珍珠,显得格外优美典雅。天空蔚蓝蔚蓝,湖水清澈见底,迎面吹来的风也夹着淡淡的果香……

“客船就快到黄草了,请大家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船。”客舱前面传来女服务员甜美的声音,把我从遐思中拉了回来。我看了看手表,才坐了一个钟头十分钟。我从船舱里伸出头来,只见前面湖面宽广,水清如镜,黄草金牛岛就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湖面上,美不胜收。

班船很快就靠岸了,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型宣传石碑,碑上由资兴本土书法家朱小石书写的“天下游山到黄山,世间玩水到黄草”十四个龙飞凤舞的行草书法,展现了黄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走上码头台阶,只见街道路面的青石板,油亮发光,好像刚用水清洗了一般,没有一丝灰尘。两旁典雅的仿古路灯下挂着红扑扑的灯笼,似一张张笑脸,在迎接天下游客。沿街门店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身在其中,让你怀疑自己是否在古今穿越。店内土特产琳琅满目,东江湖鱼、雷公仙茶、野生蜂蜜和深山香菇等山珍水产,应有尽有。来自广东、深圳、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时不时还能看到几个金发蓝眼的外国友人,整个小岛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片繁华。

去亲家公家的公路,如今已是标准的柏油路,路面还比过去宽了许多。路边过去的泥巴墙杉木皮房子,变成了砖混结构和装修精致的农家乐民居。黄草人胸怀大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如今的黄草处处面貌一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郴州十大美丽乡镇”“湖南特色文旅小镇”和“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这次黄草行,我心灵触动,感慨万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有感而发:

黄草印象

人生相逢是缘分,金牛岛上把姻连;

艰苦创业二十载,新旧黄草两重天。

山清水秀生态好、四季水果香又甜,

银鱼香菇野蜂蜜,山珍海味均齐全。

碧波荡漾水如镜,鱼儿戏水逗游人。

雕梁画栋黄草街,任你穿越古和今。

宾馆酒店农家游,八方宾客多如云。

凝心聚力谋发展,乡村振兴领头雁。

老屋墩子印象

文/苏宝大

我对我家老屋墩子印象颇深,地处庄的南边。墩子东面是个凹(读ao四声)沟头,家乡人也有称“大凹(读wa四声)子”的。是一个呈“C”字形凹弯在北边。凹沟头西北上,有一座水码头延伸至水面。水深数尺,河水碧清,是附近人家淘米、洗菜、汰洗衣服的唯一去处。水码头向南不远,常年停泊一条木头的渔船。渔船不大,船上大小五六口人。他们一家以捕鱼为生,过的是饔飧不继的日子。到了开春寒气未消,他们全家动手自制一种小牙签样的土鱼钩,跘沤田张泥鳅,或在河里张菜花毛鱼为生。渔船上女孩儿不多,清一色黑乎乎长得圆头滑脑的神气。这家男主人瘦单又精灵,满脸的麻子。我只知道村上人来找他买鱼了,就站在河岸上吆喝:“麻广财,买鱼喽。”他就会弯着腰从渔船里钻出来。至于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后来也听人说,他家来自安丰赵家庄的。那时候我们家很困难,但我发现麻广财船上的小孩们过得比我们穷酸多了。大冬天的飘着雪花,他们在船头船尾来来回回还光着脚丫走路。那时,庄上人跟麻广财买鱼都不是拿钱交易,而是拿稻子、麦子来兑换。

在凹沟头东面,有个狭长的垛圪,是往南向着河心呈“A”字形延伸出去的。垛圪中央便是土地庙,那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垛圪的东西河坎上,长满各种高高矮矮杂树。

垛圪的正北面临河,住着位单身老汉,好像眼睛不好使。没大没小都喊他“滴滴尕子”,这名儿喊起来怪怪的。他过了一世,就这样喊了他一世,直至他闭眼。喊着喊着倒把他的真名给喊没了。他居住的是矮矮土墼墙的丁头府儿舍子。舍子前,是一堵用泥荒垡垒砌成的半人高的围墙。我记事时已倒塌得差不多了。

老屋墩子南面和西边,环绕一条弯曲的小河,老屋墩子也呈了个大“C”字形。河坎上长有楝树、桑树、榆树、槐树……这里的河水,一年四季顺着墩子由南抱着弯儿,再往北缓缓流淌。夏天的雨水犯凶,河水陡涨,水流方向也会掉头倒流。墩子的西边有座木头桥,连接河东与河西人家的往来。

这老屋墩子的地势,那时在庄上算是比较高的,住这里不会担忧夏天发大水会淹没房屋。所以,就这么个铺地面积也就100多平方米左右的墩子上,竟然挨挨挤挤居住着5户人家,图的就是这墩子高高爽爽。

后来,大家的经济条件越过越好,房屋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宽敞,这里的人家再也不愿挤一起居住,就三三两两迁址别处去了。记得我大哥也是在某一年的春天扳开了土墼墙,属于拖后腿迁址到北舍新居住点上的。曾经热热闹闹的老屋墩子,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并荒芜在了那儿。经年的雨水对三面陡坡河坎的冲刷,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也就一年比一年显得更加逼仄了。

几十年又过去了,老屋墩子继续荒废着。每当我走到于此,总停下脚步看一看。发现三面临河的坡坎上,乱糟糟生长一些自生自灭的荒草和自然顽强冒生出的泡桐树、楝树、野芦竹、野桑树……在这荒草丛生一片狼藉的旧墙根基废墟上,还能隐约可见当年土屋墙建造的依稀痕迹。值得欣慰的,有些闲置的地方被我婶娘拿来铁锹工具什么的,耐心细致检出碎砖瓦片,见缝插针栽种上各式当季蔬菜。冬天的蔬菜吃不了了,长到了春天,开出了洁白的萝卜花、金黄的油菜花,招引一些小朋友钻进到花丛中,捉着蝴蝶、逮着蜜蜂。夏天和秋天,又是一凼凼的丝瓜花、南瓜花,一溜溜的扁豆花、豇豆花,热热闹闹地开着,老屋的墩子又有了一丝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