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彷徨》有感

2025/05/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彷徨》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彷徨》有感 篇1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是北大最励志双胞胎苑子文与苑子豪合力所著。初闻兄弟俩的名字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刚出场时我以为他们俩是同一个人,结果节目组对他俩进行了不同的访问。这时我才睁大眼睛看节目下方的标题“北大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由苑子豪执笔,原因是哥哥“让贤”,所以后半本由苑子文书写。我喜爱这本书不因为它华丽辞藻,不因为它平易近人,因为它收藏过往。

青春,这个充满喜乐哀愁的字眼,同时又温暖着我们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的青春才刚开始。哦不!已经开始了。从初一就已开始,从褪去身上青涩开始。

我,相貌平平,小家碧玉一枚,挑食,兴趣不多,喜欢一个人呆着,又很依赖他人。四年前,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步入初中校园,翻开人生新篇章。我当时进入班级,空位所剩无几,不得不在一男同学旁落座。四周瞅瞅,小学同学离了我一个“漂洋过海”的距离。我的同桌易害羞又腼腆,这实在与他高大魁梧的外貌不相符。再后来认识了一群好朋友,至今还有联系。苑子豪以小欺大,顽皮的多,每每都让哥哥谦让着,爱护着。他们“巧记吃饭”的那一章节,孩童的天真与兄弟情谊的深厚,让我忍俊不禁。我想到了初中那些二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事,只能给个眼神自己体会,走个路能撞树上,全班被罚晒太阳一片人中暑……

时间是世间最快的东西。

三个柳絮漫天蝉声如翡翠般碧绿的夏天以及三个大雪皑皑树木如枯柴的冬天过去之后,我们毕业了。毕业了……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那二十个好友们的经历。远方先生是理科生,他的成绩足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可是当高考考场铃声响起那一刻,他的.英语答题卡还未填。后来他只去了一个不错的二本院校。高考前他与苑子豪约定,他去清华,子豪北大,横扫天下!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成了一场笑话吧。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挺过去,人生豁然开朗;挺不过去,时间会教你与困难握手言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见,远方先生!

在逝去的高一日子里,我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被朋友伤害了的时候,别怀疑友情,到提防背叛你的人。原谅,但不遗忘。知心朋友无须多,一两个足矣。但愿我能如书中所写:好的请坚持,坏的请努力,你要看到别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也愿意再淋一次。多年以后,我们都长大了。经过谎言,承受欺骗,习惯敷衍,忘记誓言,放下了一切。既然无法得到,索性就放手成长。年少的忧伤是人生必经的花园。

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泪水,你总得选一样。

读《彷徨》有感 篇2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大双胞胎”—宛子文。宛子豪。全书是有关于勇气、成长和爱的.正能量的故事,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活得热烈而恣意,才算真的活过》。故事主人公琳在其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上课带着耳机骂老师,后不仅不认错还与老师顶嘴,这些举动在作者这个三好学生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因为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好,对芝麻大的小事都耿耿于怀,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但琳不一样,她从不会存心伤害任何人,被伤害后也总能一笑而过,遇见老实人受欺负一定会挺身而出,没有人爱小动物比她还多。在她的眼里,是非、好坏、曲直都很分明。她不会因为家里有钱而强迫别人和她做朋友,她从不势利,绝不阿谀,并且很独立。

其实人就像硬币的两面,有缺点,必然有优点,但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带着偏见,因为缺点而忽略了她闪光的一面。

就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暂且就叫她小Z。她的学习很差,每次都倒数。记得刚转来班上的时候,就和几个五大三粗的男生打架,也就由此变成了一个“差生”。以前大家都怕她,可偏偏她就听我的话,我也由此知道了她的“真面目”。她打架是源自于她的家庭原因,可她的性格却十分的豪爽。她会帮助同学,虽然方式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她会帮助老师搬重物,因为她的力气大。她会自己在暗地里拼命得学,只为了不拖班级的后腿。她其实在越变越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因为你一直只记得她打架,只记得她的缺点,却没有在她身上发现优点。加油,小Z,我相信你!

她和书中的琳一样,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做出解释和回应,在用自己的态度去证明真心只换真感情。虽然她们看起来像个坏孩子,可她们都有闪光的一面,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帮助她们证明自己也是很好的。

读《彷徨》有感 篇3

彷徨与坚定,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悲哀与幸福;反抗与屈服,演绎了一个社会的升华与堕落。

——题记

近日,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内心仿佛被撞击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为一个个故事悲剧的收场而惋惜,也许是对封建制度下人们悲惨生活的无奈,更也许,是对那麻木不仁的奉承封建者的怨恨……不知怎的,竟有些说不出,道不明。

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便被其迥乎不同的文风吸引。它既不是古时李白诗之豪放、李煜词之哀婉的再现,又不似现代朱自清散文之清丽、老舍小说之写实的加工。他仿佛铸笔为剑,刺中了一个时代的伤痛;却又如汩汩细流,柔情地抚摸着干涸已久的心田,让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那文字,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发出的呼喊,是对封建黑暗制度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彷徨》一书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真实。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社会的底层人民,虽身处同一个时代,他们情感却各不相同:祥林嫂在经历一次次的悲痛之后,由反抗学会了忍耐,却又于忍耐中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吕纬甫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却在屡遭失败后一蹶不振,甚至变得颓唐;“疯子”一心想吹熄长明灯,纵使村民对这一侵犯神明的举动强烈反对,他依然坚定地反抗着封建礼教……在他们身上,自然不乏反抗的影子,但这些反抗在腐朽的封建势力面前,往往如同一条条小溪面对无边的海洋,若不归服,似乎便只剩了干涸的选择。环环相扣的情节,仿佛是有人向你倾诉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说到愤处,拍案而起,说到痛处,便潸然泪下。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彷徨》一书的内容,我想我会说“一位明智的学者对一个时代真实的看法”。虽为小说,《彷徨》却需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认真地想,才能领会作者真实的意图。众多篇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篇《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因看不惯封建礼教而被旁人冷落,成为了那个社会的孤独者。为祖母送殓,他同意实行封建的礼数,却只是在祖母灵前弯了弯腰,神色不动。正当我惊异于他对人的生死竟是如此淡然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道:“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我不禁有些感动,为反抗封建礼教,他宁愿将难忍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直至没有封建礼教仪式的束缚了,才肯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使人不禁为他反抗封建的坚决的心所震撼。然而,世上毕竟不只有一人存在,他的所谓明智的行为只会成为同时代旁人的笑柄。封建的势力如同一翻巨浪,将他苦心建起的城堡无情地摧毁,使他由本愿因生命“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而变为丧失了生命意义的行尸走肉。从魏连殳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独战者的痛苦,深刻地体会到空有一腔热情但遇事只会退缩的人无法使革命取得成功,随波逐流只会使清流被污水玷污。

在《彷徨》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道路本应如此吧,革命也好,人生也罢,都应有正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若只是凭着一腔热情,猛干蛮干,那么最终自不会有好的结果。鲁迅曾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软弱与妥协,也应是这不幸的根源吧。

彷徨也许只是人们一种正常的情感,而于鲁迅文字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带给人的不安与痛苦,这痛苦犹如无形的手紧紧捏住人的喉咙,让人窒息,使一代又一代人误入歧途,走入一个又一个危险的“怪圈”,自怨自艾,自寻堕落。

《彷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悲剧使人震撼,让人反省;使人哀痛,又叫人愤怒。也许还有太多的感受一时难以言表,还需大家亲自品读,领略那一番风采。

读《彷徨》有感 篇4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