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现代故事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现代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现代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君心似明月

文/林战迎

一早起床,发现家里燃气用完了,来不及吃早餐,便匆匆赶到单位。正巧她给我打电话,我无意说出家里没燃气了。临近中午,她说在单位门口等我,说要给我充燃气卡。我有点惊讶:她可是我学生的妈妈,孩子都毕业大半年了,她怎么会来?我赶到大门口,她果然在。她接过燃气卡,要我下班后等她。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一件往事渐渐浮现在我眼前。在三年前的一次美术课上,她女儿的羽绒服被同桌用美工刀划破了。由于同桌的姥姥住院,家长无法赶来解决此事,最后她同意把衣服拿到裁缝店修补。可是,她的女儿不愿意穿那件带有补丁的衣服。我告诉她女儿:"那个补丁是***妈宽容的印记,你应该为有这么个善解人意的妈妈而骄傲。"第二天,她女儿穿着那件代表着骄傲的羽绒服来上学了。为此,她专门打电话表达她对我的感谢。

我想,如此通情达理的女人,她的家庭一定是美满幸福的,她的生活一定是富足的吧!

记得那天我去她家,她家客厅陈设简单,墙上挂满了她先生和女儿的书法作品,也没有特别名贵的画作。三个房间都住满了人,一间自己的,一间女儿的,另外一间是她母亲的。据说她的父亲过世后,她担心母亲的腿疾,主动让母亲搬过来一起住,以便照顾。因此,她家的阳台也被改造成了书房。到了晚上,父女俩就挤在一张小桌子上切磋书法。她的女儿练习隶书,先生则研究各种书法字体。他们练习时,她会沏上茶,安静得像朵莲花。她好像并不在意空间的狭小,也没有生活的烦恼,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我想,她的心底,一定住着一轮明月吧!

快下班时,单位临时通知开会,我给她发信息,她回复让我不要着急。我远远地看到了她,站在寒风里,头发都被风吹得凌乱了。我走过去,还没来得及说话,她拉住我的衣襟说:"乖,穿得太薄了,看看,烫面角还是热的。"我接过她手中的东西,才发现袋子里还放着几个石榴、猕猴桃,还有苹果。我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她仍不紧不慢地说:"姐就这点手艺,都被你吃到肚子里了。"我拉住她的手,指了指天,说:"君心似明月。"她笑了,那笑容如明月般清澈,沁人心脾。

"80后"老许

文/刘德凤

那天,我经过中心广场,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打陀螺,那陀螺至少有十斤重,抽打它需要很大的力气,但老人看起来却极为轻松,我不由得对这个老人多看了几眼,他精神矍铄,一身白衣随着抽打陀螺的节奏有规律地摆动,路过的人都被老人的精气神给吸引住了,不由得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我从小爱打陀螺,小时候和伙伴们进行打陀螺比赛,每次都能夺冠,但都是自制的小陀螺,这样大的陀螺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更别说尝试过,因而特别好奇,我很想知道打这个大陀螺是什么滋味。于是走上前去:"老人家,您让我试下好吗?"他漫不经心地看我一眼,回我:"小伙子,你打得动吗?""打得动,我可是80后,力气大着呢。"我拍了拍胸脯,向他保证。

老人笑了起来,"行,我也是80后,看在咱们都是80后的份上,让你试下。""您这么老,怎么可能是80后呢?"我笑笑地说道。他扬着头,爽朗地笑了起来:"我今年81岁,你说我是不是80后?"我被这个幽默风趣的老人逗乐了:"行,那今天咱们两个80后比试比试?"他点了点头,把杆子递给我,一脚把陀螺踩停。

我拿起鞭子,蹲在地上,将绳子滚在陀螺上,使劲一甩手,陀螺转了一圈就颓废地停下来了,周围的人见了,立刻哄笑起来。会打陀螺的人都知道,打陀螺最难的就是发陀螺,这关过不了,你再有大力气都是白搭。我不服气,又开始尝试起来,可结果还是失败了,我觉得挺尴尬的,老人却严肃得很,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取过我手上的鞭子,教我怎么发这个超大陀螺,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也终于让陀螺转了起来。场上的人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之后,我和老人成了朋友。老人告诉我,他姓许,我不叫他许大爷,而是叫他"80后老许。"他对这个称谓非常喜欢,每次我这样唤他时,他都笑眯眯地看着我,眼里满是幸福和兴奋。

