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2025/08/01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三年级美术说课稿(精选3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家乡的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12课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水乡那份优雅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二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

自读自悟法,朗读体会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入情入境。

1、师:江南水乡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如诗如画,一起去看看吧!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组词。

2、,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识家乡的桥。

1、指名读课文,你对家乡的桥有哪些了解?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学生交流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欣赏家乡的桥

(一)数量多

1、出示句子

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着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2、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像个大大的圆饼,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指导朗读

(二)桥名美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三)桥趣多

整个炎热的夏天,家乡的桥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捉一对毛蟹呢!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

五、配乐朗读,拓展感悟

1、此时,故乡的桥不再模糊,它清晰的展现在眼前。配乐朗读全文。

2、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那千姿百态的桥。他爱的只是桥吗?

3、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随着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作者身上。这一座座小桥,不正将作者和故土相连吗?

六、课堂小结,感悟乡情

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他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乡情!

七、作业设计

选家乡的一种事物写一写

板书设计:

12.家乡的桥

河长 桥多

故乡江南 桥千姿百态 孩子们的乐园

桥名 优美

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美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2

今天向大家展示的是美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5册第11课————《怪兽》。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儿童的世界里怪兽是他们比较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动画片、想一想、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等多种材料绘制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怪兽;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怪兽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怪兽》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面具》、《机器人》、《民间面塑》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怪兽》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彩笔绘画来表现画面,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说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

说教学难点:怪兽的设计和表现。

说教学准备:有关怪兽的资料,彩纸,教师范画、作品。

二、说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怪兽》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能用多种材料表现出特点突出的怪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法分析:

1、观察范作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几种动物图片:鹿、马、鱼、鳄鱼、蛇、老鹰等,着重观察它们的一个重要部位,最后出示龙的图片。并提问:

①、这是什么?

②、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怪兽世界里去参观一下{怪兽欣赏}:中国古代的怪兽、外国的怪兽、卡通里的怪兽。

5、学生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如何表现了怪兽的形象?如何巧用材料的?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6、学生思考,“你想怎样表现你心目中的怪兽?”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语言交流为绘画打下基础。

7、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8、评价。

六、说课堂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怪兽,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个怪兽最吸引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七、说教师总结:同学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很多怪兽,实际上这些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幻想神话中的“灵物”,虽不足为信,但它却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我们都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天你们让老师也看到了你们的智慧。你们都是好样的。

三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3

一、背景资料

书画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第12课《叠罗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材料做做叠堆造型的游戏,也就是像“叠罗汉”那样,用卡口插接的方法,创造出漂亮的纸立体造型。这个作业是其实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立体构成,它在“形状的游戏”单元尽管不是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但已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总结了,所以它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怎样化难为简进行新授,学生如何在短世间内学会一种方法完成作业。

二、教材分析

叠罗汉是小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杂技表演。在经过了形状分割拼搭、黑白留空移贴、剪贴空缝留白等一系列“形状的游戏”学习后,借助“叠罗汉”这种叠堆造型的形式,本课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选择一种材料做做叠堆造型的游戏,也就是像“叠罗汉”那样,用卡口插接的方法,创造出漂亮的纸立体造型。

相比较前面的平面造型,这个立体构成范畴的学习内容,对三年级小学生而言确实较难,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费心收集资料,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会造型表现的方法、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并籍此进行大胆创作。

1、教学目标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叠堆造型的游戏中感受纸立体造型的美和创作的无穷乐趣。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卡口插接的方法创作纸制立体造型。

过程与方法:选择一种材料,学习用卡口插接来创作一些叠堆造型的作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折纸、卡口插接的方法制作叠罗汉的纸立体造型。

难点:形象的设计、卡口插接和立体造型的稳固方法。

三、设计理念

小学美术中年级段开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有时教学也会出现多个目标、密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被动“依样画葫芦”上课,师生双方都会疲于奔命 。于是,看似“充实”的教学,实则收效甚微;教师意欲“多得”,其实会“少得”甚至“不得”,那还不如抓住根本。让学生学得“简单”却实实在在。本课设计着重让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制作的乐趣,短时间内学会用卡口插接的方法完成至少叠堆3层的纸制立体造型创作作业,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设计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师示范、学生尝试练习 、小组竞赛、合作作业等,帮助学生快速学会制作方法,大胆创作,成功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

本课力求把握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充分体现主动探究学习的优势,

1、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学”促“创”;

以杂技和动植物的“叠罗汉”形象引出新授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反映审美观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不仅授予学生“鱼”,更授予学生获取“鱼”的“渔道”。

2、力求凸显“实践活动”的教学主线,以“动”促“思”;

本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尝试练习 、小组竞赛、合作作业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尝试、创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发现、体验和发展,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造型的乐趣,在探究创作中提高能力。

3、力求保障“自主探索”的教学主旨,以“点”促“面”。

课堂教学中的系列活动,慢慢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也逐渐让每个学生懂得努力积累、主动尝试和大胆创作。这些都会成为燎原星火,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点燃一支不灭的火把。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老师演示:用造型相同的6辆彩色小汽车剪影开卡口,由3辆围底、2辆居中顶一辆在上。引导学生思考:几张平面的彩色卡纸怎样变成了一座纸立体造型?

2、多媒体展示杂技表演中叠罗汉的.画面,让学生回忆叠罗汉这一技巧性的运动项目。

3、学生列举生活所见的“叠罗汉”的场景:是由不同的材料堆叠而成,具有一定的高度和规模。(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动植物中的“叠罗汉”,城市雕塑中的“叠罗汉”等)

4、揭示课题:

叠罗汉

(二)新授:

1、活动一:大家一起试一试

①教师示范:叠纸牌,以纸牌式叠罗汉为例,把几张纸牌相互接插,叠放出一组立体造型而不倒。

②学生分组体验尝试:能用什么方法保持平衡,即叠放出一组立体造型而不倒。

2、学生通过实践得出一个结论:

无论平面的材料怎样来叠罗汉,关键在于要有插口、能站稳。

3、演示叠罗汉底部的站立方法:最底部的一个单个的形可以用两个接口接插立住,也可以利用单个的形自身的几个支撑点站立住;要想叠得高、立得稳,底部的接触点就要离得开一些。出示板书:保持平衡可以增加底部面积、增加底部重量、左右对称放置……

4、活动二:小组竞赛

在规定时间内,用彩色卡纸的几何图形比赛叠罗汉,比:最佳造型、最佳平衡、最佳配合等。竞赛为的是让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卡口插接的制作方法来“叠罗汉”。

5、反馈,交流:

教师强调卡口插接的剪制:最底端的单形立稳后,其它卡口插接处按照设计的形象和图案来决定。如人物形象要按中心比例来设置。

6、活动三:学生作业

学生分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材料做叠堆造型创作。

(三)评价:

1、小学生立体纸雕塑展,展示学生的叠罗汉作品。

2、小组学生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的名称含义、创作情况。

3、教师表扬别出心裁的纸立体造型。

(四)拓展:

用卡口接插来叠罗汉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其它方面。生活中有许多情趣,只要去发现、去尝试,就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利用废弃的用品,易拉罐、酸奶杯、喜糖盒等都可以用卡口接插的方式来进行叠罗汉。

六、教学流程

欣赏、演示、揭题 尝试、竞赛、作业 展示、观摩、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