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

2025/05/0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上尉的女儿》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 篇1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课外书,但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尉的女儿》,这本书讲述了彼得卢沙和玛莎穿过层层障碍最终在一起的故事。

男主人公彼得卢沙是一个正直热情的青年军官,被父亲格里涅夫伯爵送往边疆,担任守备的任务。为了保护司令官米洛诺夫上尉的女儿,与同事士伐勃林进行了决斗,加深了他与上尉的女儿之间的感情。女主人公玛莎是要塞司令官的女儿,温柔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坚毅果断的心。她的双亲被起义军所杀,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彼得卢沙,更鼓起勇气面奏凯瑟琳女皇,终于使女皇赦免了他。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 “……查该少尉格里涅夫在奥伦堡供职,系自去年十月起,至本年二月二十四日止。该少尉于此日擅自离城,即不再返此间服务。据目击难民称,该少尉却曾与普加乔夫处盘恒,并曾与普加乔夫同赴佩洛格斯克要塞……彼得卢沙本要再解释,关于普加乔夫同赴佩洛格斯克要塞的事,但一想到这样会把玛莎牵连进去,就不再言语。一个女儿家在大庭广众中受审,人言可畏,诽*者不知道要把她说的如何不堪。想象那个可怕的情景,彼得卢沙颤栗不止。”

我之所以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深深的被彼得卢沙对玛莎的这种的爱所感动了!要知道,如果彼得卢沙不解释,关于普加乔天同赴佩洛格斯先科要塞的事,便会被上级误定成死罪。而彼得卢沙宁愿被定成死罪,也不愿意让玛莎难堪。

这就是彼得卢沙和玛莎,可以为了对方不顾一切,甚至生命。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 篇2

《上尉的女儿》是一部历史小说,我觉得写的深刻而且科学。尤其是塑造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布加乔夫这一形象,写的真是太棒了!

在《上尉的女儿》这部作品中,在我看来,普加乔夫是一个英俊、聪明、和善、亲切、有理想、有勇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是一个有自己的快乐和哀愁、内心深处埋藏着许许多多幻想、希冀、忧思和痛苦的活生生的人。他认为与其做一个吃死尸的乌鸦生存三百年,不如做一个喝活血的老鹰生存三十三年,表现出他那豪迈的俄罗斯性格。除了布加乔夫这一形象之外,作者还生动真实地塑造了一系列属于社会各个阶层的、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下层军官米罗诺夫上尉,他的妻子瓦西丽莎,女儿玛莎,格里尼奥夫的'忠实仆人萨维里奇,那个被人割掉耳朵、舌头的老巴什基尔人,以及作者略略写到的普加乔夫叛军和白山要塞中的许多下层群众。在男主人公格里尼奥夫身上有那么多善良、仁慈、正直、诚实的服务精神等优良品质,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也令人感动。正是这些平凡的俄罗斯人代表着俄罗斯民族,《上尉的女儿》真是一部俄罗斯人民美好品质的颂歌。

通过找资料我还了解到:《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的一部最重要且篇幅最长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普希金更享有“俄国文学之父”的美誉,高居文豪首座——他是最伟大的诗人,同时小说、戏剧、散文也是第一流的。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 篇3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体现,感恩是一种生活心态,感恩是一种道德素养,感恩更是一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学会感恩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生活空间;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感恩尊师教会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一切……彼得罗维奇与玛丽亚的完美结合又给我们一个思考:这段姻缘有着普加乔夫的感恩,有着普加乔夫的回报给他们的真心。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最后一部作品,它被人称为文学史上的《天鹅之歌》。它以主人公彼得罗维奇与玛丽亚的恋爱过程为主线,同时也描述了普加乔夫这个俄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它讲述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矛盾斗争,展示和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热情善良。彼得罗维奇和玛丽亚的爱情甜美感人,深情而忠心不渝。彼得罗维奇宁可受军法处置,也绝口不提心上人的名字,不让她卷入可怕的军事审判。而玛丽亚则历经磨难,一直为爱人保全,自己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最后又英勇无畏地去求救于女皇,使心爱人洗刷了冤屈,得以平反昭雪。

这部作品写出了俄国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被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小说中最值得思考的'形象——普加乔夫,最初只是一个流浪汉,后来竟成为了农村起义领袖。只因当时彼得罗维奇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子,他回报给彼得罗维奇的却是说不完的。他的确是个很重情义的人,不仅赦免了彼得罗维奇,还促成了彼和玛丽亚的爱情。当彼劝他走回头路时,他却说:“天晓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我的人都自作聪明,他们都是贼。我必须提高百倍警惕,只要打了一次败仗,他们就会献出我的脑袋赎回自己的一条狗命。”普加乔夫知道自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已经回不了头,但他还要继续向前走去……

历史的发展让普加乔夫想回头却回不了头,“一切都晚了”,即使起义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是永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也学会他的这种感恩,去感恩给过我们帮助的人。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 篇4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留下的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简短的读后感。它描写了18世纪末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反映了普希金对历史的很多看法。

普希金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彼得·格里尼约夫,这人是个青年贵族,被放逐到边疆的一个小城堡里当军官。去路上给了一个流浪汉一些钱财,流浪汉发誓必报答他。到城堡后,遇到了城堡司令的女儿玛莎(上尉的女儿),与之坠入爱河,并为此与另一个军官希瓦卜林发生冲突。

这时爆发了普加乔夫起义。义军攻入城堡,杀死了城堡司令,将要杀死彼得时,彼得的老仆人面见普加乔夫,说了些话,普加乔夫就把彼得给放了。原来普加乔夫就是当初彼得所救的流浪汉。普加乔夫允许彼得离开。但却任命希瓦卜林为城堡的司令。

彼得到了奥伦堡,想劝那里的政府军去攻下城堡,结果政府军却按兵不动。与攻过来的农民军打了几仗之后,彼得决定亲自到城堡去解救自己的心上人。结果又被普加乔夫抓了,他与普加乔夫交流,说服普加乔夫让他与玛莎成亲,并惩罚希瓦卜林,读后感《上尉的女儿简短的读后感》。彼得与普加乔夫交流了观点,彼得发誓决不会背叛政府的。普加乔夫还是把他们放了。

之后玛莎到了莫斯科,彼得继续打仗。打完之后,普加乔夫失败,被捕的希瓦卜林告彼得通敌(农民军)。彼得被捕。玛莎面见女王,陈述冤情,彼得得释。

本文最受关注的是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以及普希金对起义的看法。大家知道,普希金本人经历过十二月党人起义,他同情起义者,但没有参加。

从《上尉的女儿》中可见,普希金对农民起义原先有一些期待,他描绘了起义军内平等的状态和普加乔夫追求自由的精神。但是,普希金很快发现,农民起义破坏性极其巨大,其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更重要的是,普加乔夫自己对起义能否成功完全没有信心——普希金也没有信心。他发现这种以暴制暴式的革命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因此他反对这种方式。

普希金一生都在寻找救国之路,但是一生都没找到。他感到自己是个多余人,因此他在《奥涅金》中就描绘了奥涅金这样一个多余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