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倚栏轩整理的《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当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
《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从写作上讲,点面结合的记叙,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介绍课下收集的关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简介和故事。简介作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却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讲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记叙了哪三件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
·邓稼先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的代价。
2)、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分别侧重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甲生: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乙生:邓稼先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为无名英雄。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丙生:邓稼先有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3)、“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什么是“零时”?
导弹、核武器、卫星发射时都是采用倒计时,如发命令时发“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零时”即发射开始的时候。
4)、“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起开动,监测各种数据是否正常。”“井”是什么?核装置为什么要下“井”?
这里的“井”是为发射导弹等武器而建的发射井。起初武器是在发射架上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容易被敌方发现、摧毁,所以就藏在地下的发射井中发射。
2、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板书)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1)本文由文章是由哪些内容组成?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2)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3、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小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解读人物,合作研究——分析课文(二十分钟)
1)、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为中国国防作出了不朽贡献的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身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或人物的言行、思想找出来,并用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说出来?并说明你的理由。(组织形式:给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推选一位同学来读和说,教师适时的补充)
2)、描述心目中的邓稼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你从文中或人物的哪些地方发现的?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为主,综合小组意见后集中发言,教师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3)、通过对邓稼先的全面了解后,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个问题:怎样刻画人物才能生动感人?(组织形式:联系课文人物的描写和前面学过的课文共同讨论,每个小组得出结论,教师到各小组参与研究)
1、“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妻子时所说的话。质朴的语言,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平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2、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些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段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整整抢救了一夜”表明病情的严重,“第一件事”表明邓稼先对工作的.关心,“仍然不肯休息”与“整整抢救了一夜”对比,突出他不顾个人健康,全身心投人工作中的精神。“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这是邓稼先经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为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从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学家为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高大形象。科学家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你有所想法,请马上写在下面空白处。
1、“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句话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件事”指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事情,因为这属于国家高级机密,所以邓稼先与妻子谈话时不能言明。邓稼先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他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爱国精神,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生命。
2、“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这句中“染”“刻”字好在哪里?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染”字生动地写出了大戈壁的风霜使他头发变白的过程,“刻”字呼应了“风刀霜剑”使他容颜日渐苍老,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辛。
3、“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戈壁滩上气候的恶劣。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句中的“只”“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只”字表明饮酒量之少,说明晕倒不是饮酒所致。“竟”字说明出乎意料之外,表现他为了工作过度紧张劳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突出地反映了他为了工作、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近几年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小组交流后到班上讲述)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
2、对于核武器的使用,你觉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全班讨论)
3、采访一位班级内你最佩服的老师,以采访的内容为写作的材料,写一篇记人叙事的作文、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邓稼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第二课时
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五、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见课后练习一 3 )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见课后练习二)(句式多变,句式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