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古镇文章

2022/12/22经典文章

古镇文章(精选20篇)

古镇打更人

文/庞秋波

(一)

第一次听到打更,是刚调到濯水工作不久的一个夜晚。一度时期,沉浸于古镇的繁华和工作的忙碌,既欣喜,又忐忑,总睡不好觉。一天晚上,正对着天花板发呆,突然,一声清脆的打更声穿越古镇的上空,传入我的耳鼓——有人打更?我有些诧异,好奇心驱使我迅速起身,走到阳台,循声而望——只见一个模糊的身影,伴随着一声锣响,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急促而又绵长地穿过小巷。曾经在古装戏里看到的打更画面,此刻竟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夜太黑,看不清打更人的模样,只看到一团黑影由近及远,连同打更的声音,逐渐消失在茫茫夜空。打开手机:23时25分。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在古代,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几乎全靠打更人。那时候的夜晚,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在濯水的夜晚,打更人,为我报时。每晚近一点的打更声,是我必睡的“闹铃”。更声一响,安然入梦。这样久远而古朴的生活,更加符合古镇的生活,穿越千年,依然有一些人,一些文化,在等着你,陪着我。

(二)

一年的时光,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偷偷溜走。直到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认识了打更人。

电视台要深入挖掘濯水文化,对打更人做一个专访。我们找到李师傅时,他正端着一碗饭,坐在后河戏广场边的石板凳上,和一大群邻居闲聊着什么。听说有人找他,慌忙站了起来。我说明来意,一旁的一个邻居调侃到:“莽汉儿,安逸,要上电视了哟,快去打扮哈,把长衫子穿起。”

李师傅站起身,红着脸端起碗,带我们回家。到家后,换完装,一个更夫装束的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黑色小二帽,深蓝色长衫子,一盏灯笼,一面锣,一个竹筒。最抢眼的,还有脚上那一双很特别的圆扣布鞋,那是很多年前的老年人穿过的款式,如今几乎看不到了。

刚走出来,街上立刻围满了人。大家都开起了李师傅的玩笑:“哟嗬,莽汉儿从清代穿越过来了”“莽汉儿,你那双布鞋硬是拽哟”“莽汉儿,喊起喊起——一更已到,起来屙尿”……是啊,大家听到的,只是每晚定时的打更声,却没几个人见到他这身装扮时的模样,善意的调侃,是好奇,也是关切。

被叫着莽汉儿的李师傅低下头,有些腼腆和害羞,浑身不自在,急忙催促我们:“快,快,快点,在……在哪里做采访嘛。”

我们走到戏楼外面的小巷,开始了对他的采访。才准备就绪,身旁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李师傅本来就紧张,一看这架势,更是一句话都说不清楚了。我能感觉到,他的拘束不安,源自于老实人的本分——“不想出名”。古镇人,淳朴、敦厚,无论做什么事儿,都不吹嘘,不炫耀,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李师傅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

(三)

说起李师傅,左邻右舍,争先恐后,细说他的故事。

李师傅叫李科东,50岁左右,小个头,没什么文化,不擅言辞。由于为人太过老实、本份,得了一个“莽汉儿”的外号。莽汉儿家离后河戏楼不远,是濯水居委聘请的一位临时工。工资不高,负责一年365个夜晚的打更任务。从2012年开始打更至今,差不多快5年了。

最初的打更,是不为当地人所接受的。大家习惯了古镇的静,好好的瞌睡,被莽汉儿的打更声给搅和了,为此,左邻右舍多有埋怨。为了不多打扰大家休息,莽汉儿自制了一个竹筒,竹筒的声响没有锣声刺耳,一更敲锣,二更三更敲竹筒。直到后来发生的几件事,让大家改变了对莽汉儿的看法,也使打更成为了一种习惯并被认同。

2014年冬天的一个凌晨,胡家的商铺内冒出滚滚浓烟,莽汉儿来不及叫醒主人,破门而入,把火扑灭,主人才知晓。冉家的火厢没关差点酿成大祸,古镇一位老奶奶炕腊肉险些失火,都幸亏莽汉儿打更时的及时发现和帮忙,才减少了大家的损失。

现如今,邻居们都为莽汉儿点赞:“莽汉为人好得很,是副热心肠,哪家有事,都会主动去帮忙,不图回报”“你看嘛,那堆建材,换着是以前,哪敢随便堆放在外面?自从莽汉儿打更后,我们镇上就没发生过偷盗。”玩狮子灯的高手邬九师傅,边说边不停地竖起大拇指……

在大家热络的闲聊中,采访也结束了。微冷的天,李师傅用长袖子揩了揩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急匆匆站起来,顾不上扯一下坐皱了的长衫子,带上家伙什儿,慌乱地走了。走出好远后,突然回过头,对记者喊:“今晚11点,我在戏楼这里等你们哈。”原来,记者要对李师傅打更的场景拍摄一段现场视频。

(四)

夜深了,古镇的街道,灯火阑珊,宁静致远。李师傅的钟声在夜间11点准时敲响:“敲打一更,大家小心。关好门窗,安全放心”“防火防盗,小心火烛”……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涌上心头,有感动,有期盼,更多的却是温暖。

每晚11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3点,每两个小时的一次打更,便是李师傅的巡夜工作。每一次,我都忽略了第三更的提醒,不是忽略,而是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李师傅,却用自己的脚步,重复着不变的路线,丈量着相同的里程。从后河戏楼出发,来到代表濯水人诚实守信的“天理良心”碑,穿过深远悠长的青石小巷,去往幽静的天下第一风雨廊桥,走到土家图腾的白虎广场,经过红色文化的红军渡码头,再大街直上,回到戏楼……独特的圆扣布鞋脚印,烙在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

暑往秋来,李师傅用他的坚守与执着,不厌其烦地提醒着人们“一更防火,二更防贼”。正因为这一份恪尽职守,古镇的居民享受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时光。

有道是:

一天一地一昼夜,一筒一锣一盏灯;

一诚一信一本色,一步一印一人生。

闪亮的贝壳

文/郭万梅

葛沽乃我的家乡。她是毗连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枢纽之地,蜿蜒流淌的海河水像母亲丰盈甘醇的乳汁滋养濡润着这片热土,使这片古老的水土愈发显得美丽而时尚。

明清时代的葛沽小镇素有“小江南”的美誉。小镇毗邻渤海,与蓬莱隔海相望,站在海边,仿佛感觉到有仙气自东南方的蓬莱氤氲而来。

葛沽的格局因海使然。她依海而建依河为生,海河水广裕丰盈,如一条柔软光鲜的缎带缠绕着古镇。商家们为使来往船只靠岸卸货,故把海河水分三流引至镇内,再加之古镇漕运、商业发达,商家与信众捐赠的庙宇就达18座,形成“水流三带”“九桥十八庙”的奇特景观。

晨曦微露,清亮的河面上渔歌萦绕,只听打鱼人唱道:“朗朗天空静静涯,红日如梭返回家。东面白云翩翩渡,西面一抹泛彩霞……”

太阳西下,夜渐渐沉了。辛苦劳作的渔民收网而归,他们将打捞来丰盈的鱼虾分类理好,赶早贩卖到镇里的集市上。

街面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祈福的香客,赶集的乡人,亦有观光赏玩的闲人雅士。那些卖茶汤的、卖果仁的、卖糖葫芦的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吆喝着拖着长长尾音的叫卖声,穿行于街心巷耳,引得调皮的顽童们追逐嬉闹。

而这里引得世人追逐的,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便是独特而丰厚的人文历史了。作为非遗项目的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激越着人们的心跳;妈祖佑护着这一方水土,千年古镇葛沽就像一枚闪亮耀眼的贝壳,镶嵌于美丽的渤海之滨,默默地诉说着她的前世与今生。

当时光追溯至25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里面生物物种繁多,鱼类资源颇丰,珍珠贝壳清晰可见,沧海桑田,泥沙沉积,海水慢慢隐去才形成今天的陆地。

听老人讲,以前葛沽邓岑子村西500处,有条长约千米、宽百米,距地面三米高的贝壳堤。如今,葛沽邓岑子贝壳堤旧址上,已竖立起一块偌大的警示牌和一块元宝状的石碑,上写“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字样。

我曾陪同友人前往寻访。曲曲弯弯的乡间小路上,大小不一的贝壳随处散落于地表,一处断层中,清晰可见洁白的贝壳挤挤挨挨、密密匝匝地排列其中,仿佛重重叠叠的刻字竹简,只看上一眼就会让人心存敬畏。失去,才懂得珍惜。好在是,那些美丽传说和历史文化遗存尚在,历久弥新。

古镇,关于贝壳堤曾流传这样一个美丽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时,她还是妙龄少女。那年,王母娘娘蟠桃会宴请他们师徒二人参加,正行至渤海上空,何仙姑被一束斑斓五彩的华光吸引,遂驾云前去观瞧,原是一些玲珑巧稚的贝壳,静静躺于海滩之上。仙姑爱不释手,忙将贝壳捡至篮中。吕洞宾此时正与恰巧相逢的南极仙翁闲谈甚欢,一走神不见了仙姑,忙寻找,远远望见仙姑提篮捡拾贝壳,不禁怒从心生,上前预夺提篮,仙姑哪舍篮中贝壳,忙朝西跑去,吕洞宾边追边拉扯提篮,贝壳顺仙姑跑的方向洒落一地,遂形成一道连绵起伏的贝壳堤,煞是美丽壮观。

八仙过海的典故可是来自蓬莱仙岛的,为啥葛沽贝壳堤传说会有八仙过海的人物呢?我理不清头绪,忙搜网,跳出这样的词条:渤海乃中国内海,也是西太平洋一部分,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环抱……哦,终于有了答案,不难想象,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大海与蓬莱岛乃是连体婴儿。

显而易见,葛沽乃退海之地,那一片闪亮璀璨的贝壳堤便是古海岸线最强有力的见证。

晚清建立的津东书院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殿堂,旧址于葛沽天后宫院内,光绪三年正式开学典礼,那日参加典礼者不仅有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大人、葛沽巡检署巡检吕伟基等人,还有诸多文人墨客,诸如大书法家王维珍、周馥、苏善恒等人。津东书院兴办历时二十一载,直至废除科举考试才停办。虽只有短短21年,却为本地区培养了大量的顶尖级人才,用现代说法相当于“智库”,奠定了古镇及周边地区雄厚广博的文化根基。

