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团圆散文

2023/01/16经典文章

团圆散文(精选20篇)

心上秋

文/玻璃夕阳

中秋在殷殷期盼中悄然而至,然那轮明月却迟迟的没有升起,茫茫苍宇,寂寞得连一点星光都不见,没了月色,中秋赏月自然成为一种奢望。

凄凄的夜凉凉的风,弹奏着月宫的哀怨。羽化成仙的嫦娥独自品尝着那份自酿的哀怨,那声声入心的叹息,惊扰了玉兔的相思,更摇曳了满树的桂花飘香。香殒花落里飘着仙子离别的惆怅,从寂寥的黑漆的夜空划落,如那美丽的烟花莞尔逝去,徒留人间飘渺的思绪辗转,满怀。

心上秋,情。

中秋的小假期圆了我回家的欲望,让那颗漂泊的心得以靠岸。周六,一路购得大包小包,先去看望了同在一城的母亲。母女相见虽不似久别重逢,却也小有十日未见,母女连心,唠叨的话语灌得满耳都是,我嗔怪道“妈,我都多大了,我会自己注意身体的,还有冬儿,他壮得很呢,不必牵挂,倒是您自己多保重身体,秋凉了,记得随时更换衣衫……”母亲笑笑,额头的皱纹有些舒展,鬓角的白发痛了我的心。

短短几日不见,母亲仿佛又苍老了许多,那曾经挺拔的腰身被岁月无情的打磨出浅浅的弧线,心很痛。我抚了抚母亲有些凌乱的白发,“妈,您”一向能言善辩的嘴巴竟有些语塞。“不用惦记妈,只要你们都好好的,我就比什么都好”母亲用那双曾经柔软如今有些粗糙的手轻轻的拍拍我的肩头。

我悄悄地转身,努力地眨着眼睛,生怕睫毛湿了母亲的心。母亲一生养育我们姐妹三人,辛辛苦苦的把我们拉扯大,盼着我们羽翼丰满,又眼睁睁的看着我们飞离她的怀抱。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年节母亲的心里最想念的就是我们这些娘的小棉袄。任凭眼睛努力地眨,睫毛还是不争气的湿了……

心上秋,暖。

蔬果飘香的农家院落,人团圆爱归家。平日空荡的屋子因了我们的回归,显得有些狭小。婆婆笑逐颜开的忙里忙外,我们这些客人似的媳妇撸起袖子,赶过去帮忙,“不急,你们一路风尘也挺累的,先歇歇。”老人家边说边从葡萄架下剪下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红中透着紫,紫中渗着红,颗颗晶莹,沁着雨滴。两个孩子跑出来,“奶奶,你头顶的那串熟的最好,我要吃。”儿子欢呼着,“奶奶我要那串”未满六岁的小侄儿跟着哥哥一起指挥着奶奶。“好好好,你们说吃哪串,奶奶就摘给你们,都给你们留着呢。”老人乐的颠颠的。

我温馨着眼前的画面,笑容戛然而止,老人们心目中的幸福不过如此吧,可自己的母亲此时却不能享受此等天伦之乐。秋风倾斜了细雨,一并湿润了我的心。

心上秋,景。

黄昏时分,雨丝若隐若现,偶尔弹落一两滴,两个孩子缠着爷爷去田间玩耍。我们也一道走出小院,去领略一下秋的风采。玉米用自己宽宽的臂膀欢舞着,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那大而饱满的果实憨憨的笑着,迎着风,不经意间一颗颗整齐锃亮的牙齿从叶片间露出来,闪动着丰收的喜悦,让那份秋色更浓。不远处一地的白絮铺天盖地,偶尔闪现着一两朵似粉还白的花儿,衬着那枫叶般的绿叶,舞动在田野,别有一番秋韵在眼前。

满眼葱郁的色彩不禁令人心旷神怡,田间微凉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不时几滴细雨俏皮的钻进发丝,凉凉的。抬头,满枝的红枣甜甜的缀满枝头,刚刚被细雨洗礼过的果子更加红艳艳的,诱人口水。踮脚,摘几颗放进嘴里,轻轻地咀嚼,脆脆的敲打着牙齿,立时清甜入脾,唇齿留香……

乡间小路上,小侄儿拉着爸妈的手,用天真的童音一板一眼的吟诵着“左手拉爸爸,右手拉妈妈,我用一双手,拉起一个家……”一家三口近距离的幸福镜头被定格在流光里。又有谁会想到大约两月前一场婚姻危机曾濒临这份幸福,最终还是那份割不断理还乱的亲情让爱留驻。

心上秋,浓。

夜晚,静谧而凄凉。小屋内温馨而幸福。一道道精心烹饪的菜肴挨挨挤挤的摆满了餐桌。菜香弥漫中夹杂着诱人的散发着原野风味的气息,更是夺人食欲。香甜的烤玉米,圆润的煮毛豆,还有一粒粒红彤彤的枣子,沉醉着秋天的梦,被提前收获进我们的囊中。欢声笑语,杯盏交错,碗筷也不时地敲击出一段小夜曲,为这份温馨增加了一丝丝惬意。感触着浓浓的家的温度,倾心聆听着窗外花开的声音。

雨滴轻溅,温润心田。中秋,团圆,祥和。从二老的一颦一笑间我品读着那份温馨以及那种子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亲情应该是世间最无私无瑕的,那是心底最真的情。

中秋,花好月圆人团圆。尽管天公不作美,零落的雨丝似一幕珠帘遮了月色,而花丛雨中笑,幸福人团圆的佳景让这个无月的中秋也别有一番韵味。举杯苍穹,遥想仙子轻舞罗衫,裙裾飘扬,翩然起舞,倩影婀娜,不觉明月已在心中升起,圆圆的,满满的。

千里之行为团圆

文/淡年

一年又一年,又到了过年回家的日子,遥想当年千里之行只为团圆的“囧途”,恍如昨日。

检票口的门一打开,人们像群蚁般涌向火车。检票员大喊着“不要挤”,乘客也叫喊着“我的鞋”“我的行李”,也有人在喊着某个人的名字。

我只买到了绿皮车的无座车票,车厢里实在太挤了,一旦你把脚抬起来,再放回去就难了。火车里弥漫着各种味儿,汗味儿、脚臭味儿,还夹杂着各种说不出的味道,整个人被熏得“飘飘欲仙”。

午夜12点一过,有时站着站着就能睡着,当双膝猛然下坠的时候,我会突然惊醒,再站笔直,再惊醒。有时可以蹲着或坐在地上睡一会儿了,那种感觉真是幸福而又奢侈。可每次刚要做梦,就会听见有人喊:“让一让,瓜子、饮料、咸菜疙瘩喽。”售货的乘务员推着小车过来了,你不得不站起来让路,我感觉那售货员就是老天派来折磨我的,她推着小车在我的梦里与车厢之间来来回回地穿梭着。看着座位上那些斜着身子,张大嘴巴,说着梦话的乘客,感觉那种幸福就是前世修来的。

凌晨两点钟许,有不少乘客下了车,很多硬座空了出来。当我躺在硬座上的一瞬间,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躺着睡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不过,刚睡着不久,我就被冻醒了,扯扯衣服,接着再睡。

