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月亮的文章

2023/08/1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月亮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月亮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像月亮一样从容

文/李晓丽

月亮,自古是人们言之不尽的话题,不知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也不知乱了多少人的目光。从月如钩时的淡泊隐约,到月圆时的皎洁浩荡;从上元节酌灯时的笙歌妖娆,热气腾腾的热闹,到中秋赏月时"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的欢喜,月亮似乎成了人们心中聊以慰藉的寄托。

在唐代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和西瓜等象征团圆的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完毕,切西瓜切月饼全家人分享。有多少人,切多少块,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人们不能把天上圆月揽入怀中,只好借月抒怀,吃圆圆的月饼,吃圆圆的水果,以示生活圆满幸福。

"明月何时初照人?"任谁也无从知晓。可月亮在人们心中是如此神圣,我想主要在于月亮能让人变得宁静、纯净。它的静好、淡然、无私、从容所显现出的安闲、美妙的意境,是那么纯净无染、淡然豁达。

王维从月亮中读到了禅意,所以心中有了唯美的月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苏轼在月光下读到了豁达,所以笔下有了超然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顿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同样的月亮,有的人能超脱一切,无拘无束地涅盘,而有的人则有了失意,有了落寞,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了"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苦愁。

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月上演着阴晴圆缺。你欲乘风归去也好,对影成三人也好,它依旧不紧不慢不偏不倚,转朱阁,低绮户。圆了又亏,亏了又满。亏也罢,圆也罢,不变的是淡然,不停的是它的脚步,任人们热闹也罢,清冷也罢,它独自带着一抹浅笑走过山山水水。

李白李清照月光下的情愫虽比不上苏轼王维的唯美,但月亮之下他们的灵魂还有那么一丝灵动。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呢?

唯有闲心能见月,唯有真情能读月。像月亮一样从容走过沟沟坎坎,像月亮一样淡然面对阴晴圆缺,才是人生真味,才是真正的幸福圆满。

月亮糖

文/许春燕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脑子里跳出小时候过中秋节吃月亮糖的调皮样来。

历来家里过中秋的形式都是大同小异,小孩却对这个特殊的日子充满神秘的幻想,露出一脸期待的馋相。晚饭过后,月亮已挂上天空,家门前和灶上摆好各种供品,点上香烛,待香烛燃到一半时,家人们双手合十,虔诚地对天拜月。古老的中华民族延传下来祭拜天地的风俗,寄托着百姓们对日子风调雨顺的希望。

乡下的月是质朴的,贴人心的。在乡下赏月虽比不得在江海边吟诗赏月来得诗情画意,却也另有一番趣味。有闲情逸致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观月聊天。玉盘似的月亮往往在人们拉着家常时出落得更为晶莹饱满。小孩们边缠着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边追着月亮奔跑。月亮走,我也走,多么纯真的一颗心,正应了那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洁的明月如一盏长明灯悬于夜空,为纳凉赏月的村民们披上一片明净的光辉,整个村庄都沐浴在清丽的月光中,似梦一般的迷离。

童年印象最深的中秋节缘于一枚小小的月亮糖。那时祭拜的供品远没有现在的花样繁多。中秋那天,母亲一早就嘱咐我去小店买些月饼和水果糖。拿了钱,我脚底生风,一溜烟地跑到小店里,买好东西,猛然发现一个糖罐子里装着一颗颗绿莹莹的、形似弯月亮的糖果,翠绿的糖衣外裹着一层白雪似的糖霜,分外好看,老板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得出神。连忙笑嘻嘻地说:"这是月亮糖,刚来的,要不要买颗尝尝呀,清爽的,凉凉的,可好吃呢。"

"清爽的,凉凉的"对童年的我实在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我用剩余的钱买了几颗,边走边吃,果然如老板所说,沁凉入喉,甜而不腻,连鼻子里呼出的气都是凉丝丝的。就好像在夜凉如水的秋夜,全身都被一层薄薄的凉浸润着。

回家后,我冷不丁把一枚月亮糖塞入母亲嘴里,母亲猛的一惊,继而也说:"什么糖呀?凉得喉咙真是舒爽。""妈,是月亮糖,你看。"我举着几枚弯弯的月亮糖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也笑,真好看呢,弯得真如天上月亮。后来,那如弯月亮的月亮糖逐渐销声匿迹。其实,那只不过是普通的薄荷糖,却牢牢地挂在我心间。而如今再好的薄荷糖也尝不出那抹暗藏于心底的味道。