沿古至今,从古镇走出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著名教育家葛沽名士徐兆光、田本娜,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方,著名作家闵人、邢野……他们就像古海岸那一枚枚珍奇的贝壳,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装点着葛沽古镇的文化天空。

正因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北物流贸易中心的地位,人员来往频繁密集,葛沽文化载体逐渐呈多元、包容、开放的模式,葛沽宝辇花会亦应运而生。

宝辇花会从明朝肇始,历经600余年,清乾隆间呈登峰造极之势。宝辇花会,仿佛一朵婉丽清雅的千古奇葩芳香四溢、流传至今。

这里的宝辇,是为了恭迎妈祖娘娘塑像而抬的一种轿子,每驾辇重千金,高4米,辇身雕刻着牡丹朝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各式图案,辇顶挂满华丽的宫灯花穗,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辇需前后两个把持,共8人抬。抬辇的民间艺人听从把持指挥,把持根据情形发出口令,使得每驾辇走起来步调一致,亦步亦趋如碧波荡漾、平湖泛舟。艺人不仅抬着重千金的宝辇,还做着小步微颤、龙蛇行走、跑“8”字等表演动作,大气端庄,精彩绝伦。

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葛沽,见到宝辇甚为欢悦,脱口赞道:金顶金龛若金山,金灯金穗挂金边。金身金装金披挂,金华金彩众金簪。

八驾辇中供奉着八位娘娘,不仅有妈祖娘娘、云霄、琼宵、碧霄三霄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还有治病救人的眼光娘娘、痘疹娘娘以及成全好事的送子娘娘。

从供奉的八位娘娘不难看出,葛沽民俗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一览无余,宝辇花会寄托着广大百姓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向善、向美和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

谁曾想,传承数百年的宝辇花会,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葛沽百姓望眼欲穿,无不期盼……

1986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中断20余载的葛沽宝辇会在南大街重又拉开了序幕。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葛沽上下各尽所能,亦如贝壳,闪烁着自己的光亮。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小镇的柳枝,染红了岸边的桃花儿,唤醒了田间的梨花儿,也鼓动着葛沽人的心思。人们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门心思想恢复大宝辇,想恢复高跷、旱船、竹马、杠箱那些老会,地方政府顺应民意也极尽所能相帮。就这样,在有识之士的热心支持下,率先恢复了第一驾宝辇。随后,八驾宝辇两驾亭,如雨后春笋在人们欢呼雀跃声中,众星捧月般恢复了原貌。

这一天,天后圣母乘坐宝辇惠施雨露,与民同乐,共享盛世太平。而旱船、龙灯、竹马、高跷那些耍乐会则是围绕宝辇进行盛装表演,辇中有会,会中有辇,整条南大街顿时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

早在2012年,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就将葛沽古镇确定为历史文化古城,谋划再现古时风貌。2014年,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申遗成功,被收录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沽古镇,依然被绵延清澈、波光粼粼的海河水滋养着,濡润着;而古镇葛沽,仿佛静卧于古海岸洁白如玉的贝壳,闪耀着五彩绚丽的光芒……

太平古镇的浪漫

文/李柯漂

有了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之前,我的情绪已跌落到了低谷。大都市里的生活节奏,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霾尘,压得人呼吸急促,头晕脑涨。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挣脱出来,抖落一身繁杂琐粹,轻身独自去出游,我选择了离蓉城外不远的太平古镇。

情绪低落时出游,就是想要讨一个愉悦。周边虽有很多5A级景区,大多人满为患不说,都是些人造装修出的所谓景色,这不是我想要的,更谈不上身心愉悦了。我并不在乎季节的选择,说走就走,立马成行这是我的性格。去太平古镇压根儿就不需要挑剔季节的转换,任何时候去都有惊喜等着你。

距成都只需三十分钟车程的太平古镇,就在龙泉山脉中段的腰间。半丘半坝间,古镇错落有致的木壁青瓦房,背倚龙泉山西麓,面对川西坝子,一座民风古朴小镇。鸟瞰太平古镇,如同在龙泉山脉郁郁葱葱的植被里镶嵌的一块宝石,馋煞着人们的眼睛,迫使你想走近了去看个仔细。

我个人特喜欢静。又偏偏生活在大都市车水马龙畅叫扬疾的城市腹中。那种喧闹的时空,在太平古镇静谧悠长的青石板街道上,在一爿一爿的青瓦房屋里,一切都显得那样神闲气定。依山傍水的小镇,打开门就见山,什么风景一眼就能望穿,自然,清新,简单,淳朴。

随来来往往的游客,走在被磨蹭得光滑的青石板道上,像小时候赶集一样,看什么都是新奇。两旁的店铺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商品,一家挨一家做着自己的生意,不吆喝不喧闹,也没有音箱高声叫卖。其实,他们的生意日升月恒,因为这里从不缺少人气。

我到的时候,太平镇的枇杷已几近罢市,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那甜甜的枇杷果香。我想,倘若早一些时日前往太平,我定要亲自采摘那金黄的果实,把一枚枚鲜美的果子递入自己的嘴里,细细的品味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那般惬意的美感,想想都觉得迟到的遗憾。站在古镇的街头,闻着飘散的果香,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些许妒意,那些早到的吃货,来到这里该是多好的福气啊!

生活中常常在不经意间有这样那样的错过,有的错过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而有的错过了,还可以等待下一季美好的到来。在等待中成长的人们,心里充满期待,有了希望就有盼头。来太平古镇玩耍,你若错过了一茬,还有另一茬等待着你去光顾。没有遗憾,没有走过这村就没那店的失落。就像我一样,来太平古镇,我错过了吃鲜枇杷的时节,一定还有更美的风景等待着我去欣赏,去享受。

我知道,吃不到枇杷,还有葡萄,还有田园风光,还有紫颐香薰山谷里的薰衣草。在太平古镇,果香花香一年四季就没有缺少的时候。在这里,行走在薰衣草的花海之中,就算孤单孑影,浪漫之气也会沁入心底。

我自知不是一个懂得浪漫的人,来到太平古镇只为愉悦心情,给心灵放个假而已。其实,去了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相拥太平,短暂的休闲已不再是最终目的了。太平古镇她就是大都市的后花园,你尽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你绝不可以不来。因为,这里的瓜果最养人,这里的花香最迷人。

梦遇黔江

文/宁新路

就那么短暂的凝望,那轮太阳就挂在了我心头,那沧浪楼和阿蓬江就入了我心,入了我那晚的梦。梦到太阳、楼与河成我的摇篮,敞着柔情的臂膊和胸怀,晃悠地把我载入深长的梦香。梦中那翻着微浪的蓝绿宝石般的暗河和阿蓬江,恰为柔软的毯子或玉女的纤手,为我抚慰路途颠簸的酸痛;那红栏青瓦的长楼,恰是舒适的雕花枕头或绣花的彩云,为我按摩伤痛的颈椎。这楼与河的摇篮,让我沉浸在婴儿的香睡里,笑出了笑声,喊出了欢叫,做出了拥抱山河的动作,还有了畅游江河的飞翔……梦断人醒,是唱声,是两只闹窗的鸟儿扰我梦醒。我怨鸟儿扰了我的好梦,可晨光直射帘缝,怎怪鸟儿,分明是我长梦晚醒了。

还有那碎片式的美梦片段,与完整的梦境交织着,难以形成故事画面。我为这彻夜的楼河美梦惊叹,那沧浪楼和阿蓬江,仅初遇的一望,为何托起这般美艳的长梦?原来我窗下的沧浪楼和暗河与阿蓬江在相会。一条如荷叶绿蓝的暗河,一条如春柳翠绿的江河,这不寻常的融合,使得这多情的河水、神秘的江河,就轻易入了我的灵魂,也让我轻易沉醉在它的妙美中。

仙境入梦,是仙境对人的偏爱,也是人对仙境的深度感应。这梦境让我心跳,接下来我的黔江行,我仍沉浸在实现的梦境里。廊桥卧江,白天红楼绿水,夜晚灯火楼水,还有那日月映辉的吊脚楼古街,总是幅色彩饱满的油画和鬼斧神工的版画。这美的阳光和景致,把我与昨晚的梦连接了起来,也让我的行走延续着梦中的仙境。

让梦境鲜亮的是太阳。没有太阳的梦常是灰暗的,我在梦境里渴望遇到太阳。我在黔江掠美,天上的太阳挂在云边,梦中的太阳也挂在心头。天上的太阳,也是梦中的太阳,透着古香古色。身置仙境,心却时回梦境。入梦的那轮太阳,是古朴的太阳,是纯金色的,光芒纯净得没有尘埃,给人兴奋和纯情,暖得我浑身发热和亮得我眼神放光。

徜徉在黔江濯水千年古镇,沧浪楼缠绵地躺在不息的江上,它是楼的桥,雕梁画栋的楼阁与桥一体,远看是楼廊,再看是廊桥,既是道又是楼的奇妙,沧浪桥成了领略楼桥的雅致风情和纳凉避雨的爽暖。走在这仿真古桥上的人,有意放慢步履,这无雨无晒和古风拂面的惬意,会把人带到黔江濯水的古韵里。把人带到濯水镇古韵的不是桥,而是桥的柱与桥的楼阁。在这楼亭一木一瓦上,是濯水古镇和古黔江文化的博物馆,尽收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精神图腾,也尽显古黔江和古镇人的动人画卷,更尽揽黔江奇葩壮美。

沧浪楼上古濯水的太阳,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太阳里的阿蓬江像神龙蜿蜒飞腾,而神秘的芭拉胡、蒲花暗河和悬崖栈道峡谷的奇美,好似藏龙的地方,为阿蓬江的神性,有了联想的根据。看那落在阿蓬江被映照到濯水古街的金阳,那落在悠扬碧水江里被映照到吊脚楼的太阳,是被放大了的硕阳,是被披上绿纱的太阳;而濯水古街又被梦幻般太阳映入江水,古街在江水里被缩成微景观或大城堡,恰似梦中那若隐若现、变幻莫测的水墨画,让人恍若梦境。它虽似梦境,却是现实的梦现。

