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井是老城一只眼

作者: 明前茶2023/04/12经典散文

夏天,去小巷内买酸梅汤成为我的一件赏心乐事,这里有一家酸梅汤是用铜锅,用老冰糖与中药店里的乌梅、甘草、陈皮与去核山楂古法熬制的,出锅晾凉后点上桂花,再冷藏,酸甜可口,隐隐可品一缕桂花与陈皮的清香浮现其上。而喝着酸梅汤,还可就近参观附近的古巷,甚至能征得主人同意,入院寻访几口古井,更是就近品鉴到酷暑中的一丝清凉。

最古老的一口井早就过了百岁,而它的井栏上,吊水的绳索竟在井栏上磨出了手指头那么深的绳印,令这口井看上去分外沧桑。查了一下史料,这八角形的井栏竟有836年的历史。井栏外侧刻着的隶书依稀可辨,上书“普生泉”“淳熙丙午邵永坚建”,说明这井栏为南宋古物,原是围在江南名园瞻园内的普生泉上的,后来不知何故,它演绎了一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奇,被移到小巷,护卫此地居民洗菜淘米、汲水沏茶的一口老井。

时值盛夏,院落里四处可见凌霄花攀上屋檐,像一串串橙色爆竹一般怒放。大爷养在水缸里的金鱼在活泼游泳,碗莲亭亭出水。井台已经被磨出包浆,一位中年女性走了出来,手持收口的尼龙丝网兜,网兜里放着一只洗得青翠发亮的大西瓜,她将连接网兜的长绳缓缓放入井中,并在长绳的这一头系上一块青石。青石拉住西瓜,西瓜就在老井中洗沐清凉去了。

井水的凉气透入瓜果,跟冰箱的效果可不一样。冰箱冷藏一天,西瓜冷得牙齿哆嗦,胃寒的人都不敢吃。而由井水“湃”过的西瓜有一种微微的凉意,像园林深处吹来的一阵儿微风,西瓜心依旧可见糖分的结晶在微微起沙,可以去暑,却不会冰牙伤胃。此地住户的冰西瓜小技巧,让我觉得亲切,不由自主地想起奶奶家的院落来。

当年,爷爷走南闯北做生意,省吃俭用积了一笔钱,在上世纪50年代买了城南一小块地,准备给全家人安一个家。照老规矩,房子刚上梁,连屋顶上的瓦和青砖地还没有铺,就要在院落里挖口井,将井台用青石板铺好。井的年纪比房子还要老上一年半载。

这口老井,就是故乡老城的一只水灵灵的眼睛。我们小时,曾伏在井栏上看过多少天光云影。

到了暑热天气,吃饭没有胃口,奶奶就早早煮好绿豆百合汤,晾凉,灌在洗干净的医用盐水瓶里,塞紧瓶塞,每个瓶子放在一个尼龙丝网兜里,吊到井水里去,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吃到冰凉的绿豆百合汤了。井水什么都可以“湃凉”,奶奶收获了院子里自家种的水果:青梨、毛桃子、粗短的黄瓜,或者买了大西瓜,一律洗净了装在尼龙丝网兜里吊下去。等暑天太阳的气焰微收,把“湃”在井里的瓜果打捞上来,同时打上几桶井水来洗地,青砖地冒出一股股水蒸气,很快,水迹蒸发,院子变得凉凉的。

吃过晚饭,有人开着收音机听评书,有人唱锡剧,有人负责切瓜分桃,有人对周围孩子的吵闹充耳不闻,躺在竹榻上,以芭蕉扇遮脸,酣然入梦。

水井台,就是老家小巷的邻里中心。虽然水井是爷爷奶奶挖的,每年枯水季也是他们出钱请人来淘井,但靠近水井的院门白天是从来不关的。街坊邻里虽然都用上了自来水,可讲究人都嫌自来水有一股氯气残留的味儿,夏天尤甚,他们打水沏茶、浇花、淘米,或要借奶奶的网兜“湃”几只大香瓜,只要跟奶奶说一声就行了。奶奶的想法很朴素:“咱这里是江南水乡,井水越用越有。有更多的人用,井水就是活的,水才会一直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