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图书散文

2023/01/09经典文章

图书散文(精选10篇)

图书馆里的读书时光

文/雨山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环境是图书馆,宽敞明亮,书架林立,况且还有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或埋头沉思,或静静默读,或笔尖沙沙抄写。那真是一种诗意的意境。大约是在学校读书时就对图书馆产生了一种神圣的情愫,以至于到陌生城市参加了工作,首先打听属于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在哪里,空闲时光全都在那里度过。

最常去的是报纸或杂志期刊阅览室,读诗,读散文和小说,在小本子上抄抄写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倦了,欣赏画刊或摄影,体会色彩世界的美和妙。大概是因为爱好诗歌的缘故,想象力“丰富”,我常常坐在临街的窗前,透过大玻璃俯视车水马龙的城市和路上动或不动的一切事物,想它们的来路和去向,想它们的过去和现在。阅览室里静谧,只偶尔有翻动书页沙沙的响声,很适合思绪的飘飞。甚至无数次,我幻想在这里邂逅一位长发纯真的女孩,类似雨巷那般悠长的情境,却没有那般丁香似的惆怅。

我有一位朋友在文化宫图书室工作,认识他时图书室已经取消,旧书旧杂志旧报纸正在处理,走进三楼那个略显古朴的大厅,旧书报特有的霉味扑鼻而来,我对这种味道偏爱至极,顿觉心旷神怡,陶醉了一般。空落的大厅里褪色掉漆的书架还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上午的阳光从南窗直射进来,在光柱里能看见它们满身的尘土,荡起,又落下。我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愿多说什么,生怕影响了这个图书室灰色的情绪。我安静地坐下,随手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仿佛身边有一个沉默的老人,都无需说什么、做什么。兴许,他已经无法感觉到周围事物的存在了。

博尔赫斯被称为“图书馆作家”,父亲的图书室是他童年的乐园。为了糊口,他还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工作,他的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天塔图书馆》都在这卑微的图书馆员任上完成的。后来博尔赫斯当上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18年,他说:“如果有天堂,感觉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不敢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知识的丰碑,也不敢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内涵。图书馆是一座建筑,在城市里很普通,从外面看跟别的什么建筑差别不大,但是一走进去,面对那么多的书和读书人,人心就能被深深地震撼,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与在家中安逸的环境里一个人读书感觉大不相同。有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说得多好啊。

快乐的一天

文/熊立婷

星期六,我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于是,我把罗子娟一叫,就和她一起去图书馆看书。

我们上了一辆公交车,我和罗子娟在车上说说笑笑高兴极了!终于到了图书馆。

我和罗子娟下了车往图书馆里走,“哇!图书馆里的书真多!”罗子娟说到。我们各自拿了几本书就开始看了起来,我把《笑话大王》、《一个忠诚的小狗》、《调皮蛋日记》都看完了。我看了一下手表,我们早上12点来的,现在已经下午7点了,妈妈说6点回去,哎呀,超时了。我赶快把罗子娟一叫,买了《非常妈妈》、《父与子》、《木偶奇遇记》、《十万个为什么》就拉着罗子娟往回走,刚好,我妈妈刚把车开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上车,我和罗子娟刚一上去就把书抱着看了起来,到家了我们边上楼边看书,我们各回到自己的家。我抱着书坐在沙发上看,床上看,到要睡觉时才放下。睡觉时我心里美美的,因为明天我们约了更多的朋友去看书。

逛县城书摊

文/王瑞林

县城不大,倒显得繁华,商业气息浓厚,文化氛围更佳,大大小小的书摊可不少。有租一间门面的,有推三轮车经营的,有因地制宜摆在闹市口的,有夜幕降临后摆在马路两边的。规模有大有小,书目各有特色,让你讨价还价,付款取书,满意而归,态度之热忱,服务之周到,由不得你不暗暗叫好。