天亮了,火车也该到站了,我赶忙挤进洗漱间,洗洗脸、刷刷牙,把后脑勺翘起的头发沾点冷水,用手压下去,这样看起来精神一些,最后再朝镜子笑一笑,千万不能让母亲看到我的憔悴。

下了火车,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年未见的父母早已在门外迎接我了。看到父母,路上所经历的一切都被甩在了脑后。我跟母亲讲路上很顺利,火车上很暖和,我还在火车上躺着睡了一大觉,睡得特别香,我还梦见她给我包的饺子。母亲一边紧紧地抓着我的手,一边念叨:“顺利就好,回家就好。”

又是一次完美的过年大团圆,虽说路上很辛苦,可美好的结局总会让人感到欣慰。

最美中秋月

文/杨明安

春去秋来,月圆中秋。在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就是这轮中秋月。它朗照古今,如梦如幻;它泽被人间,如诗如画。

最美中秋月,美在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据史籍记载,在“中秋”,人们有着许多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追月节”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一个个千古流传的美丽传说,给那中秋圆月平添了几分神秘。举杯邀月、天涯共月、相思寄月,一句句千年咏唱的隽永诗词,为那中秋圆月注入了几分诗意。月圆中秋,皓魂当空,牵引着古人今人共同仰望的目光,唤得无数尊崇和遐想。而今,“中秋”已传承数千年,依然魅力永在。

最美中秋月,美在硕果飘香。时至中秋,万物成熟,丰收在望。田野里,那饱满的玉米,如凯旋的士兵,挺直腰板,顶着缨须,奉上了玉穗;那殷实的水稻,如多情的妇女,低头含胸,怀揣谷实,孕育着米粒。山坡上,那熟透的苹果,如张张笑脸,绯红娇羞,引人采摘;那压枝的梨子,如颗颗宝石,鹅黄圆润,搅人味蕾。庭院中,那垂坠的葡萄,晶莹剔透,悬挂着一串串春播秋收的祝福;那硕大的南瓜,憨厚淳朴,枕睡着一个个五谷丰登的梦想。还有那颜色火红的辣椒和大枣,还有那味道鲜美的花生和大豆,还有那香气清雅的金桂和野菊……天上,月圆中秋,玉盘中天,地上,春华秋实,硕果飘香。这良辰美景,醉了大地,醉了人间。

最美中秋月,美在万家团圆。圆月是中秋唯一的主角,团圆是中秋不变的主题。中秋佳节,游子归家,阖家相聚,共话家常,共抒情怀,其乐融融。中秋之夜,几盘果品,几杯美酒,几多欢笑,几多祝愿,其景悠悠。若亲朋好友,难聚佳期,亦可遥寄相思,跨越时空,同享明月。月饼是中秋独特的美食,甜蜜是中秋永恒的味道。史书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意。”现在,各式月饼异彩纷呈,各种风味争奇斗艳。小小月饼,包融丰收,寄寓团圆,味美香甜。中秋时刻,天上人间,人月共圆,是诗意中秋的美丽画卷,是盛世中华的和谐乐章。

最美中秋月,其美源远流长。最美中秋月,其美精彩无限。

被稀释的亲情

文/蒋子龙

古人讲孝子侍亲不可有“八态”:沉静态、庄肃态、枯淡态、豪雄态、劳倦态、疾病态、愁苦态、怨怒态。现在只要还有点孝心,即便有这“八态”,也还算是好的。

今天的世界仍然流动太多,不团圆太多,往往“求名为骨肉,骨肉万余里”。亲情本来是最没有条件的,现在的人却在亲情上有着太多的算计:是不是影响赚钱、影响升迁、影响学业,甚至是不是影响约会、出游……

没有亲情,人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是亲情温暖着人的心智,缺少了这份温暖,人必然会感到冷寂和孤独。过去有句俗话叫:“娶了媳妇忘了娘。”如今不只是忘了娘,娶了媳妇的也可以忘了媳妇。一些现代人的情感被稀释,甚至还感染“情感溃疡”,流脓渗水,破破烂烂,自己的不珍惜,也不拿别人的当回事。

过年过节本来可以治疗这种“稀释”和“溃疡”,现在似乎恰恰相反,加剧情感的“稀释”和“溃疡”,年节过后人们变得更疲倦,更隔膜。那么,人类发明年节的本质意义岂不是变了?

连续多年,每到中秋之夜,我和妻子都到公园里或坐或走地待上一两个小时。这两年人开始多起来,也大多是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我真想打听一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在这月圆之夜不跟家人团圆,要到公园里来?

妻子说何必去问别人,问问你自己还没有答案吗?不错,我们在家里无非是守着电话机子,等着它响起来,听到儿女们的问候,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会响。如果它不主动响,你想用它找到儿女们却并不容易,即便你找到了他们,也往往不能多说上几句。所以,还不如揣上手机到公园里来寻找中秋节古典的味道,人与月迢遥相望,获得一种难得的明澈和宁静。而公园外面的月亮太闹了。热闹是足够了,可缺少一点什么,缺了什么呢?

一种静,一种情,一种思,就是古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人间无非两种境界:团圆有团圆的祥和,不团圆有不团圆的思念。怎么可能一味地闹呢?

中秋的味道

文/车所有

盛夏八月,丹桂飘香,一轮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每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每逢中秋,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在空气中,氤氲出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中秋节至,我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或是散装的,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着异乡的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想看的月亮,有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思亲更切。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门口树下,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闹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册,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时而欢笑,时而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少年往事吧。老人则依偎在桂花树下,安详地笑着。他们为什么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健康平安而开心?总之,他们是笑着的,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的回忆,抵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

遥远的月亮

文/朱韬

“月亮”的指代意义丰富,但是古人提起“月亮”,勾起更多遐思的依旧是“团圆”抑或“思念团圆”。那轮“遥远的月亮”皎洁且神圣,承载了太多的追思。

张九龄穷尽毕生精力,效忠大唐,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读懂他与李隆基之间别具一格的君臣关系,才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慨叹。李白一生也没有寻到最佳的酒伴,只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若虚以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将内心最自然的声音朴实地娓娓道来。

似乎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畅,古人的寂寞是普遍的,而今人的目光和心思早就远离了对“团圆”的等待,他们的得意和幸福可以从繁荣的食品市场略见端倪。就说中秋的月饼,经典的五仁君风靡半个世纪,喜逢莲蓉蛋黄的大红大紫,再到后来的各种水果风刮遍大江南北,以至现如今为了脱颖而出惊现的暗黑口味,月饼的品尝早就取代了“赏月”的意义,更多的团圆不仅仅是聚集而是礼物。

“团圆”是理所应当的常规状态、最低标准。因此,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和平年代就越发的显出不同凡响的伟大———军人。他们用忍耐寂寞扞卫着更多人的团圆,他们用绝缘亲人维护着更多人的天伦。这也正是武警情侣宛春雨和张京京的恋爱消息可以在黑龙江六千里边境线火速传开,一路延伸,感动中国的原因。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们拍摄婚纱照,主持人王小骞听着故事几度潸然泪下。这对儿相隔两千多公里的爱人,把他们的青春分别定格给祖国的北极和东极,用这种无声的等待,奉献着自己的爱情。这就是军人看似平凡,却是扎扎实实的伟大。

