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经典散文 > 正文

家乡、童年与羊

作者: 张甫雄2022/05/31经典散文

童年是每个人的乡愁,家乡始终是保留着我丰富记忆的地方。我的家乡高桥镇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江洲小镇。那时候的农村,路是人们走出来的土路,水是长江里流进来的净水,每个农户家餐桌上的饭菜,基本上都是生产队或自家自留地生产的。每家每户都养猪养鸡,养羊养鸭也是农民们的喜爱,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常态。即使有人在外工作的家庭,也都会养一些家禽,不要小看这些副业项目,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发挥大作用的,这是农民们的希望,也是农民们的喜悦,靠它们可以养儿育女,可以供子女读书,可以为家里增添衣物、奉养老人,让自己安居乐业。我的太太(祖母)常常会叫我用两个鸡蛋去大有圩东队一位解姓开的小店去换一斤酱油。

我家的老屋是一个四合院,紧靠生产队的打谷场。打谷场的西边、南边是通往荷花池闸门的两支小港,其实也就是多年修筑形成的渠道,渠道两旁遍地是巴根草、仙茅草、狗尾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草。

原来我们家没有养羊,看到邻居家养羊,听着羊那轻柔的叫声,看到羊那雪白的模样,很是好奇。我七岁那年,经不住我的哭闹,母亲从邻居家买了一只母羊回家,谁知道当年就产下了三只小羊。但凡是晴天,每天中午吃完中饭上学时,我会用绳子绑上自制的木扦,牵着小羊,选择一块周围有嫩草的地方,将木扦插在泥土里。下午放学回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赶到放牧小羊的地方,拔起木扦牵着羊让它们吃草。在我的印象里羊是有记忆的,而且智商达到了一两岁孩子的水平。当我靠近时,羊会望着我“咩咩”地叫起来,就像在与我打招呼。每当放羊时遇见了青草,小羊们也会轻声地有节奏地叫着,像是人们一边吃饭一边哼着歌曲一样,偶尔也会相互间用羊角顶两下,然后吃上几口草再斗两下。我呵斥几声后,它们会像犯了错的小孩一样,停下来望着我,这是在向我提意见;当我不再发声时它们又会埋头再去吃草,这时候的羊就像听话的孩子一样安稳一阵子。有时候我会抓住山羊的角,左推右搡,与山羊玩耍一番。当羊吃饱了以后,它们会一摇一摆地晃动着圆圆的肚子,欢快地叫着,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地走回家中。

放羊人最怕的是冬天时节,那怒吼的北风带着寒意,一个劲地直往人身上钻,人们都不愿外出放羊,但我却喜爱那冬天放羊的生活。我家西边有个叫页浪圩的地方,十亩麦田的四周被岸围着,像一个盆地。麦田的西北角有一个“燕子窝”,那是夏天涨潮时灌水用的,一到冬天,水干涸了,“窝”底及四周长满了青草。每当我下午放学回家,夕阳的余晖照在挡住北风的燕子窝上,形成了一个像春天一样的小气候。我把羊放在“窝”里,自己躺在青草丛中,仰望着天空不断变化走动的云彩,天像洗过一样,干净得很。那云就像是蓝布上绣的图画,空气中散发着麦苗和青草的芬芳,自己会哼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小调,虽然有几分忧伤,但心像水一样静谧,落后的生产条件带来的艰苦感受一扫而光。

冬天万物的生长是缓慢的,青草也不例外,被羊吃过的草一般五六天才能长出一点新叶。我会有选择地在五、六处地方轮流去放羊,但去的最多的是一个叫“弯兜”的地方。那是我们大有圩西队与三洲大队中心圩搭界的一片不规则的梯形土地,三十多亩的面积,北面有堤岸遮挡,东西面有土丘堵风,只有南面是一排草窝平房。地势是北高南低,在弯兜的东北角有一个小水塘,这是夏天栽秧时储水用的。冬天,干涸小塘的土壤会长出密密的青草,我放学回家后,会喊上同村的三五个发小,带着用废纸折成的“掼炮”,将羊散放在沟渠旁。我们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像脱缰的野马,在河塘边的田埂上打掼炮,两个小时的光景,掼炮有时输得精光,有时赢得口袋鼓鼓地回家,但赢家有一个义务劳动的内容,那就是要将几个人的羊牵到圩里,然后交给每个发小。那是一段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

相处久了,人和动物会产生感情。我与羊长期接触,羊也成了我小时候生活的一部分。最有趣的是春天的三四月份,明媚的阳光带着暖意,嗡嗡叫着的蜜蜂在家门前的菜田忙着采花。遇上星期天,我会用柳条做成一个圆球,圆球的柳条尖上留有几片碧绿的树叶,这既是放羊的“工具”,也是我的“玩具”:我用自制的柳枝球撩拨小羊。我先将柳枝球顶端的绿叶送到它们的嘴边,待小羊准备要咬住柳叶时,我慢慢地抬高枝条,几只羊同时站起来抢着吃那弯弯的柳条尖上的树叶。这时候,我会迅速抬高枝头,它们跟着抬起高度昂起头来争抢,其实它们是白吃辛苦,因为手抬起的高度是小羊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只不过是在与它们的玩耍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母亲看到了常常会责怪我几句,但那是充满爱意的语言,我也会调皮地与母亲嬉闹一番。

家里的母羊,一般春节后会下崽,一窝通常是三四只小羊。小羊的接生任务家里也只有我能完成。羊妈妈会把生下来的小羊身上的羊衣舔得干干净净,然后将羊的胎盘吃得丝毫不剩。据说,这是羊妈妈为了补充自身的体力和营养必须做的。当小羊生下来两三个月以后,母亲就会将家里的小羊卖出去一两只,那时候,生下来两个多月的小母羊可以卖到两元五角一只,公羊只能卖到两元钱一只。那时学费低,卖一只小羊的两元钱,可以交半学期的学费。每到卖羊前,母亲总要给我打预防针。她告诉我:羊多了,你养不好。两只太少,三只正好,多出来的羊找个人家卖掉吧。我是老大不愿意的,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小伙伴。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她总选择在早晨四五点钟我还在睡觉时,将羊卖给离我们家较远一些的人家。因为卖在靠近的地方,羊会自己跑回家里来。记得有一次母亲把羊卖给了靠近我家的一户人家,刚离家的几天,羊思念旧主一直在哀嚎,草都吃得很少。我看到了以后,心痛得不行,于是又将羊牵回家来,叫母亲把钱退给了人家。后来母亲怕我伤心,总是把羊卖得远远的,近处人家来买,她总是婉言拒绝。即便如此,卖羊后的一两天,我还是像丢了心爱的东西一样闷闷不乐,有时候还会滴上几滴眼泪。在这几天里,母亲是不会叫我做什么事的——她体谅我!但我心里的悲伤却要十天半月以后才会消除。

我的童年生活虽然艰苦一些,但是艰苦的生活对人的意志是一种磨炼,对增长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也是一种锻炼。现在有的孩子出了家门进车门,出了车门进校门。没有车的家长,也会左手搀着小孩,右手提着书包,一直送到学校门口,才将书包交给小孩,望着他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才转身离去。学习成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任务,他们是在蜜罐里泡出来的,但我总感觉他们的生活里缺少了一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