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陌上桑》语文教案

2025/08/09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陌上桑》语文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陌上桑》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一点汉乐府诗歌的知识

2、理解罗敷的智慧和品德及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机智勇敢、坚贞不阿的品德。侧面描写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对本文罗敷与使君的一段对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预习:

1、阅读课文和课下注解

2、查字典,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陌:田间的路;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青:黑色湘:杏黄色著:通“着”戴但:只几何:多(大)颇:副词,稍微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致(词):表达骊:纯黑的马趋:小步快走坐:通“座”,座位盈盈:轻轻地冉冉:从容地宁可:何可,“宁”即“何”,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3、思考

①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②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③诗中有哪些夸张描写?这些描写对刻画罗敷形象有何作用?

4、试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1、本文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一篇叙事诗,东汉时的一首著名乐府民歌。

2、“乐府”本为汉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人把这个机关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3、《乐府诗集》,乐府歌辞总集名,宋朝郭茂倩编。

4、陌上:泛指田野,桑,名作动词,即采桑之意

二、学生朗读全诗

三、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并口译课文

四、引导赏析课文

以“问题”领起,重点训练以读促理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提出自读目标:①侧面描写的方法,②理解人物形象罗敷的机智、勇敢和坚贞。

(一)引导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

1、提问:什么是侧面描写呢?(这是文学文学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2、学生齐读“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

3、怎见得这是侧面描写呢?请朗读第一段,然后思考:

A、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罗敷的貌美)

B、你怎么知道她美呢?(从行者、少年、耕者的反应可看出。他们因为罗敷的美貌,看得忘了做活儿)

小结:这就是侧面描写之法:通过对文章中主要人物、景物之外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借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使之更突出、更丰满。

4、那么,什么地方是具体描写她的美的?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人物形象的理解

1、罗敷的美貌还引起了谁的注意?身份如何?

2、他是怎么表现的?找出能表现他心思的句子

“五马立踟蹰”“宁可共载不?”(揭露了使君荒淫无耻的嘴脸)

3、作为一名劳动妇女,罗敷是如何摆脱位高权重的使君的纠缠的?

朗读第三段,认真体会

①义正辞严地抗辩——“使君一何愚”

②夸夫(以权相抗)使君:位高权重—————————以权相逼,夸夫官高位显气势,罗敷夸夫升迁快以“权”相抗,仪表虚拟,夸张

罗敷:机智、勇敢、不畏权势

小结:罗敷是中国古代一位美貌且不畏权势、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课外了解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感人事迹。

2、背诵课文。

《陌上桑》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如:

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

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

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

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

指点迷津: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

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

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

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掌握字词

1、注音

敷fū倭wō髻jì缃x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

2、词句补释

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东南隅,指东方,东南,偏义复词,偏在“东”(东方),“南”字无实义。隅,角落。

自名为罗敷:自称是罗敷。为,是。

善蚕桑:擅长养蚕采桑。善,擅长。蚕,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养蚕、采桑。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丝线编成篮子上的络绳。为,做。笼:篮子。系,络绳,绳子。

头上倭堕髻:头上梳的是蓬松下坠的发髻。倭堕髻,歪倒在头的一侧,似堕非堕的发髻。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明月生辉的珠子耳环。明月珠,相似是出于西域大秦国的一种宝珠。明月,形容珠子的圆润和光泽。珠,珠耳环。

缃绮为不裙:下身穿的是杏黄色花绸裙子。缃,杏黄色。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紫绮为上襦: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绸短袄。襦,短袄。

捋髭须:抚摩着胡须。捋(lǚ),用手指顺着抹。髭,嘴上边的胡子。

著头:(只)戴着包头发的纱巾。著,戴,(qiào)头,包头发的纱巾。

但坐观罗敷:只是因为看见罗敷那么美丽的缘故。但,只,只是。坐,因为,由于。

谢罗敷:请问罗敷。谢,这里作“敬问”、“请问”解。

宁可共载不:愿不愿跟他一同坐车回去?宁可,这里当“愿意”讲。共载,一同坐车。

一何愚:怎么这样傻!一何,何等,怎么这样。

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识夫婿:凭什么认出我的夫婿呢?何用,用何、凭什么。

专城居:住进独掌一城的太守府。专:独占。专城居:独占一城作官。

3、辨音

①著zhù著名zhuó著头

②不bù不当fǒu宁可共载不

③骑qí骑马jì东方千余骑

4、辨形

①髻倭堕髻髭捋髭须

②襦紫绮为上襦懦懦弱

(二)作品简介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三)课文内容和段路层次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位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

