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挂灯笼

作者: 张世平2023/08/20生活随笔

那时小镇没有电,当然也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只有沿街门缝透出一丝丝灯光,孩子们只能摸索着在街上玩耍。春节终于到了,家家门前挂起了圆柱形的灯笼,红红的烛光透过油纸向四周飞溅,沿街商铺和住户又拨亮灯芯敞开大门,让满屋的灯光倾泻而出,于是,一里多长的街道通亮,孩子们笑着闹着,小镇成了一片欢乐世界。

大年初一,欣赏各家门口的灯笼,是小镇多年的保留节目。灯笼由专业师傅制作,细竹片扎成框架,外面糊上宣纸,拿桐油反复油过,最后根据买家的要求,用彩纸镶上字,欣赏灯笼主要就是欣赏这些文字。灯笼一面是主人的姓氏或商家的字号,另一面写上"瑞和堂""积善堂""乐耕堂"等家族堂号,或"书香门第""耕读世家""乐善好施"等吉祥词句,还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等商业语言。大人们三三两两边逛边看,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小声议论,我们则似懂非懂地跟在后面。后来长大了才渐渐明白,那个年代的春节挂灯笼,其实是晒家风家训,是展示家族声誉,是承诺行为准则和经商理念,同时也是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的一种仪式。

唯因如此,家家户户都十分重视春节挂灯笼这件事。我的父亲也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收藏了一年的灯笼被油漆一新,灯笼上的字号也重新镶上了彩纸。除夕一早,父亲便集合全家,郑重地将灯笼挂在大门门楣上方,傍晚太阳刚一落山,便点起灯笼中的蜡烛,直到正月十六方才将灯笼取下,小心地收纳在壁柜里,以备下年再用。

我家灯笼一面是繁体的"张"字,一面是"百忍堂"三个隶书大字,这是我家的堂号。父亲告诉我们,张姓宗谱虽然很多很繁,俗称"九刘十八张",但"百忍堂"却是多数张姓家族共同尊奉的堂号。"百忍堂"告诫我们家族内要礼让有序,家族外要和睦相处,凡事都要守规矩拒诱惑。

父亲说起这些,非常投入和专注,我想这一方面是老辈人对家风家训特有的虔诚,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处境有关。父亲是从外地迁移到小镇来,单门独户经商,太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父亲和母亲认真地经营,仔细地生活。那时我家经营的商店,经常放满了四乡八邻来赶街的乡亲们的箩筐,母亲每天早上都要仔细记住这些物件的主人,不让一件被错拿或丢失。商店的账簿上经常记满了各种赊欠,遇到实在还不起的,秋天给上一点新米,冬天带来几斤年糕也就一笔勾销。

父母亲也以同样的理念营造着我们的家风。我们兄弟分别以"忠、安、稳、平"起名,从小就被要求讲究礼貌好好学习,我们的家中有很多藏书,父母平等对待我们,这与那些经常追着孩子打骂的家庭反差极大。但是在儿女职业的选择上,父亲显然遇到了挑战。大哥刚满十五岁时,父亲让他到商店当学徒,大哥并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在一个黎明离家出走参加了解放军,最后转业在成都定居。

大哥如今已离休多年,有一次回家探亲时,谈起这些往事,大哥告诉我,当年他离家参军后,父亲很快接受了他的选择,还多次写信让他在部队好好干,要为老张家争光。大哥谈到这里,很动感情地说,家风家训对于家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像我们张家‘百忍堂’中关于行为方式的要求,就时时警醒我们,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诱惑。"从大哥的脸上,我又看到了父亲当年的那种专注和虔诚。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晚的街道华灯绽放明亮如昼,但是春节挂灯笼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我想,每年的春节,火红的灯笼仍然在小镇的长街上闪烁,长辈们一定还在讲述着家风家训的故事。愿故乡的灯笼长明,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