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1
前些时候,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张爱玲的《天才梦》,我发现她是一位很独特的作家。之后,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张爱玲传》,想了解一下张爱玲。
我看完《张爱玲传》,知道了一些她的生活背景。张爱玲,本名张瑛,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清流派名臣,有这显赫的家庭背景。而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她的父母离婚之后,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最后只得远走他乡。1939年,年仅18岁得张爱玲《西风》月刊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天才梦》。因此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她的代表做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也许是因为她性格中的矛盾,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具有现实的气息。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却县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并且在喧闹与极度中孤寂。”
张爱玲的作品在香港很受欢迎,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她有许多的粉丝。但因其涉及对大陆社会状态描写而被视为反动作品。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她的作品才在大陆得到了流传和热爱。她现在仍是读者心中最有感染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在过去的日子里她引起了三轮热潮,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二、1995年她在美国去世,文坛开始回顾和讨论她的作品和人生,她的书热卖;三、21世纪初,张爱玲以小资鼻祖的身份再次成为热门词汇。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天才梦》。她使我大吃一惊,18岁的人,尽写出如此沧桑,如此悲凉的内容。大多是因为她生活的环境吧!因为有显赫的家庭,她什么家务都不用做而在她离家出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时,她发现她有太多的东西不会。她是一个天才,但她在生活上却是低能者。她三岁能背唐诗
,七岁写一部小说,但18岁得她却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这篇散文中我最为喜欢的一句话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了更加美丽的生命,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有因为他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以个孤独的人,不善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陋和生活的艰辛。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在读她写的内容时,心中不由得有些伤感,不由得想到了她的一生。只有她哪样的人,才可以细腻而又伤感的文字。也许在当今作家辈出的日子里大家都已不在怎么关心张爱玲,但她的作品,她的灵魂永远流传下来,影响着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希望大家有时间也阅读一些张爱玲的作品,定有所感悟、认知。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2
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奇女子,本该享受童年快乐时光的她,在四岁时,母亲便离开她前往外国留学,八岁时母亲回来把她送入学校改名张爱玲,十岁时父母离异,童年没有父母陪伴的她依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有目标不抱怨,爱憎分明,敢爱敢恨。
她的才表现在写作方面,她把母亲和姑姑的对话,从叔叔的口中所听到的故事都记录下来,编写成一部部广为流传和受喜爱的小说,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等,她也有个怪癖,上学时期的她总会忘记写作业,每当有人问她时,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声:“哦!我忘了”,她就是这样的独一无二。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那种享尽荣华富贵的舒适,只有一张床,简简单单地生活,写书,写文献。她描述自己的生活为“老鼠洞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待在宿舍里面,基本不出门,偶尔要参加聚会也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有个粉丝戴小姐每天跟踪她,把她丢弃的垃圾都捡来研究,揭露了张爱玲的很多隐私,这让她非常的生气。之后她更加封闭了。
她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量不让自己麻烦到别人,我觉得对于她,或许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得之所想,得之所欲。尽管这个悲惨的晚年生活让人觉得有点感慨万分,这么一个才女晚年竟然如此凄凉,当然这个凄凉要打个双引号,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在她临终前,她整理了自己的房间、信件及重要证件并打包,就这么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她在遗嘱上写到:“死后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遗体,不要局限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的地方。”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给别人麻烦却用孤独和才华给人留下更多真实、自然、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她的作品中承载了她对世界的看法,她值得我们一直铭记。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3
其实开始对张爱玲并没有很多的认识,只知道她是很著名的作家,很受人喜欢,写的小说很被喜欢。尽管从小就听过她,却只看过她的《倾城之恋》。当时看的时候也是很粗略地一扫而过,以至于现在有些情节已想不太起来,对于“倾城”之说,也没有很深刻的理解。现在来看《张爱玲传》,才对张爱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也不算全面和深入。
都说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显然地,这对于张爱玲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出生于那样一个显赫的封建贵族家庭,虽然张家早就走向了下坡路,但旧制度的崩坏一时还没有打破这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平静,张爱玲的幼年就是在富裕的物质生活、阔绰的排场下度过的。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做赋,这对她的学习都有一定影响。幼年的生活于她而言是“温暖牌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此时的她是快乐的吧。
然而,在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张爱玲对西式教育也有着深深的向往。后来父母离婚,在父亲家里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对待,甚至差点因病而死,于是她进到母亲家中,开始她一心向往的生活。但她与母亲的隔阂渐渐加深,母亲致力于培育她成为一名标准的淑女,但她却常让母亲失望。母亲对她的冷淡也使她的生活越来越不愉快。而且在出国留学深造的计划失败后,她进入香港大学学习,在此阶段内打下了西方文化和历史的底子,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出名要趁早”,这是我对张爱玲的名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确实,她从九岁就开始写作投稿,“向编辑先生进攻”。后来陆续在学校发表文章,在大学毕业后开始在文坛上出名,红极一时。她一直渴望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于是她在西方一份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陆续发表英文文章,如《中国人的时尚和生活》、《中国人的亲教》等,这些文章也让外国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西式教育使她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写出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现状,她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是一个矜持孤傲的人,以其意智心灵对生活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也体现着她对生活的认识,对世事的洞明.......