在军营,聚少离多的爱情不胜枚举,异地恋是军婚的普遍形态,军人的爱情就是古人笔下的情境。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中秋的月饼是什么味道不重要了,“赏月”才是节日的情怀。头上的“月亮”总是那么遥远,“举头望月”的姿态似乎真的可以和遥远的他(她)更近一点。因此,有人称军人与时代脱轨,部队里走出的人刻板、老土。从一个节日看过去,“军人”确实完成了一次与“古人”的无缝对接。然而,“今人”却忽视了一点,这种对接背后隐忍着一个家庭的坚强。婚期三番五次的延后;蜜月也许仅仅只能是一次计划;产房的门口看不到父亲的身影;老人的呻吟仅仅换来电话里的安慰;家中的“月牙桌”实在难圆。这是一个儿子的委屈、一个丈夫的亏欠、一个父亲的遗憾,这就是和平年代一个军人默默无闻的忠诚。

2016年的月饼广告又挂满了繁华的大街小巷,今年的主打味道也许见仁见智,但是对于某些人,注定又是一个无法“团聚”的“中秋”。遥远的月亮,皎洁且神圣。

期盼团圆

文/熊雪萍

又是一年春节到。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夜火树银花,铺天盖地的节日气氛滚滚而来。别家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热热闹闹地过年。可是,我的儿子是一名军人,戍守在边关,不能回家过年,万家团圆时,我心中不免感到冷清和孤寂。

儿子从军已经整整五年,从未在家里过年。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总是日日夜夜缠绕心头。高兴时总在想,儿子他快乐吗?吃饭时总在想,儿子他吃饭了没?打开电视,首先关注的是他那边的雨雪风霜。深夜,当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的儿子,也许正和他的战友在冰天雪地巡逻放哨!每逢佳节倍思亲啊,除夕那天,我拨通了儿子的手机,心想着,儿子不能在家过年,听听他的声音也好啊!电话通了,但没人接,我又与他在微信上打招呼,也没回音。直到猴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的凌晨,儿子终于回电话说,刚执行任务回来。执行任务时是不允许接听电话的,请爸爸妈妈谅解!

是啊,这五年的每一个除夕之夜,每一个新春佳节,儿子都是和他的战友们在值勤巡逻中度过的。回想三年前的春节,我专程去了雪域高原,那是我们母子在分别近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也是他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一个军人后的第一次见面。去高原前,我无数次在心里设想着与儿子团聚的幸福和温馨,内心充满了期待。那个除夕,我满怀喜悦地等待儿子到在拉萨的姑父家里来吃团年饭。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还特意下厨做了儿子喜欢吃的家乡菜。姑父家里,高挂的红灯笼,大红的春联,客厅里一大盆红梅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的彩灯闪烁,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我知道,我千里的奔赴为的就是这团聚的时刻,这幸福的团圆足以让一个母亲一年四季的思念和牵挂化为一个圆满!

那天下午,我不停地看着手机,盼望儿子早点过来。可是,他却在电话里满怀歉意地告诉我,刚接到命令,除夕夜全体官兵待命,一律不得请假外出!可能是听到我失望的情绪,儿子反而安慰我说,今天不能请假,改天再请假陪妈妈一起过年吧。我虽然非常失望,但我懂得,部队有着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想到春节假期还有好几天,总会有机会和儿子见面的,我在心底期盼着。等啊,盼啊,一直到正月初六,我离开雪域高原,仍然没有机会见到儿子。我设想过千种与儿子团聚的幸福瞬间,却怎么也没想到这千种的设想、万里的奔赴,我们母子的相聚竟然只有他来接我下车时那短暂的二十多分钟!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每一个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儿子都在雪域高原的风雪寒冷中守卫着边关的安宁。正月初一,我看到儿子在微信上发了图片和文字。照片上,他和他的战友还有警犬在一起,只见儿子身着迷彩棉服,脚穿高帮作战靴,威武高大,英姿勃勃。儿子写到:好冷啊!有我们在,请家乡亲人们安心过年!是啊,短短的几年时间,儿子早已从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

几年部队生涯的摸爬滚打,儿子不知吃了少苦。他和战友们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嘉奖,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当代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26岁的儿子已成长为一名营职干部。

大年初一,我也给儿子发去了微信,把大街上高挂的红灯笼、家门上新贴的春联和“光荣之家”的牌匾都发照片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慰藉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写道:儿子,你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亲人们都牵挂着你,每一次团聚时,都念叨着你,知道你在部队的成长进步,亲人们都为你骄傲!选择从军报国是你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我知道,聚少离多,是无数个军人家庭的常态。儿子哦,你虽然不能回家陪爸妈过年,但是,你在守卫更多父母的平安,让无数的家庭在高挂的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团圆,爸妈为你骄傲!

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平安快乐!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守卫的祖国边疆永远安宁和谐!

我的一九八三

文/解德利

五十余年的人生,五十余个春节。春联、炮竹、压岁钱;新衣、团圆、点花灯,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太多。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3年的春节。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让全国人民大开了眼界。那一年,还发生了让我们全家激动万分的一件事,那就是我的大哥从老山前线凯旋。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激动得我好几夜都没有睡着。

自从1978年大哥去了前线,我们全家每年的春节都是在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和祝福之中悄悄地度过的。那其中的滋味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特别是年迈的父母,更是思念远方的儿子,常常是遥望夜空双手合十,独自默念大哥的名字,祈祷大哥一切平安。

母亲每次在大年三十儿晚上都为大哥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只盼出门在外的大哥能打胜仗,早日回家团圆。

全家人的殷殷期盼终于感动了上天。1983年春节的这一天,大哥光荣地凯旋了。不仅荣立了二等功,还给我带回了一个嫂子——一位漂亮的川妹子。这个英姿飒爽的女军医,在前线与哥哥一起英勇参战,经历了血雨腥风,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还与哥哥双双沐浴爱河。

双喜临门。全家都沉浸在幸福之中。街坊四邻,竞相前来道贺。

那天晚上,我们满院子的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热闹极了。几十口人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家家都把自己炒的瓜子、炸的点心端到院子里。当然,最开心的就是我了,因为我是穿着嫂子送给我的新军装过新年的。

春节一过,哥嫂就回部队了。哥嫂看到我们全家依依不舍的情形,答应以后每年春节都要回家团圆,还要给我带来新军装呢。从那时起,我不再穿母亲给我做的棉衣了,只要到了春节,我就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小车站,眼巴巴地等待哥嫂回家的车。

时光流逝,可那些深藏在记忆里的往事却不能忘记,那些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间。

团圆

文/彭金辉

连续多年的春节,作为警察的我,需留守戒毒所值班,无法回到100多公里外的老家过年。今年春节终于有假了,我跟妻子说好,一定要回妈妈家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

腊月二十九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往老家急赶。一路上,妻子接到妈妈打来的几个电话,不停地问我们到了哪里。进入自己熟悉的路段,宽敞结实的水泥公路,路况很好,一直通到我家所在的小村子。

