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牡丹文章

2022/12/11经典文章

牡丹文章(精选20篇)

与牡丹

文/侯志锋

当我从广州坐上那趟至西安的列车驶进中原,我被中原的辽阔之美震撼了魂魄,刚才还在湖北境内看到的水田,什么时候竟然悄悄隐去,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我的眼中铺排开来。此时知道车已进入河南邓州。玉米,还有麦子,缓缓地展开了中原大地绿色的画卷,美轮美奂,像漫无边际的清水把我的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觉得天天映入我眼帘的南国风景只是小家碧玉,中原的大风景才是真正的女汉子。正在怀想中,车又驶进一个美如画的城市——— 洛阳。在车上观望,洛阳的楼不是很高,树木盖过楼房,整座城市都被绿荫掩隐。

车隆隆地驶过,而我的心却走不出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小时候它就走进我的心中,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都,我心中的洛阳是与牡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我十岁,翻阅了一本《中国古诗故事》,从此我的心便和洛阳绑在了一起,至今念念不忘。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人是最接近美丽一词,花是美丽的,人们有时候比喻女人“美丽如花”,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女人跟了与她不般配的男人。武则天美貌如花,我们在电影《武媚娘》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媚娘是女人中之王,牡丹也是花中之王,可能命中相格,媚娘在冬天的雪景中下令上苑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敢抗旨。媚娘随众妃去游上苑,百花都遵旨开了,只有牡丹依然故我,媚娘红颜一怒,把牡丹贬洛阳邙山,与坟为伴,判永日不得开放。但牡丹到洛阳之后却开得更欢了,各品种的牡丹争妍竞艳,火了洛阳城,赞牡丹的诗词后来竟让洛阳纸贵。媚娘后来还是把首都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

花王不愧是花王,后人还把牡丹喻为国花。然而史料这样记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一拂黄、延安黄……”据传隋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入怀中。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隋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照这样说来,并不是武则天把牡丹贬邙山洛阳才有牡丹,而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的。不管怎么说,洛阳是牡丹之城这是事实。

那次坐车与洛阳擦身而过,但我在武媚娘曾经居住的长安城认识了一位洛阳籍的文友。回南方后,与她在网上谈文学、谈人生,更谈牡丹,谈到了洛阳牡丹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牡丹古时候品种并不多,后来各种颜色的品种都有了。传说中的黑牡丹,是武则天下令百花在冬中开放,牡丹违旨,武则天下令用火把它烧了,后来牡丹就烧成煤炭一样的黑花魁。然而我洛阳的文友说,武则天也是女人,女人一般都怜惜花的,怎么忍心去烧花?

文友说,来洛阳看牡丹吧,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花会又到了。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洛阳,为了牡丹,还有我心中的另一个秘密,我又坐上那趟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在洛阳站下车,文友早就在出口对我挥手微笑。文友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美若娉娉玉立的赵粉,比下了电视上的武媚娘,远远地就飘来香气,因此洛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了起来。

去邙山镇,先是去古墓群,我心中武则天时代的牡丹,是贬到邙山跟坟墓为伴的。在古墓园沉思,先人的古墓是历史的黑白画图,画进了朝代的沧桑变迁。在洛阳,一路上都有牡丹映入眼帘,邙山花海,万亩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中原不光有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有浩浩茫茫的花海,各种牡丹品种争相竞艳,它们是否奉着媚娘武帝的圣旨?

我身边陪伴着一位比武媚娘还要美丽的洛阳女子,感动得使人落泪。牡丹花会人潮涌动,人头与花成海,她在我眼里却是与众不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车站里依依不舍,我的眼角流出了泪。她用手揩去我脸上的泪,在进口处挥手又挥手,直挥得我心生疼。

她送我一盆小小的牡丹,说是她最喜欢的赵粉。那株小牡丹还不懂得开花,我把它带回南方,日夜浇灌。待牡丹开放,若可你能来南方,也会看到在南方开放的洛阳牡丹。

学画牡丹

文/胡秀英

一天,文姨给我发微信,让我赶快来学画画。她说:“下周讲画牡丹,马老师讲的可好啦。学画画,心情好,生活有情趣。你看我都八十多岁了,每天都要画!”受到她的感染,我决定去学画画。

学习地点在新森老年大学,一进教室,我就看到墙上悬挂着学员的字画。上课了,马老师先简单介绍了牡丹花。他说牡丹花大叶茂,色彩艳丽,娇而不妖,艳而不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堪称国色天香,百花之王。他还讲了牡丹的培育史和历代文人墨客咏牡丹的诗作。突然,马老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朵艳丽的牡丹花,告诉我们要以花心为起点,画三到五个花瓣,花瓣的边缘亮、淡、浅,往里渐红、深红。接着,他放下花朵做示范,将干净毛笔用水浸透调钛白色到笔根,然后调曙红,最后笔尖蘸胭脂红。就这样,老师一边拿着花朵分析花瓣的位置、色彩、明暗,一边示范调色和笔法。在他的讲解下,一朵朵灵动的牡丹花在宣纸上绽放。

随后,我们学习了花蕊、花头、马老师声音洪亮,精神抖擞,面带笑容,边讲解边示范。每次的课总是以马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评开始,以学员的阵阵掌声结束。

每次听完课,我都会在家用心练习,可画作总不理想。我反复琢磨,分析原因,常用马老师的话鞭策自己,要用心去画,要边思考边画。绘画时,我心无旁骛,心生愉悦,这种感觉真好。

婆婆的幸福生活

文/和风细雨

婆婆60多岁,她热情善良、勤劳朴实、通情达理。

结婚后,婆婆就把我当成了她的贴心“小棉袄”,我俩平时说话都是和和气气的,从来没有红过脸。婆婆不摆架子,也不挑挑拣拣。我给她买了件衣服,她就迫不及待地穿上,让左邻右舍看;给她买一个话筒,她就立刻拿在手里,唱起了地道的豫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知道,婆婆这么做,是想夸自己的儿媳孝顺。所以,我总是想着法儿让她高兴:妇女节陪她看电影,母亲节陪她逛商场,重阳节陪她去旅游。

婆婆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却从不娇惯、溺爱。平时她教孩子们扫地、整理房间、洗刷碗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小故事,让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婆婆心灵手巧,擅长剪纸和刺绣。她最喜欢的花是牡丹,所以婆婆的大部分剪纸和刺绣作品都是牡丹,她说牡丹雍容华贵,象征着吉祥如意。婆婆的剪纸和刺绣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每当亲戚朋友或者左邻右舍家里孩子要结婚,他们都会把婆婆请去,给新人的枕套或者门帘上绣上几朵千娇百媚的牡丹。在节日里,婆婆还会根据节日特点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送给朋友或邻居,既把一份祝福送给了别人,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婆婆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她的爱好。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我给她买一本书,然后细细品读。午后,阳光明媚,婆婆会搬来一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打开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茶香和书香氤氲在一起,多么温馨的画面。婆婆还喜欢读报纸,我经常把单位的报纸带回家让她看。这时,婆婆都会拿出一个小本子来,把上面的一些有关养生保健、生活妙招等内容摘抄下来,她说这些生活小常识非常有用。

看到婆婆的晚年生活这么幸福,我不禁感慨:家庭和睦贵,身健价更高。老来有爱好,生活乐陶陶。

有爱花更美

文/李雪惠

牡丹花正艳,游客满古都。公园里,满眼姹紫嫣红,尽是牡丹芳容,红似火,白如雪,黄若金……一团团,一簇簇,层层叠叠,仪态万方。

赏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有和我一样用手机拍的,也有扛三脚架的专业摄影师。这时,从我身边经过的一对情侣边看手机边说:“没想到保洁阿姨的拍照水平这么高……”