我后来知道,老许虽然乐观开朗,但一生命运坎坷。他父母当年遭批斗而死,他带着三个弟妹乞讨为生,后来他好不容易找个姑娘结了婚,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本来指望可以安享晚年,可他的女儿在36岁那年,不幸出了车祸,两年后,他唯一的儿子又得了癌症。她的爱人经历不住两次丧子之痛,不久以后就离开了人世,留下老许带着唯一的孙子过日子。老许除了打得一手好陀螺外,还写得一手好字,他收了几个徒弟维持生活,邻居们都说老许可怜,经常接济给他,但老许却极少接受,他一向爱面子,宁愿画些字画拿在菜市场去卖来贴补家用。

"80后"老许,有着和我们80后一样的倔强和勇气,我敬佩他的坚强与勇敢,更敬佩他的乐观与要强,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像他一样,在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依然保持一颗对生活极其热忱的心,努力生活,像他那样乐观豁达,怎不会快乐自在又安然呢?

女儿育儿

文/王世雄

在我眼里,女儿娇生惯养,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小夫妻两人结婚七年,也不大开"火灶",无所事事,无忧无虑。自从女儿为人母后,整个人似脱胎换骨,变了样,忙碌了,勤俭了,顾家了,还唠唠叨叨,十足像个"小外婆"呢!经常在网上淘宝购物,什么奶粉啊、尿布啊、衣服啊等,能淘到便宜的,抢购的,总会把握住机会,节约一点好一点。

十月底,我爱人从以色列旅游回家,给宝宝带了一件小马甲,事前没征得女儿同意,本想讨个好话,谁料,反而挨个批评,我也纳闷,女儿推诚置腹地说:"给宝宝买东西,心情可以理解,但仔细想想,宝宝日长夜大,能穿几天?这件小马甲合250多元,太奢侈,我‘淘’来的只需15块,多好看、多实惠!"一席话,言之有理,说得我爱人无言以对,我旁观听着,心里暗喜,女儿有了孩子,学会当家过日子哦。

思维的习惯,理念的碰撞。这期间,令我最烦恼的是,传统育儿方法与现代育儿意识的冲突,如啃玩具,我总会阻止说脏,女儿却说啃牙是宝宝的天性,让他啃;吃辅食,我说切细点,易消化,女儿却说可以偏粗点,别娇嫩;站爬时,我说小心点,女儿却说男孩摔摔,有阳刚之气……记得国庆节,最低温度降到二十一摄氏度,二日降至十七度,为了床垫上的凉席,我又与女儿"斗嘴"唠叨着,早在九月中旬白露时,我就穿上长袖衣服,凉席也收了,所以,看到女儿床上的凉席,宝宝还穿短袖短裤,就犯愁,"天凉了,宝宝要着凉的。"女儿针锋相对,振振有词地讲:"你懂吗?宝宝气旺与你们老人不一样;从小要锻炼,否则弱不禁风。"

外孙周岁时,好奇心越来越强,手脚更加灵巧,喜欢探索外界的事物,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淘气"事儿。在宝宝看来,什么都想做,也是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力,女儿喜欢顺其自然,外孙学会爬后,常常"独立行动",喜欢抓,喜欢爬,喜欢立,到手的事物都爱不释手,有时去抓电器开关或容易坠落,做危险事情时,女儿说一声:"不能动""打住",造成一种能终止婴儿行动的条件反射,宝宝果然停止动作了!女儿及时夸奖他,"好,这就对了!"女儿说得好,培养宝宝,关键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用心。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是传递情感的纽带。随着宝宝的长大,有时他笑嘻嘻做出令大人高兴的行为;有时能清楚地分辨出熟人和外人;有时他在积极地模仿"大人"……女儿和我爱人,不厌其烦,有意识地做示范,引导他,教育他:"打电话",他把右手放在耳朵旁;"拍拍手",他两只小手拍了起来;"灯灯呢?"他将头抬起来;"‘马到运开’在哪里?"属马的宝宝会看着门上的横联,配合默契,女儿给他一个笑脸,竖起大拇指时,外孙知道在夸奖他,鼓励他,便心领神会,嫣然一笑,表现欲愈发强烈。此刻,你会发现,教育孩子、琢磨与孩子互动沟通的技巧,也是一种乐趣。