书摊前以男性居多,女性也不少,但青年人最多。灯光下的书摊更是热闹异常,似乎有多少书籍,就有多少购书者。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尚有如此多的芸芸众生渴求知识,充实自我,实在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和书摊老板交谈,方知图书市场潜力巨大。都道如今生意难做,但书摊老板们却信心十足,不曾感觉到消费市场乏力,导致图书市场的冲击。

乡里忙八月,城里忙腊月,这是生意人的口头禅。而图书市场几乎全年无淡季,人们愈是清闲,书摊老板愈是繁忙,即便是正月初一开市,也会顾客盈门。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早已超过了对物质的享受。

摊主们大多深知经营之道,当你目不转睛某一册书时,他便会适时地向你大力推荐此书的种种好处;当你婉言谢绝时,他又会推荐类似的书目,眨眼功夫,你面前会码一摞你感兴趣的图书,说得你心花怒放,连连称道。至此,你不但紧握手中的书,更不会吝惜口袋里的钞票。

每逛一次书摊,就会有一次物质上的收获,精神上的满足,你若偏爱某一作家的作品,只要有耐心,准能在不同的书摊上买到,回家后细细研读,反复品味,乃至忘我的境界,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是任何物欲所不能代替的。

不知不觉中,我又萌生了曾经有过的念头,闲静时,何不上县城逛逛书摊呢?

我对父亲有个结

文/胡高兰

是的,我对父亲有个结!

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组织图书角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和同学交换阅读。同学们都很积极,希望自己的图书最受欢迎。到了最后一天,班上只有几个人没有上交,其中就有我。我只得告诉老师,父母这几天没空买,下次再交。

第一次图书角活动,我一直在惴惴不安中度过,至今记忆犹新。看着老师搂过来的一摞图书,心里砰砰直跳,身体坐得笔直,头却低得差点儿埋进了书桌。听到老师表扬按时交书的同学时,我真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我钻进去!本以为我没上交图书,这次阅读交换没我的份儿,但当老师把书发到我桌上的时候,我的心跳仿佛漏掉半拍,翻书极其小心,却五味杂陈,根本不知道书上写的啥,那是我上过的最漫长的一节课。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同学竟交了不只一本!

“爸,其他同学都交了,只有我没交!”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发泄我的不满。“不是不参加这活动了吗?”母亲提醒我。“可是大家都参加,我怎么好意思说不交!”我辩驳道。

父亲在一旁沉默地抽烟,一如既往,根本看不出什么表情,过了半晌,吐出一句:“告诉老师,这个周末去买,下周交!”父亲似乎很不情愿,但我还是乐得一蹦三尺高,再三嘱咐父亲一定要买本彩色的,彩色的更漂亮,同学们更爱看。

我以为会得偿所愿。但书刚一翻开,激动瞬间就破灭了,虽然是彩色的,但这哪是我心目中的图书啊,明明是阅读练习,母亲让我将就用。“全是题,谁喜欢看啊?”我很不满,脸拉得比马脸还长,正嘟哝着,手中的新书被父亲一把夺了去,“唰唰”地就撕成了碎片,最终被直接扔进了灶膛。母亲吓坏了,愣在旁边,待我反应过来,父亲已摔门而出。

我虽不满意,但也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只能难过地将碎片一张一张地从灶里掏出来,抖掉上面的黑灰,用手擦了又擦。我想把它们重新拼接好,却发现怎么都拼不完整,只能任凭泪水“哒哒”地滴落在纸上……

后来,母亲去亲戚家帮我借了一本黑白的《水浒传》连环画,我才在老师那里交了差。从此,我知道了,父亲不爱我,这件事也一直烙进了我的心!