我仔细一看,见一名女保洁员正在帮赏花游客拍照,便趁她闲时和她攀谈起来,知道她在公园里从事保洁工作十几年了,平时喜欢摄影,每年都要拍很多牡丹的照片。她告诉我:“现在的游客文明程度高了,乱扔垃圾的人少了,我的工作也轻松了,可以抽空当摄影师,为游客略尽绵薄之力……”

这时又有人请她帮忙拍照,我被她的热情感动了,在她举起相机时,迅速按下快门,定格这个美好的画面。

不远处有人在拍婚纱照,我走近才看清,穿西装婚纱的是两位耄耋老人。原来,那天是他们的金婚纪念日。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笑得很幸福,我趁机拍下这温馨的瞬间。

一园牡丹一世情,我将自己拍的牡丹、保洁员、金婚老人的照片一并发到微信朋友圈,并附言:牡丹花开艳,赏花正当时;诚邀四方客,四月聚洛城。

润心之旅

文/王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怀着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的向往,我们旅行社于今年4月底组团来观赏牡丹。看过品种繁多的洛阳牡丹,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赶到了龙潭大峡谷。先不说景区内的奇观多么令人流连忘返,单说发生在景区售票处附近润来酒店的一件事,足令我这个有着10年导游经历的旅行社负责人为之动容,至今想起仍对热情厚道的洛阳人怀着深深的感激。

那天傍晚时分,我们入住润来酒店。就在大家准备休息时,入住206房间的王阿姨突发疾病,蜷缩在床上满脸流汗。事发突然,人生地不熟的,我束手无策。就在我焦虑无助的时候,润来酒店的总经理赶了过来。见状,他立即叫来酒店员工帮忙送王阿姨去医院。这时,王阿姨想起身上没带现金。酒店总经理立即通知吧台,先借1000元现金给王阿姨。我想让王阿姨打个借条,可酒店总经理催促:“救人要紧,赶紧送病人吧!”

到了医院,酒店员工跑前跑后:挂急诊、陪检查、等处方、取药……经过医生急救,王阿姨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王阿姨病情稳定后,为不耽误团队行程,要求返回酒店。可此时已是凌晨1点,怎么回去呀?当我用试探的语气打电话联系酒店总经理时,没想到他说:“这么晚了,出租车不好找,还是我去接吧!”这么晚了,人家也忙了一天,而且毕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我们怎么好意思呢!王阿姨执意要给车费,可电话那头说:“平时送过多少有急事的顾客我都记不清了,从来没收过钱!你们住在我们酒店,有困难了我们有义务帮忙,不把你们接回来我也睡不着呀!”朴实的话语传来,电话这头的我已热泪盈眶……谁说无利不起早?谁说世风日下人情冷漠?谁说出门旅游就要挨宰?

洛阳,好花、好山、好水、好人,我会永远记住的……正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不知不觉已回到酒店,抬头看到润来酒店的店训:“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恕别人之错,忘施人之惠,关爱你我,温暖彼此……”还有一首藏头诗:“润物细无声,来去皆有情,酒迎八方客,店留九州朋。”又让我感慨良多……

父亲的牡丹情

文/寇俊杰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父亲对牡丹情有独钟。那时虽非饥馑年代,但谁家也不富裕,别人家院里种的都是菜,吃不完还能卖了补贴家用,我家的院子虽大,种的菜却很少,仅够自家吃。院子的一多半空地都被父亲种上了花草,向阳处种的多是牡丹。

母亲曾说父亲:“种恁多花草能当饭吃?”父亲说:“你不知道,蔬菜只是养身,花草才能养心!”我那时年纪小,听不懂父亲说什么,只知道每年春天,我家的院子格外美。虽说院墙是土垒的,但因为有牡丹开放,土院子也变得花团锦簇、香气四溢。

父亲种的牡丹我说不出名堂,但一朵朵碗大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绿叶的陪衬下星罗棋布,把地面都盖严了。在春日暖阳下,金色的小蜜蜂、色彩斑斓的花蝴蝶,不知从何处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气。

那时种花的人很少,同村很多人干完农活或闲着没事,总要到我家的院子里看看。来看花的人个个满面笑容,像要和花朵争艳似的,都夸父亲牡丹种得好。父亲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拿出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人家。离得近的,有时端着饭碗就来了,还说看着这么美的花吃饭香,饭也吃得多了。有时缺蒜少醋的,父亲还倒贴进去不少。等人家走了,我们心疼那些好吃的,母亲心疼蒜和醋,就对父亲抱怨。父亲反而说,你看来看花的,没一个不高兴,看着花吃饭的,没一个不香甜,这就叫看花养心,秀色可餐!

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种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当然,他们首先想种的就是牡丹,不但因为牡丹好看,而且父亲种得多,讨要起来也方便。

父亲很慷慨,不光赠送花苗,还不厌其烦地教人家怎样种植。谁家的牡丹出毛病了,人家一说,他就立即跟着去看。有时正吃着饭,父亲把饭碗一放就要去。人家说,等吃了饭再去也不晚。父亲说,少吃一点饿不着。他比人家还急,风风火火像出急诊的医生,转眼就没了踪影。

我问过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牡丹?”父亲反问我:“洛阳牡丹甲天下,既然牡丹喜欢洛阳,我们洛阳人为啥就不应该喜欢牡丹?”

荷包牡丹

在牡丹盛开的时候,我与朋友结伴去洛阳牡丹公园赏花。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轻风摇曳,满园牡丹恰似一片花的海洋。我珍重牡丹,脂粉艳丽,纯净如玉,一尘不染。有醉人的娇红,冷艳的素白,恬静的淡黄,还有贵气逼人的雅紫。然而,我最倾心的是那串串紫色荷包牡丹。

枝繁叶茂的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紫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荷包,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在这里我听到荷包牡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洛阳城东南的汝州西边有个叫庙下的小镇,群山环绕,景色宜人。镇上有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芳龄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所绣荷包花卉,竟招蜂引蝶落案。去玉女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一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把它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便长在牡丹枝上了,成了人们所说的“荷包牡丹”了。

有诗云:本是穷乡僻壤生,富贵园里留芳名。花与牡丹同季开,枝叶酷似牡丹形。“朵朵荷包花串串,株株相连波盈盈”.