远远地,就看见妈妈牵着侄女站在路旁等着我们……

下车、进屋,妈妈望着我们一家三口,忙不迭地指挥着我们放下行李,摸摸我女儿的头,一个劲地看着我们笑,甚至忘了让我们坐下。妻子跟妈妈打过招呼,从厨房提来了开水,拿出了茶杯和茶叶,妈妈这才缓过神来,叫妻子坐下,为我们每人泡了一杯香喷喷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的眼眶中有一种湿湿的感觉……我知道,妈妈盼我们回家过年盼了好几年了。

女儿领着侄女出去玩了,我和妻子陪着妈妈在家说着话。妈妈告诉我们,现在农村的日子好过了:种田有补助,小孩子念书不要学杂费;去年下半年,各村民小组都修了水泥路,新修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路上还装上了路灯……弟弟两口子开起了土菜馆,每年能有20余万元的收入。妈妈在家带着孙女,还养了3头猪、10来只鸡鸭,闲的时候就带着小孙女去各家串串门。我这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不愿去岳阳城里住,原来在家的日子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孤单。

年三十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张罗着年夜饭,妻子和弟媳只能在一旁打下手。妈妈为我们烹制了腊味双蒸、清炖土鸡、红烧鲤鱼、腊八豆、炒肉丝等一满桌子的好菜。吃过年夜饭,妈妈又吩咐我们贴春联,挂起喜庆的灯笼。

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时过春节的情景——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还小,由于爸爸眼睛不好,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几乎落到了妈妈的肩上。过年的时候,桌上能有几片腊肉、几块腊鱼已经是不错的美味了。那时候,爸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能认真读书,考上大学,走出乡村。

不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充满着浓浓的喜庆。客厅里,妈妈生的炉子燃得正旺……

吉祥“二宝”

文/刘湘如

春联

幼时在故乡,每年一到农历春节,年味就特别浓厚,首先是写春联,家家对写春联都很重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年”一到,便有人忙于请人写大年的春联。办年货,熬糖糕,磨豆腐,写春联,这几件事一拌到一起,便立刻弥漫开浓烈幽雅的旧年过年的气氛。写春联时需斟酌联语,书法更特别考究,所以大凡毛笔字写得好的,自腊月二十三日之后,自会家家相求,身价百倍了。

我在少年时代,跟别人认真地练过书法,所闻苏黄米蔡,诸家杂学,循循善诱,日日苦练,终使毛笔字颇见功夫。腊月小年一到,左邻右舍都争着把大红纸送来我家中,洒金的,蜡光的,一卷卷排成队……那时我总是蘸满浓墨,带着舒畅的心情,缤纷的理想,着笔……让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通过纸笔表达出来,与别人共享,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呀!

“送灶”过后,我就在自家的大方桌上摊开红纸,理平,裁妥,极为隆重的时刻便开始了:几个乡村男女在一旁屏息宁神,等我沉思拟词,运笔挥毫,为他们写下吉祥的对联。男人们还会点燃香烟,眯起眼,慢慢悠悠地再三审度,吐出一片“啧啧”的赞叹声……

他们满意了!我也好像享受到一种格外的成功欣慰。

乡村的春联寄托了普通百姓们的希望。比如在圈栏贴上“猪发千斤”,猪似乎一下子就肥壮起来了;在鸡窝鸭栏边贴上“鸡肥鸭壮”,鸡鸭们似乎就会给它们的主人带来福音;在通往田野的后院小门上贴上“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好像来年便断然会风调雨顺了。至于大门对联,更是极为庄重而不可玩忽的,它跟人们的命运似乎更加贴近。所以,我们的乡村多用后蜀主孟昶题写的那副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有余而庆,春讯不绝,再配上横批“三多四喜五福六寿”,自然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大年初一,鸡鸣即起,家家门前“响号”之后,便穿戴整齐,以崭新的姿态去观看各家的门联。不仅品头论足,推敲联语的分量,还要排出名次来。

在品联方面,有位私塾先生总走在前面,他虽有点文墨底子,只是字写得歪脖斜脚,很不受看,所以从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嗯,不错!好……笔力遒劲凝重,体格英俊不凡,气势雄伟,苍健有力……”说到后来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就弄不清了。但乡人们历有温柔敦厚之遗风,不随便扫人家的兴,只是一个劲地点头附和,先生因此更乐了,更满足了,笑得也更开心了……

欢团

那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食品,我已有很多年不再吃到它了,但它一直在我记忆的味觉里徘徊,每当在城里吃到所谓精美的佳肴时,我总会想起我童年时代过年时吃到的味美绝伦的欢团圆子。

它是农历过年的专利。平时是很难吃到的。通常我会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撅着小嘴,把几只欢团揉成碎粒子,用手扬了一地,那是向妈妈暗示自己又想吃到那让人馋得流出口水的欢团圆子了。

妈妈走过来,看见我的样儿,转回身,一手提出水磨子,妈妈要做她最拿手的欢团圆子了。我们那儿,虽是欢团很多,但要吃一顿欢团圆子,只有过年才行。这是需要巧手灵心才会做的特殊佳肴。农村人当时又叫它汤圆子。是以欢团为原料,将之磨成末子,掺上细白豆腐、新鲜精肉,配上青红丝、挂面、蛋花、花生粉、葱心、蒜苗、生姜,剁成一体,再掺上些许酱油,外用莹润细滑的豆粉滚成团子,放到汤锅里煮熟。那才真是一种鲜美佳肴呢!我母亲做的汤圆子,看上去茸生生,捞出锅水蒙蒙,入口细、滑、柔软,香、脆、嫩、醇俱全,是村上几十户人家、上百名妇嫂妯娌们望尘莫及的。我心里曾经很是为此自豪。谁能有妈妈那样高超的手艺?我能吃到这样鲜美的欢团圆子,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是于童年伙伴中的优越。

生活是融融的和美。大年之首,屋外瑞雪纷纷,一家人围炉共尝欢团圆子,在慢悠悠的春节情趣中,你吃一个,我吃一碗,吃者往往最实惠的选择是喝着锅底的汤水,那叫底汤,它是最为鲜美的,也是最富有营养的,因为下欢团圆子的汤往往都是老鸡汤加上猪骨汤一同熬出来的。新年正酣,和美融融,外面尽是热闹的氛围,放花炮啦,看彩灯啦,玩龙船工啦,跟在耍狮子的后头起哄啦……待到游兴稍减,所有的孩子还是忘不了一桩最为重要的事儿,回家里吃滚热喷香的欢团圆子。吃着,敲着筷子,哼着快乐的歌子,整个身心,全融化在春意熹熹的节日的气氛中了……

早些年,乡下亲友进城,偶尔带上一些做好的欢团圆子,用塑料袋装着,一家人喜出望外,水煮开了,下到锅里满屋喷香,人人一拥而上,争而食之。但后来,这种乡间的习俗改变了,不要说平时,连过年时家家必备的欢团圆子也不做了,这反而使我更加恋起这儿时的最难忘的佳肴。记得某年春节,我回乡探亲,见村子附近的小集镇边居然出现了做欢团圆子的生意人,屋檐下摆着一口大锅,烧得热气腾腾,却煮的是滚开的油,不再用汤锅下了,可惜味道全无,顾此失彼,到底不能如从前的欢团圆子的纯真的美味了。

