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倚栏轩整理的《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是一次质的飞跃。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的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近几千年的事,既然人类掌握乘法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就不可能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我们在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数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
前面提到的教学片断中,分几个步骤来认识它,这其实完全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不是为了某种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探索。老师要求摆小红花,2朵2朵地摆,摆3份,求一共有几朵小红花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呢?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编制的程序而已。
3个2连加,2是相同的加数,3个2的3我们把它叫做个数。在2与它们连起来,写成2 X 3乘法算式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只怕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他也许会说以前他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这种学习上的“世袭"有多少数学学习的价值在里面呢?
“齐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的意识究竟是在学乘法之前就应该唤醒,还是在学好之后再品头论足?学生这时哪怕读一万遍,都没有通过自己想方设法寻求简便的表示方法获得的印象深刻。
这种教学正是费赖登塔尔所批判的“教学法的颠倒",即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回到当时知识的起点去把该发现的知识“再创造”出来。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是乘法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相同加数连加。因此,本节教材是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注意到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有了变化,本节教材通过游乐园的主题情景图,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这一因素引导学生学习乘法。首先,我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点,得出“相同加数”和“几个几”的概念,为乘法的引入做准备。
接下来,老师结合七个二相加的加法算式,讲解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教读法,让学生反复读几遍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把其余的连加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改写一个都要复习相同加数和几个几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哪个书写起来快,从而发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老师进行小节。接下去做习题巩固,把加法改成乘法,在掌握乘法的基础上,认识各部分名称!
在教学中,老师能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抢答的方式记忆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做练习时注重让学生说清算理。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通过做练习,老师发现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得不透,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乘法意义体验不足,可以让学生自己再说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讲清楚每个加法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通过加数不断的增多,发现写起来很不方便,这样的话引出乘法,利于学生对乘法这种简便形式的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意义的理解。
另外,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听讲状态,教师还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提高听讲效率。继续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在做乘法练习的时候,把本节课的不足弥补回来,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多说表示“几个几”的意义。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 乘法的初步认识' ,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