她是一种相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思念着自己钟情的男人,因为见不着他,就闭合自己的口唇,不开笑脸。

她是一种倾心的等待。以心型的形状,向他的郎君示爱;以血红的颜色表明自己的忠心。

她是一种遥遥的守望。用一生的时间,绣出那一串串令人惊艳又让人的悲叹的荷包。

吮吸着牡丹花的芳香,倾听着荷包牡丹的传说,仿佛看见衣带渐宽的玉女款款而来……不禁吟诗一首:

远守玉关郎不归,深居兰室女仍痴。

初开情窦已心许,欲入梦乡先意驰。

葱指常拈彩丝线,荷包遍挂牡丹枝。

久而化作新花种,赢得骚人赋艳诗。

赏牡丹

文/李汝骠

“五一”期间,我与老伴欣然前往迎泽公园牡丹园,一睹牡丹芳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走进牡丹园,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一大片一大片牡丹花映入眼帘,有红色、紫色、粉色、黄色、绿色、白色、复色,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游人仿佛走进了色彩斑斓的世界: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玉,粉的似霞。层层叠叠的牡丹花瓣簇拥在一起,美得秀韵多姿,游人无不沉醉在繁花似锦的牡丹世界里。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它雍容华贵,娇俏艳丽,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是人们心目中的“国花”。老伴是画牡丹的好手,她给我介绍说:那是魏紫,花呈紫色,有点像黑牡丹;这是姚黄,为牡丹之王,花呈淡黄色,有点像白牡丹;那是赵粉,花呈粉红色,非红非白,十分娇媚,这是二乔,花呈复色,一朵花开紫红色、粉色两色花,俗称“姐妹花”,所以以“三国东吴二乔”命名。此外还有洁白色的“白雪塔”,黄绿色的“豆绿”……老伴津津乐道的介绍使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老伴这几年老年大学可没有白上,我从内心感佩。

牡丹园里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如今的人们“长枪短炮”加上手机,个个成了抢镜头的摄影爱好者;不少华发的老夫老妻牵手而至;孝顺儿女推着轮椅携老人前来观赏;一些绘画爱好者坐在牡丹花旁专心致志地写生。老伴请人给我们老两口在盛开的牡丹花旁拍照,留下珍贵的靓照。人们喜欢牡丹花,不仅因为它高贵艳丽,还因为它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荣昌盛的象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突然,在赏花的人群中,一群五六十岁的人叫我们“老师”,原来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围上我们嘘寒问暖,让我们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位学生说:“李老师,您歌唱得好,给我们来一首吧!”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我唱了一首《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学生围拢我们,在美丽的牡丹园,留下了一张张难得的师生照。

假期赏牡丹,我们享受到和平、安宁和幸福,体会到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花美人更美。

画油画的校友

文/沙敏

油画是一门高雅艺术,身边的朋友不少人在学油画,当然有的学得好,也有些画出来的画怎么看,都找不到油画的感觉。圈里的人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油画,画油画得有天赋,还要有悟性,没有这两点想学好它很困难。相比于国画,这西洋的舶来品,想画出名气还真不易。以上的话是数年前我想学它时,一位油画家对我的告诫,他的话将我学油画的欲望瞬间打消了。是啊,没有基础的我,悟性也是很高,如果学得半途而废岂不是难堪,让人觉得故作高雅,好高骛远啊!从此喜欢油画的我再也没说过想学油画这事。

不学不等于不喜欢,就在我不怎么再看油画书的时候,我的好友、大学同学刘宴惠给我寄来了《静静的港湾》油画,那幅画在我看来似曾面熟,是在油画书里见过的,那是一本写实风景油画书,早期当记者时,文联的一位油画家送给我的一本欧美风景油画书,书里有俄罗斯风景油画、荷兰风景油画、地中海风景油画等。创作题材包括:托马斯风景油画,森林风景油画,高山流水风景油画,田园风光风景油画……书里的每幅画让你越看越意犹未尽,浮想联翩,犹如神话中美丽的少妇,经久耐看,永不乏味。其中有几幅画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看着她寄来的油画,我很惊讶,这位学长长我几岁,上大学时,我们一起出过黑板报,班里的另一位女生较有天赋,出黑板报时她将雷锋肖像画得惟妙惟肖,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可没见她画过什么啊!再说她退休时间不长,什么时候画油画了?我这个外行看着她的画,真的认为画得不错。后来她电话告诉我,是上了老年大学,喜欢上了油画,送我的是习作,与我分享。我很高兴,就与她讨论起来,也算是遇到知音吧。我们谈得很投机,从她谈话中,我知道了她自幼喜欢画画,只是后来上学,下放北大荒,再上大学、工作,一直没有实现儿时的夙愿,退休了将这个理想在老年大学实现了。

如今城市的老年大学都很活跃,我身边的朋友在老年大学,有跳舞的,有吹葫芦丝的,也有学中国画的,油画班在合肥还没听说。看来我也要去试试,找点适合自己学的,激发灵感找点激情吧。

这位学长在我的记忆里是位做事十分认真讲究的人,万事追求完美,上大学时,不管是学习,还是为人都十分优秀,虽身为学生干部,分去了很多时间,可她的学业丝毫不比任何人差,对同学十分热情,人缘极好。因此油画学得成功也情在理中。

与她在一起学习油画的人她肯定是最棒的,她先是学习中国画,画山水,后学习牡丹专题班,她说从画牡丹开始,她一口气看完了四集电视纪录片《牡丹》,了解到人们喜欢牡丹的历史,使之成为“国民之花”,成为民族文化基因。这些收获使她在画牡丹时对牡丹的那份爱深深印在了作品中。

对于后来为什么喜欢上油画,她也说不明白,学油画是从喜欢一幅俄罗斯的世界名画——“无名女郎”开始的,这幅油画她临摹后寄给我看,我也甚是喜欢。画家克拉姆斯科依描绘的是一位19世纪后期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妇女形象,画作思想内涵深刻,是一幅有时代感、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

如今她通过天津油画班的学习,她画的油画已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天津市科委与老龄委数次为她举办画展,正如她所言,在学画过程中,她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热爱生活,抒发对美的赞誉以及对美的欣赏。

去年,她又送我两幅牡丹的油画,这两幅我认为比以前画得更美,不管是色彩、线条,还是色调都十分到位,我曾拿给省内的专家看过,他们认为一个业余作者能画得如此好已属不易,这两幅画挂在客厅里,每每无事时,我喜欢一个人看着它,静静地欣赏。除了山水、牡丹,人物油画这两年她进步也很大,她画的戏曲人物,还有给我画的人物肖像,画风都十分流畅和谐,饱满充实,人物形象接近完美无瑕,立体感十分强。我想她再这样画下去,才艺一定会得到高度升华,没准哪天在油画界还会出名呢。

如今她与我说起油画艺术,在我眼中也算是“家”了。她知道我喜欢风景油画,想学后便告知我,画风景油画得注意明暗,这个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要的景物可画得实、浓一些,反之要虚、淡,这样不但表现出画面的情趣,也增强了空间感……提前给我当老师呢。

油画是高雅和美丽的,如果你在喧嚣中感到累乏困倦了,看一会写实的风景油画,就会感到内心荡漾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宁静与安详,从油画中,你可以感受对生活的领悟与理解,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昨天、今天、明天。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

文/杜微家

我出生于1956年,2016年退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情,我还是有印象的。下面就说说我家的老物件,一台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住在苏北滨海县的一个劳改农场。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记得食堂几个月炸一次油条,小孩就像过节一样,油条按人头供应,不能多买。我的姥姥因为哮喘住在我们家,每天早晨舅母在两块砖头上架个长的铁勺,下面点燃稻草,煎一个鸡蛋给姥姥治病,我蹲在旁边盯着看,眼馋得很。舅母说:“不要急,等给姥姥的煎好了,再给你煎一个。”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没想到一次我父亲出差,回来时竟买了一台北京产的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

当时我六、七岁,看着这个叫收音机的家伙,长方形的木头盒子,正面面板的上方用丝绸之类浅黄色的布蒙起来,下方有两个旋钮,中间是调台指针,右上方有一个闪着绿色光的小灯,左边旋钮是开关调谐音量,右边旋钮是调换不同波段和唱机的,听着它发出各种声音真是高兴极了。当时我记得收音机的电源是通过电灯泡的插头上再接出一个插头,把收音机的电源插头插在上面,开收音机必须要打开电灯,有点麻烦。那个年代收音机是稀罕物件,有收音机的人家也不多,记得我家附近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一台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