女儿育儿,全家相伴。宝宝的成长,又将一路走来,爱,改变了生活,爱,改变了家庭,这是难忘弥珍的一年,是忙碌挑战的岁月,是温馨美妙的时光。

自制腊肠香

文/杜浙泉

腊月里为置备年货所制香肠又叫腊肠,早些年住平房,生腊肠挂在檐下或背阴树杈;如今升至高楼,北边防盗窗横梁成了搭挂肠串的最佳处所。还有人在路边不碍事之地扯上铁丝。

做腊肠先得备好肠的"外衣"亦即肠衣;以前猪下水不值钱,买了肠子翻过来,铺在稍倾斜的案板上,用竹片将油脂刮下,再分别拿碱粉和醋轻揉慢搓,彻底净化油脂,晾干后备用。近年多处售卖成品肠衣,都买现成的。

肉馅选用猪的哪个部位好呢?还真难定,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有人说前腿嫩,有人认为后腿香,有人喜欢后臀肉,有人觉得五花肉口感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过都得去皮;还不宜纯瘦,否则发柴。

肥瘦搭配,可为"三七"或"二八";切成不必规则的小丁或绞成较大肉粒。搅拌前放调料,按10斤肉而论,置入1斤生抽、半斤白酒、6两白糖、3两盐、半两十三香、适量味精及姜粉。勿放葱蒜,免生异味。

旧式做法是撑开肠衣放进漏斗一手把住,一手拿筷子不断戳捣;另外一人持续往漏斗里灌馅,灌到约半尺长,拿结实细线系紧,接着再灌。每节用细针扎几个眼,以排出肠内空气并便于水分蒸发。自从有了专用灌肠机省事多了,其形状和操作类似绞肉机,但上面喇叭口大,不绞只输送,肠衣接其出口,随时掌握进度。

更有省事的,近几年超市及农贸市场摊点为创收而扩大经营范围,树起"代客加工,灌制腊肠"的招牌,顾客当场选肉或自带;人多时依约取货,倘不放心怕偷梁换柱,不妨一旁"监制".

还可按对方提供的基本配方结合个人口味,针对性地提出增减某种成分;比如口重的多来点盐,爱甜的多放些糖,喜辣的自不消说,糖尿病患者则将白糖"一笔勾销".倘对配方、配料不满意或有疑虑,可以自己带去令其采用;反正不管用谁的,加工费都是每斤一块钱。有这等省事、省时、划算且随心所欲的方便,除非有那兴致,如若不然,干嘛非要自己折腾呢!

楼上楼下

文/蒋先平

梨花村建起了住宅楼,大伙按村里要求都搬进了新楼。

住进了新楼,可大伙的生活习惯仍然跟原先住平房时一样,没事时依旧串串门,聊聊天。

老王住在一楼,每天中午、晚上做饭时都跟住平房时一样敞着门,一楼到六楼的十几家做饭时也都喜欢敞着门。

谁家缺根葱少把盐的,不用急着下楼跑到小卖店去买,只要站在门口喊一嗓子就行,对门忙没有腾出空拿过来呢,楼上或楼下早已把要的东西蹬蹬蹬地送了过来。

三楼老张媳妇知道一楼的老王爱吃韭菜盒子,她家烙韭菜盒子时总会站在门口大着嗓门喊道,楼下王大哥,我家烙韭菜盒子了。一会儿,老王准会嘣咚嘣咚上来了。老张媳妇一边捡出几张刚出锅的韭菜盒子放到老王带来的盘子里,一边说,新出锅的,凉一会再吃,别烫着啊。

六楼的老姜太太做酸菜汤时,总是用大海碗盛上一碗,让儿子给三楼的老张媳妇送去。你张嫂子就爱喝我做的酸菜汤,告诉她我放的盐不多,不够口自己再放点。老姜太太叮嘱儿子。

楼上楼下十二户和当年住平房时一样,上下楼路过敞开的门口都会打声招呼,大伙相处得像一家人。

日子就这样在你要棵葱,我送碗汤的琐碎中一天天地过去了。

元旦过后,一楼老王城里的表姐来他家住了半个月。见他家整天喜欢敞门做饭,没有事也敞门和上下楼的人唠几句,表姐很是认真地说,好好的楼让你们住成什么样子了,哪有整天敞门过日子的,那多不安全啊。

