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了解古代聪慧机敏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并能联系实际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重难点突破
1.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突破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3.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4.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师点拨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2.学法:合作探究式学习,结合学习文言文时用到的勾画法等,培养解决学习文言文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咏雪》,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问句,理解文意。
2.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严寒的冬天,当花儿小草都躲起来了,当大雁小鸟都回家了,我们最期待的是什么呀?(学生:下雪),对啊,雪花是冬天送给我们的一份大礼,同学们能来说说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样的吗?最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谁的说法更胜一筹呢?
2.检查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絮、骤、奕、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3.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结合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介绍下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完后,学生齐读,齐读完后请一位学生再读这句话,注意断句。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并讲解。
1.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2.谢太傅和作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句呢?
4.齐读课文
六、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我们昨天了解到了谢道韫这样一个聪明的少年,其实这样的小才子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吧。
2.预习检测
(1)同桌间诵读并翻译课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再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3.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4.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又没有定下具体时间,怎么判断是否迟到呢?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齐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写陈元方的聪明活泼,诚实守信。文中“无信”“无礼”是本文的核心词,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学生会感觉很生疏和艰难。在讲课的过程中多给予方法性的指导,进行读、讲、议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不”等常见文言词。
2、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2、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型】
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今天中午2:20在办公室,他找我默写《咏雪》,人没来,我该怎么办?谁帮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是怎么办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朗读
(投影)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找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做点评。
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老师顺势作以指导。
2、找学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译读课文。三五分钟后,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章,品人物。
(投影)1、请以“我从----------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泼、开朗的人。
2、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
预设问题:1、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友人、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六、书美言,谈收获
1、学习本文,老师感受很深,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激起你的思维之花,写出更美妙的语言。诗如下:
《世说新语》小文章,蕴含道理故事强。告诫人们做事情,诚信有礼记心上。
2、学生写出感受,格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感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
小结: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咱班的学生都能继承这些传统,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间。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即改
元方:聪明活泼
诚实守信
【作业设计】
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学反思】
把《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完之后,细想之余,有以下反思:1、在上课时朗读环节还要加强,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究部分的时间不宜过多,应充分体现重难点。3,、我虽对“舍、去、委、顾”等词语做了重点讲解,但对一些古代人物称谓落实不够。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3.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4.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6.“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7.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8师指导生解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