我已有很久没有吃到那乡间过年的难忘的美味的欢团圆子了。不知为什么,每当我在今天的各种宴会上吃到精美的菜肴时,总觉得没有哪一样菜肴能比得上我儿时的欢团圆子,那是一种真正的美味,一种纯净的真实,一种味觉的享受,一种对于生活的眷恋……

中秋小团圆

文/王玲玲

黄州遗爱湖

遗爱湖水清幽在,漫步亭间不绝赞;晨风花语撩人爱,循循回回倾湖岸。

黄州之所以美丽,不在于繁华照耀出的霓虹高远,不在于车水泉涌般的招摇呐喊。说黄州美,可能就是一种宽阔中夜半无声、日出时人已起更的小城节奏。遗爱湖作为黄州的一颗明珠,视野宽阔,适合赏月不说,同时还能与众享受佳节的热闹气氛。

罗田天堂寨

清清泉水石上流,小径丛生曲通幽;岩石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

天堂寨的名字就言说着它的雄伟气势,山可触云霄,人可尽天高。天堂寨的历史悠久,厚重的沧桑感里又携着朝气,虽有残垣断壁和年岁流逝的山河,但常年的云雾缭绕,适逢时节壮观的日出、云海,又映照着天堂寨变换莫测的顽气。

池州平天湖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一代诗圣李白曾月夜泛舟湖上,吟出如上的千古绝句。平天湖的美,美在宽广:天水相连、烟雾迷离、山色空蒙,它被誉为安徽的西湖。周围依偎的齐山隐约可辨,傍临的城区高楼大厦仿佛遥遥不及。在嘈杂繁华的都市外,平天湖是一出绝佳的赏月之地。

南京夫子庙

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南京人把合家赏月称作“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玩月桥便就在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南京夫子庙在重新修葺后,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尽可结伴同去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

扬州瘦西湖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四时八节,风晨夕月,瘦西湖都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是我国着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二十四桥景区串以五亭桥、小金山等景点,让人赏月之时真正体会一路楼台。

江西婺源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立秋过后,婺源虽然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也未到红枫妖娆时。但是这里颇具特色的民居不输乌镇,青石板路、深幽小巷,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这里的流水也毫不逊色,田间地头、屋前村后都有潺潺溪水流过。不仅如此,中秋时节到这里,还能参加体验中秋特色民俗——舞草龙灯和堆宝塔。

中秋佳节真好,好在人们会翻新日常中的不变食材,让月饼与几百上千年不变化的馒头包子区别开来,使节日里赏月这回事儿能变成人们的精神追求。

新春快乐

文/朱昊远

“噼噼啪啪”,随着爆竹声,热闹的春节伴着中国亿万人的祝福来到了人间,人们用各种活动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放孔明灯、放爆竹、贴春联;人们也在春节中享受着天伦之乐,吃年夜饭、拜年,一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为了迎接新春,家家户户都辞旧迎新。把旧春联换成新春联,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添新衣服,购置年货,所有的事物都焕然一新。我家的对联也是鲜红鲜红,崭新崭新的。这是春节的第一个祝福——新!

春节,春回大地,春色满园,春天的气息跟着春节一起来了。弟弟的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我家的春联上写满了春天。春天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给人们一种青春的感觉。这就是春节的第二个祝福——春!

春节,合家团圆,幸福安康。我家吃年夜饭时,一家子一起谈笑风生、笑语连连。我也跟爷爷聊得欢呢,还帮着妈妈一起为爷爷捶背,爷爷笑哈哈地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正说着,奶奶手拿一个大红包说:“安安,这次你去北京领奖,表现不错,这红包就奖给你了!”顿时,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团圆的快乐!这就是春节的第三个祝福——快乐。

这就是我的春节,我祝全国的朋友们新春快乐、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待得团圆是今时

文/叶弥

乡下的小孩子最喜欢过年了,因为有平时吃不到的食物。穷人也讲规矩,不准小孩子们乱串门,但过年是个例外,可以成群结队,像小狗一样在村里乱跑乱叫,逢屋便停。站在人家门口,自有早就等着的大人,拿出炒花生、炒瓜子、糖果等零食,有时候还有一角钱。

我妈除了教书,还是当地第一位“赤脚医生”,人们有跌打损伤、生疖生疮等,全来找她。我过年时,在村子里跑一圈,收获一口袋的钱。我还跑到别的村子里去,人家看在我妈的面子上,给吃的,也给钱。但是很奇怪,我收到的钱,年年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只管收钱,不管爱护钱,也许走在路上丢了,也许被父母没收了,反正我不记得了。

大约读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期间,我过年必定要生一场病。所以这三年的过年记忆很是不痛快。常常守岁时还好好的,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不舒服,一边在门口的土坑边刷牙,一边哭。勉强与小伙伴们走门串户,也是兴味索然。但是不用吃药,过了年就好。后来村子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大家都说灵,我妈就请这算命的来到我家,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我家门外场院中,破衣烂衫,但身上有一股居高临下的意味。给他引路的童子也端端正正地坐着,挺有尊严的样子。经他掐算指点后,从此我过年竟然真的再不生病了。

世上的迷信大约都是这样的碰巧。因为许多表象都是人为的。

记得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妈妈在包团子,包完数一数,说,哎呀真巧,不多不少一百只团子,你爸爸要回来了。果然没过多久,因为一些不幸的缘由流落在外两年的父亲就回来了。我的舅舅后来告诉我,我妈那时包一百只团子,是她有意为之。她一边包一边数,凑满了一百之数。她是想我父亲了,也许心灵感应,一家人真的又团圆了。

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人的生活焕然一新。每逢除夕夜,我父亲必定要念叨现在生活的好,念叨党的英明。一是我们全家从苏北回了苏州,二是老百姓有了各种合法途径为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说到幸福这个词,又想起一件往事。我们下放的苏北那个村子,有若干年,大家过完年三十,会盼望一位讨饭的女人来村子。女人大约四十岁不到,带着一位腼腆的十来岁男孩。男孩身上背着袋子,负责装馒头。女人与一家一家寒暄,说话。待到袋子里装满馒头,他们就会找合适的人家歇脚。

说是歇脚,喝完一碗热水,女人就开始唱了。不知苏北哪里的方言,我每次都去听,只听懂她唱的《孟姜女哭长城》。大家屏气凝神,生怕漏听了一句。她唱得悲惨凄切,大家听得唏嘘感动。在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能听到这种戏,是莫大的享受。但在我听来,却是不太动听,远不如苏州的评弹和昆曲。她唱完就走,不再逗留,村里人照例会送她很远,挥手道别,约定明年过年再来。女人一再回头挥手,她也是一身破衣,但缝补得很是用心,精气神都撑着。她身后的男孩,圆圆的头脑,一双乌黑眸子,安静,懂规矩。

苏北乡下过年,各家总得做二三百个馒头,把它们放在外面吹干,要靠着这些馒头度过青黄不接时。现在苏北乡下没有人家过年做这么多的馒头了,做上几十个,也是应个景,孩子们都不爱吃,他们会驾驶摩托车或开汽车,上县城去吃“肯德基”。