天上那轮晶莹的月亮,有着月亮糖一样的清爽明朗。在以后的中秋节里,我倍加惦念那枚清凉的月亮糖。

和月亮一同观天下

文/漂萍

三十年了,整整三十年了;不能忘记三十年前的今天,我离开了家。

是的,在父亲的沉默里,在母亲的泪花里,我一言不发的离开了家。这个我曾经生活了十五年的家。我转过身,大步跨过了门槛,我不能回头,一回头我就不再有勇气。

这天正是又一次月圆的日子,这天是我离开父母独自过的第一个中秋。夜里一轮明月又大又圆,照亮着每一条路,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不能回家,从这一天起,我走上了军旅之途。"月是故乡明",这句话从此种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在我心中有多重的份量,只有我知道,这句话在我心中有多重要,也只有我知道。从这一天起,年年中秋我和月亮相携一同观天下,一观就观了三十年。

三十年啊,我跟着月亮走天涯,观过青藏高原的红月,一片云翳为月亮穿上梦幻般美丽的红衣;我跟着月亮走天涯,观过东北平原的紫月,一场秋雨将月亮的面纱染上紫罗兰的色彩;我跟着月亮走天涯,观过西北戈壁的蓝月,一颗星斗用深深的蓝布把月亮的身影遮拦;我跟着月亮走天涯,观过西南平坝的白月,一声鸡鸣清亮亮洗去了月亮的疲劳。我跟着月亮走天涯,月亮就是我心中的家园,月亮就是我回家的路,月亮就是我送给父母的情,月亮就是我相思家人的梦。我跟着月亮啊走天涯,一走就走了三十年。三十年月圆了多少次,我没有数过,三十年月圆了多少回,我没有想过。只是每到中秋的夜晚,我在月下独立,和月亮一同观天下。

三十年啊,月亮陪我到海角,看过旭日初升的奇景,壮观的瞬间把我的灵魂净化;月亮陪我到海角,品尝过海风的苦涩,孤寂的呼号把我的意志磨砺;月亮陪我到海角,倾听过海洋的呜咽,长长的颤音是我支支思乡的曲;月亮陪我到海角,领略过海潮的雄浑,潮起潮落的浪头是我点点寂寞的泪。月亮陪我到海角,月亮就是我心中的呼喊,月亮就是我泼墨的画卷,月亮就是我弹奏的心弦,月亮就是我流淌的思念。月亮啊陪我到海角,一陪就陪了三十年,三十年月光映着两地的窗棂,我深深地知晓,三十年月光牵着两地的红线,我深深地了然。因而每到中秋的夜晚,我独立在月下,和月亮一同观天下。

三十年了,三十个中秋的夜晚我总是站在大树旁,和天上的月亮和我心中的月亮在一起,无论是明月还是淡月,无论是云遮月还是雨打月。三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生命的弧线很快就会终结;月亮呢,月亮却还有数不清的三十年,然而月亮又能再陪我多少个三十年?

不过我从未后悔,当年虽然一步迈出了三十年。这三十年虽然每到中秋我只能跟月亮相向而坐,可我真的不后悔;正是有了我和月亮的相聚,才有了千千万万的家家户户的团圆;如此纵然我思乡的情怀只能悄悄地放飞月下,静静地聆听着秋风的吟诵,默默地伴着月亮观天下,值得。

月亮右边

文/潘玉毅

在没有方向感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东南西北,只有前后左右。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一个姑娘和闺蜜出去游玩,在郊外迷了路,让男朋友来接,男朋友问她人在哪里,她回答,"我就站在月亮右边的那条道上。"

月亮右边的那条道上,这样的回答当真是出人意料,估计她的男朋友听到这个答案内心是崩溃的。我初看这个段子时亦是忍俊不禁,但多看几遍,发现别有意趣。

人在山中,放眼望去,远看是山,近看是山,前面是路,后面是路,左边是树,右边是树,没有什么醒目的地标建筑,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抬头看去,空中有个月亮,而我正好站在月亮右边那朵云的下面———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啊!