那晚凝望窗前彩光飞扬的沧浪楼和阿蓬江,江与楼含情脉脉的相遇,暗河与阿蓬江的温柔融会,月光下的灯火与楼江的相会,楼和江与峦山相依相辉的情形,古镇头篝火染红夜幕和江水的摆手舞会的欢歌笑语,还有那金色的太阳,轻易进入了我的梦境。我梦到了古镇,它变成了一条龙,它飞到了沧浪楼和阿蓬江上,飞到了金殿似的硕阳上,变成了蝴蝶公主,在我眼前翩翩起舞。夜晚的梦境还在萦绕,古镇的晨阳抛洒的七彩露珠,把我拉入了遐想,古镇仙境与美的想象相遇,古镇变成了梦境。古镇的神秘本来就是梦境。我断定古镇是个不简单的仙境,它隐藏着太多迷人的故事。

我慢步轻脚地进入小巷,是舍不得踩破小巷的晨静,舍不得踩破洒满石板的晨阳。而古镇已醒,早醒的是零星的几家客商。人去楼空的古街,在迎接装扮的洗礼。古街的暂时空寂,却给古街平添了几份猜想。听不到有人对古街的介绍,只能倾听古街的无言诉说。

古镇那抹怀旧的阳光,在叙述古镇曾经的商业繁荣。那街头清朝光绪年间碑立的“天理良心” ,见证了古镇人从商道德和做人美德追求。这四个字深刻影响了古镇商人和平民的做事为人,公平礼让渐成古镇的商业氛围,使一些商人有了流传已久的佳话,增厚了古镇人的质朴情怀。这佳话和动人的故事,被雕刻在码头的楼阁上。候船和下船的人,看戏也看那戏台上的雕刻故事,从戏里戏外也会听到古镇流传的故事。戏楼通古街连码头,人们从戏里戏外听到的故事,很容易在古街可看到它的源地。

那是龚家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袍哥文化,仍为古镇散发着光芒。最亮的光泽是创造了商业诚信文化和码头厚德文化,辉煌的一页是他们清末革命运动中义无反顾的赤诚参与。龚家院落留着袍哥的精神和气息,无论是读那挂在柱上的对联,还是品味那遗留在墙上的文字,令人心涌感动和敬意。这个古镇因江而灵,也因有袍哥一群人形成的高远精神文化而秀。古街临江那采光与进出灵活的吊脚楼,是幢独特的房子。这里走出了古镇第一个大学生汪本善,他不迷恋官位金钱苦读书,他的学问做得很深,他成了有机地球化学的权威专家。在有机地球化学新领域,被他与同事浓墨重彩地添上了一笔,为这古镇人带来了荣光。还有不少古老的院落和商号,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吊脚楼,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商业神话传说,也走出去了不少传奇人物。这些人是一道道无形的光泽,融会在这古镇的阳光里,让古镇的黔阳更加耀眼。

最让人生情的是清晨和傍晚的黔江的阳光。在晨晖里从古镇漫步到濯水码头,在晚霞里从濯水码头漫步到古镇深巷,最让人动情的地方是阿蓬江边码头。码头在静静地细语,它是古镇曾最繁忙的地方,也是欢笑与伤悲之地。母亲送子,妹送情哥,远走他乡,离别归来,亲人重逢,这些深长和深重的情感,从阿蓬江上来,从阿蓬江上走,江水里有泪水,浪波里有笑语。阿蓬江收藏了古镇人与古镇人、古镇以外的人多少故事。这些从阿蓬江的码头来与走的人,他们留在古镇丰富的故事,让人对古镇有了谜的猜想,也让人涌现缠绵的诗情。在这晨阳和晚霞里的码头与江边,江水与码头的深情相拥,着实让人眼睛潮湿。

最让人醉心的是山与河的相遇。蒲花暗河流淌的想必是地球之心和大山之魂的水,不然何以绿得可以直接画翠竹,亮得可以赛翡翠。这样的暗河天庭,这样的龙潭圣水,灿烂的阳光从河的窗倾洒下来,照到洞石上,洒到河上,暗河顿成梦中仙境。这河水与太阳美的景致和韵味,难以用文字描述,也难以用画笔展现,即使以人最敏锐的五官体验,也难体会到它们极致的美。天地造就了暗河的精美,太阳恋爱了暗河之美,那么这奇特的柔美,一时让人说不出形容它美的词来。大凡美到绝顶的事物,似乎只能心会,无法言表。

黔阳入梦,是黔阳太美,实是黔江的山水太美。

醉美古镇

文/段延青

浓浓的巴渝风情,自元明清以来600多年丰富的人文历史,诱惑着热衷寻古访幽的我。冬日,我来到重庆市龙兴古镇。

穿过古镇的南龙门,踏上老街富有质感的青石板路,瞬间感受到了一种舒缓的节奏,眼前很少见到形色匆匆的人们,我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悠悠的恬淡和闲适自心底弥漫开来。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店门前五颜六色的旗幡在冬日的微风中轻轻舒展,古镇豆干、麻花、阴米酥、熏肉、腊肉等琳琅满目的特产美食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但店主们并不吆喝叫卖,越发显出古镇的安静和淡然。

走过一座双向并行、雕栏石砌的小桥,来到风雨廊。镇上的老者安闲地坐在长长的木质条椅上谈天说地,议古论今。

祠堂街上,分布着华夏宗祠、明氏祠堂、包氏祠堂。祠堂曾经是联络宗亲、维系族情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的人们走进去,更多的是寻根访祖,托物寄情。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一些流传后世的优秀家风,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

寺庙与民居相邻,也是古镇的独特之处。龙兴寺就坐落在古街之中,原为禹王庙,清代时为纪念治水的大禹而修建,现已成为佛教寺庙。寺庙的乐楼、耳楼、牌坊等有木雕,题材丰富,人物雕刻活灵活现,车马雕刻极富动感。寺内,香火缭绕,梵音袅袅,虔诚的信徒沉入精神世界;寺外,寻常巷陌,衣食住行,世俗的人们真实地生活在当下。古老与现代、人间与佛境和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亦凡亦仙,亦真亦幻。

沿街而行,还不时遇见古色古香的老式民居,木质的格子窗棂典雅秀气、细腻含蓄,漆色斑驳却不失庄重大方的门面彰显出明清时期主人家的显赫和气派。

古镇又是生动鲜活的。长长的老街两边晾晒着一簸箕一簸箕的阴米,银白色的米粒闪着亮光,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阴米是龙兴镇的土特产。就是把糯米煮熟后自然阴干,晾晒后的阴米煮稀饭特别好喝,也可以发酵酿酒,做醪糟、汤圆糍粑,还会被加工成红糖味、椒盐味的阴米酥。听着居民的介绍,我仿佛闻到了淳厚的甜香。

街边现做现卖、红红火火的胡豆生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就是著名的龙兴胡豆。店主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手举着木铲,旋转着木桶,将炒熟后裹上白糖、面酱的胡豆在桶里翻转搅匀,只听得沙沙有声,时候一到,香味四溢,品尝一把胡豆,满口生津,甘甜醇香,让我想起了北方孩子童年时爱吃的兰花豆。

石磨豆花也是古镇的特产美味。当看到店门口那“好看不过翠花,好吃不过豆花”的广告语,我不觉会心一笑:秀色美餐,一语双关。如果店老板恰好是个名叫翠花的美女,那“古镇第一豆花”的美誉非此莫属了。豆花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制作而成,舀入碗中,淋上卤汁,挖一勺豆花送入口中,柔嫩滑溜,滋味绵长。

老街曲折蜿蜒,有居民在自家门口摆放着鲜嫩水灵的粉红色萝卜,饱满圆润的翠绿色毛豆,白花花的土鸡蛋,还有精致的竹篮竹筐、古朴的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街上,背着竹筐的农妇、挑着担子的汉子不时经过,路边茶馆里有人在悠闲地喝茶打牌,也有人在第一楼的酒桌旁小酌一杯,号称“龙兴第一刀”的师傅技艺熟练地为人们剃头,坐在躺椅上的被剃头者微闭双眼……一幅流动的民俗画,生动再现着古镇的过往,演绎着居民们本真而普通的日常光景。

徜徉在龙兴古镇,我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有悠远的时光,有童年的味道,有祖先的记忆,有生命的根脉,有淳朴的民风,有厚重的文化……

浙江乌镇游记

文/王敬礼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 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乌镇完整地保存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 ,沿街店铺林立。前几天去苏杭旅游,第一站便到了乌镇。

乌镇景区分为东栅区和西栅区。东栅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 景点有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等;西栅区位于乌镇西大街,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 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多。

有人说乌镇是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也有人说这里是东方文明的活化石。而我感受极深的,却是这里浓郁的书香气,觉得它时时处处都弥漫在空气中,浸透了古镇的各个角落, 一座座古老民居,一处处原始的手工印染、乌陶作坊、酒坊和织锦工坊,还有那江南百床馆、汇源当铺、旧时的药店和邮局等古遗址 充分展示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昌阁、翰林第、古戏台、皮影戏、晴耕雨读居,处处昭示着这里沉久的文化积淀。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唐朝书画大家裴休、宋朝诗人陈与义、范成大,以及近、现代新闻学前辈严独鹤、农学家沈骊英、着名作家孔另境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或遗址, 昭明书院、茅盾故居 ,让这个小镇在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重重的一笔。

昭明书院位于西市河北岸,是南朝梁太子萧统和他的老师沈约的读书处。书院坐北向南,一座青褐色牌坊式门楼当街竖立,门楼上的“六朝遗胜”匾额显得庄重古朴。进得大门,只见宽阔的前庭里,筑有造型雅致的水池、廻栏和石桥,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匝地,给人澄明幽静的感觉。再往前就是主建筑,为一座两层三进的楼房,楼上楼下辟为图书室或名人着作展室,供游人阅览。西厢房内还有一处古色古香的书店。此时此地,随着参观的脚步声,我的思绪也沉浸在了历史典籍里,想起了读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翻阅萧统的《文选》 时的情景。据《乌青镇志》记载,梁太子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沈约是齐梁文坛领军人物,着有《宋史》和许多优秀诗歌。梁君主萧衍重其品、文才,封其为太子傅。萧统在他的教导下,在这西市河边苦苦攻读,终成大才。萧统招集文人学士,编辑成汇集先秦至梁以前各种文体代表作品的《文选》三十卷,后人称其为《昭明文选》。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它与后来的《古文观止》一样,受到历代文人的欢迎。