自从有了这台电子管的收音机,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般白天很少开,吃过晚饭就围着收音机,摆弄起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家伙。调到短波1或者短波2,各种嘈杂的声音,难以找到中文广播,找到了也听不大懂。有时为听什么台,还会和我的姐姐争执起来,邻居家的小朋友,常常会跑到我们家里听收音机。

我最喜欢听的节目是“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主持人非常亲切生动的话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节目中的各种故事,播放的各种儿童歌曲,说的许多新奇的事,让我听得非常入迷,在收音机旁一直要等到播音员叔叔阿姨说:“小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收音机,第二天又会准时出现在收音机旁。

我最难忘的记忆是儿时调皮捣蛋,在收音机上乱涂乱画,用黑色笔在收音机上画了几道印子,被我父亲教训了几次。小时候我是调皮大王,家里的藤椅靠背,我用剪刀给破坏了;爬到屋檐下去掏鸟窝;午睡时到小青年的房门上敲一下就跑。小时候的错误真是“罄竹难书”。

这个给我带来儿时快乐的收音机,经过几次搬家后,也不知道是嫌搬家累赘,还是更新换代有了半导体收音机,总之,父亲在没有征求我们意见,我们不情愿的情况下,将收音机送给了他人。收音机不见了,当时我心里充满惆怅和不舍。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个收音机。

一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电子管收音机,在尘封的记忆里慢慢远去。它记载了我国电子工业起步的初创历史;它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艰难历程。

花事

文/方晓蕾

小桃无主自开花

东出安康城数里,有九里湾,九里湾里是桃花。在这桃红柳绿的春光里,置身于大自然的田野里,倘佯在这桃林,真是妙不可言。看山坡上那一片一片、一树树、一枝枝的桃花,如火如荼地盛开着,雪白的含羞,粉红的娇嫩,大红的浓彩……《诗经》把桃花比作女子,别家诗人再高明也不过如此,清代诗人沈荣说:“柳暗花城梦不通,谁家姊妹倚东风。凭伊几点清明雨,催出新妆试小红。”美是美,可也太艳太俗。不过,桃花的美就在于她的妖艳,更在于人与桃花人与自然和谐的这种美妙,早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进行了神话色彩般地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图景也只是理想中的了,可是当我置身于九里湾,也竟然恍惚有这种感觉,不,是有这种感受。由此可见,感觉也是不准确的,也是可以人为的。

与桃花有关的佳话和典故也是不胜枚举。李白当年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名句和佳话,九里湾也有潭,潭上也有伸出的桃花,粉红的粉红,淡白的淡白,别有一番风情。桃花在李清照笔下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而杜甫好似对桃花不怎么的,他在诗中说“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的人生际遇很是坎坷,他是不是也受过如桃花般的女人的轻薄呢?这当然是不好猜测。

更多的人是对桃花的爱惜和爱怜,真是把桃花当做自己心目中的女子那样去爱了。清代有一个名叫孙星衍的人对白桃花十分的喜爱,他这样形容:“懒回素面朝天阙,罢舞霓裳对月轮。”又这样想像:“五日清风三日雨,为她洗净软红尘。” 呵呵,这样的男人,一定会让那些桃花般的女子留恋不已的吧。桃花很美,但绚烂缤纷的结局是谢幕的无奈。所以薄命女子自命桃花。桃花有意,流水无情。落红最是无情物。这样的句子,听来就让人伤感,也会让人生发出无限的叹惋了。大观园中的林姑娘就曾荷锄葬桃花,黯然神伤,她吟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世间又有多少女子不会如此呢?可是桃花还是要看的,看的是那种匆匆的绚丽,感受的就是这种落红后寂寥的心绪。

春来桃红又一年。花开了,人来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还是那些桃花,人呢?看花的人不同,人的心境也不同啊。虽然心境不同,但桃花我还是要看的。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好的心情只有这些桃花了。记得亦舒有句经典语说:女人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要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我想对于男人也是一样的,男人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还是没有,那就要漫山遍野的桃花吧。

十里樱花十里尘

其实,樱花我是看过无数次的,只是很潦草而已。西安的青龙寺樱花,树大可谓遮天蔽日,美轮美奂;我居住的小区就有樱花,天天擦肩而过;本市城里到处也是,更有樱花小道。就是日本的樱花,我也去看过的。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其狭长的国土上,南北各地遍植樱花,蔚为壮观。每年自3月始,樱花作为报春的使者,由南向北渐次蔓延,漫九州、掠本州、越津轻海峡入北海道,形成一道遍及列岛的“樱花前线”。樱花以白色或粉红色居多,其不如桃花浓艳,也没有那么丰腴,浑身透出一种清新质朴的风韵。虽还是早春时节,日本南部的樱花已次第开放;无论乡村或城郊,映入眼帘的都是密密重重的樱花树,树枝上挂满一簇簇刚绽开的花瓣,漫山遍野的花树汇集成一片花海,给人一种逼人的浪漫。日本人对樱花几近痴迷,每年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樱花祭”,近似节日狂欢。那时节,男女老幼携酒带菜相聚樱花树下,举杯畅饮,谈笑嬉闹,尽情享受身边的烂漫春光。

不过,与花开盛景相比,缤纷的落樱似乎更受赏花者青睐。由于花期短,昨日还绽立枝头、楚楚动人的满树繁花,转眼间竟似雪如雨般地飘落,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扼腕?文人好像尤其有此种感慨。有一位出生在日本的中国人苏曼殊,在中国近代文坛上影响巨大。他既当过和尚,又是南社骨干成员。他对樱花很是喜欢,有多首诗词写樱花。其中有词《樱花落》“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宵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空将清泪滴深怀。多情漫作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诚如词名,樱花落,心成灰。还有一位郁华,郁达夫的弟弟,他在日本生活多年,估计对樱花也很是偏爱。他有首《东京杂事诗》,这样写日本的樱花:“树底迷楼画里人,金钗沽酒醉余春。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两人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人,所以感受竟然如此雷同。

我居住的小区挺大的,八十多栋楼,花木种了不少,但杂七杂八,好像没有规划似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却有很多樱花树。刚住进小区时,这些樱花树都很小,也不认识,也就没关注,可有一天从那路过,突然被这几树美丽震撼了。一夜间,樱花摇曳,风情万种。过一天,却是落英缤纷,一地遗憾。真正是一寸春心一寸灰,十里樱花十里尘。别说十里,我这里只有几棵。可就是这么几棵,也是几树美丽几树伤心啊。

开也无语,落也无情。

牡丹芍药两相宜

很多年了,我一直分不清牡丹与芍药。不仅仅我,好像大部分本地人也分不清。我老家院子里有几株花,煞是好看。爷爷也一直说是芍药,父亲却说是牡丹。其他的人呢,有说芍药,有说牡丹,那几年既没手机,又没度娘,自然不知道谁是真理。父亲说是芍药,因为本地芍药多;爷爷说是牡丹,因为爷爷是中医,牡丹的根可入药,谓之“丹皮”,除痈消肿,清火散瘀,想必是经验之谈。我也稀里糊涂的,有人问了,我一概介绍是牡丹。芍药多土啊,牡丹大气富贵,国色天香嘛。

