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2025/08/0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篇1

前几天听了梵登老师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分享一下感悟,克里斯坦森教授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了解人生,他把这些精华融入书中。这本书有三个部分。

1、我怎样获得事业的成功与幸福。

2、我如何保持与亲朋好友,家人,爱人之间永久的幸福。

3、我如何能够保持正直生,远离犯罪。

第一个问题讲的就是我们大白话中所说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从事一份固定工作。文章讲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所以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能让你有追求成功的热情,才能才工作中感受幸福!

第二个问题就是针对与工作与家庭,很多人在事业上风生水起,但家庭生活中却常常是“一地鸡毛”。文章中讲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中,并没有认真的去经营家庭,所以工作和生活我们要做一个天平,合理的安排。这些话说着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个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我们经常会讲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的一生,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开始都给自己了很多美好的憧憬,但生活的现实让我们经常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但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诱惑,对一些不正直的东不妥协,那么“犯罪”这个词就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是的,现在感觉就是如此!回想起以前上班的时候,每天早上去上班都会特别发愁,上班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同时还教会了我机会来了如何选择,最主要的,是要分配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家庭也是一样,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在家庭当中的角色了!除了这两点呢,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贯穿其中的,就是正直!其实,正直不正直,心真的知道!公园里的花很漂亮,写着不许采摘,但最终你还是把它摘下来了,其实你在摘的时候也在挣扎到底摘不摘,你也知道它不能摘!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总结:做正确的事,让好的结果自然产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篇2

早些年我们还在为“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传奇创业经历感动不已:19岁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办血液检测公司,也就是后来的Theranos,声称一滴血可以做240种检测,而且价格只是传统检测的一个零头。2015年,Theranos公司估值90亿美元,《福布斯》将霍尔姆斯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她还被《时代杂志》提名为“2015年前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

“一滴血改变一切”听起来好到不能再好,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和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议员比尔·福里斯特(Bill Frist)、现任美国长詹姆斯·马蒂斯(James Mattis)和前参议员山姆·纳恩(Sam Nunn)。吸引了包括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美国教育部长贝琪—德沃斯(Betsy DeVos)、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家族的继承人的投资,超市巨头Safeway和连锁药店Walgreens成为其合作伙伴。

然而Theranos仪器只能提供15种检测,其余大多数使用的是西门子的设备。而且结果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即使是相同的血样进行多次检测,结果差异也会很大。为了减小这种差异性,公司采取的办法居然是删除偏差较大的数值。所谓“颠覆性”的科技可能只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霍尔姆斯不仅用谎言粉饰所谓的创新仪器、与制药行业签订的合同及试验验证等内容,还向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美国的血液检测监管机构、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做了虚假陈述。

2016年,Theranos的实验室被关停。因错误的结果而受到伤害的人不计其数:一些人受到了严重疾病的误诊,经历了不必要的手术,以致于情绪崩溃。

霍尔姆斯本人将面临多项指控,甚至还可能陷入牢狱之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

由此引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的最后部分《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一、边际思维的陷阱。

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又译网飞)随着《纸牌屋》的热播而被国内网民熟知。这家企业创立于1997年,最初是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而在此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内,百视达公司一直控制着美国电影出租行业,门店遍布全美各地。百视达的营利模式是当顾客从门店借走DVD后,开始计费直至归还为止。由于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存货中,只有当顾客尽早归还碟片,才能租给更多的顾客,从中获取利润。为了让顾客尽快归还租赁碟片,百视达规定,没有按时归还DVD的顾客需要按天支付额外费用。顾客们常因疏忽大意,忘记准时归还租赁碟片,为此百视达公司不断增加延期费用,据估计,百视达公司70%的利润都来自延期的费用。

而后来出现的奈飞公司,则采取另一种模式。顾客无需到店挑选DVD,而是在网上预定,以月租方式付费。如果顾客没有观看他们预定的电影,奈飞公司就无需支付返程邮费,也不需要寄出客户已经预定的下一批次DVD电影了,奈飞就能从中挣钱。