读大学后,每次打电话回家,通常是母亲接,如果父亲接了,一般不会超过三句话,他就会主动把电话拿给母亲,叫我有什么事和母亲说。不管是后来找工作还是恋爱结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都不太关心我,对我一直很冷漠,直到上次我放暑假回家。

母亲拿出父亲的旧衬衫对我说:“该给你爸买一件新的了,你看!”果然,领口都磨烂得不成样子了。我说:“爸的衣服不都是你买吗?”母亲叹了口气道:“你没看出来吗?这件是你读高中时给你爸买的,他在重要场合才穿,烂了都舍不得扔!”我胸口一紧,这才回想起父亲出门一直穿的这件衬衫竟是我买的,也是唯一的一件父亲节礼物。我早已习惯了他的“冷淡”,一直以为父亲不太喜欢我买的东西,没想到父亲竟穿了这么久,认真一算,从高二夏天到这个暑假,足足二十年!

“爸爸不是一直不喜欢——吗?”我诧异道,硬是把“我”字漏掉。母亲很惊奇地看着我:“不喜欢还穿这么多年?”“我说的是我,小时候,把书撕掉丢灶膛里的不是他?”我鼓足勇气一口吐出压在心里多年的“石头”,胸口竟然舒坦了些。“唉!你呀!”母亲又叹了口气,“你小时候脾气还不是很倔,硬是要买彩色的,彩色的不便宜,你爸为了更有用,才给你买的阅读练习!那时候乡下进城早上就一趟车,你爸早上5点钟就出门,早饭都没吃!”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好似打翻了五味瓶,难过自责内疚一齐涌来……

我对父亲的结打开了。不,这个更深更重不善表达的结,缔结在血肉相连里,什么都不用说出来。就像此刻,温暖的情结覆盖着我,我什么都不想说,也不用说。

文案高手

文/上上签

很多年前我还在广告文案这行混的时候,我实习的单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培训的时候,前辈鼓励我们说:“每次想到人家在敲破脑袋为一罐两块钱的酸奶想广告词,而我们却在为上百万的房子想文案……”

不得不承认,真正的文案高手在民间。景区卖阳伞,招牌印着奥巴马的头像,文字写着:“山顶阳光强烈,半天晒成总统。”网络图书商城,广告谆谆教诲:“常读书天下第一,不读书变成天一,50万种图书全场5折。”这样机变巧思的文案,我就写不出。

想当年,有个朋友卖钢笔,找我写广告词,我用给豪宅写文案的气魄创作:“写就巅峰,舍我其谁。”后来人家产品册的封面弃用我的作品,换成了:“送礼体面过人。”我家亲戚开服装店,我给他挥笔写就“得体,潇洒,型男衣柜”,结果亲戚自己改成:“型男一套,一百块不到。”

我们闭门造车,只能写出“甘甜动人、触动你的味蕾”这样不知所云的句子,而水果摊上只要一句“甜过初恋”就可秒杀全世界。更有“买了我的瓜、忘了那个他”“甜得像,杨钰莹;红得像,林志玲”“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蟠桃会特供”……好文案敢情都被卖水果的写完了。

花气袭人书正香

文/肖曙光

总希望有这样的一间图书馆:它不是在城市钢筋混凝土构建的高楼大厦里,也不是深居偏避的小巷内,而是建在公园里、森林边、湖水畔……几间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别致建筑,就像古人散落在山间、溪水边的茅屋,清静、雅致,远离了城市的喧哗和浮躁,多了一分恬淡和安逸。闲暇的时光里,走进这样的图书馆,伴着鸟语花香,听着潺潺流水,和着阵阵春风,在大自然和谐温馨的怀抱里,和书本来一次亲密的对话,给自己一次彻底的放松和舒适的休憩。