本埠多芍药少牡丹,因两者神似,如同姊妹,总被大多数人混为一谈,误认牡丹为芍药,或误认芍药为牡丹。其实,也不能全怪人不识,牡丹和芍药历来并称“花中二绝”,它们同属毛莨科,芍药属。牡丹乃落叶小灌木,芍药却是多年生草本,故牡丹学名实为“木芍药”。古人曰,牡丹第一,芍药第二。又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牡丹和芍药,一个是草本花卉,一个是木本的,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但是它们是一样的美丽,一样的绰约。也常把它俩栽种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而开,使观赏期大大延长。牡丹与芍药的区别是,牡丹的茎为木质,落叶后地上部分不枯死;芍药的茎为草质,落叶后地上部分枯死。有个最简单的区别牡丹和芍药的方法,就是从叶片和叶形上去区分。牡丹的叶片先端常常再分裂,芍药的叶片先端是尖的,不再分裂。它们的花期也不同,牡丹的花期稍早些,一般园中快开败了和盛开的多数是牡丹,含苞欲放的才是芍药。一般牡丹盛花期在4月下旬,而芍药的盛花期到了5月是上旬了。

都知道看牡丹要去洛阳,据说菏泽也算一个佳处,但我一处都没去过,倒是去过很多城市里公园中的牡丹园。杭州花港观鱼的牡丹园甚至去过多次,其将牡丹和山石、翠草、金鱼、百鸟融会成一幅富丽堂皇的织锦画,让人醉赏国色不思归,很是让我流连忘返。本地也有很多牡丹园,西安、杨凌的我都去过,其实大多是既有芍药,也有牡丹。安康市区附近的香溪洞景区有块牡丹园,我也去看了,压根就是芍药,连一株牡丹都没有,园主人把芍药当牡丹糊弄我等外行人罢了,但外行人也就看个热闹,只要好看,管他是芍药还是牡丹。

前几年,本市大力推广种植油牡丹。顾名思义,就是打油的牡丹。一时大热,十个县区,县县都有一大片。农民们也喜不自禁,把种麦的种豆的种玉米的土地都种了牡丹了,据说这种油牡丹,籽打油,花供欣赏,一物多用,利国利民。几年过去了,打了多少牡丹油,我不知道,反正至今一滴也没吃上。不过,倒是看了很多牡丹花,真是大饱眼福了,虽然这种牡丹花品种单一,看多了也了无生趣。

当然,这已经是前几年的事了。因为,也不知因为什么,如今大多铲了油牡丹,听说准备种别的什么了。也许是花,也许不是。罢了,我还是回我老家院子去看吧,管他是牡丹还是芍药,反正春天会开花的。

我和牡丹有个约定

文/张文艳

午后出去散步,看到路边花丛中的牡丹已经萌动抽芽,露出嫩嫩的花蕾,我赶忙蹲下来,仔细观察。春画花,冬描干,现在花蕾初长成,我要好好地看看,把每一个花苞的姿态记在心里。

自从开始学画牡丹,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每天在家里想想看看、练练画画,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幅幅诞生,看着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觉得日子变得快活充实了许多,全然没有了那年病痛中的无助和绝望。

那年初春,我的颈部出现了一个枣子一样大小的疙瘩,医生诊断是甲状腺结节,并且由于是单发且伴有甲亢等症状,要做手术并进行活检。医生的诊断就像是判决书,给我曾经的乐观生活画上了句号,我变得消极悲观、不思茶饭。做手术的前一天,老公陪着我到公园里散步,在花棚的向阳处,一株牡丹已经绽放,火红火红的,煞是喜人。旁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拿着毛笔临摹,神情非常专注。我凑近一看,一朵牡丹已经跃然纸上,花瓣妖娆,花蕊细腻,叶片鲜活,枝干苍劲,多年来深藏在内心对绘画的渴望一下子被点燃了,禁不住与老奶奶攀谈起来。老奶奶说:“我都七十多岁了,前年开始学画牡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一起画,画着画着就觉得自己年轻了,每天的日子也过得有奔头了。你看,我右胳膊上的老年斑是不是都比左胳膊少啊?”老奶奶兴致勃勃地撸起袖子让我看。她的精神状态真的是比同龄人好很多。

老公拉拉我的手说:“既然喜欢,你也学吧!”

“学吧,学吧,不难,你看,喜欢哪朵画哪朵,多好!”老奶奶鼓励我。

回家的路上,老公搂着我轻轻地说:“手术做完,你就去学,咱们和牡丹来个约定,每年春天咱们都来看、都来画!”

出院后,牡丹已到盛花期,各种色系、各种姿态的牡丹竞相开放,而我也坐到了教室里,跟着老师一起用画笔描绘牡丹的灿烂。

从此,每年春天我都会到公园里,仔细观察,认真描绘,在心里记下每一个时期牡丹的样子,每一株牡丹花朵的姿态,和牡丹赴那个当年的约定。

种一株牡丹在心里,不仅为临摹,更为以盛开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

那一处老宅子

文/悦尘

进入徽县境内,车在山路颠簸一小时后,到达稻坪村。

村落宁静得似乎还有稻穗的清幽香气,整洁中透出旧时光的新修路面,似乎仍然固守着从前的人印马辙。站久了的老水磨,仿佛还在昔日的流水中旋转着叶轮。阳光下的尹家老宅,旧得满是苍凉,仔细品读还有新的意味。曾经的气韵在主人的更替中,还在守望着稻坪村的诗意和远方。老院子内外,绿树成荫,春天顶出来的新树叶,在枝丫间呼啦啦闪光,像小孩子的眼睛那般清亮;树荫下流动的诗情画意彰显着树木的恬静。我们的突然到来,就好像是曾经站在老宅门前,等待坡前劳作的妈妈回家的那些孩子。这种直观感受可以看成是老宅对来访者的热情欢迎。

尹家老宅的大门,由青砖砌成,有四五米高,门柱为牡丹砖雕,大门两侧为石雕的海浪云纹。门梁写“敦仁厚礼”,两边由镂空牡丹、喜鹊图相伴,下方雕着富贵牡丹。四合院上厅房四门八窗,地基比厢房略高,房前的台阶由青埂石条砌成,房屋为斗拱结构,门额写“翁归旧家”,厢房门梁写“善有余庆”。右雕“青藕问鼎”,左雕“牡丹琴棋”。门上沿分别雕“出水芙蓉”和“傲梅出雪”,门的中沿刻有海波暗龙纹。门两侧的窗梁雕着镂空福寿图,五只蝙蝠脚踩海波纹,嘴叼寿图。这些雕刻,无论是图案的华美还是精细的雕刻技法,都拥有开放的人文思想和超前的艺术想象力。

《徽县新志》记载:“尹家坪位于田家河码头经山道通往两当、勉县的古道上,尹氏家族家业的兴旺与借助古道进行的多种经营有密切关联。”这处古村落有尹家老宅、尹家客房、尹家祠堂、老爷故居、绣楼、尹家西院六个部分,有独体、合院、楼阁,形制多样,各有不同,其装饰或镌刻,或雕塑,或彩绘,精彩纷呈,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寓意。可以看出他们习文、经商或耕耘都在这处村落立起架子时,就定下了生活的坚实墙基,赋予了尹氏家族朴实、坚韧、知性的精神特质。再细看旧门窗、旧廊柱、旧墙头上的五福图、龙隐牡丹、海浪暗纹、鹿回首、芙蓉出水等浮雕图案,飞扬或跳动的木质线条,柔软或坚硬,细腻或粗犷,华丽或大美,都镌刻着尹氏人家的生活方式。这些美丽的雕刻,把自然界的四季和现实生活中尹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将那个年代,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追求融合在一起,于无声处,彰显出尹家人的处世格调。