我总记得那馒头的味道,放的时间越长,酸味越大。一个月过后,硬得赛过石块。所以我在苏北乡下,常想念苏州“黄天源”的馒头和黄松糕。

我十四岁离开父母亲一个人回了苏州,从此在苏州过了无数的年。苏州是鱼米之乡,又讲究吃喝。苏州人过年,好比是烈火烹油,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但总也留不下食物之外的记忆。

又是一年元宵节,待得团圆是今时。

一家团圆万家香

文/Anita

十月的仙公山,天高雾缈,层峦耸翠,每每登高望远,入秋的海风徐徐吹来,总能拂得云开见日,迎来大好天光,让外婆“只在此山中”的家豁然开朗。

从山脚下登山,走了快一个小时,妈妈在我耳畔递了一句: “再翻过一个山头,就能见到外婆了。”这句话让我加快了脚步,径自往山林曲径里蹦跳奔走着,数不清经过了多少回山水相逢,爸妈追上了我,我们一路谈天说笑,走着走着……蓦然间,如山水画般的绿水碧潭,映得山影也羞了,时间仿佛被遗忘在亘古的石阶上,纹丝不动。年复一年,我们来此朝圣,对此情此景的感怀,始终赞叹不已、百看不厌,不全为仙公山“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美誉绝景;而是这里有我们绵长的牵念,心系一辈子的家人。

外婆的家远在神仙住的地方,爸爸说:每年来此当回骚人墨客,好不风雅。而年少一知半解的我,最向往的是能看到渔村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十一长假到外婆家做客,便成全了我童年记忆里最精彩的一页。我爱老家的湛蓝大海,也喜欢外婆家的山明水秀,但对孩子而言,能具体说出的想念,在当时,还只能是好玩的地方和好吃馋嘴的菜。

外婆烧的菜,是我味觉开始的生命起点,深刻地移植在我的记忆里。柴烧深灶中,山村家的炊烟轻荡在慵懒的土房子里,让整屋子裹着满满的暖意。阿姨、舅舅加上我们家,祖孙三代十几口家族团聚的身影,在厨房里、灶台上、餐桌旁、院子里,不停地穿梭着,外婆的拿手好菜,随着阿姨“上菜了”的吆喝声,一道道端上了桌,土笋冻、荔枝肉、佛跳墙、五香鸡卷、鱼丸汤……最适宜闽菜的形容词,什么味美甘鲜、糯香爽口、浓郁鲜香的赞颂,此起彼落出现在一家团圆的餐桌上。外婆没念过什么书,却教养出舅舅这位当时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这是她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餐桌上冠冕堂皇的形容词外婆不懂,只问了一声:“好甲无?(好吃吗)”舅舅扒了一大口饭回她: “阿母,阿洗哩柱嘿尚好甲(妈妈,还是你煮的最好吃)。”外婆布满岁月刻痕的脸上,顿时堆满笑意,她满足又欣慰地说:“好甲陡爱给甲寡(好吃就要多吃一点)。”母亲总是用最简单的语汇,将深情藏在每道菜的思念里。对外婆而言,儿女们都回到了家,才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在我上了大学的那年十一,家族的亲戚们依旧约定在外婆家大团圆。家里又出了个大学生,对外婆来说,是件光荣的大事。于是院子里杀鸡宰猪、厨房中整鱼蒸蟹、菜园里忙采时蔬,水窖边清洗菇蕈……亲朋好友都忙了起来,这一餐是我的庆功宴。

村子里跟外婆熟识的老邻居都来了,登门道贺的招呼声,挤得山村好不热闹,院子里已摆好了三张老木桌,在舅舅向邻居四处张罗板凳桌椅的忙碌中,我悄悄溜进了厨房,望着外婆和妈妈的身影,她们正在杉木案板上豪气熟练地剁着排骨跟猪蹄,大灶上铁锅水腾沸的热气氤氲,三层的大蒸笼正呼呼呼地喘着粗气,等着迎接“佛跳墙”三小时的蒸汽浴。外婆看着我说:这一瓮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我不明就里,搔着头问外婆: “为什么?”外婆回答:古代秀才就是吃了这个,学问才会做得更好。于是,一段有关“佛跳墙”的历史典故,在宁静山村的热闹宴席中传述开来……外婆向大家说,在我高考前,她依照习俗,去村里的文昌帝君庙祭拜了:葱、竹笋、芹菜、蒜、包子、粽子、菜头、桂花、油,它们分别代表着聪明、顺利、勤奋、计算、包中、好彩头、贵发、加油等意,就是希望我能勤奋加油,一举包中,顺利考上大学。果真韩愈公保佑,皇天不负苦心人!

在大家举杯庆贺我考上大学的碰杯声中,村长从家里拿出了发糕和粽子,分享给大家,大呼恭喜高中高中(糕粽),村长太太手执绑了红丝带的菜头(白萝卜),直说我为村里带来了好彩头。山村人的热情,将一个人的幸运,一家人的喜悦,变成了一村子的祝福。那一晚,“佛跳墙”的浓郁鲜香让我领会了什么叫一家团圆万家香。

何其有幸,我是大自然哺育的孩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渔村的家塑就了我智者的风范,外婆的家成就了我的仁者之心,两个家、一份情,都让我如此魂牵梦萦。

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团圆夜

文/蒋名雁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透过电影镜头般的荧蓝色的车窗,一帧一帧的风景在眼前切换。荒瘠的田野,承受了一个四季的风雨变换,深沉而静默,将一年的光阴深深地埋进泥土;道路两旁的香樟叶子已枯黄,在凛冽的寒风里飒飒作响,又洋洋洒洒地落下,用力地完成生命最后的谢幕。车子逐渐接近目的地,村口那棵用来荡秋千的老杉树,又粗壮了一些;邻家的大黑狗,脾气变得温和了,静静地守着家门。我的内心溢满了欢喜,离家的孩子回来了,回来过年了啊。

奶奶早就在等了,看到我的时候嘴角、眼角都带上了笑意,边接过我手里的东西边和声说:“我家孙女长成大姑娘了啊,哎呀你穿这么少的衣服冷不冷啊……”我笑着摇摇头。刚放下东西,奶奶便拉起我的手,笑容神秘地说:“我给你准备了好东西,你快来看看。”打开柜子,我震惊了,柜子里全是我儿时爱吃的零食。奶奶像展示宝贝一样一样地拿给我看,“这个是蜜枣,小时候煮甜粥你就爱挑里面的蜜枣吃;这个是柿饼,以前每次买你总是抢着吃,这东西不能多吃,对胃不好……”我呆呆地看着奶奶如数家珍的样子,眼睛有点湿,心底像是照进了五月的阳光,温暖无比。我握紧奶奶干柴一般的手,皴裂的皮肤刺着我有些疼,我强忍着泪水,笑着说:“奶奶你真好……”

