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巨婴国读后感

2025/04/2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巨婴国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巨婴国读后感 篇1

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同样的,每个家族的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武志红

很有幸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看他的书感觉武志红老师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拥有透过表面切到事物本质的特质,他的这种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巨婴国》一书是武志红老师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书更是耗达5年之久,这是一部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上的各项指标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却仍旧是婴儿水平。巨婴国顾名思义就是是由巨婴组成的国度。而目前的大多数国人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婴儿水平,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巨婴国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是当我们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一岁前的婴儿期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设定。在本书里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病有望闻问切,而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社会充满了病态。而武志红老师把国人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巨婴。但巨婴国》一书在我看来相当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开除了药方开出。国人的成长看目前现状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有很多。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惑的。书里向我们描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国人的巨婴心理。

书里有这么一个章节就是: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毕竟田朴珺和王石的恋情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武志红老师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且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克多,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这些大佬的心理水平也在婴儿期。男人最后变成孩子,女人变成母老虎,凶悍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凶悍的捍卫着对方的权益。巨婴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婴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示巨婴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种不通的需求,书里的案例很经典,经典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武志红老师对当下人们心理的判断。另外中国式好人的泛滥,这是种现象更是一种大多数人的状态,很多“好人”他不快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恶果是什么?还有人所具有的攻击性,国人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性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记得以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不快乐,但我要让周围的人快乐。我感觉不不是在为自己活,我是在为家人活,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呢?说实话这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过,这本书里有答案!武志红老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读这本书收益很大,这是本能让你内在长大的书。躲在成人躯壳里的婴儿,快速的成长吧,只有更好的长大社会和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巨婴国》!毕竟我也是巨婴国里的一员,我想快点长大!感谢这本书,真的喜欢!

【内容简介】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篇2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 篇3

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这巨婴国里的巨婴,包括我自己,这些都是集体文化下的产物,因为巨婴的神性或魔性,产生了儒家文化,变态的孝道。并且我们也都在无意中制造着巨婴,并延续着巨婴的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通过觉知自己,改变自己。改变集体主义为个人主义理念。

几个概念: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自恋不一定全是坏的。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篇4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