房屋建筑塑造性格,这话应该反过来讲,人的性格塑造家园精神。

老宅百米外有尹家客堂,布局仍为四合院,简陋的厢房冒着丝丝青烟,推开房门,头发花白的阿姨惊讶地抬头招呼我坐下歇息,给我倒水。阿姨笑着给我说,她家最好的大豆都卖掉了,卖不出去的留着自己吃。看到阿姨脸上扬起来的笑,我的心舒畅起来。阿姨说,自从她嫁过来就住在这个房子里,她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孩子们都愿意接她到城里住,她担心土地荒掉,不敢离开。

太阳下,远处的嘉陵江边,静悄悄的麦田,一片金黄连起一片金黄。

从阿姨家出来,在一间偏房门梁上看到一幅“山明水秀”横幅题字。蓦然觉得,曾经从这里出发的一山一水,一屋一人,一花一木,从山的明亮处,从水的清澈处,依然散发着自然、朴素的人文魅力。2017年,尹家老宅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维修保护,在历史的变迁中,尹家老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说明一处散发人文气质的老宅,外观会随时间老去,其精神内核却不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变老。

离开的路上,我在大脑中把曾经涓涓流淌的田家河与尹家老宅联想在一起,那遥远的人欢马叫的场景蓦然在眼前闪现,老宅便在我心里升起清晰明亮的精气神。

读城笺·风物

文/维摩

如果以一件物品代表洛阳,那必是牡丹无疑。

少年时,我曾羞于谈起牡丹。似乎这种花因为象征富贵而流于庸俗,一旦沾上,就再难高雅起来。在白衣胜雪的年纪,有着神经质般可笑的精神洁癖,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左右,说出自己都不懂或是违心的话。

关于牡丹,多数人跟我一样,受了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仅仅一个“众”字,就让敏感的少年萌生了万千抵触。象征“隐逸”的菊花、象征“高洁”的莲花,自然是人中龙凤,选择这些花,会显得与众不同。选择牡丹,就意味着泯然众人,是很难接受的。

那就折中一下,选择梅花吧。这是一种开在漫天飞雪中的花,天生具备“为有暗香来”的低调,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不二之选。事实上,梅花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喜爱的花,犹如清癯的高士,让人生出许多瘦弱的联想。

既然瘦弱是美,丰腴又何尝不是?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梅花与牡丹,似乎是两种审美的极端,一种是极致的简约,一种是极致的雍容;一种是极致的单纯,一种是极致的浓烈;一种是极致的内敛,一种是极致的开放。因为极致,所以动人;因为动人,所以都“宜乎众矣”。

置身于四月,置身于这座城,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宜乎众矣”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蕴含着怎样一种壮阔的风情。“姚黄流金三千顷,魏紫铺玉十万家。”看花的人潮涌动在大街小巷,大街小巷充盈着缤纷的色彩和醉人的花香。所有关于灿烂或繁华的注脚,都可以在这里轻松找到。这座古老的历史之城、传说之城、诗歌之城,此刻变成了牡丹之城、繁花之城。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盛世大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流淌。整个城市都在为它疯狂。人们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诗人们酒气萦身,呼朋唤友,肥马轻裘,踏花归去,一路写下荡气回肠的句子。还有从各地赶到中原的王侯商贾,他们为求珍品,争相竞价,一掷千金,珠玉如土。甚至还有胡姬,那些容貌艳丽、装束奇异的外邦美人,三五成群,嬉笑而来,性感的嘴唇发出浓重的域外口音,火辣的腰肢缠着香艳的异域风情,故意挑逗着京都少年们炽烈如火的目光。

在那徜徉花海的人群里,或许有怀才不遇的青年李白、情窦初开的太平公主,或许还有你前世心仪的翩翩少年、妙龄少女……

或许,这才是“国民之花”的动人之处。

最早的牡丹,或许代表了爱情。三千多年前,在《诗经》的暮春里,青年男女们互赠牡丹和芍药来表达心中的爱慕。与今天热恋中的情人们热衷于消费玫瑰这种价格不菲的舶来品相比,古人显得多么朴素、雅致。或许是因为这种花朵艳丽饱满、光彩夺目,与热烈的爱情有着气质上的契合,用她来形容情人,胜过一切语言文字,因而当仁不让地成了“爱情之花”。

很难想象,雍容华贵的牡丹出身贫寒,长在乡野,历尽磨难。欧阳修曾写道:“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原来,牡丹早先算不上什么名贵花木,仅仅是普通百姓灶膛里的柴火而已。

谚语云:“牡丹长一尺缩八寸。”牡丹当年新枝的上半部分到冬天自行枯死,仅剩少量木质化成枝,这样的生长规律,恰与“厚积薄发”的传统哲学一致。俗话说:“牡丹舍命不舍花。”当牡丹在不适当的季节移栽或营养不足、环境骤变而难以生存时,就会积聚全身之力,让花朵盛开,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然后心甘情愿地死亡。这虽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进化和繁衍后代的本能,但这种行为与人的美德何其相似?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在洛阳,城市的浮华与历史的光芒可以渐渐剥落,唯有牡丹依旧盛开。

我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父亲军装整洁、英姿焕发。那时,他还没结束漂泊,但已对洛阳心仪许久。那是他第一次带我们一家人来看花时的留影,留影的地点,就在最负盛名的王城公园沉香楼前。彼时的我,还是在他臂弯里吮吸冰棍的小孩子,对于眼前的这座城市没有任何概念,更不知道,几年以后我会被她接纳、养育。

我的儿子,跟那时的我年龄相仿,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他外婆家的村子里,有一片种牡丹的大田,所以他早早地就见识到了这种花的绚丽夺目。与那些生长在田野里努力开放的细碎的花相比,在他的眼里,只有牡丹这样灿烂的植物,才配得上“花”这个名字。

想看你眼中的万家灯火

文/王淇蕊

今夜,洛阳城万家灯火。

一列高铁在长长的光束指引下,从龙门山下穿梭而过,在洛河两岸、邙山上下灿烂的灯光中,如同一抹萤火。

夜幕降临时,我喜欢倚在窗口,欣赏洛阳城的灯,享受那穿越千年的闪亮。

千年来,洛城在变,可又好像没变。柏油路一寸一寸地铺,高楼大厦一座一座地建。这座城的历史曾在这些新面孔面前颤抖过,可也只是颤抖,历史依旧安然无恙。青石板上,仍记得那段时光,连同穿城而过的洛河,也已默默流淌了千年。

这条河,原本是从龙门石窟北侧蜿蜒流过的。1000多年前,隋朝有个叫宇文恺的人主持修建洛阳城,让她向北转了个身。

这条河,盛唐时也是一条路。那时,一艘艘帆船在这里停泊,货物经过定鼎门、应天门,进入寻常百姓、皇室官宦家;一艘艘帆船在这里起航,西去东往,和丝绸之路的商贾汇聚。

这条河,盛唐时两岸皆是人家。每天掌灯时分,想必也是遍地街灯。每天四更天,上朝的官员,马灯闪闪,沿着洛河两岸,步履匆匆,走过天津桥,进入应天门,到明堂早朝。明堂里宫灯通明,武则天和他们朝议时,我想,应该不乏通西域、泛东海之事。

