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缅怀散文

2023/01/09经典文章

缅怀散文(精选8篇)

缅怀王懋先生

文/董道传

清明节是缅怀作古之人的日子。今年的清明节,我蓦然忆起恩师王懋先生。

先生生于1926年,龙口人。17岁参加工作,从事书画教育。先在平度师范任教,离休后又于平度老年大学任教。85岁时走下讲坛,为平度的书画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寸草去”。其先后从教68年,桃李芬芳,是着名的书画教育家。平度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品行,他的业绩,数以万计的学生有口皆碑。

初识王老师,是在1960年,当时我考入平度师范,王老师在师范任教美术。第一印象是:留分头,戴眼镜,风度翩翩,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老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通古文,讲京语,善书画,谙音乐……真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老师当时给我班教美术。他的画技极为高超,记得他曾给艺体组的老师每人画一画像,挂于座位之旁,画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时学校有两位美术老师,根据工作需要,局里要调走一位,他硬是被教导处的丛主任留在了师范。

老师书法出众,善书多种字体。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是老师抄题考试。王老师分在我班监考。在黑板上抄题时,每场考试换一种字体,每种字体皆书写娴熟,秀丽可人,学生们无不为之折服,大开眼界。

老师擅长音乐。记得在1962年的新年师生联欢会上,王老师应邀到我班演出节目。他演奏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调子悠扬,动人心扉,倾倒四座。老师还时常为各班学生导演节目,他的导演水平非凡。记得他给我班导演的小喜剧《吹鼓手招亲》,由陶美芝、陈爱华、刘秉善等同学演出后,轰动全校,师生好评如潮。后又多次应邀到城中剧院演出,社会观众赞誉鹊起。

老师的美术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愿意接近他,美术也学的有趣,进步甚快。有不少学生经他培养,成为书画高手。如我班的泮惠九同学,毕业后成长为着名书画师。老师平易近人,喜欢与学生交往。我当时,因喜爱书画,时常与王老师交流,老师曾赠送我书法国画作品各一帧。书作为毛主席词《沁园春·雪》,舒同字体,丰肌劲骨,秀丽隽永;国画为《双燕剪柳》,柳丝依依,春燕翩翩,神韵飘逸。

我毕业后,分配到乡下教学,虽与老师仍有往来,但交往毕竟是少多了。1999年,我退体后,来教师新村定居,老师也居教师新村,交往又频繁起来。我和老师都参加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他任分会副会长,每次开会时,总是及时入会,会上每每发表建设性意见,对研究会的工作和会员们的进步多有裨益。

2012年以来,我筹备出版个人《书画散文集》,得到老师的真诚支持。其时,老师已患肺纤维化,他抱病为我谈指导意见,并挥毫题词,使我深受感动。翌年六月,书籍印出,我于当天晚上请示老师:“什么时候让老师过目?”他答复我:“马上送过来”。于是,我即刻带书过去。王老师坐在轮椅上,借着灯光,翻看着集子,脸上展现出惬意的微笑,并鼓励说:“很好,很好,要再接再厉……”

这一幕一幕,犹如发生在昨天,可是如今王老师已远去。老师虽去,恩泽长存。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们这些学生的记忆中。

九·三阅兵赋

文/陈晖

二0一五,纪念抗战;岁在乙未,七十周年。阅兵庆贺,诏告宇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

一曰缅怀:主席检阅,总理司礼。英模团队,抗战老兵,支前模范,英烈子女,咸来受阅,以彰其功,以慰英灵。

二曰武威:昔我雄师,卫国精英;今吾铁军,保家长城。薪火相传,军魂一宗。三军列阵,八部天龙。旌旗猎猎,英姿飒爽。铁甲滚滚,银鹰翱翔。红箭熠熠,闪电霹雳;东风浩荡,长空鹰击。披坚执锐,舰载歼轰。常核兼备,倚天长弓。更有巨浪,未露狰狞。无人预警,耳眼千里;空海天地,联合打击。利矛坚盾,固我长城。长缨在手,何惧苍龙?

