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2025/05/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篇1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门后,留在室中的曾皙对其他三人之言和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等不理解,便向孔子提出了“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唯求则非邦也与”等一系列问题,孔子则一一予以解答。这可算是质疑阶段。

三、体现“三主”的教学原则

所谓“三主”,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这也是“导学式”的教学原则和重要标志。

1.以学生为主体

这次谈话,从孔子的提问,四门弟子的谈论,到曾皙的质疑,孔子的解答,整个过程,主要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治国之道为主。

2.以教师为主导

孔子作为教师,他的这次谈话像根红线贯穿始终。从开始的启发诱导,逐个提问,到最后对曾皙问题的解答,孔子是处于主导地位。

3.以学生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

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贵族社会解体的时期。除此之外,从孔子对曾皙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用“安……也者?”“……何?”“……孰……?”等反问句相告,可见其培养能力的方法之高超。

纵观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学导式”教学理论和方法

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篇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出自《论语》的文章,源自子路有过一次与曾皙、冉有、公西华共同侍坐的经历。这篇文章一方面记录了这次侍坐的场面,别有一番趣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观点。

作为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趣味。文章中描述了曾皙的外貌和言行,展现了他的直率和雄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公西华也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将自己的姓氏和地名都作为自己的名字,显得特别独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礼和乐的重视。

除了趣味之外,这篇文章还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冉有说:“夫子为何者?”曾皙回答:“为政。”这句话意味深长,它意味着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政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另外,文章中曾皙强调“信”和“行”,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总之,这篇文章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并且以其趣味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

这篇文章在儒家经典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传达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包括政治、社会伦理和人性观等。此外,它还揭示了历史时期的一些风貌和人物形象,为后人理解历史提供了依据。

在我个人看来,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阐述儒家思想的文章,更是一篇幽默有趣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心情愉悦,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奥性和智慧性。同时,它也激发了我的思考。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政治”和“社会伦理”?什么样的人性观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它将儒家思想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它还具有启迪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深度和趣味的文章,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品味。

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篇3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羡慕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篇4

《子路、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通过描述孔子与其弟子子路、公西华的对话,生动展现了孔子的教学风范和他弟子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理想社会与个人抱负的不同见解。

首先,文章体现了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面对子路直率而急躁的性格,孔子以温和而又富有启示性的方式引导他思考为政之道,强调为政者应具有谦逊稳重的品格;而对于公西华,孔子则肯定其谦虚谨慎的态度,但也鼓励他要有更大的志向和担当。

其次,从子路和公西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子路的`豪爽直接表露出强烈的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公西华则表现出内敛且务实的理想追求,愿意在祭祀或礼宾等事务上尽微薄之力。

再者,本文也反映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深刻见解。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同时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总结起来,《子路、公西华侍坐》这篇古文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和儒家价值观的窗口,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理想、承担社会责任时,要既胸怀壮志,又脚踏实地,既要勇于表达自我,又要懂得谦逊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