茅盾故居位于东栅 ,一座二层楼房紧临街道,木门窗,木屋架,青砖黛瓦,典型的清代江南古老建筑。门口左侧镌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匾牌。 穿过楼道,后面是一个半亩大小的幽静庭院,院中间是茅盾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一丛翠绿的天竹点缀在角门。这大概就是茅盾当年读书或玩耍之处吧!故居中有卧室、书房、餐厅等设施,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楼厅中设有《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三个基本陈列室,介绍了茅盾的生平业绩。在这里,我首次看到了茅盾中小学时期习作和他创办《小说月报》的原件及部分手稿,看到了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着作版本。在陈列室的出口处,有一副茅盾的青铜塑像:右臂抱在胸前,手中夹着一支香烟,静静地沉思着。他是在构思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子夜》或者是他的《春蚕》三部曲吧?还是担任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时在运筹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呢?我不禁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镜头,作为对这一现代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永久纪念。茅盾的成长与乌镇是分不开的,他晚年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可见乌镇从昭明书屋肇始的那股千年文脉,对茅盾的影响有多么深!其实,何止茅盾。据镇志记载,自宋至清900多年间,乌镇一直求学之士不绝于路,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先后出了64名进士,167名举人,至于秀才、监生、贡生则难以全计。其中有作者378人,作品842部。由此可见乌镇文气之兴盛,文脉之悠长。

在乌镇游览可沿河漫步,亦可乘坐乌篷船沿河观赏,可白天游览,也可晚上乘船观看夜景,无论怎样游览,都有穿越时空的感受。夜晚当游船缓缓前行时,两岸的商铺前、酒楼上、居室内,那一座座似乎漂浮在河边的枕水阁的楹柱间,那横跨河上的半圆形的桥孔里,都亮起了晕黄的灯光,没有缤纷的异彩,就是那一色的晕黄;连我们乘坐的乌篷船上也只暗黄的普灯,恍如很久以前那挂在船篷上的马灯。无边的暗夜中,这灯光显得那样朴质,那样迷蒙。那两岸的店铺,水上的桥涵,尽皆朦朦胧胧,它们在水里的倒影更是扑朔迷离。这晕黄的灯光启人遐思,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此时我想到了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岸火独明” 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用在此处恰到好处。

乌镇,江南水乡的明珠,每天都有几万人慕名而来游览,但愿从这里飘出的悠悠书香,更加浓郁,飘得更远。

江南古镇行吟

文/王琪森

财神湾边的乌镇,小莲庄畔的南浔。莲池禅院的锦溪,溪山清澈的木渎。双桥叠影的周庄,退思绵绣的同里。棵植芳菲的的朱家角,廊棚逶迤的西塘街……

水墨的江南,岁月的古镇。留住了乡愁,温暖了红尘。邂逅了世缘,守望了记忆。春季时,桃红柳绿,烟雨迷蒙;夏季时,莲叶翠碧,荷花映日;秋季时,金桂飘香,枫叶含丹;冬季时,银装素裹,冷香清幽。江南小镇的魂,是江南的人文风骨;江南小镇的魄,是江南的诗画情怀。

在春秋中浸润,在时光里沉淀,在轮回间摩挲,江南古镇大都有千年史绪文脉的涵养,有历代人文地缘的呵护,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那么坚韧、执着地穿越那么漫长的沧桑。无论是春来春去、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还是尘里尘外、月缺月圆,时风时雨,江南小镇都演绎着静笃如初的低调与纯真,也恪守着宠辱不惊的淡泊与包容,凸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尊严。

江南古镇既是人生的初始之地,又有乡关的孕育之恩,由此开始走向远方。前不久,又一次到乌镇,从仁义桥上下来后,自然地走往了茅盾故居。在浙北的这个古镇一隅,茅盾生于斯,乡梓情结是渗透到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基因,从《春蚕》、《秋收》到《林家铺子》,乌镇的风土人情,朝花夕拾般地化作江南古镇的永恒记忆与乡愁眷恋。后来我去了新建的木心美术馆,我和木心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起搞过一年多的展览,如今看到他那优雅、从容的微笑照片,从心底为他高兴和祝福。那个“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的木

心,当年曾带着深深的伤感、凄寂地离开这个江南古镇的。他在那篇苦涩的散文《乌镇》中,曾斩断情丝般地写道:“永别了,我不会再来。”然而,正是江南小镇的归厚怀德、化成天下,终于使暮年的木心落叶归根,终老于斯。

江南小镇常常是依偎于隔岸垂柳、远离喧嚣的市郊乡根,或是掩映于舟楫帆影、云淡风轻的水乡深处。朱牗飞檐,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忱河。老街蜿蜒,小巷幽长。江南古镇规模一般都不大,但却格局宏阔、气象万千。每一个古镇似乎都有人杰前贤、名人精英。唯其如此,江南古镇才有家园情怀与天下使命,红尘担当与忧患意识,琴魂剑胆与文心雕龙。江苏昆山的千灯,也许是这样一个袖珍的江南古镇。一个人的一句话,能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录与人生座右铭,这个人注定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此人就是诞生在千灯的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凝聚成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格言,光昭日月而代代相传。他的故居顾园就坐落于清寂落寞的古镇尽头。他在这里青箱家学,刻苦攻读,参加复社,领军抗清。晚年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杀,拒绝庙堂高官的诱惑而漂泊异乡,流亡各地。然而对于古镇的故乡,有着说不尽的思念与乡愁。顾炎武在山西辞世后,是他的嗣子扶柩回乡,让他魂归江南的杏花春雨,从而使这个千年古镇永远飘扬着一面精神的旗帜。

自古以来,在岁月的风烟里,在历史的留痕中,江南古镇仿佛一直是名士才子、落魄文人与深闺才女、名门佳丽的邂逅艳遇之地,或是红袖添香之处。其实,江南小镇的芳草萋萋、鸟鸣声声、水墨幽幽,遮蔽或是隐藏的是江南小镇骨子里的诉求与操守。中国每到朝廷更替、时代变换时,江南小镇往往在文化更新、思想变革上是潮头涌起。以唐塑罗汉保圣寺出名的甪直,就被当代着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称为培育自己摇篮的“第二故乡”。这里水巷明丽安谧,塘街雍容雅致,林木浓荫蔽日。1917年至1921年,年轻的叶圣陶来到甪直任吴县县立第五小学的教员,古镇浓郁的崇文尚墨,悠长的艺风雅韵,使他在这里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及短篇小说的经典《多收了三五斗》。在“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学生绕镇游行,使千年古镇燃烧起新文化运动的青春火焰。是呵,江南的风情风韵,江南的景象景致,似乎都不动声色而藏魂隐魄地化作古镇深邃的语境和静逸的剪影。

古镇里闲逛喝茶

文/尹婷梅

什么是慢生活?有人说:“无论你问谁,学生也好,老师也罢,都会告诉你,我现在很忙,有很多事要做,正在与时间赛跑。其实很多时候可以安静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如此忙碌,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以后更安定的生活。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一点时间去停留,去思考。慢生活不代表我们不生活了,而是去享受生活。”

找一个清凉之地,约上几个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才是休闲生活的模式。在义龙试验区的鲁屯小镇喝茶,你就可以感受到惬意慢生活了。镇上的25号茶庄已有些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为的就是那一缕茶香。

这里是品茗、茶舞、香道、民乐表演和茶艺培训的茶文化馆。茶庄内妆古朴,颇有闲庭小院的深幽,与黛瓦白墙的交错间,是一个很好的静心之所。

在鲁屯古镇,生活节奏很慢,闲暇之余,泡上一壶茶,聊在一起,探讨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店里的角角落落,都在表达着随意而不简单的艺术情怀。因此,茶庄自开业以来,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民间摄影家和表演艺术家到此谈经论道,摄影采风。久而久之,来古镇品茶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古镇茶庄里要一壶好茶,也来品味一下这茶味里的人生。

乌镇之美

文/陈宝林

最早知晓“乌镇”这个名字,缘于刘若英和黄磊主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片中的乌镇,粉墙黛瓦,石道小巷,还有桨声灯影里的枕河人家,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今年11月24日,我们10名高中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本市一家老年养生会所组织的乌镇、常熟3日游,我终于踏上了圆梦的旅程。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也曾叫乌墩和青墩,拥有六千余年的历史。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镇完整地保存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水阁、桥梁、石板巷等建筑独具江南韵味。

“小雪”刚过,乌镇的早晨略带寒气。我们走在光滑油亮、透着丝缕沧桑的石板路上,眼前错落有致的房屋,层叠翘飞的檐角和小桥流水,亦真亦幻,恍如梦境,让我们兴奋不已。

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木屋,氤氲着浓郁的古老气息,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千百年来的曲折经历。置身这些老宅之中,我不由心生幻觉,感觉自己已站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里。

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里面陈设了数十张明清与近代的江南各式木床,既让你看到贵胄的奢华,也能领略到平民的俭朴。

随后,我们又来到茅盾故居、民族风俗馆、当铺、蓝花印布坊、钱币馆……每一景,都让人体悟到乌镇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乌镇称得上是“百步一桥”。那些小桥精致洒脱、巧夺天工。乌镇现存30多座桥,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导游介绍说,踏步逢缘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寓意人走此桥,即可“左右逢缘”。

伫立古桥,将一缕清风揽于怀中,摘一朵白云挂上绿色的枝梢,然后慢慢地放空自己,你就会真正领悟那句“浮生多俗累,山水有清音”。放眼望去,小河两边,房屋依水而建,白墙乌顶,错落有致,河水平如镜,倒影似仙境,如水墨画一般溢出古韵与灵性。乌篷船上的船娘悠闲地摇着撸,甜甜地唱起吴越谣歌,又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值得珍藏的风景。

东栅看景在白天,西栅看景在夜晚。乌镇的“夜”恬静安祥,流光溢彩,浓重醇香。夜幕降临时,河面上的小船挂起了小灯笼,犹如无数只萤火虫在晚风中轻轻翩飞。不一会儿,小街上、桥洞里、屋顶上、湖水中……各式各样的夜景灯渐次亮起,有黄的、红的、白的、紫的、绿的……交相辉映,美轮美奂,把江南古镇打扮得如天街仙境。

西栅的夜晚热闹而不喜张扬,这里秩序井然,让人感受到江南冬夜的恬静和舒适。如果你有雅兴,在乌镇住一晚民宿,品味枕水而眠的乐趣,定会有“淳朴、热情、大方、风情万种”等字词涌向心头。每一栋民宿,都由一个小家庭打理。早上,你坐在八仙桌旁,看掌柜满脸含笑,进进出出地忙碌着,然后像招待亲戚朋友那样热情地端上家常菜,定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触,然后就会诗兴大发,迫不及待地写上几句:乌镇,是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文笔细腻的史书,是一首灵感涌动、柔情似水、清新隽永的情诗,是一幅浓淡相宜、雅俗共赏、意境深远的水墨风景画,是一坛香飘四溢、醉人心田、回味无穷的陈年老酒……

短暂的游玩结束了,可乌镇留给我的印象越发清晰。就说乌镇的美吧,它美就美在乌镇人的高贵品质,他们以激情、真情、浓情为墨,以坚韧、持续、责任为砚,出色地描绘出一种独特的江南古镇的水墨之美、静谧之美、古韵之美,并将现代揉进古老,让梦幻般的、明珠式的乌镇流传于世,流芳人间。

乌镇,我不仅赞美你,我还要经常去看你!