团圆夜按惯例吃饺子,以示辞旧迎新。所以下午一两点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包饺子,今年我也捋起衣袖,加入其中,准备“大干一场”。爷爷事先已把饺子馅准备妥当,白菜猪肉馅,就差包了。认真地看妈妈包完一个,我拿过一张巴掌大小的面皮,夹了适量的菜馅,将面皮对折,尝试着弄出皱褶。结果不是散开就是完全没有饺子形态,奶奶和妈妈看我一脸郁闷的样子只顾偷着笑,也不帮我。我没法子,硬着头皮研究起饺子的褶皱来。我扯一点面皮粘上,再扯一点……以此类推,一会包成了个齿距状的饺子。我把饺子捧在手里,一脸骄傲地说:“看我包的饺子!漂亮吧?”妈妈和奶奶笑得更大声了,还不忘应和“漂亮,漂亮!”一旁的哥哥一脸的轻蔑:“我包都比你的好看。”“切,你懂什么,这叫艺术!”我反驳道。“哈哈,这俩孩子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见面就吵。”伯伯笑着说道。“真是从小吵到大,越吵越亲啊”……

夜幕降临,团圆饭开始了。一家十口围坐一桌,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夹一个蘸些醋和辣椒,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挑剔的爷爷嫌弃奶奶擀的饺子皮太厚,奶奶听了爷爷半辈子的唠叨,早就习惯了,假装愠怒地说:“下次你来擀。”我和妈妈交换了个眼神,默契地笑了。伯伯开始回忆过去,说到我和哥哥,感慨地说:“记得有次做了两张板凳,本来你们一人一张刚刚好,谁知道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抢着要对方的,换了吧又惦记自己原来的,真是拿你们没办法。后来干脆就在板凳后面写上名字,看你兄妹俩还怎么抢。”“还有这事?”我怀疑地起身转到板凳后面,两张板凳上面果真歪歪扭扭地写着我和哥哥的名字。我失笑,原来从前的自己竟然这么幼稚,不觉脸红了一大半。再看已为人父的哥哥,一副不关我事的模样,只顾逗着他可爱的女儿来转移注意力。“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这俩孩子都长大了,我们也都老了啊。”伯伯叹了口气。“老了就能享清福了嘛,有什么不好。”我随口接道。这时牙牙学语的小侄女突然开口说了句:“不好,不好。”然后望着我天真无邪地笑起来,大家都被她滑稽的举动逗笑了。电视里联欢晚会的倒计时开始,一家人守着电视认真地看了起来。窗外爆竹声声,璀璨的烟火点亮了夜的寂寞。如果时间能停在这一刻,那该多好……

人是漂泊的船,生活总是不断给你打击,让你彷徨,让你搁浅。而总有这样一个地方,一想起它你就会觉得无比安心,是你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即使风雨兼程,车马劳顿,想到能回到那个地方,你也甘之如饴。这个地方,就是家。

此刻星辰灿烂,愿天涯共此时。

永远的年夜饭

文/郁建民

大年三十,全家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不仅是中国人过年中浓墨重彩的仪式,更是浓郁的精神情结,每个人对它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清晰的记忆。临近春节,儿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年关将至,内心的那份期待与兴奋与日俱增。虽然那时只有七八岁,但是在模糊的记忆里,穿新衣、贴对联、放炮仗、发压岁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那时过年穿一身蓝色或者是灰色的棉袄,已经是相当奢华了,对联是父亲亲手写的,“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大红的纸、浓黑的毛笔字是那样的醒目。当然,放炮仗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情。

而年夜饭是渗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一幅永不褪色的浓郁民俗画,团圆的天伦之乐,在除夕中总是那么坚执地占据人们的心房,不论是孩童还是老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巨贾,都会在年夜饭的团聚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快乐,都会被那种相互感染淋漓尽致的情绪和浓稠温馨的气氛包围淹没。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喜宴——这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年饭做好以后,先祭祖宗,再合家聚餐。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如果亲人没有回来,则留下座位,摆上筷子酒杯,寄托团圆之情。吃罢年饭,一家子围坐一起,聊着年景,在鞭炮声中,直待天明。这叫守岁。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饮屠苏酒颇有讲究: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其缘由“年少者得岁,故贺之;年老者失岁,故罚之。”守岁有留恋旧岁,寄希望新岁的双重含义,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了。

一家子不分老幼地围坐在圆桌旁,没有拘谨,有的是充满祥和的人间亲情;没有山珍海味,有的是醇香袭人的家酿和油光发亮的肥鸡肥鸭。举起筷子,似乎就拨开温馨的生活和甜蜜的日子的帷幕,端起酒杯,仿佛就淹没了一年中的艰辛与劳苦。大人们这时总是那么宽容和关爱,他们一边慈祥地注视着孩子们玩闹,一边拉家常。孩童们则将欢呼雀跃的心情表达在嘴巴上,又是大咽大嚼又是叽叽喳喳,直把大人们闹得朗声大笑起来,嘴里不停地关照:“多吃点!多吃点!”这一幕情景,是人性和亲情的大碰撞,大交融,它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漫过家舍,与充满祥瑞之气的天地相融相汇。

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发压岁钱了。压岁钱是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唯一拥有的属于自已的钱,虽然只有五毛、一块钱,但是这样崭新的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拥有。晚上九点半,已听不到爆竹的炸响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却久久不能逝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开始守岁,不能睡觉,每人拿本小人书或是张报纸看,直到大年初一的炮仗炸响……

我们应该记住年夜饭,因为年夜饭不仅是千家万户团圆祈福的盛典,而且也是传统节日优秀文化的象征。芳香四溢、多姿多彩的年夜饭折射着一种精神力量,营造着社会的欢乐与和谐。

期盼假日好团圆

文/谷悦武

望假日,盼假日,假日与儿女团聚日。人们遇节假日,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外出游玩,这也是人之常情。平时年轻人上班上学,两点一线,时间空间有限。一旦遇节假日,可以随团或自驾游,到名胜古迹参访游玩,放松心情。

人上了岁数,与年轻人过节假日有一些异样的心思,即此文开头的一句话。平时,儿孙工作学习紧张,不能经常看望老人,只好在电话上慰问一下;遇假日就不同了,老人可以与儿女欢聚了(当然,不少年轻人借假日之机去看望老人,这与老人心思相同)。即使出游,不去凑热闹,以免淹入人海中,心中扰攘,哪有赏景抒情之心境?而是一家人出游无名野山,有险崖绝壁,有涓涓溪水,有丛草树木,有鸟语花香,有清新空气,有静谧环境,可享,可赏,可感,可悟,舒爽身心,清神怡脑;一家人围坐一起,自由享受野餐美味,好自在也!即使不出游在家欢聚,天南海北,一起聊天,又说又乐;一起玩电脑,一起看电视,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笑在眉头,喜在心头,好乐呵也!假日,真好!