如今,洛河两岸绿树葱葱,人影绰绰,路灯依然明亮。老城十字街两旁的酒幌迎风招展,春风没变,熙熙攘攘没变。店家的笑颜一如当年,游客的兴味一如当年,也不知是时间遗忘了这里的人们,还是这里的人们遗忘了时间。

历史安然无恙。青石板上,记录着驼铃声声的旧时光。

那一年,黄沙漫漫,大漠无边。

年轻的他牵着骆驼,骆驼载着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作别了亲人,要到西域去做生意。孩子舍不得他走。他俯下身,摸了摸那胖嘟嘟的小脸,说要为他带回西域的瓜果,那瓜果可甜了。

他笑着哄完孩子,随着商队走出洛阳城,不敢回头。他眷恋家人,却也向往远方未知的新鲜。西域的集市十分热闹,人们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相通,彼此交换货物,交换微笑,这种简单直接令人心情愉悦。

他满载而归。骆驼像沙漠中的小舟,送他还乡。

站在定鼎门下,他落泪了……

如今,驼铃不再。定鼎门下,后人发现的那些深埋的骆驼的足迹、遥远的车辙,无声地宣告着此地曾有的繁华。千年前,人们打通了一条友谊之路;千年来,我们通过这条路,开放繁荣。“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曾经的驼铃声淹没在车流里,曾经的长途跋涉也成了一张高铁车票。

盛唐之光极为夺目,一代女皇武则天与洛城也颇有渊源。她在神都洛阳登基,君临天下,宣告了一个王朝的开放自信和非凡气度。追忆昔日辉煌,今人在此重建了明堂。这里曾是女皇办公的地方。

城南的龙门石窟,与明堂隔河遥望,沉默了千年,亦诉说了千年。相传,卢舍那大佛是照着女皇的面容雕刻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这儿参观。这座窟前,上演的“夺袍”一幕,让人们感受到武则天惜才爱才用才的急迫。千年后,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龙门石窟参观,在观赏卢舍那大佛时,称赞武则天是伟大的女皇,不拘一格用人才。

不只是石窟,洛阳牡丹的名气亦是响亮。“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牡丹,这朵花诉说了一个盛世。相传武后贬牡丹到洛阳,开始了牡丹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的传奇。

正是这朵花,造就了那道名菜。

那年冬天,东关的一个特大萝卜,轰动洛阳城。它被献给武后,经过御厨的点金,成了如今名满天下的洛阳水席。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席间看到了洛阳水席——燕菜中间厨师用萝卜雕刻的牡丹花,赞叹:“洛阳牡丹甲天下,菜里飞来牡丹花。”受到总理的鼓励,“牡丹燕菜”成为洛阳水席的招牌菜,蜚声中外。

“谷雨三朝看牡丹。”每年的4月,洛阳是牡丹的天下。总理席间嘱托洛阳要发展好牡丹,让世界人民都来观赏。

时移世易, 盛唐转身,女皇远去,铜驼暮雨已成传说,龙门石窟仍在,牡丹更加鲜艳。

牡丹公园韵味长

文/罗娟

每年4月,牡丹公园总会热闹非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各种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清脆婉转,唤醒了公园的每一朵花儿,每一片绿叶。

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65400平方米,是在隋西苑遗址上建成的,周边大厂、院校、科研院所较多。当时,洛阳市政府为了感谢从天南海北来支援洛阳建设的人们,建了这个公园。它见证了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和全国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公园为他们提供了休憩、怡情场所,牡丹就像他们胸前的勋章。

牡丹公园的热闹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热闹。步入东门,迎面立着一方巨石,上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园中还有一方写有“天香”二字的巨石,点明了牡丹非同一般的观赏价值。西侧古牡丹园入口处也有一块巨石,正面写有“洛阳古牡丹园”几个大字,背面是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古牡丹园里的百年牡丹是我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根、皮可供药用。其中有一株牡丹,花枝高达2.27米,冠幅3.7米,从根部共生长出十几枝茎,最多能开265朵牡丹。百年牡丹园,是丹青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寻芳觅趣的好地方。

古人喻牡丹之香为“冷香”“馨香”“天香”“国香”“异香”“第一香”等,可见对牡丹的钟爱了。

其实,牡丹不仅香气袭人,其茎散发的丹皮香也充满了韵味。

牧羊女

文/杨俊富

顺着弯溜溜的山路,她将一群羊赶上后山坡,任其自由散漫地啃吃满坡青嫩野草,自己却独自爬上坡顶,坐在一砣突兀的大麻石上,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书,专心致志地看起来。

这个位置极佳,可以一览无余地看清整个山坡羊群活动的情形,又可以看到山坳处的家院。当炊烟像一根灰色柱子,捅向瓦蓝的天空时,她知道母亲在做饭了,不一会就会有母亲吆喝吃饭的声音在山湾里长久回荡。她喜欢听这样的吆喝,这是特有的一种家的温馨。

大麻石成椭圆形,横竖一丈多长的直径。小时候,她常与小伙伴在上面跳房子。现在她念高中了,不再玩跳房子的游戏,她要努力读书,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每个星期天回家,她都会帮家里做点事。最适合她的,就是放羊。羊吃草时,她可以静静地看书。看书累了,就看看羊。 这些羊皮毛黑溜溜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熠熠黑光,温顺又可爱。

小时候,家里就养羊,一只,三只,五只……记忆里,最多没超过十只。那时,山坡上还种庄稼,羊没处跑,栓在树桩上,饿得瘦骨嶙峋,很难看。她嫌弃它们,更讨厌它们的黑。为什么自家养的羊不是白的呢?为什么电视里看到的羊都是白白的?白色的小山羊多可爱呀。

后来,大些了她不讨厌它们的黑了,她懂得了这些黑山羊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代传一代,养殖了100多年的家畜,它们一代代都在为家乡人民的生存和致富作无私的贡献。现在更是不得了,黑山羊被国家认证为地理标识品种,身价一下子提高了,犹如一夜蹿红的歌星。到冬季,人们都抢着买黑山羊肉吃,尤其城里那些卖烤全羊的店子,早早地就来村里订购,说黑山羊体型小,肉质纯,最适合烤着吃。其实,炖着吃,也很香的。不是么,每年冬至节,爸爸都会宰一头羊,炖汤吃。爸爸说,喝碗山羊汤,暖和一个冬。是真的,每年冬季到来,她都不感觉到寒冷。

大麻石的旁边是一棵腰身弯扭的大桐子树,桐果坠满枝桠,青涩涩的,像梨子,像苹果,要是能吃就好了。秋阳慢慢地升高了,晒到身上暖融融的。偶尔一缕清凉的风拂过,送出清新的草香味,她闭上眼,惬意地享用一番。

当羊儿“咩咩”地欢叫乱跳的时候,她知道它们是吃饱了。这时,她看书也看得有些疲惫,就把书放在大麻石上,站起来伸一个懒腰,那形象,仿佛一朵山茶花突然绽放,清幽幽的山坡瞬间生动起来,一呼吸,就是扑鼻的花香。她把那对清澈乌亮的眸子轻柔地盯向山坡欢蹦乱跳的羊,那羊群,就像倒出的一瓶墨汁,在绿色的宣纸上笔走龙蛇,写出不同的象形文字,一忽儿像“田”,一忽儿像“水”,一忽儿像“羊”。想到像羊,自己忍不住笑了:羊不像羊,那像什么呢?难道像我?