古镇牛佛

文/邓艳春

去年五月,在四川姐家客居的日子里,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离姐家只有四公里远的古镇牛佛。

古镇牛佛,又名牛儿渡、牛佛都。地处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东部,曾是川南最有名的商埠,据《富顺县志》记载,牛佛镇始建于两千多年前,宋朝以前名“高市镇”,因对岸有牛王山,元代以后改名为牛佛镇。而“牛儿渡”和“牛佛都”两个地名则源于两个传说。

牛佛是四川古盐道上的古镇,井盐文化底蕴深厚。明嘉靖时期,自流井区盐场渐趋兴盛,所产井盐多经牛佛渡往隆昌、荣昌、永川等地,带回大米、日用品等运往自流井。加上当时牛佛的糖业发展迅速,盐道和糖道交集,水路和陆路相通,货物十分丰盛。做盐或糖买卖的商人从全国各地往返此地经商,街巷越来越多,数十家客栈天天客人爆满,上百家商铺家家生意兴隆,三十几家茶馆和饭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商人们不仅在此地经商,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人和四川人一起还修建了禹王宫、火神庙、天后宫、川主庙、万寿宫、王爷庙、南华宫、观音庙等四宫四庙。此时的牛佛镇,已成为具有资本主义雏形的商贸大镇。“九街十八巷,中间有个鸭儿凼,五省八庙七棚子,河北老街隔河望”的民谣,便是那时牛佛镇的真实写照。

流经牛佛古镇的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是沟通天府之国西南的一条黄金水道。沱江古渡,至今还是牛佛人的骄傲。横跨古镇之上竣工于1990年的沱江大桥,主跨160m,全长463.3m。从桥上往下看,老城区连成片的青瓦房顶可尽收眼底。房顶间那些隐现的精美雕花、那些叫不上名的怪兽造型,于我而言,都是那般的神奇和神秘!

因着迷于古镇遗存集中的老城区,着迷于九街十八巷的复杂和历史,任姐把新街说得如何如何的豪华,我也不动半点心思。每次一到牛佛,不管姐愿不愿意,我就往九街十八巷里跑,只是走来走去总也分不清哪街是哪街哪巷是哪巷。姐总担心我走失,一双眼睛把我盯得老紧。事实上,每条街道都是相通的,街头街尾也不见留有死角,就算一时迷糊了,也还是能找到出口。街名多跟所售物品和所处位置有关,什么双正街、箱子街、面房街、兴隆街、顺河街、席子街,姐数来数去数多了,我提醒她是九街,她才又想起有些街名是新街的。至于十八巷,多以姓氏、标志性建筑等起名,比如:贺家巷、文家巷、天后宫巷、王爷庙巷、蛋市巷、胆巴巷、力行码头巷、上码头巷等等。牛佛逢双日是圩,赶圩的日子老城区总是人山人海。我和姐,常常就混在那些赶圩的人流中。姐说牛佛的名吃好多,什么豆花饭呀、烘肘呀、鸡婆头呀、水粉呀、蒸菜呀。其中,最让牛佛人骄傲的是豆花和烘肘,两者的制作工艺都是牛佛人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花清香鲜嫩,顺滑可口,价廉物美;烘肘造型讲究,色泽鲜嫩,食之肥而不腻,早在康熙年间就是宫廷的上等菜肴了。

或许因为年代久远,或许历史上的某些原因,牛佛的文物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四宫四庙里的神像据说完全遭到了毁坏,目前,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庙宇了,只保留下遗迹。没有被破坏的是“九街十八巷”的格局,是清代青砖黛瓦的建筑风貌。

濯水·千年的依恋

文/罗秋玲

初遇濯水,我只是一个偶然的路人。如今清晰地见着她的容颜。我不知道,这算是一种初来乍到还是一种久别重逢。淡雅的山水、浓郁的风情。这些我不曾见过的美丽,无不吸引着我。

濯水的美,美在她的水。阿蓬江水,碧波荡漾,一路缓缓流淌,默默听着人来人往诉说各自的人生,忘记着路人留下的忙碌,消散着遗放在这里的不安心绪。然后,它还是一如既往地清澈,就像濯水人寻常的日子,波澜不惊,让人甘愿沉落在水的温润里任其打湿。微风过处,江中漫起了一圈一圈的碧纹,坐在船上,低头望水,感受水流动的绿、静穆的美,空气中氤氲的湿润气息,微抬头,乳白色的轻烟在云端变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水古镇因水而成,水又将古镇分割,风雨廊桥却又将古镇连接,人家以岸为基,枕河而筑。长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

濯水的美,美在她的桥。千年廊桥,风雨千年。来到这里的人,一定忘不了这悠长的千年风雨廊桥,因为那长度,走上去,仿佛可以抵达前世。你可以在这里嗅着清风随心所欲地逐梦,不必担心被任何现实的声音惊醒,只静心感受流转在长廊的风,享受着淡淡的清凉,平静地拥有这段相逢,一段与濯水的相逢。

关于桥,我最初的记忆,还是卞之琳的《断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我以为,在这里,站在桥上的人未必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风景,坐在船上的人也未必知道自己装饰了别人的梦。因为我们总是在以过客的方式在行走,人与人之间,多半是擦肩而过。我们记住的是这经年不变的风雨廊桥,而不是游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太多情,因为桥欢送着每天的往来之人,无心去留意着诸多的浮华。

潺潺流水不息,长长廊桥不语,桥和水静静地两相装饰,相看两不厌。千年廊桥,“浮”在流水之上,与阿蓬江悠然相映,俯视着潺潺碧水,丈量着高远的云天,收存着年轻的惆怅、青春的梦想,记录着清澈的相逢、美丽的错过,留下了千万个看景人的脚印,他们手牵手,凭栏静赏古镇之景。

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美丽,千百年后还能找到,岁月至于这里,不是改变,而是塑造,以神奇的风采和别样的韵味烙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凝重里带着纯粹,纯粹中又含着原始,始终保持着一份天然的率性、固执的洒脱。流水低吟,桨橹浅唱,长桥静听。这座千年古镇,自一开始就是这般古朴的模样,一路缓缓走来,没有惊涛骇浪,只有平淡安和,长天之下,看不到城市高楼,只有青砖木瓦的老宅,讲述着这里的故事,记录着这里久远的历史。

濯水,每一滴水、每一座山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点,每一条街道都铭刻了土家淳朴的民风,每一丝味道都充满了特有的古镇味道,置身这里,可以很近距离的感受她的声息,她不会轻易被人惊扰,也不会辜负任何从她生命里走过的人。

古街木屋,帆布招牌,青砖泥瓦,长桥流水。沉醉在这水墨丹青的古镇里,我总是多情地以为,那些半开的轩窗,一定有一扇是为我而开的,那些朴质木楼中一定有一个人是为我而等待的。可能早在千年,就与它有过些许的缘分吧,所以才会对濯水的一桥一水,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有着许多不由自主的依恋。

徜徉龚滩古镇

文/张盛斌

龚滩古镇,我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入她的怀抱。去年7月,我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参加第二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蚩尤文化研讨会,终于有幸乘船到龚滩古镇一游。

龚滩古镇地处重庆酉阳、彭水和贵州沿河3县接合部。从重庆乌江画廊旅游地图上看,它位于画廊的最后一站。

“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船行途中,但见远处的山峦白雾缭绕。江水随山势而流,水色随天光而变。

“看,龚滩古镇就在前面!”不知是谁的一声欢呼,依偎在江畔的龚滩古镇呈现在我眼前。如果说乌江是一条天造地设的自然画廊,那么,龚滩古镇就是一幅龚滩先民用血汗泼洒而成的水墨人文画卷。

下船后,沿着青灰色岩石铺成的石阶乘级而上,就进入龚滩古镇的腹地。龚滩,是一个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这个位于乌江天险凤凰山麓的一个险滩,因修建彭水大坝而复建。她的沧桑岁月、古老面容,都随着时代变迁,一一被写进史书,也铭刻在巴人的记忆中。

走进写着“杨家客栈”“老院子客栈”“八哥客栈”字号的吊脚楼,仿佛走进了龚滩用古屋竖立、石板铺就、灯笼悬挂、刺绣述说、花灯闹响、烟云渲染的岁月。

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到龚滩一游的旅客,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受:恋人也许对鸳鸯楼、织女楼笃生感慨,乡贤也许对董家祠堂心生敬畏,信徒也许专注于三教寺,食客也许会为这里正宗的乌江鱼、羊油茶咋舌不止,画家也许会为临崖高挑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的桥重桥、森然合缝的四合院泼墨,诗人也许会对攀援巨人梯、驻足望江楼顿发联想……龚滩,拥有太多的个性让你品味,太多的特质让你鉴赏,太多的禀赋让你敬羡。

漫步古老唐街情悠悠,穿行青花小镇意绵绵,领略这“乌江美景第一娇”的独特风韵,实乃人生旅途中难得的精神享受。就像张贴在木板房门框的那些对联,“儒书传家宅增色,芳名流世族添香”“岚光常住东西岭,云水不思上下帆”“风载书声来知己,雨醒诗梦见先生”。到了龚滩,静好的岁月如同一扇临江而开的木格窗,透进了甜甜的歌声、香香的柴烟、脆脆的江风、暖暖的灯火,让这里的岁月更加静好。

过新市古镇

文/陈平军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杨万里《舟过德清》

以前,我并不知道你,我只是作为一个长者,目送一个与我有关又无关的女子,从陕南,汉水之滨,一大步就迈进这飘渺的江南水乡,遁入这自己亲手拔开的无边浩渺的江南水域。

目睹她以一张朴素的面孔深入古刹、小桥、流水、深巷,完成对江南水乡表面性状的描摹,又以一个探究者的姿态用一生的时光完成对江南的坚韧与柔情的领悟。

答案,在何处?

