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孩童散文

2022/12/31经典文章

孩童散文(精选7篇)

塘西河情思

文/凌泽泉

穿越滨湖,塘西河依然不紧不慢地向东流淌,似乎不清楚喧嚣的新城就矗立在自己的身旁。

塘西河并不起眼,就像它的名字,浑身沾满了土气。河水也不急,慢吞吞地流着,细数光阴的脚步。暮秋时节,走在塘西河岸,脚下枯萎的草地松软得赛过地毯。高挑的白杨、虬曲的乌桕以及低矮的红枫与黄杨,让人真实地领略到“层林尽染”的美妙。置身其间,与植物亲近,吮吸着清新的空气,身心也为之愉悦。悠闲的垂钓者,坐于塘西河边,任轻风拂面,静观浮子沉浮,职场的顺与逆,人生的得与失都已随那河水东流去。

席地而坐,身边是花草与树木,鸟雀们在枝头飞来飞去。静听去,无名的小虫在欢快地叫着,葱翠的鸟鸣在耳畔回旋。这里,没有汽笛的尖叫,没有喧哗的人语,有的仅是丹桂的余香和秋叶的斑斓。

公园是沿塘西河的流向而建的,河水流向哪,风景便延伸到哪。闭上眼,恍如进入原生态的乡野。两岸的植被不讲究整齐划一,随地势高低不同,这里一丛新竹,那方一片枫树,另一处又是一方草地……间或还点缀着一块块天然的巨石,就连河滩上也飘荡着诗意的芦苇。

河水轻缓地流,如若不是那座拦水坝形成的小落差,你定不会发觉水在流淌。仅有几十米至百来米宽的河面,水波不兴,波澜不惊,水鸟在芦苇荡里跳跃,它们掠过水面的姿势,有一种优雅的自在。

有孩子在林间采摘野花,虽是晚秋,但那种粉绿的小蝶随处可见,待其停留在枝头,轻步凑上去,小手作钳状,轻盈的蝶儿却常在柔指即将抵达后翼的瞬间疾速地飞走,空留下孩童们追逐的身影。

最易采挖到的是小根蒜。一丛丛生长于林间,孩童们只消用一根篾片当铲去挖,不大一会,一丛小根蒜便被连根挖起,瘦弱的青秆上结满小小的白蒜头,散发出一股别样的清香。

住在都市里的人们,平日是连泥土也难有机会亲近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上去是那么的近,心与心之间却竖着一堵高墙。孩童呢,玩泥巴找不着泥,只得用橡皮泥替代;玩陀螺没有木头去做,只得去超市里买金属陀螺。早年乡下孩童们就地取材做玩具的历史已经发霉,取而代之的是玩具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山寨版。不仅如此,城里的孩童自小就难听到几声翠绿的鸟鸣,闻不到一缕馥郁的稻花香,更无法接触到朴实的泥土。

塘西河公园,于滚滚红尘中独辟一方别样的天地,将原生态的大自然还于世人,让红尘中劳累的身心在这里寻到了一方优雅的疗养处,也让孩子们走样的童年在这里得到充实与修正。

滚滚红尘中,拥这方天地,是人之大幸。

年的脚步

文/刘国华

传说“年”在古代汉民族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人驱逐兽的三件法宝: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是一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爷爷,他牵引着春夏秋冬四位身着花袄红肚兜,红头绳小抓鬏孩童款款向我们走来。那是我们旧时的年画。春姑娘撷来春风化雨桃红柳绿,夏宝宝捧得苍翠欲滴繁花似锦,秋丫丫的小推车里遍野金黄硕果稻香,人参娃娃冬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当礼花映红了人们欢颜,当缤纷的璎珞撒满人间,就让我们为昨日喝彩,为今天加油,为明天祝福!2016丙申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芬芳的祝福写满我们心间。

喜欢那响彻云霄的“二踢脚”,喜欢那照亮回家人火红高挂的大红灯笼,喜欢那喜气洋洋大红春联贴门上,喜欢那红火富丽的剪纸窗花妙趣生,喜欢那花红柳绿的年画凑热闹,喜欢那咿咿呀呀粉墨登场的大戏台上连连唱,喜欢那高跷旱船大秧歌,锣鼓喧天庆丰年。喜欢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香喷喷的糖醋大鲤鱼,热乎乎的白菜肉馅大饺子……我们围坐在一起畅饮宴席,谈论那春种秋藏。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品过腊八粥的浓香,小年腊月二十三吃麻糖送灶神,人们的“忙年”开始了,清扫屋尘,贴窗花、买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备年货。在外再忙也别忘了,村口那翘首等待你回家过年团聚白发苍苍的娘亲啊!其实一家人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从大年三十午时之后开始的,讲究中午要吃红枣饭的。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要接财神,一送一接之间,体现了民众生活情趣的变化。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了。

