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粗细可以不一样,影响不大,在这里解释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怎么解释,后来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假设粗细不同的直管的天空上掉下来100滴雨水,粗管将100滴雨水全部收在容器中了,那细管是否也可以呢?粗管和细管接受水的能力一样吗?哪个容器中水接受得多但是上升得慢,哪个容器水接受少但是上升得快呢?最后其实我们只看降水的高度而不看多少,然后大家就能理解其实粗细不同的直管,并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在制作中还必须强调直管的上下口径一致,可以以一种不同口径的和塑料直筒接收雨水的能力举例,然后看降水的高度是否一致。
另外,学生一般没有直筒这种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适当的水使其平整,将“0”刻度线提高。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降雨量的六个等级学生一般很难记住,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记忆,在课堂中也应强调毫米和毫升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篇2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要让学生制作一个雨量器,主要是让学生制作一个刻度线,贴在直筒玻璃杯的外面。课前,我想到学生的制作速度可能不快,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我用即时贴代替白纸,让学生在即时贴上画刻度,这样就节省了粘透明胶带这一环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这个制作应该不成问题,也非常简单。但没想到,学生的画线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画,怎样起笔,且速度超慢。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画线之前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而且是边示范边指导的,告诉学生先画一条直线,底部标为0,再像直尺刻度一样画下来。在看到学生画线能力如此差的情况下,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画100MM的刻度,后来改为画60MM,但大部分学生的制作时间花了近半节课。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下面关于雨量的实验和雨量大小的判断非常匆促。
课后,我从数学老师口中得知,这届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特别是画图能力。如果不画刻度线,学生更会将雨量的单位:毫米还是毫升搞混。那么如何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加快画刻度线和制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
我在后来材料准备上,利用即时贴的背面来画刻度线,因为背面刚好有像尺子一样一厘米一段的长度标记。如果用这个来画图,学生只要标上数字,画出毫米刻度线就可以了,速度会大大提高。不过要准备一个透明胶带进行粘贴。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并学会制作雨量器以及用自制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
上课时首先是以降水的'形式有哪些来引入,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所以也让我反思平时应该多介绍一些关于天气的专业名词,拓展知识面。
整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制作雨量器和模拟降雨,活动操作比较简单,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很高。刻度条由我来提供,学生只需要将刻度条贴在雨量器上面即可,制作完成后小组上讲台展示分享,其余小组评价,最后选出做的最好的一个作品来进行模拟降雨过程的展示。在这个步骤上,开始想的是每个小组都进行模拟降雨,但是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并且整个过程很乱,有些同学会趁乱玩洒水壶。针对这些问题,最后调整了后改为选一组学生进行展示模拟降雨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