河道如网,水街相依,是江南人缜密的心思、也是错综复杂的事像的和谐统一。纵横的溪塘穿街傍市,是小镇百姓追求的闲适与自由。溪上众桥飞跨,是小镇的坚硬的骨骼,与绿树成荫的柔情水乳交融,河中舟楫不绝,市上笑语不断,不也是江南人拼搏乐观豁达的昭示。

迎圣桥,优雅的站立在钟楼弄的琴弦上,弹奏江南的余韵,或者千年迁徙跋涉的赞歌,永远停顿的汀洲,是水乡的一个浓墨重彩的音阶么?

千年古刹,叫觉海寺,或者大唐兴善寺,有那么重要么?一如水乡人向善的祈愿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驻扎,纵然寺庙几易损毁,乡民心中的善念永远不倒。

我那若隐若现的女子,当你新婚之时,携如意郎君跨过太平桥,战火焚烧过的那栅栏旁坚强站立的石狮,那坚毅的眼神和意志会守护这方土地的永远吉祥、太平,这,你不必担心。

如果你再信步登上乐安港边的状元桥,穿越幽深的厅堂,听隐隐约约传来的经卷诵读的韵律,一定能阅尽无数的吴越儿女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的得意。

当然,少不了,清明,蚕花庙会上,农妇怀装蚕种,头插各式蚕花,轧蚕花的殷切期盼,点缀着佛教信徒的虔诚,也映衬着五谷丰登的辛勤劳作。

为何这般沉醉?

你看,青苔遍布的石阶上,两个手持雨伞的红衣女子,你在羡妍谁的幸福,这般伤心欲绝,我在半遮半掩的阁楼上读你无边的困惑,缓缓飘逸的河水在看你的无助,还是在看我的半步赞叹!

我只是你烟雨朦胧中,匆匆而过的过客,注定不会是在湿漉漉的相思中为你驻守成的雕塑,在石拱桥上把守望铸成永恒的那个人,也许你不会料到,我仅仅是循环往复的忘情水中一闪而过的一尾游鱼,在你心湖中奋力前行的姿势,能不能激起你心中的一朵水花,若不能与你的浆声为伍,不能与你的灯影作伴,你能不能忆起我杂乱而无序的脚步声,能不能虚掩半开的门扉,拨动大地的琴弦为我的好奇伴奏!

古榕树下的尧坝

文/公明

今人有诗抒写古镇尧坝印象:“进士牌坊 牵着一条老街 青石板路紧走几步 就走进了明代……”尧坝古镇,依山而建,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佛教圣地和影视基地。

阳春三月,我们随着暖暖的春风,走进了这座古镇。据导游介绍,尧坝历史悠久,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有 “川黔走廊”之称,是川黔闻名的“小香港”。它孕育了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著名作家李子英等一大批名人。

窄窄、长长的古镇老街,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格。镇上的老屋错落有致,一楼一底,多为砖房瓦顶,屋檐四周微翘,悬挂在屋檐边串成一串的菱形木招牌或在风中摇摆着褪色了蓝布广告,让人感觉走入了时光隧道,走到了巴金的小说之中。漫游中我们来到了凌子风的故居。他导演的《狂》《大鸿米店》《酒巷深深》为故乡的古镇增辉添色。天井中盘根错节的古榕树,不知见证了多少沧桑,依然生机勃勃。我们一行人或抱着或依着古榕树,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跨进古岳庙庙门,头顶是一戏台,正面和两侧是象征身份的看台。 同行中有跃跃欲试者准备登台一展歌喉,可遗憾的是通往戏楼的门封死了。这看似不大的前庙可容纳一两百人,后庙则是求神拜佛的地方,那庙门前的两尊石狮子,被多年风雨的侵蚀显得有些斑驳,但仍具王者风范,我们一行又靠着它留下难忘一瞬。

走进因电视剧而闻名中外的大鸿米店,就像阅读这古镇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米店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两层木楼,进门正对的二楼上,挂着两个印有“米”字的大红灯笼,两面分别串挂着四个小红灯笼,上写有“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的隶书体黄字。一楼是米店,店内有几个偌大的米缸。可以想像米店老板在粮食紧缺时是怎样屯积米、面来牟取暴利。二楼老爷、太太、小姐们的卧房中那些六柱浮雕镀金镂空花床堪称豪华,就像一件件工艺品。听说有一张床是电影演员许晴拍摄《狂》时在上面休息过,马上就有追星族在这张床上留影了。

夜深人静,远处传来“邦、邦、邦”的更鼓声,诉说着尧坝的久远。初识尧坝,初识的不仅仅是尧坝,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走出尧坝,但脑海中总是抹不去尧坝那古建筑与珍贵的文化遗产;审视尧坝,其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中国川南的一个古镇。

海窝子的漫时光

文/胡佑志

从成都出发,不过四五十公里就来到彭州市西北部所处的龙门山区海窝子,牌坊上三个大字“海窝子”赫然醒目般映入眼帘。朋友急切地追问:“为什么这里称作海窝子,是这里以前就是一片海吗?”。

我向朋友道出了有关海窝子的来历。在这片神奇而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一对母子,儿子小龙以割草为生,刚割完背回家的草,再次来到之前割草的地方时,那草就瞬间生长得十分茂盛。干旱那年,土地菩萨托梦给小龙,说是长得最茂盛那窝草挡住了东海的眼睛,于是小龙使劲拔走那株草,顷刻间大水喷涌而出,小龙因口干舌燥,把头伸进水里一阵猛喝,突然头痛难忍,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变成了一条龙,在水中翻滚,水就跟着猛涨,他顺水一直下流,流进了东海。小龙拔过草的地方,至今流水不断,人们为了纪念小龙,就把这里叫做海窝子。

朋友脸上露出惊奇的神情。在场镇出口处,我们目睹了海眼,海眼似一汪碧绿的清潭,站在潭边,向下望去,那潭水深不可测,但令人叫绝的是,无论下雨还是涨水,这海眼里的水始终不会越过街面遍地横流。

青石板的街道,街道两边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人们三三两两,油纸伞衬托出喜悦的氛围。我们走在油纸伞下,两旁随风摇曳的杜鹃、康乃馨、栀子等各种花儿,尽显出妩媚。老茶房、新兴茶社是古镇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地。刚坐定,一晚热气腾腾的盖碗茶端了上来,看着古朴的陶瓷茶碗,我们思绪飘飞,就着轻盈揭开茶盖,袅袅余烟伴随茶香四溢袭来,不觉精神倍增。茶房里,木凳、木椅、木沙发,尽显远古风流,几位高龄老者,手握烟斗,吞云吐雾,悠闲而惬意。

午饭后,来到古镇正中的瞿上故都。据传这里是古蜀王国开国中心,蜀王柏氏建都于瞿,故称“瞿上故都”。我们沿石阶而上,便步入古镇东面,这里依山傍水,鸟瞰眺望,古镇的风貌尽收眼底,一排排木建筑楼房错落有致,西面湔江河流蜿蜒而过,太阳照射东面的时候,古镇就沐浴在金霞的光芒中,更具浪漫与诱惑。瞿上人家依山而建,房屋掩映在丛林里,空气清新,顿感安静与祥和。

从瞿上故都出来,不觉间,太阳的余晖已经洒满山头,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古镇。再回首时,古镇在视线里渐行渐远,而我们的心境,却依旧停留在海窝子,留给了那一汪醉人的碧绿。

消失的古镇

文/严笏心

江南多雨。来上海没几天,我已经领教了。

这几天里,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绵绵的秋雨中。我龟缩在宾馆的房间里,凭窗远望,铅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峡谷中,不规则的移动着车流和被五颜六色雨伞遮盖着的人流。喧嚣的市声中,似乎可以听出淅沥的落雨声。

其实,此时的雨并不强劲,只不过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那种“雨露”罢了,远发不出淅沥的声音。既挡不住游人的脚步,更能助添游人的游兴。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导游安排我们游览西塘。

西塘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其实,江南的古镇太多了,譬如周庄,譬如同里,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经一度吸引着游人的脚步。我曾跟随着人流游览过那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留恋和期待。那里虽然有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花纸伞,一样的弄堂,一样的雨廊,或许在小镇的哪个角落还一样地躲藏着名人的故居。然而,那里也一样地喧嚣,一样地世俗,一样地充满了商业气息。江南小镇的遗韵已不复存在。记得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白痴。”

西塘也是这样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镇。

车停西塘门外停车场。时间尚早,售票窗没有打开。巍峨的景点大门客气地阻止我们,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打量这座大门:黑瓦脊,马头墙,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前横一不锈钢制的栏杆。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使人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走进西塘镇大门----不,确切些说是走进景点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仿古商业街,店面装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卖力的向游人兜售着中国所有景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小纪念品和风味小吃。店主热情的叫卖声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经败坏了我的游兴。我撇开导游带领的队伍,快步迈过商业街,向小镇深处走去。

还好,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乌篷船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河房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机聚焦。可是,误闯镜头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山墙上的空调机,纵横穿空的高压线,依偎依墙角的摩托车,花雨伞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几经举起相机的手又几经放下。说实话,走遍古镇,无一处场景可以入镜。

无奈,我只有寻游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游人罕至的小巷深处,看到古朴的一幕: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 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说,按下快门,摄下难得的一景。