三曰国宾:五十政要,辐辏云集;十七国军,列队献礼。哈柬韩俄,委老巴塞;塔瓦墨阿,斐埃古白。睦邻兄弟,战略伙伴,贺我胜利,助我国威,佑我华夏,威加寰内。

四曰和平:裁员卅万,军强兵精。兵不在多,贵在胜赢。虎贲之师,紫电青霜;熊罴之旅,莫邪干将。厉兵秣马,强我国防。扩张称霸,非我主张;和平共处,人类梦想。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珍爱和平,中华梦扬。

古村缅怀

文/吴孔文

每一座古村,都是一部编年史。

初冬时节,我到古村去,天空高旷,林木萧疏,老人们坐在墙根下负喧闲话。见有生人来,几条老狗站起来朝我吠声,然后就伏在主人的脚边,做乖巧、依存状。

古村,会让人想起地理上的一处坐标,经纬交织的某一点,烟火炙热,人声鼎沸,车喧马叫。中原北去的村子,有门楼,像村民递出的名片;江南的村口多植树,徽州宏村的村头就有三棵古树,村中人说,那是风水上的“牛角”。那些村中的老房子,中门紧闭,侧门虚掩,一进数重的偏厦间,有汉朝的犁、宋朝的磨、明朝的纺车、清朝的瓷。堂屋案头之上,几本泛黄残卷罗列数代兴衰,清风徐来、书页不起;一杯琥珀色的茶水,袅袅升着香气。院中的柿子树,是举办家宴的地方。小主人清早起来路过柿树,穿过堂屋去学堂,手中握着一枚热乎乎的鸡蛋。身后,站着目送他跨出大门的母亲。

古村藏古寺,梵音清唱,空谷回响,香客缓行在山道上,一个比一个虔诚;古村有古津渡,松风吹水,落日丹枫,野渡无人舟自横;古村有古祠堂,牌位峥嵘,高香微烟,荷锄归来的人们路过那里,会放慢脚步。我在古村的一个“农家乐”吃饭,店主人端出卤猪头、炒鸡蛋、野山笋、牛肝菌给我下酒,饭后奉上一杯山茶,并给我讲村子的人文掌故。这些掌故,是村子营养的一部分。

中年以后,我的心渐渐沉静,喜欢从一座村庄走向另一座村庄。春天孵出的小鸡,到了秋天已是成年。那些留守在村中的老头老太,没有高深的见识,没有担当天下的雄心,平淡安闲地过着碎日子。下雨天,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狐道仙,插科打诨,正是“雨窗话鬼灯先暗,酒事论仇剑忽鸣”,一声鸡鸣后,云开雾散,清气上扬,阳光如金,满地翻滚。

有资料说,中国的自然村庄,每天以一百个左右的速度消亡。前些年,我曾制定一个计划,一生中要去拜访一百座城市、一千座古村、一万名乡贤。而今统计,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次夜里醒来,想到这个计划,我都会辗转反侧,轻声长叹。

傍晚之时,我喜欢站在村道上,看夕阳炊烟中的老村子,听院落间发出的声响,闻柴禾米饭的香味,看布衣陈履的老者缓慢地向屋舍深处走去……这一切的一切,是对逝去岁月的最好缅怀。

缅怀慈母

文/李丁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伤感、令人缅怀、令人追思的节日。今年的清明尤其又令年届半百的我感到格外的悲痛与凄怆,因为离马年的春节仅十来个钟头时,我的母亲不幸因病于大荔老家仙逝。

母亲王锦合,1928年10月4日生于朝邑县伯士乡高城村。母亲自幼习读诗书,学做女工。母亲的少女时代相当长的时间是在药王山麓的耀州度过的。她在那里的街道上经常看到留着短发头,穿着灰军装,缠着裹腿,蹬着布鞋的女八路。1946年嫁到了同县的紫阳村李家。解放初,因有文化又积极上进,母亲曾担任紫阳乡妇联主任,为筹措解放大军的军鞋等妇女工作而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奔走于全乡各村的家家户户。后因双方家庭成分原因,她又辞职回村务农。在“极左”思潮横行的时期,她几十年承受压力和打击而又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尽着一个农家妇女的本分。虽然出身不好,但她仍然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公社化时,她一直在大灶做饭,义务为孤寡缺劳人员缝衣送饭。她还经常为村民代写书信,为全村各队红白喜事做席而不求回报。

改革开放后,父亲复职后在西安市回民中学执教,母亲随迁西安,住在学校家属院。她同回族同胞融洽相处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北门里莲湖区教工楼后,母亲长期义务清扫楼梯,主动搞好邻里关系,把温暖洒满我们单元楼层的各个角落。“李嫂是好人!”这是全院子人对她的一致评价。

移居西安后,母亲一直想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她热心接待来西安办事看病的乡亲,我家几乎成为大多数村民来西安必去的歇脚之地。每次回村后,她总要抽时间看望她的老姐妹、老伙伴们。在病重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全村老人的身体状况。