五一假期,在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广州海珠湖游玩时,惊喜地发现一间名为“阅香阁”的图书馆,竟然就建在了海珠湖畔。这间图书馆是海珠区精心打造的自助式图书馆,旅客可以在这里任意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掩映在翠竹丛中的图书馆,宛如处子一般娴静安详。虽然只有几十平方米,然而馆内古色古香的装饰,让图书馆古朴中溢出高贵,淡雅中透着宁静。几排书架上,摆放着人文历史、旅游风情、儿童读本等近2000册图书,临窗的地方摆着几张书桌。推窗而望,远处是直插云霄的广州塔,近处就是偌大的海珠湖。此时的海珠湖,湖面波光粼粼,涛声阵阵;湖风轻轻吹拂,如丝如缕;湖岸芦苇丛丛,婆娑有声;湖边鲜花绽放,香飘四溢。此情此景,寻觅一本自己喜欢的或言情、或幽默、或清新的书,细细研读,便有了一分“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和“把酒话桑麻”的舒适自然。端坐图书馆里,怡然自乐地看书观景,恰似人在画中游,书香溢满胸,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

图书馆还独具匠心地引进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功夫茶和古琴音乐。在静心读书之余,可以“聆妙曲,品佳茗”,于不疾不徐中,一边聆听《渔樵问答》《玉树临风》《平沙落雁》等岭南古琴名曲,一边轻酌功夫茶,领略古人“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素琴挥雅操,清茗滤凡尘”的雅兴,实在是妙不可言。

那一日,和家人在尽情游玩了海珠湖后,坐在图书馆里,美美地读了一下午的书,那分恬静和惬意,早已将一身的疲惫抛到九霄云外了。

海珠湖畔百花盛开,馥郁芳香,沁人心脾。图书馆里书香萦怀,品茶听曲乐在其中。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在游人如织的地方能寻到这样一间图书馆,除了喜不自禁,就是在书香中将心里的烦恼和羁绊忘却,沉醉其中,独享一分心灵安宁的乐趣。这样的图书馆,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

背后的辛劳

文/倪慧妤

每一次走进图书馆,捧起手中的一本好书,坐在洒满阳光的一隅,安安静静读上一会儿,对我来说就是十分幸福的事。很多次徜徉于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图书柜,我都忽略了在这靓丽背后留下辛勤汗水的管理员阿姨,直到有一次……

那天,我跟随校园志愿者的指导老师和几个同学一同来到图书馆帮忙。图书馆内洋溢着让人心神放松的书香油墨气息,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但是细看,仍然有一些还没有整理完的书本堆放在一边,看来,图书管理员还没有忙完呢。我们作为志愿者,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个“重活”。我和另一个同学被领到了楼上一间较为空旷的阅览室,管理员交代我们用印章来刻完所有的书本。我们套上洁白的工作手套,努力刻完了三大桌子的书籍,原先说得容易,现在手都酸了,毕竟还是花费了一些力气的,最后还搞得双手沾满红印泥,脏兮兮的。完成后,我们又下楼继续帮忙,说实话他们干的这活儿还真不好弄。

真不知道图书管理员每天是怎么去完成那么多任务的,不仅要照顾图书,还要将校图书馆打扮得好看。也许我们在课间玩耍的时候,她们仍然在书架旁边忙碌着。

儿童节与书籍相伴

文/刘飞霄

小时候的儿童节,总是伴着喜悦与盼望,印象最深的就是书展。

那时没有网络购书,也没有平板电脑,书展就承载了购书之乐。书展的举办地在保定市是不一样的,莲池、商业大厦、新华书店都曾承办过书展,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莲池书展。莲池的美景伴着阵阵书香,真是沁人心脾。书展上的漫画和动画书籍成为了我们的最爱,依稀记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双双看着图书的眼睛,《蓝精灵》《森林大帝》《洋葱头历险记》《黑猫警长》,当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恨不得立刻将它抱回家。书展相对简陋,以书店为单位,每个书店在长长的木板上堆满了图书,与现在琳琅满目的展台无法相比,但是那份快乐今天想起来都兴奋不已。

网络化的今天,淡化了书籍的阅读,但是书展与“六一”在我的脑海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欢乐。

许少游——图书的味道

文/浩江碧海

上午,以前的同事叫我一块吃饭。饭后,我陪同他看了二街几个显耀的方位,他是工作,在我权当散步。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公司要推广旅游线路,准备在大楼外面的广告荧幕上投放广告。