这便给人一种感觉,仿佛每个路痴都是真正的诗人。

他们的眼里没有村庄路名,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物的本相。一条路就是一条路,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一朵云就是一朵云,一弯明月就是一弯明月,没有"中山路"与"人民路"的分别,也没有"杨梅树"和"梧桐树"的分别。我站在云下等你,云就飘在月亮右边,想来这么说了,你一定心有所感,知道我在哪里吧。对于他们来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道理"充满了早被人们遗忘在忙碌工作中的生活趣味。要知道,同样是一个方位,站在银泰右边和站在月亮右边,意境要相去甚远。

人们总说要寻找诗意,寻找诗意的人、事、物,但苦心求索,最后得到的往往是形,而不是意,这跟买椟还珠没什么两样。显然,在对诗意的感知上我们远不如一个路痴。就像段子里的那位姑娘,她一本正经地道出了我们梦想中的胜境。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身边的每一个路痴,每个路痴的身上都藏着一车故事,可以让无趣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也许,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每个如路痴一般天真的人,是他们绽放的异样神采为背负生活重担的我们注入了一丝轻松,领略到人性本初的那一份纯真和美好。

永远的月亮

文/昨日的乡村

我出生的那一天是农历十月上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却少了一份月亮的朦胧和美丽,因此幼小的心灵里一开始就对月亮有种特别的感情。

最初看那圆圆的月亮是躺在祖母的怀里,当祖母用那散边的蒲扇扇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就为后羿和嫦娥的分离感到伤心,我不明白为何嫦娥决然抛弃了钟爱的后羿而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月亮。我更不理解那弯弯曲曲的精灵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祖母告诉我那是因为月亮里面另一个失意的男人吴刚在不停地砍伐桂树,而阴云密布的晚上是嫦娥躲在云后在思念后羿,那飘落而下的雨滴正是嫦娥后悔的泪水。这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在祖母的摇篮曲中悠悠飘进我未曾荒芜的童眸,不过月亮在我幼年的心里还是一团温热的朦胧,就象祖母那张亲过我的粗糙的脸庞。可是在不久的后来,祖母的一睡不醒让我失去了另一个月亮,我再也无法感受那份温暖,月亮仍然高高地挂在天空,显得那样冰凉、那样遥远。

童年的时光稍纵即逝,我由一个稚嫩无知的玩童蜕变成一个艰难求学的少年。初夏的夜晚,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草坪里看那高远的月亮,看月光的心情却少了最初的那份天真,我清楚地明白贫困的家庭由不得我去寻求儿时的浪漫,在这明亮的月光下,勤劳朴实的父亲还在田间劳作,而善良软弱的母亲也许在屋后的池边捶打一天的脏乱和疲惫。当我最初的幻想被这月光孵化出来时,我梦影中渐渐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沉重。我稚嫩的肩膀上扛着父母深深的期待。那虚无缥缈的月亮在少年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艰涩的希望。

绕村回旋的那弯小河,也曾经默默地流淌于如波的月色里,很难说清那是明媚的春夜还是落寞的秋天,我和雪儿悄无声息来到河畔的柳树下看那明亮清新的月亮,最初看到的是雪儿纯净的眼眸点燃了两弯烫人的目光,我们互相平静地欣赏对方眼中动人的风景,我想那也许就是心中渴望已久的另一个月亮。遗憾的是后来我才发现那只是浩渺的世界里升起的一钩金色的诱惑,因为年轻,我与雪儿当时未能真正的读懂它,雪儿最终远远地没入陌生的人群中。而今她那玉洁冰清的面容和飘袂如仙的身影早已消逝在天之涯、海之角。我是再也无法读到雪儿缥缈的眼眸,我读懂的是世俗的偏见和不可企及的距离,还有那仿若水中月亮般浮浮沉沉的惆怅和伤感。

也许月亮本来就是清冷的永远耐人寻味的酸涩青果,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文人骚客都曾经追随着月亮那美丽的身影。它在李白的诗句里浸润过,也让屈原的苦疼在汨罗江畔反复吟唱。我们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体味到月亮下的那种豪迈和壮观,也从辛嫁轩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境中向往乡村田圆的恬淡。身为囚徒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发了对过去宫廷糜烂的生活的追忆和缅怀。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却描述了广袤的沙漠上沙场战士的豪迈的气度。还有闺中少妇在寂寞的夜里对月亮的深情的凝望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究竟有谁能详尽月亮的滋味?面对这亘古不变的精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怀着不同的心境总会发出不同的感慨。

然而我依然钟情于如情似水的月亮,我喜欢朦胧如梦美丽如斯的月亮。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院子里又弥漫出一片清朗的月光,我与五岁的儿子坐在阳台上仰望那圆圆的玉盘,可爱的儿子依偎在我的怀里,明亮的眸子里立刻被那圆圆的精灵所吸引,我注视着儿子充满新奇的眼睛,我发现这才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晶莹、最纯洁、最自然的月亮。正当我仔细凝望他时,儿子的提问又让我陷入那个古老的话题。

"爸爸,你看那月亮,究竟是什么东西?"