失落寸心

文/曲然

我家的屋背有一棵野梨树,笔笔直直的,且高,树梢尖儿能绊住天上的游云。树上结圆溜溜的黄皮泛麻点点的梨。但它十分苍老,已经没有能力为我们孩子们提供足够的解馋食了。不过每到中秋边,堂叔、堂姐和姐姐还是会满怀着希望带上我去梨树前转上一圈的,生怕万一漏掉了那不能多得的口福。

待我被姐姐拉着深一脚浅一脚,紧赶慢跑,连滚带爬赶到梨树跟前时,堂叔已经褪掉鞋子,三捋四爬窜上了树。我们则在树底下仰着脖子望住他。若是梨结得多的时候,堂叔会紧紧地抱住树干,眼睛一闭,用脚踩在树枝上使劲地闪,梨便会下雨般落下来。这时我们就赶紧伏在地上,用手抱住头,野鸡顾头不顾尾地,让梨纷纷砸在背上,作鼓响。心里喜滋滋的。可现在,树上并没有挂上什么梨。堂叔在树上恼羞成怒而又很不甘心地溜上溜下,象只野猫儿在每一片叶子底下仔细地寻。我们在树下把脖子都仰酸了,堂叔才抱住树干溜到地上,从各个兜里掏出十几个梨来,往我们面前一放,意思是说:“全在这里,瞧着分吧。”

一说分,大家的眼睛就一齐盯上了于中一个最大的。那棵老梨树大概是老糊涂了,统共才结了十几个梨,却还分了个砖厚瓦薄,其余的梨都只有鸭蛋般大小,唯独那一个却有猫头那么大。论功劳,那个梨应该分给堂叔,但我竟先嚷道:“我要这个大的!”并一把将它抢过来,往怀里一抱。由于我小,他们尽管不断翻白眼,但也无奈,只好把所有的小梨平分了。我终于获得了那个大梨,就一个。其实,论斤称两,我所得一个大梨远远不及他们所得的一半,既不光彩,又不实惠。我且不管,我有我的打算。

他们坐在水沟边各人吃各人的梨。我则揣着那个大梨站在一边,强忍着口水,不好意思看他们。待他们吃得差不多了,才惊讶地问我:“得了个最大的,还舍不得吃呀?”我低着头,用手在梨上仔细的摸,嗡声嗡气地说:“我要把它留给妈妈吃!”这时他们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起一桩什么大心事似的,一齐停住了嘴。堂叔还把吃剩的半边梨从嘴里拔出来,用巴掌擦一擦,放到了裤兜里,然后都起身默默地往回走。

万万没想到的是,下第一个山包时,戳刺狠狠地咬住了我的脚踝子,弄得我向前扑爬一跤。揣在怀里的梨甩了出去,顺山坡滚到了沟底。堂叔、堂姐和姐姐都下到沟底去帮我找,直到天不知不觉地黑下来了,各种不知名的秋虫陆陆续续遍山四野地叫起来了,还连梨的影子也没有找着,我们都哭了起来……

儿时的那件事一晃就过去二十多年了,但至今仍揣在我心里。那是我第一次生出的对母亲的一点孝心,但是却落空了。后来,为了读书,为了工作,我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这十多年,我不但未能好好地孝敬过母亲,反倒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倍受思念之苦。

岁月总是十分殷勤地为离人积累着思念。我家屋背的那棵老梨树早不知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砍掉了,前些年父亲在门前种了两株桃树,是五月桃。父亲在信上说,两年前桃树就挂桃了,而且个个大似猫头,一手抓不了两个,水蜜得很。自桃树挂桃,母亲便每年都挑最大的留着,盼我回家。第一年她老人家把挑出的桃用坛子装着,每天都揭开盖子看看。一直留到夏天过后,桃子终于烂了,我也没有回家。母亲抱着坛子暗自伤神。第二年,母亲把嘴馋的外甥看得紧紧的,不让他摘桃,让它们在树上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直到桃子在树上变软了,挂不住了,母亲才把它们摘下来,又挑最大的装在坛子里,用黄泥封住口,埋在很深的地下,然后一日一日地盼我回家。可是直到过年,我也没有能够回去,而且我也根本说不准何日是归期……

今年的中秋节又要到了,亦在他乡工作的大弟有幸在差途上顺便回了一趟家,给我来信说,母亲老了,身体远不如从前了。读着弟弟的信,我的心被泪水一遍一遍地浸湿。母亲啊,您的皱纹是在劬劳中增多,而您的头发却是在思念中变白!我下定决心中秋带上妻儿回去过个团圆节。恰在此时,我又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并寄来母亲为儿子做的新鞋。真是儿乃娘的肉,儿走千里母担忧。但是父亲在信中说,母亲的意思是叫我不要老想着个家,这几年家境好了,用不着我担心,况且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要一心一意做好工作。母亲不识字,父亲将他和母亲对我的要求写成一首《中秋示儿》附在信尾——

共月长空天海涯
遥相把酒面桂花
正好放眼江南美
岂能缠思故地遐
弱冠请缨怀报国
力竭从公免持家
嘱儿莫以家为念
谨将微忱献中华

捧读父亲的亲笔信,心中充满惆怅。多少个团圆节,母亲思盼我回去团圆,但又怕我耽误工作,反嘱咐我不要回去;多少个团圆节,我多么想回去团圆,但是却始终未能如愿。满月是无数离人的乡愁把它胀满撑圆的,当离人们把他们的乡愁都化作相思的泪默默地洒去后,满月于是缺了,就象离人的心又被咬了一口。每当这种时刻,我就会想起那个曾经失落的梨。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是,我的这点心却为何一再失落?!让我感到宽慰的是,在父母博大的胸怀里,我能够找回自己一切的失落,并且化为自己生命的力量!

团圆

文/朱亦红

当第一朵清香的腊梅盛开,它带着我来到刺骨的冬天;当第一片洁白的雪花飘落,它捎给我一片浓浓的年味;当第一声震耳的鞭炮声响起,它送给我一个热闹的除夕夜。

每年的除夕,我们全家和舅舅一家都会到外婆家一起辞旧迎新。

春节是团圆的。搓团圆喽。刚吃完午饭,外婆就早早地拿出已准备好的材料,喊上全家老老小小,一起围在圆桌旁搓团圆。小时候,我总会和外婆比搓团圆,比谁搓的最圆,现在依然还是一个保留的传统比赛节目,当然每次都是外婆搓得最圆最快。外婆搓的总是比我好,那团圆又光滑又圆呢。我的就不行,不光裂开了缝,而且还是椭圆形的。所以,外婆总是借着这个说我:“外孙女,不行啊,这么大了心就不能细点吗?瞧瞧,我都这把年纪了,都没你做的马虎。”而我却不知怎么反驳她,只好朝她做一个鬼脸,然后灰溜溜地逃走。

“吃年夜饭喽!”忙活了一整天总算是忙完了,今天的太阳也似乎特别着急,早早地下班了,估计是赶着回家过年呢。一大家子陆陆续续围坐过来,平时不太喝酒的外公今天也提出喝些酒助助兴,爸爸更是高兴,倒了满满一大碗。刚开始没多久,外婆又开始叮嘱我和弟弟了:“你们又长大了一岁,要好好学习啊,千万可别马虎了……来来来,这是压岁钱,开学买买学习用品啊”“等等,你们还没说祝酒词呢,不说可没有啊。”一听见没压岁钱,我们赶忙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祝外公外婆身体健康”“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越活越年轻”“万事如意”……“哈!哈!哈!”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外面“砰!砰!砰!”的爆竹声也来助兴,震耳欲聋声中传达的是对过去的告别,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春节是团圆的,是美好的。而我的春节,是热闹与美好,期望与祝福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