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梦令》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如梦令》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如梦令》有感 篇1
夜晚,我做完了作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学经典诵读》,随便翻看起来,碰巧翻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刚开始有些字词不理解,看了下面的释义,我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这样一幅画!诗人喝醉了,正值傍晚却忘记了回去的道路,直到尽了兴,夜幕降临,才调转船头,准备回家。却搞错了方向,小船误入了藕塘深处,面对周围层层叠叠的荷花,诗人不知如何找路回家,发出询问,误打误撞时惊醒栖息的鸥鹭等水鸟飞向夜空。
当我细细评赏《如梦令》这首词,看出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手法,她将事物、情景、心情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独特的心境。“误入”和“不知归路”互为照应,显示了作者的忘情心态,或许是被满池的莲叶、藕花所吸引,尽然沉醉其中,不知归路;读到“藕花”,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这也是我们许多农村孩子最向往的季节,最喜爱涉足的地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依稀呈现在眼前。“争渡”,我也仿佛能体会到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也看到了自由栖息的`水鸟被诗人时至傍晚急于离去的响动所惊吓,扑腾扑腾四散飞去的有趣画面。
我明白了在这首词里,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反映出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后来聆听老师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解读,我了解了词人难得的生活体验,词作事借景现,情寓景中,交融渗透,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读了这首词,再细细品味一番,我也似乎走进了荷塘,沉醉于美妙的荷塘情景之中,纷纷飞去的水鸟,似乎被我的突访所吓跑,而我却迷失在美妙的荷塘之中……
读《如梦令》有感 篇2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读《如梦令》有感 篇3
夜晚,我做完了作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小学经典诵读》,随便翻看起来,碰巧翻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刚开始有些字词不理解,看了下面的释义,我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这样一幅画!诗人喝醉了,正值傍晚却忘记了回去的道路,直到尽了兴,夜幕降临,才调转船头,准备回家。却搞错了方向,小船误入了藕塘深处,面对周围层层叠叠的荷花,诗人不知如何找路回家,发出询问,误打误撞时惊醒栖息的鸥鹭等水鸟飞向夜空。
当我细细评赏《如梦令》这首词,看出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创作手法,她将事物、情景、心情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独特的心境。误入和不知归路互为照应,显示了作者的忘情心态,或许是被满池的莲叶、藕花所吸引,尽然沉醉其中,不知归路;读到藕花,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这也是我们许多农村孩子最向往的季节,最喜爱涉足的地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依稀呈现在眼前。争渡,我也仿佛能体会到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也看到了自由栖息的`水鸟被诗人时至傍晚急于离去的响动所惊吓,扑腾扑腾四散飞去的有趣画面。
我明白了在这首词里,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反映出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后来聆听老师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解读,我了解了词人难得的生活体验,词作事借景现,情寓景中,交融渗透,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读了这首词,再细细品味一番,我也似乎走进了荷塘,沉醉于美妙的荷塘情景之中,纷纷飞去的水鸟,似乎被我的突访所吓跑,而我却迷失在美妙的荷塘之中
读《如梦令》有感 篇4
我酷爱古诗词,尤其喜欢李清照的词。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就是李清照早期悠闲生活的写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从“常记”可以看出这是追忆,“溪亭日暮”交代了地点时间。说曾经记得有一次在溪水旁的亭台上喝酒,天色晚了,喝醉了酒,迷失了回去的道路。“沉醉”说明醉的程度深,已经是昏昏沉沉,所以才“不知归路”。“沉醉”二字流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说玩耍尽兴之后,才回到来时乘坐的船上,准备返回,可是因天色晚了,又喝醉了酒,结果糊里糊涂把船划进荷花丛中。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在荷花丛中手忙脚乱,拨动船桨寻找归路的神态。由于她划船的动作急,响声大,所以把宿在水滩上的鸟儿惊醒,飞了起来。一个“惊”字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心慌意乱、汗流浃背的可爱模样。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但表现的内容却丰富多彩。先写亭上饮酒,继写兴尽晚归,再写忘却归路,误入荷花塘中,最后惊起宿鸟。至此,全词戛然而止,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本词的意境优美,诗情画意。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作者早期闲适风雅的生活,潇洒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闭目遐思,我仿佛也走进了这美丽的画卷,使我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