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025/08/03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5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2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3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重点部分时,要抓住“我”和奶奶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不同的态度来学习。在表现“我”的态度时,引导学生抓住“我没好气”、“心里不高兴,暗暗怪奶奶偏向他们”,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出“我”对小伙伴埋怨、责怪,对奶奶的不满。在体会奶奶的品格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奶奶的“动作”、“语言”。例如:“走”、“扶”、“揉”、“回过头说”,让学生体会出奶奶心肠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让学生体会出奶奶的善良淳朴。

最后我进行总结:同学们以后写作文要想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或者品质时,就要学会抓住这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衣着”等来表现!为了让学生学着运用这种方法,课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谁是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学生能仿写得不错!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这篇寓言的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着读来进行的,请生站起来读,同桌读,分组读,与教师合作读,然后自己找同伴读,一圈读下来,这些小家伙们读的异常的起劲,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真是道理十足的。读了很多遍后,我问孩子们:“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呢?”他们纷纷答道:“这个人真笨,楚国在南边,往北走,这样怎么到得了楚国呀?”“这个人真愚蠢,不听好心的劝告要吃亏的。”“唉,就算你的马好,时间长了它也跑不动了,这样你还到得了楚国吗?”……孩子们的回答已经能够说明他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我总结到:“是呀,行为和目的背道而驰,目的怎么能达得到呢?”

为了让他们结合生活理解的更深刻,我问大家:“我们生活中你觉得你有过南辕北辙的`经历吗?”他们纷纷举起手来:“比如说老师要我们认真写字,有些同学就是不认真,这样怎么写得好字呢?”“老师要我们好好学习,有些同学不好好学习,这样是学不好的。”“有的同学说要专心听讲,可是一上课却又开小差,这样也是学不好的。”就在孩子们的一片回答声中我结束了课堂。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5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