春节展示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吸引着我像个孩童一样期盼年的到来———

迈进2016年大门

踏上新春的征程

过去的一年

无论成功失意

无论欢乐悲愁

都已随风而去

在新的一年里

让我们一同沐浴着阳光

走进明媚的春风里

文/马浩

树木之中,我偏爱柳。

喜欢某种事物,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说这柳树,何时何地,与其初相遇,怎么喜欢上的,我实在没有什么印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不会在诗文里,那是后来的事了,纸上的柳色,烟色朦胧,如梦。

有时,记忆似乎亦如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雾里看花。隐藏岁月深处的孩童,爬在家门前的老柳树上,环抱粗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沟沟壑壑的,黢黑,枝干五股八叉,盘结遒劲,一如枯墨写意。柳枝亦非柔弱的垂丝,而是翘起头来,向上生长,那时,在北方的乡村,好像少有垂柳的身影。

柳似乎比别的树木对季节的变化更敏感一点,春意隐含在寒风中的时候,柳便已觉察到了春意,开始泛青吐芽,嫩绿的柳枝在树上摇动着手臂,似在招呼着孩童。孩童们顾不了“下树剌油”,纷纷爬上树,折柳拧柳笛。

多年之后,读到刘亮程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一个孩童爬到树上,在树上吃住,任谁喊都不下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一阵风吹过来,小孩子不见了,留下一只父母亲送饭的空篮子,半吊在树上,随风晃荡着。读此,总觉得那树就是一株老柳,而树上的孩童感觉好像就是我,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不留神,就长大成人了,可记忆却定格在那时那刻,在岁月的风尘中青涩着。

儿时的乡村,似乎随处可遇柳树,家前院后,池塘路边,河畔堰头,春日,用柳笛吹出心底欢快,柳笛无腔,吹的是趣,悠悠的柳笛声中,水牛在河滩悠然地啃草,小孩子便成了牧童。此时,可以坐在牛背上,亦可以跟随牛的左右,看着牛伸出大舌头卷草,河水在缓缓地流淌着,倒映着披头散发的柳影。

夏日,用细柔的柳枝编成柳帽,顶在头上,俏皮活泼,平添几分童趣。编柳帽,好像是无师自通,不知因何,我始终觉得,编柳帽是跟电影学的,或是受电影的启发,战斗片里,解放军都会戴一顶树枝编制的帽子,埋伏在草丛中,小孩子看着有趣,见事学事,至于因何用柳枝做材料,那就有些说不清了,估计一来是柳树多,再者是柳枝柔软。

柳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般的树木,没有根是栽不活的,柳树却能落地生根,随便找来一根鲜柳枝条,把它剁成节,一拃多长,砸在田边地头,不用问,它自会生根发芽。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有心插柳柳成荫。有时,用柳枝插一圈篱笆,不经意间,就长成了大树,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怀疑那宅边的柳树,或是他当年插的篱笆。新鲜光滑的柳木棍,栽到土地里,不久便会吐芽冒枝,撑起一方浓荫。有时,柳树成材了,砍伐下来,为了不让树木干掉,就会把木材丢到水塘里,树干就会在水中发芽,暑日,在池塘里戏水,骑在长满绿枝条的树干上,以木为舟,似乎可以缘木求鱼了。

初夏,柳树吐絮,纷纷扬扬,随风在地上打着滚,滚成一卷卷的白絮,捧在手上,漫无目的地抛向空中,乐此不疲。柳絮飘飞时,或让大人觉得心烦,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莫名的欢愉,那种轻柔、素洁、空蒙、梦幻,无疑是孩童心情的写照,柳絮如雪,似乎比雪花更飘逸,更洒脱,更有生机,更随心所欲。晋人谢安,在一个纷扬的雪天,吟出一联:“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笑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是懂雪的,更懂柳絮。

后来,走出家乡,来到江南,见到轻扬的垂柳,有几分陌生,又有几分欣喜,柳的家族中,又多了一名成员。莫名地联想到家乡有种名曰簸箕柳的柳,学名杞柳,乡人用以编制簸箕,故称簸箕柳,儿时,曾在簸箕柳林中玩捉迷藏。

