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分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5以内的物体数量。从而促使幼儿能从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有趣。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做中学”。
二、活动总目标
1、感知5以内物体数量,了解数字实际意义.
2、初步学习点数的方法,学习按数量取物,尝试为数量配上相应的数字。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三. 活动准备
1、水果店:货架、水果若干、附有点卡和数卡的包装袋、动物图片5张。
2、摘果子:水彩笔、布、水果、摘果子背景图。
3、小熊带帽:小熊带帽拼图.
4、钓鱼:鱼钩、小鱼若干、附有点卡和数字的容器。
5、包糖:糖纸、附有点卡和数字的包装袋、圆形扣子.长方形图片.
6、水里的动物:鱼缸、小动物若干只、水彩笔、布
7、水果扣子:扣子、附有点卡和数卡巴比贴.
8、插花:花盆、正方形和圆形纸张、树枝,透明胶.
9、连连看:水彩笔,连连看背景图.
10、喂食:附有动物图片的容器、食物、扣子、点卡.
第一次活动时间:4月18日
指导要点:
1、教师逐一出示钓鱼、连连看、喂食等三种玩具向幼儿介绍,并讲解游戏玩法。
2、教师巡回指导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食物摆放.指导大部分幼儿掌握3以内按数量取物.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掌握手口一致地点数
3、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反思与推进:大部分幼儿能掌握3以内的按物体数量取物.在教师引导下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物体,并
《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分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5以内的物体数量。从而促使幼儿能从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有趣。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做中学”。
二、活动总目标
1、感知5以内物体数量,了解数字实际意义.
2、初步学习点数的方法,学习按数量取物,尝试为数量配上相应的数字。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三. 活动准备
1、水果店:货架、水果若干、附有点卡和数卡的包装袋、动物图片5张。
2、摘果子:水彩笔、布、水果、摘果子背景图。
3、小熊带帽:小熊带帽拼图.
4、钓鱼:鱼钩、小鱼若干、附有点卡和数字的容器。
5、包糖:糖纸、附有点卡和数字的包装袋、圆形扣子.长方形图片.
6、水里的动物:鱼缸、小动物若干只、水彩笔、布
7、水果扣子:扣子、附有点卡和数卡巴比贴.
8、插花:花盆、正方形和圆形纸张、树枝,透明胶.
9、连连看:水彩笔,连连看背景图.
10、喂食:附有动物图片的容器、食物、扣子、点卡.
第一次活动时间:4月18日
指导要点:
1、教师逐一出示钓鱼、连连看、喂食等三种玩具向幼儿介绍,并讲解游戏玩法。
2、教师巡回指导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食物摆放.指导大部分幼儿掌握3以内按数量取物.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掌握手口一致地点数
3、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反思与推进:大部分幼儿能掌握3以内的按物体数量取物.在教师引导下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物体,并
《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延伸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反思
《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
《感知物体》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延伸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反思
《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