他这次过来,一是顺道看看你,二是咨询相关的费用。

我心里笑道:这倒真是公私皆顾啊。

我们前后询问了几家,回来时,路过一处地下图书店。我见书起意,买不买看情形,就想着进去转转。

入口处打出“ 本店所有图书论斤出售!” 的广告语。呵呵!又不是猪肉狗肉,论斤来卖。知识也能称斤论两,这倒是有趣的紧!“ 我们进去看看 ”,我建议。不待他回答,我抢在前头,径直就往地下室闯。同事看来很久没来了,图着新鲜,也跟着下来了。

这家图书店,我之前经常出入,生意很不景气。从来是购书者少,读者也不多。大人很少看,高中初中的学生进来购置辅导资料,反倒是那些刚上小学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板上,读的兴致盎然。每次从他们身边抬脚过去,我都怀着一种温暖的感动,心里又莫名升起一片明确的忧虑:现在课业这么烦重!再过些时日,书店里还能否看到他们小小的身影?我希冀他们能多读一些额,早点明白过来,以后甚至一生都能自觉的动用阅读这个武器,抗争中国体制化的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像如我这样的书迷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顾客是随便逛逛,不看也不卖,偶尔驻足拿起一两本,翻翻就放回原处。称他们为顾客,我都认为是一句玩笑话!唉!思想贫弱的榆林人,更多的是把这当作一种浮光掠影的旅游,一次毫无目的的观光!

他们有一点点阅读的欲望吗?我被他们搞成了珍惜的大熊猫。

我和同事在图书店里,停留了半小时多,他穿了一遍,我绕着S 型,我中间折了几个来回。

“你不买一本?” 我拿起一本《我们为什么去旅游》,拿眼问他。没时间,也没心绪看,买回去也放着了!这样的回答相当大众化。我不在多说。如果说看书靠自觉,买书要靠自发。

不然,那就是你就是枪顶着也是无用!

我挑选了五六本,五本小说,一本杂文集。我将书交付到售书员手上,她也不看,径直往电子称上一放。一看显示屏,直接报出价格:五十六。

咦!这么贵!我又将书全书拿过来,在里面翻挑了一边,很快做出了裁断。再见了大江健三郎!再见了骆驼祥子!再见了某个牛逼的外国作家,唉!我每回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最后,经过短暂的天人交恶,我果决的留下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还有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两本也不错啊!

“你在称称看!”我在边上说。

售书员又过了一遍称,很快又报出价目:“三十。” 她缺少热忱。

这一点,此刻,正与我的同事同。

“还不便宜呀!” 我连连乍舌,“比街上的书摊都卖的贵,”我争辩道,“他们卖一本十块。”

“我们这是正版啊!” 售书员不温不火,理由听着很坚硬,在现实里却很软弱。

“我又不图样子,” 我狡黠道:“我只看壤口。”

说完,我自己笑了。

我嘴上是这么说的,手里却做一套。我已经看好这两本书了,怎么能不要呢?

我爽利的付钱,拿书,走人。

从地下室的台阶上出来,同事接过我手里的宝贝,想看看是什么方面的图书。那久违的动作,瞧着笨拙,觉着迟钝,一点不自如。就像一个大男人接过婴孩一般,手脚很不利落。那里有他本人长的帅气,看着漂亮!

两者形成一种幽默的巨大反差!

“我不知到多久么有碰图书了!” 他感慨道。

“我闻闻,” 说着,他拿起左手那本就往鼻子下面凑, 好像真的能从上面嗅出特别的味道出来。

“我看这本书什么味道?” 同事补充道。

“这能有什么味道?”我没好气的说。除了残留的一些油墨味。

“味道?”我心道,不禁笑出声来。“这书哪有什么味道!”

我脱口给同事讲解了里面暗藏的道道: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是很浅显的哲学道理。就像妻子只有相对丈夫而言,女人味相对于男子气概来说的。书也是一样。一本书在读者没读之前,没有沾附上读者的体味指纹,图书和读者没有交互感染,就没有造就一个自足的气场,形成一种闭合而又开放的微气候。怎么能说有书味呢?又那里泡逸出来的书味?