植柳可以邀蝉。蝉,天生喜欢柳,家乡人把未蜕变的蝉虫唤作截柳龟,用小麦嚼成黏胶,用以黏知了,是少年时的一项玩乐。这种乐趣,可以说是柳赠与的。

读书时,纸上的柳,更是摇曳生姿,在这里就不去说了。

文/肖奕彤

家,是一处避风的港湾,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是一个简单却令人安心的字眼。母亲柔软的双手、父亲挺立的脊背为我们搭建起许多孩童都渴望的“家”。

家有家规,我家的规矩很简单:凡事尽力而为,做事公正果断,遇上挫折坚强勇敢面对,每时每刻快乐微笑。小时候,就算我摔了跤、破了皮,也会立马爬起来,拍拍灰尘,当作不在意。他人都会讶异:如此小的孩童,做事怎会如此干练、果断,不丝毫拖泥带水。这都是坚持下来的成果啊!在成长的过程中,爸妈教给了我做人的责任,锻炼了我的耐性、坚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很感谢这些条条框框,因为有了它们,才造就了优秀的我。

家的一条边是爸爸,一条边是妈妈,另一条边是我,三条边凑成了一个永不变形的三角形。平日里的我粗心大意,大大咧咧,是妈妈用她长了茧子的双手带着我学会细腻、学会温柔。我好胜心很强,不甘服输,是爸爸告诉我要学会拿得起也放得下……家,是三个人,更是三颗心,紧紧依偎的心,它是一束阳光、一朵鲜花,美丽而又圣洁。家,是一个个体,永不分离。而这亿万个个体组成的世界,是最美好的。我爱你,我的家。

风从哪里来

文/古高风

风吹过,田野里稻苗随风起伏,一浪接一浪,山谷里传来阵阵笑声,孩童清脆的咯咯笑声,如风铃,如清泉击石。大水牛躺在水潭里,嘴里一遍一遍嚼着刚吃的草,嘴角冒着黄泡沫,双眼微闭。偶尔飞来一只小虫,停在牛角上,停在牛背上。大黄狗也安静地趴在一旁,舌头淌下涎水,呼吸却不急促。山谷里安静得很,草地旁的小河不急不慢地向前流。仔细听,还能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声音。不远处,花蝴蝶翩翩起舞,孩童追在后面,扑过来跑过去。跌进花堆里,沾了一鼻子的花粉,引来蜜蜂围着嗡嗡转。

大一点的少年躺在一棵大树下,双手交叉叠在脑后,透过树丛的星点空隙看天空。白白的云,蓝蓝的天,暖暖的阳光,真像邻居家大哥哥那本童话故事书里的图画啊。听,风的声音。树叶哗啦啦地响,树丛也微微晃动。呼呼,风穿过了山谷,爬上山头啦。哗哗,山头上的树群全都微微往另一边倒,一晃又回到了原点。

风从哪里来的呢?少年眯起了双眼。大水牛打了个喷嚏,喷出一只小飞虫,哼了两声通鼻子,仿佛在说风从水里来,这水窝多凉快啊!大黄狗收起舌头,头趴在前爪上,摇摇头,仿佛在说风从地里来,趴在这就爽快得不得了啦!孩童听下追逐的脚步,小脸涨红了,摆摆手说风是蝴蝶带来的,瞧它们多漂亮啊!花蝴蝶在空中扑闪着翅膀,不不,风是花儿带来的,看它们多香哪!花儿随风摇摆,不不,风是蜜蜂带来的,有它们我们才有花香呢!蜜蜂嗡嗡叫着,我是跟着风来的,我也不知道风从哪里来。

哥哥,哥哥,那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孩童跑过去摇着少年的手。

风啊,是从山那边来的。少年抽出一只手,摸着孩童的头。

山那边有什么呢?孩童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

山那边啊,有一座城堡。里面住着一个公主,很漂亮的公主。有姐姐漂亮吗?当然啦。比姐姐还漂亮呢。后来公主遇到了一个王子,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真的吗?恩。少年应了一声,便沉默不语。他想起了那个童话故事,想起了那本有好看插图的书。少年的思绪漂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孩童见哥哥不作声,便跑去追蝴蝶去了。

风还在舞,穿过草地,越过树丛,掠过稻田,来到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有所破旧的老房子,房子前红旗随风飘扬,传来阵阵读书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萤火闪闪亮

文/陈青延

湖乡!夏夜,繁星满天,

蟋蟀鸣叫,蛙声不断,萤火虫来往转悠,像簇簇礼花,闪闪发亮,沉醉了乡野孩童,浪漫了乡村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是在湖乡的蝉鸣声声和萤火点点中度过的。那时候,我天真无邪,童心无忌。每天白天的暑气还没有退去,我吃过晚饭,把碗筷一搁,就叫父母亲搬上竹铺子,到门前的马路上歇凉,追捉萤火虫。凉床下的路面还有些炙热烤人,我便一边拿着脸盆,从沟里盛上水倒在路面上降温,一边等着萤火虫的出现。