遗憾的是,进入镜头的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灰墙不起眼处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参观付款五元。看着黄狗那不可名状的眼睛,我赶紧溜之大吉。

不管怎么说,西塘是我走过的最像水乡的水乡,最像古镇的古镇。可是,西塘这一千年水乡古镇应有的韵味在游人的践踏下,正在逐渐消失。

漫步双河口古镇

文/张显斌

一座巍峨秦岭,阻不断岭南对长安城的向往和依靠。“担茧过长安、挑盐半月还”,在历史上是汉阴挑夫和商人的真实写照。汉阴出往长安的子午道,东走铁佛寺、中走双河口、西走酒店垭,双河口在汉阴城的正北方,自然是汉阴人到 长安走的最多的一条路。

由县城向北一路到双河口,从龙滚凼上龙岭、跨龙岗、过龙垭、越黄龙到达双河口,全程70华里。

楼房河和梨树河交汇之处,名曰双河口,交汇前后段的地势就像连写的S,使得河两边宽敞了不少,在这不太规则的太极图中,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36个山头都面向中心拱手朝拜,驿站古镇静静地躺在其中,等着你。古街无疑是古镇最值得一看的去所。街道是石条铺就的,不太长也不太宽,石头阶梯光滑锃亮,仿佛能照出人影,房院是石板房,鳞次栉比,大多有前后院子和小天井,有客房、接待房。一院接着一院,每院都曾是一个驿站客店,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院子,大多样式一样,也有不一样的,走进去,仿佛还能觅见当年你来他往的身影。何家院子是临河的一个大院,天井里有一个榨油坊,大开间的房子里碾菜籽的石碾子有一人高,碾盘上都能睡上十几个人。下街头的张家院子更大一些,是开酒坊的,也临着河,取水酿酒十分方便,只要一走进这个院子,千年古酒的幽香仿佛还在飘荡,只可惜今日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现代的楼房。街中间有两个饭店,专供南来北往的旅客吃饭打尖。街上头有一座双溪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长长久久护佑着双河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横跨在楼房河上的那座石条桥,则是清咸丰年间当地乡绅汪能璋捐银修建曰玉成桥,用糯米浆、石灰、桐油等浆砌而成,桥中间还有个小小的龙王庙,像是在龙王的保护下,此桥坚固异常,虽历百年风雨而丝毫无损。过桥是上街,在两条河的中间地段,左边楼房河、右边梨树河,上街也是分路口,这里有一个大商铺,两层楼,端木遗风的老牌匾赫然醒目,诚信经营的风尚在双河口古已有之。

楼房河又名斑竹园,这里两样东西多,楼房和斑竹,这里是向北出长安的道路,肥沃的土地,淳朴的民风,本土的人不走,外地的人驻留,致使这一河两岸楼房林立,蔚为壮观。时至今日,历史上的楼房多已坍塌,新建的楼房又成群联排。楼房河的上游还有一个驿站群,大大小小七八上十家,虽大多已成废墟,但最有名的“忠信和”栈,却历经200余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再往上就是有名的“千亩坪”,浓荫蔽日,猴子成群。

梨树河以梨树多著名,每到春天梨花盛开时节,三十里的梨树河白花花一片,到了金秋时节又是黄澄澄梨香一河。梨树河有一个溶洞,据传早年有人看见一条白龙从此洞出没,在白龙洞中,无论你小声说话还是高声呐喊,洞中皆无回音,无论两人相距多远交谈,都有言犹在耳的近距离之感,真是“大音希声”,人语静听。白龙洞还有一奇,就是与几十里之外位于石条街的黑龙洞相通,从这边撒些谷糠,就能从黑龙洞流出,从黑龙洞放上几条鲤鱼,就会从白龙洞游出。

历史上的双河口,是一个商贾聚集的富裕小镇,也是一块红色的革命根据地,这里走出了陕南抗日第一军军长、开国将军何振亚,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王震等率领部队在这里驻扎,做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当地现在还流传着“送红军、迎红军、李先念、是亲人”的红色歌谣。而牺牲长眠在这里的“祁同志”,一直深受人民的怀念。

今日双河口,是一个AAA级旅游景区,从县城上去,是宽敞靓丽的彩虹旅游路,驱车只需半小时,沿途可赏龙岭风光,可看三柳美景,更可观古镇新颜。古镇除了有古街、古寺、古桥、古店外,还有高高的牌楼、宽敞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有仿古的街道和民居,有戏楼,在那街角或是街口,可能会有油炸饺子、炕炕馍,蝌蚂蛄蚪、蕨粉皮子让你流口水!还有一个新的驿站就叫双河口古镇驿站,驿站里有客栈、饭店、酒坊、文化演艺。硒春宴、吊罐鸡、烤全羊、篝火晚会是这里的特色招牌。这里还有露天泳池,家庭康养,游学科研。平日来此的客人就不少,双休节假日,到这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在双河口游玩,可以到老街走走,上街去看看,驱车楼房河至“中信和”栈访古,上千亩坪看猴,到梨树河白龙洞探幽,去水磨滩玩水,回到古镇驿站后,吃个吊罐鸡、烤个山羊腿,喝个农家酒,来个油炸饺子炕炕馍,听上一场花鼓子,那真是一个舒适畅快。若是愿意,静下心来,在这住上两日,看看群山朝拜,千亩坪猴,朝晖夕荫,日升日落,听听乡音俚话、太极清潺、鸟语虫啾、鸡鸣犬吠,在古镇驿站读读书,写写字,听听雨,赏赏花,一品熙春宴,再跳篝火舞,岂不悠然快哉!

观古镇之变迁,赏田园之风光,沐红色之洗礼,感人生之妙曼。双河口古镇,这是心灵的“驿站”,“诗和远方”的栖息之地!

江南古镇之旅

文/Ww王书铭

江南古镇之旅

王琼升

去年四月,跟随海南省作协代表团到华东三省采风。枕河而居的江南古镇,我最喜欢。走过小桥流水人家作派的周庄、木渎,但每临一处,心境却都不同。

周 庄

周庄是我们行程中的第一个江南古镇。遗憾在于行色匆匆,不过,缘分也是在这匆匆的旅途和不凑巧的雨天之间发生了。那天中午饭后天上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躲进一间茶楼。

这间茶楼是周庄最有名的“三毛茶楼”。茶楼的主人张寄寒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据说,张寄寒和三毛有不浅的交往。客人多的时候,张楼主亲自泡茶、送小点心,招呼客人。没客人时,他也落得悠闲自在,独享无事乱翻书的那份惬意。他写过一本散文集《母亲的三道菜》,里面有江南农村生活的场景,有他与各地游客交往的故事,也有三毛给他的书信,影印挂在墙上的一句话:“真好,周庄有你在!”是三毛对张寄寒由衷尊敬的表白。

长篇大论的表达,大多是做给人看的。三毛这句“真好”,清清淡淡,却能透出两人之间无言的相知,让人得有体会。

当年,三毛来周庄,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张寄寒从陪同记者处了解得知,写成散文《三毛在周庄》,寄给台湾杂志社,委托他们转交给三毛。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三毛的回信:“下次,我再来,我去找你。烦你替我找个小客栈,住下来,好不好?住三五日再走。”张寄寒就此回信:“我替你找一条小船,荡漾在故乡那井字形河道上,在那浩瀚的南湖里,观赏南湖秋月一景;或在那急水江畔,遥望气势磅礴的急水扬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带你去张厅居民家吃一次别具有风韵的阿婆茶。”然而,三毛却失约了,三个月后,她不能再来了……

张寄寒开了这间茶楼后,三毛的照片、三毛的信件、三毛的书,这些都深深表达了他对三毛的怀念。

木 渎

在江南古镇木渎的身上,最有那一种旧式的江南文人气。

没有想到,这个古镇的身后,却有一段香艳的传说。这是去的路上,导游给我们讲的。当年,吴王夫差为了讨得西施欢心,在灵岩山顶大兴土木。年复一年,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所谓“积木塞渎”,木渎亦由此得名。

据说,西施在木渎住下后,每日梳妆沐浴之水都会流进这条小河。时光荏苒,满河生香,古镇内的小河香溪之名亦由此得来。香溪之上,有一座明代古桥——永安桥。垂挂的葛萝,在五百年的岁月里尽情蜿蜒,严严实实地挡住了桥的侧面。你不留意,很难看出桥的年纪。待你的脚步落在石阶上,时起时落,垂眼望石阶,则看到了拙朴和沧桑。这座桥,老得最有味道。

香溪之畔,是乾隆六下江南时,从商贾云集的商埠木渎弃舟上岸的码头,当年可想的繁华,如今已是孤零凋敝;木渎曾经名家荟萃,明清之后山塘街上频频建起私家庭院。而今,这是生活平凡市井,理发店、家具店、皮鞋店以及杂货店散落在巷子里。铅华已然落尽,如今的山塘街上,错落有致的街灯下,罕见江南才子的身影,也没有他们吟诗赏月,但好像还残存着当年小乔初见面时的印象。

我离开了水做的木渎,抚摸着古镇的建筑,吸吮着古镇特有的气息,我心且记,总有江南古镇的一轮明月。

2011年5月13日

双江古镇弥豪气

文/令狐飞雪

古镇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潼南城的偏西北处,居涪江下游。悠悠绵长而清澈的涪江、缓缓而柔柔的运河这两支河流,将古镇紧紧地揽在怀中,“双江镇”也因此得名。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余年,是2003年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十大历史名镇之一。

古镇上小街窄巷,满目皆是灰瓦老屋;石阶起落,斑驳青苔俯拾皆是。以清代商市为特色的传统街道,凸显出鲜明的低矮屋檐与外廊结构,十分扎眼。风格各异的深宅大院,星罗棋布的散落其间,便纷至入眼,让你应接不暇。宅院内现出直冲云霄的大树,让人叹为观止。倘佯其间,还发现有几处西式建筑,可以想象这里曾经也是很开放的呢!名气很大的“白稣鱼”作为古镇的地方名菜,早在清末年间就已著称巴山蜀水了。1949年后,“白稣鱼”已传进中南海。这一次我们也没有放过它,真是名不虚传。有人曾经为这座小镇作楹联一表其风采:“楼台庭院、青瓦灰墙,书写的是道不尽的历史典故;深巷老街、石桥古榕,承载的是数不完的先贤圣杰”。的确,笔者在此仅仅是一天的停留,似乎一伸手就能触摸古镇跳动千年的脉搏,一呼吸便吮饮双江浓浓弥漫之文氛。真的好享受哟、好迷痴哟!