2002年,奈飞公司逐渐展现出潜力,取得1.5亿美元的收入以及36%的利润率。这让百视达公司的投资者开始感到紧张。百视达公司将奈飞的财务数据和自己的进行对比后,管理层认为不必为此担心,因为相比百视达,奈飞的利润要小得多,主打市场是小众的网络客户,如果他们对奈飞采取压制行动,就会分流百视达公司营利最好的商店销售量。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奈飞全球订户总数达到了1.1758亿人;而百视达已于2010年宣布破产。百视达所奉行的是财务和经济学公认边际收益原则:在评估多种可选择的投资时,不应该考虑已经发生了的成本即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固定成本,而应该考虑新发生的成本和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基础上做决定。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因为该理论成立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是:未来的情况和过去完全相同,而事实是,这个假设不可能成立。

有着百年历史的通用电气(GE)公司,曾经一度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在最近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至此,诞生于1896年的道琼斯指数的初始成份股全军覆没!GE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充满了必然性,不能说它不够优秀,而是它没能跟上时代的速度。

再来看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2007年市值第一的埃克森美孚在2017年差一点跌出了前十,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能源公司,科技公司占了十强中七席,排名前五的无一例外都是科技公司。

传统的思维方式聚焦于过去,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则应聚焦于未来。传统思维方式使百视达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现存商业模式的优势,而不去开辟新的市场和业务模式,更何况,这种模式的赢利能力更低。

对于一些规模庞大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需要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建立全新的品牌和团队,这就需要考虑它的完全成本;另一种是使用现有的资源,这样只需要花费边际成本,获得边际收入。

当企业面临一项针对未来革新的投资时,会反复研究数字,并从现有的业务出发,决定如何进行投资。从这些数字出发,一旦发现投资的边际收入没有边际成本多,很可能决定放弃投资。但这种思维方式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即边际思维的陷阱。

大企业虽然拥有大量资金,却认为改变的代价昂贵,而倾向使用已有的资源,然而结果却是付出了比完全成本更高的代价,因此失去了竞争力。

刚成立的新企业则情况不同,他们不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因此他们虽然只有少量资金却能勇往直前。

二、完全成本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中。

我在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不断联想到当我们在做职业决策时,似乎也经常受到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思维的影响。

刚毕业的职场新人选择职业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而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愿意尝试的工作。为了找到与自己过去所学专业最大程度契合的工作,限制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等到他们工作了后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常常不是一回事。)如果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一直遵循边际思维的原则(只考虑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之后的职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窄,即使陷入困境,他们也会自我安慰,除了做现在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次一提到工作,她都免不了要抱怨一番。有一次她提到,公司让她转岗去另一个职位。而转岗的职位,未来机会更多,市场前景也更好。我说,你应该感到开心才是啊!她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咳,我已经在原来的岗位上呆了五年了呀,现在岂不是又要从头开始了嘛!

受边际成本困扰最大的是职业转型期。一边是丰富的职业经历,一边是想要开启的新职业,过往职业经验越丰富、成就越高、相关工作年限越久,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的落差也越大。一些人经历了深思熟虑,计算得失之后,最终决定,算了,还是维持现状吧。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特逗。一位一心向往大公司的姑娘因为不满公司平台小,职业发展机会少,毅然提出辞职,打算考CPA。她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如何学习,更新在网上,网友们纷纷打气鼓励。开始还每天更新,到后来几天更新,再后来不再更新,发帖人最后一次更新的内容是:CPA实在太难学了,我决定放弃。还是回去工作吧,反正忍一忍就过去了。接着把整个帖子全删了。

就像亨利·福特所说的那样,“如果你需要一台机器,但是你不愿意购买它,那么最终你会发现,你付了足以购买它的钱却没有拥有它。”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人放弃了原来光鲜的职业抬头、大公司工作的平台、不错的`职业前景,以及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周围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出发,探索着自己也未知的未来。

因为输的起,所以不惧从头开始。我在《人生设计-重新定义自我、工作和生活》一文中列举了几位身边的职场英雄,此处不再赘述。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做职业转换时,应避免陷入边际思维的陷阱,虽然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未来的直接成本,却很难推算出不投资的代价。

三、铤而走险的一小步。

边际成本的理论同样也应用在选择一种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上。某件事“只做一次”的边际成本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可能要高出许多。

26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为此累积了13亿美元的债务,致使拥有233年历史的巴林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这一切始于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小的错误。但里森不愿去承认这个错误,相反,利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错误账户去掩盖错误。“仅此一次”的边际思维,让他在欺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为了掩盖亏损,他不惜伪造文件,误导审计师编造虚假报表。