天边月亮开始慢慢地升上中天,星星开始眨巴眨巴着眼睛。偶尔,天空上有流星划过。这时,广阔的稻田上开始有萤火虫飞来飞去。我拿着一个空火柴盒子,静静地等着田野里的萤火虫飞到马路上空来。

村里的伢子妹子在马路上谈情说爱,散步遛达,我和村里其他的孩子们全然不懂。为了追逐到马路上空飞行的萤火虫,我们常常吊了他们的尾线,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电灯泡。

有一次,正值七夕情人节的夜晚,我为了追捉一只萤火虫,竟然追到了我家菜园里的丝瓜架下,遇上一对正在热恋的伢子妹纸,躲在丝瓜架下,看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

那时,我很好奇,以为躲在丝瓜下好玩,于是也跟着蹭在下面,不知做什么好。幸好,飞来一只萤火虫,把我吸引走了。要不然,到了第二天我会被人笑破肚皮。

我们孩童时代,对世界充满着新奇感,晚上在外面捉了萤火虫,用空火柴盒子装回家去,再把萤火虫放蚊帐里,当着灯用。有的时候,把萤火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瓶和塑料袋里,上厕所或走黑路时,用来照明。

虽然我们孩童时代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幼稚可笑,但我们那时的童心一片纯真,毫无杂念,就像簇簇萤火闪闪亮……

腊月

文/张国贞

童年时的腊月,令人记忆深刻,它像一坛陈年老酒,掀开坛盖,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人应接不暇,品上一口,回味无穷。

一进腊月,年味渐浓,山村里开始热闹起来。业余屠夫们在村子里建起几个屠宰用的炉灶和炉台,各家各户开始排队屠宰自家的年猪。孩童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看屠夫们娴熟的屠宰技艺,盼望着年的到来。村子里家家户户着手做年糕,蒸馒头,做豆腐,煮肉,炸果子,做米酒、烧酒,大街小巷飘荡着浓浓的香气。

腊月是农闲时节,村民们却并不闲着,他们多半做副业,并将做的副业产品带到集市上出售。男的大多有编织筐子、挑筐、背篓、“气煞猫”(盛肉的大筐子,有盖子,猫能看到,却吃不到)的技艺,他们到山上割来荆条,然后在水池里泡柔软后开始编织人们需要的产品。

妇女们大多会纺线织布,家家户户有纺车,母亲向女儿传授纺织技术。有条件的家庭在盖房子时就盖了地下室,地下室不冷,较潮,适合纺线。为了不寂寞,姑娘们多聚在一起纺线,边聊边纺,一手摇纺车,一手从棉絮里抽线,进行着纺线竞赛。纺线时用力均匀,两手协调配合,线才能抽得又快又好。每一架纺车就是一架乐器,纺线时纺车发出的声音高低起伏、节奏欢快,她们在共同弹奏着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当姑娘们纺的线穗子够织一块布的时候,母亲便把线穗子经过多道制作工艺和过程,最后在织布机上制成布料。

孩童们无忧无虑忙着玩耍,有时跑到村外的小河上去滑冰,还砸开冰盖摸小鱼,弄湿鞋子,被焦急的父亲找到后,边教育边带回家去;斜对门的老奶奶常踮着小脚站到房顶上扯着嗓子呼喊不按时回家吃饭的孙子,声音高亢,还带些悠扬,呼声在山村里回荡,不一会,便会听到孩子的悠长的应答声,老奶奶这才作罢,嘟囔几句便下了房。天气暖和时,孩童们常带上铁筛子到村边的晒谷场上扣麻雀。伙伴们在筛子底下放一些谷物,用细棍支住筛子边缘,用长长的细绳拴在细棍上,细绳子要拉到隐蔽处,要用柴草伪装,否则会引起麻雀怀疑。待到麻雀钻到筛子底下争抢觅食时,伙伴迅速拉动绳子,急躁的麻雀在筛子底下叫个不停,后悔不已,伙伴们则欢呼不止,忙上前去收拾战果。

腊月是一年中忙碌时期,孩童们天真无邪的忙着玩耍,度过美好的童年;村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做着各自工作,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为家庭创造收入,为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奋斗着,他们勤劳的优秀品质使我记忆犹新,为我以后的工作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