表姐把门关得严严的。老王两口子刚开始不习惯,后来渐渐地适应了,听不到上下楼的脚步声,做饭时那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也听不见了,真的清静了。

一楼老王的对门见到老王把门整天紧紧地关上了,心想是不是老王对自己有意见了,自己啥时得罪了他呢。哦,一定是上次老王媳妇要头大蒜,家里就剩一头了,做饭也要用,就没给她,她就记在心上了。哼,小心眼,你关门,我不会关啊。从此,他家也把门关上了。

一楼这两家做饭时缺啥少啥就往楼上跑,朝楼上要。

二楼两户以前缺点啥,喜欢喊一楼,一楼就给送上来了,可现在一楼的门关上了,喊啥人家也听不到,只得喊楼上,让楼上下来送东西。

时间长了,二楼的两家对一楼的两家就有了想法,你们心眼多啊,缺啥少啥往我们这跑,你们却把门死死地关上了,我们喊啥你们也不知道。于是二楼两家也把门关上了。

见到二楼两户关门了,三楼也有意见了,他们也把门关上了。类推下去,后来四楼对三楼有想法,把门关上了,五楼对四楼关门有意见,干脆也把门关上了。六楼老李见楼下都把门关上了,自己也把门关上了。

六楼老王太太是个有心无肺大大咧咧的人,她依旧做饭时开着门,可没有人再向她要这要那了。她站在门口向下喊时,没有人应答,更没有人给她送要的东西了。时间一长,她无可奈何地也把门关上了。

这天,一楼老王的表姐又来老王家串门。她看到大伙都关着门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就对老王一家说,关门过日子,这就对了。

师傅的口头禅

文/郭德诚

春节,我去给师傅拜年,他正戴着老花镜,埋头计算。见我来,递给我一张图,说"帮我看看".师娘拦住,说现在是过年,老糊涂了。师傅拍了一下脑门:"哦,哦。"我笑了,师傅就是这样。这是一张规划图,画得很仔细。

师傅沏茶,师娘唠叨,说师傅就是个劳累命,人家小区美化改造,准备请人设计,师傅得知,主动请缨,把活儿揽了下来。"就你会画图,露能!"师娘说着剜了他一眼。师傅憨憨一笑,说:"手头活儿,能省就省点呗。再说,谁有我熟悉咱小区?"

师傅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能省就省点",另一句是"嘴是孬孙,手是好汉".我们厂的主打产品,当年,师傅就是这样拿下的。那设备中有一根轴,特别长,精度要求还很高。外购,价格昂贵;加工,国外用的都是专用设备。拿下订单,时间又很紧。

当时师傅是生产部部长,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可行性研讨,多数人认为,条件不成熟,时间又太紧。师傅最后说:"嘴是孬孙,手是好汉。干着说着!"一锤定音。后来厂长偷偷问他:"行不?"他白了厂长一眼:"不干咋知道?"厂长拍了拍他的肩膀:"中,弄砸了算我的!"

师傅回家,捆了一卷铺盖,撂到车间办公室,就跟工人摽上了:工人上班,他上班。工人下班,他还上班。工人倒班,他还在班上。他的眼睛红得跟兔子一样,就守着那根轴。师娘说,她生孩子那时,也没见他在产房守过。

为了解决长度问题,师傅别出心裁,把车间的墙打了个洞,工件伸到墙外,在墙外,安装一个中心架,作为机床的尾架;又自制了两个绞盘,打上千分表,两眼盯着细如发丝的红针,硬是把精度控制到头发粗细的六分之一范围内。开始加工那天,全厂人都跑来看,因为谁也没见过一台车床穿墙运转的。成功那天,厂区一片欢腾,只有师傅,跟虚脱了似的,坐在木凳上起不来。

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退休,但还是那样,能省就省,这也是习惯使然。我看了图纸后,说查一下规范,核一下参数就送来。师傅说,可别误事。我说,误不了。

师娘说,好嘛,徒弟也搭进去了。

师傅笑了,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