然而,最让人流连忘返、长久埋藏在心底、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的是这里充满、充斥、充盈着的一种豪气、一种惊天地泣鬼神之英雄豪气。

作为双江镇人,也是四川最早的共产党人、四川的第一任共产党省委书记的杨闇公,其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其英雄豪气,激荡着撞击着每一位后来者和追随者。在烈士陈列馆内,有一张拍摄于1927年杨闇公牺牲时的正面全身遗照,口唇撕裂,双目凹陷,两袖空荡,反动军阀对他的残酷刑罚可见一斑。面对敌人的酷刑,他正气凛然地斥责敌人:“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不能动摇我的信仰!”在赴刑场途中,他慷慨高呼。为此敌人残暴地割下他的舌头,他就用带镣铐的手直指敌人;敌人又残酷地砍去了他的双手,他仍瞠目瞪眼,怒视敌人;敌人再次残忍地挖去他的双眼。真是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真正体现了这些理想主义者坚守理想信念、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

怀着肃穆的心情去参观杨闇公的故居,甫入英雄故居的大门,金色对联熠熠生辉:“杰出杨门赤诚报国无私欲,高悬祖训清白传家有遗风。”参观中,在其厢房真发现了一条家训:“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横批:“清白传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豪气吗?

古镇旁边还有一尊举世闻名的金佛,也是豪气冲天。其摩岩饰金大佛高达27米,是全国最大的饰金大佛,居世界第8位。金佛所在地大佛寺内还有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噔琴声”、中国最大的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景观,让人驻足流连。还保存有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年之佛、道二教摩崖造像,并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所撰写的碑文楹联、碑刻、题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笔者在此欣赏到了曾国藩、左宗棠的题联。曾国藩的题联:“境讶虎溪,绿水一江环净域。地称鹫岭,青山万点拥禅关”;左宗棠的题联:“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真是气象万千,禅意浓浓。

其实,潼南县2015年已经改名字为潼南区了。古时候这里曾经属于四川绵阳、遂宁治辖,近代以来又归四川永川地区管辖。改革开放以来,归到了重庆市治辖。但是,文化与历史终究难以割断,就像双江古镇释放出的豪气一样,对每一个前来者既是鼓舞,也是陶冶,还是塑造,当然更是一种沉淀……

一日春游记

文/月白风清满江水

今天外出游玩了大半天,痛痛快快游玩了大半天,行乐须及春呀!本来今天是有事的,但一切事在游玩面前,在赏春行乐面前,在看山看水、看风看景、看美女面前,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大小事了,都成了弱的不能再弱的了。女生很多,最大限度地,我以我视力超好的眼睛看美女、搜索美女,终于,我大彻大悟、幡然醒悟,原来我是奔女生来的呀!原本我是奔女生去的呀!看她、读她、想她、听她,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用心去听。女生多则多矣,但有灵性的女生,则太少太少,这不免好让人失落的、好让人惆怅的。轻轻地、静静地,她如梦一 般地轻、如梦一般地朦胧、如梦一般地从我身旁飘过。

今天去了三河古镇,因为在合肥,我找不到更好游乐赏春的地方了,毕竟今天的天气实在太好了,好到不外出游玩,真成为人生一大憾事。人生中,不喝酒,可也;不抽烟,可也;不吃肉,可也;不恋爱,可也;不读书,勉强可也;不游玩,尤其正值如此大好春光时节不游玩,不可也!

路上坐车颇费了一番周折,在上派那个地方等车等了好一会儿。下车,步入三河古镇街道中,一种又熟悉又美好的感觉,霎时涌上心头,虽然来过三河古镇,来过两次,但毕竟相隔一年时光了。今天重游三河古镇,其新鲜感、其激情,远不如初来之时。去年初去三河古镇,在我看来,我写下了较富激情的文字,这是重游极难得到的了。不过,有一个地方例外,有一个地方可幸免于此,那就是回到我们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家乡了。这其中的缘故、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很难一时说得清楚。

之前,我游玩过三河古镇,游玩两次,我当然知道去三河古镇的路了,但正当我走在通达三河古镇的路上时,突然,我关注到另一条大道,另一条比通达三河古镇宽得多的大道。我好奇心极强,这是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之一。所以,我突发奇问,从那条路能不能到达三河古镇呢?自说自话地,我想,也许可以吧!不走寻常路,这话我很喜欢。于是,我踏上那条宽敞大道了。

走不多路后,见一穿红棉袄的小女孩,站在路旁,谨慎起见,我低下头,看她的脸,问道,从这条路可不可到那大河啊?她哼了一下,对我的话好像并没在意。于是,我又问了一遍,此次,她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看我,又哼了一下。于是,在小女孩哼的两下磁声里,我便加强了、坚定了信心,将路走下去的信心,心想,切,条条大道通罗马,只不过也许多走点路而已,或多费点周折而已,但也说不定,也许我会收获意外的风景或什么意外呢!开始我并没发觉这个六年级摸样的小女孩的相貌如何,但近距离地,看她的脸,我一下子感到她的脸是那么地好看、那么地耐看、那么地可爱。

走了很长的路后,我终于看到一条大河,站在大河的桥上。向下看着滚滚的河水,极目远眺空旷的地面,我隐隐感到不安、感到不对劲。站在大桥上,我左看右看,我前看后看,越看越不对劲,此河非彼河,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更关键的是,从这条河的前景中,我根本看不出能抵达三河古镇的征兆,难道此路与彼路风牛马不相及?

幸好,走来一老大爷,于是,我将我的疑惑向他说出。他听了后,笑着说?——笑的很开心——这个是不可能到三个古镇的,要去三河古镇,你还得回去。我也笑了,并笑着往回走。但老大爷似乎意犹未尽,对我渐行渐远的身影,一脸乐呵呵地说话。

走到之前问小女孩大河地方时,我停下脚步,稍微停留了下,不过,小女孩已不在了,但没关系,我的记忆还在。坦白说,我虽不是大度之人,但对小女孩,我却全无怨恨之念头,只有遐想、只有怀恋,怀恋她那张可爱的、好看的脸。

对这多走出的路,对这本无需走的路,我却费了精力,做了无用功,对此我是一点也不后悔的、一点也不自责的。因为对于事情,你不去尝试,你不去做的话,你怎么知道那条路就是走不通的,那件事情就是做不好的呢?在我看来,尝试去做的力量实在太重要了、太强大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当然了,有尝试就必定有失败,这是无需太过在意的。事实上,许多时候,只是我们尝试得不够多或不够好罢了。像爱迪生发明灯泡,尝试了那么多次,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例子了。

我是爱静之人,所以,我本不打算在这周六来三河古镇,但我一想,周六女孩子多,不行,一定要在周六去。可见,我是个多么喜爱女孩子的人啊!我觉得男生不喜欢女生,尤其是不喜欢可爱的、漂亮的女生,这是很可怕的、是很奇怪的,不是吗?人的天性就是这样,趋利避害,喜美厌丑。既然天性如此,我们又有什么逃避、压抑的呢?要知道逃避、压抑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是很危险的,不是吗?至于其原因,如何可怕、如何危险,这是用心理学就很容易解释的,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多说这个了。

步入小镇,畅游在河道旁,在绿柳初青的河水旁停步。站在桥上,看见河水漆黑漆黑,但当我站在河水旁的木板上近距离看河水时,才发现河水的另一样子,它并没有原先我所看的那样漆黑。而后我走到一处,走到一中年女人在河水边上洗菜处,我走近河水,蹲下身,伸出右手,舀起一手掌水来,我惊讶地看到,河水非但没有我最先看的那样漆黑,相反,倒清澈得很。对此,我自然感慨颇多、联想颇多,总而言之,看人、看事、看物,只看一面不好、不行,而应尽可能多方面地去接触、去观察、去了解。

女孩子真多,但都结伴而行,要么是情侣,要么是几男或几女,还有就是男女搭配了。只有我,只有我一人单独而行。对此,我颇感自豪,自豪自己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要知道,做特立独行的人、做与众不同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满满自信的,更需要那种难得的风趣与心境的,不是吗?不过,当我畅游在颇富弹性的河边木板上时,当我仰望河边风中摇曳的柳枝时,当我步至一房屋的拐角处时,突然蹿出一个女孩子,出现在我眼前,和我一样,她独自一人,独自一人游春,很可爱,气质颇佳,个子不高,瘦瘦的。

中午,在不远处的街上一中年女人处,我买了个鸡腿、一串海带和一串藕,共六块,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如此便宜,比一般地方便宜,比我们学校旁也要便宜。重要的是、可喜的是,那个鸡腿很大很大,肉多,味道也好,我啃了好一会儿,在别处一般要六七块。在啃鸡腿时,我心想,也许别人会说,你这鸡腿这么大又这么便宜,肯定是有问题的。我说,切,就算有问题又怎么啦?难道你就能保证,保证你花上几十几百吃的鸡腿就没问题?既然都有问题,我花钱少,还是合算的啊!哈哈!

午餐坐在河边,坐在河边享受,独自享受。在柳叶下的草坪上,啃着鸡腿、咬着脆脆的藕、尝着香香的海带、喝着绿茶,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实在惬意极了,春分三色,一分露天午餐,一分杨柳,一分河水。

吃午餐的这个河——当然我更希望以湖称之——于三河之中,乃我之最爱,因为她的样子颇像湖了,河面颇宽,游人不多。总的来说,我更喜欢湖,独自地、静静地看着一湖盈盈的碧波,心中无限平静、无限舒畅。更好的是,这个湖的水很满,满满一湖,与岸齐平了。所以,午餐及下午的游玩,我是在这个湖边度过的,直到三点种,才颇为不舍地离去了。我之所以不舍,并不是没看够,我没有那么贪心,但我有期望,对这个湖有期望,期望在日落时分,在此观赏湖的另一番景色,湖光黄昏。在这个湖看日落,感受着水风清、晚霞明的意境,这是我很向往的,只是这个向往不能够了。