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重点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糖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供能物质,脂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核酸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难点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等,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因此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楚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通过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引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并直观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繁多、琐碎,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和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是一要注意与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核苷酸)区分开,二要区分核酸的不同种类(DNA、RNA),三要区分不同种类核酸的核苷酸,为后面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二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x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xxx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高二生物教案 篇3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
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2、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2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能力方面
3、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3、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难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
四【教学方法】练习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五【教学工具】学案、PPT
六【教学时数】1标准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梳理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1、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无细胞结构,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1、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1、1、1共分为9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1、2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1、1、1、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2、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方法:首先在低倍镜下对光、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然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通过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视野亮度,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规律:①总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②物像与实物移动方向相反。
1、2、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3细胞学说
1、3、1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主要是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1、3、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3、3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1、3、4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1、3、5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本单元应重点关注: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排序,种群、群落等概念的内涵及与后面知识的联系。
2、显微镜操作方法。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及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辨别。
2水考真题体验
2、1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下列哪个层次(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 根据种群的概念,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由同种生物——大肠杆菌组成,属于种群。【答案】 B
2、2(下列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青蛙 D.蓝藻
【解析】 大肠杆菌、乳酸菌和蓝藻均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青蛙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答案】 C
3、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叙述错误的是 (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创立者
B.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解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的要点主要是: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能从老细胞中产生。【答案】 A
3水考试题模拟训练
1.某池塘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 )
A.细胞 B.组织 C.种群 D.群落 【答案】 D
2.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
A.牛 B.羊
C.马 D.蓝藻
【解析】 牛、羊、马都是哺乳动物,肯定属于真核生物,蓝藻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答案】 D
八【3课堂演练】
1、下列哪项不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的结构或物质(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内质网 D.DNA
【解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答案】 C
2、下列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H7N9禽流感病毒不是真核生物
高二生物教案 篇4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五、学习目标研究
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探究、合作、推理的方式完成。
展示地球“温室效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的相应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环保思想。
在了解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以后,组织同学们通过“探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进一步更为直观的认识到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反复利用这一物质循环的重要特点。
最后,抛出问题:物质能够循环利用的动力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将生态系统中散乱的功能统一起来,揭示:在生态系统中不但是各个组分之间,能量和物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源准备::温室效应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详细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呢?我们已经利用了很久的时间,为什么这些资源依然存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出各种解释。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多的资源只要一直利用都会在某天消耗殆尽的,可是如果这些资源在我们利用的过程中也在缓慢的产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反复使用了呢?
学生活动:是的,可是要把握住使用速度和产生速度之间的平衡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板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都知道“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不论在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都广泛存在,接下来,同学们观察课本“图5-11”,小组之间讨论并总结“碳循环的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讨论
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展示,并板书碳循环的过程模式图。
教师活动: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碳循环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反复被利用的,但是我们的板书之中还少了各种生物利用碳的方式。大家回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种群间的关系。完善板书。
学生活动:完善模式图,并画到黑板上。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循环流动,反复使用。
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组织同学讨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改善策略。很多人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吗?每个人都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总结果。“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碳排放大于碳吸收。我们应该减少碳排放,同时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通过生活常见温室效应的知识讲解,联系生活实际中近年来的“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参照课本“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来实际体会元素在生物之间流动的过程。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验,本实验简单易操作,通过学生课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是物质流通的动力,大家讨论,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比较。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知识,通过碳循环的研究,我们明确物质循环具有反复利用和全球性的特点。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的生态系统,通过这节课我们也明确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