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倚栏轩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二、理解诗的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三、赏析佳句及写作特色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2、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3、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四、概括诗的主旨
五、作业:背诵课文及体会写作特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唐代文人李益。
知道《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何解释吗?
二、范读、带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句
讲解第一句
重点点拨:回乐烽沙雪受降如霜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二句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小句,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雪——霜,烽前——城外,不知——望乡……”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古诗。
教学反思:
对于朗读、背诵,同学们都能够很好的做到,但是让同学们自己说一说就困难了。应该在以后多多练习。
板书设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诗歌的描写手法。
难点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教师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之夜。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提问:这句诗中的 “芦管”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为什么能引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讲解芦管在古代常常作为思乡的象征,其声音悠扬凄凉,容易勾起征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地比作雪,月色比作霜,突出了边塞的寒冷和凄凉。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体会诗歌的情感。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展示一些关于战争和思乡的诗句,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在表达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态度上的异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以 “边塞之夜”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表达自己对边塞风光和征人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