她的作品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市场,现在也仍然有很多的张爱玲迷,对张爱玲及其作品深深喜爱着。张爱玲是一个善于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淡漠寡情。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我对张爱玲的认识也很浅,很模糊,最感兴趣的也是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她是一位很有情才的作者,她的家庭背景和她受的教育使她对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她的勤奋好学也让她更加出色。她才华横溢,她淡漠孤傲,她的人生是传奇的人生。我既羡慕她的才华又同情她的孤独,她晚年生活的凄凉。曾有人这样评价张爱玲:“只有张爱玲才能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以及极度的寂寞”,而我很希望拥有同她那股对世界锐利而清醒深刻认识的眼光。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4
其实好早之前就看完了《张爱玲传》,也想着做人做事应该有始有终,既然看完一本书,总得写点儿什么吧!不求能写出啥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但是学着小学生模样,为了应付“老师”,写个读后感、心得体会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况且,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在监督,也没有要像写考试作文一样,非得拿个高分,反正就是看菇凉心情,开心乐意了,写写随笔,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可是,看完《张爱玲传》,我真不想写,因为我讨厌她的所作所为,六亲不认、自命清高,尤其是想到她和胡兰成的那点儿破事,就觉得糟心,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种了十几亩地的大白菜,被胡兰成那头猪给拱了,恨呀!咬牙切齿的恨!一手人生好牌,被张爱玲打得乱七八糟,真是让人无语到泪崩。
可是,耐下心来,静静思索着,又着实觉得很心疼她,虽是一代风华正茂的才情女子,挥斥方遒,指点文学的江山,也曾红遍整个上海滩,论及张爱玲,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但怎奈命运待她,是如此的薄情寡义。得不到父爱,母爱也无故缺失,甚至当她跟父亲提出要出国留学时,父亲将她打得半死不活,并且将她关在家里,足足囚禁了半年之久,那段灰暗的日子,张爱玲日夜与空房作伴,与静月为友,对未来是生无可恋,没有半点儿期许。
关于她和胡兰成的婚姻爱情,更是摧毁了她对幸福的渴望,尽管故事的开始,他们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你侬我侬,恰一对神仙眷侣,即使做了第三者,张爱玲也没有觉得不好,反倒是乐在其中。可是,婚后胡兰成却变了,当他遇到年轻貌美的小周时,不仅想纳她为妾,还开始嫌弃张爱玲。胡兰成一次次的出轨与背叛,却换来张爱玲的忍让与原谅,不仅如此,张爱玲还给胡兰成邮寄稿费,出钱替范秀美打胎,种种作为,都让我这看客不能理解,张爱玲是脑子坏了么?天下男人都死绝了么?非得死心塌地的赖着胡兰成这个渣男?
以上我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我讨厌她的一部分作为,还有很多细节,是不胜枚举的。不过,经过了两个多星期,我也冷静的想了想,对于张爱玲的厌恶,我太感性化了,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我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与我,在社会生活环境,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的人的人生。读后感我觉得,这对张爱玲来说,不公平,也不科学。因为我不是她,对于她的遭遇,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试想,如果我的老爸不顾我的死活,仅仅只是因为我想出国留学,他就死命抽打我,并且囚禁我半年之久,我会不恨他么?如果我遇到一个,能让我卑微到尘埃里的男人,面对他的背叛,我会潇洒的挥一挥衣袖,斩断情丝么?
我不知道,如若我的遭遇与张爱玲的相似,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现在的我明白,如果不能感同身受,那就选择理解与宽待。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难言之隐,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好的、不好的,愿旁观者都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你要知道,世界并不只是非黑即白,还有一块灰色地带,在那里,我们学会看破不说破;在那里,我们学会善诚理解;在那里,我们学会让同类感觉到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看穿社会人心,我们依然活得天真。
对张爱玲,我只想说,虽你一生苍凉悲苦,但也活得明白;虽你伤得千疮百孔,但也不是无功而返;虽你至死不愿回国,但也无怨无悔。人生渺渺,你的一生值了!,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