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哲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哲学心得体会 篇1
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是一本很好的将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产物。通读全书感触颇多,感想很深,自己学哲学也给学生讲了多年的哲学,但学后深感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很不透彻。读完这本书最突出的感觉是李瑞环把哲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用通俗的语言与实际生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变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考问题、学会工作的法宝。读完全书后更加明白了在“提倡大家学点哲学”一篇中提到的几个观点: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学习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解决一个立场为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
在全书的十个问题中,谈对第九问题“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一点体会。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也是学校对干部“正、廉、严、实、和”五字要求中的一个方面。要求干部做到团结合作、相互补台。
第一:“和”的基础是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大目标要有大团结。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使广大的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团结起为此而努力。离开了群众的积极性、离开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第二:以“和”出发点和落脚点。争论也好、谅解也好、一切为了和,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倡:宽容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存、协调并进,要提倡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以理服人,作为领导干部为人处世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不要斤斤计较、是是非非、小里小气,要做到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
第三:实现“和”的前提是学习和交流。由不同意见和分歧是正常的,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切又要归依于“和”,怎么办?干部要学习、要交流。
第四:实现“和”要遵循的原则:
(1)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以和为贵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和”。
(2)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
(3)遇事多商量的原则,商量式领导者民主的表现、开明的表现、高明的表现。
哲学心得体会 篇2
近一段,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近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哲学心得体会 篇3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下面就简单论述一下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
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就行了,关键之关键就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五、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我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
哲学心得体会 篇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下面就简单论述一下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
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就行了,关键之关键就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五、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我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