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篇2
今年以来,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强抓农村“五治”工作,以“治风”铸魂,“治房”塑形,“治水”活血,“治垃圾”“治厕”焕颜,“五治”融合,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共展乡村文明新风貌。
“治风”铸魂强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偏坡乡以院坝会、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与村民商讨研判的方式,在各村建立起“治风”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纳入其余“五治”内容,为农村“五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治风”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同时结合本乡布依民族文化特色,以文化+治风的方式,通过布依山歌、特色竹竿舞、拦门酒等极具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向村民游客传播“治风”知识,进一步提升“治风”工作活力;打造微视频传播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将“治风”精神传播开来,彻底革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化为乡风民风,吹遍偏坡每一个角落。
“治房”+“治厕”,风貌整治环境好。为进一步加强环境风貌的整治力度,偏坡乡以“五治”工作主导,在民居特色化“治房”及打造卫生厕所上发力,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一是加强农房整治力度。严查严管,对违章建筑依法拆除,消除违章建筑对布依村落整体风貌的影响。对古居古宅进行常态管护,盘活20余处闲置宅基地及空闲农房发展民宿产业,提升村民收入,有效保护传统布依村寨特色风貌;
二是加大厕所治理力度。偏坡乡围绕庭院美化,对该乡131座旱厕无厕户开展厕所革命,依托猪牛羊圈等村民固有建筑,按“三格式”卫生厕所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彻底清除对村落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
三是同抓共促,打造特色产业,优化环境风貌。通过“治房”与“治厕”工作相结合,偏坡乡发展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产业,打造出“一户一景”特色,现如今,该乡风貌整齐、环境干净,乡村旅游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
“治垃圾”+“治水”,秀丽乡村展新颜。在环境治理上,偏坡乡从“治水”及“治垃圾”上发力,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偏坡乡通过组建治理巡查队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针对该乡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及各类垃圾开展整治工作,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偏坡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发放宣传资料千余份,积极提倡垃圾分类及拒绝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通过开展“治垃圾”“治水”工作,偏坡乡面貌焕然一新,该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旅游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篇3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篇4
要抓实党建促乡村人才振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人才就是基石,德才兼备,方能行稳致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以“德才兼备、服务大局、勤学善思、创新争先”的优秀人才标准要求各类人才。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助力乡村振兴,就要持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人才衔接工作。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总要求,各地要成立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多途径、多方式实施人才精准引进,通过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布招聘公告、举办校园双选招聘会“线上+线下”招揽人才,坚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尤其是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合格的领路人,倾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对人才有重点地实施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学校、政府、行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乡镇党政人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与高校生“一对一”结对联系,发挥传帮带作用,切实提升高校生解决基层事务的科学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