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1
虽然我没见过郑伯克段于鄢的场面但是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内心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对于郑庄公读者们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庄公仁慈忍让另一种则是说郑庄公有意养成公叔段之恶。我比较赞同第二种看法。
我个人认为郑庄公老奸巨滑。一开始故意把京给公叔段并且顺着姜氏不管他们实际上是假仁慈假忍让令他们一步步养成恶果让他们先谋反最后除掉他们的时候好找个完美的借口来掩饰。我想他背地里早就把每一步都设计好了就等着公叔段造反。因此公叔段一造反郑庄公就知道了并立即派出军队。
虽然郑庄公奸诈得像只狐狸但这也不能都怪她。其实他也挺可怜的只不过是出生之时出来得有个性一点就被上天剥夺了所有的母爱。在这种环境中有这样的性格也不稀奇再说对公叔段这种恶人用些手段也不为过。
郑伯他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当他将其母亲打入冷宫之后立即便后悔了并能将此事告诉颖考叔最终与母亲和好如初。说明他还是爱她母亲的他的内心依然善良。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了解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更知道了母子之情比海深的事实。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2
若岁月懂得收敛,郑伯的棋盘不失为一场好戏。
历史风云,变幻无常。在春秋的某一年,郑伯克段于鄢,初上任的郑庄公终于灭了把“火”。而作为长兄,对于弟弟共叔段,郑伯最初总是“深明大义”的。
古代君王之家,尔虞我诈、兄弟相残,自然不可避及。郑伯何其有幸,在封建大家族中,生为嫡长子,固然是天命不凡。可,郑伯却又是何其不幸,因为出生时难产的原因,便不受母亲姜氏的宠爱,在原本应当享受母爱的阶段,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弟弟段。
年少的时候,郑伯也曾想,母亲对自己,是否在针眼里挑刺?处处看不惯?每声平淡的“寤生”在对弟弟段的宠溺面前,自是不足挂齿的。任岁月漂泊游荡,不过孤舟一叶。在小郑伯眼中,武姜氏,不过便是在很久以前,从申国过来服侍父王的一个美女罢了,当然,在她面前,郑伯自是不敢多言的。
心中有乾坤,自能定大局。郑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沉稳庄重。年岁一转,到了郑伯即位之后,他深知,母亲会为弟弟段呜不甘,出于道义,将"京"地封给段,段被称作"京城大叔"。没过多少日子,火便开始烧起来了,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
郑伯深知,“虎的爪牙大了,将会养虎为患”,弟弟的野心,母亲的立场,他怎能不以为然?诚然,“为君者遵君道”,他表现以宽容的姿态,实则是以大局为重。
得了好处的段自认为可以胡作非为,却浑然不知郑伯的城府。“纵共叔段之欲,养共叔段之骄”,一时的好处让段尝到了甜头,却没有让他明白哥哥的"苦心",不断征讨,不断膨胀。终有一日,发展到了"自作孽不可活"的地步,火终于将欲望点燃,段,还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江山,不过尔尔,母亲会为自己撑腰,那个王兄,共叔段,又怎会将他放在眼中?