在跨出最初的一小步时,里森几乎不可能想到后果,然而这正是边际思维的危险之处。然而当他踏出第一步时,就已经无法停下来了。下一步也是一小步,既然已经走了前面一步,为什么不走这一步呢?最后错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失控。

“我想要的是成功”,里森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动机并不是累积财富,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成功延续。当他的第一次失误威胁到他到抱负时,他就走上了通往监狱之路。

许多人曾这样说服自己:我们可以违反自己的规则一次,下不为例。就这样,我们为这些小选择做了辩护。所有这些事情在第一次发生时,都不会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决定。但每个这样的决定都可能越滚越大,最终使得你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篇3

任何事情可能都是有假设前提的~例如群里有一位17岁青年,那么早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且能够对很多事务直指本质,后生可畏,肯定是有哪个机缘让他走上了这一步~

当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需要关注这个理论可以应用的范畴,例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论适应的范畴,本身的局限性。

看问题,你是看到问题的本质还是问题的表象,你是在描述问题还是描述结论还是论据,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有些人永远只能看热闹,却看不到实质的范畴,这样想要进步还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看到一个事物的本质呢?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呢?都是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如果你看过蒙娜丽莎的画像,那么即使只有一个模糊的样子,我们也能够看的到。

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出于什么动机去做?例如我现在工作是为了赚钱吗?我考试是为了赚钱吗?如果除了赚钱,我做这件事,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如果只是出于钱,钱是本质吗?还是有其他的追求,是为了更好的人生进行?是为了更加自由?在赚钱的路上,是不是可以突破自己很多格局上、认知上、视野上的限制呢?

我们可能是既爱又恨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开始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面对自己的所有的工作为什么又不满意了?是觉得激情没有了,还是有其他的呢?我们谈恋爱也是一样的额,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觉得一切还行,但是后来又会觉得走不下去了?满意和不满意是两种状态,不满意不代表满意,只是可能达到了基本线而已!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础因素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

在动力因素和基础因素之间求取平衡: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希望你的生活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能满足动力因素的要求。如果经历过,你就会认识到这种工作与只有基础因素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它会不断向你强调,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你变得越来越专业,还有机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这就是动力因素在起作用,它让你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住,直到找到这样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会让人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兴奋不已,与那种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烦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一个很特别的朋友推荐给我的。在我眼中这位朋友博学而透彻,他一贯主张理性之上,惯于使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且言辞犀利,虽然让人“讨厌”,但不得不承认他看问题深刻,所以难以想象他给我推荐这本书并对我说这本书是他本科毕业在图书馆搜书找到的,对他的人生产生过很大影响。

这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在图书馆找书,这让我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书并阅读它。这本书讲了三个问题:怎样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怎样营造一个幸福的人生?怎样避免走上人生歧途?这听起来像极了时下各种使人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书籍,用一本书解决人生困惑,提供走向成功的方法,晋级人生赢家。但阅读后,发现它并非鸡汤。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升华为各种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未来的生活。正是对人生施以理论,很多看起来复杂而令人烦恼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PS: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曾经的我一样,提到理论就满脑子的excuse me,明明很直白的事情为森么要升华成理论,用明白人都不理解的语言解释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这里我就要说道说道了,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小伙伴,不迷恋理论的魅力,但是理论是对琐碎日常的总结,掌握理论能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见事情的本质,就像作者大大所说,它能解释将要发生什么,甚至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就能告诉你将要发生的情况。如果你实在对本质和将要发生什么不感兴趣,那么管它森么理论,who care,你开心就好)