母亲一辈子总是为他人着想。她含辛茹苦把哥哥、姐姐和我教养成人,并帮我们成家立业,还无微不至地关怀孙辈和重孙们的生活成长。我三十多岁时遭遇婚变,是母亲把当时还不到半岁的孙女接过来养大,并看着她从中学跨进大学的大门。

按故乡的习俗,今年清明,我要将母亲生前穿过的衣物都带回老家在坟头烧掉。夜深人静,独居斗室看着沙发上已整理好的母亲的衣物,我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端午, 我缅怀的诗行

文/浦景东

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就成了一个生日。江水哇地一声哭了,石破天惊,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你的双眼,哭出了你的声音!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水中的叹息,人们没有找到你的身躯;可有人见你在深夜,借着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颠抱头痛哭。

你成了江水的一部分,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一种文化不断繁衍。你的脚步生成不屈的信念,那些浪漫而忧愤的诗句,如花般绽放,只需一瓣就能将你忆起!朦胧间,我仿佛看到了你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着爱国的诗篇。人们斟起一杯黄酒,洒入江中,哦,原来今天是端午!

历史有发展也有回望,汨罗江畔那个英魂,不正凝望着我们今天的富强吗?千百年的抗争与梦想,有多少忠烈的热血流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就是所有爱国者的追求吗?一个不朽的灵魂,永远感召着中国,一种精神在浩荡的空宇间传唱!

昨晚我不是在做梦,是因为端午节的到来,那个傲骨英风的诗人也翩然走来,“离骚”向“天问”,大地吟“九歌”。伟大的屈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我捡起片片激越的灵感,为永生的英魂,把缕缕艾香写入缅怀的诗行。

古村缅怀

文/吴孔文

每一座古村,都是一部编年史。

初冬时节,我到古村去,天空高旷,林木萧疏,老人们坐在墙根下负喧闲话。见有生人来,几条老狗站起来朝我吠声,然后就伏在主人的脚边,做乖巧、依存状。

古村,会让人想起地理上的一处坐标,经纬交织的某一点,烟火炙热,人声鼎沸,车喧马叫。中原北去的村子,有门楼,像村民递出的名片;江南的村口多植树,徽州宏村的村头就有三棵古树,村中人说,那是风水上的“牛角”。那些村中的老房子,中门紧闭,侧门虚掩,一进数重的偏厦间,有汉朝的犁、宋朝的磨、明朝的纺车、清朝的瓷。堂屋案头之上,几本泛黄残卷罗列数代兴衰,清风徐来、书页不起;一杯琥珀色的茶水,袅袅升着香气。院中的柿子树,是举办家宴的地方。小主人清早起来路过柿树,穿过堂屋去学堂,手中握着一枚热乎乎的鸡蛋。身后,站着目送他跨出大门的母亲。

古村藏古寺,梵音清唱,空谷回响,香客缓行在山道上,一个比一个虔诚;古村有古津渡,松风吹水,落日丹枫,野渡无人舟自横;古村有古祠堂,牌位峥嵘,高香微烟,荷锄归来的人们路过那里,会放慢脚步。我在古村的一个“农家乐”吃饭,店主人端出卤猪头、炒鸡蛋、野山笋、牛肝菌给我下酒,饭后奉上一杯山茶,并给我讲村子的人文掌故。这些掌故,是村子营养的一部分。

中年以后,我的心渐渐沉静,喜欢从一座村庄走向另一座村庄。春天孵出的小鸡,到了秋天已是成年。那些留守在村中的老头老太,没有高深的见识,没有担当天下的雄心,平淡安闲地过着碎日子。下雨天,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狐道仙,插科打诨,正是“雨窗话鬼灯先暗,酒事论仇剑忽鸣”,一声鸡鸣后,云开雾散,清气上扬,阳光如金,满地翻滚。

有资料说,中国的自然村庄,每天以一百个左右的速度消亡。前些年,我曾制定一个计划,一生中要去拜访一百座城市、一千座古村、一万名乡贤。而今统计,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次夜里醒来,想到这个计划,我都会辗转反侧,轻声长叹。

傍晚之时,我喜欢站在村道上,看夕阳炊烟中的老村子,听院落间发出的声响,闻柴禾米饭的香味,看布衣陈履的老者缓慢地向屋舍深处走去……这一切的一切,是对逝去岁月的最好缅怀。