这盘棋,郑伯下的艰险而谨慎。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了,作为兄长,他以包容的姿态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弟弟的不敬,作为君王,何其有幸,得天下殃殃?看似退让的步伐让民心所向,最终京叛共叔段,膨胀至及、目空一切、满盘皆输。
也许是怕史官赖上自己一笔麻烦帐,对于母亲的态度,郑伯的确也是变的极快,那两句"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恐怕并非母子情深,也只当是郑伯糊弄后人的玩笑罢了。
郑伯的乾坤何其妙哉!对母亲、对弟弟,深谙世故。久居在心里的隐患,选择时机,一举奸灭。共叔段的失败,也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的大智慧,深深的隐藏在他的乾坤里。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3
比起金钱,让人更痴迷的应该就是权力了。俗话说:"有权一定有钱,有钱不一定有权",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残忍的斗争,许多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从皇子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到开国皇帝诛杀功臣,历史一次次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权力巨大的吸引力。"玄武门事变"应该是人们比较熟知的惨烈的皇位争夺战,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这是发生在亲兄弟之间真实的故事。而在春秋时期,早已有这样的悲剧。
郑庄公因为在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的,吓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母亲非常讨厌他,而更疼爱他的弟弟共叔段。她几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世子,而郑武公没有同意。后来郑庄公即位,她就不止一次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导致共叔段的封地已经超过了祖制规定的大小。有大臣提醒郑庄公,封地太多将会威胁到王位。郑庄公早已看出共叔段有不轨之心,而且自己的母亲也一直在帮助他,所以就有求必应,麻痹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封地还不满足,还让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也服从于自己。又有人提醒郑庄公说:"你如果想把这块地封给他,我就请求去做他的下属;如果不想,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心生变。"庄公不听。
共叔段就在庄公的默许纵容下渐渐发展,直到觉得有足够的实力后开始攻击郑庄公。郑庄公派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封地的士兵纷纷倒戈,公叔段被迫逃跑到鄢,后来郑庄公伐鄢,又逃到共。
母子三人,本该多么和谐幸福!而母亲呢,因为大儿子出生吓到了自己就讨厌他,并且严重偏心于小儿子,不断纵容;哥哥呢,看透了弟弟的不轨,却又不及时制止,而是任其生长然后一举消灭,其用心何其歹毒!正是兄不兄,弟不弟,臣不臣,君不君。
历史的风云变幻,千年前的这场家庭宫廷权利之争的鲜血早已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是,由于人性的恶劣而导致的人间悲剧并没有就此罢休,从古到今依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类似的故事在发生。我们期望,故事仅仅是故事,历史终究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倡导并养成健康而理性的人性,让人间不再有因人性的卑劣而造成的悲剧发生。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4
千年已过,往事成谜,我们不知道所谓"郑伯克段于鄢"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文中简短的描写知道了这是个不受宠的儿子用心机与手段将弟弟逼向绝路的故事。
武姜生下长子与少子,光凭名字就能看得出她对这两个孩子的喜恶。比起弟弟充满美好祝福的"段",庄公的名字显得又难堪又耻辱。而武姜向武公请求立少子为世子时,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武姜对于长子已经持有放弃的态度了。不过好在武公的头脑是清醒的,依旧让庄公成了继承人。"世子"这个位置也许成了庄公凄冷童年里唯一的安慰。
童年积累的阴影在庄公的头脑里盘旋,但是对母亲和兄弟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他也许想过要成就一番伟业,让母亲惊喜让弟弟崇拜,希望他们把他当成普通的家人看待,但是事与愿违,上有武姜的步步紧逼,下有叔段的虎视眈眈。庄公这才意识到了,母亲对他根本没有喜爱,弟弟也不会把他当兄长和君主一样尊敬。他一遍一遍地答应武姜的要求,给了叔段尊贵的地位。一个孝子和友兄的形象就这么展现出来了,我想庄公曾经是真的要树立这么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母亲和弟弟的得寸进尺让长时间处于孤独痛苦境地的他终于在长时间锻炼出来的隐忍中爆发了。
庄公用最阴险的手段将叔段逼向绝境,用最绝情的话把母亲困于城颖,一个本来就畸形的家瞬间支离破碎。
从始至终他都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冰冷的王座,孤独地后悔。然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母亲的偏心。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从古至今,因为储位之争发生的手足相残,甚至是逼宫弑父的事情数不胜数。他们都是天下的胜者,家庭的败者。成就君主的是冷酷,残忍。如果庄公在算计太叔段的过程中有一点心软,他就可能死于非命。
《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批评叔段,讽刺庄公,客观地指出了兄弟相处的错误。庄公后悔时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就不得知了。但是他在隧道终于与武姜见面时的感叹有三分真七分假。三分真是他在漫长的数十年来真正地面对母亲,铲除了弟弟这个障碍,此时他的心里会想着如何与母亲相处,弥补童年的空缺,做个好君王的同时做个好儿子。
作为旁观者和后人,我们能够评论庄公阴险,奸诈和伪善。但是别忘了,庄公是个儿子和兄弟的同时,他也是个君王,倘若太叔段真的上位,历史就不会再有"春秋小霸"这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