写作上,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描写,又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还运用了夸张、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五)体会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详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六)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

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突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二是与下文使君形成对比。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七)分析罗敷的形象

罗敷是一位古代的劳动妇女,她美丽勤劳,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以自己的智慧维护妇女的尊严,是个心灵纯美、品德高尚的人。

(八)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说明什么?

罗敷勤劳,善劳动。

2、“善蚕桑”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什么竟提着那样珍贵的“笼”(篮子)

《陌上桑》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本文在于让学生认识诗中主要人物罗敫的外貌美、人品美以及重描写、善夸张、巧设细节的艺术美,刚健清新的语言风格美。而这种认识必须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来达到,教学时应以教师引导为主。

[教法学法]

运用整体感知的导读法,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匠心;体会侧面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理解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就一系列思考题展开讨论并归纳。

[教学流程]

(一)导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到民间收集诗歌。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一首。

(二)解题

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汉乐府是汉武帝时开设的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内容有描述征人思乡的`,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诗、七言诗兼而有之,其中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简练、文辞自然。

(三)教师范读全诗

要求学生:

(1)标画出生字词;

(2)品味老师读的节奏及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四)学生品读课文

学生齐读,注意语言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请学生翻译全文。

思考以下问题,交流讨论并归纳。

[问题一]:

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拟看出来了

(要点提示:罗敫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女性。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敫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问题二]:

作品前半部分是如何写罗敷的美貌的?

(要点提示: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0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陪衬了罗敷之美;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借服饰写罗敷的外貌美;写众人被罗敷容貌所倾倒,借助他人反应,从侧面衬托罗敷之美)

[问题三]:

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儿件事?

(要点提示:罗敫采桑、罗敫拒诱两件事,重点是后者)

[问题四]:

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点提示: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问题五]:

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么样的性格?

(要点提示:罗敷面对使君,痛斥其无耻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罗敷通过夸说自己"夫婿"压倒使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不慕权势、无畏威逼、善于斗争的高尚精神)

[问题六]:

罗敷是如何夸耀自己夫婿的?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要点提示:0夸耀其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0夸耀其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0夸耀其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Q夸耀其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0夸耀其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0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问题七]: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要点提示:本诗叙述了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颂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神)

[问题八]:

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要点提示:0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是理想化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使罗敷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以虚衬实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学生诵读课文

(六)总结

罗敷是一个年轻貌美、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采桑女子。这苜民歌通过叙述罗敷严词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

(七)作业

请根据《陌上桑》第1段内容,想像罗敷美貌,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教学探讨]

初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故采用多读的形式来感受、理解文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主体内容。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合作、探讨、归纳,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人物的形象。同时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着重范读、品读、诵读这三个环节,使学生通过听读来感知乐府诗的音律美,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陌上桑》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讨论点拨法。

二、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课堂上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陌上桑》的资料;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协调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导入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

“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名字叫――罗敷。(师课件展示古代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师板书:陌上桑)

四、教学过程设计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组自由交流讨论,两名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其它同学评价。

3、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问题展示)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2).作者是如何展现罗敷非凡的美的?课文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3)诗的后半部分只是对罗敷夸夫婿的描写,这对展现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5)这个故事的结局会如何?请推测。

明确:问题(1)设计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问题(2)和(3)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是展现罗敷外表美和人格美的地方,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罗敷美的展现的描写角度上。(4)的设计连同上面的两个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可能有部分学生会对使君这个人物一票否决,这个老师应给与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他对罗敷的美的展现也起到衬托作用。(5)的设计重点考察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作业设计

1、对文章根据刚才的理解,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发现探究,用“这是一首……的诗”的句式说话。

如:这是一首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的诗。

2.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美丽动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速读课文一遍,理解罗敷这个形象,用“罗敷是一个……”的句式说话。

如: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3、拓展练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