当我们把人生化简发现不过两件事情:找到可以做很久的事;找到可以爱很久的人,而所有的迷茫、烦扰都来自于对这两件事的追寻。得之幸之,不得寻之,反反复复不断寻找尝试。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告知自己即使不得也要坚持追寻,甚至不惜为此远走他乡。但遍寻无果筋疲力竭时,我们也会怀疑我们追寻的是否有意义。本书作者深知每个人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且深知其中不易。因为他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追寻,所幸他最后找到了这两样东西,并理解了人生幸福的全部意义,所以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在追寻事业,找到自己可以做很久的事上,他建议我们使用战略理论。为自己设置周密(长期)战略,这是你的人生目标,但同时设置你的应急(短期)战略,并把握每一次机会,将应急(短期)战略转化为周密(长期战略)。如果我们已经找到我们的人生目标并且指定了周密(长期)战略,我们需要为实现该战略做必要的努力,分析自己拥有的资源,利用资源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战略设置必须是可行的。不过大多数的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周密(长期)战略,这时候我们就要启动应急(短期)战略,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既然不知道喜欢的事情,就要尽可能把握每一次尝试的机会,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终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把我们的应急(短期)战略转化为周密(长期)战略。一言以蔽之,要设置可行的人生目标,因为它在引领我们的人生走向。至于如何设置人生目标制定战略,作者对比激励措施和动因理论指出制定战略要综合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要明白基础因素决定生存问题,动力因素决定成就感,这两者缺一不可。所谓基础因素包括薪酬、地位、环境、福利,在战略初期基础因素主导我们的选择,而动力因素则包括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是更高层次的满足,也是我们战略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也需要注意所有的战略都遵循过程管理原则。我们要实现人生目标,必须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参加一次课程、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就就能达成,它需要我们持续管理追寻过程,直至实现目标。这看起来很难,但当你下定决心做出选择时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某大热电视剧女主在结尾时说“我们的人生基于我们的选择,未来是什么样从我们选择时已经定下了”。

在追寻幸福,找到自己爱的人上,他建议我们使用好钱和坏钱理论。尽早投资我们与家人、朋友和孩子的关系,事业对于个人来说很重要,但抽离工作我们还需要幸福生活,这看起来有点贪心,但如果我们尽早意识并做出努力,我们值得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

对于婚姻,他说:“通向婚姻的道路是找到你想让她幸福的那个人,她的幸福值得你付出”。大致我们总是在某个年龄感觉到有必要完成婚姻这件大事,所以选择与某个人共度一生,我们希望对方能够爱我们让我们幸福,可对方也带着如此希冀走进婚姻,所以在婚姻中理解对方想要的并给予对方是一件非常有美德的事情。为对方付出并努力让对方幸福,这是婚姻幸福最重要的意义。

关于孩子,他说“不要将家庭和孩子未来外包给各种机构,多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父母陪伴,提供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经验学校学习,这是做父母的责任所在。对于曾经的留守儿童我来说,陪伴的意义不只停留在字里行间,而是刻在心里。家庭和家人的缺失,让我带着某种遗憾长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对家庭相当冷漠,迷失在天南海北,但停下来才发现正因为缺失所以才忽略。但即使忽略也挡不住内心的渴望,所幸我正视这份渴望,选择回归。我们有太多理由可以选择忽略家庭,“我们也没有办法,要外出赚钱,才能支撑家庭”、“如果我不去工作,这个家就要垮掉”、“我工作也是为了能够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但或许有家人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日子。

关于培养家庭文化,他说“家庭文化是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价值去想的保证”。我理解家庭文化类似中国的家风,这种东西遗失太久,以至于现在我在这位外国教授的著作再次发现。虽然社会越来越开明包容,各种婚姻家庭形式都被人所接受,但我从小生长人很多的家庭,喜欢家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羁绊的感觉,喜欢家庭带给个人的幸福感。家庭文化对于个人成长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而且对于维系家庭情感也有重要意义。家庭文化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在组建家庭之初就有意识地于伴侣一起去构建,这对于未来地家庭将会有重要地意义。

最后,作者以完全成本理论和边缘思维理论讨论了如何避免走上人生歧途,不要利用边缘思维做选择,在涉及原则问题即使一小步也不要铤而走险,也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退让一次,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当我们确定什么于我们重要时,我们有责任坚定守护这些东西。

这本书只能告诉我们该如何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无法替我们去完成这个追寻的过程。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确定人生目标,忠于目标,实现目标,这就是衡量人生的全部意义。

今年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元年,虽然在学校里已经思考过无数次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使命,但每次思考都无疾而终,所以直到毕业直到工作还没有思考出所以然。走在夜幕下人来人往的马路上我脑子里闪过很多想法,杂乱无章,我不知道你此时此刻的状态,但我希望曾经有那么一本书曾给过你一闪而过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