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浮与沉》教案(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浮与沉》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想看吗?(想)课件演示淘气和机灵狗在玩皮球,机灵狗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口很小,用手拿不出来,机灵狗急得快哭了,同学们你们能帮机灵狗想个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阶段
(一)认识浮与沉学生实验
(1)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纸、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物体名称
橡皮泥
木块
石块
螺丝钉
泡沫塑料
纸
橡皮浮沉
(2)我的发现:。
(3)我的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浮沉现象?
(二)科学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1)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2)选择一个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塑料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沉下去?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二,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当好学生助手。
2、合作表达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有……实验结果……”句式,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交流汇报,组长解说,另一名同学进行演示。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
3、教师帮助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办法,因为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所以我们只要把物体体积增大或减轻物体重量就可以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了;同样,我们只要把物体减小物体体积或增加物体重量就可以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三)感受浮力
1、感知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动手操做,亲身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来说说你的学习体会?课后研究:
1、研究一下铁块会沉到水中,而用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2、关于浮沉你还想探索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做?
板书设计
第9课
浮与沉
物体的浮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
《浮与沉》教案 篇2
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雪花片、剪刀、夹子、回行针、小碗、笔、泡沫等)若干。
2、另备盆、篮子、毛巾、操作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在水中会怎么样?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出示记录,把猜测结果记录在纸上
出示记录纸,一起猜测结果,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三、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第一次
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
1、挑战问题:谁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让它沉下去?谁能把这个小石子让它浮起来?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3、教师巡回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许许多多材料都能拿来做实验,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把梳子,看看这两把梳子一样吗?猜猜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我们们来试一试,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模一样的两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这个问题,老师留给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
反思:
1、首先,在教学开头,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关心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同学知道浮与沉还能关心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同学在熟悉了试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出现象,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同学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怎样让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同学自主选择想要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赐予同学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同学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试验方案,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在同学充分进行试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沟通汇报,把自己的才智与全班同学共同共享,同时共享同学的'才智,这样,既可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语言表达力量、试验操作力量,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共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终,让同学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同学敢于正视自我。发觉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习他人的特长,以利取长补短。老师的随机评价,赐予同学克服困难自主探究的士气,有利于同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浮与沉》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浮与沉》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与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