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我毫无客气的笑道。

唉!我就凑鼻随便闻闻,就被你调侃了!同事有点愠怒道。

不待了,走了!我在那笑,知道他在耍笑。

二街新楼下巷口二人分开。我回到住处,回想我和同事刚才的精彩对话。

我心里很高兴,我感觉我的学识,这些时日,又深厚了一些。我感觉此种有真味,欲辨却记言。我乘着脑热,激情没有散去,赶紧坐在床上,对着键盘一顿敲打,转眼屏幕上蹦达出三行诗句:

在我打开你前

你只是女人

哪里来的女人味?

每一篇散文,都可以酿成一首诗句。上午才出去一会儿功夫:饭饱,消食,购书,感悟,做了不少事情。至于这首短诗,顺手捏来,倒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之喜!

图书馆里的一条鱼

文/刘妙言

说到校外活动,我几乎想不起来什么。因为我任何时间,无非是待在家里或者学校,或者在去两者之一的路上。除此之外,我唯一能记得很清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在我上小学低年级时,学校放了假,父母又没时间照看我,因为市图书馆与我妈妈所在的单位距离较近,所以妈妈就让我到那儿去看书。起初,我到图书馆只是上蹿下跳,在楼梯与电梯之间徘徊。之后,出于好奇,想去阅览室看看,管理员阿姨说我只能去一楼的儿童阅览室。我只记得到儿童阅览室后最吸引我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画和一些漫画刊物。随后,我写了一篇小作文,寄到了一家作文杂志社,杂志社虽未完全刊登,但把我文中一句话当例句刊在其中一版最显眼的位置:“走在图书馆里,来回穿梭在书丛中的人们就像一条条鱼。图书馆是海洋,大家畅游在静静的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这算是我一个在图书馆的体会吧。

之后几年,去图书馆的次数就少了。即使去了,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直到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我真的有了时间,而这时的我,已经不再满足于看那些连环画了。在读完青少年阅览室中所有我感兴趣的书之后,我去了综合阅览室。那一天,我看了《简·爱》,虽说这本书在我三四年级时就在班里流行,当时,我大概看了一遍,只是为了装出“博览群书”的样子。而在图书馆的那天,我真的是被简·爱与男主人公那曲折的爱情故事打动,并落下了眼泪。那天,我午饭都没有吃,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简·爱》。第二天,当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进阅览室时,图书管理员却将我拦在了外面!因为我不满18岁,不能进成人阅览室。我这才想起来第一天是带着大檐帽,穿着妈妈的裙子去的,而当天我穿的是校服。于是,我以后就天天成人打扮去阅览室,连妈妈都不明白以前不肯穿裙子的我如今怎么天天穿她的裙子。这个打扮还是有效的,只有一两次没逃过管理员的“法眼”。这大概就是书的魅力——可以使人改变着装!

上中学前的那个8月,我刚迷上《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图书馆的书不全,有第一本没第二本的,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其中三本。9月初开学要军训了,没时间了!怎么办?我办了外借图书卡,将外借库当时仅有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借回来。自知开学后时间不多,所以我军训时坐车看,午休看,总之没事儿了就捧起书来。有一天晚上,我正看张居正如何使得五大才子都成为手下败将时,灯熄了,我就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大家都醒了,我还在那里酣睡,可当天晚上我还是坚持看书。军训感言我写成了三四千字的短篇小说,尤其写我们连里的三个副连长,像徐阶、高拱与张居正一样,能够轻松把权。而且我写的这篇小说的笔调颇有当年明月的味儿。我想,这应该是我第一篇受书影响写出来的作文,与那些硬生生的读后感不一样!

读书有学问,但我认为先要“不求甚解”地勇敢在书海中遨游,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到你的生活,使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