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25/07/28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我引导学生从圆的周长公式入手,很快推出了弧长公式L=nπR/180,然后我就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已知:弧AB所在圆的半径为3cm,它所对的圆心角是100度,求弧AB的长。

学生做的时候我就在下面转着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手拿着笔,眼盯着本子,就是不写,我问为什么不写?学生说不会,我一下子懵了,为什么?为什么?我问学生,也问自己,通过询问才知道,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圆的周长公式,所以就不理解弧长公式,更别说应用了;有的学生不明字母LNπR到底表示什么;有的学生是根本不知道这道题和弧长公式有什么关系,也就是不知道怎么用,我马上认识到这个公式老师要示例演示,我首先再次明确了字母LNRπ在公式中的意义,然后把这道题当做例题师生合作,详细的在黑板上做出来,再次出几个练习题,学生们居然很快就做出了。

有了弧长公式的教训,我重新调整了下半节对扇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方法,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学生推导扇形的面积公式,明确字母表示的意义,找一个学生示例讲解,自认为很顺利,很好,因为课堂效果很好。不料仍有一半的.学生作业做错了,我就把作业出错的学生一个一个问了个遍,寻找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只认识圆心角小于180度的扇形,不认识圆心角大于180度的扇形;

2、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混淆;

3、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看不到它与规则图形的联系;

4、计算错误。针对这些,我想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课堂教学,不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建构。在“温度的读写”这一环节中,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感知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冷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零上和零下温度,操作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的温度则用负数表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数大小的比较。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上温度计教具发挥了很大作用。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