读书,追忆、缅怀

文/小草

无意中打开书橱,那本《古今台头营》好像有意蹦进我的眼帘。齐齐也好奇的问我这本书是描写什么的?我告诉她,这是一本地方日志性质的书籍,这个地方就是姥姥的老家,也是你太姥姥和太姥爷出生的地方。齐齐又问我这个、那个。我被问得不知所措后,就打开了。哈哈!里面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细看。今天我就读这本书了!里面还有好多方言和谚语呢,这是帮助齐齐学习语文的好素材。

这本书是2011年春天,我回老家探亲得到的,是二舅孙子送给我的,他告诉我说是当地政府送给家里的,因为里面有我大舅的英雄事迹。原来大舅被收入地方日志的名人录里面呢。

大舅本名王科,参军后因为工作需要改名王兴华,他是八路军情报总站站长,牺牲于1948年。作为后人,我感谢台头营乡政府为大舅留下了这个墓志铭。更感谢作者郭永春和周丙生先生。

当年得到这本书我没怎么细看,如今闲暇之余细细品读,真的是感慨万千。里面记录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天马山、麻姑营、长城、洋河水库、山海关、北戴河、秦皇岛等熟悉的名字再一次勾起我对故乡的怀恋。

也让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小时候的姥姥家。那里山水秀丽,但是交通不便。每每跟妈妈回姥姥家,都要走很多崎岖蜿蜒的山路,趟过好几条水流不深的小河。还骑过小毛驴。把我的小屁股咯得生疼。读书,追忆、缅怀……(心情散文)

如今二舅和二妗子,姨和姨夫、新民表哥和狗壮表哥,以及三舅母都已过世了,老一辈只有一个智商不算太高的三舅了。因为他是幼年得病致残,因此他的后代里,四个孩子都是蹦精蹦灵的。大女儿在秦皇岛市当干部,二女儿生活也不错,两个儿子生活都不错,最幸福的还真是俺这个三舅呢。他从柳江煤矿退休,享受劳保,每个月有不菲的退休金。前几年有个外孙女还考上了我们沈阳农大,本一。算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人生啊,精明强人倒是早早去了,而享受到真正幸福的却是那些人们眼中的“弱者”。

父亲在世曾说过:“战争年代啊,死去的都是打头阵的英雄,活下来的基本是命大的,以及后勤部门的马夫做饭的等人员,享受到幸福的也是这些人”如今姥姥家的亲人们都在天堂里聚会了。我祝福他们!

谁的青春,为谁驻留?

文/宫佃芈

我们的青春,都曾在懵懂的时候为一个人驻留过。听爸爸叙述他的青春:"错过-感动-挽留-缅怀".

错过

青春就是一个奋斗争取的过程,有些事,有些人,一旦离开,就回不去。那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气节,一个为爱执着的女孩,她读初中,17岁;那年她情窦初开,爱上一个油漆的男孩,他19岁;很穷,借住在亲戚家,他有很远大的抱负,她在她邻居家认识他,并爱上了他。

每天放学她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跟随着他,并在他油漆的地方静静的看书,男孩觉得很奇怪,无论他在哪里,都能看见这个女孩,不过;男孩觉得应该是碰巧,所以他每天都会和她打招呼,这样子维持了四个月,之后;女孩就消失在男孩的视线。

感动

青春只有一次,曾经以为你是我的全部,以为失去你的瞬间就会窒息。有一天,亲戚告诉男孩,她喜欢他,她为了他,哭了一个星期,原来她以为他知道她喜欢他,却只是打招呼而什么也不表示,就是回拒她,那天,他知道了每天为他洗衣服的是她,顿时;他醒悟了,他被她的痴情打动了,至此;他爱上她,但是他还是想先立业再去找她,毕竟他才19岁。

挽留

谁的青春,不曾错过?不曾年少轻狂?但是青春却是不等人。那年他25岁,他变得很富有,有了成家的念头,他去找她,透过熟人知道她结婚了,他说祝她幸福,希望她过得比自己更好……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伊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闻,有些事,强求不来。

缅怀

谁的青春,曾为谁驻留。那年他28岁;他结婚了,生活渐渐富裕了,51岁;青春的痕迹,岁月的冲洗都显露在男人的脸上,他开始缅怀,那逝去的青春,因为青春有她,他说:"再来一次,我会和她携手终身".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遇见她,只是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

青春,是无邪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青春是宝贵的,因为宝贵,所以缅怀,当年老时,回首青春,仍记得……

谁的青春,为谁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