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 篇1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讨论这本书,“‘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本书封底上印的一句话。我想了想,可以从这句话的逆否命来做理解:如果你没有勇气去被别人讨厌,你就不自由。从书中所提“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自由是自己的课题,是否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别人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别人讨厌的风险,还是选择率真地表达自我、活出自己,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勇气。
阿德勒哲学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这并不是说人生没有意义,而是强调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办法给出普适的定义。我们没办法将和平国家的孩子和战乱国家孩子的人生意义进行逐项比较,也没办法将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义去简单对比。比较没有意义,但人生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人生目标的描述,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行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两个维度,息息相关。
行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炼两种意识:(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先说自立。自立,对应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通过他人来接纳自己。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听到自己被夸的一个词:乖孩子。我们的文化里,总是以乖孩子为榜样。乖孩子,是被父母师长的认可喂养长大的,乖的代价是听他们的话、顺从他们、不任性,乖的结果是被夸奖。乖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模式,听别人的,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然后渴望被别人夸奖。想自立,就要摆脱“乖”的束缚,要走自驱的一条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决定自己。不求着一路鲜花和掌声,只需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书中所说,勇敢地“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再说与社会和谐相处,对应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阿德勒哲学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如何避免人际关系的烦恼?阿德勒给的建议是“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他者信赖”,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与人之间信赖越深,关系越深,能感受到的与人交往的乐趣越深。当然,风险也越大,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论一样,好的策略是以信赖别人作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负了你的信赖,那么你可以选择终止这份信赖。
“他者贡献”,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贡献感。幸福是感是体会到在共同体中自己的位置。共同体可大可小,大到家国社会,小到公司家庭。贡献感甚至都不一定来自贡献本身。因为每个人衡量贡献的标准也不一样。但自己有了贡献感,就足以支撑自己。回顾我们一天的工作,有时只是做了一份报告,写了几页PPT,拷贝粘贴处理了一些数据,但是想想看,我们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产品某项目的一个环节,某笔交易的一个部分,最终也是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这样想,便产生了贡献感,晚上回顾起来,疲倦的身躯会流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放一起聊聊。因为我们处在人际关系的大网中,脱离人际关系谈自立,没有意义。这里面我特别有收获的'是“横向关系”和“课题分离”。
“横向关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药方。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横向的关系,没有纵向的高低。自卑情节,正是基于“纵向关系”的意识。书中有一段描述特别打动我: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上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人与人之间,没有纵向的关系,无论成就大小,没有谁高谁一等,我们都在一个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长中,父亲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权威,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纵向关系”意识。在重要他人面前,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低。这也反映在工作当中。横向关系,给我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纵坐标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这会让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强,比我赚的多,比我影响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会因为这些而自卑,也不会因此固步自封。
“课题分离”,是在人际关系矛盾中自我疏导的妙方。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你要识别自己的课题,不能让别人控制你的课题;你往往参与别人的课题,但你不能企图决定别人的课题。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长为孩子费劲心机,但孩子贪玩、不认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家长容易因此非常烦恼。用“课题分离”的妙方来分析,家长为孩子费尽心机,为孩子创造一切好的条件,这是家长的课题。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烦恼来自于对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的有回报,但回报来自于孩子,你决定不了。从本质上说,你永远控制不了孩子的课题,越早想明白越轻松。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是这个道理。你把马儿带到河边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强迫不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切实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意识。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横向关系,尝试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 篇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 篇3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还好,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种观点也在脑子里混作一团,通过以下文字作简单的梳理。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见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下面,我就分别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章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着三大课题去实现。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你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队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进一步阐释 “共同体感觉”,进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闷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能够赋予你人生意义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贡献为引导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最后,读完此书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脉络一样生硬甚至不成逻辑,但是确实是思想上的一个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够拥有这份简单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读后感 篇4
最近状态不是特别好,所以想从书中吸取经验和建议,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见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评价颇高的评语,让我坚定了读这本书的勇气。
有人说: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说: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岸见一郎说,人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我对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读完这本书,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怀疑,总体来说还是有收获的。
文中讲到世界本身不复杂,是人把世界看的复杂了,人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与任何人共有。与课题分离的观点有点相通之处,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都是别人的课题,无法左右,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人的'选择、评价或是干预都不要去理会,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岸见一郎说: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课题分离,比如信任,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别人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强加给别人,不然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论,有时候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心中得到了目的,在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结果,比如:每一次都说要改变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个想法,没有改变的勇气,有时候觉得麻烦,有时候舍不得花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导致改变不是很彻底,就只是稍稍改变。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正是因为真诚的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他者信赖)。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虽可能会遭遇背叛,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信赖。他者贡献是在我对他人有用时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书中提到“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还是想说读书会使人睿智,说不定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建议就是适合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