更多的时候,这些羊群组成的字,她是不认识的。但它们很快就会转换队形,变回一个个她能认识的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她开始喜欢站在大麻石上看羊群,喜欢看羊群变换成不同形体的字。这是她放羊的乐趣,也是她个人的秘密。

她习惯性地看一眼山坳里的屋顶,屋顶还没有炊烟冒出。难道,母亲去镇上拿药还没回来?一到秋季,母亲的哮喘就会复发,就得服很长一段时间的药。父亲去年冬天在一家小工地打工,摔断了腿,至今还不能下床行走。小老板玩失踪,让本来过得温馨幸福的一家人,一下子陷入了贫穷。开春,她决定放弃念书了。家里成了现在这种状况,就是考上大学,也无法读下去。好在,村里被定为黑山羊养殖基地,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她家又被县上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在合作社和扶贫办的帮助下,她家便有了这八十只黑山羊,这就是她明年上大学的希望。

她感觉有点饿了,包里带有炒花生。她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炒花生米,一边继续看羊群。她的眼睛在羊群里搜索着她的“黑牡丹”。“黑牡丹”是个孕妇,名字是她取的,因为她觉得她是羊群里最漂亮的一只母羊。自从她发现“黑牡丹”怀孕后,对它特别的照顾。此时,她看见“黑牡丹”安详地站在一蓬马桑树旁,身边站立着健壮的头羊“八哥”。 “八哥”是“黑牡丹”的丈夫,名字也是她给它取的。她抓了一把花生米往“黑牡丹”走去,蹲下,轻轻抚摸一下“黑牡丹”鼓鼓的肚子,说,乖乖,你就要生宝宝啦,姐姐给你花生米吃。她把羊嘴辦开,将几粒花生米喂进“黑牡丹”嘴里,它就嚼了起来,还嚼的很香的样子。她又接着喂。这时,她听到母亲在喊她的名字,回头看,母亲同村长、还有一个胖乎乎的人,已经站到山坡上,母亲弯着腰,双掌撑着膝盖喘息,村长和那个胖乎乎的人在看羊群。

看着这头,忘了那头。她的手指还放在“黑牡丹”的嘴里,被“黑牡丹”咬了一下,痛得“哎哟”一声尖叫起来,惹得村长、胖子和母亲都大笑起来。她涨红着脸,举起手佯嗔道,哼,恩将仇报,我打死你。最终那只手高高扬起的手还是没落在羊身上,慢慢放进自己嘴里,皱着眉吮着。

“吃草长大的羊,很好,我每只给800元 ,下个月来取货。”她听到那个胖子说着话,声音很洪亮。

80乘以800,等于64000。妈呀,这不发财了么?她差点大声喊出来。

不行,“黑牡丹”和“八哥”要留下,不卖。她突然冒出的一句话,弄得村长、胖子和她母亲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天公惜花不惜花

文/飞鸿踏雪

昨天的天气预报短信说:今日进入谷雨节气,此时应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另外谷雨时节雨水较多,要防范湿邪侵入人体,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等病症。

啊,谷雨了!怪不得从大前天起就雨水不断呢!

18号晚上,我们一家到公园散步,就淋雨了。昨天上午雨水小的时候,我们一家到牡丹园看牡丹,进了牡丹园,我站在路上往山谷一望,啊,好多花树下都有一片粉红色的落花,那一地粉红让人触目惊心。

.孩子们沿着台阶向上走,而我和爱人却沿着台阶向下走。

我一直想去看看那一地醒目的粉色落花,而孩子们却被高出那一丛丛艳丽的牡丹的硕大花朵所吸引。

走到山谷的梯田边,才知道,那谢落的花都是樱花。这美丽的花朵啊,就这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望着这一地落红,着实令人伤感不已。

牡丹还好,绽放的那些,花瓣带雨,像刚出浴的美人,千娇百媚,娇艳欲滴,而含苞的那些,花骨朵上顶着雨水,晶莹剔透,纯洁鲜美。

拾级而上,就看到台阶旁的那两棵很大的桃树了,树上的花枝已长出鲜嫩的叶子,被雨水洗过的花朵更娇艳清纯可人,可树下真的是落英缤纷了,看着路边上、沟渠里、台阶上那些带雨的落花,心疼得我甚至不忍心踏上台阶。

到科苑的时候,那里的紫藤萝已开始有衰败的迹象了,有些花朵盛开的紫色已有些褐暗,而落在地上的那些早已和泥土揉和在一起,真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同一棵花树,有些花虽然带雨却依旧笑春风,而有些花却已是在化作春泥更护花了。这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刘克庄的那首《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看着这树上树下的两个世界,有的百种千般巧,有的雨洗风吹了,也不知道这天公到底是是惜花还是不惜花了。

不过,我想,依旧笑春风的那些,最终也会被雨打风吹去,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再说,没有花落,怎有叶繁?不见叶落,怎见收成?一代催着一代,周而复始,又何伤乎?

其实所谓的伤花伤春悲秋,莫不关乎人,是人的一种自怜自惜自悲罢了。

我们垂垂老矣,就会盯着落花,感慨不已;而孩子们,正在生长,就会眼望高处,踩着落花,奋力攀登

那牡丹园最高处的几个孩子,他们喜悦的眼里大概根本就没有什么落花,有的只是对一朵朵绽放的牡丹的国色天香的惊叹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情也罢,无情也好,是花就有开有落,是草就有荣有枯。春风吹花开,春风也吹花落,谁能解得春风之恨呢?

青春不驻不垂泪,

红艳一空任风吹。

纵使樱花都落尽,

梯田高处牡丹开。

孩子们在台阶最高处呼唤我们,我和爱人也开始奋力攀登。

让樱花静静地落去,我们不要再用伤感去打扰她们。

头顶的牡丹开得多好啊,让我们一去去看牡丹花吧!

陌上花开缓缓归

文/纳兰容容

风和日丽,信步洛阳城,看绿柳依依,花开似锦,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古远的诗句,随风从天边而来,袭上心头。

充满诗情画意的念想,在心之阡陌,开出朵朵香花。春之精妙及丰富内涵,俱在这美景画卷之中。

人间四月,牡丹盛开,绽唐风之雍容,飘宋韵之清雅。幽香千里,萦绕心头。

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道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爱恋。牡丹如画,你可放慢脚步,细品它的韵味。

我在想,牡丹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宠爱,定少不了她那雍容华贵的容颜,更重要的是,她还有非凡的风骨。她心中有爱、有美,她心怀大爱、大美。洛阳春光正盛,游人沉醉不知归路。牡丹仿佛善解人意地说,无妨,可缓缓归!缓缓归,缓缓归,即使误了归期,也要在风情万种洛阳的春天里,醉一次。难得从忙碌生活中抽身出来,为自己寻一片天地,就不要走马观花,一路匆匆。

牡丹,大片盛开如云霞。赏花的人缓缓归,牡丹便开得更加执著,满城风情,浓郁而热烈。

漫步在牡丹丛中,不一定像诗人那样吟诗作赋,但也不妨碍我们享受“缓缓归”的心境。牡丹的根,从土里吸收养分,养分通过花茎汩汩传送到叶子和花,整片牡丹都在春光里大口呼吸,生机勃勃,无限美好。

春归何处?它即将带着人们的眷恋离去,不留痕迹,也无处找寻。

当青涩的果实挂上枝头时,因见“花褪残红青杏小”,人们便会生出“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感慨。然而,那曾满城盛开的牡丹,用它短暂而灿烂的绽放,证明了春天曾经来过。即便无数个日子过去,在人们的脑海里,依然有它的姹紫嫣红,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