月亮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从来没有深思过,我想谁也不能对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在游子眼睛里,它是一种思乡的情怀,对商人来说月亮就是一枚圆圆的金币,而对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士来说,它却是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迈气概。而这些我如果对儿子说他会懂吗?他幼小的心灵里能承载这么多纷繁芜杂的东西么?想了许久我还是用祖母讲的故事来给儿子一个回答。

"月亮只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上面有嫦娥、吴刚还有那洁白的玉兔。"

儿子听后仰着头依旧用似懂非懂的眼睛看着我。

"儿子,请原谅父亲这个善意的谎言,你现在还小,你一生下来就失去了奶奶的慈爱,你的童年已经有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缺陷。我不愿告诉你月亮其实是一个荒无人烟极其冰冷的世界,我更不愿轻易地剥夺你美丽的遐想。许多东西要等你长大后自然会明白,我只是希望你看月亮时不再象我一般的沉重和感伤。"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轻轻地在心里说。

看那月亮升起

文/葛水平

孙喜玲,一个不藏才华的女子。年老时,她把才华藏在郊区城则村的澹然居。这个地方,每年,我都会去住几天。乡下的日子,没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别,只有安详与从容,还有无边的绿意。

今年去城则村,是瓜果正旺的季节。我知道我得去见这个人了,她的美好生活吸引了我,还有,我把她当作了我的亲人。

晚升的月亮是抬头间无意瞭见的,在眼睫毛的惶惑之间,一点一点,有一种被刀绞的感觉,很大原因可能与害怕心跳停止有关,不出声,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一大箱黄金珍贵,现在,她给了我。

喜玲就站在那里,她说:人世间有一种好,你看见了。友情的时间久了就应该都是亲人,30年久不久?30年前我看见她时,那么美,四周围的那些个人都是来衬托她的。她那时是一家报纸的副刊编辑,文字一直都好。一路走来,她一直都在努力寻找"有意思"的生活。喜玲的才气是我见过的女子中少有的,我一直喜欢她那股在人世间闯荡的"霸气",不做作,不藏不掩,见了面吃面,见了馒头吃馒头。那个年代,她是下了死功夫的,而她的悟性又在常人之上。看看她的简历:1969年参加工作,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先后从事过演员、乐员、编剧,地方报纸副刊编辑、记者,酒店总经理、行业报纸副社长兼副总编,大型时尚类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等。能拿下这些名头的人,可能不仅仅是嘴上的一句话,她不是那种在临阵关头退缩的人,才气和勇气,她的性格中从不缺乏浪漫情怀,这些对于她来说就像回眸一笑一样轻松。

友情这种东西是很奇怪的,走着走着就丢了很多人,剩余的就显得金贵了。早些年知道她挂着很多头衔时,我是小心翼翼和她相处的,我很害怕她染上社会上那些个人的闲毛病,还好,她回到乡下了。乡下人成了我的亲人。她回到乡下时就把自己的后半生搁置在乡下了。这只是一个平淡的事物,现在已是平常的往事了。渐渐的,做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做一个模仿农民生存的人,就这样,我们一起走往青山深处去,我常常想到此处时就感觉到了清风袭来。

喜玲有一口好嗓子,我喜欢听她唱,遥望故乡的情绪流荡在里面,脸上兼有看不惯一些事物的鄙视,我常常在她的歌声中想起爱灵顿公爵的名言:"纽约不是我的家,是我存放信件的地方。"

在城则村租赁下房屋时,城市的家里不知可否存放着她的信件。喜玲会几样乐器,譬如柳琴、琵琶、中阮。一直想听她弹一次琵琶,在城则村,越来越少人的村街上,既不是表演也不是行为艺术,我坐在她的对面,秋日后掠过的景物,就算是落叶袭来那又如何!

几年前喜玲去乡下拍摄那些古建筑,那些老东西在她的镜头里,生动如从前的乡村,只是背景衰败了,时间改变了许多很重要的东西,却需要个体来承受痛苦和失落。这世间,能做这无用功的人有多少?四零八碎的老东西维持在一起的力量,就是伟大的民间语言。旁街小巷发掘新活力,永远不可能变为大道上的旗帜,这一项工作是她自发去做,做得累,写得也累,走得累,心也伤得很重。

谋生为业,许多年,加深了她的内向,这一次见她,她突然说,断舍离,精简一切能精简的,以后不写作了,就俩字儿:活着。我拍手称赞:"活着"是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